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湖導游詞(精選9篇)
翠湖導游詞 篇1
我們一下飛機,就感覺一陣陣清涼撲面而來,不知不覺已到了“四季如春”的昆明,住在一個公園叫“翠湖”的岸邊上!
走進翠湖公園有一個大池塘,池塘里開著粉紅色和雪白色的荷花。風輕輕吹拂,荷花搖動著,走近一看,池塘里還有小魚,它們“東跑西躥”好像在捉迷藏。有孩子們跑來跑去,老人們有的散步、跳舞、做操、打拳,有的在涼亭里拉“二胡”,有的在公園里大聲朗讀英語,有的背著音箱在公園里盡情的唱歌,仿佛在開一個盛大的“音樂會”。
我聽我爸爸的一位同事講起,夏天結束后,到了冬天,冬天的翠湖還是一個歡樂、熱鬧的公園。冬天紅嘴鷗就會從“西伯利亞”飛到昆明的翠湖。紅嘴鷗在翠湖公園“飛來飛去”它們非常喜歡這個四季如春的地方。每當紅嘴鷗從“西伯利亞”飛來的時候,“成千上萬”的人來這兒觀賞紅嘴鷗,人們把公園擠得“水泄不通”!給它們喂吃食物,紅嘴鷗也樂得開心的“自由自在”飛翔,成了“翠湖”公園一道美麗的景象!
翠湖導游詞 篇2
翠湖公園內縱貫南北的是阮堤,是1834年云貴總督阮元撥款所筑。直通東西的是唐堤,1919年由時任孫中山的滇川黔三省建國聯軍總司令的唐繼堯撥款所筑。兩道長堤,分湖為四。堤畔植柳,湖內種荷,荷柳相映,清翠秀麗。兩道長堤將翠湖分成五片景區--湖心島景區以湖心亭和觀魚樓等清代建筑為主;東南面是水月軒和金魚島;東北面是竹林島和九龍池;南邊是葫蘆島和九曲橋;西邊是海心亭。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每年冬天有成千上萬只北方飛來的紅嘴鷗在翠湖越冬,嬉鬧戲水,爭搶食餌,給翠湖增添了無限的情趣。這是由于昆明四季溫暖如春,適合海鷗過冬,加之昆明人視鷗如友,愛護海鷗,昆明市政府也規定不準捕捉海鷗,不準放爆竹驚嚇海鷗。這樣,紅嘴鷗與昆明人結下了"朋友"之情,每年11月份,它們就飛來昆明過冬,第二年3-4月,它們又離開昆明飛往我國東北及西伯利亞等地。
翠湖導游詞 篇3
鳴翠湖濕地區域處于中國西北——澳大利亞鳥類遷徙路線上,并且是黃河流域鳥類遷徙路線的必經之地,作為一個典型的濕地生態系統,湖周邊沼澤廣布蘆葦,蒲草和香蒲等,有大量水生動植物、濕地生物、荒漠植物等生物資源,生物多樣性豐富,加之特有的地理位置和獨有的環境因素,有機地形成適于鳥類繁衍、棲息和生存發展的生態系統。經20xx年專家組實地考察,鳴翠湖濕地有脊椎動物5綱24目46科129種,其中鳥類14目29科97種;維管植物3門40科82屬109種,水生浮游植物7門30科69屬,水生浮游動物29種,水生大型無脊椎動物29種,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5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4種,發現寧夏鳥類新紀錄4種。定期棲息有白琵鷺、蒼鷺、夜鷺、斑嘴鴨、赤嘴潛鴨、白骨頂、燕鷗等50多余種, “天時、地利、鳥和”形成了一個自然、適宜、和諧、非常理想的鳥類棲息地和候鳥驛站,為建設銀川及西部的鳥類研究、觀賞基地,提供了絕好的天然資源。
鳴翠湖是一個百鳥的樂園,這里共有鳥類97種,包括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大鴇、黑鸛、白尾海雕、中華秋沙鴨。國家二級保護鳥類大天鵝、小天鵝、鴛鴦等14種。每逢春夏,成千上萬只鳥兒在這里追逐嬉戲,構成鳴翠湖“百鳥鳴翠啁啾聲“一景。
