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笛巖導游詞(通用5篇)
蘆笛巖導游詞 篇1
桂林山水甲天下,蘆笛美景堪至佳。蘆笛巖是桂林山水的一顆璀璨明珠。她位于桂林市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是一個以游覽巖洞為主、觀賞山水田園風光為輔的風景名勝區。蘆笛巖洞深240米,游程 500米。
洞內有大量奇麓多姿、玲瓏剔透的石筍、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瑯滿目,組成獅嶺朝霞、紅羅寶帳、盤龍寶塔、原始森林、水晶宮、花果山等景觀,游客目不暇接,如同仙境,被譽為“大自然的藝術之宮”。
蘆笛巖洞深240米,游程500米。約70萬年前,因地下水沖刷和溶蝕,含碳酸鈣的滴水、流水與積水,因水分揮發,二氧化碳重新沉淀,形成了千姿百態的鐘乳石奇觀。自洞頂垂下的叫石乳,自地上向上生長的叫石筍,石乳與石筍連接成石柱、石幔、石枝、石花、石瀑等;一些石頭中空,敲擊時發出的聲音清越入耳,又稱石琴、石鼓、石鐘;回乳石中含方解石微粒,在洞內五彩燈光的映照耀反光,便形成"鉆石山"、"高峽飛瀑"等奇觀。巖洞內共分"石幔層林"、"天柱云山"、"水晶宮"以及"曲徑畫廊"四個洞天,有"獅嶺朝霞"、"高峽飛瀑"、"原始森林"、遠望山城"、"盤龍寶塔"等20處景點,被譽為"大自然的藝術之宮"。
這些千姿百態的鐘乳石是由于地下水的作用,溶解了巖石中的碳酸鈣,再經過上百萬年的沉淀堆積結晶而形成的,所有的景觀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沒有一點人工修飾,因此,蘆笛巖被譽為“大自然的藝術之宮”。蘆笛巖不僅擁有秀麗的景色,還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巖洞內共發現古代壁書一百七十則,不少是文人、僧侶和游覽者的題名、題詩,作者來自全國各地,題材以游覽記事為主。
蘆笛景區由蘆笛巖以及桃花江、芳蓮池等水體水景和侯山組成,山水相依, 構成了一幅秀美的山水田園風光圖。
蘆笛巖導游詞 篇2
各位游客們:
蘆笛巖位于桂林市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是一個以游覽巖洞為主、觀賞山水田園風光為輔的風景名勝區。蘆笛巖洞深240米,游程500米。洞內有大量奇麓多姿、玲瓏剔透的石筍、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瑯滿目,組成了獅嶺朝霞、紅羅寶帳、盤龍寶塔、原始森林、水晶宮、花果山等景觀,令游客目不暇接,如同仙境,被譽為“大自然的藝術之宮”。從唐代起,歷代都有游人蹤跡,現洞內存歷代壁畫77則。自1959年發現并開發后,如今已建有餐廳、茶室、水榭、湖池、曲橋,并設游船,廣植花木,成為中外游客游覽桂林時必至的旅游熱點。
蘆笛巖所在的光明山,從前叫毛毛頭山。原來半山腰只有一個小洞口,僅容一人進出,山坡上又長滿蘆荻草,并不引起人們的注意。《臨桂縣志》里,記載了光明山,但是沒有說山腰有巖洞。洞內保存有自唐貞元八年(792年)以來的壁書70余則,大部分是用墨筆在洞壁上書寫的題名紀游。這些壁書表明,蘆笛巖并非亙古無人知曉。附近的村民,早就知道這個靈巧之洞,可是人們長期以來秘而不宣。
“蘆笛巖頭枷鎖破,桃花源內仙靈唱。”(郭沫若《滿江紅·詠蘆笛巖》)解放以后,人們生活安定,用不著避難了,便道出了蘆笛巖的秘密。1959年,附近村民提供了巖洞的情況,經過勘測建設,于1962年正式開放。因為洞口附近生長著蘆荻草,據說可以做成笛子,取名蘆笛巖。
蘆笛巖是一個囊狀的巖洞,進口與出口相鄰,進洞處為原來的天然洞口,出洞處是開鑿的人工洞口。洞深240米,游程約500米。巖洞是70余萬年前,地下水沿著巖石的破碎帶流動溶蝕而形成的。洞中大量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石花,是在巖洞形成以后,含有碳酸鹽類的地下水,順著巖石裂隙流出,水份蒸發,碳酸鹽類沉淀結晶,逐漸堆積而成,千態萬狀態,琳瑯滿目。
