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麗水仙都導游詞(精選11篇)
浙江麗水仙都導游詞 篇1
黃帝祠宇:前面這座宏偉的建筑,就是黃帝祠宇,它的前身叫縉云堂,建于東晉,作為天下百姓祭祀黃帝的場所。唐天寶年間,唐明皇李隆基聽說縉云山是黃帝觴百神聚四海神仙的地方,就下旨改稱縉云山為仙都山、縉云堂為黃帝祠宇,并由李白的從叔李陽冰(縉云縣令、小篆書法家)撰額“黃帝祠宇”。我們看,現在這塊匾額就是根據李陽冰的手跡所制,其真跡石碑保存在縣博物館。宋代,朝廷崇道,下旨改為“玉虛宮”并進行擴建,達到鼎盛時期,成為全國道教活動中心之一。道教典籍稱仙都為玄都祈仙洞天,屬三十六小洞天之二十九。但是,遺憾的是,到明末時,玉虛宮毀于戰火。現在我們看到的黃帝祠宇大殿是由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設計、東陽橫店古典園林建筑公司承建的仿唐建筑群,它與陜西黃陵遙相呼應,成為“北陵南祠”的格局,是中國南方祭祀朝拜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重要場所。接下去,請大家先進入主殿,朝拜一下我們的始祖黃帝,然后再參觀殿內的匾額、楹聯、壁畫及黃帝史跡展覽館,感受一下黃帝文化的氛圍,更多地了解縉云仙都黃帝文化的內涵。
據傳黃帝在縉云活動過的地方很多,后人為了紀念黃帝,凡是黃帝去過的地方,均以他的名號來命名。如黃帝車輦住蹕的地方叫黃蹕,后改成黃碧(現縉云縣新碧鎮的黃碧村、黃碧街、黃碧橋頭、黃碧塘及新建鎮上黃碧等),黃帝臨時的住屋叫黃寮,黃帝曾經坐過的石叫軒轅石(步虛山上)、蹲過的洞為天堂洞(仙都山上主峰上)。中官的駐防在黃帝車輦附近,叫黃云山(縉云縣新碧鎮內孫后山),春官的駐地,叫青云山(縉云縣城北),夏官駐地叫縉云山(即仙都山),秋浙江縉云山一帶后,繼承黃帝的合宮并發展起來的。應該說這是古黃帝合宮(明堂)式的文化遺產。現在我們來到黃帝合宮建筑最具有代表性的河陽古民居景點,請大家仔細觀察,慢慢地品味吧。
浙江麗水仙都導游詞 篇2
鼎湖峰,是仙都風景名勝區的核心,高170.8米,底面積2468平方米,頂部面積710平方米,面臨好溪,拔地而起,孤高屹立,直插
云霄,譽為“天下第一峰”、“天下第一石”、“天下第一筍”。更奇的是在這峰頂上還有一個小湖,湖里的水一年四季不竭。相傳,這就是軒轅黃帝在此鑄鼎煉丹,然后跨龍升天而去的地方,這湖就是被鼎所壓塌而成,故稱“鼎湖”。唐白居易用“黃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獨崔嵬。有時風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點來。”的詩句來描繪這天下奇觀。大家看,鼎湖峰右側有一小石筍、高40.7米,小而尖,與鼎峰峰一大一小相映生輝,像依偎在成人身旁的童子,叫童子峰,傳說這就是黃帝的兒子小昊化成的,他辦完父親交待的事,也就是把父親煉成的金丹埋在昆侖山下,帝位傳給黃帝之孫昌意后,毅然回到縉云山中,永遠和當地的老百姓在一起。我們再到鼎湖峰腳下看,這一根根長得如針,顏色翠綠的草就是龍須草,當地人把龍須草織成草席,叫“龍須席”,這龍須席具有冬暖夏涼、安神養性、并能防治皮膚病等特點。其實,它的藥理作用還很多,大家不妨在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去找一找。
