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導游詞(精選22篇)
廣西導游詞 篇1
歡迎各位來桂林旅游,祝各位在桂林度過一段輕松愜意的時光。
桂林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會讓您流連忘返,終生難忘;桂林不僅是中國著名的風景旅游城市和山水歷史文化名城,而且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會讓您在它的歷史長河之中傾聽它那流傳千古的故事,回味它那余味無窮的篇章。桂林山水是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它是一本厚厚的書,氣勢恢弘,博大精深;是一首長長的歌,流光溢彩,韻味綿長;是一幅大大的畫,美麗無比,秀甲天下。在大家來到桂林的幾天中,請您靜靜地聽,多多地看,慢慢地游,細細地品,相信新的桂林、新的旅游,定帶給您新的享受。
廣西導游詞 篇2
各位游客:
龍脊梯田位于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和平鄉平安村龍脊山,龍脊梯田距離龍勝縣城17公里,龍脊梯田距桂林市80公里。龍脊梯田從廣義上說叫龍勝梯田,從狹義上稱為龍脊梯田,但廣大攝影和旅行愛好者更喜歡龍脊梯田的稱呼,似乎這樣更具氣勢。
龍脊梯田只是一個景區統稱,包含龍脊寨(壯族)、平安寨(壯族)、中六寨(瑤族)、大寨(瑤族)、田頭寨(瑤族)、小寨(瑤族)等若干村寨。就梯田本身而言,最壯觀的是大寨的金坑梯田和附近的.小寨梯田。
桂林市去龍脊梯田為77公里路程,總面積70.16平方公里,居住著壯族和瑤族,所居住的房屋都是用杉木建成的吊腳樓,當地人還保存著原民族的服裝、生活習俗、文化。
龍脊梯田景區主要由平安壯族梯田觀景區和金坑大寨梯田觀景區構成,主要景點十幾個。龍脊梯田地處海拔1916米的崇山峻嶺深處,梯田海拔最高處1180米,最低380米,垂直落差800米,面積71.6平方公里;分為金坑、大寨瑤族梯田觀景區、平安壯族梯田觀景區,主要景點十幾個。
龍勝龍脊梯田景區位于桂林市龍勝縣,距離桂林市區77公里,距龍勝縣城17公里。從桂林乘車到龍脊梯田景區的車程為1.5個小時。
龍脊梯田景區面積共66平方公里,梯田分布在海拔300至1100米之間,坡度大多在26至35度之間,最大坡度達50度。
龍脊梯田從山腳盤繞到山頂,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層層疊疊,高低錯落。從高處望去,梯田的優美曲線一條條、一根根、或平行或交叉,蜿蜒如春螺、披嵐似云塔,顯示了動人心魄的曲線美。其線條行云流水,瀟灑柔暢;其規模磅礴壯觀,氣勢恢弘,有“梯田世界之冠”的美譽。
廣西導游詞 篇3
陽朔西街位于廣西陽朔縣城中心,全長517米,寬8米,大理石路面,呈彎曲的S形,房屋建筑古色古香,地方特色濃厚。薈萃各種旅游紀念品、小吃于街市。其充滿了異國情調的夜景更是風情萬種,風俗濃郁。
陽朔西街又被戲稱洋人街,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西街至今仍是小家碧玉型的南方村鎮建筑規模,但卻顯現著國際情調的人文景觀。
這里的酒吧、飯店、網吧、工藝品書畫店等裝修風格大多中西合璧,有外語招牌,工藝品書畫店、飯店、酒吧的服務員、普通居民以至于街上賣水果的老太太,都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這就給西街染上了一筆異域色彩。在西街的每一個角落,您會經常看到三五成群不同膚色的旅游者臨街圍坐在一起喝啤酒、品咖啡、嬉戲聊天,還有那不受當地計劃生育限制的中國母親和西歐國家的父親,領著混血兒在街上玩耍。
西街東頭是漓江的重要口岸——漓江碼頭,旅客游完漓江后均從此處上岸。
上世紀80年代初,便有被當地人稱為“背包老外”的外國自助旅游者陸續來到陽朔。他們逗留的時間短則三五天,長則一年半載,一般住三五個星期。 住的時間最長的是荷蘭的麥克先生,他1991年來到陽朔,除了辦簽證以外,一直住在這里寫作。美國的杰米先生5年間來過8次,同是美國人的特里先生則一家4口住了10個星期。他們到居民家租房住,自己買菜做飯,學做中國菜、學習中文,回國時還帶走了全套的中國炊具、餐具,說是要經常做中餐。美國人雷達先生說,陽朔風景優美、空氣新鮮,又具城鄉結合的特點,人們樸實友好,物價低廉,且當地會說英語的人很多,使我們這些“老外”在這里生活沒有異域感。雷達先生也一下住了半年。
近些年,來陽朔旅游的“背包老外”迅速增加,每年都在6萬人之多。他們大都是學生、學者或打工族,多來自美國、英國、法國等發達國家。游人的增加刺激了陽朔旅游服務、旅游工藝業的繁榮,特別是西街、濱江路,仿西方旅游餐館的旅店、咖啡館、西餐館就有幾十家,專賣旅游工藝 陽朔西街
品的店鋪、攤點近千家。西街成了在陽朔逗留的西方自助旅游者們的主要活動區域,街上的洋人甚至比當地的人還多,“洋人街”由此成名。 要和洋人做生意,就得與洋人有語言交流,學外語就成為陽朔人的熱點。據統計,陽朔全縣懂外語的生意人就有幾千人。縣里辦的兩所旅游職業學校和一些社會辦的外語學校大受人們的歡迎,一些居民、老人甚至農民也通過各種形式學習外語。 “背包老外”多了,住的時間長了,也就衍生出一些愛情故事。在過去的幾年時間里,就有七八十個“背包老外”與陽朔青年男女成婚。一個小小的縣城有如此多的異國情緣,在廣西是少有。 每當夜幕降臨,“洋人街”上的西餐館、咖啡館及街道兩旁一張張小桌邊,都圍坐著老外們,或三五成群,或兩人對坐,或放單獨處,悠悠飲著啤酒,細聲閑談,享受一份寧靜。
洋人街
在西街,每時每刻都會看到不同國籍不同膚色、操著不同語音的老外,或攜手挽臂,或背著背包,比肩接踵,款款而來。他們無拘無束,談笑風生。在酒吧飲啤酒,在網吧找信息,在街頭親切交談,在小商店討價還價買中意的中國貨。所有酒吧、餐廳、旅店的格局幾乎都各不相同,充滿異域情調。許多洋人是來“留學”的,向陽朔人學中文;有的是來休閑度假的,一住就是十天半月或半年;還有的是來“打工”的,幫老板做事,學做中式飯菜。每年數十萬老外來來往往,在西街觀光、生活、工作、學習,這在中國任何一個地方都是沒有的。所以,人們把中國獨一無二的西街叫作“洋人街”。
廣西導游詞 篇4
各位游客:
如果說陽朔是一個大盆景,那么,陽朔大榕樹景區就是這個盆景中不可不看的點綴,毫不夸張的說,大榕樹整個景區就像一幅自然天成,形神兼備且充滿藝術感染力的中國山水畫。景區中心,有一棵已有1400多年樹齡的大榕樹,相傳是廣西壯族歌仙劉三姐與情人阿牛哥的定情處。
大榕樹蒼老古樸,周圍阡陌如織、小河清澈、渡口靜待、山峰環繞。已有1400多年高齡的隋代大榕樹,樹圍有七米多,高達十七米,獨木成林,靜穆凝重。盤根錯節,如同蟒繞龍盤,濃蔭遮天,只有絲絲縷縷陽光從縫隙中鉆入。
大榕數下,金寶河緩緩流淌,明凈如鏡,附近的猩猩山,水獅巖,駱駝峰,與周圍村舍阡陌構成絕世田園風光。金寶河緩緩流淌,明凈如鏡,附近的猩猩山,水獅巖,駱駝峰,與周圍村舍阡陌構成絕世田園風光。大榕樹矗立在金寶河畔。
