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游證考試導游詞(精選7篇)
導游證考試導游詞 篇1
毛主席說:“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躍”。今天,我就帶領大家參觀一座雄關,它叫金鎖關。
金鎖關雄峙于銅川市印臺區金鎖鄉人民政府附近,這里兩水交匯 (淌泥河與柳林河)、三山鼎立 (東馬欄山、西仲家山、北女回山),峽谷絕壁,天然奇險,為關中的北大門,是三秦的軍事和交通咽喉要地。有 “金鎖天塹,鷹鶴難飛”之譽,是“榆塞秦關襟喉要地”,自古就為兵家必爭之地。
我們現在就來到了金鎖關。金鎖關的左邊峽谷為神水峽。它位于馬欄山與女回山之間,是銅川漆水河的主要支流淌泥河的河谷。河谷兩岸山峰突兀而起,峰巒疊樟,險峻異常。谷地有公路蜿蜒北上,是關中通往陜北的主要通道。
公路西側山崖上清晰可見 “雄關天塹”四個大宇,為清光緒年間陜西巡府葉伯英所題刻。而有邊川谷為柳林河谷,它處于女回山與仲家山之間。明凈的柳林河水穿谷而過,與淌泥河交匯于此。此河谷則是通往寧夏及甘肅的交通要塞,自古就見證了唐朝皇室及其重臣和玄奘前往玉華宮避暑的情形。
據史料記載,1129年,宋軍將領劉延亮曾屯兵于神水峽,截斷了北上進犯宋地的金兵。1551年,陜西巡撫張菏認為“金鎖關至為要沖,宜筑城戍守”,以防河套之地叛匪突犯西安。兩年之后,同官知縣亢慶鴻在三山之間筑建了高大的關城。至此,金鎖關長期駐有重兵把守,變得更為險峻。1633年,陜北農民起義軍將領張獻忠率軍攻破并燒毀關城。1678年,守備官由金鎖關移駐耀州,僅留有外委把總1名,守兵20名駐守此營。從此,關城日漸廢毀。
但現在,我們可以看到金鎖關關城遺址仍依稀可辨。關城東西約寬100米,南北約長500米。有南北兩門。北門外橋北三岔路口,俗稱 “三關口”(今西包公路從此通過),南口通西安,北口通陜北。淌泥河水從關口流過,稱 “北水關”,分一道、二道卡門。西口通甘肅、寧夏,柳林河水從關口流過,稱 “西水關”,一道卡門。卡門城墻,原用正方條石筑成,其城洞遺跡猶存。
這座古代雄關歷經各朝,特別是唐、宋以后,北御遼金,西防西夏,屯兵駐守,攻占不休。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及抗日戰爭期間,金鎖關成了國民黨封鎖我陜甘寧邊區的重要據點。盡管如此,仍有無數熱血青年冒死來到這里,沖關而過,奔赴延安。1946年9月,西安八路軍辦事處的同志在撤離西安時也曾在此與國民黨激戰,并取得了勝利。因此,有許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如朱德、周恩來等曾路經這里,并留下了許多詠頌這雄關天塹的詩句。
金鎖關崖壁陡峭,遍山勁松,谷幽水急。每逢初春,關外積雪消融,而關內仍屬銀白世界。清晨紅日東升,映在白雪與綠草之上,將金鎖關映襯得分外妖燒美麗。因此,金鎖關的“三山春雪”自古就為文人們所樂道,也留下了不少贊美的詩句。我們現在身在雄關險谷,耳邊似乎仍有刀載相撞、戰馬嘶鳴的回音,金戈鐵馬,兵戎相見的.戰爭場面仍依稀可見。而在金鎖雄關也確實殘存著不少的古代遺跡,流傳有許多膾炙人口的趣聞野史,其中尤以宋時楊家將的故事廣為流傳。
據說,800多年以前,北番遼國日益強大,不時南下侵犯宋朝疆域。一日遼將率兵十萬,將長安圍困。楊六郎騎馬應戰,搭弓射箭就射得遼兵抱頭鼠竄。待跑出300里之后,遼兵發現楊六郎射出的箭插在了金鎖關的南門之上。見狀,遼軍一面驚叫,一面逃出了金鎖關。
楊六郎在收復了金鎖關之后,就率兵駐扎在這里。直到今天,仲家山上還有楊六郎插旗桿石;女回山上有其屯兵的山寨;楊家坪相傳為楊六郎演練軍馬的場所;而附近的巖洞稱“六郎洞”,據說曾為六郎的居所;而棋盤川里的馬家寨有一清澈的山泉,據說是巾帽英雄穆桂英的黃騾馬馬蹄刨出來的;因此叫做“馬刨泉”。雖說這一切只是傳說,但是金鎖關南門在毀壞以前,上面確實插有一文鐵箭。
