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岡石窟導游詞集合(精選3篇)
云岡石窟導游詞集合 篇1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們將要參觀的是大同云岡石窟。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云岡石窟。
云岡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里。現存主要洞窟45個,計1100多個小龕,大小造像51000余尊,它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云岡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齊鑿的。北魏經歷了"太武滅佛"、"文成復法"。文成帝和平年間(460--465)云岡石窟開始大規模營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建成,前后計60多年。初由著名的高僧曇曜主持,"于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現第16至20窟就是"曇曜五窟"。現存洞窟大部分鑿于太和十八年(494)遷洛前。據《水經注》記載,當時"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日新眺"。
云岡石窟雕刻在我國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氣魄雄偉、內容豐富多彩見稱。最小的佛像2公分。最大的高達17米,多為神態各異的宗教人物形象。石窟有形制多樣的仿木構建筑物,有主題突出的佛傳浮雕,有精雕細刻的裝飾紋樣,還有栩栩如生的樂舞雕刻,生動活潑,琳瑯滿目。其雕刻藝術繼承并發展了秦漢雕刻藝術傳統,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藝術的精華,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對后來隋唐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我國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國與亞洲國家友好往來、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云岡第五、六窟在云岡石窟群中部,為孝文帝遷洛前約465--494年開鑿的一組雙窟。廟前有清順治八年(1651)建造的五間四層木樓閣,朱紅柱欄,琉璃瓦頂,頗為壯觀。第五窟開作橢圓形草廬形式,分前后室。后室北壁本尊為釋迦牟尼坐像,高17米,為云岡最大的佛像,外部經唐代泥塑重裝。窟內滿雕佛龕造像。窟西側刻有兩佛對坐在菩提樹下,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美。第6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個連接窟頂的二層方形塔往,高約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層出檐小塔,馱于象背上。窟四壁滿雕佛、菩薩、羅漢、飛天等造像。窟頂有三十三諸天及各種騎乘,令人目不暇接。環繞塔柱四面和東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內容連貫,構圖精巧。此窟規模宏偉,雕飾富麗,內容豐富,技法精煉,是云岡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藝術匯集的大檢閱。