相傳這是隋朝所植,迄今已有千年歷史,雖然樹干老態龍鐘,盤根錯節,但仍然生機勃勃。在電影里,劉三姐就是在這棵樹下向阿牛哥吐露心聲,拋出傳情繡球的。在金寶河的對岸有一座小山,中間的山洞是透空的,就像一座石門,可以讓人隨意穿行,因此得名“穿巖”。在榕樹和穿巖之間有個渡口,人稱“榕蔭古渡”。在穿巖的'臨河處有一塊石頭,頗像一只胖乎乎的小熊正在爬山。于是民歌唱道:“金鉤掛山頭,青蛙水上浮,小熊滿山跑,古榕伴清流。
當年劉三姐拋繡球給阿牛哥,與阿牛哥私訂終身就是榕樹作的媒。起初,三姐有情,而阿牛哥無意,三姐又借山歌表情達意,但阿牛哥仍不能會意,于是三姐約阿牛哥到榕樹下,拋出一個繡球給阿牛哥,阿牛哥不敢去撿,三姐就托榕樹把自己的心思悄悄告訴了阿牛哥,阿牛哥這才撿起繡球與三姐訂下了終身。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經典愛情片《劉三姐》中訂情的鏡頭就是在這里拍攝的。想當年這部影片曾經使多少青少年怦然心動、情竇初開啊。大榕樹,是純潔愛情的象征,記載了人間的情感歷程。
廣西導游詞 篇5
各位游客:
象鼻山原名漓山,又叫儀山、沉水山,簡稱象山,位于廣西桂林市內桃花江與漓江匯流處,是桂林名山之一,主要景點有水月洞、象眼巖、普賢塔、宏峰寺及寺內的太平天國革命遺址陳列館等。附近還有隋唐開元寺僅存的舍利塔。水月洞緊靠江邊,漓水流貫其間,如水中浮月,山石垂入水中又如象鼻飲水漓江,景致極佳,唐宋以來即為游覽勝地。宋薊北處士《和水月洞韻》詩:“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形象地描繪了這一景致。國家首批4A級景區,位于桂林市濱江路,桃花江與漓江的交匯處,2、23、16、57、58、88路公交車可到達。占地11.88萬平方米,屬于喀斯特地貌自然風景區,因山形酷似一匹豪飲江水的巨象而得名。早在唐宋就成為著名游覽勝地,有1000多年的游覽史。
象鼻山在桃花江與漓江匯流處,西距文昌橋200米。海拔200米,高出江面55米,長108米,寬100米,山體面積1.3公頃。由3.6億年前海底沉積的純石灰巖組成,酷似一頭巨象伸長鼻子吸飲江水。其神奇,首先是形神畢似,其次是在鼻腿之間造就一輪臨水皓月,構成“象山水月”奇景。因此,象山成了桂林山水的代表、桂林城的象征,桂林乃至廣西地方產品多以象山作為標記。
水月洞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間。距今1.2萬年前,地殼抬升,漓江縮小,加速了水月洞的發育,形成一個東西通透的圓洞。長17米,寬9.5米,高12米,面積約150平方米。水月洞洞口朝陽,亦名朝陽洞。但洞在水上,如明月浮水,十分形象,所以水月之名,一直沿用至今。“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與南望的穿山月巖相對,一懸于天,一浮于水,形成“漓江雙月”的奇特景觀。
明代詩人孔鏞寫道:“象鼻分明飲玉河,西風一吸水應波。青山自是饒奇骨,白日相看不厭多。”這一百看不厭的象鼻山位于城南漓江和桃花江的江流匯合處。山形酷似一頭巨象,伸長鼻子臨江吸水,因而得名。象鼻與象身之間的大洞,便是著名的水月洞。范成大說它“其形正圓,望之端整如月輪”。水月洞里江水通流,可泛小舟,在明月之夜,它的倒影則構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象山水月”奇觀,使歷代詩人吟詠不止。洞內外崖有古代石刻文物五十余件,其中以宋代愛國詩人張孝祥、范成大和陸游的作品最為有名。陸游雖然沒有到過桂林,但對這里的奇山秀水神往不已。他把詩和信札寄給當時任昭州(今廣西桂林市平樂縣)太守的朋友杜思恭。杜思恭則“命工刻與崖石,與世人共之”。
象鼻山的山腳有石級小路通上山頂。山頂平展,綠樹成蔭,當年太平軍在此架炮攻城。在山頂的.東端有明代的實心磚塔,因嵌有普賢菩薩像而得名普賢塔。塔身好似圓形寶瓶,又像劍柄,又有人稱之為瓶塔或劍柄塔。
象鼻山的南麓有近年改建的始創與唐代的云峰寺,寺內陳列著太平天國的歷史文物。在寺的西面是一座舍利塔,這里原來還有個開元寺。唐代的鑒真和尚第五次東渡日本失敗,漂到海南島,在北歸的途中,經過桂林時,居住于開元寺,在此主持大典,-傳經。可惜古寺早廢,只留下這座佛塔敘說當年盛事。象鼻山,景色優美,是桂林山水的象征和桂林城的標志,最令中外游人喜愛。
廣西導游詞 篇6
游客朋友們:
龍脊梯田位于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和平鄉平安村龍脊山,龍脊梯田距離龍勝縣城17公里,龍脊梯田距桂林市80公里。龍脊梯田從廣義上說叫龍勝梯田,從狹義上稱為龍脊梯田,但廣大攝影和旅行愛好者更喜歡龍脊梯田的稱呼,似乎這樣更具氣勢。
龍脊梯田只是一個景區統稱,包含龍脊寨(壯族)、平安寨(壯族)、中六寨(瑤族)、大寨(瑤族)、田頭寨(瑤族)、小寨(瑤族)等若干村寨。就梯田本身而言,最壯觀的是大寨的金坑梯田和附近的小寨梯田。
桂林市去龍脊梯田為77公里路程,總面積70.16平方公里,居住著壯族和瑤族,所居住的房屋都是用杉木建成的吊腳樓,當地人還保存著原民族的服裝、生活習俗、文化。
龍脊梯田景區主要由平安壯族梯田觀景區和金坑大寨梯田觀景區構成,主要景點十幾個。龍脊梯田地處海拔1916米的崇山峻嶺深處,梯田海拔最高處1180米,最低380米,垂直落差800米,面積71.6平方公里;分為金坑、大寨瑤族梯田觀景區、平安壯族梯田觀景區,主要景點十幾個。
龍勝龍脊梯田景區位于桂林市龍勝縣,距離桂林市區77公里,距龍勝縣城17公里。從桂林乘車到龍脊梯田景區的`車程為1.5個小時。
龍脊梯田景區面積共66平方公里,梯田分布在海拔300至1100米之間,坡度大多在26至35度之間,最大坡度達50度。
龍脊梯田從山腳盤繞到山頂,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層層疊疊,高低錯落。從高處望去,梯田的優美曲線一條條、一根根、或平行或交叉,蜿蜒如春螺、披嵐似云塔,顯示了動人心魄的曲線美。其線條行云流水,瀟灑柔暢;其規模磅礴壯觀,氣勢恢弘,有“梯田世界之冠”的美譽。
廣西導游詞 篇7
七星公園 位于桂林市區漓江東岸, 小東江流貫其間, 占地面積100余公頃, 因七星山的七個山峰,猶如天上的北斗七星墜地而得名。公園內有“北斗七星”、“駝峰赤霞”、“月牙虹影”、“普陀石林”等勝景,占有山、江、洞、石之美。著名景點有七星巖、龍隱洞、月牙巖、曾公巖、駱駝山、龍隱巖和花橋、月牙樓、兒童樂園、動物園、三將軍及八百壯士墓、清真寺、盆景藝苑、桂海碑林等。為桂林最大,游客最盛, 歷史性最長的一個綜合性公園。
七星山 在漓江東岸, 距市中心1000米, 由普陀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4峰與月牙山玉衡、開陽、瑤光3峰組成,海拔依次為265、255、248、245、255、241、250米, 7個山尖幾乎擺在一個水平上。普陀月牙, 一東一西, 相互連屬, 分布如太空北斗七星,山名以此而來。山體面積51.5公頃, 以巖多洞奇著稱。七星巖而外, 有元風、玄武、白鶴洞和四仙巖、曾公巖等幾十個巖洞。普陀山的石林, 突兀崢嶸。駝峰下的盆景苑,集桂林石木之勝, 蒼勁挺拔, 氣度非凡。更為珍貴的, 有隋唐以來石刻500余件。
