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范文大全 > 導游詞 > 導游詞范文 > 清真大寺導游詞作文(精選32篇)

清真大寺導游詞作文

發布時間:2024-08-14

清真大寺導游詞作文(精選32篇)

清真大寺導游詞作文 篇1

  各位團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我是__×旅行社的導游員__,我們下一個即將游覽的旅游點是清真大寺。下面,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清真大寺的概況。

  極具民族特色的具有濃郁伊斯蘭風情的清真大寺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區通道南路南端東側,是呼和浩特市原有八座清真寺中建筑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寺,故名清真大寺。清真寺是穆斯林(伊斯蘭教信徒)的禮拜寺院,是回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民眾舉行宗教儀式的專用寺宇。

  清真大寺,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據《清真寺南北講堂碑記》記載:“自大清定鼎以來,建立多年。”初建時較為簡陋。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曾大規模擴建。1920__年-1925回族群眾又募捐再度重修。全寺占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重修時大殿增高1.7米,擴大了七間,南北講堂展后5.7米,增高1米。寺的總面積擴大了數十平方米。

  伊斯蘭教傳入呼和浩特,最早可以上溯到遼、金、元時期,當時就有許多“回回人”居住在豐州城內。

  明朝中后期阿勒坦汗率部駐牧于土默特平原,建立了最早的呼和浩特城(歸化城),并允許山西、河北的農民前來開墾耕地。由于這里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地方,土質肥沃,很多中原地區農民都紛至沓來。也有許多回回人來到這里經商做生意。

  清朝康熙年間漠西蒙古的準葛爾部落在首領噶爾丹的率領之下占據天山南北,派遣了許多商隊來到呼和浩特進行貿易。隨著噶爾丹的野心膨脹,敢于和清廷分庭抗禮,對康熙皇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長北方”,康熙皇帝開始御駕親征,最終迫使噶爾丹兵敗被殺。在開戰之初,康熙皇帝曾下令遣送回回商人還鄉,但是有170多人不愿離開,在請示了朝廷后留居在呼和浩特。隨后,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廷將張家口的回民也集中到歸化城北,在現在的舊城北門外修建了呼和浩特這座最早的清真寺。

  清乾隆年間,清廷再次發兵征討準葛爾部,新疆有不少穆斯林青年自愿隨清軍討逆,并屢建奇功,戰爭勝利后隨八旗軍來到了歸化城,在城南的八拜村定居下來,建起了“回回營”。之后,還有許多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的回回人也來到呼和浩特定居下來。他們多數以經商為主,并逐步發展了屠宰、餐飲、皮毛、牲畜交易、駝隊運輸等,為呼和浩特商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時,香妃被選入宮,有300多名新疆回回兵和香妃家族的人護送香妃進京。回來的路上經過呼和浩特,發現在這里風光秀麗,水草豐美,流連忘返,不愿再回到新疆,于是就請求當時的乾隆皇帝在歸化城賜給他們“一馬之地”(跑馬一圈所圈的土地,也有人說是“一箭之地”,就是拉滿弓射出一支箭的距離),這些人后來就定居在這里。據說現在呼和浩特姓馬的回族就是當年護送香妃入京的回回人的后裔。后來回族人越來越多,多數居住在舊城北門外。他們有的經商做生意,逐漸變得富裕,就共同集資在舊城北門外數里弧形區域內建起了五六座清真寺。這一區域就形成現在的回民區。

  清真寺,又稱禮拜寺,是伊斯蘭教穆斯林們朝拜真主和舉行各種宗教儀式的地方。漢語中“清真”一詞,從我國南北朝時代便開始使用。但從南北朝到宋朝約800多年的時間里,“清真”一詞在文人筆下只是用來贊美品格高尚的人物或描寫清雅幽美的環境,與伊斯蘭教寺廟無關。

  元代以后,“清真”一詞開始與宗教相聯系。明中葉后,回族穆斯林賦予“清真”一詞以新的含義。他們認為“清”者是指真主“超然無染、不拘方位”,“真”者是指“真主永存、獨一至尊”。

  伊斯蘭教信仰的中心是:“萬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這兩句話一般被稱為“清真言”。這樣,直至解放前,在我國社會上都把伊斯蘭教稱為清真教。后來,人們把按照伊斯蘭教的風俗習慣制作的各種食品,稱為“清真食品”或“清真糕點”。此外還有“清真餐廳”、“清真小吃店”等。現在,“清真”一詞已成為世人共知的特殊專項用語了。

  〔實地導游講解部分〕

  現在我們已到達清真大寺的門前。請大家下車跟我來,讓我們一起參觀這座別具風情的清真大寺吧!

  清真大寺坐東向西,大家都知道這個方向是朝向伊斯蘭教圣城麥加(在沙特阿拉伯)的方向,中間的門為朱紅色正門。門楣上有清代光緒年間制作的“清真大寺”匾額及楷書“國泰”“民安”四字磚雕。寺門前原有影壁,高丈余,現已拆除。大殿的外墻后壁正對正門。正門南北兩側的門是旁門,兩邊是藍色的墻面。

  大家請看,大門內正面是莊嚴肅穆的禮拜殿,系水磨青磚的中式建筑,面積有25間普通房屋大小,可以同時容500人進行禮拜活動。殿后的墻壁上,鐫刻有1920__年擔任綏遠都統的甘肅回族人馬福祥題寫的“認主獨一”、“正心”、“誠意”、“修身”、“明心”、“見性”14個正楷大字,筆勢圓潤飽滿、端莊有力。

  禮拜殿是寺院內主體建筑,造型別致,殿門朝東,是三開拱形門。上楣刻有精細的阿拉伯文,意譯為“安拉是天地間的光輝”。大殿前有“月臺”,登上月臺可進入大殿,殿內只允許男性穆斯林集體參加教內重大活動。清真大寺內的裝飾紋樣都用阿拉伯文、幾何線紋和各種植物做題材,具有濃郁的伊斯蘭風情。殿內壁上飾有經文。殿頂由十二根紅漆大柱立撐,支柱上刻著《古蘭經》,寺內也藏有《古蘭經》三十卷,是研究伊斯蘭教的重要文獻,更是呼和浩特穆斯林最珍貴的伊斯蘭教經典和地區歷史文物。大殿房頂上有五座六角頂樓(象征穆斯林必須堅持和恪守的“念、禮、齋、課、朝”五大天命)。殿前寺院兩側建有南北講堂。大殿正東有過廳,廳內壁上繪有麥加的大清真寺和“天房圖”。經過廳可通往后院。院內正北有沐浴室,穆斯林沐浴凈身后方可入殿禮拜。

  另外,還有望月樓、教長辦公室、鄉老會議室、海里翻(海立凡)學經堂等建筑。入寺門后,大殿南北兩側有甬道通往寺院內。大殿南側有碑亭一座,尚有石碑六通,其中以“清重刻洪武皇帝御制回輝教百圣字號碑”和“重修綏遠清真大寺碑”有較大研究價值。

  在整個清真大寺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幢偉麗建筑物便是這座大寺東南側的望月樓。它拔地凌空,秀出云表。登樓遠眺,山川物景盡收眼底。它孤標聳峙,正以亭亭特立見奇。它建于1939年,樓高36米,平面六角形,六角攢尖頂,每逢“齋月”,穆民在樓上望月。望見初月后封齋或開齋,故名望月樓。樓分兩層,形如竹節,成六棱體,樓的西面用漢文和阿拉伯文書有“望月樓”三個大字。第一層是外露望臺;第二層頂部建有一座六角涼亭,涼亭綺麗雅致。樓頂端的鐵柱上裝有月牙燈。樓內有七十八級螺旋木梯道盤旋環繞而上。進入涼亭,憑欄遠眺,青城新貌,悅目賞心。它與城內的蒙、漢、藏各式建筑薈萃在一起,襯托出呼和浩特這座多民族城市的莊嚴、綺麗,更有力說明呼和浩特是明末清初以來,蒙、漢、藏、回、滿等各兄弟民族人民共同勞動和精心締造出來的一座城市,它本身就象征著國內各族人民兄弟般的團結。

  清真大寺是呼和浩特市一座風格獨特,而且比較優美完整的古建筑,它的建筑藝術值得繼承和借鑒。1979年人民政府撥款整修,1998年-20__年社會各方集資實施了一、二、三期改擴建工程,使清真大寺面貌煥然一新,愈顯神圣風姿。

  如今保存古樸面貌的清真大寺和新修葺的伊斯蘭風情一條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成為回民區重要的景觀和穆斯林活動區域。

清真大寺導游詞作文 篇2

  化覺巷清真大寺位于西安城內鼓樓西側的化覺巷內,因規模比西安其他清真寺大而得名。化覺巷清真大寺,是我國建筑雄偉、環境清幽、規模宏大、保存最完整并馳名世界的伊斯蘭寺院之一,屬于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提起清真寺,我們得先談談伊斯蘭教是何時興起何時傳人中國的,回族是何時形成的。

  伊斯蘭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與佛教、基督教并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伊斯蘭教系阿拉伯語音譯,意思是 “順從”、“和平”,指順從和信仰宇宙獨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來世的和平與安寧。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統稱為“穆斯林”,意為“順從者”。伊斯蘭教于公元7世紀初興起于阿拉伯半島,由麥加人穆罕默德 (約570-632年)所創造,主要傳播于亞洲、非洲,以西亞、北非、中亞、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最為盛行。20世紀以來,在西歐、北美和南美一些地區也有不同程度的傳播和發展。

  7世紀中葉,伊斯蘭教通過海、陸“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據《舊唐書·西域傳》等史籍記載,公元651年,大食帝國第三任哈利法奧斯曼 (644-656年在位)首次遣使來華。中、阿兩國正式締交后,大食使節和 “貢史”不斷來中國訪問。8世紀初,阿拉伯帝國勢力東伸,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各族穆斯林商人、傳教士通過海上香料之路或陸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他們來華后,有的集中在中國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揚州、杭州,有的集中在內地的長安、開封等地,從事香料、象牙、珠寶、藥材和犀角等物品的販賣,并帶回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和其他商品。由于當時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以經商為主,中國人稱他們為“番客”、“番商”、“胡商”等。他們中有很多人在中國定居下來并和漢族婦女結了婚,成為回族早期的先民。

  唐代 “安史之亂”時,大食王曾派3000 (也有說4000)回兵助唐平亂,事后唐王將這批士兵賜居長安,為他們修建清真寺,準許娶中國婦女婚配。他們謹守伊斯蘭教義和禮俗,子孫繁衍,世代相傳,成為今日回民族的又一支先民。而大批穆斯林移居中國則在13世紀初。

  元代是回族人不斷融合其他種族、壯大自已的時代,也是回族共同體主體形成的時代。經過千余年的發展,伊斯蘭教在我國內地回、東鄉、撒拉、保安和邊疆維吾爾、哈薩克、烏茲別克、柯爾克孜、塔吉克、塔塔爾10個民族中,已擁有萬穆斯林,而且在其他兄弟民族中如蒙古族、藏族、白族、漢族中,也有數量不等的穆斯林,現在西安約有7萬穆斯林。

  現在請大家隨我進入化覺巷清真大寺參觀。

  據寺內現存石碑記載,化覺巷清真大寺建于公元742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經宋、元,特別是明、清幾次重修和擴建,逐步形成規模宏大,樓、臺、亭、殿布局緊湊和諧,莊嚴肅穆的建筑群。

  全寺沿東西軸線分為五個進院,占地1.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 5000多平方米。前院緊鄰照壁的木牌樓,建于17世紀初,距今己有380余年,高約9米,琉璃瓦頂,挑角飛檐,雕梁畫棟,與高大的照壁相映襯,極為壯觀。南北兩邊的展室,亦為仿古建筑,剔透玲瓏,古香古色。南展室陳列有一些明清紅木家具等,尤其是緊靠展室背墻陳列有一件清三代皇宮使用的紅木雕刻五爪龍床,極其珍貴。在左廂房緊靠背墻擺放有一對西洋沙發,該對沙發是外國人送給慈禧太后的。在北展室收藏有宋、明書法家的拓片等。

  進入懸掛有 “清真寺”匾額的五間樓便來到第一進院。在五間樓迎面一字排開擺放有4件圓形的器物。可能有些朋友會問,它們是干什么用的?你們可以猜猜。猜不著?這不奇怪,《正大綜藝》有一期節目就是讓觀眾猜清真大寺這4件圓形器物的用途。結果沒人能猜對。好了,現在讓我來告訴大家它們的用途:這4件圓形的器物是燈架,在燈架上沿順時針方向插有兩圈30余個燈座。這些燈架在化覺巷清真寺的使用有相當長的歷史,它主要用來慶祝 “蓋得爾夜”。

  蓋得爾夜是伊斯蘭教對《古蘭經》“始將之夜”的敬稱。“蓋得爾”是阿拉伯語的音譯,亦譯 “大赦之夜”,又稱“平安之意”,意為 “前定”、“高貴”。“蓋得爾夜”是指伊斯蘭教歷的九月二十七 (一說二十五或二十九)日之夜。相傳這夜,真主安拉將世間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一切事物都大體安排好了,所以穆斯林稱這一夜為 “前定之夜”。這一夜,安拉通過枷百利天使開始向穆罕默德圣人頒降《古蘭經》,眾天使和精靈都奉命降臨人間。在這個夜里,做一件善功可獲取千月善功的報償,所以穆斯林稱這一夜為 “高貴之夜”。《古蘭經》第九十七章即以“蓋得爾”命名,認為是高貴的夜間,勝過平時一千個月。所以全世界的穆斯林每逢此珍貴之夜,都要依各個民族的方式舉行慶祝活動。這一夜,在穆斯林集中的地方還要張燈結彩,以示慶祝。

  西安的穆斯林在紀念日這一天,白天人們要在這些燈座上插上這些菜油燈盞子,然后再添上菜油,等到晚上將油燈點亮,直至通宵。本寺燈架除了在“蓋得爾夜”使用之外,在這些燈架陽面,還刻了四個漢字:“祈求和平”,長年擺放在五間樓對面。

  好了,現在請隨我進入二進院。

  大家可以看到,二進院內樹木成陰,花圃對稱排列,石刻牌坊矗立其間。這個石刻牌坊為三間四柱式,中楣鐫刻“天監在茲”4個大字,這 4個字出自《詩經》。分別在 《大雅·大明》和《周頌·敬之》二詩中。《大明》里有 “天監在此,有命既集”的詩句,而《敬之》里有 “涉降撅士,日監在茲”的詩句。“茲”和 “此”這兩個字以前通用,意思是 “此地”。題額人將兩詩中的相關內容,化成一句話,意思是上天正在監視著我們在此時此地的行動。

  兩側坊棉分別鐫刻“欽翼昭事”和“虛誠省禮”,東西有踏道,約建于明代。石牌坊西踏道南北兩側各豎立沖天雕龍碑兩座,一座為明萬歷年間立的《敕賜重修清真寺碑》,文為馮從吾所撰,碑陰鐫刻宋代大書法家米芾 (回族)手書“道法參天地”;一座為1768年立的《敕修清真寺碑》,碑陰鐫刻1621~1627年間禮部侍郎、大書法家董其昌手書 “敕賜禮拜寺”。均為我國書法珍品。

  現在我們到第三進院參觀。這個殿叫敕修殿,在1522-1566年間重修時系當時寺院的正門,是這座寺院歷史上最早的一座殿;殿內藏有兩通石碑。大家看,這通碑叫《長安禮拜無相記碑》,1455年刻。這通碑叫《月碑》,是1732年寺院教長小西寧用阿拉伯文撰寫的。《月碑》,以穆罕默德《圣訓》為理論原則,推出并規定了確定封齋、開齋日期的若干準則。立此碑以方便回民群眾計算齋月日期。