仙水洞,傍依鼎湖峰,洞口面溪,形如古鏡,古又稱“鏡巖”。有泉水從洞中石縫里滲出,注于小方池中,大旱不枯竭,梅雨不溢出,水質清淳甘涼,久蓄不腐,相傳軒轅黃帝曾用此水煉丹。飲之,能健身美容,延年益壽,故名仙水,唐代著名道士周景復飲此水80余年而仙化,唐詩人皮日休與陸龜蒙有詩為證。我們來看投資者為他們的詩所立的石碑。我們從仙水洞內往北50米,看步虛山下面有幾條東西走向依山而生的巖溝,如車輪壓碾痕跡,傳說這是黃帝乘龍車登步虛山的轍跡,叫“軒轅轍跡”。
浙江麗水仙都導游詞 篇3
黃帝即位之時,有云之應,因此設置了以云為名的中央職官,管宗族事務的為春官,叫青云;管軍事的為夏官,叫縉云;管治安的為秋官,叫白云;管營造的為冬官,叫黑云;官中央事務的叫中官,叫黃云。黃帝在加強國家管理的同時,又開始抓生產、治五氣、藝五種、勸民農桑,在種植、紡織、造字、造車、作樂、作舟、作弓矢、算數、筑城、測氣象等方面均有發明,開啟了中華民族5000年之文明。黃帝為尋求控制陰陽、養育百姓、富邦強國的長生之策,披山通道,未嘗寧居,渡黃河跨長江,得到崆峒山仙人廣成子與黃山仙人容成子的指點,找到了奇峰異石、山水神秀的洞天福地縉云仙都,遂安營扎寨,在仙都鼎湖峰鑄鼎煉丹。待六六三十六天后,金丹煉成,萬眾歡騰,鸞鶴飛舞,仙樂響亮,在繚繞鼎湖峰周圍的五彩祥云中,飛出一條五爪神龍,迎接黃帝上天。黃帝給自己的兒子與五官的大臣們交代完后事,遂馭龍登天。當神龍離地數尺時,附近的臣民見黃帝登龍升天,也慌忙攀住龍須跟著上,這龍須哪里經得住眾人的攀扯,紛紛斷了,并連人一起摔了下來,眾臣民不禁傷心大哭。龍須落地卻化成了草,人們就叫它為龍須草,也叫縉云草,現鼎湖峰腳下仍長著茂盛的龍須草,漢司馬遷《史記》、晉謝靈運《名山記》與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均有詳細的記載。
浙江麗水仙都導游詞 篇4
河陽古民居,位于縉云縣新建鎮河陽村,煙灶八百,人口三千,是縉云縣西鄉最大村莊之一。河陽朱氏祖先非常重視風水文化,在民居建筑上運用得相當完美。村外地形為五龍搶珠,兩條坑水成“八”字形,把古村包圍,恰似護城河。村內明溝暗渠,出水流暢,道路縱橫交錯,條條相通。民居建筑,規模宏大,動輒18間、28間、38間,亦有10間、13間等,至今尚有院落40多個。其道壇的布局大多采用四合院廳堂樓層式,有三面樓、四面樓之分。屋面雙披,四周青磚砌筑。有的前后數幢相連,中間以弄堂、封火墻、馬頭墻分隔。弄堂兩端設雙披小門,成封閉式,具有很強的防盜防火功能。住宅分大院和伙房兩部份。大院為戶主居住區,內有寬敞的庭院,中軸線上為前廳、后堂(中堂)。前廳為過廳,后堂(中堂)作半敞式,俗稱師間,后壁正中是掛名人書畫,兩側設神龕。每逢節慶,婚喪大事,院內各家多在中堂祭拜祖先,宴請賓客。庭院四周為臥房,走廊貫穿全院,兩端設辟門、庭院天井精選鵝卵石,鋪筑多種圖案,四角砌花壇種植花卉,樓層由兩廂設樓梯登臨。伙房位于大院后部或兩側,為幫傭生活區,屬井樓式建筑,有小天井,由走廊辟門進入大院。
河陽民居不僅外觀宏偉秀麗,而且內飾的工藝也非常精湛。其雕梁畫棟、廊下、門窗、牛腿均以東陽木雕裝飾,題材以松柏、垂柳、梅花、桃李、牡丹等植物和白鶴、麒麟、奔鹿、走馬、蝙蝠等動物為主,中堂兩側臥房花窗透雕,有宮室、園林、群羊等豪華圖案,有的還鑲嵌“松柏當窗秀,芝葉入室香”,“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一類微雕楹聯,其工藝令人嘆絕。
