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導游詞(精選7篇)
沈陽導游詞 篇1
北陵又稱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建國君主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后博樂濟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是清初“關外三陵”中局限最大、氣魄最雄偉的一座。位于沈陽(盛京)古城北約十華里,因此也稱“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寢和當代園林合一的游覽勝地。園內古松參天,草木蔥蘢,湖水激蕩,樓殿威嚴,金瓦精通,充實表現出皇家陵園的宏偉、絢麗和當代園林的清雅、秀美。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還葬有關睢宮宸妃、麟趾宮貴妃、洐慶宮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人,是清初關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國現存最完備的古代帝王陵墓構筑之一。
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順治八年(1651年)根基建成,后歷經多次改建和增修而泛起此刻的局限。陵寢構筑的平面機關遵循“前朝后寢”的陵寢原則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個部門構成,其主體構筑都建在中軸線上,兩側對稱分列,系仿自明朝皇陵而又具有滿族陵寢的特點。
昭陵全陵占地18萬平方米,共分三大部門。由南至北依次為:前部,從下馬碑到正紅門,包羅華表、石獅、石牌樓、易服廳、宰牲廳;中部,從正紅門到方城,包羅華表、石象生、碑樓和祭奠用房;后部,是方城、月牙城和寶城,這是陵寢的主體。
方城正門稱為隆恩門,上有門樓。方城四角有角樓。方城內有隆恩殿、對象配殿、對象晾果房和焚帛亭。隆恩殿后頭有二柱門、石五供和券洞門,券洞頂端是大明樓。方城之后是月牙城和寶城,在寶城中心,上為寶頂,下為地宮。寶城后頭是隆業山,爬山俯視,陵園風物可一清二楚。
昭陵前部在繚墻外,參道兩側有華表、石獅、易服亭等,而正中是牌坊。牌坊是前部主體構筑,系青石建成,四柱三層,鐫刻得玲瓏剔透,精細無雙,為有數的藝術珍品。游罷牌坊,即可至正紅門,這是游中部的開始。正紅門為繚墻的正南門,層樓高聳,異常肅靜,而其兩翼所裝飾的五色琉璃蟠龍壁,因造形活躍,更引人注目。正紅門內的參道兩旁,有華表、石獸和大望柱,它們兩兩相對。既整飭又肅穆。石獸中最值得瀏覽的是"懂得"和"小白"。這兩匹石馬形象傳神,栩栩若生,聽說是以墓主生前最愛騎的兩匹駿馬為原型雕琢而成。瀏覽罷石馬,即可至碑亭。碑亭與正紅門相對,為贊頌墓主而建,內里所豎碑稱"昭陵神功圣德碑"。
出碑亭即至隆恩門。隆恩門是方城的正南門,與碑亭相對。方城為后部,它制作得猶如城池一樣平常,位于繚墻,似乎是城中之城。游方城先要游隆恩殿。隆恩殿居于方城中心,前有隆恩門,后有明樓,閣下有配殿,四隅有角樓,如同眾星拱月一樣平常,故顯得非常宏偉。隆恩殿以鐫刻精細的花崗巖臺階為底座,以金光閃閃的黃琉璃瓦為屋頂,再加上畫棟雕梁、金匾紅墻,故又顯得非常綺麗。隆恩殿后顛末明樓,即可至寶城。寶城在方城北端,為月牙形。寶城又稱寶頂,其下即地宮,安放著墓主佳偶的棺槨和陪葬品。登上寶頂,向四下一望,綠樹環合,景致寂靜,宛若置身于都市山林中,一種恬適之感油然而生。
民國十六年五月(1927年),以陵寢為中心辟為“北陵公園”,現在占地面積332萬平方米。其總體籌劃是以陵寢為中心,分陵寢、陵前和陵后三部門。園內的天然景觀千姿百態,花團錦簇,個中芳秀園是北陵公園的園中園,總面積4萬平方米,栽培了近200種植物,四序分呈,各具特色。早春櫻花盛開,滿園飄香;盛夏荷花競放,柳浪聞鶯;深秋滿山紅葉,層林盡染;嚴冬銀裝素裹,蒼松挺秀。縱觀整個園林,春有花,夏有陰,秋有果,冬有青,奇花異石,小橋流水,頗有江南之秀。園內構筑與景觀奇妙團結,用中國傳統園林構筑藝術將天然美和人工美合為一體,組成了一幅自然畫卷,吸引大量的中外旅客來此旅行。北陵公園擁有30萬平方米的人工湖水面,炎天碧波激蕩,柳岸成蔭,乘坐腳踏船、快艇參觀嬉戲,泛舟湖上,別有一番情趣。此刻北陵公園已是有名中外的旅游景區。現為國度重點文物掩護單元。
