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導游詞(通用8篇)
白塔導游詞 篇1
白塔在薊縣城西南隅,獨樂寺正南300米。20--年,十一假期期間,獨樂寺白塔寺聯票價格是40元。
舊稱漁陽郡塔,明嘉靖十二年(1533)在塔前修建觀音寺,塔身白色,亦稱觀音寺白塔。遼清寧四年(1058)建,明嘉靖、隆慶、萬歷和清乾隆年間重修。
塔平面八角形,通高30.6米。塔基下部砌花崗石條,上部筑仿木磚雕須彌座,其壺門內浮雕舞樂伎,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是研究遼代音樂舞蹈的重要例證。
塔身南面設門,內置佛龕;東、西、北三面設磚雕假門;四個側面凸雕碑形,上書佛教偈語。八個轉角處作重層小塔。塔身上出三層磚檐,檐角系銅鐸。檐上置塔座承覆缽形圓肚、十三天和銅剎。素有"金峰平掛西天月,玉柱直擎北塞云"之譽。
此塔下部為密檐塔型,上部砌作覆缽式,是中國遼塔造型奇特之一例。 1976年大地震,塔身震損,通體酥裂,1983年大修加固。
景點簡介: 在薊縣城西南隅,獨樂寺正南300米。舊稱漁陽郡塔,明嘉靖十二年(1533)在塔前修建觀音寺,塔身白色,亦稱觀音寺白塔。遼清寧四年(1058)建,明嘉靖、隆慶、萬歷和清乾隆年間重修。塔平面八角形,通高30.6米。塔基下部砌花崗石條,上部筑仿木磚雕須彌座,其壺門內浮雕舞樂伎,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是研究遼代音樂舞蹈的重要例證。塔身南面設門,內置佛龕;東、西、北三面設磚雕假門;四個側面凸雕碑形,上書佛教偈語。八個轉角處作重層小塔。塔身上出三層磚檐,檐角系銅鐸。檐上置塔座承覆缽形圓肚、十三天和銅剎。素有"金峰平掛西天月,玉柱直擎北塞云"之譽。此塔下部為密檐塔型,上部砌作覆缽式,是中國遼塔造型奇特之一例。 1976年大地震,塔身震損,通體酥裂,1983年大修加固。
景點簡介: 獨樂寺坐落于薊縣西關口北面,始建于唐代,重建于遼代,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歷史。據說安祿 山叛唐,就是在此處誓師,他喜獨樂,故以“獨樂”二字名寺。 山門的門楣上,懸掛著一塊醒目的的牌匾,上書“獨樂寺”,這三個大字頗有來歷----出自明朝嚴嵩之手。 觀音閣高23米, 木質,集我國木結構建筑之大成,是國內現存最早的木結構樓閣。 觀音閣看似只有兩層,實際是一座3層式古老的木結構建筑物----在上下層之間還夾著一個用腰檐和平坐欄桿圍繞著建成的暗層。閣內有一座高達16.27米的觀音菩薩像,是遼代泥塑藝術珍品,又是國內最大的觀音塑像。
形體高大的觀音像,矗立在閣內中央的須彌座上,向上穿過二、三層平臺,直入頂層覆斗形的八角藻井之中。觀音像慈目低垂,面露微笑,親近如在人間。為顯示觀音法力高強,塑造者在觀音頭頂上又塑出10個小觀音,所以又有“十一面觀音”之稱。 獨樂寺自創建以來一直是宗教活動中心。1961年獨樂寺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獨樂寺已和白塔寺、魯班廟、鼓樓一起成為薊縣古城內的著名旅游景點。
