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門導游詞(精選4篇)
盤門導游詞 篇1
據古籍記載,蘇州城最初是周敬王六年(前514年)吳王闔閭命伍子胥所筑春秋吳國都城,盤門為吳門八門之一,古稱蟠門。門上曾懸有木制蟠龍,以示震懾越國,又因其“水陸相半,沿洄屈曲”,得今名。
現存城門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修筑,甕城為至正十六年張士誠增建。明初、清初和晚清都曾進行過修繕。
現存的盤門與南宋《平江圖》碑所繪,方位相符,總體布局和建筑結構基本保持元末明初舊觀,水陸兩門南北交錯并列,總平面呈曲尺形,朝向東偏南10度,是蘇州現今唯一保存完整的古水陸城門。
景區內瑞光塔、水陸城門、吳門橋分別為國家、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為弘揚歷史文化,加快發展旅游事業,近年來,盤門景區修復古城墻,整治瑞光塔院,重建四瑞堂、伍相祠、放生池,還營造一池三山、種樹植草,精工修造麗景樓、濤隱翠埜、雙亭廊橋、水濂洞等諸景點,景區已經成為蘇州風貌獨特的歷史文化旅游勝地。
盤門導游詞 篇2
各位游客大家好!
歡迎您來蘇州盤門景區游覽,我是導游員小萌。今天有幸陪同大家游覽盤門景區,共度美好時光,我感到十分榮幸。
蘇州歷史文化名城遐邇聞名在于她的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風景優美。盤門景區位于蘇州長古城西南隅,在唐宋年間曾是南北交通要沖,加上瑞光禪院香火旺盛,形成商貿云集的繁華地區,到了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攻打蘇州,清軍潰退縱火,使昔日繁華付之一炬,盤門逐步成為冷水盤門,但仍保存眾多古跡涵豐富,景觀獨特。
盤門景區占地24.86公頃,早在1983年蘇州市政府就立項改造盤門景區,1986處重建城樓,修復城墻及駁岸各300米;1988年起部公修復了伍相祠;1990年整修加固了瑞光塔;為了加快盤門景區的建設速度,1997年,市面上政府把這項任務交給了蘇州市國際經濟發展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并列入蘇州市跨世紀重點實事工工程之一。盤門景區建設總投資歷約3.2億元人名幣(除吳宮大酒店),整個景氏由五個部分組成:南面為聞名中外的古水陸城門,早在春秋時期吳國伍子胥設計和督造,是現今全國僅存的一座水陸城門,著名學者陳從周先生曾稱道:北看長城雄偉,南看盤門秀麗。
北面是由中新合資建造的五星級賓館,耗資近十億人民幣的吳宮喜來登大酒店,目前是蘇州檔次最高,經營較好的酒店之一。
東、中、西區,97年市委、市府決定由蘇州市國際經濟發展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負責實施改造,通過近二年的建設,搬遷居民七百戶,單位近十家,投資近二億人民幣。目前已建成東部商市區,占地2.1公頃,仿明清古建群1.2萬m2。中部也就是我們所處的位置,中央庭園占地113畝,投資近1.2億元,自98年10月開工,至99年9月竣工,恢復、修繕景點二十幾處。西部為高檔別墅區,依園傍水。現已投資四仟余萬元,用于拆遷和基礎設施改造,建成后高檔別墅為70套,高檔公寓1.2萬m。九九年建成開發的中央庭園,位于景區中部,傳承“一池三山”的造園思想,園中挖地成湖堆山,水面與內城河連成一脈,水路貫穿景區各個景點,重建的塔園、麗景樓、四瑞堂、濤隱翠野及鐘鼓樓、瑞光勝跡牌坊、白牛助役、白龜聽禪、放生池、水上蓬萊、綠坪廣場、雙亭廊橋、碧波夕照、春水宮影、聽楓拜月、千年夾石、蟠龍迎貴等二十多處重要景點,山池亭榭、湖光山影、綠地草坪、古樹名花,和歷史文物盤門水陸城門、瑞光塔、吳門橋等構成一個極富江南特色的盤門景區。請大家看那座高大的牌坊,這是進之景區的標志性建筑。
