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導游講解詞(精選3篇)
桂林導游講解詞 篇1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桂林。
我們現在是在桂林的兩江國際機場,大家請看機場的候機大樓,非常的氣派宏偉。兩江國際機場是一九九六年開航的,還是一個新機場,據說機場的占地面積是全國最大的。客運量排在全國的前幾位。現在我們的巴士從機場開往市區,行程三十公里,約須三十五分鐘。
首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姓張,叫張X。是桂林旅行社的導游,也是我們這個旅行團的導游,大家在桂林的三晚四天的游覽中,由我給大家做導游講解。我們的司機是李師傅,巴士的車牌號是6508,李師傅有十五年的開車經驗,開車非常的平穩安全。我們一定會努力為大家服務,讓大家在桂林玩得高興愉快,希望大家對我們的工作多多關照。
在這段時間里我給大家介紹桂林的概況:我們大家專程來到美麗的桂林旅游,桂林是中國乃至世界的著名旅游風景名城,桂林的奇山秀水,如詩如夢的美麗景色,每年吸引著上千萬的海內外游客到桂林來觀光旅游。桂林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東北部,全市的人口約四百八十萬,其中城區的人口六十萬。桂林的總面積有二點七八萬平方公里,其中城區的面積有五百六十五平方公里。全市轄疊彩,秀峰,象山,七星,雁山五個區和十二個縣。桂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十九度,年平均降雨量為一千九百毫升。冬季的平均氣溫為八度,夏季的平均氣溫為二十八度,是一個非常適合于旅游的地方。
我們廣西壯族自治區位于中國的南疆,它的東部是廣東省,西部是云南省,西北部是貴州省,北部是湖南省,而南部是與越南接壤。廣東省的廣州市海拔是五十米,桂林的海拔是一百五十米,云南省的昆明市海拔是一千八百米,而更西部的西藏自治區的海拔是四千五百米,地勢從東至西迅速增高。據地質學家的研究調查,一億年以前,從東到西的廣東,廣西,云南,西藏還是一片海底。后來由于地殼的運動,由海底隆起成為陸地,西藏則被抬升為世界的屋脊。桂林當時是海底的一片石灰巖沉積巖,成為陸地以后,幾千萬年以來的風雨的侵蝕和溶蝕,形成了桂林獨特的喀斯特地質地貌。地面上群峰林立,江河縱橫,地面下暗河涌動,鐘乳洞遍布群山之中。桂林的山高峭聳立,拔地而起,桂林的水蜿蜒彎曲,清澈見底。桂林以她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秀麗風光而聞名于世。
桂林不光是一個風景旅游名城,還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兩千多年以前,秦始皇派人在桂林的興安修筑了靈渠,把珠江水系和長江水系連在了一起。從宋代開始,桂林就是我們廣西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嶂派他的侄兒到桂林擔當靖江王,在桂林傳有十三代。抗戰時期,桂林是全國著名的抗戰文化城。桂林山清水秀,地杰人靈,江山代有人才輩出。在清代,出了著名的宰相陳宏謀,民國時期,出了民國的代總統李宗仁,國防部長白崇喜,到了現在,著名的電影[劉三姐]的扮演者黃婉秋,全國著名的歌手俞均健,奧運會體操冠軍莫慧蘭,奧運會跳水冠軍李亭亭。還有羽毛球國手周蜜,都是我們桂林人的驕傲。今年,著名的電影導演張藝謀在桂林的陽朔親自導演了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實景文藝表演[印象劉三姐],把美麗的桂林傳說傳播到了全世界,吸引了眾多的海內外游客競相前來觀賞。
