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峽導(dǎo)游詞(精選7篇)
巫峽導(dǎo)游詞 篇1
主要景點
三臺八景十二峰
巫峽主要景觀有三臺(楚懷王夢會巫山神女的楚陽臺,瑤姬授書大禹的授書臺,大禹斬孽龍的斬龍臺)、八景(南陵山頂“南陵春曉”,楊柳坪“夕陽返照”,大寧河口“寧河晚渡”,清溪河上“清溪魚釣”,寧河渡口“澄潭秋月”,五鳳山上“秀峰禪剎”,城西望夫“女觀貞石”,高塘觀“朝云暮雨”)和十二峰(即江北岸的登龍、圣泉、朝云、神女、松戀、集仙六峰,南岸的飛鳳、翠屏、聚鶴、凈壇、起云、上升六峰)。
巫峽名勝十二峰
巫峽十二峰包括江北六座和江南六座。江北六座(自西向東)是登龍峰、圣泉峰、朝云峰、望霞峰(神女峰)、松巒峰、集仙峰;江南六座(自西向東)飛鳳峰、翠屏峰、聚鶴峰、上升峰、起云峰、凈壇峰。
巫峽兩岸群峰,以十二峰為奇,它們各具特色,尤以神女峰最為纖麗奇俏。
三臺八景
巫峽名勝古跡眾多,除有十二峰外,還有“三臺”和“八景”。三臺是楚陽臺、授書臺和斬龍臺!鞍司啊笔菍幒油矶、青溪漁釣、陽臺暮雨、南陵春曉、夕霞晚照、澄潭秋月、秀峰禪剎和女觀貞石。(這是“三臺八景”的簡介版,詳細(xì)版本請點擊:巫峽三臺八景。)
另外陸游古洞、神女廟遺址,孔明石碑以及那懸崖絕壁上的夔巫棧道,川鄂邊界邊域溪及“楚蜀鴻溝”題刻,還有那刻在江岸巖石上的累累纖痕等,無不充滿詩情畫意。滋潤了歷代遷客騷人的生花妙筆,留下了燦若繁星的詩章。
神女廟
神女廟最早見于文字的是宋玉的《高唐賦》。楚懷王游高唐,怠而晝寢,夢見神女自薦枕席,臨別時稱自己朝云暮雨陽臺之下,楚懷王旦朝視之,如言,故為立廟,號曰朝云。從戰(zhàn)國至唐代前,巫山神女廟都是指陽臺之側(cè)的朝云廟。清光緒《巫山縣志》據(jù)《元統(tǒng)志》載,唐儀鳳元年(676年)建巫山神女廟;直至民國時,青石神女廟香火十分旺盛。
神女溪
神女溪是青石鎮(zhèn)與飛鳳峰之間的一條小溪,溪長15公里,水面湍急、溪淺道窄,其中有10公里為人跡罕至的原始山谷。二期蓄水已使水位上漲、水面趨于平穩(wěn);三期蓄水后,游客可到溪內(nèi)峽谷縱深處探密,優(yōu)美的風(fēng)景與原生態(tài)居民“驚現(xiàn)”在游客面前,昔日只有少數(shù)攝影家知道的奇峰麗景,將成為三峽游的新亮點。
孔明碑
在巫峽十二峰的集仙峰下臨江的絕壁上,有一塊平整光滑的白色凹形石壁,鐫刻著六個蒼勁的大字:“重崖迭嶂巫峽”,像一塊巨大的石碑,傳說上面曾有諸葛亮的題刻,即孔明碑,是巫峽中著名的古跡。
相傳諸葛亮率師入蜀途中,經(jīng)過巫峽,便在這陡壁上刻上他的重要策論《隆中對》,表示要聯(lián)吳拒魏。后來,吳蜀夷陵之戰(zhàn),東吳大將陸遜追擊蜀軍至此,讀了諸葛亮的碑文后深深感動,便下令退兵。
金盔銀甲峽
金盔銀甲峽是巫峽中的一段小峽,位于巫山下游10公里處。這里的江北岸,有一條小溪,名叫橫石溪,平時清澈見底,流水潺潺。在這條溪流與長江會合的山嘴上,有一處居民點,名叫橫石。
橫石一帶,山勢峻峭,臨近江水的崖壁,層多且薄,褶皺彎曲,這是典型的水成巖經(jīng)地殼運動擠壓而成的一種巖石。其形狀似鱗片,顏色呈灰白色,好像古代武士披掛的銀甲;高處的石灰?guī)r盔形山頂,呈黃褐色,如同古代武士戴的金盔,這段峽谷因此叫做金盔銀甲峽。
巫峽谷深狹長,日照時短,峽中濕氣蒸郁不散,容易成云致霧,云霧千姿萬態(tài),有的似飛馬走龍,有的擦地蠕動,有的像瀑布一樣垂掛絕壁,有時又聚成滔滔云紗,在陽光的照耀下,形成巫峽佛光,因而古人留下了“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的千古絕唱。