我們眼前的那座山名叫女回山,也叫做 “搬轉山”。如果仔細觀看,大家會發現,這里的山峰走勢都為南北方向。而女回山卻特立獨行,為東西走向。這里也有一個凄苦的傳說:秦時始皇征集百萬民工建造長城,孟姜女的新婚夫也未能幸免,據 《舊唐書》記載,孟姜女為陜西同官人。
她在苦等丈夫數年之后,因相思甚苦而決意到陜北尋夫。殊不知,其夫已死,且尸骨已被砌入長城之中。孟姜女長哭不止,哭倒了長城。為了躲避秦兵追趕,孟姜女身背丈夫遺骨選到了此處。而此時秦兵己追到身后。只見孟姜女使盡全身力氣,硬是將這一南北走向的山峰搬轉了方向,變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樣。此山擋住了秦兵。孟姜女也得以逃回家鄉----同官,即今天的銅川。這座山峰因此被稱為 “女回山”或 “搬轉山”。
現在我們來到了西水關外北山下。這里山上曾造有太量摩崖造像,后來在炸山取石時毀壞。而關城南門外淌泥河東岸細砂石崖上,有公元689年雕刻的阿彌陀佛像,1573-1619年雕刻的作品也有遺存。我們可以看到大小不等的石窟摩崖造像20多拿。大的近似真人,小的不及手掌,個個生動逼真。
導游證考試導游詞 篇2
各位游客:
你們好!我們現在前往大埔客家民俗文化村游覽。它位于大埔縣西河鎮車龍村,是一個以客家民居文化為主題、張裕酒文化為附題的鄉村旅游景區。
大家知道嗎?我們客家人的祖先也是黃河流域的漢人,東晉時因避亂遷到贛水流域,于唐末至北宋年間南移到廣東路的韶、循、梅、惠各州。南宋末年,元兵南侵,江西客家人文天祥丞相起兵勤王,許多閩、贛客家人參加起義軍,直抵粵東梅州。后來閩,贛的客民更是大規模地遷居梅州。當時地方官員為這些移民登記戶籍時,將他們列入“客籍”,稱為“客戶”、“客家”,這就是“客家人”稱謂的由來。開始時這些客家人仍保持聚族而居的傳統,按姓氏在山坡上結茅扎寨居住,所以在梅州各地,至今留下不少帶有“圍”字,“寨”字的地名。這些圍、寨后來才發展為磚砌瓦蓋的方形、半圓形圍屋。
客家人無論遷徙到哪里,當地良田早有歸屬,他們只能鉆進偏僻的山區,而且常受當地土著的排擠欺凌,遭山賊土匪的侵擾搶掠。為了一致對外,只能聚族而居,將單家小屋組合成連居大屋,變成具有防御功能的城堡式住宅。所以無論是殿堂式、圍龍式、縱列式,還是“四點金”、“五鳳樓”都沿襲了這種理念。
光祿第就是殿堂式于圍龍式結合的建筑群。殿堂式建筑一般是“三堂二橫一圍”或“三堂四橫兩圍”。所謂“三堂”,就是依宅基中軸線建造橫列的上、中、下三座堂。每座堂中間是大廳,兩旁為廂房。下堂(前廳)用作迎賓接客或偶爾停棺入殮;中廳常為長輩議事、節慶設宴之所;上堂(祖堂)供奉先祖牌位。堂與堂之間以天井分隔。每堂大廳兩邊還有對稱的兩廂或四廂,作書房、花廳或習武場所,其余按輩分居住。所謂“二橫”、“四橫”,就是在堂的兩旁分別建一排或兩排與中軸線平行(縱向)的房屋,給族內各房人丁入住。屋后是封閉的,屋后和兩側的外墻一般不開窗。若開著,也是窄長的小石窗,作向外眺望和射擊之用。這種屋的外墻特別厚實,常以石灰、黃泥、沙石的“三合土”夯成,有的還以條石作墻基,上砌夾層青磚,所以堅固耐用,百年不倒。當全部外門關閉,外墻如同一道防御工具,整座大宅就活像一座城堡。
圍龍屋,只是在殿堂式的橫屋后面加建半月形的圍墻式房屋,“圍墻”內可分隔成十幾至二十幾個房間,把屋后圍起來。“圍墻”合攏處正中一間為供奉宅神的“龍廳”,故稱“圍龍”。如果人丁興旺,還可加建橫屋,再家一條“圍龍”。因此有的大宅的“圍龍”多達五六條。
各位游客,圍龍屋無論大小,大門前多有一塊長方形的禾坪及一個半月形的池塘。禾坪主要用作曬谷,池塘則有蓄水、養魚、防火、防旱的功用。屋后內層圍龍的弧線與上堂后的直線之間的空地稱為“花頭”,可栽種花果樹木。因此半月形的池塘便與層層馬蹄形的圍龍組成一個太極圖,透視出陰陽平衡、五行相生的理念。一座圍龍屋內,臥室、大小廳堂、廚房、廁所、倉庫、水井,甚至豬圈雞窩一應俱全,完全是中國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生活的典型縮影!