據調查,鳴翠湖國家濕地公園共有脊椎動物129種,鳥類97種,其中旅鳥35種、夏候鳥44種、留鳥15種、冬候鳥3種。包括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大鴇、黑鸛、白尾海雕、中華秋沙鴨;國家二級保護鳥類14種:大天鵝、小天鵝、角、斑嘴鵜鶘、白琵鷺、鴛鴦、大?、紅腳隼、紅隼、黑浮鷗、縱紋腹小鸮、長耳鸮。野生動物29種,包括野兔、水獺、蛇等,水生大型無脊椎動物29種。經過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后,園區有維管植物109種,40多萬株,水生浮游植物69種。
翠湖導游詞 篇4
銀川鳴翠湖國家濕地公園總占地10000余畝,其中濕地8000畝,綠化及其他用地20__畝,是銀川市東部面積最大的自然濕地保護區。鳴翠湖通過退耕還湖、封育治理、禁牧禁獵,保存了其原有的自然風貌,給鳥類資源和水生動植物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維護自然生態平衡。這里植被豐富,鳥類眾多,有維管植物109種,水生浮游植物69種,以適于濕地的植被為主,如垂柳、沙棗、紫穗槐、 香蒲、蘆葦、荷花等;有野生鳥類共97種,如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大鴇、 中華秋沙鴨、 黑鸛、白尾海雕;國家二級保護鳥類大天鵝 、小天鵝、鴛鴦等14種,每逢春夏,成千上萬只鳥在這里棲息繁衍,成為鳥的樂園。此時,您可以蕩舟于蘆葦迷宮,聽鸝啼鶯鳴,看蘆葦瑟瑟,體驗山窮水盡疑無路的神秘驚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開朗;或品味荷花、水車、千步廊橋的江南小橋流水的自然之味。鳴翠湖的設計完全是人性化無障礙,觀光車、觀光船是安全無污染的環保交通工具.鳴翠湖以湖水、蘆葦、荷花、飛鳥、游魚,建成了集文化性、趣味性和濃郁生態特色于一身的十大景觀景點:“車水排云”吐氤氳,“碧水浮蓮”戲紅鱒。“千步廊橋”楊柳色,“百鳥鳴翠”啁啾聲。“蘆花追日”飛白絮,“青紗漏月”點碎金。“迷宮尋鷺”千百度,“白沙落雁”三五蹤。“綠帳問茶”清幾許,“東堤夕照”黛色新。
鳴翠湖以廣闊的水體,優美的自然環境,舒適宜人的氣候,吸引了無數的游人來此觀光游覽或迷宮探險,或靜心垂釣,泛舟采蓮或望蘆花而談笑,令人陶醉于湖光,忘形于葦色,頤養性情,忘塵世喧囂,樂而忘返。
翠湖導游詞 篇5
在云南中部,有一片波光浩渺的湖水,儼如高原上鑲嵌的一顆璀璨晶瑩的明珠,這就是古老的滇南澤,因距昆陽城最近,故又名昆陽湖,即人們熟悉的五百里滇池。以往詩人對她描寫是:昆池千頃浩溟漾,浴日滔天氣量洪,倒映群峰來鏡里,雄吞六河入胸中。坐落在這美麗高原湖畔的城市,就是春城昆明。昆明是云南省的省會,位于云貴高原中部,四面環山,南臨滇池,六河縱橫,中間一馬平川,形成了膏腴沃壤的昆明壩子。
昆明地處云貴高原中部,市中心海拔1,891米。南瀕滇池,三面環山。屬于低緯度高原山地季風氣候,由于受印度洋西南暖濕氣流的影響,日照長、霜期短、年平均氣溫15攝氏度。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不嚴寒,四季如春,氣侯宜人,是極負盛名的春城。為此前人有詩描寫它的特點是:昆明臘月可無裘,三伏輕棉汗不流,梅綻隆冬香放滿,柳舒新歲葉將稠。每年的12月到來年的3月,一群群躲避北方海域寒風的紅嘴鷗,萬里迢迢地從遠方飛來,落棲在昆明城中。