云岡第七、八窟位于云岡石窟的中部,為一組雙窟,是云岡石窟第二期開鑿較早的石窟。七窟前現存的木構建筑,是清順治八年(1651)修建。七、八窟平面均為長方形,窟內布局上下分層,左右分段。七窟后室北壁上層天幕龕的中央,雕一交腳彌勒菩薩像,坐于獅子座上,左右備一倚坐佛像,邊為二脅侍菩薩。內容仍為三世佛,且出現了造像組合。下龕為釋迦、多寶二佛并坐像。壁與窟頂相接處雕一排伎樂人像,各執樂器演奏。東西兩壁對稱開鑿,壁與頂部相接處雕一排千佛。下分四層雕有八個不同的佛龕。南壁鑿有一門一窗,左右兩側各雕四個佛龕。門窗間有六個供養人和伎樂天人像。明窗內雕菩薩和禪定比丘。內拱內雕力上、護法天王和飛天。頂部分格雕平棋,中為團蓮,周雕飛天,把整個窟頂裝飾得花團錦簇。第七、八窟與前期窟群比,在形制、內容、造像構成、題材等方面出現了諸多變化,從中折射出北魏社會變革的洪流。
曇曜五窟現編號第16--20窟,是由曇曜和尚主持開鑿的第一期窟洞,也是云岡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據《魏書.釋老志》載:"和平初,......曇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于一世。"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為楷模,雕刻五尊大像。這五窟規模宏大,氣魄雄偉。形制上共同特點是外壁滿雕千佛,大體上都摹擬橢圓形的草廬形式,無后室。造像主要是三世佛(過去、未來、現在),主佛形體高大,占窟內主要位置。
第16窟本尊釋迦立像高13.5米,而相清秀,英俊瀟灑。第17窟正中為菩薩裝的交腳彌勒坐像,高15.6米,窟小像大,咄咄逼人。
第18窟本尊為身披千佛袈裟的釋迦立像,高15.5米,氣勢磅礴;東壁上層的眾弟子造像造型奇特,技法嫻熟。第19窟本尊為釋迦坐像,高16.8米,為云岡第二大造像。第20窟為露天造像,正中為釋迦坐像,高13.75米,為云岡石窟的代表作,面都半圓,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大耳垂肩,兩肩齊挺,造型雄偉,氣勢渾厚。
云岡五華洞位于云岡石窟中部的第9--13窟。這五窟因請代施泥彩繪而得名。第9、10窟為一組前后室結構的雙窟,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太和十三年竣工,遼代曾在此興建崇福寺。兩窟平面近方形。前定南壁鑿成八角列柱,東西壁上部雕出三間訪木構建筑的佛龕,余壁滿雕佛像、飛天。后室窟門上雕有明窗,北壁主佛是釋迦佛。第10窟主像是彌勒。后室門拱內外兩面有精雕圖案花紋,結構嚴謹,富于變化。第11--13窟是一組,具有前后窟的第12窟為中心窟。11窟中立方塔柱,塔柱四面上下開龕造像,除南面上龕為彌勒外,均為釋迦立像。東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483)造像題記,是研究云岡開鑿史的重要資料。窟東北有太和二十年(496)銘龕和七佛立像。第12窟前正室和東西壁上部均雕出三間仿木構建筑屋形佛龕,前列兩柱,洞開三門,窟頂雕有伎樂天,手持排簫、琵琶、橫笛、束腰鼓等樂器,是研究音樂史的重要資料。第13窟本尊是交腳彌勒菩薩,高約13米,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既產生了力學作用,又兼具裝飾效果。南壁上層的七佛立像和東壁下層的供養天人,皆為窟中精品。東壁佛龕形制各異。五華洞雕飾綺麗,豐富多彩,是研究北魏歷史、藝術、音樂、舞蹈、書法和建筑的珍貴資料,為云岡石窟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云岡東部窟群,指云岡石窟東端1--4,均為塔洞。第1、2窟為同期開的一組,鑿于孝文帝遷洛前,窟內中央雕造方形塔柱,四面開龕造像。第一窟主像是彌勒,塔南面下層雕釋迦多寶像,上層雕釋迦像。浮雕五層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資料。第二窟是釋迦像,塔南面下層雕釋迦多寶像,上層雕三世佛。兩窟南壁窟門兩側都雕有維摩、文殊。第三窟為云岡石窟中規模最大的洞窟,前立壁高約25米,傳為曇曜譯經樓。窟分前后兩室。前室上部左右各雕一塔,中雕方形窟室,主像為彌勒,壁面滿雕千佛。后室南面兩側雕刻有面貌圓潤、肌肉豐滿、農紋流暢的一佛三菩薩。坐像高約10米,二菩薩立像高6.2米。從風格和雕刻手法上看,很可能是初唐時的作品。第四窟風化水蝕嚴重,南壁窟門上方有北魏正光年間銘記,是云岡石窟現存最晚的銘記。