天柱石 在七星公園西, 花橋東。石挺撥矗立如柱, 故有“天柱”之名。又如未放的芙蓉, 亦名“芙蓉石”。石高約10米,上刻“思想萬歲”7個大字。北臨靈劍江, 江中磯石上筑有小亭。東南茂樹蔥蘢, 濃蔭簇擁。石顛有小葉榕,亭亭如蓋。天柱北面刻有崇寧五年(1106)和光緒十一年(1885)的洪水標記, 是研究古代水文的重要資料。晚清著名臨桂詞人況周頤曾住天柱峰下,有“天柱峰下人家”小印一枚, 常蓋在詞箋上。
花橋 在七星公園正門靈劍江與小東江匯合處, 橋畔繁花似錦, 小橋掩映于“滿溪流水半溪花”之間, 故名花橋。
七星巖 位于七星公園普陀山腹, 巖洞長約1100米, 寬處50米, 最高處20米。七星巖又稱棲霞洞、碧虛巖等, 七星巖之名起于宋代。該巖本為地下河床,后因地殼變動, 地下河上升, 露出地面成為巖洞, 其后雨水長期沿巖石縫隙滲入, 溶解石灰巖, 并不斷在洞內結晶, 從而形成許多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形成蔚為奇觀的自然景致。七星巖如今是桂林最著名的游覽勝地之一。
廣西導游詞 篇8
Bonjour, tout le monde! Se félicite de la visite à cette guilin, je les montagnes et l’eau sont les guides des visites guidées cette chen, si je les invite les membres de la commission, il n ′!
Nous voudrions ensuite de LiJiang, est très importante et LiJiang est guilin, si l’on veut aller doit aller LiJiang guilin. Bon, maintenant, nos travaux ici LiJiang trois caractéristiques de l’eau, et un repos, un LiJiang vert, l’eau est qu’un repos ne donne à la mobilité, vu les JiangDe d’agrégats vert, comme c’était déjà un des martin-pêcheur, chers amis, si elles ont été vus dans la mer, par exemple pour apprécier le niveau a cette occasion, mais qui ne peuvent pas être LiJiang et par ah!
Regarder de l’eau pour la consolidation de la paix, nous devons regarder montagne. Les trois guilin, show, chihuahua, risque, pourquoi? Sous一座座, des personnes agées, comme énorme, comme, à dos de chameau. Pourquoi beau? Comme la verdure comme nouvelles pousses de bambou. Pourquoi risque? Crête WuLi guatémaltèque, GuaiShi, YiBuXiaoXin mont-liban. Pourrait tomber de tout son long
Sao guilin! Vous êtes les bienvenus pour lui.
廣西導游詞 篇9
魚峰山巍然屹立在柳江南岸鬧市區的魚峰公園內,高八十八米。唐代柳宗元稱此山“山小而高,其形如立魚”,故名立魚峰,又稱石魚山。山上綠樹成蔭,翠松亭、冠山亭、觀美閣等古建筑適布其間。山腰陡壁,石刻滿目,古人所書的“柳江砥柱”四個大字崖刻遒勁有力。山上有清涼園、玉洞、盤石洞、純陽洞、陰風洞、螽斯巖、三姐巖等七個巖洞,彼此貫通,人稱“靈通七竅”,洞內有許多歷代文人騷客對此山贊美的題刻。明代徐霞客來游,盛贊:“是山透腹環轉,中空外達,八面玲瓏,即桂林諸洞所不多見也。”沿盤山道拾級而上,直達峰頂。人立峰巔,眼觀四面,柳州城的壯麗景色盡收于眼底。山的東南腳有個小龍潭,潭面不大,但潭水澄清涼爽,如用來烹茶釀酒芳香可口,柳宗元曾稱之為“靈泉”。此潭是由涌出的地下水形成的,其水潛入山腳的巖洞而注入柳州,所以潭水與江水同漲同落。
從潭的東南岸看魚峰山,山峰就像一尾鯉魚躍出潭面,潭光山色,互相輝映,景致壯觀,這就是柳州八景之一的“南潭魚躍”。相傳這里是壯族歌仙唱山歌的地方,所以至今還有“三姐巖”、“麻欄石”、“對歌坪”等遺址。山上有劉三姐的漢白玉雕像,洞內塑有男女對歌群雕。在小龍潭南面的“石玩精品館”,收藏有一百多個品種的五百多件賞石精品,很值得游人觀賞。國內第一條位于市中心的旅游索道,把魚峰山和附近的馬鞍山連結起來,為游客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廣西導游詞 篇10
各位游客:
國家首批“信得過”景區——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北海老城是北海城市的發源地,總面積0.4平方公里。始建于1820年,全長1.27公里,寬9米,被國內外專家學者譽為“近代建筑年鑒”。
這條街最大的特點是“建筑風格中西合璧,文化生活中西融合”。主要景點有東安馬頭、三皇廟、丸一藥房、街渡口、治安告示碑、搖水井、永濟隆、雙水井、單水井、北海海關大樓舊址、大清郵政北海分局、宜仙樓、電報局舊址、房產界碑等,特別是北海老城歷史文化館、北海坭興陶館、北海明清木雕館、北海水彩畫館等展館濃縮了北海老城歷史文化的精華,展示了獨具魅力的老城文化底蘊。
北海老城國家4A級景區旗下北海老城歷史文化館位于珠海中路102號,該館在梳理北海老城的歷史脈絡中,重現老城昔日繁華景象,展示老城獨具特色的歷史遺存,深度挖掘老城的精神文化內涵,展示出一種緣海而生、伴海而興、中西合璧的濱海古城歷史文化底蘊。通過高科技多媒體、場景復原、實物等的穿插展示,以時間為橫坐標,歷史事件為縱坐標,以事帶物,以物帶人,將整個老城的發展歷程完整的鋪陳開來。
北海老城國家4A級景區旗下北海水彩畫館位于珠海東路181號,該館由老街保存最為完好的'嶺南騎樓建筑風格的民居改建而成,重點介紹代表北海畫派的十一名畫家:蔡道東、張國權、張國楠、劉少華、張虹、包建群、吳明珠、吳志剛、黃小其、張濟良、張斌等的個人精品展。
北海老城國家4A級景區旗下北海坭興陶館位于珠海中路20號,主要展示許維基先生所收藏的'清代至民國時期的坭興陶藏品,輔以13位坭興陶大師的個人精品展,可堪稱“全國獨一無二”。
北海老城國家4A級景區旗下北海明清木雕館位于珠海中路10號,館內展品來自澳大利亞籍華人收藏家巫海先生藏品,主要陳列明清時期北部灣地區古民居中的建筑木雕及民用家具,這些展品主要采用了浮雕、透雕、圓雕等雕刻手法,展品雕工精湛,形象生動,是北部灣地區收藏古建筑木雕中數量最多、品種最齊全的展館之一。
廣西導游詞 篇11
親愛的游客朋友們:
我叫小宇,是這艘船的向導。我左邊是我們的機長,右邊是乘務員。我們在這里向所有的游客表示熱烈的歡迎!
