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旅游景點導游詞(通用4篇)
甘肅旅游景點導游詞 篇1
榆林窟,俗稱萬佛峽,位于安西縣城西南75公里的榆林河(亦名踏實河)畔,現存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洞窟42個,分布在榆林河東、西兩岸的懸崖峭壁上,東崖31個、西崖11個、壁畫4200平方米,彩塑259身。由于自然和人為的原因,榆林窟的彩塑原作已所剩無幾,現存彩塑多為后代重修或重塑。
作為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其內容、藝術風格以及彩塑、壁畫的制作等方面,都與莫高窟有著密切的聯系或相同之處,但在許多方面又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并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現存最早的洞窟,建于初唐的17、28、39窟,雖然都是中心柱窟,但與莫高窟北魏時期盛行的中心塔柱窟有著明顯的不同。
唐前期第6窟23米高的大佛窟的型制與莫高窟的大佛窟也不盡相同,顯示了榆林窟初創時期的個性特征。唐中期的第25窟是一個顯密結合的大乘凈土窟、壁畫保存得非常完好,技藝精湛、藝術手法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莫高窟此時期洞窟中尚無可以與之相比的作品。榆林窟西夏、元時期的洞窟尤為精彩。西夏第3窟的千手千眼觀音手中所持物件多達140件,其中有冶鐵、釀酒、鏟、鋸、雙尾船等,還首次出現了拉弦樂器的鼻祖胡琴。文殊、普賢經變中的山水畫一改以往背境裝飾的陪襯作用而具有了明顯的獨立性、畫面所氣勢磅礴、意境深遠,是十分罕見的古代山水壁畫精品。西夏第2窟的水月觀音線描精致、設色富麗、意境高雅,令人賞心悅目、遐思神往。
元代第4窟藏密曼荼羅和多種度母、觀音、文殊、普賢均以外來技法繪制、造型嚴謹,準確,色彩對比強烈、氣氛神秘。特別是榆林窟和所屬的東千佛明顯繪制的6幅玄奘取經圖,十分珍貴。除此之外,榆林窟西夏、元時期的`供養人畫像和裝飾圖案也有十分明顯的民族特征。裝飾圖案除流行的花草、鳥獸、幾何型外,還有以"天王"等字變化成的圖案,極富創意。
(玉門關歷史導游詞·蘭州導游詞·伏羲廟導游詞·嘉峪關關城導游詞)
總之,榆林窟具有自身獨特的藝術體系。特別是五代以后,莫高窟藝術呈顯出明顯的衰落趨勢,而榆林窟無論從內容、繪畫風格,還是藝術水準方面,都顯示出其時代特征和獨到的藝術魅力,從而更加充實了這座寶庫的。
甘肅旅游景點導游詞 篇2
長城文化遺產“萬里長城——嘉峪關”: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地名錄》,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也是明代萬里長城沿線保存最為完好、規模最為壯觀的古代軍事城堡,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美譽。“萬里長城——嘉峪關”初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嘉峪關長城由西長城、東長城和北長城三部分組成,全長約60公里。長城內外城臺、墩臺、堡城星羅棋布,共同構成了嘉峪關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嘉峪關游擊將軍府:也稱游擊衙門,初建于明隆慶年間,是明清兩代鎮守嘉峪關的游擊處理軍機政務的場所。嘉峪關游擊將軍府陳列分為兩個部分。前院以議事廳為中心,著重展示古代游擊將軍及文武官員指揮御敵、簽發關文等情景。后院是游擊將軍及家眷生活的場所,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游擊將軍及其眷屬的生活場面。陳列形式既樸實又具有一定的觀賞性、趣味性。長城第一墩:古稱討賴河墩。公元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筑,它是明代萬里長城自西向東的第一座墩臺,是明代長城的西端起點。墩臺北距關城7.5公里,矗立于討賴河邊近56米高的懸崖邊上,可謂:“天下第一險墩”。依托古墩臺興建的文物景區,東臨酒泉,西連荒漠,北依嘉峪,南望祁連。景區包括討賴河墩、地下谷、觀景平臺、滑索、吊橋、“醉臥沙場”雕塑群、“中華龍林”等功能區。景區以長城文化和絲綢之路文化為內涵,以戈壁風光和西北民俗風情為基礎,是一處觀光、探險、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懸壁長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筑,此段長城從關城東閘門邊的角墩起向北延伸至黑山山腰,全長7.5公里。山腰長城約750米,陡峭直長,氣勢雄偉,垂若懸臂,故有“西部八達嶺”之稱。
古代巖畫石關峽是嘉峪關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這里是中國古代絲綢古道興亡更替的見證。石關峽內的黑山巖畫是我國西北地區的摩崖淺石刻畫,其時代為戰國,它是我國北方地區時代最早、距離城市最近的巖畫,是1989年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嘉峪關的一處重要的文物古跡。巖畫主要分布在西北距嘉峪關市14公里處的黑山之中,共有巖畫150余幅。巖畫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有動物、狩獵、舞蹈、操練、廟宇、古文字等,黑山巖畫對于研究西北地區遠古社會的民族、宗教、生態、自然環境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是中國西部地區巖畫的代表之一。