景點簡介: 大悲院位于天津市河北區天緯路,是天津市保存完好,規模最大的一座八方佛寺院。由西院和東院兩部分組成,西院又叫舊廟,始建于清順治年間,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擴建,由文物殿和方丈院等組成,東院又叫新廟,建于1940年,由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地藏殿、配殿、耳房和回廊組成,是寺院的主體。殿內藏有銅制釋迦牟尼佛像,還塑有大悲菩薩、倒坐觀音、彌勒佛、天王像、羅漢像等。 位于院中央的大雄寶殿內曾珍藏著魏晉南北朝至明清各代銅、木、石刻造像數百尊,工藝和藝術水平很高。殿內還曾供奉過唐僧玄奘法師的靈骨,1956年轉贈印度那蘭陀寺。
院內朱門綠瓦,佛壇高筑,松柏參天,莊嚴靜穆,是全國重點佛教寺廟之一。 大悲院是因為供奉大悲觀音(又叫千手觀音)而得名,廟內原有柏木雕千手觀音像,毀于"十年動亂"之中。現在大悲院后殿里一尊高3.6米,寬4 米的千手觀音金身像,神態莊嚴、姿容動人,是天津美術學院王家斌和其助手用了兩年的時間,于1984年精心設計、雕塑而成的。 新的塑像融傳統佛教藝術與現代造型藝術于一體。
在設計和雕塑過程中,吸取了河北省正定縣興隆寺、山西平遙縣雙林寺觀音像的特點,表現觀音菩薩"救苦救難"的形象,注重了面部表情的慈樣、親切、莊嚴、溫柔、美而不媚等特點。在手的塑造上,改變了清代塑像從背后展出手臂的做法,采取了從肩和腋下伸展手臂的方法,而使其符合現代美學的透視法,從身體上塑出那么多的手,每只手都有不同的姿勢,拿著各種不同的法器,既要有組織,又不能呆板;既要美觀,又不能雜亂無章。佛像左右兩邊手臂排成扇狀,每組成一雙手,其動態都有變化,都有聯系,仿佛是一個慢鏡頭,有動態美,又富有音樂。
白塔導游詞 篇2
瀘州白塔又名報恩塔,位于瀘州中心城區報恩塔文化廣場,與瀘州老窖池相距500米,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塔坐西向東,磚石結構,雙檐七級樓閣式,通高33.20米。塔頂有覆盆,塔剎為銅鑄寶頂,塔身呈八邊形,107級踏道經塔心盤旋至頂,塔內90龕深浮雕石刻造像,人物線條流暢,栩栩如生。該塔矗立城中,在過去數十里便可遙見,塔頂以水晶念珠一串、金碗四枚填以七珍八寶其內,頂之四葉以鐵索擊真頂,每值旭日東升即放霞彩,光芒萬丈,蓋珠光矣,古代瀘州八景中謂之"白塔朝霞"。
民國《瀘縣志》載:“瀘州安撫使馮楫,幼年喪父離母,及長,官居于瀘。旦日,在乞食群丐中尋得老母,遂建塔以報母恩,故名報恩塔。明朝弘治十四年(1501)以來,報恩塔已經歷8次保養維修。
現四周已撤遷不宜建筑,亮出塔身,在塔基周圍劃出8.1畝永久建設控制地帶,于1999年建成21000平方米的報恩塔文化廣場,成為瀘州新的城市景觀。如今晚上很多人在白塔廣場看噴泉。
白塔導游詞 篇3
朋友,你了解威遠嗎?威遠的勝景可多呢!有坐落在桃花山的——羅世文紀念館,有在離威遠15千里以外的——靜寧寺,還有那矗立在白塔山上的——白塔。
這天,我們穿過東大橋,走過河東街。登上了白塔山,來到了白塔面前。
白塔全身雪白,有六個面,共五層。每層上面都有栩栩如生的浮雕。
有的是在盤旋的飛龍、飛鳥。有的是濃眉大眼的活神仙。走進白塔一看,有一個粗大的圓柱立在白塔中心。圓柱周圍是螺旋形的樓梯。又窄又陡。走在前面的一不小心可能踢到后面的人的額頭呢!白塔原名敷文塔。立在威遠城東。明代嘉靖20xx年它就來到人間。1820xx年被人們重建。1983年名為縣級保護單位。20xx年建業集團、白塔集團,縣政府再次復修。站在白搭山下,我不禁想起一個傳說: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婆城(威遠)有一家姓余的人,他們十分富裕。余家公子在朝廷當官。多么幸福的一家啊!可他們的心如蛇蝎。他們總以勢壓人。百姓們敢怒不敢言!不知過了多少天,一位老者經過這里,百姓們向他訴說了一切。老者聽了他們遭遇,下定決心要幫助這些可憐的百姓。老者四處存錢。建起了白塔、下橋。并告訴人們:橋是彎弓塔是箭,箭箭射中余家院。老者說完就走了。不久,余家公子被罷官。余家也一天天衰敗下去。
