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博物館導游詞范文(通用3篇)
遼寧省博物館導游詞范文 篇1
遼寧省博物館于1949年成立,是新中國第一座博物館,現位于市府廣場東側。原館舍位于沈陽市和平區十緯路二十六號,原為奉系軍閥熱河都統湯玉麟官邸,“9.18”事變后,偽滿政府在此設立“國立博物館奉天分館”。1948年11月2日,沈陽解放。經東北人民政府批準,成立了東北博物館,于1949年7月7日開放,1959年改名為遼寧省博物館。20xx年11月12日,籌建六年的遼寧省博物館新館開館。
成立至今的60多年間,遼寧省博物館在首創講解員制度、率先摹制清宮散佚書畫等方面作為先行者積累下了很多可資參考的經驗。
遼寧省博物館藏品總量達11。5萬件,以遼寧地區考古出土文物和傳世的歷史藝術類文物為主體,藏品分為考古、書畫、雕刻、陶瓷、絲繡、服飾、銅器、貨幣、漆器、景泰藍、家具、古生物、少數民族文物、甲骨、碑志等17類文物,形成了規模宏大的收藏體系,其中尤以晉唐宋元書畫精品、宋元明清緙絲刺繡、紅山文化玉器、商周時期窖藏青銅器、遼代陶瓷、歷代碑志、明清版畫、古地圖、清李佐賢《古泉匯》著錄的歷代貨幣等最具特色和影響。遼博的鎮館之寶包括商代獸面饕餮紋大鼎、西周鴨形尊、唐代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等國寶文物,以及不少末代皇帝溥儀當年從紫禁城帶出并散佚到東北的書畫珍品,比如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圖》、北宋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清代徐揚的《姑蘇繁華圖》等。只是這些寶貝均為重點珍藏,有些偶爾才能看到。[1]
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在國家文物局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關注與社會各界的熱切期盼下,跨世紀的遼寧省博物館新館已于20xx年11月12日隆重開館。新館位于沈陽市中心——市政府廣場東南角(沈河區市府大路363號)。開館之際推出了“清宮散佚書畫國寶展”等七個專題展覽,觀眾參觀踴躍,盛況空前,充分展示了遼寧省博物館豐富的文化底蘊。
遼寧省博物館導游詞范文 篇2
寒假里我和爸爸媽媽一起游覽遼寧省博物館,博物館座落于沈陽市中心,市府廣場的東側和遼寧大劇院相鄰,博物館為白色大理石建筑,非常雄偉壯觀,從空中府瞰,為紅山文化代表性器物“玉豬龍”形象,是沈陽標志性建筑之一。
進入博物館,首先要進行安全檢查,我們把身上帶鐵制的物品,放入一個筐內,然后經過安檢門,再把東西收好,就可以進入大廳了。
遼寧博物館的大廳是圓形的由六根大柱子組成。展樓分為三層,一層分為兩個展廳,一個是近代的世紀經典畫展和明清宮散佚書畫國寶展,進入明清宮散佚書畫國寶展廳。晉、唐、宋、元、明、清各種書畫精品,歷歷在目。有唐朝的《簪花任女圖》,唐朝張旭的草書《古詩四貼》,元朝趙孟兆頁的《紅衣羅漢圖》,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明朝唐伯虎的《飲中八仙圖》,畫中八仙指唐代八位酒仙,分別是唐朝著名的詩人賀知章、李白、汝陽王李璡、高士李適之、崔宗之、中蘇晉、雄辨家焦遂和草書家張旭。全卷人物眾多,共設置了八幅場景。分別刻畫了八位酒仙的生動形象、栩栩如生,每幅場景還配有詩文,詩畫交融。八位酒仙神態各異,有的騎在馬上遙遙晃晃,還有的已醉倒在地,給人一種不問世俗,飄飄欲仙的超脫境界。真是美極了!
二樓分為中國古代貨幣展、歷代銅鏡展、近代玉雕藝術精品展和明清玉器展廳。我參觀了古代貨幣展,讓我懂得了,夏商時代,“貝”作為商品的經濟萌芽的交換媒介——貝出現,這也是公認的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貨幣,稱之為“貨貝”,當時計算貝的單位是“朋”,十貝為一“朋”。源遠流長的中國幣制影響極為深遠,日本、琉球、朝鮮、越南以及東南亞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深受中國錢幣的影響,長期鑄行與中國錢幣一樣之方孔圓錢。參觀完中國古代貨幣展,我們來到近代玉雕藝術精品展,玉器是一種中國獨特的藝術品,中國人對玉器有著天生的崇拜。走進展廳。首先,一尊玉材精良、雕琢精致的玉壺。吸引了我的眼球,我不僅想起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旁邊一個展柜里邊擺放著一個傳國玉璽。前面展柜里面有許多圍著觀看的人,我也被吸引了過去,原來這是一尊用玉雕刻的“中華龍”。“中華龍”象征著中華民族,。整個展廳里有許多有意義的展品,像“五子登科”“代代高升”“志在千里”等等現代精品。走出玉雕藝術精品展廳,來到了明清玉器展廳,許多明清時期的精致玉器、以及仿古玉器,做工精美、雕刻細致。有清代乾隆皇帝用過的“玉耳杯”,又稱“羽觴”,是古代的飲酒器皿,清代的玉耳杯是模仿古代漆耳杯的形制而雕琢的仿古玉,這件清白玉耳杯,玉質純凈溫潤,器體清秀,胎較薄,足底有“大清乾隆仿古”款,是乾隆時期宮廷的精品。精致的玉器還有“青白玉和合二仙”“白玉碗”“黃玉如意”等。簡直讓我嘆為觀止。由于時間不夠了,三樓的遼河文化展廳沒有看完,只能下次了。
這次遼博之行,讓我大開眼界,而且還了解了許多平時學不到的知識,真是受益匪淺!
遼寧省博物館導游詞范文 篇3
四川博物院位于成都市青羊區浣花南路,浣花溪公園東側。博物院館藏文物中,最具特色的是巴蜀青銅器、張大千繪畫作品、四川漢代畫像磚和陶塑等。博物院有青華路與浣花南路兩個入口,但只有青華路入口對游客開放。
四川博物院共分三層,一層以四川漢代陶石藝術展為主,展示品多為粗曠古樸的漢代石刻藝術和陶塑藝術,這里是了解四川歷史的好地方。
二層主要由巴蜀青銅館、大風堂(張大千書畫陳列館)、中國書畫精品館和瓷器館組成。大風堂(張大千書畫陳列館),是國內藏有張大千作品最多的地方,收藏分為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寫意畫和大千用印三部分,尤其是臨摹敦煌壁畫,仿佛帶你回到了真正的敦煌。
同在二層的中國書畫精品館,展示有所藏的歷代書畫珍品100多件,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宋徽宗的《臘梅雙禽圖》、劉松年的《秋山行旅圖》和唐寅的《虛閣晚涼圖》,不過出于對文物的保護,可能會被館方收藏起來,不一定可以看到。
三層以藏佛之光、萬佛寺石刻館、古風雅韻工藝美術館、大山回響和百年回眸構成,大多反映出四川的民風民俗。
四川博物院出來,可以去附近的杜甫草堂、青羊宮、武侯祠、錦里逛逛,都距離非常近,可以一并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