  這里是第三進院,院中央建有一座三層八角形的中國式宣禮樓,又名省心樓,巍然挺立,極為壯觀。該樓是“穆安津”(宣禮員)召喚穆斯林來寺禮拜的最高點。宣禮樓兩側各有廂房10余間,南側正中5間叫南宮殿,上面寫有一副對聯:“難解網蛛,兵銷呼鴿;信傳戰馬,約復放獐。”這副對聯是敘述穆罕默德圣人的故事。“難解網蛛”是說穆罕默德圣人遭敵人追殺,逃到騷爾洞避難,蜘蛛隨即在洞口結起網。后來敵兵追到,見到洞口有蜘蛛網,認為無人在洞內。“兵銷呼鴿”的意思是:此時有人懷疑洞內有人,就把石頭往洞里投。這時兩只斑鳩從洞里飛出來,于是敵人相信洞內不會有人。“約復放獐”的意思是:以前一個外道人獵得一頭活獐,他對圣人說:“你如果能使獐說人話,我就做你的信徒。”圣人把獐招到面前問道:“你怎么落到獵人的手里了”,獐流著淚央求說:“ 請圣人作保,讓他們放我。等我給小獐吃了乳我一定回來。”圣人答應擔保它。外道人說:“獐是畜類,去了一定不會回來。”后來獐按時回來。南宮殿內迎面陳列一張魚骨鑲嵌床,在床的靠背正中鑲嵌著一只貝雕雄鷹,神采奕奕,佇立在巖石之上,所以又名“英雄獨立床”。大家看,床的上方懸掛有4幅木板書法作品,分別由宋朝大書法家黃庭堅、蘇東坡、米芾 (回族)和著名愛國將領岳飛書寫。該作品是木板竹字,即用竹皮刻成漢字,再將字一個個粘貼在木板上。這樣不容易被人拓片復制。

  樓北側是講經堂,里邊珍藏有一幅清代的《麥加圖》和一套《古蘭經》手抄本及其他一些珍貴字畫、瓷花瓶等。

  我們現在去第四進院。

  這個院中心的亭子叫“一真亭”,又名 “風凰亭”,中央主亭呈六角形,飛檐尖頂,形若鳳頭,兩側亭子為三角形,左右翹翼,三亭相連,貌似鳳凰展翅,造型特異,獨具風格。亭東瞻下懸有“一真”雕龍小立匣,系1399年兵部尚書鐵鉉 (回族)手書。亭西還掛有田中玉所書“包羅宇宙”匣一面。亭南北兩側各有面闊7間的廂房,原為接待朝廷宣諭皇帝圣旨的文武官員所建,故名官殿。南廳迎面有副對聯:熟羊告毒,烹鯉言機;巨蟒道安,羸駝轉健。現在讓我們來看這副對聯的意思。“熟羊告毒”是一個典故,出自《天方至圣實錄》,說的是,昔日圣人與外道人交戰,走在路上,饑餓難忍,一人以熟羊獻給圣人,羊就說道:“我的肉有毒,不能吃!”試了試,果然如此。“烹鯉言機”一事見穆罕默德登霄的傳說。有一次,穆圣登霄返宮的第二天早上,到禮拜寺里禮拜,禮拜完了后,他對眾人講述登天宮的事,其中一個叫誅獲歹的人懷疑,認為不可相信,自言自語:“哪有在片刻之間游歷幾層天空,經歷無窮路途,見了無數恩典的人呢?”于是他返身回家,在集市上買了一條鯉魚,叫妻子烹調。自己則挑著桶到河邊汲水。到河邊后,他脫下衣服洗澡。洗完登岸才發現自己已經變為女人。再去找衣服,衣服已經無影無蹤,他又羞又悔只得躲到樹叢中藏身。不久走來一位男子,心中可憐這位藏身樹林的女子就把她 (他)帶回家,二人結為夫妻,七年中生下兩個孩子她 (他)時時想起當年的情景,既感嘆又驚訝。于是又回到河邊,只見衣服、水桶仍放在原地,她 (他)的身體又變成男子。他急忙換了衣服,挑水回家。回家后,買來的那條魚還沒有烹熟。他因而醒悟穆罕默德說的事是真的,登天宮的經歷并非虛構。他又重返身回到禮拜手中,穆罕默德看見他說:“你過來,把你的經歷講給大家聽聽。”于是他把自己下河洗澡變成婦人、七年中生下兩個孩子、回家后魚還沒熟等一系列經歷講述一遍,并表示從此仟悔,永遠做一個順從真主的人。

  北廳為文物展覽室,藏有唐天寶元年《創建清真寺碑》。此外還有兩件文物最為有名,一件為“日晷”,是古代用來觀測日影推算時間的,但這里的日晷與中國傳統的日晷不同,它有自己獨特的原理、構造和性能。目前全國只有4件日晷,故頗有研究價值。另一件為“試官石”,該石面縫間釘了不少舊式鐵釘,全入者,釘蓋緊貼石面,半入者,距釘蓋部分彎曲不入。倒于石面,一說舉人釘之能預卜是否考取,新進士釘之能預卜是否速得美官,一說官吏釘之,以證明是清官還是污吏。

  鳳凰亭西面有海棠形魚池兩個,池深約2米。池底筑盆疊石成峰,高約4米,泉頂泉水四濺,池側各有碑亭一座,造型正方,周圍柱間置木欄桿,亭內各豎石碑兩座,北邊有一座是記載1392年敕建該寺的經過。元末,大批回回將領建立了殊勛,成為明王朝的開國功臣。著名的有常遇春、郭英、馮勝、藍玉等。因此,明太祖朱元障對穆斯林采取懷柔政策,對伊斯蘭教持寬容態度。他稱帝后,于1392年下諭敕建南京三山街及西安子午巷 (現化覺巷)清真寺,并御制至圣《百字贊》賜清真寺。《百字贊》稱頌伊斯蘭教是“仁覆天下,道冠古今”,同時也贊安拉,贊至圣穆罕默德。《百字贊》除在南京凈覺寺、西安化覺寺、杭州等地存有石刻外,在全國穆斯林中廣為流傳。

  兩海棠池間有通道,面向月臺,石制欄桿自進入四進院的連三門后,從門內的踏道起,經鳳凰亭、越魚池、登月臺,圍繞大殿前后一周,設石門八座缺口(無石門)兩處,故稱十門二空亮月臺,是目前西安伊斯蘭教寺院少有的石件。

  月臺石門三座各有踏道,拾級而上,月臺東北角有一凹凸不平、色彩不一的石件,叫“白鼠石”,因其自然形狀而得名。欣賞此石的最佳效果要選在下雨天,當你站在距此石有一段距離從遠處觀看,雨淋到石頭上,因為雨的落差造成視覺上的一種錯覺,朦朦朧朧,隱隱約約,似乎有一群白老鼠在跑動,形神兼備,真是巧奪天工。

  月臺西端即面闊7間進深9間 (通稱明7暗9)、面積1300平方米、可容納千人同時做禮拜的大殿,是寺里最大的建筑物;殿內天棚藻井彩畫600余幅,構圖著色基本一致,但細部各異,為伊斯蘭教寺院彩畫之獨特手法。大殿四周鑲嵌有30幅約4米高的大型木版雕刻《古蘭經》。上面為阿拉伯文,下面為漢文,受到了中外穆斯林的好評。大殿西墻有一 “凹壁”,是穆斯林朝拜的方向。殿內北側有一間小閣樓,名 “呼圖白樓”,是領拜者誦“祈禱詞”的地方。殿內高懸三塊匣,一塊為“臨下有赫”,這四個字是《詩經·大雅,皇矣》開頭一章的句子,連同上下各句,原為“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視四方,求民之莫。”這四句的大意是:偉大喲天帝,觀察下面很是分明,監視著四面八方,以求得人民的安寧。

清真大寺導游詞作文 篇3

  天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天津市紅橋區西北角小伙巷。距市中心2公里。是天津市著名的清真古寺。始建于清順治元年(1664),嘉慶六年(1801)重修,翌年冬竣工。已有360余年歷史。集中國宮殿式建筑和伊斯蘭教建筑為一體,風格獨特,其中禮拜殿建筑面積約有1000平方米,可同時容納千人進行禮拜。歷代“阿林”(學者)和“回儒”留下豐厚的宗教文化歷史遺存。寺藏典籍中有兩本袖珍本《古蘭經》,一本8.5平方厘米,一本僅4平方厘米,精巧絕倫。

  寺內懸掛有阿拉伯文和漢文經文匾額、經文抱柱楹聯、經文望板、經文石刻匾額、經文轉刻匾額、漢字磚刻匾額,漢字抱柱楹聯、漢字磚刻匾額、漢字石刻匾額,漢字碑和一組磚刻。題贈者有清代醇親王、禮親王、肅親王。此外還有清待御使、總督、舉人等回族官員和學者,以及當時的社會賢達。是全國保存古傳匾額楹聯非常豐富的清真寺之一。這些匾額楹聯顏、柳、歐、趙各體具備,十分珍貴,被學者贊為清代書法的展覽廳,并構成其享譽國內外的一大亮點。

  南寺:大寺南側清真寺大街12號。始建于清道光年間(1822)。主體建筑為抱廈坡脊殿頂結構,周圍聳立著八個造型各異的樓亭,直插云天,巍峨壯觀。“__”時兩次火災,大部分古建筑焚毀。1985年市政府撥款近10萬元修復了對廳、走廊等,1995年民辦公助集資近100余萬元新建大殿(可容納800人),基本恢復了原貌。

  新寺:大寺北側大豐路2號。建于20__年,阿拉伯式建筑風格。是原北寺、楊莊、洋樓、女寺的合建寺。占地7313平方米,建筑面積12499平方米。主體建筑三層16米。兩端各建一座47米的幫克樓,沿梯可攀至頂樓,俯瞰周邊全景。寺內院落面積700平方米,回廊環繞,迎面在1.6米高臺上建禮拜大殿,殿高26.6米,殿內園頂最高端33米,局部二層,可供千人聚禮;院內南北兩為錯層建筑,靠大殿為一層,其它部位為二層,連接門樓處為三層,設各種專用廳房。南側星級清真大飯店,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吃住兼備。百米伊斯蘭風情街,展賣特色商品、工藝品等。

清真大寺導游詞作文 篇4

  中國伊斯蘭教古寺。位于天津市舊城西北角回民聚居區。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200平方米。為一組中國古典式建筑群,宏偉壯觀,古色古香。整體建筑以禮拜殿為主體,東邊配有對廳,南北有講堂和耳房互相映襯。門樓、大門以鐵柵欄圍圈,大門兩旁有兩道院墻。禮拜殿建筑面積890平方米,前廈110平方米。可容千人同時禮拜。大殿建筑采用“勾連搭”式,由4組單體建筑結成一個整體

  。前為卷棚式前廈,連接兩組四面坡式的廡殿頂大殿。后殿頂上有5個亭式樓閣,中間為八角式樣,其余4個為六角式樣。南邊樓閣懸一匾額,書“望月”2字,北邊樓閣懸匾書“喧峙”2宇。5個樓閣頂端各有一寶頂。殿堂正脊、垂脊皆鑲嵌磚雕花飾,殿內梁柱懸掛18塊阿文匾額,4幅阿文楹聯。寺內共懸掛清代漢字匾額31塊,楹聯8幅。其中康熙年間匾額1塊,上書“清真無二”,楹聯1幅,上書“上賜真經明先覺后今世后世通解,圣傳正教順主利人天道人道并行”。雍正年間匾額1塊“萬品昭誠”。乾隆年間匾額1塊“至誠無息”。嘉慶年間匾額8塊,書有“真宰一原”、“恪守清真”等字樣。楹聯兩幅,其一“帝鑒匪遙矢冰競于曰明曰且,圣言可畏昭誠信于勿二勿三”。道光年間匾額“無始原有”。咸豐年間匾額“無能名焉”。

  同治年間匾額7塊,其一:“卻妄歸真”。楹聯其一“妄誕無一言三十冊明降天經何慮歧途迷向往,真誠不二念數千年遠垂圣教須知正道懔遵從”。光緒年間匾額“普今獨后”。楹聯1幅“運無極開太極化人化物化化無息,含理世定妙世造天造地造造有原”。該寺在清代近320__年時間中,保存這樣多的墨寶,在全國是少有的,被文化界人士譽為“清代書法展覽”。該寺還藏有100多部伊斯蘭經書典籍。

清真大寺導游詞作文 篇5

  The Great Mosque at Huajue Lane The Mosque is a major spot for religious activities of over 60.000 Moslems in X ian, likewise, an important cultural relic protected by the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 ment. Unlike the Arabic mosques, with splendid domes, the minarets reaching into t he clouds, the coulourful engraved sketches with dazzling patterns, the Mosque here in Xian possesses much Chinese traditional touch in both its design and artistic ou tlook; besides the style peculiar to Islamic mosques, this Mosque also holds charact eristics of Chinese pavilions with painted beams and engraved ridgepoles. However, any further discussion about the Mosque will be futile unless anything of the introduction of Islam into China is brought up. Islam as a religious order was founded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7th century A. D. and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in the mid-600s. At that time, Arabian merchants a nd travelers came to the northwest of China by way of Persia and Afghanistan and thus established diplomatic, trade, and military contacts with China. In the meanti me, another route saw a batch of sea voyagers through Bangladesh Bay and the M alacca Strait to Chinas Guangzhou, Quanzhou, Huangzhou, Yangzhou and other citie s where many of them settled down and married the local women who later gave birth to babies who then became Moslems.

  However, massive immigration of the Moslems to China did not take place until as late as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13th century, when Genghis Khan, as a result of his expedition against the west, had conquered vast expanses of land stretching fr om Central Asia to Eastern Europe, including the north of Iran. Many of the Moslem s in the conquered areas were thus forced to enlist and later settled in China. Among the enlisted many were soldiers, and some were smiths and officials wh o were called the Hui people in the history books on the Yuan dynasty. The Hui pe ople later followed Kublai Khan down to the south, helping him unifying China and then establish the Yuan dynasty.

  In the wake of the conquest, Islam spread all ove r China and mosques began to appear everywhere. In the Yuan dynasty, many Moslems held positions both in the military and civilian organs of the country. And a lot of the Moslems took part in Zhu Yuanzhangs uprising in the early 14th century an 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founding of the Ming Dynasty. Therefore, all the emperors of the Dynasty issued mandates to protect Islam, and to set up mosques in praise of the Moslems for their feats. In the early 16th century, Islam predomin ated Qinghai on th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cluding the Huis, the Uygurs, the Kazaks, the Kirgizes, the Tajiks, the Tartars, the Ozbeks, the Dong Xiangs, the Salars and the Bonans. The Moslems in Xian are mainly the Huis, being a small portion out of the ten million in China. The Mosque at Hua Jue Lane is the largest in Xian,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i s also one of the earliest built on a comparatively large scale, and well preserved mosques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Stele on the Building of the Mosque", the mosque is said to be built in the Tang Dynasty. However,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of the mosque sugge sts a possible building dating back to the Ming Dynasty. The four courtyards of the mosque cover an area of more than 12,000 square meters, out of which about 4,0 00 are occupied by various structures.

