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大觀樓的導游詞(精選9篇)
昆明大觀樓的導游詞 篇1
各位朋友,麗江雖然地處偏僻,卻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五萬年前,已有舊石器晚期智人“麗江人”在此生息。從新石器、青銅器的發現進一步證實了麗江是云南古人類的搖籃之一。麗江地區開發較早,公元前109年西漢即設遂久縣管轄,元初設置云南37路之一的麗江路,“麗江”一名從此開始。元代至清初的470年間,麗江是納西族木氏土司統治區域中心。
如今的麗江縣,是中國唯一的納西族自治縣,也是麗江地區最大的一個縣,面積7648平方公里,人口約36萬,其中納西族占55%。納西族源于中國古代南遷的氐羌族群,居住在以麗江為中心的滇川藏交界處,總人口約有30萬,而麗江縣有20萬,占全國納西族總人口的67%。納西族人口不多,分布不廣,然而卻以古老而豐富的民族文化著稱,有人說它是小民族創造大文化。
納西族最為著名的文化特色是“三個活化石”。所謂“三個活化石”,即是文字活化石——納西象形文字、音樂活化石——納西古樂、人類社會活化石——摩梭人母系大家庭。創造于唐代的納西東巴文,被稱為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至今仍在麗江流行的兩套大型古典樂曲《白沙細樂》,被中外音樂界被為“國寶”;瀘沽湖畔摩梭人,至至今仍保持著母系大家庭和不娶不嫁的阿夏走婚形態,為世所罕見。
昆明大觀樓的導游詞 篇2
大觀樓是我國名樓之一,最初建成于1828年,是觀賞滇池的好地方,登樓四顧,景致十分遼闊壯觀,便取名為“大觀樓”。大觀樓為三層木結構建筑,形式古雅。清乾隆年間,昆明寒士孫髯翁撰出180字的長聯,轟動四方。民國初年,大觀樓辟為公園,唐繼堯曾撥款修葺,并立其銅像于場地正中央。1940年,又在樓前池中豎三個白石墩,仿西湖“ 三潭印月”之景。
大觀公園因懸掛著清代名士孫髯翁撰寫的180字“古今第一長聯”的大觀樓而得名,根據其地勢,約可分成三片:近華浦、大觀樓片,樓外樓、魯園片,庾園、花圃及柏園片。
大觀公園內花木繁茂,假山、亭閣、小橋、流水,景色極為美。新修的懷古廊縈回紆折,檻外銀水玉山;涌月亭和觀稼堂樹木掩映,花叢環繞,最宜月夜聞笛。彩云崖假山幻奇、玲瓏嵌空;溯徊洲四面環水;秀坪如茵。過燕語橋繼續西行,積波堤壓浪臥波,而大觀樓則聳立于前,更有那古今傳頌“天下第一長聯”,使人留步觀瞻。
大觀公園緊傍滇池,滇池是個煙波浩淼風姿秀逸的高原湖泊,是受第三紀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的影響而構成的高原石灰巖斷層陷落湖。海拔1886米,湖面南北長39公里,東西寬13.5公里,平均寬度約8公里;湖岸線長199.5公里;湖面面積318.27平方公里;湖水最大深度為8米,平均深度為5米,蓄水量約15.7億立方米。在云南眾多的湖泊中,它的面積最大;在全國的內陸湖泊中,它占第6位。滇池四周的山脈均屬 昆侖山系, 云嶺山脈的東支逶迤南下,總稱 烏蒙山,有大小數十個山峰。
昆明大觀樓的導游詞 篇3
大觀公園位于昆明市西郊約3公里的滇池畔。它近吞波光浩渺的滇池,遠與太華山遙遙相望。被贊為“萬里云山一水樓”的大觀樓聳立其間,園林也因之得名。
進園門,穿過近華浦,攬勝閣壯麗崇宏,樓檻軒敞;新修的懷古廊縈紆回折,檻外銀水玉山;涌月亭和觀稼堂樹木掩映,花叢環繞,最宜月夜聞笛。觀稼堂邊花壇里,英國伊麗莎白女王二世栽下的玫瑰花爭芳吐艷。彩云崖假山幻奇、玲瓏嵌空;溯洄洲四面環水,秀坪如茵。過燕語橋繼續西行,積波堤壓浪臥波,而大觀樓則聳立于前,更有那古今傳頌的“天下第一長聯”,使人留步觀瞻。