桂林的名稱由來是取桂花成林的意思,金秋十月正是滿城桂花飄香的季節,在游覽其間我們還可以品嘗到香氣怡人的桂花茶和甜美無比的桂花酒。這個季節桂林的水果種類非常豐富,有香蕉,蘋果,柑桔,西瓜,還有桂林最有名的沙田柚,柿子餅,水蜜桃,在市區和各個景區都可以買到,大家可以盡情品嘗。
改革開放的二十年,桂林的旅游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桂林市著名的觀光景區有象山景區,伏波山景區,疊彩山景區,七星公園景區,蘆笛巖景區,漓江景區,近兩年又建成了有東方威尼斯之稱的兩江四湖景區,各位貴賓在桂林三晚四天的觀光中,將觀賞到以上景區的最美麗的景色。
接著我給大家宣布一下明天的行程,明天我們是乘船游覽桂林旅游最美麗的漓江風光,游船是早上九點起航,因此我們是六點半叫早,七點開始早餐,八點從酒店出發。從酒店到碼頭,乘巴士要四十分鐘。漓江的游覽從桂林到陽朔全程是八十三公里,乘船要大約四個小時。明天的中餐是在游船上用餐,我們明天大約在下午的一點到達陽朔,隨后我們還要在陽朔游覽大榕樹和月亮山公園及參觀桂林最大的鐘乳石巖洞,“銀子巖”,在下午的五點乘車返回桂林。
我們的巴士已進入市區,還有五分鐘我們將到達我們住宿的酒店,我們住宿的酒店叫桂山大酒店,坐落在美麗的漓江東岸,是一個四星級的豪華大酒店。到達酒店后,我們將直接上酒店的餐廳用晚餐,在大家用晚餐的時候,我給大家辦好入住手續,大家用餐后就可以直接進房間休息了。大件的托運行李會由酒店的行李生給大家送到房間里。房間里沒有免費的礦泉水,但有一個燒水的水壺,大家可以自己燒水喝。冰箱里的飲料酒水是收費的,大家可以飲用,退房時到酒店的總臺結算就可以了。我們的巴士已到達桂山大酒店,各位貴賓請拿好自己的行李準備下車。
桂林導游講解詞 篇2
冠巖景區是桂林市新開辟的游覽區。位于桂林市南29公里處,漓江東岸的草坪鄉,因山形如帝王的紫金冠而得名,冠巖是一個巨型地下河溶洞,全長12公里,發源于桂林東面的海洋山。目前以開發靠近漓江的一段,有地下旱河和旱洞兩部分,長約1.7公里.從桂林乘車經大圩古鎮,可直達冠巖景區。也可乘船在游覽漓江中途停靠冠巖碼頭,游覽冠巖景區。
冠巖全長12公里,已開發靠近漓江的一段約3公里,有地下河和旱洞。位于漓江東岸的草坪鄉,從桂林乘車經大圩直達冠巖或游覽漓江途中停靠冠巖碼頭,游覽冠巖景區。
冠巖水洞由于長年封閉,景觀保護良好,洞內千姿百態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更具風采。景區整體規劃按高起點、高標準設計建設,洞內配備了自動光控、聲控導游系統,有軌電車、游艇和觀光電梯與洞內奇絕的自然景觀相輔相成,為國內獨具特色和韻味的水、陸、空游覽洞穴。
游覽冠巖,可由冠巖景區停車場乘輕軌游覽列車直達洞內200米處。此時,在濤聲隆隆的奇妙環境中漫步,從水上橋欄折入幽暗的船碼頭,在導游小姐的陪同下,蕩舟于奇幻恬靜的神秘世界,700米的游程在若明若暗、神秘莫測的幻境之中,游人恍若隔世。
當棄舟登岸進入東西長120米,南北寬60米,頂高50米的棕欖大廳時,更立身于四周玲瓏剔透,姿態各民的石筍、石柱之間,頓時使人驚嘆大自然的神奇,廳中四株棕桐狀石柱,其中一柱直攀巖頂,高50多米,數人圍抱的粗干象披掛上千枝密葉,如此鐵骨錚錚的千古奇樹,堪稱世間奇觀。通過大廳,便跨上洞中的輕軌電車,馳騁于地下峽谷,此時一種飄然御風而行的感覺令人迅速穿越如畫卷般神奇碧蓮玉筍仙境中,使人心醉神迷,格外愜意。