  The still intact wooden front memorial gatew ay of the front yard, built at the turn of the 17th century, with glazed tiles on the top, spectacular corners and upturned eaves, is about 9 metres high, and has a his tory of about 360 years. The stone memorial gateway in the center of the second c ourtyard is flanked with a tail stele on either side with dragons carved on each, rec ording the repair work ever since the building of the Mosque. On the back of one of the steles are engraved characters by the master calligrapher Mi Fu, "May Buddhi sm Fill the Universe", on the other, "Royal -Bestowed"by Dong Qichang, another ma ster of the same art of the Ming dynasty. They are treasures in Chinese calligraphy. At the entrance of the third courtyard is an imperial built hall, where a "month ta blet", showing the calculation of the Hui Calendars in Arabic, is stored. It was comp iled by a man in charge of the mosque called Xiao Mining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 e Qing dynasty. A three –storeyed octagonal wooden structure called "Retrospection Tower"also stands in the center of the courtyard, which has the same function as the minaret in Islamic temples in Arabic countries, and which is a place from where orders were sent to call the Moslems to come to worship.

  Respectively, on the south and north wings of the tower, are a reception chamber and a Scripture Chamber, both elegantly laid out. The five wooden houses, which are called "Water Houses"i n the southwest section of the Mosque are the place where the believers bathe the mselves before they attend their services. And in side the fourth courtyard there is a structure called "the Pavilion of Phoenix", a place where the worshipers used to wait for the services. The Pavilion, in fact, is a compound structure of three small b uildings. The six-gabled structure of the central part, adjoining the two three-gabled buildings on each side looks very much like a flying phoenix, and hence its name. Just at the back of the Pavilion, there is a fishpond, beyond which is a platform oc cupying an area as large as 700 m2. Across both ends of the platform stands the 1,300 square metered service hall, holding over a thousand worshipers at once. The re are over six hundred sunk panels well as the sunk panels, are decorated with pa tterns of painted trailing plants and Arabic letterings. The imam leads his group of worshipers, while facing in the direction of Mecca, to chant in Koran and to pay the ir religious homage. The Moslems in China share very much the same customs with their

  brothers a nd sisters elsewhere in the world. They worship five times a day: at dawn, at noon, in the afternoon, at dusk, and at night. Female worshipers attend their services in a separated place from their brothers, usually at home. Moslems pay special attenti on to their health and see that they always wear clean clothes. They are teetotaler s not only of wine, but also of pork and animal blood for in Koran pigs have been mentioned four times as being "unclean". According to Koran, a man can have four wives and women should wear veils when they go out. However, except a few pla ces in Xinjiang, the Chinese practise monogamy and women are veiless when they go out. Upon his death, a Moslem has to be "thoroughly cleaned"(thoroughly bathe d), has to be put on "Ke Fan"(to be shrouded with a piece of white cloth) and has to be buried coffinless in the ground, with an imam reciting Scriptures at the funer al. The Chinese constitution promulgates that freedom of religion of each citizen an d freedom of preserving or reforming local customs for every nationality are permitt ed. And of course, the Moslems in China enjoy equal rights with peoples of other nationalities and their religious beliefs and customs are respected everywhere in the country.

清真大寺導游詞作文 篇6

  提起清真寺,我們得先談談伊斯蘭教是何時興起何時傳人中國的,回族是何時形成的。

  伊斯蘭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與佛教、基督教并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伊斯蘭教系阿拉伯語音譯,意思是 “順從”、“和平”,指順從和信仰宇宙獨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來世的和平與安寧。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統稱為“穆斯林”,意為“順從者”。伊斯蘭教于公元7世紀初興起于阿拉伯半島,由麥加人穆罕默德 (約570-632年)所創造,主要傳播于亞洲、非洲,以西亞、北非、中亞、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最為盛行。20世紀以來,在西歐、北美和南美一些地區也有不同程度的傳播和發展。

  7世紀中葉,伊斯蘭教通過海、陸“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據《舊唐書·西域傳》等史籍記載,公元651年,大食帝國第三任哈利法奧斯曼 (644-656年在位)首次遣使來華。中、阿兩國正式締交后,大食使節和 “貢史”不斷來中國訪問。8世紀初,阿拉伯帝國勢力東伸,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各族穆斯林商人、傳教士通過海上香料之路或陸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他們來華后,有的集中在中國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揚州、杭州,有的集中在內地的長安、開封等地,從事香料、象牙、珠寶、藥材和犀角等物品的販賣,并帶回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和其他商品。由于當時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以經商為主,中國人稱他們為“番客”、“番商”、“胡商”等。他們中有很多人在中國定居下來并和漢族婦女結了婚,成為回族早期的先民。

  唐代 “安史之亂”時,大食王曾派3000 (也有說4000)回兵助唐平亂,事后唐王將這批士兵賜居長安,為他們修建清真寺,準許娶中國婦女婚配。他們謹守伊斯蘭教義和禮俗,子孫繁衍,世代相傳,成為今日回民族的又一支先民。而大批穆斯林移居中國則在13世紀初。

  元代是回族人不斷融合其他種族、壯大自已的時代,也是回族共同體主體形成的時代。經過千余年的發展,伊斯蘭教在我國內地回、東鄉、撒拉、保安和邊疆維吾爾、哈薩克、烏茲別克、柯爾克孜、塔吉克、塔塔爾10個民族中,已擁有20xx萬穆斯林,而且在其他兄弟民族中如蒙古族、藏族、白族、漢族中,也有數量不等的穆斯林,現在西安約有7萬穆斯林。

  現在請大家隨我進入化覺巷清真大寺參觀。

  據寺內現存石碑記載,化覺巷清真大寺建于公元742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經宋、元,特別是明、清幾次重修和擴建,逐步形成規模宏大,樓、臺、亭、殿布局緊湊和諧,莊嚴肅穆的建筑群。

  全寺沿東西軸線分為五個進院,占地1.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 5000多平方米。前院緊鄰照壁的木牌樓,建于17世紀初,距今己有380余年,高約9米,琉璃瓦頂,挑角飛檐,雕梁畫棟,與高大的照壁相映襯,極為壯觀。南北兩邊的展室,亦為仿古建筑,剔透玲瓏,古香古色。南展室陳列有一些明清紅木家具等,尤其是緊靠展室背墻陳列有一件清三代皇宮使用的紅木雕刻五爪龍床,極其珍貴。在左廂房緊靠背墻擺放有一對西洋沙發,該對沙發是外國人送給慈禧太后的。在北展室收藏有宋、明書法家的拓片等。

  進入懸掛有 “清真寺”匾額的五間樓便來到第一進院。在五間樓迎面一字排開擺放有4件圓形的器物。可能有些朋友會問,它們是干什么用的?你們可以猜猜。猜不著?這不奇怪,《正大綜藝》有一期節目就是讓觀眾猜清真大寺這4件圓形器物的用途。結果沒人能猜對。好了,現在讓我來告訴大家它們的用途:這4件圓形的器物是燈架,在燈架上沿順時針方向插有兩圈30余個燈座。這些燈架在化覺巷清真寺的使用有相當長的歷史,它主要用來慶祝 “蓋得爾夜”。

  蓋得爾夜是伊斯蘭教對《古蘭經》“始將之夜”的敬稱。“蓋得爾”是阿拉伯語的音譯,亦譯 “大赦之夜”,又稱“平安之意”,意為 “前定”、“高貴”。“蓋得爾夜”是指伊斯蘭教歷的九月二十七 (一說二十五或二十九)日之夜。相傳這夜,真主安拉將世間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一切事物都大體安排好了,所以穆斯林稱這一夜為 “前定之夜”。這一夜,安拉通過枷百利天使開始向穆罕默德圣人頒降《古蘭經》,眾天使和精靈都奉命降臨人間。在這個夜里,做一件善功可獲取千月善功的報償,所以穆斯林稱這一夜為 “高貴之夜”。《古蘭經》第九十七章即以“蓋得爾”命名,認為是高貴的夜間,勝過平時一千個月。所以全世界的穆斯林每逢此珍貴之夜,都要依各個民族的方式舉行慶祝活動。這一夜,在穆斯林集中的地方還要張燈結彩,以示慶祝。

  西安的穆斯林在紀念日這一天,白天人們要在這些燈座上插上這些菜油燈盞子,然后再添上菜油,等到晚上將油燈點亮,直至通宵。本寺燈架除了在“蓋得爾夜”使用之外,在這些燈架陽面,還刻了四個漢字:“祈求和平”,長年擺放在五間樓對面。

  好了,現在請隨我進入二進院。

  大家可以看到,二進院內樹木成陰,花圃對稱排列,石刻牌坊矗立其間。這個石刻牌坊為三間四柱式,中楣鐫刻“天監在茲”4個大字,這 4個字出自《詩經》。分別在 《大雅·大明》和《周頌·敬之》二詩中。《大明》里有 “天監在此,有命既集”的詩句,而《敬之》里有 “涉降撅士,日監在茲”的詩句。“茲”和 “此”這兩個字以前通用,意思是 “此地”。題額人將兩詩中的相關內容,化成一句話,意思是上天正在監視著我們在此時此地的行動。

  兩側坊棉分別鐫刻“欽翼昭事”和“虛誠省禮”,東西有踏道,約建于明代。石牌坊西踏道南北兩側各豎立沖天雕龍碑兩座,一座為明萬歷年間立的《敕賜重修清真寺碑》,文為馮從吾所撰,碑陰鐫刻宋代大書法家米芾 (回族)手書“道法參天地”;一座為1768年立的《敕修清真寺碑》,碑陰鐫刻1621~1620xx年間禮部侍郎、大書法家董其昌手書 “敕賜禮拜寺”。均為我國書法珍品。

  現在我們到第三進院參觀。這個殿叫敕修殿,在1522-1566年間重修時系當時寺院的正門,是這座寺院歷史上最早的一座殿;殿內藏有兩通石碑。大家看,這通碑叫《長安禮拜無相記碑》,1455年刻。這通碑叫《月碑》,是1732年寺院教長小西寧用阿拉伯文撰寫的。《月碑》,以穆罕默德《圣訓》為理論原則,推出并規定了確定封齋、開齋日期的若干準則。立此碑以方便回民群眾計算齋月日期。

  這里是第三進院,院中央建有一座三層八角形的中國式宣禮樓,又名省心樓,巍然挺立,極為壯觀。該樓是“穆安津”(宣禮員)召喚穆斯林來寺禮拜的最高點。宣禮樓兩側各有廂房10余間,南側正中5間叫南宮殿,上面寫有一副對聯:“難解網蛛,兵銷呼鴿;信傳戰馬,約復放獐。”這副對聯是敘述穆罕默德圣人的故事。“難解網蛛”是說穆罕默德圣人遭敵人追殺,逃到騷爾洞避難,蜘蛛隨即在洞口結起網。后來敵兵追到,見到洞口有蜘蛛網,認為無人在洞內。“兵銷呼鴿”的意思是:此時有人懷疑洞內有人,就把石頭往洞里投。這時兩只斑鳩從洞里飛出來,于是敵人相信洞內不會有人。“約復放獐”的意思是:以前一個外道人獵得一頭活獐,他對圣人說:“你如果能使獐說人話,我就做你的信徒。”圣人把獐招到面前問道:“你怎么落到獵人的手里了”,獐流著淚央求說:“ 請圣人作保,讓他們放我。等我給小獐吃了乳我一定回來。”圣人答應擔保它。外道人說:“獐是畜類,去了一定不會回來。”后來獐按時回來。南宮殿內迎面陳列一張魚骨鑲嵌床,在床的靠背正中鑲嵌著一只貝雕雄鷹,神采奕奕,佇立在巖石之上,所以又名“英雄獨立床”。大家看,床的上方懸掛有4幅木板書法作品,分別由宋朝大書法家黃庭堅、蘇東坡、米芾 (回族)和著名愛國將領岳飛書寫。該作品是木板竹字,即用竹皮刻成漢字,再將字一個個粘貼在木板上。這樣不容易被人拓片復制。

  樓北側是講經堂,里邊珍藏有一幅清代的《麥加圖》和一套《古蘭經》手抄本及其他一些珍貴字畫、瓷花瓶等。

  我們現在去第四進院。

  這個院中心的亭子叫“一真亭”,又名 “風凰亭”,中央主亭呈六角形,飛檐尖頂,形若鳳頭,兩側亭子為三角形,左右翹翼,三亭相連,貌似鳳凰展翅,造型特異,獨具風格。亭東瞻下懸有“一真”雕龍小立匣,系1399年兵部尚書鐵鉉 (回族)手書。亭西還掛有田中玉所書“包羅宇宙”匣一面。亭南北兩側各有面闊7間的廂房,原為接待朝廷宣諭皇帝圣旨的文武官員所建,故名官殿。南廳迎面有副對聯:熟羊告毒,烹鯉言機;巨蟒道安,羸駝轉健。現在讓我們來看這副對聯的意思。“熟羊告毒”是一個典故,出自《天方至圣實錄》,說的是,昔日圣人與外道人交戰,走在路上,饑餓難忍,一人以熟羊獻給圣人,羊就說道:“我的肉有毒,不能吃!”試了試,果然如此。“烹鯉言機”一事見穆罕默德登霄的傳說。有一次,穆圣登霄返宮的第二天早上,到禮拜寺里禮拜,禮拜完了后,他對眾人講述登天宮的事,其中一個叫誅獲歹的人懷疑,認為不可相信,自言自語:“哪有在片刻之間游歷幾層天空,經歷無窮路途,見了無數恩典的人呢?”于是他返身回家,在集市上買了一條鯉魚,叫妻子烹調。自己則挑著桶到河邊汲水。到河邊后,他脫下衣服洗澡。洗完登岸才發現自己已經變為女人。再去找衣服,衣服已經無影無蹤,他又羞又悔只得躲到樹叢中藏身。不久走來一位男子,心中可憐這位藏身樹林的女子就把她 (他)帶回家,二人結為夫妻,七年中生下兩個孩子她 (他)時時想起當年的情景,既感嘆又驚訝。于是又回到河邊,只見衣服、水桶仍放在原地,她 (他)的身體又變成男子。他急忙換了衣服,挑水回家。回家后,買來的那條魚還沒有烹熟。他因而醒悟穆罕默德說的事是真的,登天宮的經歷并非虛構。他又重返身回到禮拜手中,穆罕默德看見他說:“你過來,把你的經歷講給大家聽聽。”于是他把自己下河洗澡變成婦人、七年中生下兩個孩子、回家后魚還沒熟等一系列經歷講述一遍,并表示從此仟悔,永遠做一個順從真主的人。

  北廳為文物展覽室,藏有唐天寶元年《創建清真寺碑》。此外還有兩件文物最為有名,一件為“日晷”,是古代用來觀測日影推算時間的,但這里的日晷與中國傳統的日晷不同,它有自己獨特的原理、構造和性能。目前全國只有4件日晷,故頗有研究價值。另一件為“試官石”,該石面縫間釘了不少舊式鐵釘,全入者,釘蓋緊貼石面,半入者,距釘蓋部分彎曲不入。倒于石面,一說舉人釘之能預卜是否考取,新進士釘之能預卜是否速得美官,一說官吏釘之,以證明是清官還是污吏。

  鳳凰亭西面有海棠形魚池兩個,池深約2米。池底筑盆疊石成峰,高約4米,泉頂泉水四濺,池側各有碑亭一座,造型正方,周圍柱間置木欄桿,亭內各豎石碑兩座,北邊有一座是記載1392年敕建該寺的經過。元末,大批回回將領建立了殊勛,成為明王朝的開國功臣。著名的有常遇春、郭英、馮勝、藍玉等。因此,明太祖朱元障對穆斯林采取懷柔政策,對伊斯蘭教持寬容態度。他稱帝后,于1392年下諭敕建南京三山街及西安子午巷 (現化覺巷)清真寺,并御制至圣《百字贊》賜清真寺。《百字贊》稱頌伊斯蘭教是“仁覆天下,道冠古今”,同時也贊安拉,贊至圣穆罕默德。《百字贊》除在南京凈覺寺、西安化覺寺、杭州等地存有石刻外,在全國穆斯林中廣為流傳。

