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北普者黑導游詞(精選3篇)
丘北普者黑導游詞 篇1
丘北縣境彝族有自稱“乃叟潑”,他稱“黑彝”,自稱“鍋潑”、“僰人”,他稱“白彝”;自稱“撒尼潑”,他稱“撒尼”,自稱“剖籠潑”,他稱“仆拉”等支系。境內彝族具有大小分散聚居的特點。20__年末,共有16190戶,74284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6%。“花臉節”是丘北縣彝族獨有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6月24日就是“花臉節”的開始時間。節日期間,先由畢摩(彝族祭祀師)率領全村群眾舉行祭山神活動,然后,家家殺雞宰羊,大擺酒席,歡迎遠方的賓客。男女青年在村頭河邊,用鍋煙灰互相抹花臉,哪個的臉被別人抹得越黑,吉祥和幸福就越會降臨到他的身上,他家的莊稼就會長得好,就會心想事成。同時抹花臉活動還是年青男女選擇意中人的好時機,臉被抹得越黑表示情意越深。如果不喜歡對方,就千方百計逃脫,不讓油黑之物落到自己的臉上,以表示拒絕對方的求愛。這個節日活動一直要持續到月底。丘北彝族是火的民族,他們崇拜大自然,認為大自然都是有靈性的,一切自然物都為神靈所主宰,而高山則是神靈的住所,是通往天神的路徑和撐天神的柱子。他們認為諸神中,山神的力量最大,是他們最大的保護神。“花臉節”就是彝族的祖先對山神的崇拜和男女青年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而引發的故事。關于這一節日,當地一直流傳著一個較為傳奇的故事。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彝族人民的祖先就從很遠的地方遷徙到丘北,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人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靜生活。這年,村里有對叫阿乃阿黑(彝語:意為小姑娘、小伙子)的男女青年要結婚,全村人都在為他們籌辦婚事。那個叫阿乃的姑娘貌若天上的仙女,美麗無比,是個人人見了人人愛的好姑娘。阿乃阿黑要結婚的消息傳遍了彝鄉十里八寨,鄉親們都夸他們是天生的一對,地長的一雙,男才女貌,是天底下最好的姻緣。不知是誰走漏了消息,這件事傳到了白龍太子那里,白龍太子是丘北彝族人民最痛恨的妖魔,你要風,它不給風,要雨它不給雨。它發起怒來,會連下暴雨引發山洪,沖毀村莊和田地;它咳聲嗽,就會電閃雷鳴,凡經過之處,莊稼顆粒無收。為探聽虛實,白龍太子化裝成一個英俊蕭灑的彝族年輕小伙子,混入人群中,當看見阿乃時,被阿乃的美貌驚呆了,繼而發誓要娶阿乃為妻,并定下了日期。善良的鄉親們又恨又怕,日期一天天臨近,個個束手無策。阿乃阿黑更是茶飯不思,阿乃不愿離開美麗的家鄉和親人,更不愿意離開心愛的阿黑哥。這時,有個叫阿智的聰明小伙子想出了個辦法。白龍太子定下的日期到了。那天,他穿著華麗的衣裳,騎著高頭大馬,帶領大批妖魔鬼怪,浩浩蕩蕩地進村來搶親。正當白龍太子一伙準備下手時,看見村邊的大樹下燃燒起一堆熊熊大火,整個村的姑娘個個被鍋煙灰抹黑了臉,昔日美麗的阿乃們個個變成了黑不溜秋的丑八怪。大家把白龍太子一伙圍了起來,跳起了歡快的彝家舞蹈。白龍太子看花了眼,怎么也找不到美麗的阿乃,急得嚎淘大叫,白龍太子怎么也想不通,短短的幾天,那么美的阿乃,變得一個比一個丑,白龍太子懷疑是火把阿乃熏丑的,沒有美女還搶什么親,白龍太子趕緊腳底抹油溜走了。為防止白龍太子卷土重來,鄉親們在村邊的大樹下燃起熊熊大火,又黑又嗆的火焰直沖云霄,熏得白龍太子睜不開眼睛,淚流滿面,看不清人間在搞什么活動,只好作罷,改邪歸正。從此以后,白龍太子不再干壞事,該下雨時它就送來及時雨,該刮風時它就送來春風。彝族人民就過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生活。隨著普者黑旅游業的發展,目前“花臉節”已成為普者黑旅游業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熱點旅游項目,并且每年7月份并且每年7月份都會吸引了大批海內外游客到普者黑參與體驗抹花臉狂歡活動。
丘北普者黑導游詞 篇2
半邊寺及古驛道:半邊寺也稱“云庵寺”,建于清光緒七年(1881年),半邊寺依山勢而建造,為木架穿斗式結構,半嵌于巖壁之中,故得名半過寺。古人有寺云“半壁靈巖半邊寺,半邊風景半邊霧,楊柳岸上柳如煙,紅石巖頭花滴露”。寺東側大紅石巖下,原有清康熙年間建的“云居茶庵”,清咸豐六年(1856年)毀于兵亂,現僅存石缸等遺跡。寺前還保留有宋代修通廣西的古驛道。
沖頭云海:每年秋東兩季,南盤江河谷內的云霧沿著江岸向老熊箐等沖溝飄移,擴散,蒸騰,上升,構成了一幅幅絢麗多姿的富有動感的畫面,條條山脊似青龍騰云,時出時沒,座座山峰如海中小島,若隱若現,云遮霧斷的奇景變化莫測,象海浪,象硝煙,象磨菇,象絲棉,如置身于仙境之中。有
天坑:天坑風景區位于新店鄉云上村,距“七江”公路200米,該景區為天然地質奇觀,占地面積5km2,集觀光、科考、探險、渡假為一體,具有較高的游覽價值。