[光祿第外]我們眼前的建筑就是光祿第了。它背靠林木茂密的山丘,兩旁有延伸的山麓拱衛左右,猶如一把羅圈椅穩坐在山腳,屋前是一望無際的稻田。大家可能不知道,客家人建屋時特別重視“地理風水”。客家俗諺“山中少堆土,枉勞一世苦”、“羅盤差一線,富貴不相見”、“后高前下,多牛足馬”。光祿第的“風水”正是符合“堂局”的要求。由于光祿第前低后高,我們從很遠的地方就能看清它“三堂四橫”的平面布局;大門圍墻內分上中下三座屋,兩邊各兩列橫屋。在左右外層橫屋盡頭處,筑起圍墻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圍起來。這跟我剛才介紹是不是一樣?只不過它缺了那半月形的池塘罷了。
[光祿第門廳]大家都看到正門頂上灰塑的“光祿第”三個字了吧,這是李鴻章的手書呢!大廳旁斗拱上是木雕鎏金的獅子滾繡球。這座光祿第建于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主體建筑“三堂”均為兩層,坐西向東。因為西高東低被認為是“魯土”,居住會高貴,會出好兒孫。整個建筑群總面積4180平方米,屋內有18個廳、13個天井、99間房,還有前后花園及書齋等。整座建筑為土木結構,工藝精致,繪畫木雕眾多,堂皇大觀。
上堂大廳是安置張弼士牌位及舉行祭祀活動的地方。大家請看,這大廳左側間房就是張弼士原來的起居室,其他廂房則是設有床的接待室。
[光祿第中堂]中堂大廳是接待客人和家族聚集、議事的場所,也是整個建筑群落講究的建筑空間。大家看,中堂大廳兩旁的斗拱有木雕鎏金的麒麟、鳳凰及飛鳥走獸,形態生動逼真。中堂的屏風及兩邊廂房的掛落雕工精細、金碧輝煌。現在中堂布置了光祿第的主人張弼士的生平事跡及相關資料圖文展覽。從資料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張弼士(名振勛,1840-1946)是本村人,少年時開始在南洋經商,后來創辦實業,獲利甚豐,聞名中外。清光緒年間,他曾任檳榔嶼領事、新加坡總領事。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覲見光緒皇帝,獲授太仆侍卿、光祿大夫。民國初年,張弼士被委任為袁世凱總統府顧問、工商部高等顧問、南洋宣慰使、立法會議員、參政院參政、全國聯合會會長等職務。張弼士既是商界大亨,更是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客家八賢”之一。他艱苦創業、以實業興邦的民族精神和“生為中華民族,當效力于中華民眾”的愛國思想一直受到人們贊揚。
[客家民俗文化暨張裕酒文化展覽館]現在我們到達了客家民俗文化暨張裕酒文化展覽館,光祿第正屋兩邊各有兩排縱向“橫屋”。內側兩排為一層房屋,外側兩排為兩層樓房,向后延伸成“圍龍”。客家民俗文化暨張裕酒文化展覽館就設在左邊外側的那排橫屋內。這排橫屋底層的前部分為客家民俗文化展,后部分為張裕酒文化展,提起家喻戶曉的“張裕釀酒公司”,各位可能馬上會問:“那不是在山東煙臺嗎?”沒錯,張弼士于1892年創辦了山東煙臺張裕葡萄釀酒公司,開辟了1000余畝的葡萄園,栽種了25萬余株葡萄。他搜遍國內外名貴釀酒品種,如蛇龍珠、赤霞株、解白納、瑪瑙紅、梅鹿輒、醉詩仙、大宛紅、魏天子等名種。葡萄栽培和釀造均采用當時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煙臺紅葡萄酒1914年曾在山東物品展覽會上獲得金質獎章,同年又獲得南洋勸業會優等獎章。1915年在巴拿馬萬過博覽會上榮獲金質獎章和優等獎狀。所以孫中山先生給它題贈“品重醴泉”的獎匾。1913年,張裕公司研制釀造出中國的“苦艾酒”-味美思,這種白葡萄酒也享有盛名。解放后這兩種酒都連續多年被評為國家名酒。
導游證考試導游詞 篇3
歡迎大家來到南嶺國家森林公園,這里曾被省旅游協會評為"廣東受歡迎自駕車目的地",被省旅游局評為“休閑渡假好去處”,親水谷景區被評為“假日觀光新亮點”,是廣東省十佳森林生態旅游景區。南嶺國家森林公園4大景區:小黃山景區、瀑布群景區、親水谷景區和廣東峰。
南嶺公園總面積273平方公里,位于乳源瑤族自治縣與湖南交界處,主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是廣東峰。廣東第二、三峰也位于此。
南嶺為廣東四季分明的地帶。冬看冰雪秋賞紅葉無需千里北上,每個季節都在這里盡情展現各自本色。春有繁花滿樹、杜鵑爭艷。夏有濃陰蔽日,清溪長流。踏青避暑,無不適宜。秋天雖無香山那絢爛得一塌糊涂的紅葉,但漫山遍野因紅葉、黃葉的點綴,更像是天然渾成的色彩斑斕的油畫。而到了冬天,它則讓廣東人很意外、很狂喜。霧淞、冰凌、飄雪,讓人恍若走進銀妝素裹的北國風光里!