  兩海棠池間有通道,面向月臺,石制欄桿自進入四進院的連三門后,從門內的踏道起,經鳳凰亭、越魚池、登月臺,圍繞大殿前后一周,設石門八座缺口(無石門)兩處,故稱十門二空亮月臺,是目前西安伊斯蘭教寺院少有的石件。

  月臺石門三座各有踏道,拾級而上,月臺東北角有一凹凸不平、色彩不一的石件,叫“白鼠石”,因其自然形狀而得名。欣賞此石的最佳效果要選在下雨天,當你站在距此石有一段距離從遠處觀看,雨淋到石頭上,因為雨的落差造成視覺上的一種錯覺,朦朦朧朧,隱隱約約,似乎有一群白老鼠在跑動,形神兼備,真是巧奪天工。

  月臺西端即面闊7間進深9間 (通稱明7暗9)、面積1300平方米、可容納千人同時做禮拜的大殿,是寺里最大的建筑物;殿內天棚藻井彩畫600余幅,構圖著色基本一致,但細部各異,為伊斯蘭教寺院彩畫之獨特手法。大殿四周鑲嵌有30幅約4米高的大型木版雕刻《古蘭經》。上面為阿拉伯文,下面為漢文,受到了中外穆斯林的好評。大殿西墻有一 “凹壁”,是穆斯林朝拜的方向。殿內北側有一間小閣樓,名 “呼圖白樓”,是領拜者誦“祈禱詞”的地方。殿內高懸三塊匣,一塊為“臨下有赫”,這四個字是《詩經·大雅,皇矣》開頭一章的句子,連同上下各句,原為“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視四方,求民之莫。”這四句的大意是:偉大喲天帝,觀察下面很是分明,監視著四面八方,以求得人民的安寧。

清真大寺導游詞作文 篇7

  化覺巷清真大寺位于中國陜西省西安市鼓樓西北隅的化覺巷內,是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中國殿式古建筑群,是伊斯蘭文化和中國文化相融合的結晶。

  清真寺是伊斯蘭教徒的禮拜寺。是伊斯蘭教徒心目中神圣而安詳的場所。大清真寺的獨特建筑風格使它在西安高樓林立的現代建筑和古城蕓蕓的飛檐古殿中顯得格外的突出,別有一番風情。

  它始建于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后經歷代整修,現有建筑多為明清風格, 布局嚴謹,雕梁畫棟,肅穆幽雅。它與大學習巷清真大寺并稱為中國西安最古老的兩座清真大寺。因其在大學習巷寺以東,故又名東大寺,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西安市著名的旅游熱點之一。

  寺院坐西朝東,南北寬50米,東西長250米,分四進院占地120xx平方米,建筑面積4000平方米禮拜大殿面闊7間,深9間,面積1300平方米,可容一千人同時禮拜。是一座具有中國古代建筑風格的伊斯蘭教寺院。西安市現有伊斯蘭教禮拜寺14座,化覺巷清真大寺是其中規模最大最有名的一座。寺內四進院落劃分得宜,每院各有特色,建筑主次布局合理, 富有園林之趣,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匠心獨運的創造精神。著名英籍作家萍素音稱這座寺院是“一座古老的了不起的寺院”。現在這座寺院不僅是西安市伊斯蘭教徒的禮拜之處,而且也是接待伊斯蘭教徒及阿拉伯國家領導人參觀游覽的主要寺院。

清真大寺導游詞作文 篇8

  清真大寺位于西安市鼓樓街北隅的化覺巷內。由于它與大學習巷的清真寺東西遙遙相望,而且規模較大,故又被稱為東大寺或清真大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寺內現存石碑記載,清真大寺建成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元年(742年),距今已有1250多年的歷史。經宋、元、明、清幾次重修和護建,逐步形成規模宏大,樓臺、亭殿布局緊湊和諧,莊嚴肅穆的建筑群。清真寺前后分四個院落,占地面積1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5000多平方米。前院緊臨照壁的木牌樓,高約9米,琉璃瓦頂,挑角飛檐,雕梁畫棟,極為壯觀。南北兩邊為仿古建筑的接待室。

  第二院是懸掛“清真寺”匾額的五間樓。院內樹木成蔭,花圃對稱排列,石制牌坊矗立其間,碑陰鐫刻有著名書法家米芾、董其昌的題字。

  第三院是敕賜殿,院中央是三層結構精巧的八角形省心樓。南北兩廂是經堂、宮殿,里面珍藏有阿拉伯文和漢文翻譯的《古》及珍貴字畫等。

  第四院中心是一真亭,又名鳳凰亭,南北各有面寬七間的.廳房。南廳后有石碑廊,陳列著創建和重修清真寺的碑刻。

  一真亭后有海棠形魚池噴泉,亭南北各有一座碑亭。進石門,走上廣闊的大月臺,大殿就在正端。大殿面闊7間,進深9間,面積約1300平方米,可容納千余人同時作禮拜。殿內天棚藻井,有畫600余幅,彩畫圖案不一,墻壁刻蔓草花紋,套刻,構圖著色,均表現中國伊斯寺院建筑和宗教彩畫的特色。

清真大寺導游詞作文 篇9

  在整個清真大寺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幢偉麗建筑物便是這座大寺東南側的望月樓。它拔地凌空,秀出云表。登樓遠眺,山川物景盡收眼底。它孤標聳峙,正以亭亭特立見奇。它建于1939年,樓高36米,平面六角形,六角攢尖頂,每逢齋月,穆民在樓上望月。望見初月后封齋或開齋,故名望月樓。樓分兩層,形如竹節,成六棱體,樓的西面用漢文和阿拉伯文書有望月樓三個大字。第一層是外露望臺;第二層頂部建有一座六角涼亭,涼亭綺麗雅致。樓頂端的鐵柱上裝有月牙燈。樓內有七十八級螺旋木梯道盤旋環繞而上。進入涼亭,憑欄遠眺,青城新貌,悅目賞心。它與城內的蒙、漢、藏各式建筑薈萃在一起,襯托出呼和浩特這座多民族城市的莊嚴、綺麗,更有力說明呼和浩特是明末清初以來,蒙、漢、藏、回、滿等各兄弟民族人民共同勞動和精心締造出來的一座城市,它本身就象征著國內各族人民兄弟般的團結。

  如今保存古樸面貌的清真大寺和新修葺的伊斯蘭風情一條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成為回民區重要的景觀和穆斯林活動區域。

清真大寺導游詞作文 篇10

  20___年7月12日,有近420___年歷史的銀川市南關清真寺維修工程全部竣工。從即日起,這座阿拉伯式建筑風格的清真寺對中外游客恢復開放。

  南關清真寺管理委員會主任保進貴介紹說,這次維修工程耗資700多萬元,歷時1年多,對清真寺進行了全面的修繕,特地邀請原設計師姚復興進行修繕指導。南關清真寺始建于明朝末年,距今已有近420___年的歷史。改革開放初期,南關清真寺破舊不堪,亟待重建。1981年,在銀川市有關部門和當地回族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南關清真寺重建落成。20多年來,南關清真寺成為寧夏對外開放的窗口,共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領導人、代表團和友人前來參觀。

清真大寺導游詞作文 篇11

  現在我們已到達清真大寺的門前。請大家下車跟我來,讓我們一起參觀這座別具風情的清真大寺吧!

  清真大寺坐東向西,大家都知道這個方向是朝向伊斯蘭教圣城麥加(在沙特阿拉伯)的方向,中間的門為朱紅色正門。門楣上有清代光緒年間制作的清真大寺匾額及楷書國泰民安四字磚雕。寺門前原有影壁,高丈余,現已拆除。大殿的外墻后壁正對正門。正門南北兩側的門是旁門,兩邊是藍色的墻面。

  禮拜殿是寺院內主體建筑,造型別致,殿門朝東,是三開拱形門。上楣刻有精細的阿拉伯文,意譯為安拉是天地間的光輝。大殿前有月臺,登上月臺可進入大殿,殿內只允許男性穆斯林集體參加教內重大活動。清真大寺內的裝飾紋樣都用阿拉伯文、幾何線紋和各種植物做題材,具有濃郁的伊斯蘭風情。殿內壁上飾有經文。殿頂由十二根紅漆大柱立撐,支柱上刻著《古蘭經》,寺內也藏有《古蘭經》三十卷,是研究伊斯蘭教的重要文獻,更是呼和浩特穆斯林最珍貴的伊斯蘭教經典和地區歷史文物。大殿房頂上有五座六角頂樓(象征穆斯林必須堅持和恪守的念、禮、齋、課、朝五大天命)。殿前寺院兩側建有南北講堂。大殿正東有過廳,廳內壁上繪有麥加的大清真寺和天房圖。經過廳可通往后院。院內正北有沐浴室,穆斯林沐浴凈身后方可入殿禮拜。

  另外,還有望月樓、教長辦公室、鄉老會議室、海里翻(海立凡)學經堂等建筑。入寺門后,大殿南北兩側有甬道通往寺院內。大殿南側有碑亭一座,尚有石碑六通,其中以清重刻洪武皇帝御制回輝教百圣字號碑和重修綏遠清真大寺碑有較大研究價值。

  在整個清真大寺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幢偉麗建筑物便是這座大寺東南側的望月樓。它拔地凌空,秀出云表。登樓遠眺,山川物景盡收眼底。它孤標聳峙,正以亭亭特立見奇。它建于1939年,樓高36米,平面六角形,六角攢尖頂,每逢齋月,穆民在樓上望月。望見初月后封齋或開齋,故名望月樓。樓分兩層,形如竹節,成六棱體,樓的西面用漢文和阿拉伯文書有望月樓三個大字。第一層是外露望臺;第二層頂部建有一座六角涼亭,涼亭綺麗雅致。樓頂端的鐵柱上裝有月牙燈。樓內有七十八級螺旋木梯道盤旋環繞而上。進入涼亭,憑欄遠眺,青城新貌,悅目賞心。它與城內的蒙、漢、藏各式建筑薈萃在一起,襯托出呼和浩特這座多民族城市的莊嚴、綺麗,更有力說明呼和浩特是明末清初以來,蒙、漢、藏、回、滿等各兄弟民族人民共同勞動和精心締造出來的一座城市,它本身就象征著國內各族人民兄弟般的團結。

  如今保存古樸面貌的清真大寺和新修葺的伊斯蘭風情一條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成為回民區重要的景觀和穆斯林活動區域。

清真大寺導游詞作文 篇12

  銀川南關清真大寺是一座具有阿拉伯風格和民族特色的建筑,重建于1981年,位于銀川市城區東南角,是銀川市回族群眾進行宗教活動的中心場所。每逢主麻日或每年回族傳統節日時,成百上千的穆斯林會聚于此,朝圣禮拜。

  南關清真大寺始建年代較為久遠。明朝末年,原寺地址在銀川南關外“拱北”亭,規模較小。將寺址遷入南關內,建成一座具有古典風格的大寺。60年代寺院在動亂中被毀殆盡。1981年廣大穆斯林募資在今址重建。

  重建的南關清真大寺主殿建筑高26米,坐西朝東,寺院面積約1萬平方米。主殿為圓形拱頂兩層,上層是大殿、陽臺,方形大禮拜殿可容納1300多人做禮拜。下層有寬敞的沐浴室、小禮拜殿、女禮拜殿、阿拉伯語學校、阿訇臥室、辦公室、會客室等,皆以回廊相連。樓頂正中聳立著一大四小的綠色穹隆裝飾,大的居于中央,直徑9米,頂端高懸新月,小的直徑3米,分布在樓頂四角,遠眺,綠色圓頂閃閃發光,十分壯麗。主樓前有通向上層的階梯,兩側種植花圃。殿前中部為一座直徑15米的噴水池,四周花木扶疏,兩邊各建有30米高的“宣禮塔”。寺院內還種植了許多珍貴的松柏和各種樹木、花卉。整個建筑布局嚴整,結構緊湊,規模宏偉。

清真大寺導游詞作文 篇13

  清真寺位于回民街小巷內,始建于唐,清代重修,采用了中國古典建筑風格,處處是飛檐翹角、亭臺樓閣。而在寺內很多木門和磚墻上,能看到不少木雕和磚雕,用伊斯蘭藝術風格的立體手法,刻畫描繪出中式的花草圖案。

  清真寺面積不大,格局也是中國傳統的中軸對稱的庭院式,游客沿著中軸線向前方步行游覽即可,非常輕松。寺中的照壁是中軸線的起點,沿著中軸線依次排列著木牌樓、五間樓(二門)、石牌坊、敕修殿(三門)、省心樓、連三門(四門)、鳳凰亭、月臺、禮拜大殿等主要建筑。

  在石牌坊周圍有一塊石碑,上書“道法參天地”幾字,是宋代書法家米芾的手跡;敕修殿的門上有“敕賜禮拜寺”橫匾,是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手書,這些都是書法愛好者不能錯過的。

  禮拜大殿,是寺中最重要的建筑,也是附近回民做禮拜的場所。大殿有著孔雀藍琉璃瓦頂,殿內天棚藻井彩畫非常精美,殿內還有30副高約4米的木板雕刻《古蘭經》。遺憾的是,禮拜大殿是不允許非穆斯林和女性進入的,絕大數游客只能在大殿門口向內張望下。

清真大寺導游詞作文 篇14

  南關清真大寺位于銀川市城區東南角,南關清真大寺始建年代較為久遠。明朝末年,原寺地址在銀川南關外“拱北”亭,規模較小。將寺址遷入南關內,建成一座具有古典風格的大寺。60年代寺院在動亂中被毀殆盡。1981年廣大穆斯林募資在今址重建。

  重建的南關清真大寺主殿建筑高26米,坐西朝東,寺院面積約1萬平方米。主殿為圓形拱頂兩層,上層是大殿、陽臺,方形大禮拜殿可容納1300多人做禮拜。下層有寬敞的沐浴室、小禮拜殿、女禮拜殿、阿拉伯語學校、阿訇臥室、辦公室、會客室等,皆以回廊相連。

  樓頂正中聳立著一大四小的綠色穹隆裝飾,大的居于中央,直徑9米,頂端高懸新月,小的直徑3米,分布在樓頂四角,遠眺,綠色圓頂閃閃發光,十分壯麗。主樓前有通向上層的階梯,兩側種植花圃。殿前中部為一座直徑15米的噴水池,四周花木扶疏,兩邊各建有30米高的“宣禮塔”。寺院內還種植了許多珍貴的松柏和各種樹木、花卉。整個建筑布局嚴整,結構緊湊,規模宏偉。

  南關清真大寺以其別具一格、典雅莊重的特點,以及濃郁的伊斯蘭建筑藝術風格,成為自治區重點對外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和旅游景觀之一。近年來,有90多個國家及地區的領導、使者、友人來訪。許多海外穆斯林亦到此參觀做禮拜。

清真大寺導游詞作文 篇15

  出銀川南門廣場西行二里許,一座具有鮮明伊斯蘭風格的建筑物--銀川南關清真大寺,便矗立在你的眼前。

  仰首望去,禮拜大殿上一組渾厚飽滿的綠色穹窿圓頂,宛若披著綠色蓋頭的五姐妹,豐姿綽綽,亭亭玉立。

  仔細分辨,個個以寶瓶裝飾,渾圓光潔。中間的穹項高22米,頂端懸掛一彎月形燈,四個小穹項分別立于東南西北四角,玲瓏別致。

  穹頂下二樓是禮拜大殿,五道拱門向東方敞開--中國的清真寺門都向東開,穆斯林進門禮拜,面向西方,那是穆斯林朝覲圣地麥加的方位。大殿底層是小禮拜殿、接待室和阿訇住房。回廊相連,寬敞明亮。