云岡西部窟群包括云岡石窟西部第21至45窟,以及一些未編號的小窟小龕。大多屬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以后的作品。其特點是不成組的窟多,中小窟多,作為補刻的小龕多。造像多為瘦骨清相,衣紋下部褶紋重疊,神態文雅秀麗,藻井中飛天飄逸灑脫,具有濃厚的漢化風格,與"龍門期"雕刻十分接近。其中第38窟北壁"幢倒樂神"浮雕,是研究北魏雜伎的形象資料。
第39窟中心五層塔柱,塔身每面作五間,六柱,柱頭上斗拱承托出檐,天平座,每層間闊高度皆小于下層,穩重雋秀,是研究早期造塔的重要資料。第40窟整體布局巧妙地運用裝飾藝術,使洞窟格式、構圖既有規律,又有變化,提高了石窟藝術的格調。
云岡石窟導游詞集合 篇2
各位游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位于塞外古都、煤海之鄉的大同觀光旅游。我是大家的導游員吳敏娟,今天我們將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云岡石窟。它與甘肅敦煌的莫高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石窟。接下來我們看到的是云岡石窟的“五華洞”,在參觀之前,我先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
佛教高僧曇曜來到北魏都城平城,剛巧遇到文成帝的車隊,他的袈裟被馬咬住。文成帝認為這是“馬識善人”,便對曇曜以師待之。曇曜建議在武周山開鑿造像,弘揚佛教,此議政和文帝之意,于是文帝下旨令曇曜開鑿石窟。這便是“馬識善人”的故事。
“五華洞”分為兩組,分別為第9、10窟和第11/12/13窟。我首先為大家講解的是第9窟和第10窟。這組雙窟的前室雕鑿四根八角柱,每窟洞開三門,頗具漢魏以來中國建筑的遺風,大家看到的前室側壁屋形龕,后室窟門上方屋形檐等雕刻,都是防漢民族木結構的建筑形式,其象征著民族大融合。進入窟內,我們可以看到頂部均雕有飛天造型,它可與敦煌的飛天造像相媲美。因為這組雙窟在清代被施以彩繪,因此也成為云岡石窟中唯一的一組彩繪石窟。
云岡石窟的第11窟看上去似乎沒有高度統一,高度概括與完整提煉的設計和雕刻,因此每龕顯得較為小型,整體較為紛繁,雕刻水平也顯得有些良莠不齊,缺乏整體的和諧之美,但11窟的西壁中部卻出現了宏偉而美麗的七佛。一字排開,在七佛歡悅清麗的面龐上,有著彎若柳葉的細眉,明媚如秋水般的雙眸,俏麗若懸膽的鼻子,含笑翕動的雙唇,圓潤而富態的下顎,她們身材修長,衣著華麗,有著一種優雅的美。
第12窟被譽為“石頭上音樂舞蹈之花”,它有著1500多年關于樂器、音樂與心靈暢想集合的石雕造像,它不僅是史料,更是一部描繪社會風情的漫長畫卷,歡舞撲面而來,長歌在心底,輕音緩緩,倩舞冉冉,第12窟是綻放在石頭上的音樂之花。
第13窟是“五華洞”的最末一窟,洞內有著名的超高大佛像,因此又稱“大佛窟”,第13窟主尊佛像采用了交腳坐須彌的姿態,高13.5米,是云岡石窟的第7大佛,大佛身著瓔珞,珠聯之類的服飾。在主佛的右臂和腿之間,有一托臂力士,氣定神閑低托起大佛近兩噸多重的右臂,這是這尊佛像的最大亮點,它既巧妙地產生了力學作用,又起了美觀裝飾效果,在13窟里還有一個亮點便是東壁下層的一列姿態形象
俱佳的供養像,供養天雖是佛教神譜中的人物,它們心中有著堅定的佛教信仰,愿意為佛教事業全力奉獻,所以他們有著尊教和和世俗的雙重特征,她們姿態端莊,身心恭敬,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人體美。
下面我們要參觀的是被譽為云岡石窟外交官和代表作的第20窟----露天大佛。主像高達13.7米,面容豐滿端莊,雙肩寬厚平直,身披右袒袈裟,呈結跏趺坐狀。大佛的嘴角微笑神態,表現出佛教徒對他的敬意。大佛的衣紋成階梯狀排列,線條簡潔,顯示出一種粗重厚實的質感,反映了犍陀羅造像和中亞牧民服飾的特點。
現在給大家20分鐘時間在露天大佛前拍照留念,愿大佛炯炯有神的雙眸,略帶微笑的嘴角,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回憶,帶來美好的福音。20分鐘后我們在這里集合,謝謝大家合作!
