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導游詞(精選4篇)
半坡導游詞 篇1
半坡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存。半坡先民在這里生活了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創造了斑斕多彩的史前文明,展現了半坡先民的聰明才智。1961年國務院確定該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護半坡遺址,展示出土文物的文化魅力,1958年成立了新中國第一座史前聚落遺址博物館——西安半坡博物館。開館后,我國幾代領導人以及很多國家的元首前來參觀,給予高度評價。1997年,中宣部公布為“培育愛國之情,激發報國之志”的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__年又被國家文物局評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要深入了解生活在半坡遺址上的遠古先民。在那個遙遠的年代怎樣生活?如何勞作?創造了哪些文明?制作了哪些物品?留下了多少值得思考的問題?通過參觀那一件件、一串串的精美物品;那一點點、一片片的史前印跡;那一粒粒、一罐罐炭化了的粟殼等等,就會使您流連忘返,回味無窮。
漫步在人類童年的半坡遺址上,沐浴著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文明的曙光,帶著敬仰,帶著敬慕,帶著敬佩,帶著無垠的想象,您一定會走向文明的遠方……
距今約1萬年左右,中國廣大地區進入了新石器時代。磨制石器的大量涌現、陶器的制造以及農牧業的產生,是這個時代區別于舊石器時代的主要標識。半坡先民利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智慧的頭腦在這片沃野平川上創造出輝煌燦爛的史前文明。
半坡文化屬于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仰韶文化距今大約7000年至5000年,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被發現,所以被稱為仰韶文化,它位于黃河中游地區,遍及陜西、河南、山西、甘肅、河北、寧夏等地。現在我國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的遺址,其中陜西省最多,共計2040處,占全國的仰韶文化遺址數量的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文明的主要成就:
我們來看這個圖表,這里是新石器時代晚期文明的主要成就,半坡遺址中沒有發現銅器,治玉工藝也還沒有興起,代表其它成就的遺跡、遺物都有發現。
第一組 半坡人:
觀眾朋友一定會有這樣的疑問:半坡人長的是什么樣子?他們有多高?
這就是根據出土的頭骨復原出來的半坡人。
我們從體質人類學分析,半坡人屬于蒙古人種,在形象、身高、智力等方面,都與現代人沒有大的差別。由于當時的生存條件相對惡劣,半坡人的壽命大都僅在三四十歲之間。
第二組 生態環境:
半坡村落依山傍水,土壤肥沃,氣候宜人,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半坡人利用這種天時地利,占得了文明發展的先機。
通過孢粉分析我們知道,六千多年前這里就生長著鐵杉、松樹、云杉、竹、櫟樹、柳樹、胡桃、榆樹、栗等,這些植物多喜愛溫和濕潤的氣候。動物標本有竹鼠、獐、斑鹿、雞、魚等。通過這些動植物標本的研究,我們可以知道半坡這里氣候溫暖濕潤,應屬亞熱帶氣候。
半坡聚落選址特征:
古代文明發源地大多選在河流兩岸,這些地方土壤肥沃,適宜耕種,距水源近,生活便利,地勢較高,又無水災之害,半坡人也不例外。
半坡遺址平面布局圖:
半坡遺址現存面積約5萬平方米,發掘面積約1萬平方米。半坡聚落由一條大壕溝分為三部分,壕溝內是居住區,壕溝東邊為陶窯區,北邊是墓葬區。在已發掘的遺址范圍內,共發現防御設施2套、房屋基址40多座、窖穴200多處、陶窯6座、祭祀遺跡1組、各類墓葬250余座。出土各類文物上萬件。20__年,在居住區的中心地帶發現了重要的祭祀遺跡。
半坡遺址導游詞3