牌坊作為一種用以紀念先賢,旌表功德之外,已引申用來表示儀注,引導游客進入游覽勝跡的象徵。牌坊高8.8米,寬12.8米,8、8、1、2、8皆音是發、發、要、你、發,象征欣欣向榮,不斷發展。牌坊采用吳地之傳統風貌重檐四柱三間三樓石木結構,坊頂兩精飾開口哺龍脊,合角處、戧脊上分別塑飾12只雄師和12條飛龍,象征中華騰飛。正間坊前額為譚以文書《瑞光勝跡》,后為酈方書《赤烏遺蹤》,告訴人們:盤門景區瑞光勝跡源自三國時期赤烏年間,額書雄渾紋飾,牌坊檐角高挑,群昂飛動與古塔相得益彰。
穿過牌坊,來到莊重肅穆的將軍門樓,大門兩側為高低錯落的仿古建筑組成的明清商市區,位于塔圓的東、南、北三個方位的三座將軍門樓由1.5米高的仿宋式塔園圍墻相連接。
入東將軍門即是塔園,聞名中外的瑞光塔是國家級保護文物,由于塔基比外面路基低近一米,因此塔院呈下沉式,有石階拾級而下。瑞光塔高53.57米,其中塔剎9.14米,為七級八面樓閣式佛塔,塔作為一種佛教藝術,是名勝古跡的重要標志之一。
蘇州建塔的歷史悠久,造塔初衷是為了存放佛祖和高僧的舍利子。佛教界認為:舍利是佛的象征,具有列比圣潔和崇高,供奉舍利就是供奉菩薩,所以要先造廟后建塔,塔必須造在廟的旁邊。塔從印度傳入我國后,受我國建筑藝術的影響,塔的形式大都以樓閣式佛塔為主,而塔的層次與平面圖形受到了中國陰陽五行思想的影響。林家數數看,瑞光塔有幾層?對,應該是七層。為什么是七層,而不是六層或八層呢?因為按照五行陰陽學說:偶數是陰,奇數為陽,陰為地,陽為天。塔的平面圖形在地,應為偶數;塔的層數是往上朝天,則應為奇數。一般塔的層數以七層為多,所謂“七級浮圖”就是塔的同義詞。
瑞光塔起源舍利塔,據史志記載:赤烏四年(241年),西域康居國(地處中亞西亞)高僧性康,千里迢迢來到三國時期東吳郡講經說法,吳大帝孫權為迎接他,特在盤門內建一座普濟院。六處后即赤烏十年(274年),建十三級舍利塔于寺中,以報母恩,這是瑞光塔前身,也是蘇州歷史上最早建的塔。現存的瑞光塔建于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20__年),于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竣工,歷經二十年余時暗。宋宣和年間(1119-1120__年)朱緬貲重修,賜額瑞光禪寺。靖康兵毀,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法林禪師重葺,復塔七級。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曇芳再修,永樂元年(1420__年)、十五年(1420__年)兩修,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乾隆四年(1739年),道光年間三次修建。咸豐十年(1860年)又遭兵毀,禪寺全毀,僅剩孤塔。古塔從此形影相吊,年久失修,塔體發生傾斜。從1979年開始,蘇州市政府組織國內專家、學者對古塔進行了測繪、考試,制訂出科學的維修方案。
1987年由市修塔辦公室組織施工,1990年竣工。修復后的瑞光塔,內有樓梯和回廊可直上頂層。外立面恢復宋塔風貌,每層均有平座,勾欄和伸展深遠的飛檐角,檐角下懸銅鈴,風吹便會發生清脆的鈴聲。
瑞光塔作為一座七級八面磚木混合結構的樓閣式佛塔,無論是營造技藝,裝飾藝術,還是塔藏的稀世珍品,都是古代匠師專的智慧結晶 1978年4月在塔的第三層塔心窖穴曾發現一批極為珍貴的五代、北宋文物,其中以真珠舍利寶幢(俗稱珍珠塔)最為珍貴,已定為國家級文物。真珠舍利寶幢僅珍珠就用了四萬多顆,技藝之精,用材之貴,造型之美,是國內在古塔中發現的最精美的工藝品,堪稱列價之寶,現珍藏在蘇州博物館。
好了,各位游客朋友,我的講解到此結束。祝愿大家游玩愉快.謝謝大家!