浙江麗水仙都導游詞 篇5
縉云縣位于浙江省南部腹地、麗水地區東北部,具有“一山四季,山前分明山后不同天”的垂直立體氣候。是“革命老區縣”、“中國麻鴨之鄉”。縣境內有著名的仙都風景名勝區,仙都風景區內九曲練溪、十里畫廊、山水飄逸、云霧繚繞,有“桂林之秀、黃山之奇、華山之險”的美譽,其中鼎湖峰,狀如春筍,直刺云天,是世界最高大柱石,堪稱“天下第一峰”。
仙都,在麗水市縉云縣境內,是一處以峰巖奇絕、山水神秀為景觀特色融田園風光為一體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游區。 境內九曲練溪、十里畫廊、山水飄逸、云霧繚繞。有奇峰一百六、異洞二十七,有“桂林之秀、黃山之奇、華山之險”的美譽。仙都風景名勝區由小仙都、黃龍寺風景區、鐵城、鼎湖峰、倪翁洞、小赤壁六大景區組成,由鼎湖峰、倪翁洞、小赤壁、芙蓉峽、黃帝祠宇等三百多個景點組成,總面積為166.2平方公里。
鼎湖峰,狀如春筍,直刺云天,高170.8米,是世界最高大柱石,堪稱“天下第一峰”、“天下第一石”、“天下第一筍”。 峰巔蒼松翠柏間蓄水成池,四時不竭,相傳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在此架鼎煉丹,跨龍升天時,鼎塌成湖,故稱“鼎湖”。
倪翁洞又名初陽谷,相傳是老子學生、越國大夫范蠡的老師計倪,嫉俗遁世,隱居于此而得名。洞中留有唐、宋、明、清等歷代摩崖石刻達60多處,是仙都風景區摩崖石刻最集中的地方,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倪翁洞中的“倪翁洞”三個篆字,是出時任縉云縣令、李白族叔、著名小篆書法大家李陽冰所題,最負盛名。
小赤壁,懸崖陡壁上,斷斷續續地橫亙著一條天然棧道,離地面幾十米,長數百米。棧道高二三米,最寬處三米,最窄處一米。人們在虎跡巖處,從古人鑿成的石級攀援輾轉而上,然后沿棧道緩步前行,其險無比,其趣無窮。坐憩其中,只見對岸山村,華屋農舍,鱗次櫛比;炊煙裊裊,雞犬相聞;轉而引頸俯視,那練溪昆潭,瀑謾濤細;數那奇峰異石,如龍首峰、姑婦峰、螺嚳峰、插劍石、舅轎巖、 好山、玉甑巖、仆頭石、青蓮石,盡收眼底,分外妖嬈。
芙蓉峽,從鼎湖峰沿好溪上行三四公里,渡溪入山谷,兩側峭壁通體漆黑,整座山體又如鋼鐵鑄成的石城堡。越往里走,峭壁愈高,山谷愈窄。最狹處,中裂如門,僅容一人穿過,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故叫鐵門峽。電影《阿詩瑪》中,阿黑張弓射穿山崖的鏡頭就取于此。入內又是一洞天,四周高崖圍立,中間綠草成茵,叫紫芝塢,相傳是東海八仙飲山泉嘗紫芝之處。塢內有屋基一座,是明代四位高人結廬隱居的遺址。
浙江麗水仙都導游詞 篇6
南明山與麗水城隔甌江相望。登山有石磴道可循。半山有峭壁,雨后飛泉飄灑而下。宋時面壁建有漉雪亭。稍上有爽氣亭,俗稱半山亭。山上有巨石長10余丈,橫架巖間召喚梁,稱石梁。梁上遍綴名人題刻,梁下為印月池,池畔有宋張康國摩崖題記。池西有獻花巖、彌勒龕、石門和創建于宋代的仁壽寺。再上有高陽洞,洞壁多宋人題刻,其中有沈括、孫沔題刻和記載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和十六年當地兩次水災的長篇題刻。山頂云閣崖刻有傳為葛洪書的“靈崇”兩大字和傳為米芾書的“南明山”三大字。