蘆笛巖的特點是洞中滴水多,石鐘乳、石筍、石柱發育成為洞中的填塞物也特別多。游人進洞,在林立的石柱縫隙中間轉來轉去,加上彩色燈光的照耀,如同置身仙境一般。
蘆笛巖導游詞 篇3
大龍潭景區位于柳州市區南部,距市中心僅三公里,規劃面積約544公頃,是一個融喀斯特自然山水景觀,中國南方少數民族風情文化,亞熱帶巖溶植物科研、科普、植物景觀為一體的大型風景游覽區。
龍潭公園林木蒼翠、群山環抱、自成屏障,臥虎山、美女峰、孔雀山等二十四峰形態各異,聳立于一湖(鏡湖)二潭(龍潭、雷潭)四谷地之間。雷山絕壁下涌出一泓清泉在雷、龍二山間匯成“龍潭”古稱“雷塘”,咫尺相隔的“雷潭”經地下河與之相潛通。清澈的潭水經“八龍噴雪壩”瀉入鏡湖后蜿蜒如游龍穿園而過,注入園外蓬花山下的溶洞里,消失得無影無蹤。
雷龍二潭水溫如恒(18℃—22℃),每逢隆冬,水汽蒸騰,煙霧繚繞,故稱雙潭煙雨。雷、龍二山夾水相峙,相傳雷、龍二神在此司掌雷雨,世稱“龍雷勝境”。又因崖壁有明代兵部右侍郎,柳州八賢之一的張摩崖石刻詩“山下清泉出,林間百發來。寒云如可臥,不必問蓬萊”。“龍潭勝境”仿佛蓬萊仙境。
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州刺史柳宗元曾為民禱雨于此,著有《雷塘禱雨文》傳世。現建有“禱雨文碑亭”、“祭臺”及“雷塘廟”等紀念性建筑,此外尚有張垂釣遺址“張釣臺”。明代名士羅之鼎書齋“側山樓”等名勝古跡及龍山鯉魚嘴貝丘古人類遺址。雷龍二山之外,園內諸峰均具勝名,或擅以形似,或長于傳說:維妙維肖、神形畢至,形成臥虎山“龍潭虎躍”、牧童山“牧童橫笛”,仰獅山“青獅戲珠”、美女峰“美女照鏡”等絕妙佳景。公園在規劃和建設上,別具匠心地以
廣西及我國南方少數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建筑、風物民俗為主要造圖內容,融少數民族風情特色與秀美的自然景色為一體。
壯鄉、瑤山、苗嶺、侗寨傣村等少數民族風景村寨均依各民族生活習俗建造。或依山傍水、或高踞山崖、或散落在茂林之中,造型別致,建筑精工。民族風情游覽線已初具規模,以“鼓樓”、“龍潭風雨橋”、“木樓民居”和“輕松山房”等建筑組成的侗寨蔚為大觀。靜臥鏡湖之上的“龍潭風雨橋”系仿木鋼筋混凝土廊橋式建筑,以三江程陽風雨橋為藍本設計、建造而成。整座橋亭飛檐,極具特色。傍水而建的九層鼓樓為正四邊形塔樓結構,飛檐重閣、琉璃裝飾、葫蘆頂、端莊肅穆;內設景廊,盤旋而上,上懸“款鼓”,既體現侗人擊鼓示警聚眾之意,又應合游人登高望遠之心。
蘆笙坪上幾根蘆笙柱拔地而立,各柱彩雕均不雷同,或盤龍繞柱,或牛軛垂懸,或錦雞翹羽,凡臨此境,仿佛笙歌陣陣回蕩山間,舞姿幢幢躍入眼簾,自擅一方之勝。西來鏡湖流水匯淵成藪,湖光山色,美女迫形,桃紅柳綠,草坡起伏,滿目蔥籠。風情線上的“壯鄉”便座落其間,對歌亭,鎮水亭隔水相望,榕樹橋形動人。
千欄式建筑——壯民居緣水修筑,極富水鄉生活情趣。傣村已建有民族餐廳,傣亭等,建筑多以徒坡屋面見長。村內竹籬環繞,綠草如茵、魚尾葵、假檳榔、伊拉克蜜棗等亞熱帶植物和別致的傣式建筑相映成輝,形成一派南國風光。到龍潭公園游覽不僅可以飽覽亞熱帶巖溶地區的奇山秀水,風格各異的少數民族建筑;還可以欣賞民族村寨內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歌舞表演,品嘗別具一格的少數民族菜肴。
蘆笛巖導游詞 篇4
蘆笛巖位于桂林市西北郊,距市核心5公里,是一個以游覽巖洞為主、欣賞山水田園景色為輔的景致名勝區。蘆笛巖洞深240米,游程500米。洞內有大量奇麓多姿、小巧剔透的石筍、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瑯滿目,組成了獅嶺余暉、紅羅寶帳、盤龍寶塔、原始森林、水晶宮、花果山等景觀,令游客應接不暇,猶如仙境,被譽為“大做作的藝術之宮”。從唐代起,歷代都有游人蹤影,現洞內存歷代壁畫77則。自1959年發明并開發后,現在已建有餐廳、茶室、水榭、湖池、曲橋,并設游船,廣植花木,成為中外游客游覽桂林時必至的游覽熱門。