漓江是全國文明示范景區。如果您有什么困難和要求,可以隨時問我們,我們會認真處理。嗯,我們的船就要啟航了。祝大家旅途愉快,萬事如意。
漓江綠如碧玉,靜如鏡。接下來,讓我們走進美麗的漓江,欣賞美麗的風景。你不能在船上抽煙,孩子們也不能去船上。
親愛的游客們,我們的船順流而下,很快我們就會看到黃牛巖景觀,這是中國第一批AAAA景點。黃牛巖位于漓江兩岸,磨盤山以南,與比亞隔江相望,距桂林約30公里。峽谷上有許多奇怪的石頭,如獅虎、蝙蝠和牛群,因此得名。此時,漓江水流清澈,急轉成90度彎。水流一分為二,拍擊各州,向南翻滾。民歌說:“九牛抵三洲,河水兩兩流;五匹馬過河,兩只獅子滾繡球。”
現在,請看看我的左手邊。這就是“拇指山”。據說如來佛祖的大拇指成了。你可以隨意在這里拍照。我們的船會走得更遠一點,我們會到達猴子吃仙桃的山。好了,現在你們都看到前方有一塊巨大的`巖石了嗎?像小猴子嗎?巨石旁有一塊小石頭。像桃子嗎?猴子是孫悟空,桃子是王母娘娘的仙桃,所以這座山被稱為“猴子吃仙桃山”。
漓江的風景也很美。春天冰雪消融,山川春丁咚,夏天樹木繁茂,秋天瓜果飄香,冬天白雪皚皚。現在我們已經到達駱駝山,你可以看到我的右手邊。遠處的山峰像一排排駱駝。你可以在船的頂部拍照。孩子們應該注意,小心不要掉進水里。
終點站到了。謝謝你的合作。讓我們度過快樂的一天。漓江隨時歡迎你。再見!
廣西導游詞 篇12
各位游客:
在到潿洲島之前我和大家講解一下潿洲島,潿洲島是北海市南方北部灣海域的海島,是中國最大、地質年齡最年輕的火山島。島上植被茂密,風光秀美,尤以奇特的海蝕、海積地貌,火山熔巖及絢麗多姿的活珊瑚為最,素有南海“蓬萊島”之稱。潿洲島風光壯美,比較著名的景點有“滴水丹屏”,“龜豕拱碧”,“芝麻灘”,“法國傳教士人頭像”,“火山彈薈萃”及三婆廟,圣丹廟,天主教堂和湯顯祖觀海處等。
而我們的潿洲島一日游將去的.地方也有在其中,我們今天會先去參觀天主堂,與圣母堂不同,天主堂對外開放,不妨在這里感受下濃濃的.宗教氣氛。然后去往古火山口,觀賞千姿百態的火山巖石。接著到豬仔嶺游覽,隨后是地質博物館,這里以火山島地質景觀、海岸線火山巖景觀為主體,用實物、圖片或者以假亂真模型等多種形式,呈現各種景觀及海島獨特的地質地貌給游客。那里的海鮮一級棒,午餐休息后去石螺口海灘,浪花溫柔地撫摸著海灘,海風懶洋洋地吹著,會讓人一下子覺得慵懶了,平時學習的勞累在這里讓海風吹吹也會身體也會變得格外輕松。我們還會在島上停留到傍晚時分,到滴水丹屏觀賞潿洲島美麗的日落景色。
潿洲島的海灘以寬闊平坦的沙質海灘為主,一般寬150~300米,沙礫層厚4~8米,平鋪于玄武巖之上層部岸斷間或有玄武巖出露。潮間帶一般比較寬闊,最寬者可達150米。潮下帶寬約60米,有珊瑚分布。珊瑚的下面就是礁坪。被波浪打碎的珊瑚殘體很容易與殼沙礫等堆積膠結成海灘巖。潿洲島北港一帶的海灘巖從古瀉湖一直延伸到潮下帶上部,覆蓋于玄武巖之上。
原來的火山口已變成了南灣的深水良港,火山形態十分明顯,火山口為高達50~80余米的弧形陡壁。
潿洲島北部潮上帶有新老兩道沙堤,南部海蝕崖上有三層海蝕洞,崖腳有兩極海蝕臺,反映了第四紀以來潿洲島一直在間歇地抬升,其幅度可超過20多米。
廣西導游詞 篇13
各位游客:
桂林金鐘山是國家AAAA級景區,地處桂林以南的“中國長壽之鄉”永福縣羅錦鎮。景區內設有湖面水上娛樂、高爾夫練習、農業觀光、溫泉山莊、民眾表演等項目。度假區將永福淵遠流長的傳統福壽文化融入10平方公里的原生態峰林幽谷之中。
永福溫泉—富硒溫泉座落于麒麟山半山森林處,源于地下1000多米,向上涌出。在森林環抱中,環境優雅、空氣清新、氣候宜人、一年四季皆可沐浴。有游泳池、熱身池、室內生態池、福祿壽池、鹽池、親親魚療池、動感水療池、玫瑰浴池、牛奶浴池等20多個泉池;分為普通泉池區、特色泉池區、養生區、養顏區、VIP貴賓區、品茶區;免費提供自助水果和糕點,免費提供汗蒸。
永福天坑溶洞與天坑相融合的地質奇觀,目前是大桂林巖溶旅游景區中能從底部步行進入的喀斯特漏斗(天坑)。整個游覽以尋“壽”開始,置身其中,可領略洞中鐘乳石巨景長廊的精美畫卷,看遍布在巖壁上的金沙灘,尋找與漓江相通的暗河流域,沿途聽著那悠悠的流水聲,呼吸大自然的綠色之肺,欣賞著遠古時代天坑中的各種珍奇物種,讓您在仰視天坑時猶如坐井觀天,乘坐電梯到天坑頂部,向下俯視,感受大自然鬼斧神功的杰出創作,沿途下山,自然,周圍綠樹環抱,突顯桂林山水的魅力,更有養生之道陪您結束尋壽之旅——負氧離子濃度達58000個。
永福巖是一個呈立體空間結構、水陸兼備、巖洞內高低錯落有致、空氣流通,是目前已開發的`大桂林溶洞中鐘乳石品種最齊全的巖洞之一。游覽途中大小不同的石花水潭錯落有致,潭水純凈清澈,形成如夢似幻的水境倒影,獨特的.水下結晶形成的“福”、“壽”文字和碩大的靈芝讓人驚艷。稍坐停留,聽一首優美純樸的山歌,人與自然的結合,讓原本浮動的心得以平靜,隨后帶著愉悅的心情繼續前行,一同見證地殼運動走過的足跡。
廣西導游詞 篇14
廣西,是我們山清水秀的故鄉,美麗的八桂之地。她位于我們高貴而偉大的祖國的南疆。屬喀斯特地形的桂林山水更是聞名遐邇,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說。我們可愛的故鄉,北海,以有“天下第一灘”的銀灘而得名。北海的海灘是那么的美麗,尤其是在夕陽落在水天的相連接處的時候,是那么的壯觀,又那么的令人感概萬分。我喜歡銀灘,是因為她的壯觀和美麗,以及藍色的溫和。但是當我脫下鞋踏進銀灘,踩到一堆爛掉的和塑料袋交織在一起的水草時,我突然意識到,不能只欣賞家鄉的美,而什么都不做。我們可愛而又深受傷害的家鄉,是時候要靠我們來好好保護了。