我站在塔上環顧四方,西方是美麗的婆城,是高樓大廈的海洋。28層電梯公寓,他如一個高的的巨人,俯視著美麗的婆城。東方是連綿起伏的群山。站在這里,不由得感嘆,不由得自豪。白塔是人們心中和平的象征。
白塔導游詞 篇4
瀘州白塔位於瀘市的商業中心:東鄰成都人民商場(瀘州分部),西鄰重慶百貨(瀘州分部)和久盛百貨,再往西不足500米就是國窖窖池,南邊不遠處就是長江,北有匯通和摩爾商業大廈。白塔周圍還有燈光噴泉、十二肖相雕塑、奇樹異花應有盡有,是休閑納旅的好去處!但我寫白塔決不會僅僅為此。
白塔又叫報恩塔,報什么恩?報母親養育之恩。瀘縣縣誌載“瀘州安撫史馮輯,幼年喪父,離母及長,官居于瀘。誕日,在乞食群丐中尋得老母,遂建塔以報母恩,故名報恩塔”。意思是說瀘州歷史上有一個當官的叫馮輯,他很小的時候就死了父親,成人后離開母親和哥哥到瀘州當安撫史。一日,在一群要飯吃的人中找到了老母親,所以建塔以報母恩!這太儉簡單了,一個當官的如果搜集了大量民脂民膏,然后為自己的老母修塔這有什么教育意義呢!要是那樣,現在各地不是有不少一夜暴富的大富翁花幾十萬、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在修祖墳嗎!難道這些人也值得學習嗎?非也。日前我聽到了一個關于白塔的民間傳說,與上述記載稍有不同,我感到卻有教育意義,現概述如下:
宋朝有學子叫馮輯,很小的時候就死了父親,他還有一個比自己大三歲的哥哥,兄弟倆靠母親一人養育成人。馮輯自小克苦讀書,而其兄只愛勞動不愛讀書。也好,這樣母親也多了個幫手,為小馮輯學習創造了一定條件。小馮輯由于學習努力,不足二十歲就考取了功名,并被派遣到瀘州當安撫史。在宋朝安撫史不只管軍隊,還兼任地方長官。由于馮輯勤政,將瀘州治理的津津有條,人民安居樂業,因此深受瀘州人民的愛戴。一年馮輯原籍岀現傳染病,哥哥病死,母親離家出走,沿路乞討來到瀘州。一日馮輯撫慰難民,在難民中看到了母親。但老母已雙眼失明,認不岀跪在面前的是自己的親生兒。馮輯痛哭失聲,自言自語地說:兒子不孝,讓母親受苦了。馮輯想用眼淚和舌液醫治老母的眼疾,他這一舉動感動了當時的瀘州名醫,名醫將馮母接到自己家中,不久使馮母復明。復明后的母親,對馮輯要求更加嚴格,馮輯更加勤政,將瀘州治理的更好。在馮母去世后,當時瀘州鄉紳百姓想集資為馮母建塔,但馮輯不準。到馮輯去世后,瀘州人民才修建了報恩塔,報答馮母養育了好兒子,使瀘州人民過了一段平安富裕的好日子。
白塔導游詞 篇5
揚州白塔在薊縣城西南隅,獨樂寺正南300米,舊稱漁陽郡塔。建于遼統和年間,遼清寧四年(1058)重建,在明嘉靖、隆慶、萬歷和清乾隆年間重修。明嘉靖十二年(1533)在塔前修建觀音寺,塔身白色,所以亦稱觀音寺白塔。塔平面呈八角形,由高大的束腰須彌座、八角重檐亭式塔身、碩大的率堵波和頂部的十三天相輪組成。通高306米,磚石結構。塔基下部砌花崗巖石條,上部的仿木磚雕須彌座,其壺門內浮雕舞樂伎,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是研究遼代音樂舞蹈的重要例證。
