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導游詞(精選3篇)
襄陽導游詞 篇1
襄陽菜是楚菜系的北味菜,以襄陽和鄖陽(今十堰)地區(qū)的風味為基礎,吸收鄂豫陜渝四省的風味。特點是以豬、牛、羊肉為主要原料,加以該地區(qū)特產山珍,制作方法以紅扒、熱燒、生炸、回鍋、涼拌居多。巴蜀荊楚地區(qū)的人們生性嗜辣,幾乎所有的菜都要用辣椒,與麻辣的川菜、猛辣的湘菜不同,楚菜講究的是鮮辣。
襄陽菜既有著楚菜鮮辣的特點,又保持著自己的風味,烹制手法以蒸、煨、炸為主,尤喜菜上淋油。襄陽名菜有三鑲盤、夾沙肉、襄陽纏蹄、紅燒蹄膀、糖醋白菜、清蒸槎頭鳊、泡菜牛肚絲、醬豬大骨、醬爆肉、宜城盤鱔、宜城大蝦等。
襄陽的小吃品種如油茶、清湯、米窩、油饃筋、牛油面、紅油豆腐面、襄陽酸辣面、酸漿面、炸醬面、胡辣湯、麻汁面、包面、炒糊波、襄陽薄刀、襄陽黃酒、金剛酥、玉帶糕等。
孔明菜
含有豐富的氨基酸、維生素、纖維素、鐵、鋅、鈣、磷等多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入口脆嫩味美,生津開胃,醬香濃郁,并具有下氣消食、利尿除濕、解毒消腫之功效。
牛油面
主要出現(xiàn)在早點攤位,以及小飯館。由于面條已經提前煮至8~9成熟,上桌速度很快,顧客無需等待再加上其口味特點一辣二麻三鮮;經常配襄陽黃酒(一種乳白色的低發(fā)酵米酒)同食。
金剛酥
主要原料是面粉、食糖、麻油及少量食堿。發(fā)酵后,摻揉制成馬蹄形餅,然后放入特制的大烘爐內燜烤4個小時。其色焦黃、香脆、不沾牙齒、落口后“酥口易化”。
襄陽導游詞 篇2
襄陽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居漢水中游,地跨東經110°45′—113°06′、北緯31°13′—32°37′,北鄰河南省南陽市,南與荊門市相鄰,東接隨州市,西連十堰市。行政區(qū)域總面積1.97萬平方千米,呈不規(guī)則的平行四邊形,邊界線全長1332.8千米。
襄陽市地形為東低西高,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東部、中部、西部分別為丘陵、崗地、山地,約占襄陽總面積分別為20%、40%、40%。東部為低山丘陵,海拔多在90~250米之間,主要分布在棗陽東部的新市鎮(zhèn)、鹿頭鎮(zhèn)、劉升鎮(zhèn)、吳店鎮(zhèn)、平林鎮(zhèn)、王城鎮(zhèn)等,最高點是與河南省交界處的玉皇頂,海拔778.5米。中部為崗地丘陵,兼有平原,主要分布在棗陽西部各鄉(xiāng)鎮(zhèn)和襄陽、宜城、老河口全部以及南漳東部鄉(xiāng)鎮(zhèn),宜城孔灣鎮(zhèn)八角廟村,海拔44米,是全市最低點。西部為山區(qū),包括保康全部、谷城大部和南漳中西部,海拔多在400米以上,保康官山海拔20xx米,是全市最高點。
襄陽市橫跨揚子準地臺與秦嶺地槽兩個性質不同的大地構造單元。以房縣-襄陽-廣濟深斷裂為界,斷裂以南的保康、南漳、宜城三縣全境和谷城、襄州、棗陽等縣(市)的南部邊緣位于揚于準地臺區(qū),約占全市總面積的42%;斷裂以北的老河口市和谷城、襄州、棗陽等縣(市)的大部分地區(qū)位于秦嶺地槽區(qū),約占全市總面積的58%。
襄陽地區(qū)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這里既有滔滔漢水流經,又有干冷、暖濕空氣交綏,冬寒夏暑,冬干夏雨,雨熱同期,四季分明。加之復雜多樣的地貌類型對氣候要素產生明顯的再分配作用,使得市內氣候形成了各種類型。境內繁多的植物、動物種類,即受惠于氣候的復雜多樣性。全市年平均氣溫除高山以外,一般均在15-16℃之間,1月2-3℃,2月15-16℃,7月27-28℃,10月16--17℃。無霜期在228-249天之間。全市熱量資源不僅豐富,而且具有較明顯的過渡性,可以說兼?zhèn)淞四媳睔夂蛱攸c。全市年降水量820-1100毫米,其中夏季占400-450毫米。全年降水量為107-135天。太陽輻射較為豐富,年平均總日照時效為1800-2100小時。又由于境內大部分地區(qū)處于溫度最高、降水最集中、光照最強的季節(jié),正是主要農作物的旺盛生長季節(jié),故全市氣候資源上的優(yōu)勢,極有利于農業(yè)生產潛力的發(fā)揮。
襄陽導游詞 篇3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三晉之勝,美在晉陽,而晉陽之勝,美在晉祠,今天我們游覽晉祠。著名古建筑學家林徽因說:“晉祠的布置既像廟觀的院落,又像華麗的宮苑;全部兼有開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樓閣在古樹婆娑流泉映帶之間,委實像個放大的私家花園。” 唐太宗李世民也對晉祠的建筑和夜景作了詩意的描述:“金闕九層,鄙蓬萊之已陋;玉樓千仞,恥昆閬之非奇。落月低于桂筵,流星起于珠樹。”