古墓葬文化“果園——新城魏晉墓群”是20_年國務院公布的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峪關魏晉磚壁畫墓是“果園——新城魏晉墓群”的一部分,位于嘉峪關市區東約18公里的新城鎮,在這里分布著魏晉時期的古墓葬千余座,素有“地下畫廊”之稱。古墓葬出土的660余幅彩繪磚壁畫,真實描繪了中國魏晉時期河西走廊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諸方面的狀況,其內容包括牧畜、農耕、兵屯、狩獵、營壘、出行、驛傳、宴樂、舞蹈等。這些磚壁畫是研究魏晉時期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民俗等的實物資料。繪畫筆法簡練,畫技高超,其繪畫內容在美術領域填補了我國魏晉時期繪畫史上的空白。
甘肅旅游景點導游詞 篇3
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就是公元1098年,踞現在已有900多年了。它的名稱幾度更改,曾稱作“迦葉如來寺”、“寶覺寺”、“弘仁寺”等,因寺內塑有著名的室內大臥佛,所以老百姓叫它“臥佛寺”、或“大佛寺”。
張掖古稱“甘州”,從唐代安史之亂以后,一直是回鶻王廷——“牙帳”所在地,史稱甘州回鶻。北宋仁宗天圣六年,即公元1020_年,以今天銀川一帶為中心建立西夏政權的黨項人,攻下了甘州;八年之后,全面占領了河西走廊。為了加強對河西的經營和管理,西夏政權積極推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其中包括興建寺院、翻譯佛經的活動。到崇宗李乾順統治時期,西夏國力鼎盛,涼州的護國寺和張掖的大佛寺都是在這一時期修建的。寺內安放有國內最大的室內臥佛,也就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涅磐像。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壇之上,佛身長34.5米,肩寬7.5米,耳朵約4米,腳長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個人,耳朵上能容八個人并排而坐,可見塑像何等的龐大了。
民間傳說,大佛寺建成之后,篤信佛教的西夏皇太后梁氏常到寺內朝拜、居住,在此設道場,大作齋會。又傳說蒙古別吉太后住在大佛寺,生下大元帝國的開國君主——元始祖忽必烈。別吉太后死后,靈柩也停殯在大佛寺。這些傳聞,不見經傳,是真是假,至今是謎。
臥佛長睡睡千年長睡不醒;
問者永問問百世永問不明。
這是大佛寺山門的副楹聯。大佛寺蘊涵有哪些秘密,令人疑問白世而不得其解呢?也許值得詢問的問題太多了,不說別的,光涉及大佛寺的傳說就撲朔迷離,不能不讓人疑問。
4彬縣大佛寺
彬縣大佛寺石窟,是絲綢古道上一顆璀璨奪目的藝術明珠。位于陜西省彬縣縣城西10 公里處的西蘭公路(312)國道旁。唐初李世民時期的貞觀年間開鑿建成,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佛寺石窟依石山,傍涇水,鑿巖為室,雕石成像。窟前堆土成臺,曰:“明鏡臺。臺上筑樓,雕梁畫棟,飛檐挑角,雄偉壯麗,勢入云端。
全寺共130 孔洞窟,錯落綿延在400米長的立體巖面上。其中有佛龕446處,大小造像1980尊。分四大部分組成,即大佛窟、千佛洞、佛洞、丈八佛窟等。
最值得一觀的是大佛窟.一尊20米高的阿彌陀佛,跏趺坐于幽深空靈的石窟正中,美輪美奐,袒胸披衣,螺髻罩頂,兩耳垂肩,月眉風眼,鼻直口闊。仰觀金光燦燦的風腴面態,慈祥中透出威嚴,威嚴中又現慈祥。虔誠凝觀,一股撼人的國量,透徹心扉。
這是陜西第一大佛。在全國各石窟大佛中,也位居前列。但若以精美完好論,則位居各佛之冠,且別具一格。氣勢磅礴,偉岸大度,充溢著偉人的博氣象。有位專家在研究此大佛的論文中稱:大佛造型與李世民相似。
侍立于大佛兩側的菩薩分別為觀世音和大勢至,與大佛合稱為西方三圣.兩尊菩薩身高均為17.6米也是非凡的藝術雕刻。各持法相,面相豐圓,佼秀慈雅,含蓄恬靜.所著錦衣,流暢自如,其形其神,無不透謝出天國里的至善至美。
位天大佛窟東側的千佛洞,則另具特色。此窟呈中心柱式結構。窟中主像為彌勒佛像,兩邊侍立的分別是弟子,菩薩,力士。(圖8).除此各龕內大多為一佛二菩薩,或一佛兩弟子兩菩薩造像(圖9、10)。尤其是眾多的石雕菩薩造像,袒胸露腹,飄逸飛動顯示出優美的大“S”造型,如歌似舞,楚楚動人(圖11),游人會從中充分領略大唐時女性自由、活潑、開放的社會風尚。這些造像,多次被國外游客冠以“東方維納斯”美稱。
佛洞位于大佛窟西側。釋迦牟尼佛為主像。釋氏的一侍脅為文殊菩薩穩騎雄獅背上,獅頸系鈴、獅尾甩動,給人以長嘯奔騰的感覺。
彬縣大佛寺石窟目前已成為一處著名的旅游勝地,有眾多的海內外游客仰慕而至,每日絡繹不絕。每年農歷三月初八,是大佛寺的傳統廟會,這一日,數萬游客,香客,從四面八方如潮涌來,盛況空前。如今,隨著大佛寺旅游區內一座座旅游服務設施的崛起,愈來愈多的游人來大佛寺飽覽神游,從而為人生增添一段美好難忘的回味。
甘肅旅游景點導游詞 篇4
各位團友大家好!很高興能與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們相聚在我們麥積山。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旅行社向各位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感謝和熱烈的歡迎!有句話說得好:前世幾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或許相聚就是一場緣分,既然有緣就讓我們彼此來認識一下吧!在我旁邊的這位是司機林師父、,他有著豐富的駕車經驗,在他的護航下大家進可將兩顆心交給我們,一顆是“放心”交給我們的護航大使林師父,另一顆呢是“開心”就交給我吧,我是各位本次的導游……,大家叫我小郭、郭導、小導都可以,怎么順口怎么叫吧!