盤門導游詞 篇3
蒙蒙的細雨撤在瀝青大路上,笆爸媽媽和我一起去姑蘇 名勝一盤門始覽。
我們鉅著,走著,來到一條鄉間的小路上,路兩旁田野里 的小麥碧綠碧綠的,青菜是綠油油丨的,真象一條綠色的大絨毯,我不由地唱起走在鄉間的小路上……,
“小愉,看城門廣嘿丨這樣雄偉的古成門,我還是第一次 看到。據說這座巍哦的城門是春秋時建造的,我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連雨傘也不要撐了,一口氣奔到城塘邊,看丨多? 的城樓啊!聽丨多美的癉水聲啊!我真要把?迷人的景色看個眵。這時,笆笆媽媽也氣喘吁吁迪趕上來了。我們一起越 過葙離的臺階梯,來到城頭的平臺上,一望,真有點長城的氣魄,這城門可有趣呢!城塘有許多處呈凹形丨據說這是打仗 射游的地方。我伸出頭往賂一看,啊,好一條大河呀1河水 嘩嘩地流漪。媽媽說彳這是古代人民為保衛城市而建的,凡是城門,外面都有一條河。”我們走下城頭,來到一塊整方的 大平地,大平地前后有兩扇牢固的大城門呢I我奇怪地問爸笆/為什么要用兩扇門呢?”爸爸說:“這就是有名的‘雙城0, 啊I”我一想對啦1如果第一道門被敵人打進來了,還有第二道城門呢丨媽說:“還有,可以誘敵入門,然后把兩扇門關住。
這樣敵人就似籠中之鳥,在城墻上射箭,放槍,敢人就走投無 路,全軍覆滅了。”我簡直聽呆了,古代的勞動人民真聰明啊! 這真不愧是中華民族的驕傲I“小愉,快來看水城門廣啊!我三 步并作兩步地走過來。原來陸城門旁邊還有兩道水城門。水 城門下正停故著一只小船,船上堆滿了西瓜。錒!水陸兩城門的設計多巧妙啊!
盤門城、瑞光塔、吳門橋,組成了馳名中外的“盤門三聚”, 秀麗如畫,莊重雄偉,真是名不虛傳。在蒙蒙的細雨中,我站在?門橋頂上,?聲贊嘆,“江山如此多嬌! ”
盤門導游詞 篇4
今天,是我們學校秋游的日子。同學們非常興奮,像放飛的小鳥,一路高歌來到了盤門景區游玩。
來到盤門景區,首先,我看到的就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古塔。它歷史悠久,是國家重點文物,名叫“瑞光塔”。瑞光塔有7層,呈八角型,非常漂亮!我看這塔,不覺感嘆古人真得很偉大,用當時的技術能造出如此漂亮的寶塔!
然后我們去了一間陳列室,在那里我們了解了很多盤門三景的歷史故事,使我們對景區有了一個很好的了解。盤門景區是由瑞光塔、吳門橋、水陸城門三個部分組成。所以又稱“盤門三景”。
接下來,我們走過一條小橋,來到了景區的花園,那里有很多的植物,還有一片草地。同學們迫不及待地鋪開了桌布,拿出了美食,開始了野餐。我看著干枯的樹葉鋪滿草地,腦海里不禁浮現出剛學的一句詩詞“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
最后,我們來到了夢寐以求的水陸城門“盤門”。我們登上城樓,看到城樓上的牌匾上寫著“水陸縈回”。盤門主要由水門和陸上兩個城門組成,是我們蘇州保存最完好的水陸城門。看著那城門,我眼前就會浮現當時打仗時,守軍艱守姑蘇城的景象。站在城樓上放眼遠眺,只見一座石拱橋橫架在運河之上。那就是最有名的吳門橋。
這次秋游,使我們了解了姑蘇城的歷史,也使我們放飛了心靈,感受了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