桂林冠巖景區在建設之中,景區中的輕軌列車,浪洲島娛樂園、百草樂苑、桃李園林、田園風光和民俗風情美不勝收,人間仙境,讓人覺得清樸悠閑、留戀忘返。輕軌列車將與冠巖碼頭、云霧山莊、冠巖地下河游覽區及草坪古鎮購物區相連接,沿途各景點設站,列車在秀麗的山水,寧靜純樸的村舍和優美的田園風光之中穿梭往來于各游覽、就餐、住宿和購物點之間,不僅增加游覽情趣,方便了游客,也增加了全新的旅游項目與冠巖景區的浪洲島娛樂園溶為一體,豐實了冠巖景區的旅游項目,為漓江分段游及多日游質量的提高,為冠巖景區這顆漓江明珠增添更多的風采。
冠巖已由市政府設立了冠巖景區管理處,對景區內的各旅游景點建設項目,配套設施開發經營進行統一管理。冠巖區北起竹江,南至楊堤。由竹江、上林、草坪、西塘、楊堤等村落山巒、河流及冠巖洞穴組成,為漓江景觀最精華段,景區人口15000人,其自然風貌、田園風光及土人情獨具特色,為觀光游覽的休閑勝地。
桂林導游講解詞 篇3
靈渠,又名澪渠、零渠、秦鑿渠、明清時期稱陡河。民國年間,又稱為湘桂運河。它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 由于它溝通了湘江和漓江,從而連接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自秦代至民國兩千余年來,成了嶺南和中原唯一交通孔道。靈渠開鑿于哪一年,歷史沒有記載,人們只能按史實推斷。據史料,秦始皇于二十六年 (公元前220xx年)最后滅齊統一六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在此之前,不可能開鑿靈渠。統一六國后,才向嶺南遺發50萬大軍。就算秦軍作了充分準備,發兵時間,也不致早于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xx年)。據劉安《淮南子•人間訓》記載,秦始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齒、翡翠、珠璣,乃使尉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壇城之嶺;一軍守九嶷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監祿無以持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殺西嘔君譯吁宋,而越人皆人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在這里,劉安已記述得很清楚,五十萬秦軍分為五路,分別指向五夷山、大瘦嶺、騎田嶺、都龐嶺、越城嶺的五處 山口,向現在的福建、廣東、廣西進軍。但向廣西、廣東進軍的秦軍并不順利,迂到了越人的頑強抵抗。迫使秦軍“三年不解甲弛弩”,糧餉也沒法供應,因而才“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
我們認為秦始皇於二十七年向嶺南發兵,打了三年以后再決定鑿靈渠,那開始鑿渠的時間應在秦始皇二十九年以后 (公元前220xx年)。至三十三年(公元前220xx年)鑿成通航,靈渠的開挖將近用了四年時間。
以秦朝龐大的兵力,用四年的時間,開鑿靈渠,基本上可以成功。因此,我們認為靈渠的開鑿時間,應為始皇二十九年至三十三年 (前218一前220xx年)。