云岡石窟導游詞集合 篇3
各位游客:
大家好,
今日我們將要參觀的是大同云岡石窟。下頭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云岡石窟。
大同云岡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方石雕藝術寶庫,是國內外學術界公認的與甘肅敦煌石窟的莫高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齊名的中國“三大石窟”之一,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據史書記載,云岡石窟開鑿于公元460年前的北魏王朝,共有洞窟45個,現存佛教造像51000余尊,佛龕1200多個。依據武周山勢自然起伏,云岡石窟又分為東、中、西三部分,今日我們著重參觀第5、6窟和被譽為云岡石窟的外交官和代表作的第20窟。下頭我們從第5、6、窟開始參觀。
云岡石窟的第5、6窟是毗連一體的一組雙窟。是云岡石窟最精彩、最為壯觀、最具代表性的石窟。第5窟的洞窟開頭為橢圓形的草廬式,分前后兩室。進入后室,首先感覺這一洞窟十分高大,中央這尊兩腿雙盤的大像高達17米,為云岡石窟的第一大佛。大佛著褒衣博帶,通肩袈裟,頭頂為藍色螺鬢,佛像面部輪廓清晰,白毫點朱,細眉長目,鼻準方直,雙肩垂耳,給人以一種端莊、肅穆、慈祥之感。由于后世為了積功德造福,對這尊佛像敷了厚厚的泥裝,再塑了金身,可惜的是,我們看不到原始的北魏石雕的形態了。第5窟的佛像布局為三世佛,中央的坐佛為釋迦牟尼佛,佛像的右邊這尊立佛是未來佛,由于這尊佛身上泥裝的脫落,我們得以目睹原始的北魏石雕藝術的風采。第5窟值得讓大家欣賞的還有,在窟室南壁門拱上方兩層高約1米的8尊石雕佛教造像和拱門東側雕有菩提樹和樹干下二佛對坐的石雕佛像,雕刻十分精美。
下頭我們參觀第6窟。
第6窟被為云岡石窟的“第一偉窟”。窟平面呈正方形,后室呈回字形,窟正中鑿一方形塔柱,塔柱稿約15米,它分為上下兩層。整個洞窟雕飾富麗堂皇,洞窟的四壁雕滿了佛像、菩薩、羅漢、飛天、供養人和瑞鳥、神獸、花卉等,這是一座熱鬧擁擠、琳瑯滿目、美妙神奇的佛國世界。由于雕刻技藝極為精湛,雕刻資料十分豐富。第6窟被譽為云岡石窟的“第一偉窟”。你看那四塔柱上層的接引佛。整個四壁加上塔柱一共15尊,和下層大龕的5尊佛像,都采用近似圓雕的高浮雕刻法來增加佛像的立體感。在中心塔柱上層4個角和4個9層塔柱和上層中心的四方立佛,更是采取了具有鏤空雕刻法。在中心塔柱的塔腰和四壁上,獨具匠心的仙人們利用有限的壁畫,用淺浮和高浮雕相結合的手法,以塊浮雕的形式連接排列,形象而生動的雕刻了33幅釋迦佛陀本生的故事圖,吧釋迦牟尼佛的生平事例展此刻世人面前。
接下來我們來到第20窟,第20窟就是被譽為云岡石窟的外交官和代表作的露天大佛,經歷了1000多年的洞窟坍塌之后,這尊高達13.7米的大佛就端坐在光明之中了。大佛雕刻于1542年前,她的圓潤的發髻,寬闊的額頭,細纖的長眉,方直的鼻梁,垂直的雙耳,雕刻的極其自然,那充滿了無窮智慧的雙眼是那樣的安詳和寧靜。這尊佛像在端莊之中含著俊秀,在慈祥之中藏著莊嚴,在智慧之中有露著敦厚。堪稱妙相之佛,傳神之佛。作為云岡石窟5萬余尊佛像的代表,她不辭勞苦,年復一年的用佛祖那博大的仁愛撫慰著蕓蕓眾生。
好了,主要洞窟的已經向大家介紹完了,下頭請大家自行游覽,靜靜的體會佛國世界的靜謐和偉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