南明山,位于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城南 1.5公里,傳為晉代葛洪修道之處。今山頂云閣崖刻有“靈崇”兩大字,傳為葛洪所書。山上寺閣掩映于叢林,古跡隱現于丹崖,素有“廓蒼之勝”美譽。山與城之間有碧波漣漪的甌江穿流而過。隔江相望,寺閣掩映在叢林,古跡隱現于丹崖。對于這樣一個淡雅清新之所,古人有詩寫照:“荷香僧院靜,泉響石梁幽。古洞夸仙跡,虛亭豁遠眸”。山上的云閣崖、高陽洞和石梁的崖壁上留有晉以來歷朝名人、學者和書畫家的珍貴題刻,其中以葛洪、沈括和米芾的手跡最為著名。明人屠隆說“好借南明一片石,同垂名字照千春”,名流題詠,丘壑生輝,南明山摩崖石刻是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麗水南明山因摩崖石刻而增光生色,摩崖石刻又因葛洪、沈括和米芾的真跡而價值倍增。現在,整個南明山風景區已以她綽約多姿的獨特風貌亭亭玉立于甌江之畔,為浙南地區增添了一處旅游勝地。
東西巖景區,位于浙江省麗水市境內,景區坐落在市西北28公里的千年畬鄉老竹鎮境內,總面積9.04平方公里。是浙江省1985年公布的首批省級風景名勝區之一,20_年底被評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
東西巖景區以丹霞地貌、畬族文化、革命遺址而聞名,內有東、西兩座丹霞巖峰對峙而立,景區因此得名。
東西巖的丹霞地貌玲瓏剔透,清麗婉約,具有兩大特點:一是小巧清秀,二是景致豐富完整。整個景區都是由沉積巖自然形成,景區內怪石嶙峋、峽谷幽深。巧奪天工的東西巖丹霞自然景觀,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觀賞。
東西巖內濃郁的畬族民族風情——畬族的歌聲、畬族婦女的服裝、畬族人的民俗表演,是東西巖景區的又一特色。每逢節假日,景區內推出“三公主”迎賓、畬族婚嫁表演、祭祖表演、畬族歌舞表演等豐富多彩的具有濃厚畬族風情的節目。
東西巖景區還是浙西南最早成立區委的革命老區,在黃弄村有中國軍民抗日戰壕3000多米。粟裕將軍也在這里留下了革命的足跡。
今年底,蓮都區政府力爭把東西巖景區建設成為國家4A級旅游區,實現景區品質、品牌的全面提升,最終把東西巖景區建設成為依附于麗水市的一個集觀光、旅游、休閑、度假、娛樂、科普地質考察和探尋紅色之旅的風景名勝區。
浙江麗水仙都導游詞 篇7
青田石門洞位于青田縣城西北35公里的甌灑右岸,依山傍水,景色瑰麗,素來與雁蕩、天臺、仙都齊名為“括蒼四勝”,是浙江省級風景名勝區之一。橫過石門渡,那龍、虎兩峰愉似兩道石屏。“石門洞”由此而得名。相傳明朝開國元勛劉伯溫幼年在石門洞內刻苦讀書,感動了白猿仙姑,從這巨石的柜內拿出18冊兵書贈給劉伯溫。從此,劉伯溫佐朱元璋奪得天下。人們為紀念他,建有“劉文成公祠”。
石門洞1963年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批準