其實旅游是件很開心的事,話說旅行不必在乎其目的,只需在乎沿途的風景及看風景時的心情,所以希望蘭州的好山好水能給各位帶來一份好心情,那么在整個行程中如果各位有什么需要幫助的,請盡管來找我,我會竭盡全力地為大家服務,同時也希望我的工作能得到各位的支持與配合,在此預祝大家在蘭州玩的開心!希望這次行程就像我的名字一樣,熱烈歡迎大家的到來,然后玩的歡歡快快,吃的歡歡欣欣,享受的歡歡暢暢……,總之希望大家一切愉快,謝謝~
麥積山位于甘肅省天水市東南約45公里處,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狀奇特,孤峰崛起,猶如麥垛,人們便稱之為麥積山。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石窟就開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
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山巒上密布著翠柏蒼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頂,極目遠望,四面全是郁郁蔥蔥的青山,只見千山萬壑,重巒疊嶂,青松似海,云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這圖景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在我國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麥積山為最佳。
麥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自公元384年,后來經過十多個朝代的不斷開鑿、重修,遂成為我國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現存洞窟194個,其中有從4世紀到19世紀以來的歷代泥塑、石雕7200余件,壁畫1300多平方米。麥積山石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洞窟所處位置極其驚險,大都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通達。游人攀登上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棧道,不禁驚心動魄。古人曾稱贊這些工程:“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附近群眾中還流傳著“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后有麥積崖”的諺語。可見當時開鑿洞窟,修建棧道工程之艱巨、宏大。
麥積山石窟藝術,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歷史學家范文瀾曾譽麥積山為“陳列塑像的大展覽館”。如果說敦煌是一個大壁畫館的話,那么,麥積山則是一座大雕塑館。這里的雕像,大的高達15米多,小的僅20多厘米,體現了千余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系統地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過程。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為突出墻面的高浮塑,完全離開墻面的圓塑,粘貼在墻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類。其中數以千計的與真人大小相仿的圓塑,極富生活情趣,被視為珍品。
麥積山的塑像有兩大明顯的特點: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世俗化的趨向。除早期作品外,從北魏塑像開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視的體態,都有和藹可親的面容,雖是天堂的神,卻象世俗的人,成為人們美好愿望的化身。從塑像的體形和服飾看,也逐漸在擺脫外來藝術的影響,體現出漢民族的特點來。
麥積山的洞窟很多修成別具一格的“崖閣”。在東崖泥塑大佛頭上15米高處的七佛閣,是我國典型的漢式崖閣建筑,建在離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開鑿于公元6世紀中葉。麥積山石窟雖以泥塑為主,但也有一定數量的石雕和壁畫。麥積山石窟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架和修復了1300多米的凌空棧道,使游人能順利登臨所有洞窟。麥積山石窟的造像最高大者達16米,最小者僅為10余厘米。其中第44窟造像被日本人稱為“東方的維納斯”。西秦的78窟、128窟的造像的僧衣細致地繪出了圖案。建于七十余米高的的七佛閣上塑像俊秀,過道頂上殘存的壁畫精美絕倫,其中西端頂部的車馬行人圖,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車馬所走方向均不相同,堪稱國內壁畫構圖之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