清真大寺導游詞作文 篇16

  銀川南關清真大寺是一座具有阿拉伯風格和民族特色的建筑,重建于1981年,位于銀川市城區東南角,是銀川市回族群眾進行宗教活動的中心場所。每逢主麻日或每年回族傳統節日時,成百上千的穆斯林會聚于此,朝圣禮拜。

  南關清真大寺始建年代較為久遠。明朝末年,原寺地址在銀川南關外“拱北”亭,規模較小。將寺址遷入南關內,建成一座具有古典風格的大寺。60年代寺院在動亂中被毀殆盡。1981年廣大穆斯林募資在今址重建。

  重建的南關清真大寺主殿建筑高26米,坐西朝東,寺院面積約1萬平方米。主殿為圓形拱頂兩層,上層是大殿、陽臺,方形大禮拜殿可容納1300多人做禮拜。下層有寬敞的沐浴室、小禮拜殿、女禮拜殿、阿拉伯語學校、阿訇臥室、辦公室、會客室等,皆以回廊相連。

  樓頂正中聳立著一大四小的綠色穹隆裝飾,大的居于中央,直徑9米,頂端高懸新月,小的直徑3米,分布在樓頂四角,遠眺,綠色圓頂閃閃發光,十分壯麗。主樓前有通向上層的階梯,兩側種植花圃。殿前中部為一座直徑15米的噴水池,四周花木扶疏,兩邊各建有30米高的“宣禮塔”。寺院內還種植了許多珍貴的松柏和各種樹木、花卉。整個建筑布局嚴整,結構緊湊,規模宏偉。

  南關清真大寺以其別具一格、典雅莊重的特點,以及濃郁的伊斯蘭建筑藝術風格,成為自治區重點對外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和旅游景觀之一。近年來,有90多個國家及地區的領導、使者、友人來訪。許多海外穆斯林亦到此參觀做禮拜。

清真大寺導游詞作文 篇17

  清真寺,又稱禮拜寺,是伊斯蘭教穆斯林們朝拜真主和舉行各種宗教儀式的地方。漢語中清真一詞,從我國南北朝時代便開始使用。但從南北朝到宋朝約800多年的時間里,清真一詞在文人筆下只是用來贊美品格高尚的人物或描寫清雅幽美的環境,與伊斯蘭教寺廟無關。

  元代以后,清真一詞開始與宗教相聯系。明中葉后,回族穆斯林賦予清真一詞以新的含義。他們認為清者是指真主超然無染、不拘方位,真者是指真主永存、獨一至尊。

  伊斯蘭教信仰的中心是:萬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這兩句話一般被稱為清真言。這樣,直至解放前,在我國社會上都把伊斯蘭教稱為清真教。后來,人們把按照伊斯蘭教的風俗習慣制作的各種食品,稱為清真食品或清真糕點。此外還有清真餐廳、清真小吃店等。現在,清真一詞已成為世人共知的特殊專項用語了。

  〔實地導游講解部分〕

  現在我們已到達清真大寺的門前。請大家下車跟我來,讓我們一起參觀這座別具風情的清真大寺吧!

  清真大寺坐東向西,大家都知道這個方向是朝向伊斯蘭教圣城麥加(在沙特阿拉伯)的方向,中間的門為朱紅色正門。門楣上有清代光緒年間制作的清真大寺匾額及楷書國泰民安四字磚雕。寺門前原有影壁,高丈余,現已拆除。大殿的外墻后壁正對正門。正門南北兩側的門是旁門,兩邊是藍色的墻面。

  禮拜殿是寺院內主體建筑,造型別致,殿門朝東,是三開拱形門。上楣刻有精細的阿拉伯文,意譯為安拉是天地間的光輝。大殿前有月臺,登上月臺可進入大殿,殿內只允許男性穆斯林集體參加教內重大活動。清真大寺內的裝飾紋樣都用阿拉伯文、幾何線紋和各種植物做題材,具有濃郁的伊斯蘭風情。殿內壁上飾有經文。殿頂由十二根紅漆大柱立撐,支柱上刻著《古蘭經》,寺內也藏有《古蘭經》三十卷,是研究伊斯蘭教的重要文獻,更是呼和浩特穆斯林最珍貴的伊斯蘭教經典和地區歷史文物。大殿房頂上有五座六角頂樓(象征穆斯林必須堅持和恪守的念、禮、齋、課、朝五大天命)。殿前寺院兩側建有南北講堂。大殿正東有過廳,廳內壁上繪有麥加的大清真寺和天房圖。經過廳可通往后院。院內正北有沐浴室,穆斯林沐浴凈身后方可入殿禮拜。

  另外,還有望月樓、教長辦公室、鄉老會議室、海里翻(海立凡)學經堂等建筑。入寺門后,大殿南北兩側有甬道通往寺院內。大殿南側有碑亭一座,尚有石碑六通,其中以清重刻洪武皇帝御制回輝教百圣字號碑和重修綏遠清真大寺碑有較大研究價值。

清真大寺導游詞作文 篇18

  各位團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導游員,我們下一個即將游覽的旅游點是清真大寺。下面,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清真大寺的概況。

  極具民族特色的具有濃郁伊斯蘭風情的清真大寺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區通道南路南端東側,是呼和浩特市原有八座清真寺中建筑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寺,故名清真大寺。清真寺是穆斯林(伊斯蘭教信徒)的禮拜寺院,是回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民眾舉行宗教儀式的專用寺宇。

  清真大寺,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據《清真寺南北講堂碑記》記載:“自大清定鼎以來,建立多年。”初建時較為簡陋。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曾大規模擴建。-1925回族群眾又募捐再度重修。全寺占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重修時大殿增高1.7米,擴大了七間,南北講堂展后5.7米,增高1米。寺的總面積擴大了數十平方米。

  伊斯蘭教傳入呼和浩特,最早可以上溯到遼、金、元時期,當時就有許多“回回人”居住在豐州城內。

  明朝中后期阿勒坦汗率部駐牧于土默特平原,建立了最早的呼和浩特城(歸化城),并允許山西、河北的農民前來開墾耕地。由于這里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地方,土質肥沃,很多中原地區農民都紛至沓來。也有許多回回人來到這里經商做生意。

  清朝康熙年間漠西蒙古的準葛爾部落在首領噶爾丹的率領之下占據天山南北,派遣了許多商隊來到呼和浩特進行貿易。隨著噶爾丹的野心膨脹,敢于和清廷分庭抗禮,對康熙皇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長北方”,康熙皇帝開始御駕親征,最終迫使噶爾丹兵敗被殺。在開戰之初,康熙皇帝曾下令遣送回回商人還鄉,但是有170多人不愿離開,在請示了朝廷后留居在呼和浩特。隨后,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廷將張家口的回民也集中到歸化城北,在現在的舊城北門外修建了呼和浩特這座最早的清真寺。

  清乾隆年間,清廷再次發兵征討準葛爾部,新疆有不少穆斯林青年自愿隨清軍討逆,并屢建奇功,戰爭勝利后隨八旗軍來到了歸化城,在城南的八拜村定居下來,建起了“回回營”。之后,還有許多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的回回人也來到呼和浩特定居下來。他們多數以經商為主,并逐步發展了屠宰、餐飲、皮毛、牲畜交易、駝隊運輸等,為呼和浩特商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時,香妃被選入宮,有300多名新疆回回兵和香妃家族的人護送香妃進京。回來的路上經過呼和浩特,發現在這里風光秀麗,水草豐美,流連忘返,不愿再回到新疆,于是就請求當時的乾隆皇帝在歸化城賜給他們“一馬之地”(跑馬一圈所圈的土地,也有人說是“一箭之地”,就是拉滿弓射出一支箭的距離),這些人后來就定居在這里。據說現在呼和浩特姓馬的回族就是當年護送香妃入京的回回人的后裔。后來回族人越來越多,多數居住在舊城北門外。他們有的經商做生意,逐漸變得富裕,就共同集資在舊城北門外數里弧形區域內建起了五六座清真寺。這一區域就形成現在的回民區。

  清真寺,又稱禮拜寺,是伊斯蘭教穆斯林們朝拜真主和舉行各種宗教儀式的地方。漢語中“清真”一詞,從我國南北朝時代便開始使用。但從南北朝到宋朝約800多年的時間里,“清真”一詞在文人筆下只是用來贊美品格高尚的人物或描寫清雅幽美的環境,與伊斯蘭教寺廟無關。

  元代以后,“清真”一詞開始與宗教相聯系。明中葉后,回族穆斯林賦予“清真”一詞以新的含義。他們認為“清”者是指真主“超然無染、不拘方位”,“真”者是指“真主永存、獨一至尊”。

  伊斯蘭教信仰的中心是:“萬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這兩句話一般被稱為“清真言”。這樣,直至解放前,在我國社會上都把伊斯蘭教稱為清真教。后來,人們把按照伊斯蘭教的風俗習慣制作的各種食品,稱為“清真食品”或“清真糕點”。此外還有“清真餐廳”、“清真小吃店”等。現在,“清真”一詞已成為世人共知的特殊專項用語了。

  〔實地導游講解部分〕

  現在我們已到達清真大寺的門前。請大家下車跟我來,讓我們一起參觀這座別具風情的清真大寺吧!

  清真大寺坐東向西,大家都知道這個方向是朝向伊斯蘭教圣城麥加(在沙特阿拉伯)的方向,中間的門為朱紅色正門。門楣上有清代光緒年間制作的“清真大寺”匾額及楷書“國泰”“民安”四字磚雕。寺門前原有影壁,高丈余,現已拆除。大殿的外墻后壁正對正門。正門南北兩側的門是旁門,兩邊是藍色的墻面。

  大家請看,大門內正面是莊嚴肅穆的禮拜殿,系水磨青磚的中式建筑,面積有25間普通房屋大小,可以同時容500人進行禮拜活動。殿后的墻壁上,鐫刻有擔任綏遠都統的甘肅回族人馬福祥題寫的“認主獨一”、“正心”、“誠意”、“修身”、“明心”、“見性”14個正楷大字,筆勢圓潤飽滿、端莊有力。

  禮拜殿是寺院內主體建筑,造型別致,殿門朝東,是三開拱形門。上楣刻有精細的阿拉伯文,意譯為“安拉是天地間的光輝”。大殿前有“月臺”,登上月臺可進入大殿,殿內只允許男性穆斯林集體參加教內重大活動。清真大寺內的裝飾紋樣都用阿拉伯文、幾何線紋和各種植物做題材,具有濃郁的伊斯蘭風情。殿內壁上飾有經文。殿頂由十二根紅漆大柱立撐,支柱上刻著《古蘭經》,寺內也藏有《古蘭經》三十卷,是研究伊斯蘭教的重要文獻,更是呼和浩特穆斯林最珍貴的伊斯蘭教經典和地區歷史文物。大殿房頂上有五座六角頂樓(象征穆斯林必須堅持和恪守的“念、禮、齋、課、朝”五大天命)。殿前寺院兩側建有南北講堂。大殿正東有過廳,廳內壁上繪有麥加的大清真寺和“天房圖”。經過廳可通往后院。院內正北有沐浴室,穆斯林沐浴凈身后方可入殿禮拜。

  另外,還有望月樓、教長辦公室、鄉老會議室、海里翻(海立凡)學經堂等建筑。入寺門后,大殿南北兩側有甬道通往寺院內。大殿南側有碑亭一座,尚有石碑六通,其中以“清重刻洪武皇帝御制回輝教百圣字號碑”和“重修綏遠清真大寺碑”有較大研究價值。

  在整個清真大寺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幢偉麗建筑物便是這座大寺東南側的望月樓。它拔地凌空,秀出云表。登樓遠眺,山川物景盡收眼底。它孤標聳峙,正以亭亭特立見奇。它建于1939年,樓高36米,平面六角形,六角攢尖頂,每逢“齋月”,穆民在樓上望月。望見初月后封齋或開齋,故名望月樓。樓分兩層,形如竹節,成六棱體,樓的西面用漢文和阿拉伯文書有“望月樓”三個大字。第一層是外露望臺;第二層頂部建有一座六角涼亭,涼亭綺麗雅致。樓頂端的鐵柱上裝有月牙燈。樓內有七十八級螺旋木梯道盤旋環繞而上。進入涼亭,憑欄遠眺,青城新貌,悅目賞心。它與城內的蒙、漢、藏各式建筑薈萃在一起,襯托出呼和浩特這座多民族城市的莊嚴、綺麗,更有力說明呼和浩特是明末清初以來,蒙、漢、藏、回、滿等各兄弟民族人民共同勞動和精心締造出來的一座城市,它本身就象征著國內各族人民兄弟般的團結。

  清真大寺是呼和浩特市一座風格獨特,而且比較優美完整的古建筑,它的建筑藝術值得繼承和借鑒。1979年人民政府撥款整修,1998年-20xx年社會各方集資實施了一、二、三期改擴建工程,使清真大寺面貌煥然一新,愈顯神圣風姿。

  如今保存古樸面貌的清真大寺和新修葺的伊斯蘭風情一條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成為回民區重要的景觀和穆斯林活動區域。

清真大寺導游詞作文 篇19

  各位團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導游員,我們下一個即將游覽的旅游點是清真大寺 。下面,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清真大寺的概況。

  極具民族特色的具有濃郁伊斯蘭風情的清真大寺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區通道南路南端東側,是呼和浩特市原有八座清真寺中建筑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寺,故名清真大寺。清真寺是穆斯林(伊斯蘭教信徒)的禮拜寺院,是回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民眾舉行宗教儀式的專用寺宇。

  伊斯蘭教傳入呼和浩特,最早可以上溯到遼、金、元時期,當時就有許多回回人居住在豐州城內。

  明朝中后期阿勒坦汗率部駐牧于土默特平原,建立了最早的呼和浩特城(歸化城),并允許山西、河北的農民前來開墾耕地。由于這里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地方,土質肥沃,很多中原地區農民都紛至沓來。也有許多回回人來到這里經商做生意。

  清朝康熙年間漠西蒙古的準葛爾部落在首領噶爾丹的率領之下占據天山南北,派遣了許多商隊來到呼和浩特進行貿易。隨著噶爾丹的野心膨脹,敢于和清廷分庭抗禮,對康熙皇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長北方,康熙皇帝開始御駕親征,最終迫使噶爾丹兵敗被殺。在開戰之初,康熙皇帝曾下令遣送回回商人還鄉,但是有170多人不愿離開,在請示了朝廷后留居在呼和浩特。隨后,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廷將張家口的回民也集中到歸化城北,在現在的舊城北門外修建了呼和浩特這座最早的清真寺。

  清乾隆年間,清廷再次發兵征討準葛爾部,新疆有不少穆斯林青年自愿隨清軍討逆,并屢建奇功,戰爭勝利后隨八旗軍來到了歸化城,在城南的八拜村定居下來,建起了回回營。之后,還有許多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的回回人也來到呼和浩特定居下來。他們多數以經商為主,并逐步發展了屠宰、餐飲、皮毛、牲畜交易、駝隊運輸等,為呼和浩特商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時,香妃被選入宮,有300多名新疆回回兵和香妃家族的人護送香妃進京。回來的路上經過呼和浩特,發現在這里風光秀麗,水草豐美,流連忘返,不愿再回到新疆,于是就請求當時的乾隆皇帝在歸化城賜給他們一馬之地(跑馬一圈所圈的土地,也有人說是一箭之地,就是拉滿弓射出一支箭的距離),這些人后來就定居在這里。據說現在呼和浩特姓馬的回族就是當年護送香妃入京的回回人的后裔。后來回族人越來越多,多數居住在舊城北門外。他們有的經商做生意,逐漸變得富裕,就共同集資在舊城北門外數里弧形區域內建起了五六座清真寺。這一區域就形成現在的回民區。