南嶺有廣東省片的原始森林,是嶺南的天然生態屏障,被稱為"廣東物種寶庫",目前,公園內已發現的植物20__多種,野生動物200多種,有82種屬于國家一、二級保護動植物,是華南虎的后棲息地。在這片保存得完整、塊的原始森林里,活躍著的是那數不清的珍稀物種,跳躍著的是那意趣不同的瀑布,走動著的是那為數不多的游客們。對國內外科研專家來說,它是“廣東的物種寶庫”、“嶺南生物多樣性豐富之地”。對生態旅游愛好者、背包客來說,它是露營探險、觀天象看日出的天堂。但對普通游客來說,那山頭繚繞著的云霧,更像是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難窺真面目。
[小黃山景區]
我們現在要參觀的景區是世界上片"廣東松"原始森林存留地—小黃山景區。
“小黃山”海拔1604米。山勢險峻、藍松遍布,風光不遜黃山,因此得名"小黃山"。云海、藍松和佛光是小黃山的三大奇觀。春天沿途可見高山杜鵑綻放,冬天更可以看到南方難得一見的霧淞和冰掛。
現在我們來到小黃山腳的觀景臺了,正前方峭壁上那株廣東松,像不像正伸出雙臂,歡迎八方游客?這就是"小黃山"的迎客松—咱們廣東人的迎客松。廣東松學名華南五針松,又名"藍松",是一種只生長于南嶺一帶的特有物種。其針葉五針一束,到寒冬時會分泌防寒素,使得樹冠呈現美麗的寶藍色,十分獨特。
看完迎客松后,沿著山脊的石階步步登高。在原始森林中穿行,體味峰回路轉;攀越云海,登上山頂,四下豁然開朗,空氣清新無比,心情也因此美麗起來。
在小黃山頂"玉兔峰"可以遠眺廣東峰、廣東第二峰、第三峰。在這里看日出是許多登山者的愛好。也有游客在小黃山頂拍攝到"佛光"奇觀,"佛光"的形成得益于南嶺的獨特自然環境,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自然奇觀。
沿著游道繼續前行,來到一片奇異的松林,松林里的松樹都是成雙成對的,其形成原因現在還是個謎。
[親水谷景區]
親水谷是典型的壺穴地貌,位于峽谷之中,兩岸峰谷高聳近千米,一道碧水從高處直沖200米而下,河床寬處50米,窄處僅2米。沿途急灘、瀑布、渦流、深潭接連不斷,以"幽峽、碧水、奇石"而著稱。還生長有保護植物紅豆杉、華南五針松等。
讓我們沿著游覽棧道慢慢游覽。這條游道全程3500米,依溪而建,舒適平緩、老少皆宜。
現在我們走的是"天然道",這段游道是天然形成,完全沒有人工修飾。春天和夏天,各色野花開滿整條游道;秋冬季節,槭樹、楓葉、山烏和藍松構成了一幅彩色畫卷,十分美麗。
繼續往前走,來到珍珠潭。大家看那溪水從高處直沖下來,在狹窄的山谷中層層跌落,激起出顆顆水泡,浮上水面,就像顆顆珍珠。珍珠潭因此得名。
親水谷四季水清見底,水底河床上那些圓形的石臼,就是"壺穴"地貌。這些圓圓的小洞,裝滿了清澈的高山泉水,一個個綠瑩瑩的煞是可愛,這可不是人工鉆出來的哦。有人說是被水沖刷而成,也有人說是第四季冰川時期殘留下的。
河道中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石塊,都是千萬年前從更高處沖下來的,可以想見當年水勢之大。現在的水勢當然比不當年了,我們現在看到仙女潭的仙女瀑,是親水谷落差的一條瀑布,春夏季節水聲雷動、氣勢雄壯,秋冬則露出溫柔一面,顯得水清山幽。
[瀑布長廊](又名九重瀑布)
南嶺處處見瀑布、時時聞瀑聲。無論數量還是規模都是廣東一絕,而且都是天然瀑布。
其中著名的"瀑布長廊",是南中國的天然瀑布長廊。由發源廣東第二峰—發財嶺(海拔1888米)的溪水匯集而成,在深壑幽谷中跌宕直下,落差近500米,形成近百條大小瀑布,負離子含量冠絕廣東。
瀑布長廊的起點——九重山是很好的拍照點,也是秋天賞紅葉處,這里也能體現南嶺"層巒疊嶂"的特色,毛主席詩中提到的"五嶺逶迤騰細浪"指的正是南嶺的這種景觀。常有游客在這里細數山巒,據說有人數出20多重呢。
從九重山下走,經過"松門",這里有兩株三人合抱的松樹,一左一右,像在把守大門。參觀海撥正處在1000米的"千米瀑"后。我們來到了南嶺瀑布絕—孔雀瀑。
從觀景臺往過去,這條瀑布就像一只孔雀,驕傲地揚著高貴的頭,拖著長長的屏花,向游客炫耀它的美麗。
由于原始森林涵養了天然水源,南嶺瀑布全年水流不斷,又還有短尾猴、松鼠及各種飛鳥生活在這里。許多游客都有幸看到呢。
再往下我們可以觀賞到飛流瀑、驚心瀑、虎口瀑和雙飛瀑。
在廣東,要觀賞保存得完整、片的原始森林,就要來南嶺的“小黃山”這個景區。特別是到了秋季,驅車入內,觸目可見的就是被那些叢叢紅葉、黃葉點綴下,層次分明的彩色森林,一下就讓人明白到物種豐富的原始森林和色彩單調的綠色次生林之差別。
其中為著名的是“廣東松”。廣東松為瀕危保護植物,生長在海拔1000米—1800米的陡峭陽坡和孤峰上,樹形千姿百態,令人不期然想起安徽黃山。這也是“小黃山”得名之來由。
雖說南嶺的小黃山沒有安徽黃山聞名遐邇,但廣東松樹間的'密度大大超過黃山。而且其葉五針一束,且主產南嶺山地,枝干挺拔,層次分明,獨成一景,又稱“華南五針松”。更讓人稱奇的是,那多達1300多公頃的廣東松,松葉顏色能隨著季節變幻,春夏翠黃蒼勁。
而到了冬天,為了適應懸崖峭壁的嚴酷環境,廣東松則會分泌出這種白色防寒物質,成為與眾不同的“藍松”。氣溫越低,廣東松分泌出的防寒物質越多,有時甚至呈現出光彩奪目的粉藍色。嶺南畫家尤喜以“藍松”入畫,并已成為嶺南畫派的一大特色。
[廣東峰]
南嶺國家森林公園境內群峰起伏,千米以上的山峰有30多座。其中以有“廣東峰”之稱的石坑崆為出名,海拔高達1902米,堪稱廣東的“喜馬拉雅”,崔嵬雄渾、峻峭秀麗,四周群峰高聳,分布錯落有致,天然巧成。
第二高峰石韭嶺僅比峰低14米,有1888米高,山頂由多個小石峰組成,向東連綿起伏,極為峻峭,是華南雄偉的花崗石山峰之一。做廣東人,不登南嶺山峰,實為憾事。
今天的南嶺國家森林公園一行就到此結束了,大家有沒有覺得還一游未盡呢?是否覺得南嶺很原始,但似乎也很有仙氣?感覺都市里的渾濁,全在這個天然大氧吧里得到凈化和升華。好的,再次謝謝大家來到南嶺國家森林公園。祝各位旅途愉快!