旅行罷隆恩殿,顛末明樓,即可至寶城。寶城在方城北端,為月牙形。寶城又稱寶頂,其下即地宮,安放著墓主佳偶的棺槨和陪葬品。登上寶頂,向四下一望,綠樹環合,景致寂靜,宛若置身于都市山林中,一種恬適之感油然而生。此刻昭陵已辟為北陵公園。
昭陵的另一特色是漫漫數里的古松群。現存古松二千余棵,松齡達三百多年,搖曳挺秀,參天敝日。這些蒼翠的陵松在金瓦紅墻中組成昭陵又一絢麗景觀,個中的“神樹”、“鳳凰樹”、“伉儷樹”、“姐妹樹”、“龜樹”等更是別具特色。
沈陽昭陵迂腐的汗青、隱秘的皇陵、千姿百態的天然景觀,成為數以萬計的中外旅客為之賞心悅目、樂不思蜀的賞識勝地,亦成為天下各國人民相識中國、相識沈陽的窗口.
沈陽導游詞 篇2
沈陽是東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通和商貿中心、東北地區第一大城市。印象最深的是棋盤山滑雪,歷史積淀深厚,是一座風景優美現代化的大都市,世博園也很美。
沈陽是遼寧省的省會,被譽為“共和國長子”,是東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通和商貿中心、東北地區第一大城市、中國第四大城市、我國最重要重工業基地,素有“東方魯爾”的美譽。沈陽市政治、軍事、金融、外交機構林立,駐有沈陽軍區、中國人民銀行沈陽分行、民航東北地區管理局、東北電監會、沈陽鐵l路局、東北電網有限公司、審計署駐沈陽特派員辦事處、國土資源沈陽局、沈陽陸地搜救中心等中央直屬機構,以及美國、俄羅斯、朝鮮、日本、韓國、法國等六國駐沈陽總領事館和澳大利亞駐沈陽簽證辦事處。
沈陽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從設立候城,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1620xx年,努爾哈赤建立的后金遷都于此,將沈陽改名為盛京。20xx年后,皇太極在此改國號為“清”,建立清王朝,1644年清軍入關后,定都北京,而盛京則成為陪都。因此沈陽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之稱,并遺留有眾多的歷史文化遺存,如清沈陽故宮和清福陵、清昭陵等。
沈陽導游詞 篇3
沈陽位于中國東北地區南部,遼寧省中部,以平原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東南部,遼河、渾河、秀水河等途經境內。沈陽是東北地區最大的鐵路、公路、航空交通樞紐中心,擁有東北地區最大的民用航空港,全國最大的鐵路編組站和全國最高等級的“一環五射”高速公路網。
沈陽是東北地區最大的中心城市,有“東方魯爾”“共和國第一長子”的美譽。沈陽是正在建設中的沈陽經濟區(沈陽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地處東北亞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工業門類齊全,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以沈陽為中心,半徑150公里的范圍內,集中了以基礎工業和加工工業為主的8大城市,構成了資源豐富、結構互補性強、技術關聯度高的遼寧中部城市群。沈陽擁有東北地區最大的民用航空港,全國最大的鐵路編組站和全國最高等級的“一環五射”高速公路網。溝通世界各大港口的大連港、正在開發建設的營口新港和錦州港,距沈陽均不超過400公里,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作為東北中心城市的沈陽,對周邊乃至全國都具有較強的吸納力、輻射力和帶動力。
沈陽森林面積為14.7萬公頃,草場面積為8.2萬公頃。水資源總量為32.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面積11.4億立方米,地下水21.2億立方米。已發現各類礦產 36 種,其中探明儲量的礦種13種,煤20億噸,天然氣儲量107億立方米。沈陽地處遼寧中部城市群中心,150公里為半徑的范圍內,分布著鋼鐵基地鞍山,煤炭基地撫順,化纖基地遼陽,煤鐵基地本溪,石油基地盤錦,煤糧基地鐵嶺,電力基地阜新等7座大型工商業城市, 構成了經濟聯系特別緊密,市場容量巨大,發展前途十分廣闊的遼寧中部城市群體。不僅可為工業企業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礦產資源,而且還是一個購買力極強的產品銷售市。