晉祠又名“唐叔虞祠”,是奉祀西周初年唐國諸侯姬虞的祠堂,又因祠堂建于晉水之源而得名晉祠,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古代園林式祠廟建筑群。晉祠的創(chuàng)建年代無從考證,不過,據(jù)北魏時期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水經注》中的記載,早在1500年以前晉祠就是“晉川之中最為勝處”的游覽勝地了。
走進大門,大家迎面看到的這座坐東朝西的建筑就是明清時所建的古代唱戲的戲臺——水鏡臺。戲臺東面懸掛的橫匾“三晉名泉”,字跡清秀雄勁,為清代康熙年間中過武舉人的晉祠人楊廷翰所書,在牌匾兩旁還有一副對聯(lián):“水秀山明,無磨無筆圖畫;鳥語花笑,有聲有色文章。”“三晉”指的是春秋末期,趙、魏、韓三家分晉后山西的代稱,“名泉”是指晉水泉源。前臺正中懸掛的“水鏡臺”匾額,是清代乾隆年間翰林院編修同時也是楊廷翰的侄兒晉祠人楊二酉所書,以秀麗著稱,被譽為晉祠三大名匾之一。“水鏡”兩字則是出自《漢書·韓安國傳》中“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這一名詞,寓意忠奸是非盡人皆知,誰也逃不出老百姓睜大的眼睛這個清水明鏡。這是因為,中國古代戲劇中的人物都是臉譜化的,好人、壞人,演員一出場,觀眾一目了然。古人以“水鏡”來稱名戲臺和臺上的演出,是再也恰當不過的了。
殿堂的重檐歇山頂與戲臺開敞的單檐卷棚頂,高低錯落,重疊組合,如巨鳥展翅般飄逸。大小垂花柱懸于梁上,中間鑲了一周華麗的橫枋板,猶如流蘇布幔般生動,大梁與垂花橫枋上的彩繪,更顯得華麗,精巧而富有人文內涵。作為晉祠祭祀和廟會酬神的唱戲場所,這座戲臺的造型雄奇獨特,雕刻彩繪精細,是難得的建筑藝術佳作。
穿過了橫跨于晉水上游的智泊渠上的會仙橋,看過了由四個鐵鑄武士組成的“金人臺”,走過了晉祠三大國寶級建筑之一的獻殿,現(xiàn)在我們所站的地方就是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立交橋”之稱的魚沼飛梁,這座十字形的橋梁在北魏時就已經存在,古人以圓形為池,方形為沼,此方形池中多魚,所以取名魚沼,從高空俯視,它又很像一只展翅欲飛的巨鳥,故而稱為“飛梁”。
與魚沼飛梁相連的這座建筑就是晉祠的主體建筑,也是晉祠三大國寶建筑之一的圣母殿,它坐西向東,是晉祠三大國寶建筑中價值最高的一處。大殿的建筑與形制十分獨特。殿頂為重檐歇山式,殿堂面闊7間,進深6間,近似正方形。大殿前廊柱上雕飾有八條蜿蜒欲動的木龍,豪放健美,雕于宋元二年 (1087年)。八條龍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栩栩如生,距今近千年,鱗甲須髯,仍躍躍欲飛,不能不叫人嘆服木質的優(yōu)良及工藝的精巧。如此寬廣的大殿,內部竟無一根明柱,只是殿身四周設以廊柱與檐柱各一圍承托殿頂屋架,這在建筑學上叫做減柱營造法。殿內共減少了12根柱子,從而使前廊和內殿十分寬敞,為設置神龕和塑像創(chuàng)造了足夠的空間。而且四周的柱子皆微微內傾,制成“側角”,四根角柱又明顯升高,造成“生起”,這樣既增強了建筑物的穩(wěn)固性,又使前檐四角翹起,顯出曲線之美。如此設置殿柱反映出宋代木構建筑的高超技巧。
殿內43尊彩塑被譽為晉祠“三絕”之一。另外兩個是周柏隋槐和取自詩經中“永賜難老”的難老泉。作品為宋代原物,迄今已有900年的歷史。主像圣母邑姜,頭戴鳳冠,身穿蟒袍,凝神端坐于中央鳳椅之上,一副主人貴婦的儀表氣質。42尊宮女宦官分立左右兩旁,排列有序,職責有別,儀表各異,逼真地反映了宮廷侍女內心世界的喜怒哀樂。
請看這5尊唱戲侍女,分別扮演了生、旦、凈、末、丑諸種角色。當中最出色的便是這位頭扎紅飾唱花旦的宮女,她不僅眉清目秀,身段苗條,而且含羞帶笑,一副滿足的神情,大概是剛剛唱罷,受到了圣母的夸贊。可是如果我們從側面看去,則是另一番表情。隱約可見其紅腫的眼睛和含淚的眼角,深刻反映出內心的苦楚,很顯然是強壓心中的辛酸在圣母面前盡可能表現(xiàn)得歡快些。梅蘭芳大師曾經說她“一笑一顰,似訴平生”。其余的侍女像請大家慢慢品味。這些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的侍女像被譽為晉祠“三絕”之一。
晉祠山靈水秀,歷史久遠,人文和自然景觀十分豐富。時間關系我們今天就游覽到此,希望大家今后再次來晉祠旅游,相信每次重游都會有新的感受、新的收獲。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