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坑地縫導游詞(通用5篇)
天坑地縫導游詞 篇1
親愛的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來到神奇的奉節天坑地縫參觀游覽。我是各位游客朋友今天的景點導游員,我姓×,大家叫我小×就好了。旅途中,大家若有什么需要,請及時告訴小×,小×會竭盡所能去幫助大家。最后,預祝各位在天坑地縫的旅程中玩得開心,游得順意。
現在我們正驅車前往大家心慕已久的絕世奇觀——奉節天坑地縫景區。為了大家能對景區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天坑地縫的大概情況。
在虧夔門的大山背后,有一個今年來逐漸被揭開神秘面紗的絕世奇觀——天坑地縫風景名勝區。1996年,天坑地縫風景區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風景名勝區”,1999年被列入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預備清單”,XX年初,國務院正式批準天坑地縫景區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天坑地縫位于奉節縣城南岸70多km處,北靠聞名世界的長江三峽,與瞿塘峽緊密相連,與馳名中外的大寧河、小三峽隔江相望,南依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與國家著名風景名勝區張家界相通,距209國道僅46km,西達利川、萬州、318國道100來公里,東接巫山大廟龍坪古人類文化遺址。主要由桃源河、九盤河景區,迷宮河、旱夔門、神仙洞景區、天坑、地縫景區,茅草壩景區和龍橋河等景區,幅員面積約500平方公里。
天坑是民間對地理學上喀斯特地址中漏斗的俗稱;地縫則是“一線天”峽谷地貌,都是屬于世界上獨特的地質奇觀。奉節天坑地縫堪稱世界之最,因此這兩片景區就成了整個風景區的代表,故景區就以天坑地縫冠名。
下面為大家重點介紹一下小寨天坑的具體情況:
小寨天坑位于距奉節縣城83公里的興隆鎮小寨村,坑口地面標高1331米,深666。2米,坑口直徑622米,坑底直徑522米。坑壁四周陡峭,在東北方向峭壁上有小道通到坑底。坑壁有兩級臺地:位于300米深處的一級臺地,寬2—10米,臺地有兩間房屋,曾有人隱居;另一級臺地位于400米深處,呈斜坡狀,坡地上草木叢生,坑壁有幾個懸泉飛瀉坑底。坑底下邊有地下河,小寨天坑是地下河的一個“天窗”。小寨天坑與天井峽地縫屬同一巖溶系統,天坑底部的地下河水由天井峽地縫補給,自迷宮峽排泄,從天坑至迷宮峽出口地下河道長約4公里。各位朋友要下到坑底,千萬要手扶欄桿,沿絕壁鑿開出的石梯而下,切莫想抄小路,千萬注意安全,抽煙的朋友不要把煙頭扔到林中,以免發生火災。
那么,小寨天坑是怎么得名的呢?一種說法是,因過去山民為了躲避土匪的騷擾,便帶著干糧,扶老帶幼的到天坑躲避,山民們切斷陡壁間的小路后,天坑就成了躲避的天然坑寨小寨由此得名;另一說法是天坑邊緣原有一座石切的古寨堡,相對其他地方的寨堡要小一些,因而得名。
天坑地縫無與倫比的美,吸引著海內外無數的探險家和旅游家的目光,成為探險者的樂園、旅游者渡假休閑的勝地。
好了,朋友們,我們就要到了,請打保管好自己的貴重物品,注意安全,準備下車。
天坑地縫導游詞 篇2