西山龍門
各位朋友,西山景區歷史文化悠久,有近千年的開拓史,素以雄、奇、險、秀的瑰麗景色享譽滇中,有云南第一風景名山的稱號。西山山巒起伏,形似臥佛,故也稱臥佛山。隔水相望,西山宛如一豐盈女子躺臥滇池岸邊,又有“睡美人”之美稱。西山有國家、省、市級文物9處,集自然山色、佛寺道觀、庭院別墅、佛像石雕、古樹名木為一園。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自然景觀,使西山景區名列全國的奇觀勝景。現在我們已經到了西山冷門游覽區,昆明有句俗話:“一登龍門,身價百倍。”現在我們將一起去探尋這種“身價百倍”的感覺。龍門概況
各位朋友,繞過一個小山嘴,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山崖名叫羅漢崖,西山龍門風景區就位于其上。現在迎面而來的就是見到山崖陡峻、峭壁千仞,掩映在古樹林蔭中的金色屋頂是三清閣建筑群。西山龍門風景區是由“三清閣”和“龍門石窟”兩部分組成。
“三清閣”是一組九層十一閣的建筑群,包括有三清閣、靈官殿、真武殿等殿閣;“龍門石窟”則是由攬海處、慈云洞、云華洞、達天閣等部分組成,是云南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三清閣原是元代梁王的避暑行宮,后因戰亂廢棄,明正德、嘉靖年間,在鎮守云南的黔國公沐氏家族的支持下,由無邊闡釋經手重建。到清朝末年,懸崖上的寺庵,已如蜂房燕窩,層層累累。三清閣經過幾百年的開拓整修,以及仍存,新景倍增,古松重疊,殿閣飛檐,上有彩云藍天,下有白帆碧水,景、色、情、趣四美俱全。
三清境
三清閣牌坊上書四個大字“蒼崖萬丈”,這寫的就是羅漢崖的景色。我們走到牌坊下,抬頭可見道教的太極圖,表明從這里開始進入道家之地。牌坊后就是陡峭的石臺階,在登石階時請朋友數以下所登的臺階數。登上這段石階就是山門,山門稱為“三清境”,何為“三清境”呢?道教認為天有三十六重,三十三重之上的就是“三清天”,就是神仙居住的最高仙界。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據道教傳說,這三重最高天境分別居住著三位地位最高的仙人。最高層玉清境居住著元始天尊,也稱天寶君。第二層上清境居住著靈寶天尊,也稱太上道君。第三層太清境居住著道德天尊,也稱太上老君。三位天尊是道教地位最高的教主,所以道教用“三清”作為宮、觀、閣、殿的名稱,三清閣的名稱也是由此而來。進了三清境就是進入了道教的天堂。
請看山門正面這副對聯:“時出云煙鋪下界,夜來鐘磬徹諸天。”這副對聯是對三清閣風景的絕妙描述。大家看,云霧飄逸,鋪至下屆,大地時隱時現,碧波萬頃的滇池和廣闊的昆明壩子就在我們腳下。夜幕降臨后,萬籟俱寂,這三清閣鐘磬之聲,清遠悠長,響徹天際,人們仿佛置身仙界。
請再看山門背面的對聯:“置身須向極高處,舉首還多在上人。”這副對聯說的是在欣賞
了遠處的湖光山色和山門正面的對聯后,朋友們又得起步攀登了,因為這里還不是最高之處,抬
眼上望,前面的石階已有許多人在攀登,這是鼓勵人們不要停頓,要勇攀高峰。這其中又寓含人生哲理,告誡我們為人處世不能自滿,要力爭置身于最高的地方。對聯一語雙關,催人奮進,就讓我們按照對聯所說的努力向上攀登吧!