三峽水庫到達175米以后,巫峽水位僅提高80米,對幽深秀麗的峽谷風(fēng)光沒有大的影響,相反地有杉木壤溪、神女溪等更幽深的峽谷景觀可以開發(fā),給游覽巫峽增添更多的奇情野趣。
巫峽導(dǎo)游詞 篇2
巫峽鎮(zhèn)位于長江北岸的巫峽河口,是巫山縣的人民住宅,巫山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面積87.27平方公里,是三峽工程的移民安置鎮(zhèn)。轄圣泉、登龍、朝云、神女、松鸞、集賢、翠屏、何炬、封飛、靜潭、云起、上聲、南嶺等13個社區(qū),龍江、西平、劉舒、平安、東港、條石等6個行政村。公路連接周邊縣市和湖北省,長江、大寧河有港口和客貨碼頭。有高堂關(guān)遺址、陸游洞、楚陽臺、贈書臺、寧河晚渡、三堂探秋月、秀峰禪寺、女冠真芝等名勝古跡。
武俠“秀峰十二峰以上,零星百萬峰”。除了十二峰,還有許多險峰和山谷,令人眼花繚亂。
蒼霞接彩霞,出峽復(fù)入峽。武俠是三峽中最連貫整齊的峽谷,分為東西兩段。西段由金盔銀甲峽和箭渡峽組成,東段由鐵關(guān)峽和門扇峽組成。武俠有許多名勝古跡,包括陸游古洞、大禹贈書臺、神女寺遺址、孔明石碑、絕壁吳奎棧道、川鄂邊陲和“楚蜀差距;碑文,還有無數(shù)刻在河堤巖石上的纖維痕跡,都充滿了詩情畫意。滋潤歷代前客詩人的花朵和妙筆,留下一個充滿星辰的詩章。
秋楓館:當(dāng)你來到巴東,你必須登上秋楓館。站在亭子里,看著四周的風(fēng)景,我可以看到山是綠色的,大河在流過,山風(fēng)吹在我的臉上,讓我感到放松和快樂。站在寇準(zhǔn)曾經(jīng)站過的地方,就能體會到好大臣互相關(guān)愛、幫助人民的情懷。在巴東,最著名的風(fēng)景應(yīng)該是神農(nóng)河。有時間可以試試神農(nóng)河漂流。如果沒有時間,就繼續(xù)往上走,享受巫山的深美。
神女峰:神女峰是十二峰中最著名的。山頂上有一個漂亮的石柱,看起來像個苗條的女孩。她每天最早迎來晨曦,最后送走晚霞,所以也叫“王霞峰”。據(jù)唐光誠《城上采仙記》記載,西王母幼女姚姬,帶著狂章和魚雨神,游歷東海,渡過巫山,見洪水肆虐,于是“助余鑿石,疏浪,止塞,導(dǎo)厄以順其流;。洪水平的時候,姚濟總是祈求一個好年景來幫助百姓,平安航行,長期立山,變成了神女峰。
巫峽導(dǎo)游詞 篇3
剛才我們感受到的是瞿塘峽的雄偉壯觀,接下來,繼續(xù)帶大家領(lǐng)略的是長江三峽第二峽——巫峽的神奇與秀麗。
巫峽以巫山得名,它西起巫山縣城東面的大寧河口,東到巴東縣的官渡口,全長44公里。是長江橫切巫山主脈背斜而形成。峽內(nèi)景點眾多,有三臺、八景、十二峰以及孔明碑等景點,但最著名的還要數(shù)巫山十二峰了。在江的北岸有六峰,它們由西向東依次是登龍、圣泉、朝云、神女、松巒、集仙六峰。南岸也有六峰,但在江中能看見的只有飛鳳、翠屏、聚鶴三峰,而其余的凈壇、起云、上升三峰并不臨江。所以陸游在三峽歌中說:“巫山十二見九峰,船頭彩翠滿秋空”。