  清真寺,又稱禮拜寺,是伊斯蘭教穆斯林們朝拜真主和舉行各種宗教儀式的地方。漢語中清真一詞,從我國南北朝時代便開始使用。但從南北朝到宋朝約800多年的時間里,清真一詞在文人筆下只是用來贊美品格高尚的人物或描寫清雅幽美的環境,與伊斯蘭教寺廟無關。

  元代以后,清真一詞開始與宗教相聯系。明中葉后,回族穆斯林賦予清真一詞以新的含義。他們認為清者是指真主超然無染、不拘方位,真者是指真主永存、獨一至尊。

  伊斯蘭教信仰的中心是:萬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這兩句話一般被稱為清真言。這樣,直至解放前,在我國社會上都把伊斯蘭教稱為清真教。后來,人們把按照伊斯蘭教的風俗習慣制作的各種食品,稱為清真食品或清真糕點。此外還有清真餐廳、清真小吃店等。現在,清真一詞已成為世人共知的特殊專項用語了。

清真大寺導游詞作文 篇20

  出銀川南門廣場西行二里許,一座具有鮮明伊斯蘭風格的建筑物--銀川南關清真大寺,便矗立在你的眼前。

  仰首望去,禮拜大殿上一組渾厚飽滿的綠色穹窿圓頂,宛若披著綠色蓋頭的五姐妹,豐姿綽綽,亭亭玉立。

  仔細分辨,個個以寶瓶裝飾,渾圓光潔。中間的穹項高22米,頂端懸掛一彎月形燈,四個小穹項分別立于東南西北四角,玲瓏別致。

  穹頂下二樓是禮拜大殿,五道拱門向東方敞開--中國的清真寺門都向東開,穆斯林進門禮拜,面向西方,那是穆斯林朝覲圣地麥加的方位。大殿底層是小禮拜殿、接待室和阿訇住房。回廊相連,寬敞明亮。

  沿著弧形樓梯拾級而上,來到大殿前水磨石地面的月臺。月臺圍繞大殿,南北延伸,舒展而不局促,節日期間也可供禮拜用,是禮拜殿向室外的延伸。大殿與月臺之間事實一道漢白玉貼面的雙心圓券柱廊,它是穆斯林禮拜出人大殿時脫鞋穿鞋的地方。穿過柱廊進入大殿,寬敞圣潔的大殿一派肅穆的氣氛。殿堂呈正方形,長寬各21米,可容千人禮拜。大殿中部有四根綠色瓷磚飾面的方柱,支承上面的大穹頂。方柱與穹頂底部銜接的一段圓柱體稱鼓座,鼓座上方開24扇高窗,加上大殿南北兩側各開的6扇大窗,使得大殿八方來風,四面進光,清爽明亮。向外張望,視野開闊,仿佛矗立于寬廣舒展的綠色原野。大殿正面的西墻中間,設置“米哈拉布”窯(禮拜者面向的地方),裝飾莊重而精巧,采用晶瑩潔白的漢白玉構成多圓心的復葉形壁龕圖案,其上鐫刻經文,簡潔舒暢。整個大殿的墻面用穆斯林喜愛的綠色涂飾,與漢白玉券柱深淺對比,濃淡映襯,給人以典雅、舒適、和諧、明潔之感。

  作為銀川城區最大的一個回民聚居的地區--南關,原也有一座清真寺,始建于,解放后于1953年擴建修葺,成為一個大殿63間、占地20余畝的大寺,其規模居當時銀川七寺之首,不幸在動亂年代被當作“四舊”滌蕩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南關寺得以重建。這座建筑面積1300多平方米的新清真寺,從設計、施工到竣工,僅用了半年多時間。設計之巧,建造之快,質量之好,實屬罕見。

清真大寺導游詞作文 篇21

  寧夏回族自治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黃河在寧夏這片土地上轉了個彎,也成就了寧夏這座塞北江南。

  作為回族自治州和回族聚居地,清真寺自然是隨處可見,相比于西寧的東關清真寺,蘭州的西關清真寺,作為寧夏的首府也有一座屬于銀川人的清真寺,它就是南關清真大寺。

  從熱鬧的寧夏牛街穿過,便是南關清真大寺,而這個牛街也就是整個銀川最大的清真美食街,這里有烤全羊、啤酒等等,數百家清真餐廳匯集在這里,可以接納數千人就餐。

  些烤串,走到南關清真大寺。清真寺面積約1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0xx多平方米,主殿建筑高26米,上層大殿可容1300余人同時作禮拜。

  樓頂正中聳立一大四小綠色穹隆頂,頂端高懸著新月標志。大殿前兩側分別建有30米高的“宣禮塔”,中部設了一座直徑15米的噴水池。整個建筑布局嚴謹,裝飾華麗,精致典雅,宏偉壯觀。

  每逢“主麻日”或每年回族傳統節日時,就會有成千上萬的穆斯林在這里聚會,從事正常的宗教活動。

  現在,南關清真寺不但是銀川市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對外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還成為了該地區著名的旅游景觀之一。不過進入清真寺還要收取門票,不像西寧的東關清真寺那樣。

  宗教信仰自由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尊重,走在清真寺內,看著那些虔誠的教眾,靜靜的默讀著他們的古蘭經,很多東西瞬間也便會去理解。

清真大寺導游詞作文 篇22

  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位于祖國西北部的黃河中上游地區,地處北緯35°14’~39°23’、東經104°17’~107°39’之間。東鄰陜西省,西部與北部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部與甘肅省相連,總面積6.64萬平方公里。地形南北狹長,地勢南高北低,自北向南為賀蘭山地、寧夏平原、六盤山地。寧夏南北相距456公里,東西相距約250公里。寧夏地處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地帶,從地貌類型看,南部以流水侵蝕的黃土地貌為主,中部和北部以干旱剝蝕、風蝕地貌為主。境內有較為高峻的山地和廣泛分布的丘陵,也有由于地層斷陷又經黃河沖積而成的沖積平原,還有臺地和沙丘。地表形態復雜多樣。據20xx年初統計資料顯示,寧夏地形中丘陵占38%,平原占26.8%,山地占15.8%,臺地占17.6%,沙漠占1.8%。平均海拔為1090-20xx米。賀蘭山是寧夏平原的天然屏障,主峰敖包圪垯海拔3556米。黃河從中北部穿越12個市縣,境內流程397公里。

  寧夏地處內陸,屬溫帶大陸性半干旱氣候。跨東部季風區和西北干旱區,西南靠近青藏高寒區,大致處在我國三大自然區的交匯、過渡地帶。年平均氣溫為5℃~9℃,晝夜溫差大。年降水量一般為200~600毫米。全年日照達3000小時,無霜期170天左右,是中國日照和太陽輻射最充足的地區之一。

  寧夏是中華遠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寧夏靈武水洞溝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活動遺址和出土文物表明,早在3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

  春秋戰國時期,境內就開始修筑聞名世界的長城。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派兵在寧夏屯墾,開始了引黃河水灌溉的歷史,到漢代(前206~220),這里農耕經濟已相當繁榮。唐代天寶十四載(755)爆發了“安史之亂”,太子李亨進入寧夏,在靈武登基稱帝,史稱唐肅宗。當時,寧夏已成為中國東西交通貿易的重要通道之一。北宋寶元元年(1038),黨項族首領李元昊以寧夏為中心建立了大夏國,史稱西夏,定都興慶府(今銀川市)。蒙古滅西夏后,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設寧夏府路,始有“寧夏”地名。明設寧夏衛。清設寧夏府。民國初年,寧夏府改為朔方道,成立寧夏省。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于1954年撤銷寧夏省。1958年10月25日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夏礦產資源豐富,農業、能源和旅游優勢突出。全區有耕地128.8萬公頃。其中水澆地33.3萬多公頃。有待開發的宜農荒地66萬余公頃,其中可開發水產養殖的荒灘13.3萬公頃、荒水面積5.6萬公頃,有草場300萬公頃。已發現的礦產資源有50多種,人均自然資源潛在價值為全國平均價值的163.5%,居全國第五位。尤其是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炭、石膏、石油、天然氣等。石膏蘊藏量居全國第一。全區近三分之一的土地下蘊藏有豐富的煤炭資源,探明儲量300多億噸,居全國第五位。僅靈武煤田探明儲量就達270多億噸,相當于中國東北地區探明儲量的總和。全國十大煤種,寧夏就有9種。世界著名的優質無煙煤太西煤,年出口量達100萬噸。地跨寧夏的陜甘寧盆地天然氣田,已探明儲量20xx多億立方米,是世界特級大氣田。

  自治區下轄銀川、石嘴山、吳忠、固原、中衛5個地級市,興慶、金鳳、西夏、大武口、惠農、原州6個市轄區,靈武、青銅峽2個縣級市,永寧、賀蘭、平羅、同心、鹽池、中寧、海原、涇源、西吉、隆德、彭陽11個縣和紅寺堡開發區(縣級移民開發區),首府銀川市。

  寧夏有回、漢等35個民族,20xx年末總人口603.73萬人,其中漢族377.42萬人、回族206.49萬人。寧夏是我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回族群眾信仰伊斯蘭教。

  中國回族形成于元代。關于回族的來源可以上溯到公元七世紀中葉,那時就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到中國經商和留居。元代大批中亞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來到中國,由于通婚和社會經濟關系,與漢、維吾爾、蒙古等族在長期相處的過程中形成回回民族。早在宋代,就有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在寧夏經商定居。元代大批中亞阿拉伯的穆斯林與蒙古人一起,遷今寧夏屯墾戍邊。元末明初回族逐漸形成,寧夏回族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發展的時期。

  回族人居寧夏,最早可追溯到唐末。到北宋、西夏時期,東來的穆斯林多從玉門、酒泉經西夏屬地至中原。到元代,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亞人被征調或遷徙,以半軍事、半屯牧的形式生存。明初,大批回回人以“歸附土達”身份被安插到靈州(今靈武市一帶)及固原各州縣,加之不斷遷徙來寧夏開發、屯墾的回回人,形成了許多回族聚居點。到了清乾隆年間,“寧夏至平涼千里,盡系回莊”,寧夏回族人口劇增。至同治年間(1862-1874年),西北回民反清起義遭到殘酷鎮壓,義軍及眷屬被遷趕到偏僻地區,其中部分回民移居靈州、化平(今寧夏涇源縣)、隆德、海原等縣。

  作為寧夏主體民族的回族,信仰伊斯蘭教。在寧夏回族聚居地區,建有不同建筑形式和不同規模的清真寺3000多座,有阿訇約4000名。回族穆斯林群眾一般信奉五項“功課”即:念、禮、齋、課、朝。回族的傳統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又稱宰牲節)和圣紀節三大節日。自治區和各市、縣建有各級宗教社會團體即伊斯蘭教協會,管理自己的宗教生活。自治區在銀川市開辦了寧夏伊斯蘭經學院,在同心縣開辦了同心阿拉伯語專修學校,幫助穆斯林群眾培養了大批有宗教學識的人才。除伊斯蘭教外,寧夏還有群眾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自治區人民政府對各種宗教一視同仁,群眾正常的宗教活動受到保護,各種宗教人士在寧夏長期和睦相處。

  寧夏回族在衣著、飲食、起居衛生、婚嫁、喪葬等方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回族男性都喜歡戴白色的小圓帽,穿黑色的馬甲。回族婦女還喜歡戴蓋頭,戴金銀耳環、戒指、手鐲等。回族特別講究衛生,室內外清潔整齊,灶具潔凈。平時洗手、洗臉多用湯瓶,沐浴用吊罐。

  回族喜歡吃牛、羊、駱駝等反芻類的偶蹄目食草動物肉,也吃雞、鴨、鵝、魚肉,禁食豬肉,不食動物血液和自死的禽畜。虔誠的教徒食用的禽畜,必須由阿訇代宰。回族一般不吸煙,不喝酒,男女老少都愛喝泡有冰糖、茶葉、枸杞、核桃仁、芝麻、桂圓、紅棗、果脯等營養佐料的“八寶”蓋碗茶。喜慶節日,回族多制作油香、馓子、油果等油炸食品。有尊貴客人時,會以豐盛的“全羊席”和各種回族小吃熱情接待。婚姻方面,實行一夫一妻制。回族婚禮很隆重,且有許多宗教和民族的特點。如舉行婚禮時,要請阿訇念“尼卡哈”,即用阿拉伯經文進行證婚和祝賀。回族喪葬簡易,實行土葬、薄葬。葬禮包括清潔埋體、白布裹尸、阿訇主持舉行宗教祈禱儀式、入葬四道程序。

  清真寺,又稱禮拜寺。阿拉伯語為“麥斯吉德”,意即叩頭的地方。既是伊斯蘭教信徒聚眾禮拜的場所,某些地方又兼有文化教育中心、社會活動中心的功用。寧夏清真寺的創建從元代開始,經明、清兩代,清真寺的數量和規模得到了相當的發展。拱北,是伊斯蘭教某地域杰出人物的陵園。道堂,是伊斯蘭教某分支宗教領導人禮拜、誦經、講學和居住的地方。寧夏伊斯蘭建筑集中反映了伊斯蘭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并具有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個性。

清真大寺導游詞作文 篇23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要游覽的是中國最美的湖——青海湖。如果您來到青海,卻不來青海湖走一趟,那可謂是人生之一大遺憾。

  我們從西寧出發,一路西行,經過近150公里的路程,我們就會到達美麗的青海湖。這一路景點眾多,依次有湟源峽、“茶馬互市”故地丹噶爾古城、著名的日月山以及神奇的倒淌河等。

  青海湖被稱為中國最美麗的湖泊。或許您不禁要問,中國湖泊成千上萬,星羅棋布,氣象萬千,這座大西北的內陸湖,又何以稱為中國最美呢?在大家親自去探究原因之前,先讓我來為大家做個鋪墊吧。話說20__年10月,由《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發起并主辦了評選“中國最美麗的地方”的活動,在此次由大眾參與的評選活動中,青海湖在湖泊類中被評為中國最美麗五大湖之首。參加此次評選活動的專家說:“青海湖有一種東方的氣質,看似簡單,但簡單中蘊含的東西卻很深廣。”

  青海湖的美主要表現在一下四個方面:

  其一、青海湖的美首先在于她至高的地理位置、遼闊的湖面和那湛藍美麗的湖水。

  高是青海湖的一大特點,湖面海拔3260米,比兩個東岳泰山(1545m)還高,是名副其實的高原湖泊。由于這里地勢高,氣候十分涼爽,即使是在盛夏,日平均氣溫也只有15°左右,是理想的避暑消夏勝地。

  青海湖的另一特點是大,它是我國第一大內陸湖泊,也是我國最大的咸水湖。據測算,青海湖東西長106公里,南北寬65公里,環湖一周長360多公里,面積達4456平方公里,是著名的太湖(2425km2)的近兩倍大,或者可以形象的說,她可以裝得下4個香港。

  考證青海湖的名字,我們就不得不說起她的主色調——藍色。青海湖古時候叫“西海”;藏語叫她“措溫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語叫“庫庫諾爾”,即“藍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帶早先是屬于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漢代也有人叫他“仙海”,從北魏時期才開始更名為青海。青海省也是因此而得名。