沈陽導游詞 篇4
沈陽是歷史文化名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特大城市。因地處古沈水(今渾河)之北而得名(南面有渾河,山南水北為陽)。沈陽地區蘊育了遼河流域的早期文化。3萬年前,沈陽地區已有人類活動。早在72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上古人類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從春秋戰國時期燕國設立方城(侯城前身)起,沈陽的建城史已2600余年。沈陽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之稱。1620xx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的后金遷都于此,更名盛京。1636年,皇太極在此改國號為“清”,建立滿清國。1644年清世祖福臨,率滿清軍隊攻入關內定都北京后,以盛京為陪都。清初皇宮所在地——沈陽故宮,是中國現今僅存最完整的兩座皇宮建筑群之一。
沈陽作為老牌的中心城市,共和國的總裝備部,東北的核心。雖經歷過國有體制改革的痛,但二十一世紀上升勢頭尤其強勁,經仲量聯行的預測,沈陽和成都未來將占到中國城市辦公樓增長總量的一半以上,同時沈陽已崛起為首屈一指的零售物業市場。環境方面也一改傳統重工業城市的弊病,其最大的進步就是在20xx年6月11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沈陽市列為聯合國生態示范城,這也是中國惟一入選該項目的城市。
沈陽是建國初期國家重點建設起來的以裝備制造業為主的全國重工業基地之一。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沈陽的工業門類已達到142個,到20xx年為止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000多家,地區生產總值7000多億元。
沈陽導游詞 篇5
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到沈陽故宮。沈陽故宮始建于公元1625年,是中國現存的兩座古代帝王宮殿之一。也是舉世僅存的滿族風格宮殿建筑群,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20__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沈陽故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沈陽故宮經過三次大規模的建設,形成了東。中。西三路格局。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中路建筑的大清門,大清門俗稱午門,也就是沈陽故宮的正門。是當時文武群臣候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皇太極接受群臣謝恩之處。
我們穿過大清門,現在正面的建筑就是崇政殿。崇政殿原名正殿,俗稱金鑾殿。是沈陽路最重要的建筑。它是皇太極日常處理軍政要務、接見外國使臣和少數民族代表的地方。
走出崇政殿,眼前的雄偉建筑就是鳳凰樓。鳳凰樓原名翔鳳樓,是皇太極休息、宴會和讀書之所。我們看到正門上方懸掛的“紫氣東來”橫匾,它是由乾隆的手諭的。
穿過鳳凰樓,我們來到的這一處院落就是皇太極的后宮。我們最先看到的是皇太極的中宮“清寧宮”。出了清寧宮,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四座寢宮分別是:關雎宮、麟趾宮、衍慶宮、永福宮。我們來逐一參觀。
沈陽故宮東路建筑主要包括大政殿和十王亭。從建筑形式上看它們都是“亭子式”建筑,好像11座“帳殿”依次排列在寬闊的廣場中。
沈陽故宮西路是為了適應皇帝東巡的需要而增建的一組建筑,主要有文溯閣、戲臺、嘉蔭堂和仰熙殿等,套院相接,多而不亂,是文化氣息較濃之處。
好了,沈陽故宮我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里,希望我的講解能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謝謝大家!