人類的出現,特別是人類文明的出現,是宇宙間的一大奇跡。六千多年前,在人們今天叫做半坡的這個地方,居住著一支遠古先民,考古學家把他稱為半坡人。半坡人在半坡這片土壤膏腴,草木繁茂,鳥獸翔集,氣候溫潤,瀕臨浐河,便利生活的地方,以母系氏族為紐帶繁衍、生息,創造了還另今人嘆為觀止的史前文明。人面魚紋造型的繪畫藝術就是史前文明的代表之作,今天的人們仍然無法定論它的確切含義,奇跡就這樣發生了。我們為有這樣創造奇跡的半坡先民而驕傲、自豪。
生活在那個遙遠年代的半坡人,他們過著原始共產主義生活,氏族成員之間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有男女老幼之別,男性以狩獵、捕魚、制陶、建筑房屋為主,女性以采摘、紡織、農桑維持氏族成員生計。氏族內部每遇重大問題,在女首領的主持下,全體氏族成員聚集在村落中央的那座大房子廣場前,平等地討論問題,決定由女酋長定奪,這就是母系氏族社會里的法則。
處在新石器時代的母系氏族社會里的半坡遠古先民,他們勇敢地面對生活,不管風吹日曬,電閃雷鳴,疾病與災害、勝似閑庭信步。他們用自己聰明智慧的頭腦和靈巧勤勞的雙手,構建了五彩繽紛的活動舞臺,濃墨重彩地上演了一幕幕鮮活的史前文明劇。我們贊美半坡人,歌頌文明,編織幸福,放飛夢想,創造未來。
半坡導游詞 篇2
游客朋友們,大家好!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半坡博物館大門口,首先看到的是造型獨特、富有遠古氣息的仿古大門,它的上面有一個最具半坡特色的人面魚紋圖案。
走進半坡博物館,圓形的水池中央是一個半坡姑娘的雕塑,她高聳發髻,恬靜俊美,身著麻布衣,手持尖底瓶,半蹲身子,微笑著凝視水面,生動的再現了6000年前母系社會健美的勞動婦女形象。
半坡博物館位于西安東郊浐河岸邊,距西安市區大約8公里,占地123畝,它是半坡遺址考古發掘的基礎上建立的。半坡遺址是一座母系氏族繁榮時期遺留的村落遺址,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于1953年發現,1954年~1957年由中國科學院考古所進行了五次大規模發掘,揭露遺址面積1萬平方米,在發掘中共清理出房屋遺跡40多座、地窖遺跡200多座、灶坑80多個、柱洞400多個,以及陶窯6座和墓葬170多座。出土了近萬件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以及數量可觀的彩陶、雕塑等藝術品和各類裝飾品。這些考古資料,較全面地反映了原始先民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組織形式,是黃河中游地區史前社會繁榮時期的典型代表。1958年半坡博物館建成并開放,它是我國第一座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博物館。
半坡導游詞 篇3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半坡遺址保護大廳,我們即將看到的,是半坡人在六千年前居住生活過的地方。
這是遺址發掘前的一幅照片,這個扶黎耕作的農人可能不會想到,在他的腳下,一座舉世矚目的史前遺址即將展示于世人面前。
1953年春,在西北大規模的經濟建設中,半坡遺址被發現了。1954年秋至1957年夏季,由石興邦先生主持,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對這里進行了五次大規模的科學發掘,這是中國考古學歷史上,第一次對一處大型原始聚落遺址進行的田野發掘,揭露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1956年3月份,陳毅副總理途經西安,考察了正在發掘的半坡遺址,他感慨萬千,連聲贊嘆,回到住所后仍難抑激動的心情,即興賦詩四首。第二天,就向國務院發了電報,建議撥款三十萬元建立半坡博物館。中央很快有了批復,1956年9月20日,半坡博物館正式破土動工,1958年4月28日建成開放。
第一主題展廳:
現在我們來看半坡村落復原圖(或模型)。
半坡村落呈不規則圓形,以一條大圍溝為界分為三個部分:圍溝以內是居住區,溝外北邊是墓葬區,東邊是制陶區,村落中心有一條小溝穿過,將村落分成兩部分。總共發現房屋遺跡46座,儲藏東西的地窖200多座,飼養家畜的圈欄2座,各種墓葬250座,陶窯6座,各類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達萬件之多。豐富的遺存證實這是一座距今6700年——5600年間的黃河流域典型的母系氏族聚落遺址,它揭示了一段沒有文字記載的輝煌歷史。