  其二,青海湖的美在于她有多處迷人的景觀

  因為青海湖的大,所以可游覽的景點眾多,由此也形成了青海省的一大旅游區——環青海湖旅游區。這其中包括有青海湖的門戶日月山、倒淌河、青海湖151景區、二郎劍、三塊石、海心山、吐谷渾都城、布哈河、鳥島、沙島、沙陀斯、金銀灘草原、原子城等。

  其三,青海湖的美在于她奇特的成因以及由此產生的傳奇神話青海湖是構造斷陷湖。是距今4千萬前,印度洋板塊和歐亞板塊經過長期碰撞和擠壓,青藏高原隆起的結果。研究表明,青海湖原來是外瀉湖,周圍百川之水盡匯湖中,湖水又從現在倒淌河等處向東流入古黃河,后來由于地殼斷裂形成的造山運動,致使青海湖東面的日月山漸漸隆起,使湖水的出口被山脈所阻隔,青海湖便成為只進不出的高原大湖。

  其四,青海湖的美在于它所擁有的生物多樣性

  參加由《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發起并主辦的評選“中國最美麗的地方”活動的專家呂斌對青海湖點評道:“作為中國最大的咸水湖與最大的內陸湖,青海湖是生物多樣性的寶庫。”青海湖是魚的樂園,多種候鳥的天堂,世界級瀕危動物中華對角羚的家園,它們與青海湖共存,是青海湖真正的主人。

  這里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青海湖特有魚種湟魚,湟魚學名叫青海湖裸鯉,沒有鱗片,魚身泛黃,因生活在咸水湖,可以食用的食物較少,生長特別緩慢,據說是每十年長一斤,加上之前人們的大量捕撈,所以湟魚的數量特別少。但由于青海省政府下令實施了多年的封湖育魚,目前魚類資源較為豐富。

清真大寺導游詞作文 篇24

  各位團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導游員,我們下一個即將游覽的旅游點是清真大寺,下面,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清真大寺的概況。

  極具民族特色的具有濃郁伊斯蘭風情的清真大寺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區通道南路南端東側,是呼和浩特市原有八座清真寺中建筑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寺,故名清真大寺。清真寺是穆斯林(伊斯蘭教信徒)的禮拜寺院,是回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民眾舉行宗教儀式的專用寺宇。

  伊斯蘭教傳入呼和浩特,最早可以上溯到遼、金、元時期,當時就有許多回回人居住在豐州城內。

  明朝中后期阿勒坦汗率部駐牧于土默特平原,建立了最早的呼和浩特城(歸化城),并允許山西、河北的農民前來開墾耕地。由于這里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地方,土質肥沃,很多中原地區農民都紛至沓來。也有許多回回人來到這里經商做生意。

  清朝康熙年間漠西蒙古的準葛爾部落在首領噶爾丹的率領之下占據天山南北,派遣了許多商隊來到呼和浩特進行貿易。隨著噶爾丹的野心膨脹,敢于和清廷分庭抗禮,對康熙皇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長北方,康熙皇帝開始御駕親征,最終迫使噶爾丹兵敗被殺。在開戰之初,康熙皇帝曾下令遣送回回商人還鄉,但是有170多人不愿離開,在請示了朝廷后留居在呼和浩特。隨后,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廷將張家口的回民也集中到歸化城北,在現在的舊城北門外修建了呼和浩特這座最早的清真寺。

  清乾隆年間,清廷再次發兵征討準葛爾部,有不少穆斯林青年自愿隨清軍討逆,并屢建奇功,戰爭勝利后隨八旗軍來到了歸化城,在城南的八拜村定居下來,建起了回回營。之后,還有許多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的回回人也來到呼和浩特定居下來。他們多數以經商為主,并逐步發展了屠宰、餐飲、皮毛、牲畜交易、駝隊運輸等,為呼和浩特商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時,香妃被選入宮,有300多名回回兵和香妃家族的人護送香妃進京。回來的路上經過呼和浩特,發現在這里風光秀麗,水草豐美,流連忘返,不愿再回到,于是就請求當時的乾隆皇帝在歸化城賜給他們一馬之地(跑馬一圈所圈的土地,也有人說是一箭之地,就是拉滿弓射出一支箭的距離),這些人后來就定居在這里。據說現在呼和浩特姓馬的回族就是當年護送香妃入京的回回人的后裔。后來回族人越來越多,多數居住在舊城北門外。他們有的經商做生意,逐漸變得富裕,就共同集資在舊城北門外數里弧形區域內建起了五六座清真寺。這一區域就形成現在的回民區。

  清真寺,又稱禮拜寺,是伊斯蘭教穆斯林們朝拜真主和舉行各種宗教儀式的地方。漢語中清真一詞,從我國南北朝時代便開始使用。但從南北朝到宋朝約800多年的時間里,清真一詞在文人筆下只是用來贊美品格高尚的人物或描寫清雅幽美的環境,與伊斯蘭教寺廟無關。

  元代以后,清真一詞開始與宗教相聯系。明中葉后,回族穆斯林賦予清真一詞以新的含義。他們認為清者是指真主超然無染、不拘方位,真者是指真主永存、獨一至尊。

  伊斯蘭教信仰的中心是:萬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這兩句話一般被稱為清真言。這樣,直至解放前,在我國社會上都把伊斯蘭教稱為清真教。后來,人們把按照伊斯蘭教的風俗習慣制作的各種食品,稱為清真食品或清真糕點。此外還有清真餐廳、清真小吃店等。現在,清真一詞已成為世人共知的特殊專項用語了。

  〔實地導游講解部分〕

  現在我們已到達清真大寺的門前。請大家下車跟我來,讓我們一起參觀這座別具風情的清真大寺吧!

  清真大寺坐東向西,大家都知道這個方向是朝向伊斯蘭教圣城麥加(在沙特阿拉伯)的方向,中間的門為朱紅色正門。門楣上有清代光緒年間制作的清真大寺匾額及楷書國泰民安四字磚雕。寺門前原有影壁,高丈余,現已拆除。大殿的外墻后壁正對正門。正門南北兩側的門是旁門,兩邊是藍色的墻面。

  禮拜殿是寺院內主體建筑,造型別致,殿門朝東,是三開拱形門。上楣刻有精細的阿拉伯文,意譯為安拉是天地間的光輝。大殿前有月臺,登上月臺可進入大殿,殿內只允許男性穆斯林集體參加教內重大活動。清真大寺內的裝飾紋樣都用阿拉伯文、幾何線紋和各種植物做題材,具有濃郁的伊斯蘭風情。殿內壁上飾有經文。殿頂由十二根紅漆大柱立撐,支柱上刻著《古蘭經》,寺內也藏有《古蘭經》三十卷,是研究伊斯蘭教的重要文獻,更是呼和浩特穆斯林最珍貴的伊斯蘭教經典和地區歷史文物。大殿房頂上有五座六角頂樓(象征穆斯林必須堅持和恪守的念、禮、齋、課、朝五大天命)。殿前寺院兩側建有南北講堂。大殿正東有過廳,廳內壁上繪有麥加的大清真寺和天房圖。經過廳可通往后院。院內正北有沐浴室,穆斯林沐浴凈身后方可入殿禮拜。

  另外,還有望月樓、教長辦公室、鄉老會議室、海里翻(海立凡)學經堂等建筑。入寺門后,大殿南北兩側有甬道通往寺院內。大殿南側有碑亭一座,尚有石碑六通,其中以清重刻洪武皇帝御制回輝教百圣字號碑和重修綏遠清真大寺碑有較大研究價值。

  在整個清真大寺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幢偉麗建筑物便是這座大寺東南側

  如今保存古樸面貌的清真大寺和新修葺的伊斯蘭風情一條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成為回民區重要的景觀和穆斯林活動區域。

清真大寺導游詞作文 篇25

  中國西北地區著名的四大清真寺之一,位于青海省西寧市東關大街。

  該寺據說創建于明朝(1368——1644)初期,歷史上曾經多次遭到破壞,又不斷修建,現存的建筑是時重建,1946年時改建并擴建,1979年時又重修。

  該寺占地面積13,602平方米,建筑面積4654平方米,是一個規模宏大的建筑群。其風格融合了中國傳統的建筑藝術和伊斯蘭教建筑特色。正門高10米,寬15米,上面寫著該寺的名字;正門內聳立著5個拱門,高10米,寬21米;再里面是面積達4490平方米的大院;正中間是禮拜大殿,面積1136平方米,磚木結構,其建筑形式是卷棚、大殿、后窯殿合為一體。另外還有阿訇及學員的宿舍、沐浴市、一些石碑等。

  該清真寺內設立有青海阿橫伊斯蘭教經學院。

  東關清真大寺以所轄教眾人數,名列伊斯蘭教世界第五大者瑪提。 東關清真大寺被中國伊斯蘭協會列為全國禮拜人數最多的清真寺。東關清真大寺,可以同時容納4-6萬穆斯林進行禮拜,聚禮人數為國內第一。20xx年青海西寧東關大寺30萬穆斯林同時禮拜的壯觀場面更讓人震撼。東關清真大寺始建于公元1380年左右的明洪武年間,在青海省內規模最大,歷史悠久,與西北地區著名的西安化覺寺、蘭州橋門寺、喀什艾提卡爾清真寺并稱為西北四大清真寺。據現存寺內的《重建西寧大寺碑記》(5月立)和《重建西寧東關大寺碑記》(1948年8月立)兩塊碑文記載,可以看出這座大寺已經具有6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一座融塔、墻、殿為一體的伊斯蘭建筑,正中的禮拜大殿為全寺最大的建筑物,占地1102平方米。整個建筑式樣別致,結構分明,每逢禮拜、三大伊斯蘭教節日,數以萬計的穆斯林匯集在此舉行隆重的聚禮活動。東關清真大寺是伊斯蘭經學研究的最高學府,在海內外享有盛譽。每逢周五(主麻)參加禮拜的人當街禮拜,屆時整條東關大街交通管制,禁止機動車進入,由于清真寺殿內場地有限,數以萬計的穆斯林不得不當街禮拜,大街上密密麻麻地都是穆斯林。在東關清真大寺,面對開齋節上做禮拜的盛大場景,蘭州大學人類學博士楊文炯說:“在我到過的中國的土地上,沒有看到過比這更大的場面,我也沒有見過政府與民眾如此和諧與默契的關系,我為我們的祖國有這樣的場景而深深感動”1992年7月10號,伊斯蘭世界聯盟副秘書長穆罕默德·本·拉塞爾·阿布迪到西寧東關清真大寺時說,該寺聚禮人數之多為世界第三。

  東關清真大寺是西寧市一座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建筑。是青海省最大的伊斯蘭教寺院,也是西北地區四大清真寺之一。 該寺坐落在西寧市東關大街,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分封鋪佐他開國有功的將領沐英為西平侯,鎮守今甘青地區。當時明王朝實行宗教寬容政策,允許和保護穆斯林的正常宗教活動。由于屯兵、移民等一系列人口遷移,居住西寧的穆斯林居民日漸增多。為了滿足廣大穆斯林宗教生活的需要,沐英應回民上層及宗教人士的請求,并奏請朝廷允準,在回民聚居的東關地區動工修建清真寺。不久,一座占地面積達28000平方米,修有20xx余平方米的大殿,兩個宣禮塔、一座碑亭院及一些輔助建筑物的清真大寺,在今西寧東關大街拔地而起。

清真大寺導游詞作文 篇26

  清真寺位于回民街小巷內,始建于唐,清代重修,采用了中國古典建筑風格,處處是飛檐翹角、亭臺樓閣。而在寺內很多木門和磚墻上,能看到不少木雕和磚雕,用伊斯蘭藝術風格的立體手法,刻畫描繪出中式的花草圖案。

  清真寺面積不大,格局也是中國傳統的中軸對稱的庭院式,游客沿著中軸線向前方步行游覽即可,非常輕松。寺中的照壁是中軸線的起點,沿著中軸線依次排列著木牌樓、五間樓(二門)、石牌坊、敕修殿(三門)、省心樓、連三門(四門)、鳳凰亭、月臺、禮拜大殿等主要建筑。

  在石牌坊周圍有一塊石碑,上書“道法參天地”幾字,是宋代書法家米芾的手跡;敕修殿的門上有“敕賜禮拜寺”橫匾,是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手書,這些都是書法愛好者不能錯過的。

  禮拜大殿,是寺中最重要的建筑,也是附近回民做禮拜的場所。大殿有著孔雀藍琉璃瓦頂,殿內天棚藻井彩畫非常精美,殿內還有30副高約4米的木板雕刻《古蘭經》。遺憾的是,禮拜大殿是不允許非穆斯林和女

清真大寺導游詞作文 篇27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和大家介紹一下!

  天津市清真大寺,又稱天津清真寺。位于天津舊城西北角、紅橋區針布街清真巷,是一座古色古香、雄偉壯觀的建筑。天津清真大寺位于回族聚居區中心。

  清真大寺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十八年曾進行擴建。嘉慶六年第二次擴建,據禮拜殿前廈懸掛《本原共溯》匾跋文記載“封翁石義廣以寺狹且朽宜修,首先捐助,眾鄉老有余者捐資,不足者出力,兼有人力錢力并出者,莫不鼓舞從事,七年冬工程始竣”。以后,又進行多次續建工程。

  天津清真大寺內懸掛有阿拉伯文和漢文經文匾額、經文抱柱楹聯、經文望板、經文石刻匾額、經文轉刻匾額、漢字磚刻匾額,漢字抱柱楹聯、漢字磚刻匾額、漢字石刻匾額,漢字碑和一組磚刻。題贈者有清代醇親王、禮親王、肅親王。此外還有清待御使、總督、舉人等回族官員和學者,以及當時的社會賢達。是全國保存古傳匾額楹聯非常豐富的清真寺之一。這些匾額楹聯顏、柳、歐、趙各體具備,十分珍貴,被學者贊為清代書法的展覽廳,并構成其享譽國內外的一大亮點。

清真大寺導游詞作文 篇28

  西安清真大寺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西大街鼓樓西北隅的化覺巷內。由于它與大學習巷的清真寺東西遙遙相對,而且規模較大,故又被稱為東大寺或清真大寺。

  西安清真大寺是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據寺內現存碑文記載,清真大寺創建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元年(公元七四二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五十余年的歷史。歷經宋、元,特別是明、清幾次重修和擴建,逐步形成現在規模宏大、壯觀,樓、臺、亭、殿布局緊湊和諧, 莊嚴肅穆的一組古建筑群。

  西安清真大寺特色

  寺院占地面積一萬三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積六千多平方米。全寺院沿東西走向呈長方形,共分四進院落。院內樹木成蔭,花圃對稱排列,石刻牌坊矗立其間。

  *進院內,古建木質大牌坊聳立在磚雕大照壁的對面,異角飛檐,斗拱層疊,樓頂琉璃覆蓋,蔚為壯觀。該牌坊約建于十七世紀初,距今已有三百六十余年。其南北兩側各有廂房三間,現陳列著明清古式家具等。

  經過五間樓,進入二進院落,中央豎立石牌坊一座,為三間四柱式,中楣鐫刻“天監在茲”,兩翼各為“虔誠省禮”和“欽翼昭事”,東西有踏道,繞以石雕欄桿,約建于明代。

  西安清真大寺院落布局

  院落正中央矗立著一座二層三檐八角攢頂的“省心樓”。高聳穩固,巍然挺立,極為壯觀,為宣禮者呼喚教徒禮拜的至高點。省心樓下欄桿內的二龍戲珠石刻,相傳是唐代遺物。南側有官殿,北側有講經堂,經堂內珍藏著明代手抄本《古蘭經》和清代繪制的天方麥加圖。官殿東鄰有穆斯林教徒禮拜前沐浴的水房。