(至新店)各位朋友,說著說著我們來到了天坑風景區,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下車游覽,感受一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給大家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請大家帶好自已的貴重物品下車。
(至膩腳)各位朋友,我們現在路過的小鎮叫膩腳,此地有兩種特產比較有名。
一種是膩腳酒。膩腳酒產于丘北縣膩腳村,因地得名。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鄭家繼劉家(貴州人)開辦酒坊,至嘉慶年間“釀酒興盛”。湖廣總督,辛亥革命陸軍上將黎天才(彝族),1922年回鄉省親時,喝了膩腳酒說“吾戍馬一生,喝過不少好酒,相比之下,膩腳酒堪稱佳釀,不辱彝鄉矣。”膩腳酒以玉米為主要原料,當地唐蓄雨雪水,配以用干透綠葉子藤(藤科草本植物)、白頭翁(中草藥)等特制的曲藥,通過固體發酵蒸餾而成。膩腳酒之所以有名,除特制曲藥外,更重要的是有當地的獨特水質和地理環境及氣候條件,膩腳酒再經過窖藏(用陶器裝酒)陳化半年以上,早在1982年,云南百余種清酒評比中,膩腳酒名列前茅,專家們的評語是:“膩腳酒屬于小曲酒,色清亮透明、味甘醇,有余香,無異味”。而顧客的評價是“小茅臺”。備受廣大消費者青睞。
膩腳還有一種比較有名的特產是粉紅腰豆。粉紅腰豆是丘北縣膩腳、舍得等高寒山區的特產。據云南省農科學院測試中心化驗分析,粉紅腰豆富含人體所需的各種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當地群眾把它當做招待親友的佳肴和饋贈禮品。近年來,凡到普者黑風景區吃農家飯的客人,均可吃到粉紅腰豆煮臘腳這道農家菜,其味之可口,不于言表。粉紅腰豆除菜食外,還可做糕點、化工原料等,丘北山區的粉紅腰豆也隨之銷售到國內許多省份和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
膩腳還是丘北山羊主產區之一,丘北山羊飼養主要是以草食粗飼料為主,精飼料為輔,適量加鹽,清晨需將羊群放上山食露水草,傍晚下山進廄。羊廄通風透光,保持干燥,做到勤出糞便。丘北縣飼養的山羊,由于地理氣候條件的特殊,經專家論證,與異地山羊相比較,具有肉質好、細嫩、味鮮、膻氣較小、低脂肪、高蛋白等特點,因此,倍受各地消費者的青睞,視為美味佳肴。沿海一帶和內地許多地區都到丘北求購。兩廣商人到膩腳購買活山羊運到廣州、深圳、海南等地銷售,并遠銷日本等海內外。
丘北普者黑導游詞 篇3
丘北縣境內壯族源于百越族群,“僚”、“濮”為古代先民。壯族具有大聚居小分散連片居住的特點。20__年末,共有26612戶,總人口126449人,占全縣總人口的29.7%。丘北壯族崇尚“竜”文化。因丘北壯族壯族崇拜山林,自古與森林共存,建寨必依山傍水。生活中以林中古樹為寨中神樹,人稱“竜樹”。“竜樹”周圍的森林被視為“竜林”,為“竜林”所覆蓋的山稱為“竜山”。全族世代對竜山進行保護,不允許砍伐、開荒,不得向山上范圍內扔污物,否則受重罰。同時認為違禁者必將受“天譴”、遭“報應”。壯族人民認為,“竜”的圣潔能免除疾病和瘟疫,預防自然災害。有“竜”環抱的村寨,人能健康長壽,百姓衣食無憂。“竜”中長年流淌的清泉,是他們從事稻作生產的首要條件,把“竜樹”的萌發榮枯視為春、夏、秋、冬的信息,以此制作自己的農歷和進行農事生產。壯族年年祭“竜”(農歷的三月的第一個屬蛇日),并以之作為村寨發展的精神支柱和民族群體團結的紐帶,長期延續就形成了壯族獨特的“三月三”節。節日期間,全縣各地壯族群眾在本村寨首的帶領下舉行隆重的祭“竜”儀式及豐富多彩的活動。有精彩的拋繡球,有趣的碰紅蛋,熱鬧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壯戲等。同時,方圓數十里的男女青年,都會在這一時期內穿上節日盛裝在“竜”林附近進行對歌,并通過對歌談情說愛,尋求終身伴侶。所以“三月三”又稱“歌圩”或“歌節”。丘北壯族祭祀森林的虔誠程度及其保護森林的認真態度,實為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這一全民愛護森林、保護森林、美化生活環境、自然和諧相處的良好風尚,本質是古樸的天人合一的生態文化理念。苗族及其主要節慶丘北縣境內苗族有自稱“蒙史”,他稱“青苗”;自稱“蒙爪”,他稱“花苗”;自稱“蒙斗”,他稱“白苗”3種支系。苗族居住分散,多住山區、半山區。20__年末,共有15019戶,67416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4.8%,當地苗族最為隆重的節日是“花山節”。花山節每年從正月初二到初七舉行,節前,在花山盛會場中央豎一根高10余米的松樹花桿,花桿頂端掛紅帶。節前,男女老幼身著盛裝四面八方趕來參加盛會。第一天,主辦人準備一些酒置于花桿下,蘆笙師吹著蘆笙,圍繞花桿跳3圈后,主持人祈禱,宣布花山節開始。節間舉行爬桿比賽,跳蘆笙舞,斗牛、賽馬,對唱山歌,撾腳等活動。未婚男女青年借此機會選擇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