為省級風景名勝區,1991年列為省級森林公園。這里有令人嘆為觀止的數級特色各異的飛瀑,最下一級從112.5米懸崖傾瀉而下,形若垂練,濺如跳珠,散似銀霧。整個景區由洞天飛瀑、太子勝景、仙桃、師姑湖四個景區組成,集山林蒼翠之優、文物薈萃之勝、飛瀑壯觀之美、氣候宜人之適,是一處具有清、幽、靈、古、奇、險、野、趣之特色的“洞天仙境”。
進“石門”四周群峰環拱,樹木蔥蘢。有“謝客堂”、“靈佑寺”、“劉基讀書處”、“劉文成公祠”、“觀音閣”、“木魚巖”、“石柱”、“青云梯”、“月洞”、“國師床”、“飛瀑”、“瀉銀橋”、“觀瀑亭”、“觀瀑臺”、“白猿洞”、“透氣洞”、“日影巖”、“藏書石”、“弄月池”、“軒猿丘”等20余處勝跡,并有 100余處摩崖碑刻,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近開發的太子勝境景區,有“太子頂”、道士觀、牛鼻洞、透天洞、圣水洞、神鷹洞、南海二童子、無字天碑、九龍搶珠、圣水潭等20多處高質量的地貌景觀和水景,使石門洞游覽范圍擴大,景觀內容更加豐富。
浙江麗水仙都導游詞 篇8
南明山,素有括蒼之勝的美譽,座落在麗水城的南面。山與城之間有碧波漣漪的甌江穿流而過。隔江相望,寺閣掩映在叢林,古跡隱現于丹崖。對于這樣一個淡雅清新之所,古人有詩寫照:“荷香僧院靜,泉響石梁幽。古洞夸仙跡,虛亭豁遠眸”。
山上的云閣崖、高陽洞和石梁的崖壁上留有晉以來歷朝名人、學者和書畫家的珍貴題刻,其中以葛洪、沈括和米芾的手跡最為著名。明人屠隆說“好借南明一片石,同垂名字照千春”,名流題詠,丘壑生輝,南明山摩崖石刻是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古城遺址大水門外,乘舟橫渡甌江,穿過阡陌縱橫的田間小道,就到了南明山麓。這里修竹婆娑,AA巖聳立。巖上一股小瀑布飛雪揚花般地灑落到地面,名曰“漉雪瀑”。循道拾級登上半山腰,從爽氣亭俯瞰全城,樓房鱗次櫛比,江面舟楫競流。走完了一百二十級石階,來到山腹,隔著蓮荷盈盈的印月池,抬頭便是著名的南明大石梁。那騰空而起的巨石猶如半空降落的仙橋,整塊巖石一百余米,氣勢雄偉,與縉云仙都的石筍有異曲同工之妙。一九六三年上海畫院著名畫家王個簃和朱屺嶦登覽南明山曾嘆為觀止:“游遍全國,未見如此壯觀的大石梁!”梁身盡是古人題刻,“半云”、“懸虹”,、“仙橋”等等,各體書法,竟相爭奇。
石梁的上方是修葺一新的南明仁壽寺,飛檐畫梁,端莊肅穆。寺前一口方池,碧水映天。寺后,山崖突兀,峭壁鱗峋。山頂有一堵大崖壁,象屏風似的面北而立,高五丈,寬二十余丈,從遠處眺望,宛似云中樓閣,這就是南明山云閣崖。玲瓏俊巧的千里亭傍崖而立,游客在亭內小憩,山上山下的風光一覽無余。
云閣崖上高低錯落地遍布歷朝學者、文人的題刻。測覽這些題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個隸書題字——“靈崇”。這是南明山摩崖石刻中年代最早的一處。字徑一尺四,深約半指,筆法古樸渾厚。《處州府志·金石篇》贊其“飄若游云,矯若驚龍”。相傳是我國東晉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學家葛洪書寫的。據說他曾經隱居麗水南明山煉丹,仁壽寺后有一口古井,葛洪煉丹時使用過這口井里的水,故名“葛井”,井水冬暖夏涼,清澈甘冽。清處州太守陳璚還為此留下了“葛翁仙去也,何處覓丹砂。虹斷石梁瀑,鶯留山洞花”的詩句。至今,這一帶地方仍有葛洪煉丹的故事在流傳。