秦始皇為什么要開挖靈渠?上面的史料已經說得很清楚。就是為了給士卒運送糧餉。靈渠未開鑿之前,秦軍的糧餉靠人力肩挑背運,就算用車載,嶺南山高水險,道路崎嶇,一車又能運多少?加上運送人員在長途搬運中自己的消耗,能運到前線的糧食就更少。在當地籌糧嘛,當時嶺南地區人煙稀少,耕作靠刀耕火種,產量很低,而且越人皆逃人深山老林中,與禽獸為伍,秦軍到那里去找糧?沒有糧食,又那敢輕敵深入?戰爭只有曠日持久了。所謂秦軍“三年不解甲弛弩”,原因就在這里。
靈渠鑿成以后,秦軍有了充足的糧餉,因而一鼓作氣,勇往直前,當年即統一了嶺南。占領嶺南后,派兵戍守,也有保障。通過靈渠,秦代還由中原往嶺南大量移民,加快了民族的大融合,加速了嶺南經濟的開發,加強了文化的交流,為維護國家的統一,鞏固祖國的邊防,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后人說靈渠“通三江,貫五嶺”,意義之重大,對后世功用之奇偉,是不言而喻的。除此之外,單就水利建筑上的輝煌成就,時至今日,仍放射出燦爛的光彩。它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條運河,它的水利工程建筑,創造了古代幾個世界之最,具有很高的科學內涵,讓我們感到自豪。
下面我們就將它的重要建筑,逐一作介紹。
一、最理想的選址
渠是在極為惡劣的自然條件下開鑿的運河。綜觀古今中外,世界上沒有哪條運河的條件比靈渠更早的了。
位于桂北地區的興安縣,層巒疊嶂,河川縱橫。在興安縣東南,聳峙著五嶺之一的都龐嶺。其南部則蜿蜒著海陽山。興安縣西北,雄踞著越城嶺。因此,興安地形就形成了一個顯著的特點:即東南部是南高北低,西北部則北高南低。在興安縣腰部,形成為一個海拔僅二百米左右的低地,這就是有名的湘桂走廊。這里歷來為湖南進入廣西的一條交通要道。由于興安地形上的這一特點,自然形成了水系上的特征。流往湖南的大川湘江,發源于誨陽山,從南往北流至興安縣城附近,沿湘桂走廊,經全州進入湖南,注入洞庭湖。廣西著名的漓江,發源于越城嶺主峰貓兒山,往南流至興安溶江,經靈川、桂林、在梧州匯人西江.至廣東注入南海。湘江北去,漓水南流,兩江流向相反,故而興安諺云:“興安高萬丈,水往兩頭流,”非常形象地概括廠興安地形和水系特點。
二、最科學的大壩
大小天平是指建筑在興安縣城東 1.5公里海洋河上的一道攔河壩。是用來攔蓄和提高水位,以便將水通過渠道引向漓江。是靈渠的樞紐工程。習慣上稱大小天平以上為海洋河,以下為湘江。
大小天平距離靈渠進入始安水處為 4.215公里。這就使人產生疑問,由湘江高塘村至始安水的距離最近,只有2公里,為什么不在高塘村筑壩引水,而要舍近笤叮涎又?.215公里處筑壩,經過測量方知,原來湘江在高塘村的海拔206.66米,而靈渠匯入始安水海拔211米。反而高出湘江4.34米。如果直線怯成渠道,只能把始安水引向湘江。始安水的水量又實在太少,上距它的發源地只有1.6公里,集雨面不到三平方公里,根本無水可引,有一點水也沒法行船。而要將湘江木引向姑安水,則至少要在湘江上修建一座五米多高的大,并形成一個湖泊。在二千余年前,要在大江大河上修建五米多高的大壩而不被洪水沖垮,在技術上和建筑材料上都難以做到。網而只好舍近求遠,將壩址往上延伸,選擇在今分水塘(又稱美潭)筑壩:分水塘海拔212.10米,高出始安水1.10米,在這里只需筑一個矮壩,湘江水就可順利地引向始安水,再流往漓江。在壩址的選扦上,設計師舍近求遠的道理就在于此。
三、最精當的鏵嘴