相傳在 1784 年,乾隆皇帝第六次坐船游覽揚州瘦西湖。從水上看到五亭橋一帶的景色,不由遺憾的說:“只可惜少了一座白塔,不然這而看起來和北海的瓊島春陰就像極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財大氣粗的揚州鹽商當即花了十萬兩銀子跟太監買來了北海白塔的圖樣,當晚連夜用白色的鹽包堆成了一座白塔。這就是在揚州流傳至今的“一夜造塔”的故事。
揚州的白塔高 27.5 米 ,下面是束腰須彌塔座,八面四角,每面三龕,龕內雕刻著十二生肖像。和北海白塔的厚重穩健不同,揚州白塔比例勻稱,玉立亭亭。和身邊的五亭橋相映成趣。
白塔導游詞 篇6
揚州的白塔高27.5米,下面是束腰須彌塔座,八面四角,每面三龕,龕內雕刻著十二生肖像。和北海白塔的厚重穩健不同,揚州白塔比例勻稱,玉立亭亭,和身邊的五亭橋相映成趣。著名建筑家陳從周在《園林談叢》中曾將北海塔和揚州的搭進行對比,說:“然比例秀勻,玉立亭亭,晴云臨水,有別于北海塔的厚重工穩。”可見北方之景到了南方也隨鄉入俗,雄壯之氣銳減,窈窕氣質倍增了。相傳在1784年,乾隆皇帝第六次坐船游覽揚州瘦西湖。
從水上看到五亭橋一帶的景色,不由遺憾的說:“只可惜少了一座白塔,不然這而看起來和北海的瓊島春陰就像極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財大氣粗的揚州鹽商當即花了十萬兩銀子跟太監買來了北海白塔的圖樣,當晚連夜用白色的鹽包堆成了一座白塔。這就是在揚州流傳至今的“一夜造塔”的故事。
最佳旅游季節揚州市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向溫帶季風氣候的過渡區。其氣候主要特點是:盛行風向隨季節有明顯的變化。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風,以東北風和西北風居多;夏季多為從海洋吹來的濕熱的東南到東風,以東南風居多;春季多東南風;秋季多東北風。揚州冬季偏長,4個多月;夏季次之,約3個月;春秋季較短,各為2個多月。
白塔導游詞 篇7
揚州白塔在薊縣城西南隅,獨樂寺正南300米,舊稱漁陽郡塔。建于遼統和年間,遼清寧四年(1058)重建,在明嘉靖、隆慶、萬歷和清乾隆年間重修。明嘉靖十二年(1533)在塔前修建觀音寺,塔身白色,所以亦稱觀音寺白塔。塔平面呈八角形,由高大的束腰須彌座、八角重檐亭式塔身、碩大的率堵波和頂部的十三天相輪組成。通高306米,磚石結構。塔基下部砌花崗巖石條,上部的仿木磚雕須彌座,其壺門內浮雕舞樂伎,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是研究遼代音樂舞蹈的重要例證。
塔身南面設門,內置佛龕;東、西、北三面設磚雕假門;四個側面凸雕碑形,上書佛教偈語。八個轉角處作重層小塔。塔身上出三層磚檐,檐角系銅鐸。檐上置塔座承覆缽形圓肚、十三天相輪。此塔下部為密檐塔型,上部砌作覆缽式,是中國遼塔造型奇特之一例。素有“金峰平掛西天月,玉柱什擎北塞云”之譽。上層室內曾藏有遼清寧四年舍利石函一具和珍貴文物百余件。
揚州至今還流傳著“一夜造白塔”的故事。該故事出于《清朝野史大觀》。一天,乾隆在瘦西湖中游覽,船到五亭橋畔,忽然對揚州陪同官員說:“這里多象京城北海的瓊島春陰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皇帝開軒一看,只見五亭橋旁一座白塔巍然聳立,以為是從天而降,身旁的太監連忙跪奏道:“是鹽商大賈,為彌補圣上游西湖之憾,連夜趕制而成的”。據說,是八大鹽商之一的江春用萬金賄賂乾隆左右,請畫成圖,然后一夜之音用鹽包為基礎,以紙扎為表面推成的。盡管只可遠視,不可近攀,但乾隆不無感慨地說:“人道揚州鹽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虛傳”。