半坡村落布局嚴謹,建筑井然有序:村落中心是一座160平方米的大房子,在它的周圍,密布著氏族成員居住的小房子,面積一般在十幾到二十多平方米,小房子的門朝向中心大房子,體現了當時的氏族是一個團結向心的整體。小房子是氏族內成年女子的住所,她們晚上在這里接待外氏族前來走婚的男子,并與之結成對偶夫妻,開始一段時間的偶居生活,因此,半坡人的婚姻形態是對偶婚。大房子則是老人、兒童居住的地方,也是氏族舉行集體聚會、商討事務、舉行氏族議事會以及進行各種祭祀儀式的場所,相當于六千年前的“大會堂”。從村落的整體規劃布局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有著嚴密的社會組織,有著一定的制度規范,按照一定的風俗習慣和行為方式生活著的高度發達的母系氏族聚落群體,她們以血緣關系為紐帶聯系在一起,在一個女性氏族首領的帶領下,過著共同勞動,共同生活,尊老愛幼,人人平等,產品平均分配的原始共產制生活。
遺址前區西南部:
這里就是半坡遺址,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經過發掘后的村莊原貌,六千年前,半坡人在這里生活了千年之久。這是一座地面圓型房屋的遺跡,門朝南開,有一個門道,柱洞呈圓形排列,形狀是扁長形,可知支撐房屋的木柱為扁長木板。這種房屋在建筑學上稱穹蘆狀房屋,復原后外表形態類似北方的蒙古包。請大家繼續往前走。
這是一座半坡半地穴式方型房屋的遺跡,門向南開,有一個斜坡狀門道,門道兩側有兩組對稱的柱洞,是防雨門篷的支柱留下的遺跡,門道里側有一道門坎,為防止雨水流入室內而設。房屋中心有一個灶坑,供房屋主人取暖照明和燒烤食物所用。居住面用泥抹得很平整,因為人們坐、臥、休息、活動全在這里。半坡早期的房屋均為半地穴式,有圓形和方形兩種,因為當時還不會筑墻,所以一半伸入地下以增加房屋空間。這類房屋的特點是從地面向下挖一個方形土坑,以坑壁作墻壁,從四壁將木椽斜伸向房中間懸壁交接,構成四面坡狀的屋頂。屋內有2根立柱支撐頂部,木椽上以藤條、植物莖葉等纏繞作面層,外敷草泥土,復原以后,是一個帶有防雨門篷的四面坡狀的半地穴式方型房屋。防雨門篷的出現,使房屋初具后世“前堂后室”的建筑雛型。這是同類房屋中保存最好的一座。
小孩甕棺葬:
在這座房子后邊,有一座埋葬小孩的甕棺。半坡人時代,對成年人和小孩采用不同的埋葬方式,成人死后埋在村莊的共同墓地,小孩死后,一般采用甕棺葬。可能大家會奇怪,為什么對小孩采用這種特殊方式?這是因為他們受另一種信念的支配,其一,因為當時氏族制度的制約,未成年小孩不能進入成人墓地;其二,是因為人類自然感情的影響,當時已產生了靈魂概念,他們認為小孩太小,不會走路,期望靈魂能常和親人在一起,因此不能丟棄在外。另外,小孩死后母親也不忍舍棄,于是埋在親人身邊,便于照料,體現了母愛的關懷。這座甕棺發掘時,里面有一具2-3歲的小孩骨骼。
新發掘遺址區:
20__-20__年,為配合半坡遺址保護大廳改擴建工程,半坡博物館考古隊對施工地點進行隨工考古清理,獲得了重要的考古發現,經多次修改施工方案,終將這些珍貴的文化遺存歸入遺址保護大廳之內,供保護參觀研究。
祭祀遺址:
在我國新石器時代,原始先民們曾用非常虔誠的方式祭祀地神和天神,他們曾把勞動的收獲和成果以燃燒的方式獻給天神,以埋于地下的方式敬獻給地神、谷神。祭祀天地后來成為我國延續幾千年的古老的祭祀制度的主要內容。在這個祭祀坑里我們可以看到在東南側有兩組陶器呈圓形堆在一起,一組有49個,多為雞蛋大小的陶罐;另一組為數量更多更小的陶器。從他們的堆放方式和器形來看,既不是實用的生活器皿,也不是存放或陪葬,在它們的南邊約兩米處,立著一個約80公分高,直徑約20厘米經過加工的石柱,這顯然也不是生產工具或其它實用器,以前在半坡或同類遺址中均未見過。祭祀坑所處的位置正好在村莊的中心區,是大房子旁的中心廣場,通過綜合分析研究后我們初步認為,這里是半坡人禮拜天地的特殊地點——祭祀區,這種祭祀形式在仰韶文化遺址中還是首次發現,具有重大的考古學價值,為研究原始宗教活動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證據。
二層臺墓葬:
在居住區中心區發現墓葬極為少見,它似乎與當時的墓葬制度是相違背的。而這種二層臺式的墓葬在仰韶文化遺址中也是首次發現。墓主人是誰?為什么給他的埋葬規格要遠遠高于一般人?為什么埋在這里?這是很難解開的謎!
灰坑葬:
這是一座灰坑遺跡,灰坑即原始人的垃圾坑。但在這個灰坑里卻意外的發現了一具兒童尸骨,呈俯身狀,雙手似向后背著,這種形式在半坡首次發現,是懲罰?是祭祀?還是其它什么原因?這又是一個難解之謎!