翠湖導游詞 篇6
今年暑假,我懷著激動的心情,我來到了向往已久的“塞上明珠”寧夏。
剛一下火車,我便被寧夏的美麗景色、清新的空氣、濃厚的民族風情深深地吸引住了,讓我不禁忘卻了旅途中的疲憊與辛苦。
在寧夏,我先后游覽了美不勝收的沙湖、神秘的西夏王陵、古老的水洞溝、記載著人類文明起源的賀蘭山巖畫……在這些景點中,最令我難忘的當數中衛的沙坡頭了。
沙坡頭的美名我早有耳聞,果不其然,剛一來到這里,眼前的景色便深深地震撼了我——大自然用他的鬼斧神工將四種毫不相干的地貌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一眼望不到邊際的騰格里沙漠、湍急的黃河水、成片的綠洲和連綿起伏的賀蘭山交相輝映,相生相依,如同一幅壯美的畫卷徐徐地展現在我眼前,這畫卷既具西北風光之雄奇,又有江南景色之秀美,不禁讓人流連忘返。
玩沙坡頭騎駱駝是不可錯過的。當我騎上駱駝,徜徉在連綿的沙海之中時,悠揚的駝鈴聲伴著狂野、夕陽、長河、孤煙,一種豪情四溢的感覺便迅速在胸中蔓延開來,難怪唐代大詩人王維在游覽了沙坡頭后留下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千古佳句。
翠湖導游詞 篇7
清晨,走進鳴翠湖,湖面上飄著薄薄的霧,猶如披上一層青紗。湖里有大片大片的蘆葦叢,秋天的蘆絮已經變成了銀白色,像仙女穿上了白裙子,在湖面上翩翩起舞。這影像讓我想到了宋代詩人蘇軾的一首詩:《飲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瀲滟晴方好,
太陽升起來了,湖邊的草地上,開滿了野菊花,有紅色的、粉色的、黃色的、金黃色的,五顏六色,好看極了!還有火紅的爬山虎,使鳴翠湖更加美麗多彩。你看,遠處的樹林已經被秋天染成了金黃色,一陣風吹過,金色的樹葉對我擺著手,仿佛在說:“來吧!快來看看美麗的鳴翠湖。”微風吹過湖面,湖面波光粼粼,陽光撒在湖面上,像撒了一層金子,閃閃發光。岸邊有幾只天鵝在悠閑地踱著步,梳理著自己的羽毛,咦?他們為什么不去南方呢?哦,原來是被秋天的鳴翠湖迷住了,不舍得離去!
中午的鳴翠湖熱鬧起來了,釣魚的人們紛紛趕來,擺好魚桿,神情專注地看著湖面,他們個個都像木頭人一樣一動不動。湖面的木橋上有一對對新郎新娘在照婚紗照,他們也想把鳴翠湖的美景留住,陪他們度過幸福的時光。你看湖中央,人們悠閑地劃著船,自在地欣賞著鳴翠湖的美景。
該回家了,我戀戀不舍地又看了鳴翠湖一眼,啊!秋天的鳴翠湖像一幅美麗的圖畫!
翠湖導游詞 篇8
成因:黃河故道遺跡
由銀川市南門廣場附近出發,經南薰東街、銀橫公路一路向東南約10.5公里即至鳴翠湖。而若由此繼續向東,不到3公里便是黃河西岸。追溯這處湖泊的起源,便與它身邊的這條大河密不可分。
寧夏地理學者汪一鳴對銀川湖泊形成頗有研究。在他看來,黃河流經地勢平坦的銀川平原,無論地質時期或歷史時期,河道均曾在平原上來回擺動。這種擺動,雖然年代久遠,但仍有跡可尋——由黃河故道形成的湖泊,便是證據之一。
查看銀川地圖,在黃河西側,惠農渠與漢延渠之間,有一些湖泊,如鶴泉湖、周家湖、閻家湖、清水湖、福家湖……它們大小一不,呈南北一線分布。在汪先生的研究中,它們均為黃河故道遺跡。鳴翠湖,也在此列。
同時,根據汪先生對這一線黃河河道歷史上遷移情況的考證——自明代末期之后,河道主流才最終東移,遷至河床位置。可知,鳴翠湖水域,至遲在明代末期才最終定型。約420xx年左右。
歷史:從古井遺址說起
“定型”之后的鳴翠湖,又經歷過哪些變遷?我們不妨從園區內一處“古井”說起。
古井,是曾在這里存在過的一處名叫“道祖廟”的寺觀的遺跡。我區已故文史專家賀吉德先生曾作《鳴翠湖道祖廟碑記》一文。文中敘述“鳴翠湖為古長湖中段,據方志記載,昔日長湖南北迤邐十余里,至明末清初,長湖淤竭為三,自南至北取名楊家湖、島嘴湖、清水湖,長湖之名遂失。湖之西南有長湖村,即其遺孑……”
所謂“古長湖”,由上述引文可知,這是一個至少在明代還存在的湖泊。