傳說是無稽的,舊塔建于何年,已不可考。因喇嘛塔,原屬藏語系佛教中喇嘛教寺院的塔制,元代以降,漸行全國,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兩淮鹽總江春集資仿北京北海白塔,就舊塔基建造。《揚州畫舫錄》點明,該塔是“仿京師萬歲山塔式”。但型制已大有區別。北海的白塔是寺廟塔,肚大頭細,高35.9米,下為高大的磚石臺基,塔座為折角式的須彌座。揚塔雖取喇嘛教寺院的塔制,但在瘦西湖僅為點綴,系園林塔,另則揚州的建筑都以柔秀見長,因此取其形式,改換面目。一是降低高度,揚州的白塔僅27.5米;二是外形輪廓線變得秀美,使之身子縮小,其相輪(十三層級)也較北海塔瘦長,這樣揚州的塔形似花瓶了;三是發揮磚刻特長,塔座全是磚雕的束腰須彌座,座為八角四面,每面三龕,龕內磚雕十二生肖像,象征一年十二,一天十二時辰,筑臺五十三級,象征童子拜觀音的五十三參圖,相輪為十三層,象征天的最高處十三天。
處處有象征,處處有暗示,揚州造園藝術的手法巧妙揉合于外來景致之中。著名建筑家陳從周在《園林談叢》中曾將北海塔和揚州的搭進行對比,說:“然比例秀勻,玉立亭亭,晴云臨水,有別于北海塔的厚重工穩。”
白塔導游詞 篇8
瀘州白塔又名報恩塔,位于瀘州中心城區報恩塔文化廣場,與瀘州老窖池相距500米,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白塔又叫報恩塔,塔高32.30米,呈八方形,每邊長4米,七層、雙檐,座西向東而立,造型古樸優美,結構協調自然,塔外檐下磚砌斗拱,飾有瑞獸、琴書等涂雕,塔內共有八十二龕三百六十余尊石刻造像,分別為佛教、民間中的傳說故事,雕塑精密細膩,頗其南宋秀麗工致風格,外面全部呈白色,故此又名為“瀘州白塔”。
此“報恩塔”始建于南宋。相傳,當時的瀘州安撫使馮楫在自己的壽宴之日,有幸識得了流散多年的瞎母,馮楫當即焚香禱告,跪舔母目,終始母眼重明,馮楫遂建此塔以感恩。千百年來“報恩塔”的故事在瀘州流傳極廣,并深情贊美了知恩、感恩、報恩這一中華民族之傳統美德,也深深影響了瀘州人的道德情操。明弘治年、清光緒四年及1983--1985年維修過,至今保存完好。
該塔矗立城中,在過去數十里便可遙見,塔頂以水晶念珠一串、金碗四枚填以七珍八寶其內,頂之四葉以鐵索擊真頂,每值旭日東升即放霞彩,光芒萬丈,蓋珠光矣,古代《瀘州八景》中謂之“白塔朝霞”。
千百年來“報恩塔”的故事在瀘州流傳極廣,并深情贊美了知恩、感恩、報恩這一中華民族之傳統美德,也深深影響了瀘州人的道德情操。知恩,顧名思義,就是要知道恩情。知遇之恩、養育之恩、授藝之恩、教師之恩……,可謂恩情融入人世甚廣啊……;感恩其本意是要信徒感謝主(上帝)的善良與寬容,感謝兄弟姐們的幫助與支持。牛津字典將其定義為“樂于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回饋他人”。我們中國人自己將其表達更加生動——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報恩也就是用實際行動和其他各種方式予以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