遺址前區東段:
文化堆積層:這里是發掘遺址時留下的一段地層剖面,在考古學上稱文化堆積層,其中包含了古人類長期生活留下的各類文化遺存。半坡的文化堆積層最厚處達兩米,最淺處距地面僅50公分,分四層兩期,早期為下兩層,距今約6700多年;晚期為上兩層,距今約5600多年。
分界小溝:
這條小溝正好穿過居住區中心,把村莊分成兩部分,小溝寬和深各1.8米,溝內沒有發現排水的痕跡,推測為半坡人的分界溝,相當于今天的界墻。反映了半坡村落當時可能由兩個大的母系家族組成,也可能是一個胞族由兩個女兒氏族組成,他們以溝為界,和睦共存。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地窖是遺址中最大的地窖,口徑2米,底徑2.7米,高1.8米,為圓形袋狀窖穴,是半坡人集體儲存糧食和采集來的其它食物的公共倉庫。這個地窖底部和內壁涂有草泥土,并用火燒烤過,干燥平整,是儲藏食物的理想場所。這種地窖在遺址中共發現200多個,均在房屋外面,可見當時尚處于集體共有制時期,沒有私有財產,人們共同擁有一切財產,物品平均分配,過著原始共產制生活。
遺址中部:
這里大家可以看到房屋遺跡相互疊壓的情況:最下面的一圈柱洞是最早建立的房屋留下的痕跡;后來房屋倒塌了,若干年后,人們又在其上再次建造房屋;最上面一層是最晚期的半坡人在前兩次房屋的廢墟上建起來的。在史前遺址中,如果未經過擾動或人為破壞,地層序列是按古人類生活年代的早晚自下而上排列的,越早期越深,年代越晚地層越靠近地面,每一層都有不同時期的遺存物,傳遞出不同時期的文化信息,這就是文化堆積層,它主要的形成原因是生活垃圾的堆積和房屋建筑的相互疊壓。從這三層房屋的重疊情況我們可知,從早期至晚期,半坡村落是延續不斷發展的。
硬土圈柱洞:
硬土圈柱洞是對支撐房屋的木柱的一種加固方法。即先在地下挖一個比柱子直徑大一倍的深而圓的大坑,在坑底部墊雜草硬土或碎陶片,加以夯實,上面再鋪些陶片和石片,使柱子不易潮濕和腐朽,將柱子立在上面中間,有的在柱子下放一塊大而平的卵石,以防下陷。然后在周圍一層層地填土夯實,高出地面再堆一個約十幾公分的草拌泥圈,燒烤使它堅硬,這樣可以起到穩固柱子的目的。這種硬土圈柱洞可以稱最早的柱礎。
遺址后區南部:
這里三座房屋都屬半坡晚期。方形半地穴式房屋有防雨門蓬,屋內西部有一個十幾公分高的土臺,用火燒烤過,光潔平整堅硬,可能是當時人睡覺的土炕;東部的居住面有灶坑,是日常活動場所。清理這座房屋時,發現有二十多根炭化的木椽由四周倒向中心,由此推測此房仍為四面坡狀,且由于失火而倒塌了。
圓形房屋半地穴已很淺了,進門后有兩道隔墻,墻后形成“隱奧空間”,中心有灶坑,旁有四根立柱支撐頂部,房內墻壁和地面均經火燒烤,用以防潮。墻體和屋頂已經分離,出現了屋檐。這種房屋格局已有了后來房屋“一明兩暗”的原始雛形。
這座房屋出現于半坡晚期,是當時最先進的建筑。房屋由十二根木柱構成基本框架,分為整齊的三排,每排四根,柱子深入地下1.3米,非常堅固,由兩旁向中行搭設椽木,形成人字形兩面坡式的屋頂。整個房屋呈一個非常規則的矩形,且已由地下走上地面,代表了當時房屋建筑的最高水平。這種建筑形式還標志著中國傳統的“墻倒屋不塌”式的古典木構框架結構體系已趨形成,在中國建筑史上首開先河。
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去參觀陶窯遺址。
陶窯: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陶窯之一,那些精美的彩陶就出自這里。半坡人的制陶區共發現六座陶窯,其中橫穴窯4座,豎穴窯2座。這是一座橫穴窯,它由火膛、火道、窯箅、火眼和窯室幾部分組成。橫穴窯是半坡人早期使用的,晚期出現了豎穴窯,構造更先進一些。這種陶窯雖然較小、較簡單,但它結構合理,制作巧妙,溫度已可達800-1050℃左右,為后來的大型先進的陶瓷窯奠定了基礎。
半坡遺址出土完整或能夠復原的陶器近1000件,陶片50多萬片,陶器的使用量非常大,可見制造陶器是一項十分重要和繁重的生產活動。
大圍溝:
觀眾朋友,我們現在看到的深溝是保護村莊的大圍溝的一部分。大圍溝圍繞村莊一周,呈不規則圓形,長約300多米,寬6-8米,深5-7米,底徑1-3米,內沿高出外沿1米多。它的主要作用一是防水排水,二是防止野獸的侵襲和敵對氏族的騷擾。大圍溝出土量約11000立方米,很難想像當時的半坡人用簡單的石鏟如何完成這樣艱巨的工程。它是半坡人有效的防御設施。