鏵嘴是指建在大小天平頂端向江中延伸的一道石堤。其基礎也是用松木打樁,外圍用條石砌筑,中填礫石和泥沙:因它“前銳后鈍”,形似犁鏵之嘴,故稱鏵嘴。現在我們看到的鏵嘴,由大小天平交匯處至嘴端長 90米。其最前端部分北邊41米,南邊長38米,寬22.8米,高約3米的平臺,俗稱分水臺。分水臺雄踞于分水塘中,真不愧為中流砥柱。
原來的鏵嘴還不止這么長。據清末人陳夙樓的《重修興安陡河碑記》:光緒20xx年(1885)發生一次特大洪水,將鏵嘴沖毀,故重建時下移三十丈。鏵嘴比原來的縮短了三十丈。勘探的結果,這一事實得到了確認。1988年11月興安水電局與興安博物館合作,沿著現在鏵嘴南側邊線,往上游勘探和開挖探溝。於現鏵嘴上游73至80米處挖出了原鏵嘴基礎,該基礎淹埋在沙灘二米以下,已挖出松木樁三根,長條石一部分。這證明原來的鏵嘴實比現存的要長三十丈。即長達186米。這個問題從乾隆年間鄂昌所旺“分水亭”三大字碑也可得到旁證。現碑仍立于湘江南岸龍王廟山腳,碑正對原鏵嘴的頂端。
四、最靈巧的南北渠
南渠:南渠為引湘人漓的一條渠道,從小天平尾部的南陡起,至溶江鎮匯人大溶江的靈河口止,全長 33.15公里。落差30.26米,平均坡度為千分之0.91米。
南渠渠道可分為四段:
第一段從南陡起至和尚陡人始安水止,長4.215公里。這段渠道為全部人工開挖,水流平緩,落差1.08米,平均坡度為干分之0.26米。這段渠道開始一段沿全義嶺山腳開挖,基本上與湘江保持平行。其中 0.263公里至0.892公里一段,只靠一道石堤與湘江隔開,為靈渠險工。至大灣陡止,為越城嶠(今稱太史廟山)所阻。越城嶠寬350米,高約20米,全為人工劈開,工程相當艱巨。這段渠道的寬度為8--15米,水深為1.8米。
第二段從始安水 4.215公里起至靈山廟10.313公里始安水匯人清水江止長6.098公里。這段渠道為半人工開挖改造而成。
第三段,從清水江 10.313公里至18.935公里零西村馬尿河匯人處止,長8.624公里。這段渠道絕大部分利用天然河道,寬15至30米,深1至2米,落差7.94米,平均坡度為0.92米。
第四段從 18.935公里至33.15公里靈渠匯人大溶江止,長14.215公里。這段全部利用靈河天然河道,河寬20至50米,水深1至3米,落差15.85米:平均坡降1.1l米。
南渠所經之地,大部分為喀斯特地貌,石山平地拔起,獨立成峰,渠道繞山蜿蜒,風景非常優美。明代詩人俞安期在《舟過秦渠即景》詩中描繪“秦渠曲曲學三巴,離立千峰插地斜。宛轉中間穿水去,孤舟長繞碧蓮花。”清代著名詩人袁枚《由桂林溯漓江至興安》詩:“江到興安水量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都生動地描繪出了南渠及其兩岸美麗的風貌。
北渠:北渠由大天平尾部北陡門起,往北迂回於平疇沃野間,流程 25公里,再回到湘江。論長度,北渠只有南渠的十分之一,論作用,則和南渠相同。作為一條運河,兩者缺一不可。因為大小天平把湘江攔腰截斷,如果只有南渠,只能將湘水引入漓江。漓江的船可沿南渠到大小天平之上,但無法下壩達湘江。反之,湘江的船只能到達大小天平之下,也無法上壩到達漓江。按照現代的設計,將大小天平安設一道船閘,不需北渠即可解決問題。可是在二千多年前,這個問題卻無法解決。因而開鑿了北渠,作為引航道。有了北渠,湘江船只,可由北渠到達大小天平上游,轉往漓江,反之,漓江的船通過南渠、北渠也能到達湘江下游。所以說兩者不可偏廢。
五、最微妙的泄水天平
泄水天平是指建在靈渠南北二渠上的溢洪堰,它具有排泄洪水,保持渠內正常水位,以確保渠道安全的作用,故稱泄水天平泄水天平的建筑方法與大小天平基本相同。靈渠中共有泄水天平三處,其中南渠二處,北渠一處。