導游證考試導游詞 篇4
現在我將帶領大家進入鼎湖山這個“綠色寶庫”尋幽探奇,希望在這個旅程中能讓各位既領略到山岳景區的美景野趣,又洞悉大自然中生態的奧秘,一洗現代都市人被滾滾紅塵漸沾染的世俗情懷。
鼎湖山、丹霞、羅浮、西樵并稱為“嶺南四大名山”,鼎湖原作“頂湖”,因山頂上原來就有個天然湖——天湖。可到了明、清的時期,文人墨客說它中鋒圓秀,山麓有三條山脊向下延伸,遠遠望去,極象一個寶鼎坐落在群山之中,就雅稱為“鼎湖”,并演繹出種.種神話傳說來。
鼎湖被譽為“嶺南名山”,一是因為山上的慶云寺久負盛名,是嶺南名剎,1983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漢族地區佛教、道教重點寺觀之一;更重要的是它以“北回歸線上的綠洲”而享譽海內外。
我們打開世界地圖就會發現一個特異的地理現象;在北回線(北緯23度26度)附近,大都是熱帶、亞熱帶氣候,分布著大大小小的沙漠和草原。我們再打開世界植被圖看,在北回線經過我國的云南、廣西、廣東、中國臺灣等省區,由于受暖濕的東南季候風的影響,加上夏、秋季頻繁的臺風,給該地區帶來了充沛的雨水,呈現出與旱沙漠地區同然不同的自然景觀。這里是廣東省省鳥白鷴的主要棲息地。1956年被國務院列為個的自然保護區。1978年被列入中國科學院生態系統定位站。197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與生物圈”計劃的定位研究站,1982年,國務院有將星湖(含七星巖、鼎湖山)列為全國批44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
整個鼎湖分為天溪、云溪和天湖三大景區。我們今天的游覽主要在天溪、天湖景區,至于云溪景區,為了給后世留下一些可供享用的資源和環境,暫且不開發。
[慶云寺停車場至慶云寺]
游客們,下車了,大家都感受到那沁人的清涼了吧。這里的年平均氣溫21度,日平均氣溫往往比鄰近的地區低2-4度。在炎炎盛夏,更比肇慶市區低出5-7度,確是天然的“避暑山莊”。
在鼎湖的自然保護區中,珍稀物種、古樹古木,都掛上了說明牌。這棵大樹是格木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在我們面前的這棵就是橄欖家族中的巨人——烏欖,它已超過400歲了。
所謂“圓藤常見,扁藤罕有”。現在各位有幸一睹的就是眼前這種扁藤——扁擔藤,它是木質的大藤本植物。
[慶云寺后平臺]
各位游客,從我們這里幾乎可以看到鼎湖整個山林的相貌。瞧;山頂與谷的高差不大,只有950米,但小氣候、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的垂直分布卻比較明顯,山頂植被以草叢灌木為主,往下依次為針闊葉混交林、常闊葉林、季風常闊葉林、溝谷雨林和山腳溪流邊的河岸林,因此,這里不光終年松蔭入檻、山色侵軒,而且一年四季都春意盈然。
[慶云寺側門至補山廳]
俗話說;“天下名山僧人占多,”僧人挑選清幽蔭涼的山林隔絕紅塵,潛心修煉,一旦寺院建成后又指望信眾日增、香火鼎盛。因此,僧人對林木的關注,主觀上是維護寺院的風水,讓香客進香時兼能欣賞林戀,客觀上就保住森林的原始生態。慶云寺側門這塊碑,就是清康熙年間慶云寺的二代祖立的,強調山下村民不得以任何借口砍伐山林,“違者一并呈就究”。。
[補山亭下]
這樹學名海紅豆,俗稱相思豆。這是由一棵木棉和龍眼因表皮受創,愈合后長在一起的連理樹,人們把它稱為“姻緣樹”。這是李科的植物叫“萬壽果”,它的肉質果實蒸熟后甜滑可口,用來泡酒飲后更可以養顏抗老。所以,這幾種植物便組成了“相愛——結婚——皆老”三部曲。
你們看那棵橫長著的大榕樹,它身上長滿了寄生植物。附生、寄生植物也是熱帶雨林的一大生態特征。它那下垂的氣根,延伸到其它植物身上的往往會將寄主緊抱不放,吸取其養分并將其活活勒死!這是植物生態學的又一大特征——絞殺現象。不單小葉榕有這種現象,許多木質藤本植物也會對寄主實施絞殺手段以求自身生存。
[半山廳至山腳停車場]
在距今約3億年的時候,是蕨類植物的全盛時代,也是恐龍擔任動物主角的時代。地球上第四紀的冰川浩劫使大量的野生植物滅絕,木本蕨沙欏卻奇跡般幸存下來,可長7、8米,被人們稱為“活化石”。其中的黑沙欏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這一叢是特意移栽在路邊讓游客光賞的。
山腳溪邊這一帶是“河岸林”。喬木層和水蒲桃為主,常見植物還有鴨腳木、假蘋婆、廣東潤楠等。
我們在森林已走了好長的時間了,鼎湖山給你留下一個怎樣的印象?我們可以歸納出“山幽、林綠、水碧、氣清、景美”這五大特征。
森林是人類的搖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破壞森林就是對人類祖先的一種褻瀆行為!