墓葬區:
在半坡村落居住區的北面,是半坡人的墓葬區,面積約6000平方米,發現有成人墓葬174座,墓葬排列整齊有序,很有規律,死者的頭一律向西或西北,表現出了靈魂觀念。當時人們普遍認為人死以后有靈魂,并且在另外一個世界繼續生活,而西方就是鬼魂世界,死者頭向西,便可以進入鬼魂世界。基于這種觀念,他們對死者大多都有陪葬品,主要為日常生活用品,如打水的瓶子、炊煮的罐、盛物的盆、缽、碗等,數量一般為三四件,差別不大,看來死者生前地位相當,人人平等,死后也平等相待。
仰身直肢葬是對正常死亡的人的一種葬式,一般都有陪葬品。
合葬墓有兩座,一座為兩個男性,年齡約30-40歲,可能是倆兄弟;一座為四個女性合葬,年齡約15-25歲,可能是四姐妹。在半坡沒有發現成年男女即夫妻合葬墓,反映了當時的婚姻形態及母系氏族社會的特征。半坡人時期實行對偶婚,夫妻雙方分屬不同氏族,本氏族人禁止通婚,實行男到女家走婚,男子的生產、生活、死后埋葬等都是自己氏族的事,他與通婚的女子只有婚姻關系而無經濟關系,因婚姻關系不穩定,所生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血緣關系按女方計算,財產也按母系繼承。這是母系社會的一大特征。
二次葬是半坡氏族部落時代主要的葬俗之一。其葬法是人死后將尸體先停放或埋在一個地方,待其腐爛后,將骨骼堆積在一起進行第二次埋葬。當時的人們可能認為血肉是人世間的,肉體腐爛后骨骼進行正式埋葬,死者才能進入鬼魂世界。一些處于原始時代的民族,舉行二次葬時往往還舉行一定的儀式。
俯身葬死者面朝下爬伏狀埋葬,商周后這種葬俗還有流行。屈肢葬發現較少,這種葬式一直延續到漢代以后。這兩種葬式均為對非正常死亡者的特殊葬俗。
女孩墓:
這是一座埋在居住區的特殊墓葬,墓主人是一個三四歲的小女孩,它反常地按成人葬俗埋葬,且有木板作棺槨,隨葬品有陶器、石球、石珠、耳墜、一缽糧食等共69件,遠遠超過成年人。對小女孩如此的厚葬反映了她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也是母系氏族婦女享有特權的一種體現。
甕棺群:
這是一組埋葬小孩的甕棺,共有九座,處在不同的地層。居住區共發現甕棺葬79座,反映了兒童的死亡率較高。甕棺的蓋上或底部多有一個孔,為人們有意識的鉆孔,是原始宗教信仰的具體表現,他們認為小孩肉體雖死,但靈魂未滅,小孔是供靈魂出入的孔道。
遺址前區北部:
圈欄遺跡:
這里我們看到的是飼養家畜的圈欄遺跡,遺址中共發現兩座,為不規則長方形。半坡人飼養的五種家畜中,豬和狗的骨骼最多,豬主要供食用,發現豬的骨骼多為半歲至一歲左右的幼豬;狗主要因其機敏的特性,大多被馴養后看家護園,幫助主人狩獵。此外半坡人還馴養有牛、羊、雞等動物。
雙連灶:
這是一座露天的大灶坑,它由兩部分組成,西邊是一個圓形,東邊是橢圓形,中間有火道相通,兩邊深約1米,底部和側壁都有很厚的紅燒土層,說明曾被長期使用過。這顯然不是屬于某個家庭,而應是集體使用的,它除了保存火種的作用外,很可能是半坡人吃“大鍋飯”的地方。還有可能是聚落舉行慶祝活動或宗教祭祀活動的場所。
觀眾朋友,到這里半坡遺址及相關文化內容已全部為您介紹完了,感謝大家光臨半坡,希望半坡能為您留下深刻印象,希望我的講解能為您帶來一段愉快的時光,期待您的再次光臨,再見。
雖然,歲月的風塵湮沒了諸多人類走過的重要遺跡,但它不可能永遠塵封,全部消失。1953年春,考古工作者在西安東郊浐河畔的半坡村的一次偶然發現,洞開了公元前4800—4300年間的一處關中地區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繁榮階段的聚落遺址——半坡遺址。從此,半坡遺址上的人類印記重見天日。
半坡導游詞 篇4
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您踏訪古老的半坡遺址。
半坡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它是在半坡遺址考古發掘的基礎上建立的。館內現在仍保存著已發掘和未發掘過的部分遺址,通過對遺存物的特點進行分析和鑒定得知,這是一座中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繁榮時期遺留下的村落遺址,距今已經六千多年了。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半坡姑娘雕塑,這位高挽著發髻,面含微笑,秀美雋雅的半坡姑娘正蹲踞水邊,望著水面,凝神遐思,她手里拿著的打水瓶子,正是六千年前半坡人使用的典型器物——尖底瓶。