沈陽導游詞 篇6
沈陽是中國東北地區經濟、文化、交通、金融和商業中心,是遼寧省省會,也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歷史文化名城。
沈陽位于中國東北地區的南部,遼寧省的中部,位于東經122°25'至123°48',北緯41°11'至43°2'之間,她背倚長白山麓,面向渤海之濱,是遼東半島的腹地。沈陽東西長115公里,南北長205公里。沈陽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沈陽現轄的一市九區三縣,總面積12,980平方公里,總人口667萬,其中,市鎮人口568萬。沈陽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有煤、石油、天然氣、鐵等有益礦藏21種,產地500多處,探明儲量的礦種有7種,產地42處,能源礦產資源儲量位于遼寧之首。 優越的地理位置
從全球看,沈陽地處東北亞地區中心地帶,與日本、朝鮮、韓國、蒙古、俄羅斯等國家鄰近。從全國看,沈陽地處東北經濟區與包括由遼寧、河北、山東、山西、內蒙古五省區和北京、天津兩市構成的環渤海經濟區的結合部。
從遼寧看,在沈陽周圍還聚集著鋼鐵之城鞍山、煤炭之城撫順、化纖之城遼陽、煤鐵之城本溪、糧煤之城鐵嶺、構成了以沈陽為中心的經濟聯系特別緊密,市場容量相當巨大,發展前途十分廣闊的遼寧中部城市群體。沈陽這種優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她在東北亞經濟圈的發展,環渤海經濟區的開發和遼寧中部城市群的開放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工業基礎雄厚
沈陽是中國“一五”期間重點投資建立起來的老工業基地。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全市工業企業達5800多家,工業固定資產凈值達267多億元;產業門類達140多個,形成了以機械加工為主,包括冶金、化工、醫藥、輕紡、電子、汽車、航空、建材等行業在內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具有較強的綜合加工能力和成套能力。其中,機械工業馳名中外,機床、輸變電設備、通用機械、大型礦山機械、汽車等重點產品在國民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具有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和潛力。 交通通訊順暢
沈陽是聯結中國東北與中國長城以南地區的交通通訊樞紐。沈陽桃仙國際機場是東北地區最大的紐機場,目前已開通40多條國際國內航線,可直達國內各主要城市以及朝鮮、俄羅斯、日本、韓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沈陽也是中國東北地區最大的鐵路樞紐,鐵路網密度在全國堪稱首位,沈山、沈丹、沈吉、哈大等6條鐵路干線從沈陽通向四面八方,并且與朝鮮、蒙古、俄羅斯直接相通。沈陽到大連的高速公路.貫穿遼東半島的7座城市,把沈陽同遼寧中部城市群和港口城市緊密連在一起。沈陽也是東北地區最大的信息中心和通訊樞紐,郵政和電信事業比較發達。 市場體系完善
沈陽是東北地區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國家級市場為龍頭,區域性市場為骨干,初級市場為基礎的商品市場體系。各類消費品批發市場達500余處,年成交額超億元的市場有 10個。生產資料市場有 54處,并形成了鋼材、木材、煤炭、有色金屬、機電和化工等一批具有較強吸引和輻射能力的專業市場。生產要素市場達43處,科技、人才和勞動力市場已成為國家級要素市場。同時,沈陽金融市場已被中國人民銀行確認為全國8大城市資金融通中心之一。沈陽已成為東北地區最大的資金、物資、信息、人才的交流中心。 科技力量龐大