現在人們都普遍認識到;森林是地球維護生態平衡積極的因素,是全球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支柱。我們要維護自然生態報考平衡,要保護地球。我的講解完了,謝謝。
導游證考試導游詞 篇5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
歡迎您來依山傍水具有嶺南風格的中山詹園,中山詹園又名“中山大宅門”。這里宜人的自然景色與豐厚的文化底蘊交相融合,匯成了“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完美統一。當我們走近詹園,走近莊園主人黃遠新先生和他的母親詹氏時,我們感到,黃先生為報答母親養育之恩和辛苦勞作的一生,選擇一種特別的愛,建一座私家莊園,作為送給母親安度晚年的厚禮,并以母親姓氏題字命名“詹園”。
我們欣慰看到詹老太有生之年沐浴在這份愛的陽光里,臉上燦爛的笑容寫著幸福兩字;我們震撼莊園主人以詹園作孝心的誠意,以尋夢莊園的執著,使今日“詹園”演繹以謀求傳播孝道和健康長壽為主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營造民間親情為宗旨,把提升和傳播孝道——這份傳統美德凝聚在整個園區里。
大家來,請看這一對紅色燈籠,燈籠上各有兩個大字“忠恕”“孝悌”,大家都知道這四個字的含義嗎?
一、忠恕
為中國傳統儒教之重要道德規范之一。是說做人要忠誠,要寬容,要有包容之心,容人之量,俗話說“宰相肚里能撐船。”“忠恕”二字出自儒家經典著作《論語》:“君子之道,忠恕而己。”
二、孝悌
也是中國傳統儒教的道德規范,是指子女對父母要盡心奉養和服從,要孝順。而兄弟姐妹之間要相互友愛,相互尊敬。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過去要求男人的八種要德。
照壁
影壁,南方人稱照壁,古代稱蕭墻。從建筑學上來說,它起到一種阻隔空間,屏蔽正堂的作用,使建筑增加層次感,增加住宅氣勢。從建筑風水上來說,它又可起到阻擋外魔,驅逐內邪的作用。我們這座照壁并鑲有一塊精美的磚雕,六塊精美的石雕,上面刻有雙龍戲珠,雙鳳對舞的吉祥圖案。兩邊向前環抱,有如歡迎各位尊貴的游客。
石雕魚缸
這是一個清代的較大型石雕魚缸,古樸雅致,落落大方。過去,一般大戶人家以及士大夫階層均喜在庭院之中擺放此物,用語以昭示富貴吉祥和調節風水。比如,魚缸放在院內有承接雨水的作用,就包含有接受上天賜福的意思。我們這個魚缸除上述作用外,還體現著濃厚的文化意蘊,大家可以看到魚缸的內沿上部雕刻著一篇楷書短文:“水之為物也靜——————魚之為物也動——————”以水之靜和魚之動昭示著傳統儒家文化的動靜陰陽之變化,深含《易經》之哲理。
舜帝寶殿
舜帝寶殿為詹園五大建筑之一,堂左以短廊勾連暖春閣,映以堂前之照壁,形成詹園南側的大建筑群。我們可以看到,此堂外部為歇山式單層建筑,循階而上,登堂入室,內部為四層垛梁架構,雍容大雅,氣勢恢宏。此處是園庭議事及舉辦家庭重大慶典活動的地方。
暖春閣
此處也是園主接待客人聊天之處,故名暖春,以示主人雍容大度,與人交談,如坐春風。此處亦為歇山式單層建筑,我們現在看到的匾額楹聯字體為草書,對聯內容是:“暖風入閣瑞祥日,飛燕來庭如意春”。我們都知道,江南三月,草長鶯飛,燕子呢喃,春風拂面,一派勃勃生機。
此聯即指描寫南方春日之氣象。閣內之條幾,上刻八仙圖案,故又名八仙臺(八仙為:鐵拐李、呂洞賓、漢鐘離、張果老、何仙姑、韓湘子、曹國舅、藍采和)閣內懸掛的均為中國書畫,有清代著名書法家的墨跡以及當代名家手筆(內容有山水、花鳥)。更有當代中山籍書畫大家黃苗子先生的名貴手跡。
行運吉祥樹
這是一棵紫薇樹,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其花有紫、紅、白多種,花期特長,我們看到的這一棵已有五百多歲了,它是我們園中的幸運樹。同時,我們看到在它的周圍有一圈小石獅子,像一群雄赳赳的武士守衛著幸運樹,也守衛著幸福。現在我們以順時針方向繞著“幸運樹”走一圈,讓我們走出一個好運來。
奇石館
我們都知道,“園林無石不秀,書齋無石不雅”。我國玩石、賞石、藏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多年,據《史記·五帝本記》記載:“舜把一塊天然墨玉制成玄圭(一種工藝品造型)送給禹,禹非常喜愛。”唐代宰相李德裕更是一玩石大家,臨死遺言:“把家中玩石送一塊與人者,即非吾李氏子孫。”至宋代簡直達到瘋狂的地步,我們大家都知道的“花石綱”,就是宋朝皇室玩石頭的產物。宋朝的大書法家米芾更是對著石頭下拜,一時傳為美談,成為有宋一代玩石的典型范例。我們現在看到的詹園藏石多為喀斯特地貌溶洞中所生產的鐘乳石。
這種石頭在玩石類中稱為“趣石”,它的形成是長期的水溶石灰巖質下滴積累而成的,堪稱千姿百態,琳瑯滿目,形態繁多,有石柱、石筍、石筆、石蘑菇等等不一而足。通過對這些趣石的觀賞,讓我們生活的空間少幾分陰暗,少幾分缺憾,讓我們的生活多幾分亮色,多幾分光輝。讓我們更加關注我們周圍所有有生命和無生命的事物,這樣,我們就會更加充滿愛心。