也許您會問:這尊雕塑的寓意是什么?六千年前的人類是怎樣生活的?他們吃什么、住什么、穿什么?他們的婚姻形態是怎樣的?他們是天下為公嗎?母系氏族就是女人掌管一切嗎?的確,六千年過去了,因為那是一個沒有文字記載的時代,半坡人留給了我們太多的神秘,太多的難解之謎!慶幸的是,半坡遺址的發掘,上萬件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的出土,使我們有機會窺探那遙遠而不可知的年代,去撩開那一層層神秘的面紗。現在,就讓我們走進神秘,去感受六千年前半坡人的生活!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半坡遺址保護大廳,我們即將看到的,是半坡人在六千年前居住生活過的地方。
這是遺址發掘前的一幅照片,這個扶黎耕作的農人可能不會想到,在他的腳下,一座舉世矚目的史前遺址即將展示于世人面前。
1953年春,在西北大規模的經濟建設中,半坡遺址被發現了。1954年秋至1957年夏季,由石興邦先生主持,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對這里進行了五次大規模的科學發掘,這是中國考古學歷史上,第一次對一處大型原始聚落遺址進行的田野發掘,揭露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1956年3月份,陳毅副總理途經西安,考察了正在發掘的半坡遺址,他感慨萬千,連聲贊嘆,回到住所后仍難抑激動的心情,即興賦詩四首。第二天,就向國務院發了電報,建議撥款三十萬元建立半坡博物館。中央很快有了批復,1956年9月20日,半坡博物館正式破土動工,1958年4月28日建成開放。
現在我們來看半坡村落復原圖(或模型)。
半坡村落呈不規則圓形,以一條大圍溝為界分為三個部分:圍溝以內是居住區,溝外北邊是墓葬區,東邊是制陶區,村落中心有一條小溝穿過,將村落分成兩部分。總共發現房屋遺跡46座,儲藏東西的地窖200多座,飼養家畜的圈欄2座,各種墓葬250
座,陶窯6座,各類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達萬件之多。豐富的遺存證實這是一座距今6720xx年——5620xx年間的黃河流域典型的母系氏族聚落遺址,它揭示了一段沒有文字記載的輝煌歷史。
半坡村落布局嚴謹,建筑井然有序:村落中心是一座160平方米的大房子,在它的周圍,密布著氏族成員居住的小房子,面積一般在十幾到二十多平方米,小房子的門朝向中心大房子,體現了當時的氏族是一個團結向心的整體。小房子是氏族內成年女子的住所,她們晚上在這里接待外氏族前來走婚的男子,并與之結成對偶夫妻,開始一段時間的偶居生活,因此,半坡人的婚姻形態是對偶婚。大房子則是老人、兒童居住的地方,也是氏族舉行集體聚會、商討事務、舉行氏族議事會以及進行各種祭祀儀式的場所,相當于六千年前的“大會堂”。從村落的整體規劃布局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有著嚴密的社會組織,有著一定的制度規范,按照一定的風俗習慣和行為方式生活著的高度發達的母系氏族聚落群體,她們以血緣關系為紐帶聯系在一起,在一個女性氏族首領的帶領下,過著共同勞動,共同生活,尊老愛幼,人人平等,產品平均分配的原始共產制生活。
這里就是半坡遺址,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經過發掘后的村莊原貌,六千年前,半坡人在這里生活了千年之久。這是一座地面圓型房屋的遺跡,門朝南開,有一個門道,柱洞呈圓形排列,形狀是扁長形,可知支撐房屋的木柱為扁長木板。這種房屋在建筑學上稱穹蘆狀房屋,復原后外表形態類似北方的蒙古包。請大家繼續往前走。