在葛洪手跡的旁邊,有北宋紹圣年問處州郡守劉涇的書贊題刻,贊譽葛仙翁真跡“靈崇故揮掃,縹緲神飛驚”。劉涇是四川簡州人,北宋熙寧進士,他工書善畫,對金石頗有研究,并編有《成都刻石總目》。這條八百多年前的書贊考證,可以消除歷來對葛洪手跡的質疑吧?!題刻因風雨沖刷剝蝕,后人摩平復刻,現在僅保留五行二十五個字。
“靈崇”兩字的右側崖壁上,鐫刻著北宋杰出書畫家米芾書寫的“南明山”三個行書大字。字徑一尺五,筆力遒勁,飄逸灑脫。旁有劉涇的行書題款,贊美米元章手跡“書之字奇崛,與山兩相高。山可朽壤為,此書常壁立。”,米芾精于書法,用筆俊邁,索有“風檣陣馬,沉著痛快”之評,《宋史》本傳說他“特妙于翰墨,沉著飛翥,得王獻之筆意”。他的書法與蘇軾、黃庭堅、蔡襄齊名,人稱“宋四家”。米芾并沒有到過麗水,據志書記載,“南明山”三個字是當時處州郡守劉涇到漣水請米芾書寫,帶回麗水鐫刻在南明山云閣崖的。
步下云閣崖,轉彎便到高陽洞。這是由一塊巨石覆蓋于山崖而形成的一個天然洞隙,長二十米,寬三米。洞壁上有許多題刻,最引入注目的是洞北壁北宋著名學者沈括的題字:“沈括、王子京、黃顏、李之儀熙寧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游”。共四行二十一個字。正書體,字徑六寸。宋神宗熙寧六年即公元—零七三年,沈括奉命察訪農田水利,行經麗水,順便游覽南明山,欣然題刻留名。
高陽洞洞口的下首崖壁上還有無名氏刻寫的《高陽洞紀事》:“大宋紹興甲子丙寅歲,洪水自溪暴漲,約高八丈,人多避于樓屋,誤死者不可勝計,因紀于石,以告后來。”紀事真實記錄了公元一一四四年和一一四六年兩次洪水暴發給麗水百姓帶來的巨大災難。
南明山摩崖石刻中還有北宋尚書左丞張康國,權轉運使王伯敭,兩浙運副時清臣,提點兩浙刑獄晁端彥,括郡太守孫沔等人的題字,多數為宋朝遺跡。
麗水南明山這些珍貴的摩崖石刻,經過幾百年乃至一千多年的風侵雨襲,苔蘚覆蓋,巖層風化剝落,字跡依稀難辨。縣人民政府為了保護文物古跡,開放風景游覽區,在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的支持下,于一九八零年對南明山摩崖石刻進行了全面精心的維修保養。志書上有記載的摩崖石刻全部得以整容復原,還新發現了自北宋以來沒有文字記載的題刻十三處;勘正了記載上明顯錯漏的字句。修繕后的南明山摩崖石刻華采煥發,風韻不減當年。“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麗水南明山因摩崖石刻而增光生色,摩崖石刻又因葛洪、沈括和米芾的真跡而價值倍增。
浙江麗水仙都導游詞 篇9
仙宮湖(地級風景名勝區) 崛立在浙江云和縣緊水灘的浙南第一壩緊水灘水電站大壩,將滔滔甌江攔腰鎖住。在水電站建成的同時,浙南的茫茫林海中奇跡般地出現了一個巨大的人工湖緊水灘庫湖。1993年8月9日經地區行署批準,改名為仙宮湖。放眼全湖,碧波蕩漾,晶瑩似鏡,周圍千姿百態的奇巖異峰、浩如煙海松濤,點綴湖邊的村莊、田野和山林,好似一幅色彩斑斕,絢麗多姿的山水畫。這里廣闊的湖面,煙波浩渺,水山相連,望不盡頭。與千島湖相比,雖無“千島”之態。但湖中島嶼正在一個個形成。隨著蓄水位的漸漸增高,將會出現更多“湖心之島”。那晶瑩澄碧的湖水在陽光的照射下,閃著瀲滟的波光,似一顆閃眼的明珠,鑲嵌在群山峻嶺之中。湖兩旁的松杉。翠竹掩映于湖唇,好似繡上一道花邊,君若泛舟湖中,其可謂“人行明鏡中”了。