南渠泄水天平,第一處位于南陡以下 892米處的秦堤上。 第二處泄水天平位于南陡以下 1953米處,稱馬氏橋泄水天平。
有了這兩處泄水天平,在興安境內湘江正常年分 1300立方/秒以下的洪水,可通過第一處泄水天平將進入南渠的洪水排回湘江,確保縣城和靈渠下游的安全。
第三處泄水天平位于北渠北陡 2334米處的水泊村西。為清代雍正八年(1730)兩廣總督鄂爾泰創建。
六、最牢固的秦堤
秦堤是建在南渠與湘江之間的一道石堤,從南陡閣起至大灣陡止,全長 3.1公里。堤頂最窄處只有4--5米,最高處有 8 米。用經過加工的大條石砌就。它下臨湘江,上承靈渠,工程很艱巨。因為這道堤筑于秦代,因此稱為秦堤。其中由南陡至泄水天平一段,長892米,稱為公堤。為秦堤最險要一段。歷史上這段堤常被洪水沖壞。堤壞則渠亡,因而這段堤修得很宏偉。由泄水天平至接龍橋,長1708米,這段堤經過城區,堤寬達數百米。接龍橋至大灣陡,長2792米,靈渠南臨山腳,北為渠田,渠比田高,堤只做攔阻渠水的作用。因而堤高只有1米,寬只1.6米左右。這段堤雖很轉小,但若沒有堤,水往旁流,渠 也就不存在了。有了這道堤,渠高田低,為灌溉提供了方便。
秦堤外墻均用條石砌建,全長 3.1公里,遠望就像一道城墻,修得很宏偉。從古以來,秦堤截植桃柳,春來桃花滿路,楊柳飄絲,尚為人們游春之所。明初工部尚書嚴震直詠秦堤詩即有“桃花滿路落紅雨,楊柳夾堤生翠煙”的名句。
七、最古老的船閘
陡門是建筑在靈渠的南北渠中的一種通航設施。它的作用類似于現代的船閘,只是比現代船閘建造簡陋,但操作則相當簡便靈活。
陡門,按唐人魚孟威的《靈渠記》記載,系桂管觀察使李渤創建于寶歷元年 (820xx年)。李渤當時創建的陡門有多少?史無記載。總之沒有超過18座。至咸通九年(868年),也就是說43年后,魚孟威重修靈渠時,才將陡門增至18座。北宋嘉祐四年(1059)始增至36座。李渤初創的陡門,非常簡陋。“雜束筱為堰,間散木為門”,用不了幾年就壞。魚孟威稍有改進,陡門悉用堅木排豎,切禁用散材。但木做的陡門,不管用多堅硬的木材,也易損壞。因而后代修建的陡門,悉用石建,這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陡門,當然現存的陡門,已大部經過清代重修或重建,但其形式,與唐代系一脈相承。
1986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中國水利史研究會第二次論文研討會在靈渠召開,到會專家學者在考察靈渠以后,對靈渠的設。計開鑿給予高度評價。他們認為,綜觀古往今來.全世界的運河,沒有一條像靈渠那樣,在來水量這岸少的惡劣條件下開挖的。而靈渠挖成了,而且航行了二千余年,這就是奇跡。這就是我們的先人在水利建筑上達到的高水平。靈渠不愧是我國的瑰寶。專家學者們的結論,是最好的對靈渠的贊賞。會中,專家們以學會名義,向國務院提出建議,將靈渠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務院接受專家門的意見,于1988年1月13日,公布靈渠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11月,世界大壩委員會,組織全球60多位知名專家學者,來到靈渠考察。實地察看后他們贊不絕口.感到驚奇,他們說:中國兩干多年前就有這樣高水平的水利建筑,不愧為文明古國,靈渠是世界古代水利建筑的明珠,陡門是世界船閘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