全市擁有各類科技人才 55余萬人,其中自然科學領域的25萬人;在全國大城市中居于前列。全市每萬人中有大學生578人,比全國平均數高3倍多。全市擁有各類高等院校30所,各類科研院所400多家。其中,中科院沈陽金屬研究所、林土研究所、化工部沈陽化工研究院、機械部沈陽鑄造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學科和專項研究,不僅在國內居于領先地位,某些領域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也斬露頭角。 自然資源豐富
沈陽地區四周分布著豐富的能源,黑色金屬,冶金材料等礦產資源。全市有大型煤田2處,探明總儲量18億噸;探明石油儲量3億噸,已打出3口油井,日產油千噸以上;鐵礦儲量工2,500萬噸。此外,還有鋁、花崗巖粘土等礦產資源,可供建設和開展綜合利用。沈陽的農、林、牧、副、漁業資源也較豐富。這些,都為沈陽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沈陽導游詞 篇7
各位朋友:
歡迎大家來到沈陽,我是你們的導游,沈夢,大家能夠叫我沈導游,也能夠叫我夢導,我更喜歡你們加我夢導,好了,先簡答給大家介紹一下,在繁華的沈陽古城中心,有一座巍峨莊嚴的清代宮殿建筑群。就是我們這天的目的地——沈陽故宮。
依建筑時光和布局,沈陽故宮的建筑可分為三部分,它們分別是東路、中路、西路。這天,我們就按這個順序。首先參觀東路建筑。
沈陽故宮以其獨特的建筑藝術和特殊的歷史而聞名中外,在這片絢麗多彩,雄偉多姿的建筑群中,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就是我們面前的大政殿。
大政殿草創于1625年,是處理國家政務和舉行慶典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作為最早使用和最為重要的宮殿之一。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以大政殿為舞臺上演。
大清門是沈陽故宮的正門,為皇帝臨朝前,文武百官候朝的地方。它便是演義小說中俗稱的“午朝門”。大清門的屋頂滿鋪黃琉璃瓦并襯以綠色剪邊,既保留了以黃為尊的傳統觀念,又體現了滿族對故鄉山林的深厚眷念。從而構成了區別北京故宮的一個特點——宮殿頂覆以黃琉璃瓦鑲以綠色剪邊。
穿過大清門,北望便是崇政殿。崇政殿俗稱“金鑾殿”,是清太宗皇太極舉行日常朝會的地方。
各位朋友,古代宮殿建筑布局講究“前朝后寢”。看過了皇帝上朝的金鑾殿,請大家隨我去參觀帝后的寢宮。
鳳凰樓為宴飲、議事之所,是當年沈陽城的最高建筑,詩稱“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可謂十分貼切。登上鳳凰樓俯瞰四周,萬般景物盡收眼底,可飽覽盛京全景,也可觀賞日出。“鳳樓曉日”是當年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
各位朋友,穿過鳳凰樓底層的通道后,我們就進入了后妃居住的臺上五官。臺上五官是清寧宮、關雎宮、麟趾宮、衍慶宮、永福宮。
此刻請大家隨我參觀皇太極和皇后的寢宮——清寧宮。
清寧宮東梢門稱“暖閣”,是帝后的臥室。暖閣內分南北二室,二室均設火炕。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極在暖閣內駕崩,終年52歲,后葬于沈陽昭陵,即北陵。
各位朋友,此刻請隨我去參觀西路建筑。西路建于1782年至1783年,主要包括:戲臺、嘉蔭堂、文溯閣等。
說起文溯閣,我們不能不提到乾隆和《四庫全書》。出于加強文化統治的需要,乾隆于1772年下詔訪求天下藏書,歷經十余年時光編成一部大型叢書。該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所以稱為《四庫全書》。書修成后,抄錄七部,在全國建七座藏書閣分別收藏,沈陽故宮的文溯閣便是其中之一。
看到那里,我們這天的參觀已經接近尾聲。
望故宮之行能給您留下完美的回憶。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