環保屋
隨著社會的發展,都市中垃圾箱也花樣翻新,大家恐怕還沒見過如此獨特的垃圾箱吧?從造型上說,質樸而不簡陋,色彩淡雅而得體,跟周圍的環境很相襯,很協調。更因為我們園主的環保意識很強,所以命名為“環保屋”,而且是我們詹園主人親自設計并用老榆木精制而成的。
別有天
“別有天”即“別有洞天”之意。我們不要小看這個小小的窗口,它在園林建筑上叫“漏窗”,我們通過這個小窗口可以看到園區內部的景致,從暗窺明,可以遙見“雙依亭”,周邊有香木花樹陪襯,猶如天然畫卷,足見設計者之匠心獨具。
導游證考試導游詞 篇6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們現在前往新豐江水電站景區參觀游覽。新豐江水電站座落在河源市區西南部的亞婆山峽谷,距離市中心3公里。水電站的水源屬東江水系新豐江支流,流域集雨面積5740平方公里,電站一帶年平均將雨量1800毫米左右。建成投產后,年平均進庫水量為65.6億立方米。水電站共有四臺機組,總裝機容積為33.61萬千瓦,是目前廣東的水力發電站。20__年4月被廣東省文明委、省委宣傳部評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__年7月1日被國家旅游局評為首批國家工業旅游示范點。
【大壩雄姿】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來到了新豐江大壩。大壩屬混凝土結構,壩頂高124米,寬5米,長440米,是世界上座經受過六級以上地震考驗而安然無恙的大壩。壩體中央鑲嵌著“新豐江水電站”六個直徑近百米的蒼勁有力大字是原廣東省省委書記、中南局書記陶鑄的親筆手跡。新豐江大壩與1958年7月15日正式破土動工興建,1959年10月20日下閘蓄水,1960年10月25日并網發電。它是我國個五年計劃的156個重點工程項目之一,整個工程由廣東省水利勘測設計原設計,廣東省水電工程局施工,投資約2.19億人民幣。工程從施工到發電,前后不足兩年,創造了當時國內同類水電站工程建設快和工期短的紀錄,是我國水電站建設史上的一項奇跡。
大壩中設有三個巨大的溢洪口,孔中各裝有一扇寬10米,高15米的弧形電動閘門。當水庫水位超過警戒線(116米)時,為確保水庫安全,必須開閘瀉洪,這里曾7次開閘瀉洪的歷史。瀉洪時,三扇閘門同時開啟,3600立方米|妙的溢洪量令水奔瀉而下,水擊壩底,空谷傳聲,聲如雷鳴,浪如白雪翻滾,奔流直下,氣勢磅礴,情景非常壯觀。
【留影臺——碧湖疊翠】
各位游客,這里就是觀庫留影臺,位于大壩中部。站在站臺上游望,萬綠湖(新豐江水庫)青山碧水美景盡收眼底。清澈碧綠的湖水像一塊純凈無暇的翡翠,湖中浮洲點翠,遠處峰巒疊翠,金帶橫系,一直伸延至遠方。
【發電站廠房】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來到新豐江水電站的發電廠房,右側掛著“誠信、高效、團結、創新”八個大字,是粵電集團的企業精神。
跨入發電廠,我們可以看到寬敞的發電廠房。主廠房安裝了四臺高大的水力發電機組,這四臺機組經過多年的技術改造,總裝機容量已有原設計的29、5萬千瓦增加到墓前德、61萬瓦。這四臺機組設備是由我國哈爾濱電機廠和天津發電設備廠制造的,而整個工程是由廣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設計,廣東省水電工程施工。電站總投資2.19億人民幣,是我國目前同規模的水電站中、投資少而建成速度快的一個水電站,也是廣東省的水電站。目前這個水電站。目前這個水電站在供電系統中還擔負著調峰、調頻的任務。這些水輪發電機是怎樣發電的呢?請大家到電廠展廳就可以找到答案。
【電站展廳】
各位游客,這里是新豐江水電站展廳,也是新豐江水電站旅游區游客服務中心。展廳內容分為兩個部分。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自水電站建設開始至今的40多幅珍貴的歷史照片,這些照片展示了新豐江水電站40多年艱辛的發展歷程,追溯了新豐江水電站建設過程中的可歌可泣的創業史和建設史,也反映了建設者們艱苦奮斗、開拓創新、樂于奉獻的崇高精神,體現了我省水力發電的光輝成就。
現在,請大家看著這臺大型的水力發電機組模型。模型主要由大壩、主廠房、發電機組、橋式吊車、溢洪閘門、檢修閘門、快速閘門、尾水閘門、引水鋼管、主變壓器及SF6組合電器等組成。水經大壩攔截后蓄于大壩一方,大壩的兩方形成水位差,令原來落差很小的水流產生較高的水位差,然后把具有較高勢能的水引入這條直徑為5.2米的鋼管中,令其順著鋼管流至蝸殼,進入轉輪室,推動轉輪旋轉,通過主軸,令轉子旋轉,由于轉子通入勵磁電流,便形成交變磁場,這就使快速轉動的定子產生感應電壓,并通過主變壓器將13.8KV的發電機出口電壓升高至220KV,在經過SF6組合電器把電接入電網中。這水力發電的簡單過程,既首先提高水的勢能,再令勢能轉變成動能,動能再轉變成電能的過程。
游客們,新豐江水電站景區參觀到此結束!感謝大家的支持!