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天坑地縫風景名勝區位于奉節縣城南岸70多KM處,北靠聞名世界的長江三峽,與瞿塘峽緊密相連,與馳名中外的大寧河小三峽隔江相望,南依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與國家著名風景名勝區張家界相通,距209國道僅46KM,西達利川、萬州、318國道100來公里,東接巫山大廟龍坪古人類文化遺址,整個風景名勝區處在由九盤河和迷宮河相會形成的“V”字形流域里, 地跨東經108°53?—109°11?,北緯31°30?—31° 40?,東西長約24.25KM,南北寬約14KM,轄桃源河、九盤河景區,迷宮河、旱夔門、神仙洞景區、天坑、地縫景區,茅草壩景區和龍橋河等景區,幅員面積約340KM2,人口6萬多人,共由七十多個大小景點構成。小寨天
坑位于距奉節縣城83公里的興隆鎮小寨村,“天坑”在地理學上叫“巖溶漏斗地貌”,坑口地面標高1331米,深666.2米,坑口直徑622米,坑底直徑522米。坑壁四周陡峭,在東北方向峭壁上有小道通到坑底。坑壁有兩級臺地:位于300米深處的一級臺地,寬2—10米,臺地有兩間房屋,曾有人隱居;另一級臺地位于400米深處,呈斜坡狀,坡地上草木叢生,坑壁有幾個懸泉飛瀉坑底。坑底下邊有地下河,小寨天坑是地下河的一個“天窗”。小寨天坑與天井峽地縫屬同一巖溶系統,天坑底部的地下河水由天井峽地縫補給,自迷宮峽排泄,從天坑至迷宮峽出口地下河道長約4公里。天井峽地縫距小寨天坑15公里。地面有一條天然縫隙,當地稱天井峽地縫。地縫全長14公里,分上、下兩段。上段從興隆場大象山至遲谷槽,長約8公里,為隱伏于地下的暗縫。由興隆鎮大象山天井峽能進入縫底,通行長
度為3.5公里。縫深80——200米,底寬3——30米,縫兩壁陡峭如刀切,是典型的“一線天”峽谷景觀。縫底有落水洞,暴雨后有水流。下段由天坑至迷宮峽,是長約6公里的暗洞,1994年8月,由英國洞穴探險家探通。天坑地縫風景區1999年被列入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預備清單”,20xx年初,國務院正式批準天坑地縫景區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天坑位于奉節縣荊竹鄉小寨村, 口部最大直徑626米,最小直徑537米,坑底最大直徑522米, 垂直高度666.2米,總容積11934.8萬立方米,是世界上深度和容積最大的巖溶漏斗。天坑口四面絕壁,如斧劈刀削, 宏偉壯觀。坑中有無數幽深莫測的洞穴和一條洶涌澎湃的暗河。中西探險家曾多次深入天坑探險, 探明天坑中暗河經出水洞流向迷宮河, 推測天坑中暗河來自神秘的大地縫。
從坑口到坑底有一條蜿蜒曲折的梯道,總長度2.7公里(2800余步臺階)地縫是兩座平行山巒間凹下去呈“V”字形的一條大裂縫, 它發源于奉節縣長安鄉火燒二壩,全長37公里。地縫上段地勢開闊,林木繁茂,小橋流水;中段逼仄如巷,寬處達70米左右,最窄處僅容一人通行,最深處達900米,溪水自“黑眼”一帶注入地下暗河,形成干谷;下段是地下峽谷,中外探險家曾多次深入地縫中探險,專家推測地縫暗河流向了小寨天坑。
地縫天井峽一段,上部寬10至30米,谷底寬僅1至30米,懸崖最深處達300米,是一條世界罕見的“一線天”景觀。同時, 崇山峻嶺中清澈碧透的涓涓溪流, 原始草場和繁茂的森林, 又組成了一個世外桃源的人間仙境。 由于這里海拔在1000米以上, 又成為了避暑觀賞雪景的最好場所。而且這里的山鄉風情, 更象一首濃郁的土家族情歌,其純樸的民俗民風讓無數中外游人留連忘返。
如果走在我國西南部連綿的群山之中,突然眼前會露出一個巨大的坑洞,坑周圍的懸崖峭壁十分陡直,好像斧砍刀削一般,絕壁中間圍成的坑洞則猶如像一張大嘴一樣對著蒼天,橫亙在山間。這種奇異的自然景觀,民間俗稱“天坑”,是大自然留給人類的神奇造化之謎。