這是一座半坡半地穴式方型房屋的遺跡,門向南開,有一個斜坡狀門道,門道兩側有兩組對稱的柱洞,是防雨門篷的支柱留下的遺跡,門道里側有一道門坎,為防止雨水流入室內而設。房屋中心有一個灶坑,供房屋主人取暖照明和燒烤食物所用。居住面用泥抹得很平整,因為人們坐、臥、休息、活動全在這里。半坡早期的房屋均為半地穴式,有圓形和方形兩種,因為當時還不會筑墻,所以一半伸入地下以增加房屋空間。這類房屋的特點是從地面向下挖一個方形土坑,以坑壁作墻壁,從四壁將木椽斜伸向房中間懸壁交接,構成四面坡狀的屋頂。屋內有2根立柱支撐頂部,木椽上以藤條、植物莖葉等纏繞作面層,外敷草泥土,復原以后,是一個帶有防雨門篷的四面坡狀的半地穴式方型房屋。防雨門篷的出現,使房屋初具后世“前堂后室”的建筑雛型。這是同類房屋中保存最好的一座。
在這座房子后邊,有一座埋葬小孩的甕棺。半坡人時代,對成年人和小孩采用不同的埋葬方式,成人死后埋在村莊的共同墓地,小孩死后,一般采用甕棺葬。可能大家會奇怪,為什么對小孩采用這種特殊方式?這是因為他們受另一種信念的支配,其一,因為當時氏族制度的制約,未成年小孩不能進入成人墓地;其二,是因為人類自然感情的
影響,當時已產生了靈魂概念,他們認為小孩太小,不會走路,期望靈魂能常和親人在一起,因此不能丟棄在外。另外,小孩死后母親也不忍舍棄,于是埋在親人身邊,便于照料,體現了母愛的關懷。這座甕棺發掘時,里面有一具2-3歲的小孩骨骼。
新發掘遺址區:
20xx-20xx年,為配合半坡遺址保護大廳改擴建工程,半坡博物館考古隊對施工地點進行隨工考古清理,獲得了重要的考古發現,經多次修改施工方案,終將這些珍貴的文化遺存歸入遺址保護大廳之內,供保護參觀研究。
在我國新石器時代,原始先民們曾用非常虔誠的方式祭祀地神和天神,他們曾把勞動的收獲和成果以燃燒的方式獻給天神,以埋于地下的方式敬獻給地神、谷神。祭祀天地后來成為我國延續幾千年的古老的祭祀制度的主要內容。在這個祭祀坑里我們可以看到在東南側有兩組陶器呈圓形堆在一起,一組有49個,多為雞蛋大小的陶罐;另一組為數量更多更小的陶器。從他們的堆放方式和器形來看,既不是實用的生活器皿,也不是存放或陪葬,在它們的南邊約兩米處,立著一個約80公分高,直徑約20厘米經過加工的石柱,這顯然也不是生產工具或其它實用器,以前在半坡或同類遺址中均未見過。祭祀坑所處的位置正好在村莊的中心區,是大房子旁的中心廣場,通過綜合分析研究后我們初步認為,這里是半坡人禮拜天地的特殊地點——祭祀區,這種祭祀形式在仰韶文化遺址中還是首次發現,具有重大的考古學價值,為研究原始宗教活動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證據。
在居住區中心區發現墓葬極為少見,它似乎與當時的墓葬制度是相違背的。而這種二層臺式的墓葬在仰韶文化遺址中也是首次發現。墓主人是誰?為什么給他的埋葬規格要遠遠高于一般人?為什么埋在這里?這是很難解開的謎!
這是一座灰坑遺跡,灰坑即原始人的垃圾坑。但在這個灰坑里卻意外的發現了一具兒童尸骨,呈俯身狀,雙手似向后背著,這種形式在半坡首次發現,是懲罰?是祭祀?還是其它什么原因?這又是一個難解之謎!
文化堆積層:這里是發掘遺址時留下的一段地層剖面,在考古學上稱文化堆積層,其中包含了古人類長期生活留下的各類文化遺存。半坡的文化堆積層最厚處達兩米,最淺處距地面僅50公分,分四層兩期,早期為下兩層,距今約6700多年;晚期為上兩層,距今約5600多年。
這條小溝正好穿過居住區中心,把村莊分成兩部分,小溝寬和深各1.8米,溝內沒有發現排水的痕跡,推測為半坡人的分界溝,相當于今天的界墻。反映了半坡村落當時可能由兩個大的母系家族組成,也可能是一個胞族由兩個女兒氏族組成,他們以溝為界,和睦共存。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地窖是遺址中最大的地窖,口徑2米,底徑2.7米,高1.8米,為圓形袋狀窖穴,是半坡人集體儲存糧食和采集來的其它食物的公共倉庫。這個地窖底部和內壁涂有草泥土,并用火燒烤過,干燥平整,是儲藏食物的理想場所。這種地窖在遺址中共發現200多個,均在房屋外面,可見當時尚處于集體共有制時期,沒有私有財產,人們共同擁有一切財產,物品平均分配,過著原始共產制生活。
這里大家可以看到房屋遺跡相互疊壓的情況:最下面的一圈柱洞是最早建立的房屋留下的痕跡;后來房屋倒塌了,若干年后,人們又在其上再次建造房屋;最上面一層是最晚期的半坡人在前兩次房屋的廢墟上建起來的。在史前遺址中,如果未經過擾動或人為破壞,地層序列是按古人類生活年代的早晚自下而上排列的,越早期越深,年代越晚地層越靠近地面,每一層都有不同時期的遺存物,傳遞出不同時期的文化信息,這就是文化堆積層,它主要的形成原因是生活垃圾的堆積和房屋建筑的相互疊壓。從這三層房屋的重疊情況我們可知,從早期至晚期,半坡村落是延續不斷發展的。