蘆笛巖所在的光亮山,從前叫毛毛頭山。本來半山腰只有一個小洞口,僅容一人進出,山坡上又長滿蘆荻草,并不引起人們的留神。《臨桂縣志》里,記錄了光明山,然而不說山腰有巖洞。洞內保留有自唐貞元八年(792年)以來的壁書70余則,大局部是用墨筆在洞壁上書寫的落款紀游。這些壁書表明,蘆笛巖并非亙古無人知曉。鄰近的村民,早就曉得這個靈活之洞,可是人們長期以來秘而不宣。
“蘆笛巖頭桎梏破,桃花源內仙靈唱。”(郭沫若《滿江紅詠蘆笛巖》)解放以后,人們生涯安寧,用不著避難了,便道出了蘆笛巖的機密。1959年,四周村民供給了巖洞的情形,經由勘測建設,于1962年正式開放。由于洞口附近成長著蘆荻草,據說能夠做成笛子,取名蘆笛巖。
蘆笛巖是一個囊狀的巖洞,入口與出口相鄰,進洞處為原來的自然洞口,出洞處是開鑿的人工洞口。洞深240米,游程約500米。巖洞是70余萬年前,地下水沿著巖石的粉碎帶流動溶蝕而造成的。洞中大批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石花,是在巖洞構成當前,含有碳酸鹽類的地下水,順著巖石裂隙流出,水份蒸發,碳酸鹽類積淀結晶,逐步沉積而成,千態萬狀況,目不暇接。
蘆笛巖的特色是洞中滴水多,石鐘乳、石筍、石柱發育成為洞中的填塞物也特殊多。游人進洞,在林破的石柱縫隙旁邊轉來轉去,加上彩色燈光的照射,猶如置身仙境個別。
熊瑾玎《贊蘆笛洞》詩,作了活潑的描述:
桂林巖洞多靈巧,蘆笛新開巧不同。
異彩繽紛今古自,奇蹤摸索忘西東。
初臨絕壁懸崖上,似入瓊樓玉宇中。
莫怪吾華常自負,世間那有此仙宮。
詩人竭力夸獎蘆笛巖,將它引為咱們中華的自豪。
蘆笛巖的景觀,不僅精巧雅觀,而且珠聯壁合。滿洞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等等,好似象牙雕刻,好像黃楊木雕,美觀異樣,被譽為“大天然藝術之宮”。
我們旅行蘆笛巖,可能觀賞到很多美好的風景。
蘆笛巖導游詞 篇5
桂林山水甲天下,蘆笛美景堪至佳。蘆笛巖是桂林山水的一顆璀璨明珠。她位于桂林市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是一個以游覽巖洞為主、觀賞山水田園風光為輔的風景名勝區。蘆笛巖洞深240米,游程 500米。
洞內有大量奇麓多姿、玲瓏剔透的石筍、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瑯滿目,組成獅嶺朝霞、紅羅寶帳、盤龍寶塔、原始森林、水晶宮、花果山等景觀,游客目不暇接,如同仙境,被譽為“大自然的藝術之宮”。
蘆笛巖洞深240米,游程500米。約70萬年前,因地下水沖刷和溶蝕,含碳酸鈣的滴水、流水與積水,因水分揮發,二氧化碳重新沉淀,形成了千姿百態的鐘乳石奇觀。自洞頂垂下的叫石乳,自地上向上生長的叫石筍,石乳與石筍連接成石柱、石幔、石枝、石花、石瀑等;一些石頭中空,敲擊時發出的聲音清越入耳,又稱石琴、石鼓、石鐘;回乳石中含方解石微粒,在洞內五彩燈光的映照耀反光,便形成"鉆石山"、"高峽飛瀑"等奇觀。巖洞內共分"石幔層林"、"天柱云山"、"水晶宮"以及"曲徑畫廊"四個洞天,有"獅嶺朝霞"、"高峽飛瀑"、"原始森林"、遠望山城"、"盤龍寶塔"等20處景點,被譽為"大自然的藝術之宮"。
這些千姿百態的鐘乳石是由于地下水的作用,溶解了巖石中的碳酸鈣,再經過上百萬年的沉淀堆積結晶而形成的,所有的景觀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沒有一點人工修飾,因此,蘆笛巖被譽為“大自然的藝術之宮”。蘆笛巖不僅擁有秀麗的景色,還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巖洞內共發現古代壁書一百七十則,不少是文人、僧侶和游覽者的'題名、題詩,作者來自全國各地,題材以游覽記事為主。
蘆笛景區由蘆笛巖以及桃花江、芳蓮池等水體水景和侯山組成,山水相依, 構成了一幅秀美的山水田園風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