廣西美麗的地方不僅僅只有聞名遐邇的桂林山水和德天瀑布,比較偏遠的鄉下也是個很美的地方。安靜,祥和,毫無紛爭。毫不遜色于“世外桃源”。小時候我曾跟著父母一起去到鄉下游玩,光著腳丫在田里奔跑著,笑著,大口大口的呼吸著鄉村那混著清香的新鮮空氣。那時候鄉下是那么的美麗,太陽暖洋洋的,綠油油的田地就如油畫一般,茂密的竹林如樸素的水墨畫,雄奇峻險的山,幽深曲折的峽谷,清澈蜿蜒的河流,古樸自然的山水畫廊,人走在其間,宛如人在畫中行。大自然的作品總是令人驚嘆的,但是我們在懂得欣賞藝術家的作品,尊重藝術家的同時,我們也忘了大自然也是一位杰出的藝術家。
如今,我再回到那個鄉下的時候,我卻被驚呆了。我甚至在懷疑自己是不是來錯了地方。那個以前美麗、安靜、祥和的村子,現在卻停滿了經常會發出令人討厭的喇叭聲的汽車。我突然意識到,是村子里的人富了,就不再騎著他們的三輪車了,改坐轎車了。以前干凈的,被我不知光著腳踩了多少次的泥濘小道,現在卻堆滿的裝化學肥料的蛇皮袋,散發出一股惡臭。竹林里的竹子已經被砍得一干二凈,因為這里要建房子。就連當初清澈的河流也變成的黑色,時不時的會從對面飄來一只白色的塑料袋,在太陽刺眼的陽光下對我齜牙咧嘴猙獰的笑。以前質樸好客的農民們已經不知道到何處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群好吃懶做渾身散發著酒味的大漢,成天圍在自家的園子前賭博喝酒,正事不做。本該出現在田地里勞作的他們卻被零星幾個幾乎站都站不穩的瘦弱老頭子代替。這群大漢還把吃剩的東西隨意倒在小路上,就這么放著它不管,留到發臭。
父母依舊像前幾年那樣,跟親戚聊得很開心。而在看到他們一邊大笑著聊天一邊往地下吐痰拎著塑料袋往外扔的時候我卻忍不住嫌惡的皺了皺眉頭。他們在一點一點的瓦解我親愛的故鄉,摧毀大自然的藝術,但是小孩子說的話卻沒人會聽。村里的人都提不起干勁,我這個只在村里呆兩天就要走的人再怎么干著急也沒用。當初的我是這么想的。但是后來我明白了,我們親愛的故鄉是要靠大家一起努力才
能變得更加的美麗,凡事都要從自己做起。作為一個廣西人,我們應該愛護家鄉的一草一木。而作為一個人,我們也應該尊重大自然這個偉大的藝術家。
而如今,人們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強,家鄉也在不斷的變化,環境問題也改善了很多。現在也有了“美麗廣西,清潔鄉村”這個活動,讓我感到非常的高興。只有付出才會有收獲,我們在欣賞自己家鄉的美景的同時,也不能忘了要保護她。為了讓廣西的風光永存于這個世界,為了不讓那美麗的自然畫廊消失殆盡,我們要用我們的雙手去親自的守護她。因為她是我們的母親,我們親愛的家鄉。( 文章
廣西導游詞 篇15
各位游客:
德天大瀑布橫跨中國、越南兩個國家,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的跨國瀑布。它起源于廣西靖西縣歸春河,終年有水,流入越南又流回廣西,經過大新縣德天村處遇斷崖跌落而成瀑布。瀑布氣勢磅礴,一波三折,層層跌落,水勢激蕩,聲聞數里。
瀑布河水時急時緩,時分時合,迂回曲折于參天古木間;更有花草掩映,百鳥低徊。 江水忽遇斷崖,飛瀉而下,站在瀑布之下,水氣蒸騰,上接云漢,其滾滾洪流,折而復聚,連沖三關。仰望瀑頂,群峰浮動,巨瀑如海傾;水沫飛濺,如萬斛明珠。德天瀑布雄奇瑰麗,變幻多姿,碧水長流,永不涸歇,無論春夏秋冬,陰晴雨霧,均各具情態。其魄力,其氣勢,其風采,震魂攝魄,搖動心旌。
德天大瀑布的.美在于變幻多姿,早、午、晚各展現出一幅幅瑰麗生動的美景。中午艷陽高照時,百米來寬的斷崖上,巨瀑如海傾,跌宕50米;沖撞聲回蕩于山澗,數里可聞。黃昏時,夕陽剛好掛在瀑布上方,暮色中的'瀑布如銀簾高掛,似縞絹垂天,織上橘紅偏暗的夕陽和晚霞,美得引人遐想。清晨,如果運氣好,會見到彩虹銀瀑同時展現的美景。瀑布猛撞河谷,激起水花飛濺,使霧氣彌漫山間;朝陽東升時,瀑布前的霧氣折射陽光便產生了彩虹。
到達與離開:
1、每天上午8:30點有一班旅游專線快巴在南寧瑯東站出發,可以直接到景區的大門口。但時間上面有限制,必須在15:30回去。如果趕不上,可以乘車至大新縣汽車站轉車。
2、每天南寧北大客運站有很多班次車往大新縣,抵大新后再轉車至德天景區。因為交通比較復雜和不方便,所以推薦跟團。景點類型:
廣西導游詞 篇16
廣西,是一年四季美麗的地方;廣西,是一個風景優美的旅游勝地;廣西,是一個環境優美的首府;廣西,是一個民族團結的家園。
春天,美麗的柳樹姑娘長出了翠綠的“頭發”,一陣陣柔和的風吹過,她輕輕地拂過柳樹姑娘的頭發,又悄悄地飛走了。她飛到草坪上,頑強的小草又長高了一厘米,風姑娘“刷……”的一聲飛過去,小草翻起了一波又一波歡樂的‘海浪’,草坪就像一片綠色的海洋。花兒們就像一個樂隊,牽牛花和喇叭花吹起來美妙的喇叭聲;風鈴花用力的搖晃著身子,發出清脆的鈴聲;風姑娘也來演奏,她用手輕輕的搖擺著枝葉;小蜜蜂是這里的熱力主打,也是這里的主唱和演員,時不時的發出“翁…翁…”的聲音,然后跳起優美的擺尾舞,果真天衣無縫的組合呀!