這山景水色不會遜色于西湖之秀。仙宮湖之美,還在于湖光山影多變,奇妙絢麗。湖周圍的二十多萬畝群山林濤環拱,環湖一周有近百公里之長.湖面隨著甌江的原道彎彎曲曲,湖面也因而曲曲彎彎。因而構成了許多湖灣、溪岔,造就了很多“良港”靜幽之處。船行湖面繞過一山又一灣。水隨山轉、山因水活,景以船移,千姿百態,奇妙無窮。遠遠望去是“山重水復疑無路”,近看卻是“柳暗花明又一湖”。
位于云和縣北部,是緊水灘、石塘水電站建成后形成的浙江省第二大人工湖。總面積3.3萬公頃,其中水域面積0.26萬公頃。仙宮湖庫區又被批準為省級森林公園。森林公園沿甌江干流展開,省道線麗埔線穿境而過,距金溫鐵路30公里,是連接武夷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與雁蕩山、楠溪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中間樞紐。森林公園以森林、湖泊為主體,集洞府飛瀑,民族風情和名勝古跡于一體,景區山清水秀、風光旖旎、冬暖夏涼、空氣清新、水質明凈、氣候宜人、是游覽、度假、避暑、休閑勝地。
倘若天氣作變,更給景色增添妙異的變幻。晴天,頭上藍天萬里,腳下碧波千頃,點點白帆移動,轟轟船只掠過,舉目望去,山水一色;回首顧盼,卻置身于綠水青山之中。雨天,霧靄茫茫,層林碧水連成一片,人在湖面,有身置云霧瓊樓仙境之感。尤其在赤石、龍門一帶,水域寬闊,島嶼列布,湖區四周還有“九潭十八灣”、“夏洞天”、“龍老洞”、“蝴蝶洞”、“牛頭山”等勝景。仙宮湖不愧為特具魅力的旅游勝地。
浙江麗水仙都導游詞 篇10
星期日的清早,空氣格外清新,像濾過似的。
我一大早就起床了,我們約好三家人一塊兒去麗水玩。一路上,我們說說笑笑,沿途看到了許多美麗的風景,可開心了。到了麗水,我們異口同聲地叫了起來:“哇!麗水真漂亮。”我們先去了縉寧畬族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觀看了那里的民族風情表演,了解了畬家族的婚嫁習俗。那結婚的場面可熱鬧了,新郎要取上美麗的新娘子必須要經過好幾道關口,要對上歌,猜中迷語才能成功。第二天,我們來到了縉云的仙都風景區,那里真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風景可優美了。山峰重重疊疊,云霧繚繞,連綿不斷,特別是那獨秀峰,峰面如刀削一般,好似一把利劍直插云宵。坐纜車上山頂,頂上白霧迷漫,十米之內看不清人。大家都說我們這是在天宮中了,都做了一回神仙。上山容易下山難,天下著蒙蒙細雨,山高路陡,大家一步一移、小心翼翼地下得山來。山下又是別樣的風景,一條小溪回繞山間,溪水清澈見底,水面上有幾只鴨子在戲水,它們互相追逐著,用翅膀撲打著水面,水面濺起一層一層小浪花。據當地人講,這里是當年拍電影《阿詩瑪》的地方,難怪風景如此優美。這時候,我聞到了一股清香,哦,原來是幾朵小花。
這小花可真漂亮,你瞧,它們紅的似火、白的似雪、粉的似霞、黃的似金,個個爭奇斗妍。我們三家人一起往大山上走呀、走呀,一路欣賞著美麗的風景。這個節日過得真有意義。
浙江麗水仙都導游詞 篇11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寧波游覽參觀.