清乾隆年間自稱“萬樹梅花一布衣”的寒士孫髯翁所撰180字長聯,一掃世人俗唱,蘊涵了深厚的社會歷史內容,驚動一時。今存大觀樓長聯有兩幅。一幅是與孫髯翁同時的昆明名士陸樹堂用行書體書寫刊刻,掛在大觀樓二樓。另一幅則是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由云貴總督岑毓英托趙藩書寫,請工匠刊刻后掛于樓下,即今藍底金字聯,長聯系木制,為覆瓦形。上下聯各90字,字系顏體楷書,剛勁圓潤,頗具功力。長聯曰: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赴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孤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楝,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斷碣殘碑,都付于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上聯寫登大觀樓抒懷,所見到滇池的四周風光。下聯歷數云南數千年歷史及作者的感慨。大觀樓現已列為云南省重點保護文物。
昆明大觀樓的導游詞 篇4
說話間我們已經來到麗江古城南郊的環城路上。大家請看,右前方有一座蒼翠的山崗,形似獅子滾繡球而得名獅子山。秀麗的獅子山天然地把麗江古城和新城分隔開來,但又將它們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山頂高樓,名叫“萬古樓”。登樓北望雪山,歷歷在目,南觀古城,盡收眼底。
路的左邊,這座高大的建筑叫黑白水大酒店,主樓高17層,客房128間,是由云南黑白水電力集團投資控股的四星級酒店。前面是一個丁字路口,我們右轉進入民主路,路口左右各有一座酒店:右邊的森龍大酒店,是由麗江森龍集團投資興建的三星級酒店;左邊是云杉飯店,也是麗江地區規模最大、設施最為完備的客運汽車站。
我們乘坐的汽車正在環繞獅子山西北側行駛,途中我們還經過了麗江體育場、神農大酒店、郵電大樓、百信商場、百貨大樓等單位。這里是一個三叉路口,右轉不遠就可以進入麗江古城,我們左轉進入新大街,這是麗江新城的第一條街道,也是目前商場最集中、最熱鬧的街道之一。前面一個丁字路口,左轉可以進入福慧路,麗江地區和自治縣兩級府署就在這條路上。
昆明大觀樓的導游詞 篇5
大觀公園位于昆明市西郊約3公里的滇池畔,近吞波光浩渺的滇池,遠與太華山遙遙相望。被贊為“萬里云山一水樓”的大觀樓聳立其間,園林也因之得名--大觀公園。大觀樓是我國名樓之一,最初建成于1820__年,是觀賞滇池的好地方,登樓四顧,景致十分遼闊壯觀,便取名為“大觀樓”。大觀樓為三層木結構建筑,形式古雅。清乾隆年間,昆明寒士孫髯翁撰出180字的長聯,轟動四方。民國初年,大觀樓辟為公園,唐繼堯曾撥款修葺,并立其銅像于場地正中央。1940年,又在樓前池中豎三個白石墩,仿西湖“三潭印月”之景。
大觀公園因懸掛著清代名士孫髯翁撰寫的180字“古今第一長聯”的大觀樓而得名,根據其地勢,約可分成三片:近華浦、大觀樓片,樓外樓、魯園片,庾園、花圃及柏園片。
大觀公園內花木繁茂,假山、亭閣、小橋、流水,景色極為美。新修的懷古廊縈回紆折,檻外銀水玉山;涌月亭和觀稼堂樹木掩映,花叢環繞,最宜月夜聞笛。彩云崖假山幻奇、玲瓏嵌空;溯徊洲四面環水;秀坪如茵。過燕語橋繼續西行,積波堤壓浪臥波,而大觀樓則聳立于前,更有那古今傳頌“天下第一長聯”,使人留步觀瞻。
昆明大觀樓的導游詞 篇6
近華浦內的大觀樓始建于哪年?一說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一說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余嘉華先生主編的《云南風物志》載:“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巡撫王繼文巡察四境,路過此地,看中這里的湖光山色,命人鳩工備材,修建亭臺樓閣……因大觀樓。”經考證,昆明大觀樓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是確切的。