夏天,天氣多么酷熱,火辣辣的太陽用那無情的刺眼的陽光照射在大地,大地似乎冒著一層白煙。小雞熱得耷拉著翅膀,趴在那里一動也不動,狗熱得吐出了舌頭,沒精打采的躺著,蟬熱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樹上不停地唱著‘知了,知了’的成名曲,音調一聲高過一聲,一浪高過一浪。這時候,孩子們迫不及待地來到游泳池旁,興高采烈地跳進游泳池里,痛痛快快地玩起打水仗。池塘里的荷花爭奇斗艷,開得那么的嫵媚,開得是多么的燦爛,多么的水晶晶。孩子們在水里欣賞著眼前的景物,忘記了夏天的炎熱。
秋天,是一個瓜果飄香的季節。她有一盒五彩繽紛的原料。她用金黃色畫了一片稻谷,一層層稻谷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她用黃色畫了許許多多的玉米,一個個玉米像帶著金牙齒的老爺爺。她用紅色畫了高粱,一棵棵高粱像一位位披著紅頭發的外國人。她用紫色、黃色、白色……畫許多美麗的菊花,美麗的菊花在秋風中頻頻點頭。
冬天,雖然廣西不會下雪,但還像春天那樣美麗。梅花們競相開放,松樹堅持不懈地站在那里。樹木把樹上的最后一片枯葉毫不留情地搖了下來,滿地都是枯葉。西北風呼呼地吹過,把地上的落葉帶走了,那是給遠方的朋友送上真誠的祝福。
廣西,美在那一年四季;廣西,美在風景獨特;廣西,更美在那一草一木……
廣西導游詞 篇17
各位游客:
龍脊梯田是桂林地域龍勝各族自治縣跟平鄉龍脊村以及安全村梯田的統稱,位于廣西龍勝縣東南部和平鄉境內,距龍勝縣城27公里,距桂林市80公里,早已名聞遐邇。龍脊梯田之所以聞名,就在于它的恢宏澎湃的氣概。南國山區處處有梯田,可是象龍脊梯田這樣大范圍的集中切實是常見。龍脊梯田集絢麗與秀美于一體,有“世界梯田之冠”的美稱。
龍脊梯田景區景區面積共66平方公里,其中最精髓的梯田景區20平方公里,龍脊梯田區域內最高海拔185米,最低海拔300米,梯田個別散布在海拔300米—1100米之間,坡度大多在26—35度之間,最大坡度達50度。這種深谷,幽谷落差大,使得龍脊梯田周邊遠有高山云霧,近有河谷急流的大景觀,構成了世界一絕的天然生態游覽資源。
龍脊梯田始建于元朝,竣工于清初,距今已有650多年歷史,是廣西二十個一級景點之一。梯田如鏈似帶,把一座座山峰圍繞成一只只宏大的'螺螄,有的像巨扇一樣半摺半開,斜疊成一個個狹長的扇;有的則像天鏡被宰割,而后有檔次地鑲嵌成多種圖形的碎塊,在這個廣袤的方圍內,小路悠悠地,蜿蜒在跌蕩有致的梯田里,飄忽成一根根細繩,而裊裊地繚繞在它上空的龍脊壯族山歌,縹緲成一縷縷云煙;那一幢幢被水光映射,被云影拂弄的壯族"麻爛"(木樓),則被空靈羽化宮了。
龍脊梯田的風景,還跟著節令的`變化而變更,時而春水融融,時而綠波蕩漾,時而一片金黃。春、夏、秋在這里分辨是三幅套色的版畫,而把成熟和豐產交給曬樓和谷倉當前的冬天,龍脊梯田則是一幅色調明顯的黑白版畫。
龍脊梯田的重要景觀有:龍脊梯田、大寨梯田、小寨梯田、龍脊古壯寨、金竹壯寨、黃洛瑤寨等。其中龍脊梯田是廣西的一級景區之一
廣西導游詞 篇18
各位游客:
游斜陽島,從北海國際客運碼頭乘快船可直達這個風光奇特,游人罕至的寶島。斜陽島遠離大陸,若千萬年前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經過數次火山爆發的積淀大自然的不斷造就,這才形成了今日的斜陽島。
斜陽島是一個東西長,南北窄的長條形的島,四周多是陡峭的懸崖,東、北、西各方只有小道可上島,惟有南邊是斜陽漁港、碼頭,也是南面惟一一條上岸到村莊的大道。站在碼頭的東面往西遠眺,映入眼簾的是一頭將出海的“綠背龜”,向南伸向海面的山脈就是“龜”的頭部,它正緩緩地把頭伸進海里,后面拱起半圓狀的小山,就是“龜”的背,上面覆蓋著郁郁蔥蔥的樹木,使這頭“出海龜”煥發出青春的活力。此“龜”還有龜足,即同下面的礁石,一派躍躍欲爬的架勢。從碼頭上岸,矗立在你面前的是昔日數次火山噴發巖漿形成的火山口,不過今天它已成為斜陽島的忠實衛士。拾級而上,沿路你將看到許多形態各異錯落有致的巖石,它們大多有被火燒過的痕跡,如煉鋼出爐的焦炭,這當然是火山噴發后留下的景觀。大的巖石有幾百上千噸,石上還有清晰可辨火山噴發時高溫巖漿流淌的痕跡,小的已被分解成灰燼散落在路邊。隨著一天中陽光位置的`移動,小島南面海岸屹立著的那些高低不平造型各異的巖石會變幻出奇妙無窮的光影。
晴天早上日出前趕到碼頭的西面,往東可以觀察到斜陽島海上日出的奇特景象,被朝霞染紅的大海廣闊無垠,星星般點綴其間的是斜陽島漁民捕魚的船只。最妙的是紅日露出海面時的情景,開始是一個紅點,接著是半個圓,這時給海平面鋪出由遠到近的一線金光,幾分鐘后圓圓的紅日跳出海平面時,選擇哪個角度拍攝都是一幅絕美的風光照。斜陽島的北面,有“牛鼻洞”,洞外各種景觀、山石造型令人神往。從洞內往外看:遠山、近景、大海、漁船、藍天、白云各種光影,別有洞天,洞內各種巖石姿態斜陽島變幻、神奇莫測、遐想連翩。
斜陽島的東面是全島海蝕、巖溶景觀最為集中的地方,更為奇特。這里有各種形態的巖層、溶巖、斷層、拉溝、溶洞、懸崖、峭壁,美不勝收。這里的海水碧綠、十分清澈、無任何污染。岸邊魚蝦成群。岸上巖石下,各種蟹類,或是在曬太陽、或是在緩緩爬行,見有人活動,便各自尋找隱蔽處。
斜陽島上長滿了中國臺灣相思樹、馬尾松、榕樹、仙人掌等各種花草樹木,一年四季常青,四季花香。
廣西導游詞 篇19
尋覓圣帝足跡追蹤千載文明
飽覽山水神韻游憩虞山公園
虞山公園位于桂林市城北,因其園美廟靈、山奇洞幽,是桂林山水游覽的開山地和桂林歷史的淵源地。園內虞山、皇澤潭、韶音洞素有仙山、仙河、仙洞之名。四千多年前,華夏文明始祖之一的虞帝南巡曾到這里,秦人立廟紀念,延續至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古往今來,祭祀帝者絡繹不絕,使虞山和虞帝廟附麗著濃郁的儒宗文化色彩,積淀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虞山公園的造園手法新穎,風格獨樹一幟,古今結合,東西兼容,精巧雅致,主要景點虞帝廟、怡沁園、三絕碑、五福塔、聞韶樓、韶音洞、九重天、美泉宮景景生輝,處處誘人。
虞山 在虞山公園內,疊彩區北極路東,漓江西岸,是桂林城北一座孤峰,海妃殉之。根據這個動人的古老傳說,唐時在山下建虞帝廟,廟東宋人建南薰亭,把山叫做虞山或舜山。虞山西麓有南北對穿的南薰洞,又名韶音洞。曾是古老的地下河道。山崖上有唐韓云卿文,韓秀實書、李冰陽篆額的《舜廟碑》和宋朱熹作的《虞帝廟碑》等石刻。洞內有張式的《韶音洞記》,方信儒的《古相思曲》等。