  跨過飾有雕鏤精美的磚刻的連三門,就是寺院的*后一進院落。首先看到的“一真”亭是一座集碑樓和亭閣于一體的獨特建筑。中央主亭呈六角形,飛檐尖頂,兩側三角形似牌樓,左右翹翼,三亭相連,貌似鳳凰展翅,栩栩如生,又稱鳳凰亭。亭中檐下懸“一真”雕龍小匾一塊,系明建文元年兵部尚書鐵鉉手書。

  “一真”亭南北各有面寬七間的廂房,南廳原為接待歷代朝廷文武官員宣諭皇帝圣旨而修建,現陳設有魚骨鑲嵌的黃楊屏風十二扇,工藝精湛、造型美觀。廳內展示明清兩代的桌椅、瓷器,字畫等文物。北廳存放著唐天寶元年敕賜進士、戶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王鉷所撰《創建清真寺碑記》、明嘉靖年重修清真寺碑各一通以及清官石、日晷等。

  走出南北廳、跨上廣闊的月臺,便是巍峨壯觀的禮拜大殿。殿寬七間,進深九間,屋頂覆以藍色琉璃瓦,飛檐斗拱宏大,殿內天棚藻井彩繪蔓草花紋套刻經文六百余幅,四周鑲嵌著大型木板雕刻中、阿文《古蘭經》各三十幅,是目前世界伊斯蘭教寺院極為罕見的巨型《古蘭經》雕刻藝術。大殿可容納一千多人同時做禮拜。

清真大寺導游詞作文 篇29

  各位團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我是___旅行社的導游員___,我們下一個即將游覽的旅游點是清真大寺。下面,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清真大寺的概況。

  極具民族特色的具有濃郁伊斯蘭風情的清真大寺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區通道南路南端東側,是呼和浩特市原有八座清真寺中建筑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寺,故名清真大寺。清真寺是穆斯林(伊斯蘭教信徒)的禮拜寺院,是回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民眾舉行宗教儀式的專用寺宇。

  清真大寺,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據《清真寺南北講堂碑記》記載:“自大清定鼎以來,建立多年。”初建時較為簡陋。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曾大規模擴建。1923年-1925回族群眾又募捐再度重修。全寺占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重修時大殿增高1.7米,擴大了七間,南北講堂展后5.7米,增高1米。寺的總面積擴大了數十平方米。

  伊斯蘭教傳入呼和浩特,最早可以上溯到遼、金、元時期,當時就有許多“回回人”居住在豐州城內。

  明朝中后期阿勒坦汗率部駐牧于土默特平原,建立了最早的呼和浩特城(歸化城),并允許山西、河北的農民前來開墾耕地。由于這里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地方,土質肥沃,很多中原地區農民都紛至沓來。也有許多回回人來到這里經商做生意。

  清朝康熙年間漠西蒙古的準葛爾部落在首領噶爾丹的率領之下占據天山南北,派遣了許多商隊來到呼和浩特進行貿易。隨著噶爾丹的野心膨脹,敢于和清廷分庭抗禮,對康熙皇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長北方”,康熙皇帝開始御駕親征,最終迫使噶爾丹兵敗被殺。在開戰之初,康熙皇帝曾下令遣送回回商人還鄉,但是有170多人不愿離開,在請示了朝廷后留居在呼和浩特。隨后,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廷將張家口的回民也集中到歸化城北,在現在的舊城北門外修建了呼和浩特這座最早的清真寺。

清真大寺導游詞作文 篇30

  中國伊斯蘭教古寺。位于天津市舊城西北角回民聚居區。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200平方米。為一組中國古典式建筑群,宏偉壯觀,古色古香。整體建筑以禮拜殿為主體,東邊配有對廳,南北有講堂和耳房互相映襯。門樓、大門以鐵柵欄圍圈,大門兩旁有兩道院墻。禮拜殿建筑面積890平方米,前廈110平方米。可容千人同時禮拜。大殿建筑采用“勾連搭”式,由4組單體建筑結成一個整體

  。前為卷棚式前廈,連接兩組四面坡式的廡殿頂大殿。后殿頂上有5個亭式樓閣,中間為八角式樣,其余4個為六角式樣。南邊樓閣懸一匾額,書“望月”2字,北邊樓閣懸匾書“喧峙”2宇。5個樓閣頂端各有一寶頂。殿堂正脊、垂脊皆鑲嵌磚雕花飾,殿內梁柱懸掛18塊阿文匾額,4幅阿文楹聯。寺內共懸掛清代漢字匾額31塊,楹聯8幅。其中康熙年間匾額1塊,上書“清真無二”,楹聯1幅,上書“上賜真經明先覺后今世后世通解,圣傳正教順主利人天道人道并行”。雍正年間匾額1塊“萬品昭誠”。乾隆年間匾額1塊“至誠無息”。嘉慶年間匾額8塊,書有“真宰一原”、“恪守清真”等字樣。楹聯兩幅,其一“帝鑒匪遙矢冰競于曰明曰且,圣言可畏昭誠信于勿二勿三”。道光年間匾額“無始原有”。咸豐年間匾額“無能名焉”。

  同治年間匾額7塊,其一:“卻妄歸真”。楹聯其一“妄誕無一言三十冊明降天經何慮歧途迷向往,真誠不二念數千年遠垂圣教須知正道懔遵從”。光緒年間匾額“普今獨后”。楹聯1幅“運無極開太極化人化物化化無息,含理世定妙世造天造地造造有原”。該寺在清代近320xx年時間中,保存這樣多的墨寶,在全國是少有的,被文化界人士譽為“清代書法展覽”。該寺還藏有100多部伊斯蘭經書典籍。

  天津清真大寺

  天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天津市紅橋區西北角小伙巷。距市中心2公里。是天津市著名的清真古寺。始建于清順治元年(1664),嘉慶六年(1801)重修,翌年冬竣工。已有360余年歷史。集中國宮殿式建筑和伊斯蘭教建筑為一體,風格獨特,其中禮拜殿建筑面積約有1000平方米,可同時容納千人進行禮拜。歷代“阿林”(學者)和“回儒”留下豐厚的宗教文化歷史遺存。寺藏典籍中有兩本袖珍本《古蘭經》,一本8.5平方厘米,一本僅4平方厘米,精巧絕倫。

  寺內懸掛有阿拉伯文和漢文經文匾額、經文抱柱楹聯、經文望板、經文石刻匾額、經文轉刻匾額、漢字磚刻匾額,漢字抱柱楹聯、漢字磚刻匾額、漢字石刻匾額,漢字碑和一組磚刻。題贈者有清代醇親王、禮親王、肅親王。此外還有清待御使、總督、舉人等回族官員和學者,以及當時的社會賢達。是全國保存古傳匾額楹聯非常豐富的清真寺之一。這些匾額楹聯顏、柳、歐、趙各體具備,十分珍貴,被學者贊為清代書法的展覽廳,并構成其享譽國內外的一大亮點。

  南寺:大寺南側清真寺大街12號。始建于清道光年間(1822)。主體建筑為抱廈坡脊殿頂結構,周圍聳立著八個造型各異的樓亭,直插云天,巍峨壯觀。“文革”時兩次火災,大部分古建筑焚毀。1985年市政府撥款近10萬元修復了對廳、走廊等,1995年民辦公助集資近100余萬元新建大殿(可容納800人),基本恢復了原貌。

  新寺:大寺北側大豐路2號。建于20xx年,阿拉伯式建筑風格。是原北寺、楊莊、洋樓、女寺的合建寺。占地7313平方米,建筑面積12499平方米。主體建筑三層16米。兩端各建一座47米的幫克樓,沿梯可攀至頂樓,俯瞰周邊全景。寺內院落面積700平方米,回廊環繞,迎面在1.6米高臺上建禮拜大殿,殿高26.6米,殿內園頂最高端33米,局部二層,可供千人聚禮;院內南北兩為錯層建筑,靠大殿為一層,其它部位為二層,連接門樓處為三層,設各種專用廳房。南側星級清真大飯店,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吃住兼備。百米伊斯蘭風情街,展賣特色商品、工藝品等。

清真大寺導游詞作文 篇31

  各位團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導游員,我們下一個即將游覽的旅游點是清真大寺,

  清真大寺導游詞

  。下面,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清真大寺的概況。

  極具民族特色的具有濃郁伊斯蘭風情的清真大寺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區通道南路南端東側,是呼和浩特市原有八座清真寺中建筑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寺,故名清真大寺。清真寺是穆斯林(伊斯蘭教信徒)的禮拜寺院,是回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民眾舉行宗教儀式的專用寺宇。

  伊斯蘭教傳入呼和浩特,最早可以上溯到遼、金、元時期,當時就有許多回回人居住在豐州城內。

  明朝中后期阿勒坦汗率部駐牧于土默特平原,建立了最早的呼和浩特城(歸化城),并允許山西、河北的農民前來開墾耕地。由于這里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地方,土質肥沃,很多中原地區農民都紛至沓來。也有許多回回人來到這里經商做生意。

  清朝康熙年間漠西蒙古的準葛爾部落在首領噶爾丹的率領之下占據天山南北,派遣了許多商隊來到呼和浩特進行貿易。隨著噶爾丹的野心膨脹,敢于和清廷分庭抗禮,對康熙皇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長北方,康熙皇帝開始御駕親征,最終迫使噶爾丹兵敗被殺。在開戰之初,康熙皇帝曾下令遣送回回商人還鄉,但是有170多人不愿離開,在請示了朝廷后留居在呼和浩特。隨后,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廷將張家口的回民也集中到歸化城北,在現在的舊城北門外修建了呼和浩特這座最早的清真寺。

  清乾隆年間,清廷再次發兵征討準葛爾部,新疆有不少穆斯林青年自愿隨清軍討逆,并屢建奇功,戰爭勝利后隨八旗軍來到了歸化城,在城南的八拜村定居下來,建起了回回營。之后,還有許多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的回回人也來到呼和浩特定居下來。他們多數以經商為主,并逐步發展了屠宰、餐飲、皮毛、牲畜交易、駝隊運輸等,為呼和浩特商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時,香妃被選入宮,有300多名新疆回回兵和香妃家族的人護送香妃進京。回來的路上經過呼和浩特,發現在這里風光秀麗,水草豐美,流連忘返,不愿再回到新疆,于是就請求當時的乾隆皇帝在歸化城賜給他們一馬之地(跑馬一圈所圈的土地,也有人說是一箭之地,就是拉滿弓射出一支箭的距離),這些人后來就定居在這里。據說現在呼和浩特姓馬的回族就是當年護送香妃入京的回回人的后裔。后來回族人越來越多,多數居住在舊城北門外。他們有的經商做生意,逐漸變得富裕,就共同集資在舊城北門外數里弧形區域內建起了五六座清真寺。這一區域就形成現在的回民區。

清真大寺導游詞作文 篇32

  南關清真寺建成的歷史有好幾百年,由于戰爭等原因,多次遭到破壞。1949年以后,在政府的幫助下,經過不斷修復。1981年,寧夏地區的廣大穆斯林群眾熱情募資,重建了這座具有阿拉伯風格和民族特色的建筑群體。

  南關清真寺是寧夏最大的清真寺之一,該寺位于銀川市南關南環東路。明末清初始建于南門外,1920___年遷至城區,1953年經過擴建,成為一座擁有大殿63間、面積1200多平方米,南北配房41間,占地為20多畝的建筑群,其規模居于當時銀川市區7座清真寺之首。原寺為中國傳統古典建筑風格,殿堂門窗皆為紅松木,雕刻工藝精細。1981年重建,改為阿拉伯式建筑風格。20___年南關清真寺開始進行大規模的修葺,維修工程耗資700多萬元,歷時1年多,對清真寺進行了全面的修繕。這座阿拉伯式建筑風格的清真寺對中外游客開放。

清真大寺導游詞作文(精選32篇) 相關內容:
  • 清真大寺導游詞作文(通用15篇)

    天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天津市紅橋區西北角小伙巷。距市中心2公里。是天津市著名的清真古寺。始建于清順治元年(1664),嘉慶六年(1801)重修,翌年冬竣工。已有360余年歷史。...

  • 清真大寺導游詞作文(通用16篇)

    中國伊斯蘭教古寺。位于天津市舊城西北角回民聚居區。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200平方米。為一組中國古典式建筑群,宏偉壯觀,古色古香。整體建筑以禮拜殿為主體,東邊配有對廳,南北有講堂和耳房互相映襯。...

  • 清真大寺導游詞

    清真大寺導游詞(一)化覺巷清真大寺位于西安城內鼓樓西側的化覺巷內,因規模比西安其他清真寺大而得名。化覺巷清真大寺,是我國建筑雄偉、環境清幽、規模宏大、保存最完整并馳名世界的伊斯蘭寺院之一,屬于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 清真大寺導游詞

    各位團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導游員,我們下一個即將游覽的旅游點是清真大寺。下面,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清真大寺的概況。極具民族特色的具有濃郁伊斯蘭風情的清真大寺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區通道南路南端東側...

  • 清真大寺導游詞

    各位團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導游員,我們下一個即將游覽的旅游點是清真大寺。下面,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清真大寺的概況。極具民族特色的具有濃郁伊斯蘭風情的清真大寺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區通道南路南端東側...

  • 長城導游詞范文參考(精選35篇)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們現在參觀的是八達嶺,八達嶺是古代人們建的,是為了防御敵人入侵的,還是三種朝代建的。一共一萬三千多米。長城是從西頭的嘉峪關到東頭的山海關,還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 有關泰山導游詞范文(通用35篇)

    各位游客朋友們:大家好,我是3號導游員,名字叫。歡迎你們來泰山旅游,很榮幸今天由我來帶你們領略泰山的美好風光。希望你們能玩得開心,高興面來滿載而歸。請記住我的聯系電話,號碼是。...

  • 湖北恩施大峽谷導游詞范文(通用31篇)

    清明節時,我們全家人一起去恩施大峽谷游玩。進了大峽谷,要先走上很高很陡的樓梯。我們走了很久,都還沒有走上去。我眼看快到了,就快走幾步,沖了上去。...

  • 俄語陽山碑材導游詞(精選3篇)

    яншань является типичным карстовым рельефом, с точки зрения гуманитарныхресурсов, есть провинциальные органы по защите...

  • 導游詞范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妻内射AV六九无码一零八零P | 性a欧美片 | 国产精品日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 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 成人依依网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不卡 | 九一传媒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 | gogogo在线播放中国 | 国产高清视频在线一区 | 久热这里只有精 | 国产精品小视频在线观看 | 97人妻人人澡人人爽国产一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免费 | 香蕉啪视频在线是看 | 欧美1区 |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在线观看 | 91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国色天香一卡2卡三卡4卡乱码 | 亚洲色婷婷久久精品AV蜜桃久久 | 久久99视频免费观看 | 少妇88久久中文字幕 | 伊人久久综合一区二区 | 久久久久久久高潮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av | 亚洲熟妇丰满大屁股熟妇 |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226114 | 久久叉叉 | 国产精品毛多多水多 |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ⅴ中文 | 欧美第一在线视频 | 麻豆出品必是精品 | 69av视频在线 | 免费看少妇作爱视频 | 在线欧美一级视频 | 加勒比HEZYO黑人专区 | av在线播| 亚洲第一页综合图片自拍 | 人人看人人射 | 国产精品高潮呻吟久久av郑州 | 欧美熟妇XXXXX欧美老妇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