昆明大觀樓、涌月亭、澄碧堂建成以后,“周圍添筑外堤,夾種桃柳,點綴湖山風景”,“從此高人韻士,選勝登臨者無虛日,遂成省城第一名勝”,達官顯貴臨湖宴飲,騷人墨客登樓歌賦。清乾隆二十五年進士、臨安知府王文治在《秋日泛舟近華浦》詩中寫道:“憶偕詩太守,高宴集朋輩。絲竹貫珠璣,章出瑰怪。”吟詠近華浦的詩詞,有的描繪山光水色,有的粉飾“太平盛世”,有的歌功頌德,不外吟風弄月,離愁別恨。布衣寒士孫髯翁,一掃俗唱,揮就驚世駭俗的180字長聯。上聯寫登昆明大觀樓騁懷,所見到“五百里滇池”的四圍風光,下聯抒發對云南“數千年往事”的無限感慨,情景交融,對仗工整,氣魄宏大。清道光年間“五華五子”中之戴絅孫長聯“渾灝流轉,化去堆垛之跡,實為僅見”。長聯問世以來,被譽為“海內外第一聯”,“海內長聯第一佳者”。長聯由昆明名士陸樹堂行書書寫刊刻。現存陸書拓本摹刻聯。清嘉慶年間,迤西道宋湘撰聯:“千秋懷抱三杯酒;萬里云山一水樓。”十四字聯高度概括了髯翁的長聯。孫髯翁長聯問世,昆明大觀樓躋身“名樓”。
昆明大觀樓的導游詞 篇7
伴隨著古老悠揚的晨鐘,我走進了大觀樓公園。景色優美的大觀樓公園,在晨光中優雅迷人,令人心曠神怡。遠處的湖很熱鬧,從西伯利亞飛來的紅嘴鷗在湖上嬉戲。旁邊的樹就像守衛荷塘的壯士。游客來參觀,乘坐小船在荷塘穿梭。我們也乘坐小船,在水中行駛。我們走過的路程濺起圈圈漣漪。我們下了船,繼續往前走。我們來到了大觀樓游樂園,這里有鬼屋探險、過山車、跳樓機、向前沖、太空探險、旋轉木馬、三環過山車、四環過山車.我媽給我買了一個b套餐,包括往前沖,掉頭,三環過山車。首先我玩的是激流。水車開到頂上的時候,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啊!”隨著前面姐妹們的尖叫聲,水車瘋狂的沖了下來,“喂!”無數水花濺在我身上。“好好笑!”
走到大觀樓前,抬頭看見著名的大觀樓長聯:500里外的滇池,奔到眼底,一片廣闊的幸福。看:東有沈駿,西有靈異,北有曲徑,南有蘇祥。為什么不選擇贏,選擇提升?趁蟹島羅州,在風和霧上梳理包裹;更美,點綴些綠羽丹霞,不寂寞:四周香米,白沙,九夏芙蓉,三春柳。
參觀完古色古香的大觀樓,跑到綠油油的草坪上,站在草坪上,帶著青草味的風吹進來,讓人神清氣爽。
天空中燃燒的云逐漸消失,天空朦朧。我不覺得累。我只是躺在草坪上,靜靜地聽著風有節奏的鼾聲。我好像在另一個世界。
昆明大觀樓的導游詞 篇8
建于康熙年間的大觀樓因面臨滇池、遠眺西山、視野開闊、景致壯觀、盡攬湖光山色而得名。大觀樓三層飛檐,金漆彩畫,上層有匾額“撥浪千層”,門兩邊懸掛著的180字天下第一長聯令人矚目,成為以長聯歷史文化為主題的風景名勝游覽區。上樓觀五百里滇池,只見碧水漣漪,波光粼粼,亭臺樓閣倒映水中,美不勝收;成群的白鷺翱翔在藍天白云之間,穿行憩息于樹木林梢之上,讓人久久駐足其間,流連忘返。想五千年往事,滾滾英雄費盡移山心力建立的偉烈豐功,都因剝削、壓迫的反動統治灰飛煙滅;只有民族復興偉業沿著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康莊大道破浪前進,才能與天地同壽,與日月齊輝。因此,大觀樓是一部栩栩如生的社會發展史。
從大觀樓前往西園,那里荷塘魚躍,芳草菲菲,鮮花盛開,楊柳青青,小橋流水,景旖旎,人陶醉。
從西園來到南園,那里游人很少,多為老年人在搓麻、打牌、會樂,是修生養性的好去處。
大觀樓公園既有自然的山水,又有園林的景觀,讓人賞悟不厭。
昆明大觀樓的導游詞 篇9
各位團友,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
