包公園旅游導游詞(通用3篇)
包公園旅游導游詞 篇1
包公園前身是包河公園,位于合肥老一環南環外,河區蕪湖路。為紀念包公千年誕辰,在包河公園原有的基礎上重新規劃建設了包公文化園,簡稱“包公園”,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除包公祠、包公墓外,還新建了清天閣、包公紀念館、功德廣場、水面噴泉等。整個風景區莊嚴肅穆,環境優美;湖面波光漣漪,游艇蕩漾;兩岸垂柳婆娑,嘉木蔥蘢,是人們拜謁先賢、觀賞游覽的好去處。
包公園以“歷史包公-文物包公-文化包公”來組織游線,以最權威最詳實的歷史資料陳列、文物展示和戲劇表演向世人展現這位生于斯、長于斯、坐鎮開封府的宋代重臣包拯的清正廉潔、執法嚴明、鐵面無私、不畏權貴的人格魅力。全園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展示了包公 “忠、孝、清、廉”的一生。
包公墓是包拯及其夫人、子孫遺骨所葬之地,占地三公頃,目前是國內一座比較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園。1062年包公去世于河南開封,次年,其女婿文效將其靈柩運回合肥,歸葬故里。他一生為官多年,最高官至樞密副使,為北宋二品官,因此,墓園大小結構皆按宋代二品官葬制而建。整個墓園蒼松翠柏、肅穆幽靜。包公墓定位于“文物包公”,主墓為“覆斗型”方墓,在其正下方的墓室內安放有包拯墓志銘和金絲楠木棺,棺木內斂包拯遺骨。
這副棺具木料的來歷還有一段千古奇緣:包公原葬棺具即為金絲楠木,因年代久遠已經腐朽,為了符合歷史史實,我們依舊取材金絲楠木,但這種木料很難尋找,當時工作人員跑遍了很多山林,終于在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的一個高山村里找到了。當年高山村的山林被一位老人承包,巧合的是這位老人也姓包,名為包浩源,是包公第35代孫。老人聽說是為包公找尋棺具用材,非常激動,親自帶著兒孫爬上山頭砍伐22棵金絲楠木執意無償捐贈給我們,做成了這副棺具。您可以說這是一種巧合,也可以說是一段千古奇緣,但這卻表明了包公清廉的品質是實實在在的,因為時隔近千年,重做包公棺具時,卻是由他的后代來提供木材,不用國家一分錢,的確再一次體現了包公的清廉風范。
包公園旅游導游詞 篇2
開封包公祠是專為紀念我國北宋著名清官、政治改革家包拯而恢復重建的,是目前國內外規模最大、資料最全、影響最廣的專業紀念包公的場所。它坐落在七朝古都開封城內風景如畫的包公湖西畔,是國家旅游局開發建設的中原旅游區的重要景點、河南省十佳旅游景點之一。
包拯,世人尊稱為“包公”、“包青天”,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清官。它一生憂國憂民,剛正不阿,抑強扶弱,鐵面無私,為百姓伸張正義,贏得了古今中外、婦孺皆知的美名,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尊敬與愛戴。自金元以來,開封就建有包公祠,以紀念這位歷史先賢。
開封包公祠占地1公頃多,仿宋風格的古建筑群坐落其中,凝重典雅、氣勢恢宏,既有北方建筑風格的宏偉壯觀,又不乏江南園林的清心雅致。與位于包公東湖的“開封府”遙相輝映,形成了“東府西祠、樓閣碧水”的壯麗景觀。
包公祠內分主展區, 園容風景區 ,功能服務區 。主展區內有大門、 二門 、照壁 、碑亭、 二殿 、大殿 、東西配殿。以文物、 史料典籍 、銅像 、蠟像 、模型 、拓片 、碑刻、 畫像等形式全面 、詳細的介紹了包公的生平歷史,展示了包公的清政廉明。園容風景區內假山起伏,瀑布飛瀉,玉橋臥波,錦鯉戲水,石雕精美,四季滿目翠綠, 月月花香撲鼻 ,處處幽雅宜人。功能服務區內有停車場,商品部,餐廳,多媒體游客中心以及高標準星級旅游廁所等。齊全的配套服務設施為廣大海內外游客提供高質量全方位的旅游服務。
包公園旅游導游詞 篇3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我是安徽旅行社導游王平,很高興能夠在這個陽關燦爛的日子里與大家相會與此,在我身邊的這位是我們安全大使李師傅,他將負責我們的行車安全。希望大家能夠在此玩得開心,游的盡興。
接下來我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包公包拯:
包拯,字希仁,公元999年出生于合肥市肥東包村,1062年去世于河南開封,享年63歲。第二年八月,葬于合肥市大興集。包拯被追封為禮部尚書,謚號“孝肅”,人稱包公。
包公園占地面積30公頃,總體格局為開放式,現為國家級4A景區,同時也是合肥的愛國教育基地。包公園主要由包公祠、包公墓、清風閣及浮莊等幾個景點組成。
下面就請大家跟隨我的腳步一起去游覽第一個景點——包公祠。包公祠是祭祀包拯的專祠,全稱為“包孝肅公祠”。孝肅二字是宋仁宗在包拯死后賜給他的謚號。包拯一生嚴于律己,為官清廉,所以宋仁宗用孝肅二字評價包拯的一生,賜給他這個謚號。各位游客,大家可以看到包祠給人一種莊嚴、肅穆、古樸的感覺,而今天我們所看見的這個祠堂是建于光緒年間,由李鴻章籌資所建,所以在合肥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包家祠堂李家修。
包公祠正殿為五開間,正中端坐著一座巨大的包公金色塑像,像高約八尺,塑像兩邊分別是王朝、馬漢、張龍趙虎四大護衛。大家在抬頭看,上方正中懸掛的五方匾額上刻著“色正芒寒”四個大字。這是由李鴻章的哥哥李翰章所題。包公塑像的右側墻壁上,鑲嵌著一塊質地黑亮的石頭,上面刻著“宋包孝肅公遺像”。石刻上的畫像據說是包拯的真容。因為包拯身材矮小,上朝時常常被人遮住,宋仁宗讓他站在前面,但是包拯不愿意出風頭,因此,宋仁宗賜給包拯一頂特制的烏紗帽。帽翅要比別的官員長三寸,這樣宋仁宗就能知道包拯有沒有來上朝了,并下令:凡碰包拯帽翅者殺無赦。這個小故事從側面可以體現出包拯在當時的地位有多高了。
各位游客,請注意這邊。這就是傳說中的三口鍘刀了。分別是龍頭鍘、虎頭鍘和狗頭鍘。據說當年包拯執法嚴明,就制作了這三口鍘刀。龍頭鍘專鍘皇親貴族,這就是所謂的“王子犯法與民同罪”;虎頭鍘專鍘貪官污吏;狗頭鍘專鍘劣紳惡霸。三口鍘刀邊上還豎有李鴻章親筆撰寫的《重修包孝肅公祠記》的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