請大家順著我手指的方向看那就是朝云峰。它海拔1324米,每當(dāng)日出時分,峰頂就會云海翻騰。說到這里請大家注意周圍的景觀,它除了山、水之外,我們還能看到什么?有霧,對了有霧。有雨,對了還有雨。霧和雨纏繞在一起就形成了是云非云、是雨非雨的奇妙景觀——巫山云雨。唐代詩人元稹曾賦詩:“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梢娢咨皆朴昴耸翘煜略朴曛。大家知道云雨是怎么形成的嗎?那是因為巫山地處巫峽口,這里山連山、峰疊峰、氣候垂直分布十分明顯。長江上豐富的水汽蒸發(fā)上升后,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就會出現(xiàn)各種不同的云霧形狀。
同學(xué)們再往前看,云霧中是否有一突兀的石柱,它形似一個矯健的少女。這就是艷壓群芳的神女峰。石柱高約6.4米,海拔1112米。巫峽是三峽神話傳說的搖籃,其中關(guān)于神女峰的傳說最為動人。傳說西王母的小女兒瑤姬騰云路過巫峽時,看見一群孽龍在此毆斗,騷擾百姓,于是她就停了下來,擊斃孽龍,為民除害。而后又派人幫助大禹鑿開三峽、疏通河道、治理了水患,自己也留在人間為過往的行船導(dǎo)航,最終化為了神女峰。故事講到這里,同學(xué)們!神女這種造福人類的奉獻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nèi)ヅW(xué)習(xí),發(fā)揚光大嗎?
下面請大家休息一下,之后我會帶領(lǐng)大家領(lǐng)略其余各峰!
巫峽導(dǎo)游詞 篇4
巫峽中學(xué)在錦繡的巫山城正中的廣東路上,貼近最繁華的街道,也是巫山最重要的學(xué)校之一。它寧靜幽雅,人杰地靈。
從校門往里走,道路寬闊干凈,兩旁的各種花草樹木映襯著這所學(xué)校,眼前一片綠色,給人以清新和寧靜。樹木四季常青,正如巫峽學(xué)子們的活力四季永存。逐步往里走,兩旁出現(xiàn)了校展覽刊,刊里有優(yōu)秀學(xué)生和優(yōu)秀老師的照片,展現(xiàn)著巫峽中學(xué)的文化。
穿過刊物處,就到了水泥操場,操場說大也不大,說小也不小。用水泥鋪成的操場雖不如塑料操場好,但這也正使它沒有其他學(xué)校的使人眼花繚亂,更添上了一抹淡淡樸素的味道。“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自然是形容的妙的,操場里有三個籃球場,兩個羽毛球場和跑道。為學(xué)生們上體育課,課間休閑提供了場所。
站在操場正中央,北面就是舞臺了,它形狀似長方形,是舉行開學(xué)典禮、升旗儀式等重要儀式的場所。左右兩側(cè)各有一盆盆栽,在空蕩中做了重要點綴。四周是白墻,并無其他裝飾,更是集中體現(xiàn)了學(xué)校的幽雅與樸素。
于是你的目光必然會轉(zhuǎn)向教學(xué)區(qū),正前方有醒目的大字:“成人成才,和諧發(fā)展!边M入教學(xué)區(qū),在你面前的是一顆高大的黃果樹,它守護著代代巫峽學(xué)子,巫峽學(xué)子們也正像它一樣,高大雄壯,有著鋪天蓋地的雄偉激情和活力。教學(xué)樓有六層,裝載著54個教學(xué)班,3500多名學(xué)生和200名教職工。這里人才濟濟,培養(yǎng)出了多名優(yōu)秀人才,這里的學(xué)生多屆蟬聯(lián)巫山縣中考第一名。
巫峽中學(xué)像一個勤奮的學(xué)生,它不驕不躁,不卑不亢,只是專心的“學(xué)習(xí)”,從它身上,你更能學(xué)到一種寧靜幽雅的高貴氣質(zhì)和不愿服輸?shù)南蛏掀焚|(zhì),這是其他中學(xué)所沒有的。
巫峽導(dǎo)游詞 篇5
三臺八景十二峰