天坑通常有著巨大的容積,由陡峭而巖壁圈起來,深陷成井狀或者桶狀輪廓的地表特征。天坑一般在厚度特別大、地下水位特別深的可溶性巖層中。天坑一般從地面通往地下,平均寬度與深度均大于100米,底部與地下河相連接(或者地下河道曾經存在,但已遷移)。
仰面朝天的“天坑”學名叫做喀斯特漏斗或巖溶漏斗。其形成原因是在可溶性巖石大片分布且降雨比較豐富的地區,地表水沿著可溶性巖石表面的垂直裂隙向下滲漏,裂隙不斷被溶蝕擴大,從而在距地面較淺的地方開始形成隱藏的孔洞。
隨著孔洞的擴大,地表的土體逐步崩落,最后便形成大漏斗。世界上的天坑主要分布在中國、俄羅斯、墨西
哥、斯洛文尼亞等地。近年來,我國西南各省屢次發現天坑。當科學工作者揭開這些天坑的面紗,一個個奇異的天坑驚奇轟動了世界。
小寨天坑位于重慶奉節縣小寨村,坑口地面標高1331米,深666.2米,坑口直徑622米,坑底直徑522米,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漏斗”。小寨天坑被洞穴研究專家評為“天下第一坑”,以它的驚險奇絕聞名于世。
小寨天坑的地下巖溶水文系統很完整,在280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內存在著一個天坑群,共有硝坑天坑、沖天天坑、猴子石天坑等6個天坑。小寨天坑不僅巨大,其色彩也極其豐富。絕壁上的巖紋顏色奇特,紅、黃、黑相間,猶如一幅國畫。飛禽在巖縫中飛進飛出,鳴叫、覓食,給這幅巨大的國畫平添了幾分生機。
站在荊竹鄉九盤河右岸山頂上俯瞰,可以看見幾座山峰之間有一個深不見底的大坑,四面坑壁異常陡峭,在東北方向峭壁上,有一條羊腸小道,在豎直的石壁上盤旋環繞直至地心深處。坑壁上有兩級臺地:位于300米深處的一級臺地,寬2-10米,上有兩間古樸的茅草小屋,據說曾有兩戶人家在這里隱居,在臺地上種植魔芋生存。絕壁上的羊腸小道是他們與外界的惟一通道。另一級臺地位于400米深處,呈斜坡狀,坡地上草木叢生,野花爛漫,坑壁上有幾處泉水,傾瀉而下。坑底長滿了植物,郁郁蔥蔥。
有一條從海拔20xx米左右的高山河谷中流下來的叫做“撒谷溪”的河流溶蝕成了小寨天坑,它不僅溶蝕出了世界最大的天坑,而且還割裂出了寬37千米長的地縫,這么寬的地縫在世界都是罕見的。此地縫叫做“天井峽”,由峽谷、消水洞和地下河構成,峽谷兩邊的山崖高達數百米。
兩山之間露出一道赤色的縫隙。縫隙狹窄筆直,就像刀劈的一樣。在地理學上,地縫被稱為“干谷”或“盲谷”。因為在石灰巖地區,河床上通常會有漏斗和落水洞,河水流經就會全部被截入地下,由此形成的干涸河床叫做“干谷”;有的河流全部流入溶洞之中,成為沒有出口的河谷,則叫“盲谷”。
撒谷溪下的地縫中就有無數天坑,因此河水全部轉入地下,形成干谷。天井峽地縫延伸到遲谷槽時,在兩座山巒間消失,盡頭處有一個深坑,里面蓄滿溪水。1994年9月,英國探險隊員測得地縫的深度為900米,在世界上當屬第一。在地縫中段的峭壁下還有一個大坑,叫做“黑眼”,坑壁上全是黑得發亮的石頭,形狀怪異。
樂業天坑位于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地區樂業縣。它由20多個天坑組成,其中最大最深的天坑叫大石圍天坑,深達613米、寬420米、長600米,周邊為懸崖絕壁,底部有大片原始森林。
樂業天坑群形成于6500多萬年前,被稱為”天坑博物館”和”世界巖溶圣地”。大石圍天坑的坑底有一片蒼蒼茫茫的原始森林,其面積達十幾萬平方米,位居世界第一位。