我們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有必要了解一下這個城市的情況,大家來到寧波也不例外,那么我呢現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城市的情況及風土人情.寧波位于浙江的東北部,東海之濱中國海岸的中部,是浙江的第二大城市,是我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副省級單列市和具有制定地方性法規權利的城市.是我國著名的港口城市和文化名城.全市共轄余姚、慈溪、奉化三個縣級市,鄞縣、寧海、象山三個縣,市區分江東、江北、北侖、鎮海、海曙五個區,市區面積1033平方公里,人口120余萬.寧波簡稱”甬”,是一個象形字,上如鐘鈕,下如鐘形,中間兩橫如鐘帶,因寧波境內有一山峰似覆置大鐘,故名.早在周朝就有了”甬”地的稱謂.寧波古時稱明州,因有四明山得名.唐開元二十六年(738)朝廷置明州,州治在今鄞縣鄞江鎮,到明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采納了一個鄞縣讀書人單仲友的建議,取”海定則波寧”之意,改寧波一直沿用至今.
寧波的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16攝氏度,四季分明,春夏兩季雨水較多,但容易受到臺風的影響,秋季涼爽,東無嚴寒.
來到寧波,我們要從什么角度去了解它?它又是怎樣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呢?我們可以概括的認為寧波共有四張名片.
我們先打開第一張名片,這張就是寧波裝,俗話說:”云想衣裳花想容”,中國人用”衣食住行”來概括生活的最基本內容,而衣拍在最前面.韓非子說:”人無羽毛,不衣則犯寒”,到了現代社會,服裝不僅僅是人類用來御寒護體的,更是人類智慧文明最直露和最實用的審美物化體現,自1998年中國首家服裝博物館在寧波誕生,人們已經在討論”北有大連,南有寧波”的話題,中國自有龍袍以來,有意義的服裝變革大抵只有兩次,一次為公開實用的胡服騎射,二為作宣言的中山裝.從前的人們除他們的住宅外,都是靠衣服來表示地位的尊卑,完全限制了個性特征,而西服的出現卻能體現出人類對于健全體魄的憧憬,在“五口通商”后,外出謀生的寧波裁縫,用高超的祖傳手藝,給外國人(當時稱紅毛人)制作西服,因此,”紅幫裁縫”應運而生,一把剪刀,一把尺子,到中國的第一件中山裝,第一套西服,第一家西服店,都出自寧波人之手.寧波服裝在”紅幫”的培育下,由小樹苗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20世紀90年代,寧波服裝步入了它的黃金期,現有1600余家企業,年服裝生產力占全國的12%左右.寧波的服裝業被認為是未來中國服裝業中最有希望與中國服裝業一爭高低的一個板塊.好,現在大家都各自檢查一下,各位身上穿的是否有寧波的服裝,如果沒有,晚上等我們住下來后,大家趕快去買,因為在將來,也許你會因穿有寧波服裝而驕傲,(開個玩笑).寧波服裝名牌可以說是群星燦爛,”雅戈爾”、”杉杉”、”羅蒙”20_年的服裝節上,國際服裝界巨子-77歲高齡的皮爾.卡丹先生動情地說:”我被寧波迷住了!”還驚嘆在中國竟有這么好的服裝企業,而”杉杉”卻在天一閣,上演了一臺”天一夜宴”,在世界名模陳娟紅、馬艷麗等的超凡演示下,把江南園林深厚的文化底蘊,淋漓盡致的展現在人們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