硬土圈柱洞是對支撐房屋的木柱的一種加固方法。即先在地下挖一個比柱子直徑大一倍的深而圓的大坑,在坑底部墊雜草硬土或碎陶片,加以夯實,上面再鋪些陶片和石片,使柱子不易潮濕和腐朽,將柱子立在上面中間,有的在柱子下放一塊大而平的卵石,以防下陷。然后在周圍一層層地填土夯實,高出地面再堆一個約十幾公分的草拌泥圈,燒烤使它堅硬,這樣可以起到穩固柱子的目的。這種硬土圈柱洞可以稱最早的柱礎。
這里三座房屋都屬半坡晚期。方形半地穴式房屋有防雨門蓬,屋內西部有一個十幾公分高的土臺,用火燒烤過,光潔平整堅硬,可能是當時人睡覺的土炕;東部的居住面有灶坑,是日常活動場所。清理這座房屋時,發現有二十多根炭化的木椽由四周倒向中心,由此推測此房仍為四面坡狀,且由于失火而倒塌了。
圓形房屋半地穴已很淺了,進門后有兩道隔墻,墻后形成“隱奧空間”,中心有灶坑,旁有四根立柱支撐頂部,房內墻壁和地面均經火燒烤,用以防潮。墻體和屋頂已經分離,出現了屋檐。這種房屋格局已有了后來房屋“一明兩暗”的原始雛形。
這座房屋出現于半坡晚期,是當時最先進的建筑。房屋由十二根木柱構成基本框架,分為整齊的三排,每排四根,柱子深入地下1.3米,非常堅固,由兩旁向中行搭設椽木,形成人字形兩面坡式的屋頂。整個房屋呈一個非常規則的矩形,且已由地下走上地面,代表了當時房屋建筑的最高水平。這種建筑形式還標志著中國傳統的“墻倒屋不塌”式的古典木構框架結構體系已趨形成,在中國建筑史上首開先河。
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去參觀陶窯遺址。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陶窯之一,那些精美的彩陶就出自這里。半坡人的制陶區共發現六座陶窯,其中橫穴窯4座,豎穴窯2座。這是一座橫穴窯,它由火膛、火道、窯箅、火眼和窯室幾部分組成。橫穴窯是半坡人早期使用的,晚期出現了豎穴窯,構造更先進一些。這種陶窯雖然較小、較簡單,但它結構合理,制作巧妙,溫度已可達800-1050℃左右,為后來的大型先進的陶瓷窯奠定了基礎。
半坡遺址出土完整或能夠復原的陶器近1000件,陶片50多萬片,陶器的使用量非常大,可見制造陶器是一項十分重要和繁重的生產活動。
觀眾朋友,我們現在看到的深溝是保護村莊的大圍溝的一部分。大圍溝圍繞村莊一周,呈不規則圓形,長約300多米,寬6-8米,深5-7米,底徑1-3米,內沿高出外沿1米多。它的主要作用一是防水排水,二是防止野獸的侵襲和敵對氏族的騷擾。大圍溝出土量約11000立方米,很難想像當時的半坡人用簡單的石鏟如何完成這樣艱巨的工程。它是半坡人有效的防御設施。
在半坡村落居住區的北面,是半坡人的墓葬區,面積約6000平方米,發現有成人墓葬174座,墓葬排列整齊有序,很有規律,死者的頭一律向西或西北,表現出了靈魂觀念。當時人們普遍認為人死以后有靈魂,并且在另外一個世界繼續生活,而西方就是鬼魂世界,死者頭向西,便可以進入鬼魂世界。基于這種觀念,他們對死者大多都有陪葬品,主要為日常生活用品,如打水的瓶子、炊煮的罐、盛物的盆、缽、碗等,數量一般為三四件,差別不大,看來死者生前地位相當,人人平等,死后也平等相待。
仰身直肢葬是對正常死亡的人的一種葬式,一般都有陪葬品。
合葬墓有兩座,一座為兩個男性,年齡約30-40歲,可能是倆兄弟;一座為四個女性合葬,年齡約15-25歲,可能是四姐妹。在半坡沒有發現成年男女即夫妻合葬墓,反映了當時的婚姻形態及母系氏族社會的特征。半坡人時期實行對偶婚,夫妻雙方分屬不同氏族,本氏族人禁止通婚,實行男到女家走婚,男子的生產、生活、死后埋葬等都是自己氏族的事,他與通婚的女子只有婚姻關系而無經濟關系,因婚姻關系不穩定,所生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血緣關系按女方計算,財產也按母系繼承。這是母系社會的一大特征。
二次葬是半坡氏族部落時代主要的葬俗之一。其葬法是人死后將尸體先停放或埋在一個地方,待其腐爛后,將骨骼堆積在一起進行第二次埋葬。當時的人們可能認為血肉是人世間的,肉體腐爛后骨骼進行正式埋葬,死者才能進入鬼魂世界。一些處于原始時代的民族,舉行二次葬時往往還舉行一定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