樂業天坑群曾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有非常厚的海底沉積物,以碳酸鹽為主體的石灰巖厚達80%以上。此后,海西運動使陸地相對擴大,燕山運動使這里隆起了高高的山嶺,從此這里經歷了長達兩億多年的風化剝蝕時期。
在這漫長的地質歷史中,各種物理的、化學的、微生物的風化地質作用一直在發生,這片厚厚的石灰巖層長時間受到改變,漸漸地形成了這片廣闊的天坑群。樂業天坑群附近有豐富的地下水系,最后全部匯入紅水河,沒有一條地表水系,這也是巨大的溶洞群形成的原因。
樂業天坑中上層布滿以香木蓮為主的喬木,底部的香木蓮一般為成年大樹,樹圍2米左右,樹高30米左右。天坑中也有很多針闊常綠落葉混交林植物群落喬木,如短葉黃杉、福建柏、細葉云南松、鵝耳櫪、苦丁茶、青岡、細葉青岡等;灌木和草本植物有九里香、鼠剌、寒蘭等。天坑中還有一種棕竹,生長年代久遠,高度一般在5~6米。成片分布的天然野生棕竹在我國森林中十分罕見。
20xx年2月,天坑地縫風景名勝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重慶市奉節縣地處長江三峽西首和庫區腹心,東臨三峽大壩,西靠重慶,南連張家界,北連西安。是渝東、陜南、鄂西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也是長江三峽國家級風景區的一部分和絕世奇觀天坑地縫的所在地。
世界上最大的小寨天坑是一個碩大無比的巖溶漏斗。坑口地面標高1331米,深666.2米,坑口直徑622米,坑底直徑522米。天坑四面絕壁,如斧劈刀削。在東北方向峭壁上有小道通到坑底。坑壁有兩級臺地:位于300米深處的一級臺地,寬2—10米,臺地有兩間房屋,曾有人隱居;另一級臺地位于400米深處,呈斜坡狀,坡地上草木叢生,野花爛漫,坑壁有幾個懸泉飛瀉坑底。山中幽靜,可以仰視藍天,即所謂的“坐井觀天”,別有一種滋味。坑底下邊有地下河,小寨天坑是地下河的一個“天窗”。坑底的暗河從高達數十米的洞中飛奔而出,咆哮奔騰,再從坑底破壁穿石而出,形成了美麗如畫的迷宮河。 天坑底部的地下河水由天井峽地縫補給,自迷宮峽排泄;從天坑至迷宮峽出口地下河道長約4千米。小寨天坑當稱“天下第一坑”,屬當今世界洞穴奇觀之一。
天井峽地縫與小寨天坑屬同一巖溶系統。地縫全長37千米,寬1-500米,深4-900米,分上、下兩段。上段從興隆場大象山至遲谷槽,長約8千米,為隱伏于地下的暗縫。由興隆場大象山天井峽能進入縫底,通行長度為3.5公里。縫深80—200米,底寬3—30米,縫兩壁陡峭如刀切,是典型的“一線天”峽谷景觀。縫底有落水洞,暴雨后有水流。下段由天坑至迷宮峽,是長約6千米的暗洞,1994年8月,由英國洞穴探險家探通。有玉梭瀑布、犁頭灣瀑布、變幻峰、巨象探泉、石觀音、鬼門關、陰陽縫、雙風洞等景點。
天坑地縫導游詞 篇3
奉節天坑地縫,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已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預備名單,位于奉節縣興隆鎮,距離長江三峽黃金旅游線50公里,距離奉節縣城約70公里,車程約1.5小時。天坑,地理學上叫“巖溶漏斗”。奉節小寨天坑是世界上已知最大巖溶漏斗,深666米,坑口直徑622米,坑底直徑522米。天井峽地縫為隱伏于地下的暗縫,綿延37千米,縫深80至300米,底寬1米至30米,是典型的“一線天”景觀。