韶音洞 在虞山西麓,為一南北對穿的古地下河道,高2~3米,寬5.5米,深105米,面積約720平方米。北洞前淙淙流水、陣陣松濤,交匯成韻,有如舜帝所制“韶樂”,因有韶音洞之名。張式《韶音洞記》云:“洞之深凡十有三丈,廣二丈有奇。牖之外少西,有地隆然而高為臺,可釣。明年秋,又于洞之左得小丘,平廣爽塏,江出于旁,凡桂之山,瑰奇杰出者悉獻其狀。”明周進隆題“韶音洞”洞名,清俞徵題“薰弦”二字,都表達了洞的特色。
南薰亭 在虞山南山腰。始建于宋淳熙二年(1175),為張式創建,歷代均有修葺。亭東可望漓江,南有松林,亭北山水交織,一派靈秀景象。抗戰期間毀于戰火,僅存遺址。昔日是謁舜廟從容游息、宴集之地。清人查淳《南薰亭詩》,“留題字滿苔痕綠,古廟煙浮松影寒。此日登臨無限恨,追思往事一憑欄”,詩人對今昔抒發無限感慨。如今,新建虞山大橋飛架漓江東西岸,車隊如龍,古廟蒼松將長青萬古。
舜廟遺址 在市區虞山(又名舜山)南麓。虞山為桂林開發較早的名山之一,相傳虞帝南巡曾到此山,故名虞山。并立廟紀念。廟建于何時無考。唐建中元年(780),朝議郎守尚書禮部郎中上柱國韓云卿,朝議郎守梁州都督府長史武陽縣開國男翰林待詔韓秀實,京兆尹人李陽冰,曾合璧《舜廟碑并序》于虞山,此為記述舜廟最早的一方石刻,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宣教郎主管臺州崇道觀朱熹作,《舜帝廟碑》云:“虞帝祠在城東北五里,而近虞山之下,皇澤之灣,蓋莫詳其始所自立,而有唐石刻辭在焉。南宋淳熙二年(1175)春2月,今直秘閣張侯式始行府事,奉奠進謁,仰視棟宇傾墊弗支,圖像錯陳造已淫厲。”于是“命撤而新之”。這是有記載的第一次修葺。此后,修葺之事歷代均有。今殿堂,僧舍已廢,遺址尚存。
虞山大橋 位于疊彩區虞山以東約400米的東環路和北環路與漓江相交處。1986年1月興建,1988年2月建成,同年9月通過竣工驗收交付使用。虞山橋是桂林市“七五”重點工程項目,為7墩2臺等截面T型預應力簡支連續公路橋,總長309.86米,寬20.5米,其中車行道15.5米,人行道2.52米;荷載汽--20級,拖--100級;最高通航水位按10年一遇洪水計,設計6級航道,通航凈高4.5米。虞山橋是目前桂林市區橫跨漓江4座公路橋中最大的一座橋梁,它的建成,溝通內外環線,實行人貨車分流,不僅對緩減市區交通緊張、改善城市環境起到積極的作用,而且橋型通透明快,結構簡單實用,與四周景色相互補充,是一座十分美麗的景觀橋。
廣西導游詞 篇20
各位游客:
桂林龍脊梯田景區位于桂林西北的龍勝縣和平鄉境內,距離桂林市區77公里,距龍勝縣城17公里。從桂林乘車到龍脊梯田景區的車程為1.5個小時。
龍脊梯田地處海拔1916米的崇山峻嶺深處,梯田海拔最高處1180米,最低380米,垂直落差800米,面積70.16平方公里,分為龍脊古壯寨梯田觀景區、金坑·大寨紅瑤梯田觀景區、平安壯族梯田觀景區,主要景點十幾個。
根據記載,龍脊梯田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龍脊梯田景區位置原隸屬興安縣)。龍脊梯田開造始于宋代,歷史悠久,居住在這里的壯、瑤族少數民族,祖祖輩輩筑埂開田,從水流湍急的溪谷到云霧繚繞的峰巒,從森林邊緣到懸崖峭壁,凡是能開墾地方,都開鑿了梯田。由于是依山而建,因地制宜,因此這些梯田大者不過一畝,小者僅能插下兩三行禾苗,俗稱青蛙一跳三塊田。一千多年來經歷了多少代人的努力,使龍脊梯田日臻完美,形成了從山腳一直盤繞到山頂,“小山如螺,大山成塔”的壯麗景觀。她以磅礴的氣勢、流動的線條,變幻的神韻和獨特的民俗風情而享譽中外,為天下梯田之望塵莫及,堪稱“天下一絕”,是桂林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現有游客接待床位6000多張,為桂林黃金旅游線路之一。
龍脊梯田的景色隨季節的更替而變幻無窮。開春之際,灌滿水的層層梯田映襯著天光,如同根根銀帶相疊;夏日驕陽似火,綠油油的`.禾苗隨著微風翻卷著道道綠波;金秋流光溢彩,漫山鋪金,層層梯田若級級金階,梯田環繞的山峰又似座座金塔;隆冬,銀裝素裹,把梯田和山寨都嵌入了冰雕玉砌的童話世界里。在錯落有致的梯田間、在蜿延曲折的山路上、在炊煙裊裊的山寨里,偶見瑤女壯妹身背竹簍,款款而行;在流泉飛瀑下,溪水潺潺中,時有紅瑤婦女洗梳長發,玩水嬉戲,不時飄來幾縷悠揚純樸的山歌聲,令人陶醉其間,流連忘返…
廣西導游詞 篇21
各位游客:
你們好!我是導游員,你們可以叫我,今天我帶領大家暢游象鼻山,在此,我們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同時,也希望我的服務能給大家帶來一段美好的享受。
象山公園地處廣西桂林市中心的漓江與桃花江匯流處,占地面積11。88公頃,山因酷似一只站在江邊伸鼻豪飲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被人們稱為桂林山水的象征。園內自然山水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山、水、洞、島、亭、臺、坪、徑、文物、古跡相映成畫,美不勝收,令人心馳神往。象鼻山又名象山,是公園的主要景點,其山形酷似一頭駐足漓江邊臨流飲水的大象,栩栩如生,引人入勝,被人們美譽為桂林市的城徽。山體前部的水月洞,彎如滿月,穿透山體,清碧的江水從洞中穿鼻而過,洞影倒映江面,構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奇觀,“象山水月”因之成為桂林山水一絕。水月洞的幽奇迷紀令古往今來的墨客騷人文思泉涌,洞內外石壁上留下了歷代石刻文物50多件,多為宋代鐫刻。象山南麓,有始建于唐代的云峰寺,象山的東、西麓,艾有石級曲折百上。山頂平展,樹木成蔭,小徑通幽;明代建筑普賢塔聳立于此,塔高10余米,因塔身的正北面嵌有青石平雕的普賢菩薩像而得名,普賢塔形似劍柄,又似寶瓶,古樸凝重;游人立于山頂,神清氣爽,極目遠眺,桂林山城美景盡收眼底。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使得古老而年輕的象山魅力獨具。象山公園常舉辦各類花展,游人徜徉其中,但見山之奇峭、水之碧透、洞之清幽、花之嬌媚,幾疑身處仙境,流連忘返。桂林之旅,從象山公園開始。