導游證考試導游詞 篇7
西漢南越王墓位于廣州解放路的象崗山上,是西漢初年南越國第二代趙昧的陵墓。趙昧是趙佗的孫子,號稱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譽為近代中國考古五大新發現之一,現已辟為博物館。
1983年發現的這個大墓,深入底下20米,用750多塊砂巖大石構筑。陵墓面積約100平方米,分前后兩部分,共有7個室。前室居中,室內四面及頂部都繪有朱、墨兩色的云紋圖案,象征超堂。前、后兩部分各設有一道雙扇的石門。
南越王墓是嶺南地區發現規模、出土文物豐富多樣、墓主人身份的一座漢墓,是中國境內迄今發現年代早的彩繪壁畫石室大墓。這座墓堪稱地下寶庫,共出土各類文物1000多件(套),尤以銅、鐵、陶、玉四者所占比重。而“文帝行璽”金印是中國考古發掘首次發現的“皇帝”印璽,為珍貴。
[金印、金帶鉤與金花泡]
南越王墓出土的“文帝行璽”金印,是我國考古發掘出土的枚帝印。在傳世或發掘出土秦漢印章中,未見一枚王帝印璽,只有文獻記載,而且文獻講的帝印是白玉質印、蟠螭虎鈕印,印文是“皇帝行璽”或“天子行璽”;而南越國趙昧這枚帝印卻是金質、蟠龍鈕印,印文是“文帝行璽”。這是金印的獨特之處,是南越國自鑄、生前實用之印。
[銀盒、銀洗與銀帶鉤]
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有一件白色的銀盒特別引人注目。這個呈扁球行銀盒出土時在主棺室,盒內有半盒藥丸,從造型、紋飾和口沿的鎏金圈套等工藝特點看,與中國傳統的器具風格迥異。經化學分析和專家們研究,認為是波斯產品,里面的藥丸很可能是阿拉伯藥。因此,銀盒是海外舶來品,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銅鼎、銅壺與銅提筒]
銅器在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中占有重要地位,共有青銅器500多件,不但品種數量多,而且工藝技術精湛,極具地方特色。這批銅器中有廚具、飲食用具、酒器、樂器、車馬器、生產生產工具及各種日用器具,等等。
銅壺共36件,銅提筒共9件。
[銅戈、銅劍與銅虎節]
墓中出土的銅虎節是一件難得的珍品,是國內緊存的一件錯金虎節,屬于孤品。節是外交和軍事上的信符,有虎節、龍節、人節之分,可以用來征調戰車和士兵。
[玉壁、玉盒與絲鏤玉衣]
南越王墓出土各種玉壁56件,僅主棺舊有47件,說明墓主對玉壁的喜愛。其中主棺室出土的一件大玉壁,直徑達33.4厘米,是我國已知考古發掘出土玉壁中體型、龍紋飾多的一塊。
玉盒。主棺室出土,刻有兩鳳鳥,飾以美麗浮雕紋,結構嚴謹,雕工精細,光潔奪目,被稱為“玉器絕品”。
絲鏤玉衣。玉衣是漢代特有的喪葬殮服,東漢滅亡以后,未發現有玉衣。玉衣是有等級規定的,有金鏤、銀鏤、銅鏤玉衣,諸侯王多用金鏤,也有用銀鏤的。南越王墓出土的絲鏤玉衣為首次發現,也是迄今為止一的一件。整件玉衣全長1.73米,共用玉片2291塊。用朱紅色絲帶粘貼,構成多重幾何形紋樣,色彩鮮艷奪目。
[玉印、玉佩與玉角杯]
玉印。共9枚,其中有文字的玉印(有6枚無文字)都是出土在主棺墓主身上,分別是“趙昧”、“泰子”、“帝印”的方行玉印。“趙昧”印和“帝印”都是墓主身份的物證。“帝印”是“帝王之印”的意思,是趙昧生前攢越稱帝的物證。
玉佩。南越王墓出土的玉飾品有130余件,墓主趙昧的組玉佩是、豪華的一套。
玉腳杯。出自主棺“頭箱”,為主人自用的酒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