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的是江西省級風景名勝--大觀樓,原名錦水奇觀樓,也就是高安古郡城的譙樓,古有“負山面江、勝概甚偉”之稱。它座落在高安市城錦江北岸,現在高安市人民政府正前方。譙樓始建于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原樓匾題“宋祀源流”。在元代兵禍中被焚毀。明朝萬歷中葉知縣田一甲按明代風格重建,清嘉慶二十年(1815)由瑞州(今高安)知府石俊主持按原貌再次重建,取范仲淹“《岳陽樓記》......岳陽樓之大觀也”之意改名為大觀樓,改名為“東風樓”,1980年地名普查中,恢復原名“大觀樓”,一直沿襲至今。這座樓在抗日戰爭時期被日機炸毀,抗戰勝利后,由國民縣政府于民國三十五年冬(1946)進行了簡易修復,解放后,于1963年9月由高安縣人民檢察院主持作了一次修復,--年為恢復大觀樓原貌,又籌資500余萬元重建。現大觀樓三層,高20余米,寬16米,長60米。重檐高挑,金黃色琉璃頂,綴飾華麗,屹立江畔,宏偉壯觀,是高安市著名的八景之首。登臨樓臺,可俯瞰全城,高安風光美景,盡收眼底。清同治《高安縣志》有載:北宋大文豪蘇轍“登郡譙偶見姜應明司馬醉歸”詩:“蒼然暮色映樓臺,江市游人夜未歸,何處酒仙無一事,肩輿鼾睡過江來”。明代著名史學家陳邦瞻也曾游此樓留下“人煙雙合市,春樹萬家深”的詩贊。明代詩人鄒師魯亦有詩云:“相傳此地有丹雷,錦練長虹鎖斷舟,燈火萬家環兩雉,樓臺千蜃映中流......”。明朝詩人熊茂松詩:“萬井弦歌環臥閣,千家煙火入登樓”的贊句。1946年國民高安縣縣長龍起鳳(民主人士、解放后曾任景德鎮市政協副主席、著名書法家)題書“大觀樓”匾,1958年,原江西省省長邵式平曾書“大觀樓”匾。1986年著名書法家黃天壁再書“大觀樓”匾。1991年原中共江西省委書記白棟材又書“大觀樓”匾。1983年5月,高安縣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10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省級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并載入了《名勝辭典》、《旅游大全》。千百年來,這座樓經過了多次重建、改建和維修,雖然風格各異,但一直屹立在錦江北岸,是高安市城始建最早,而僅存的一座古建筑物,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紀念意義。
好了,我們已經到了,大家請隨我登樓。我們現在已經上到了露天觀景平臺。東西兩邊各建有一座小亭,中間這座樓閣就是陳設大觀樓歷代文人墨寶及大觀樓由來的展廳。里面第一層是陳列了一些高安歷次考古發掘的一些陶瓷精品(當然這些只是仿制品)、名人字畫,二層就是陳列了高安的一個立體規劃圖。大家自已可以隨處看看。在這里大家還可以憑欄遠眺,滔滔錦江水一路向東流。說到錦江,它又名蜀江,俗稱錦水,是贛江的支流,發源于宜春市慈化,向東流經萬載、宜豐、上高、高安,由新建縣匯入贛江。全長280余公里,高安境內78公里,江水清澈透明,常年可通航。在晉時,瘟疫流行,不少人染病而亡。于是有人向道士許真君求救,許真君給了畫了符的水壺和竹子一枝,并叮囑將竹子栽在江邊,把符水倒在江的上游,這樣,病人飲了江中的水,都能病除身健。消息傳開,病人紛紛到江中取水喝,果然靈驗,江水能消災除病,其價值勝似金帛,“金”與“帛”合字為“錦”故將蜀江改名為“錦江”。所以的這樓最早就是叫“錦水奇觀樓”。錦江對面大家還可以看到一排歐式風情建筑,這是高安城市建設的一個亮點。
現在我們下到大觀樓前繼續參觀,大家看到這一個石坊,叫“青宮大保坊”。清同治《高安縣志》有載:在郡譙樓(即大觀樓)前,“青宮大保坊”左,建有“狀元臺”,俯瞰錦江。寰春秋赴試,臺前豎大魁字旗,郡守于此地餞行,明嘉靖甲午立吳山,敖銑等赴應變會試,太守朱鴻漸餞行,有巨鯉躍入吳舟,朱賀以詩明,年乙未山果及第,銑中二甲第三。遺跡今廢。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青宮大保坊是吳山高中,官為探花、禮部尚書后興建的。當然這也已經不是原來的了。
好了,我們的講解就到這里了,現在大家自由活動一下,照照相,十分鐘之后集合上車。
經過一天的愉快行程,我們的旅游活動馬上就要結束了。希望通過這次旅游,能帶來一個好的心情。我們真誠地期再次光臨。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