天坑地縫,是一幅絢爛多彩的丹青長卷,這里,可以一睹喀斯特地貌千姿百態的景觀。石林、峰林、溶洞、洼地、天生橋、落水澗、盲谷、漏斗、豎井……包容萬象,應有盡有。特別是雄居世界第一的小寨天坑,以及景象奇特的神秘地縫,令觀者為之傾倒和折服,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時,崇山峻嶺中清澈碧透的涓涓溪流、原始草場和繁茂的森林,組成了一個世外桃源的人間仙境。
天坑,是人們對地理學上喀斯特地質中漏斗的俗稱。這一帶的天坑可多了,簡直無法統計,幾乎幾百米就有一個,有的洞口小如茶杯,有的大如一個球場,荊竹鄉小寨村一個特大天坑,坑口面最大直徑是626米,坑深666.2米,坑底的最大直徑是522米,是世界上發現的最大漏斗。
最為奇妙的是,清澈碧綠的溪流,在這片石灰巖地區雕塑出一個神奇龐大的地下洞穴群。幾次率法國探險家在這里探險考察的成都理工大學萬新南教授說,他去過許多風景名勝區,感到這里是一塊最神奇的地方,千姿百態的地質,千奇百怪的洞穴,整個風景區幾乎是“千瘡百孔”。英國、法國探險家們更是贊不絕口,稱這里是“世界第一流的魔幻式的洞穴”。
天坑地縫導游詞 篇4
小寨天坑地縫位于距奉節縣城91公里的荊竹鄉,天坑坑深666米,是目前世界最深的天坑。天坑的底部有一條巨大的暗河,暗河的水來自一條被當地人稱為“地縫”的神秘峽谷。
從坑口沿著峭壁上的臺階,步行下到坑底,一路欣賞自然風光及坑壁上的小瀑布。途中有兩級臺地:位于300米深處的一級臺地,臺地上有農家可以休息;另一級臺地位于400米深處,坡地上草木叢生,有小路通向坑底。
坑底有兩條路:一條通往觀景臺,在這里仰望,可以深深的感受到“坐井觀天”的含義;另一條通往巨大的地下暗河。暗河水來自一條被稱為“地縫”的神秘峽谷,地縫最窄的地方只有2米,而峽谷的高度達900米,形成氣勢恢弘的“一線天”景觀。沿著地縫中年久失修的棧道步行,仰望兩側崖壁,有一種莫名的神秘感。
走到地縫的盡頭,只能原路返回,往返耗時2-3小時。游玩結束后需原路返回坑口。
天坑地縫導游詞 篇5
奉節天坑地縫,重點風景名勝區,已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預備名單,位于奉節縣興隆鎮,距離長江三峽黃金旅游線50公里,距離奉節縣城約70公里,車程約1.5小時。天坑,地理學上叫“巖溶漏斗”。奉節小寨天坑,深666米,坑口直徑622米,坑底直徑522米。天井峽地縫為隱伏于地下的暗縫,綿延37千米,縫深80至300米,底寬1米至30米,是典型的“一線天”景觀。
奉節天坑地縫,是一幅絢爛多彩的丹青長卷,這里,可以一睹喀斯特地貌千姿百態的景觀。石林、峰林、溶洞、洼地、天生橋、落水澗、盲谷、漏斗、豎井……包容萬象,應有盡有。特別是小寨天坑,以及景象奇特的神秘地縫,令觀者為之傾倒和折服,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時,崇山峻嶺中清澈碧透的涓涓溪流、原始草場和繁茂的森林,組成了一個世外桃源的人間仙境。
天坑,是人們對地理學上喀斯特地質中漏斗的俗稱。這一帶的天坑可多了,簡直無法統計,幾乎幾百米就有一個,有的洞口小如茶杯,有的大如一個球場,荊竹鄉小寨村一個特大天坑,坑口面*大直徑是626米,坑深666.2米,坑底的*大直徑是522米,是目前發現的較大漏斗。
更為奇妙的是,清澈碧綠的溪流,在這片石灰巖地區雕塑出一個神奇龐大的地下洞穴群。幾次率法國探險家在這里探險考察的成都理工大學萬新南教授說,他去過許多風景名勝區,感到這里是一塊神奇的地方,千姿百態的地質,千奇百怪的洞穴,整個風景區幾乎是“千瘡百孔”。英國、法國探險家們更是贊不絕口,稱這里是“魔幻式的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