從濱江路步行下江岸,能一覽象山全景,“象汲長波,洞生明月”,象山公園的第一景便是“象山水月”。距今1。2萬年左右,地殼抬升,漓江水面由2千米寬度不斷縮小,江水在山體東麓沖刷溶蝕出一個長17米,寬9。5米,高12米,位于象鼻與象之間通透圓洞,即“水月洞”,又名朝陽洞。江水穿洞而過,山洞如明月浮水。有詩贊曰:“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與象山隔河相望的訾洲翠竹簇簇,果樹蔥蔥,竹籬茅舍掩映其間。若是雨季,云蒸霧騰,村舍與綠樹皆似披上一襲輕紗,古人稱之為“訾洲煙雨”。將其列為桂林八大勝景之一。此時的巨象仿佛被賦予了生命,在煙雨中惟妙惟肖。象山水月被視為桂林的象征,是中外游客最為神往的風景點。
水月洞
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間。距今約1。2萬年前,地殼抬升,漓江縮小,加速了水月洞的發育,形成一個東西通透的圓洞。長17米,寬9。5,高12米,面積約150平方米。《象山記》載,“有石穴一,彼此可以相望,形圓而長,其半入于漓水中,水時高時下,故其穴亦時有大小”。
水月洞洞口朝陽,亦名朝陽洞。但洞在水上,如明月浮水,十分形象,所以水月之名,一直沿用至今。“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文人學士屬文賦句,莫不嘆為觀止。宋薊北處士《水月洞》詩有“水底有明月,象鼻山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之句,細致刻畫了天上、洞中,水底月亮相互輝映的奇跡。象山的水月與南望的穿山月巖相對,一懸于天,一浮于水,形成“漓江雙月”的奇特景觀。
宋代在洞中建朝陽亭,清代改稱得月樓,已廢。洞內有張孝祥《朝陽亭詩并序》、范成大《復水月洞銘》、陸游詩稿手札等摩崖石刻50余件。
朝陽亭
在像鼻山水月洞內,始建于宋,亭已早廢,但遠在800多年前,圍繞水月洞的命名,兩位桂州前后任的地方長官之間展開的一場背靠背的筆墨官司,一直成為到此游覽的人們永恒的話題。原來,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張孝祥游水月洞留連至晚不歸,不久再度重游,一高興題詩作序,因洞口東向,把亭名、洞名、巖名統統已為“朝陽”,并把記述其事的《朝陽亭詩序》該在水月洞北壁。其后,范成大主桂,持不同意見,恢復了原名,寫下《復水月洞銘》,并鐫在洞的南壁。
象眼巖
象眼巖位于象鼻山山腰南北兩側,互相貫通,高約2米,寬5~10米,長52。8米,呈扁長形,面積約274平方米。象眼巖原是一段不長的古地下河道,形成年代比水月洞早,因部位恰巧在象眼處而得名。從象山南麓南極洞口,沿石級可登上南眼。出象眼巖,盤山道可達山頂。北眼懸崖峭壁,無磴可通。象眼巖南北兩洞,是一對眺望風景的絕妙窗口。從左眼張望,高聳的漓江飯店近在咫尺,城區樓宇街市鱗次櫛比,半城山芭歷歷在目;從右眼遠眺,江波帆影,閃爍隱現于訾洲、塔山、穿山之間。云崖軒宋代園林建筑。明張鳴鳳《桂故》載:“故宋提刑方公信孺即南壁下建精舍以居,曰云崖軒。軒廢已久。”根據方信孺《題云崖軒》和邵以仁在方所鐫詩之前便建“古云崖軒”的記述。云崖軒確建何時無可考。方信孺詩有“不用窮探費杖藜,隱然林壑挾城陴。曾尊月洞千巖上,更著云崖一段奇”之句,說云崖軒建在象山麓是可信的
普賢塔
普賢塔遠看像插在象背上的劍柄,又像一只古雅的寶瓶,因此稱“劍柄塔”,或“寶瓶塔”。該塔建于明代,塔高13。6米,塔基為雙層八角須彌座,在第二層基座正北面,嵌有青石淺刻的南天普賢菩薩像。普賢塔位于象山之顛,不僅與桂林山水的傳說相吻合,又印證了普賢菩薩乘大象之說,而大象馱寶瓶,在亞洲各國的許多傳說中,也象征著和平、美好和幸福。象鼻巖與水月洞相鄰,在象鼻山的象鼻稍后處而得名。巖高1。9米,,寬3。3米,長約13。5米,面積44。5平方米。巖口面江,東向,呈條形封閉狀態,是內涼、眺望江景佳處。明代學者毛賓泉曾在此讀《周易》后人在巖口刻“讀書巖”3字,并稱此巖為“點易山窗”。萬歷丁丑(1577)春正月中進行修整,有“賓泉山人開深此洞”題名石刻。明詩人張襄《訪毛賓泉點易山窗》詩,有“千頃水光涵洞府”,“山窗寂靜觀周易”句,詳見水月洞摩崖石刻。
廣西導游詞 篇22
各位游客:
榕湖、杉湖原為唐宋時桂州城南護城河, 現在湖畔樹木婆娑, 湖中澄湖碧水, 象碧玉鑲嵌在市區中心, 游人到此不僅能飽覽湖光山色, 而且可以尋勝訪古。
古南門 桂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榕湖北岸。又名榕樹門。據載為唐代名將李靖于武德四年(621)平定嶺南后, 在桂林筑置城守新建, 是桂林“唐城”的南大門, 距今正1300多年。
黃庭堅系舟處 在榕湖北岸, 古南門前, 榕蔭亭側。崇寧二年(1103)北宋大詩人黃庭堅被謫宜州, 崇寧三年(1104)經桂林, 遍覽名山, 泊舟此岸。他寫的《到桂州》云“桂嶺環城如雁蕩, 平地蒼玉忽 峨; 李成不在郭熙死, 奈此百嶂千峰何”, 融進個人的不幸遭遇, 也表達了對桂林山山水水的.深厚情意。南宋理學家張知靜江府時, 在系舟處建榕溪閣, 以志懷念。閣久廢, 1955年在舊址建榕蔭亭, 其后又立碑其側, 題為“黃庭堅系舟處”。
湖西莊 在榕湖北路西段。清嘉慶道光間, 少司空李宗瀚建為別墅。張維屏《洼游日記》稱, 大門臨湖, 內有小橋流水, 過橋有屋, 屋后有軒, 軒前有園, 整座建筑用竹籬圍合。李宗瀚住湖東“拓園”, 今人民禮堂東北側, 湖西莊由其侄李春回掌管。李春回工書精刻, 后破落, 別墅荒蕪。1954年以來, 這里建起擁有十幾幢風格各異的庭院建筑, 成為桂林市第一個接待國家元首級的外事賓館榕湖飯店。
朝霞亭 在榕湖東側, 湖濱飯店前, 簇擁于小葉樟, 夾竹桃與翠竹間的一個260多平方米的.小島上。高7米, 長寬各4.45米, 面積19.8平方米, 為6柱、6角、單檐、攢尖頂小亭,3面有石欄桌凳,北面有曲橋通達,是喧鬧市區中難得的安寧憩息地。每當日出,霞光滿亭,激人奮進,嫵媚可親。
一名杉湖亭, 在杉湖湖心島上, 1955年建, 為木結構, 以杉樹皮蓋頂。杉湖畔清代有“補杉樓”, 是著名桂林詩人朱琦、龍啟瑞等登臨吟詠之地。補杉亭之名由此而來。亭已廢, 1978年在原址四周新建蘑菇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