寧夏明代志書中,“長湖”之稱最早見于弘治《寧夏新志》“長湖:在城(即銀川原老城區)南十五里。”此后的嘉靖《寧夏新志》、乾隆《銀川小志》也持同樣說法。乾隆《寧夏府志》的內容詳細了一些“長湖:在張政堡,去城一十五里……”
鳴翠湖,位于銀川原老城區東南約10.5公里,漢延渠之西。若以明清時里數折合今里制計算,志書中的“一十五里”約為8公里多。以今銀川南薰樓(古時銀川城南門)為起點,向南或東南方向延伸此距離,均無法達至鳴翠湖區域。而若以東南方向為準,這8公里多距離的終點,倒是可以落到一處名為“長湖村”的地方。
考辨:清代屬“連湖”一部分
長湖村,位于青銀高速之南,漢延渠之西,且在這一帶南北分布著一系列諸如“長湖溝”“長湖一隊”“長湖三隊”等很多與“長湖”有關的地名。詢問當地的村民,他們說過去這里曾有個長形的大湖,后來逐漸干涸變成了現的田地。
再考證明代張政堡位置,《銀川地名志》(1988年版)在今掌政鎮“史家莊”條目下記載“莊北為明代張政堡遺址”。其位置在漢延渠之西。對照《寧夏水利專刊》中一張1936年繪制的“寧夏全省渠流一覽圖”,張政堡的標注也是在漢延渠之西,與其緊鄰的一處南北長的大湖,明確標示著“長湖”之名。
明時湖泊地圖無考,但由上述證據推斷,且有古今走向基本未變的漢延渠作為參照,明代的“長湖”,更可能是在今長湖村南北一線,而非漢延渠之東的鳴翠湖一線。
那么,古時的鳴翠湖有何名稱?或者說屬于哪一湖泊水系?這一點,在成書于1780年的乾隆《寧夏府志》中可以找到一些蹤跡。該志所附“輿地全圖”中,在漢延渠與惠農渠之間,今鳴翠湖所屬區域,有著一片連綿、密布的大面積水域,上面標注著“連湖”的名稱。若以此圖為據,倒是可以比較準確地說,鳴翠湖,屬清代這處“連湖”的一部分。
往事:“打蘆柴”的記憶
明清之后的鳴翠湖,又有著怎樣的變化?史料中也可找到一些蹤跡。
查看《寧夏水利專刊》所附1935年的渠流圖。昔日寧夏省城(今銀川)周圍湖泊遠比現眾多,由省城南關東門開始的寧鹽路(今銀橫路前身),向東南方向蜿蜒伸展,穿行于諸多湖泊、河渠之間。當經張政橋過漢延渠,快至惠農渠上的永固橋時,道路由兩處緊鄰的湖泊間穿過,路北為“蔣湖”,路南為“陸家湖”。與地圖比對,這片水域便是鳴翠湖所在。
53歲的顧維城是掌政鎮本地人。他記得他年少時,還有一條被老人們稱作“官道”的路,從道祖廟遺跡(今鳴翠湖觀塔附近)南側穿過。此處所謂“官道”,應該就是昔日寧鹽路。也就是說,鳴翠湖,其實是由民國時期的“陸家湖”和“蔣湖”的一部分組成的。
顧維城的記憶里,他小時候常跟著父母去湖區“打蘆柴”。這也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及更早時期里,鳴翠湖于當地人的最大功用。昔日的鳴翠湖,蘆葦長滿湖區。每到冬季結冰,人們便走上湖面收割蘆葦。蘆葦夜間被凍至最脆硬時,最易收割,于仕維城和家人常常在凌晨3點左右就開始了冰面上的勞作……
也是因這“蘆柴”的效益,舊時的湖區常被整個或“切割”成部分歸為某戶人家所有,也便有了冠以姓氏的湖名。查閱昔日地圖與資料,這處水域,除了“陸家湖”、“蔣湖”,還有過“劉家湖”、“盧家湖”等名稱。
后記:古老湖泊的今日命運
歲月更替中的鳴翠湖,經歷了諸多歷史與變遷。上世紀90年代,穿湖而過的青銀高速(時稱銀古一級公路)建成,鳴翠湖被一分為二。20xx年起,鳴翠湖開始進行濕地保護與恢復建設,并正式更為現名。經過退田還湖、湖泊清淤、恢復植被等措施后,鳴翠湖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20xx年6月,鳴翠湖被批準成為國家濕地公園。如今,這里自然生態體系完整,人文歷史景觀豐富,成為塞上湖城的一處美景佳地。新的時代里,鳴翠湖開始了它另一種全新的命運。
翠湖導游詞 篇9
翠湖公園位于昆明市區的螺峰山下,五華山西麓,云南大學正門對面,原名菜海子。這里最初曾是滇池中的一個湖灣,后來因水位下降而成為一汪清湖。亦因湖東北曾有九個出水泉眼,又名"九龍池"。翠湖水光瀲滟,綠樹成蔭,樓現波心,環境優美,是昆明城內的一顆綠寶石。享有"城中之玉"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