巫峽主要景觀有三臺(楚懷王夢會巫山神女的楚陽臺,瑤姬授書大禹的授書臺,大禹斬孽龍的斬龍臺)、八景(南陵山頂“南陵春曉”,楊柳坪“夕陽返照”,大寧河口“寧河晚渡”,清溪河上“清溪魚釣”,寧河渡口“澄潭秋月”,五鳳山上“秀峰禪剎”,城西望夫“女觀貞石”,高塘觀“朝云暮雨”)和十二峰(即江北岸的登龍、圣泉、朝云、神女、松戀、集仙六峰,南岸的飛鳳、翠屏、聚鶴、凈壇、起云、上升六峰)。
巫峽名勝十二峰
巫峽十二峰包括江北六座和江南六座。江北六座(自西向東)是登龍峰、圣泉峰、朝云峰、望霞峰(神女峰)、松巒峰、集仙峰;江南六座(自西向東)飛鳳峰、翠屏峰、聚鶴峰、上升峰、起云峰、凈壇峰。
巫峽兩岸群峰,以十二峰為奇,它們各具特色,尤以神女峰最為纖麗奇俏。
三臺八景
巫峽名勝古跡眾多,除有十二峰外,還有“三臺”和“八景”。三臺是楚陽臺、授書臺和斬龍臺。“八景”是寧河晚渡、青溪漁釣、陽臺暮雨、南陵春曉、夕霞晚照、澄潭秋月、秀峰禪剎和女觀貞石。(這是“三臺八景”的簡介版,詳細(xì)版本請點擊:巫峽三臺八景。)
另外陸游古洞、神女廟遺址,孔明石碑以及那懸崖絕壁上的夔巫棧道,川鄂邊界邊域溪及“楚蜀鴻溝”題刻,還有那刻在江岸巖石上的累累纖痕等,無不充滿詩情畫意。滋潤了歷代遷客騷人的生花妙筆,留下了燦若繁星的詩章。
神女廟
神女廟最早見于文字的是宋玉的《高唐賦》。楚懷王游高唐,怠而晝寢,夢見神女自薦枕席,臨別時稱自己朝云暮雨陽臺之下,楚懷王旦朝視之,如言,故為立廟,號曰朝云。從戰(zhàn)國至唐代前,巫山神女廟都是指陽臺之側(cè)的朝云廟。清光緒《巫山縣志》據(jù)《元統(tǒng)志》載,唐儀鳳元年(676年)建巫山神女廟;直至民國時,青石神女廟香火十分旺盛。
神女溪
神女溪是青石鎮(zhèn)與飛鳳峰之間的一條小溪,溪長15公里,水面湍急、溪淺道窄,其中有10公里為人跡罕至的原始山谷。二期蓄水已使水位上漲、水面趨于平穩(wěn);三期蓄水后,游客可到溪內(nèi)峽谷縱深處探密,優(yōu)美的風(fēng)景與原生態(tài)居民“驚現(xiàn)”在游客面前,昔日只有少數(shù)攝影家知道的奇峰麗景,將成為三峽游的新亮點。
孔明碑
在巫峽十二峰的集仙峰下臨江的絕壁上,有一塊平整光滑的白色凹形石壁,鐫刻著六個蒼勁的大字:“重崖迭嶂巫峽”,像一塊巨大的石碑,傳說上面曾有諸葛亮的題刻,即孔明碑,是巫峽中著名的古跡。
相傳諸葛亮率師入蜀途中,經(jīng)過巫峽,便在這陡壁上刻上他的重要策論《隆中對》,表示要聯(lián)吳拒魏。后來,吳蜀夷陵之戰(zhàn),東吳大將陸遜追擊蜀軍至此,讀了諸葛亮的碑文后深深感動,便下令退兵。
金盔銀甲峽
金盔銀甲峽是巫峽中的一段小峽,位于巫山下游10公里處。這里的江北岸,有一條小溪,名叫橫石溪,平時清澈見底,流水潺潺。在這條溪流與長江會合的山嘴上,有一處居民點,名叫橫石。
橫石一帶,山勢峻峭,臨近江水的崖壁,層多且薄,褶皺彎曲,這是典型的水成巖經(jīng)地殼運動擠壓而成的一種巖石。其形狀似鱗片,顏色呈灰白色,好像古代武士披掛的銀甲;高處的石灰?guī)r盔形山頂,呈黃褐色,如同古代武士戴的金盔,這段峽谷因此叫做金盔銀甲峽。
巫峽谷深狹長,日照時短,峽中濕氣蒸郁不散,容易成云致霧,云霧千姿萬態(tài),有的似飛馬走龍,有的擦地蠕動,有的像瀑布一樣垂掛絕壁,有時又聚成滔滔云紗,在陽光的照耀下,形成巫峽佛光,因而古人留下了“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的千古絕唱。
三峽水庫到達175米以后,巫峽水位僅提高80米,對幽深秀麗的峽谷風(fēng)光沒有大的影響,相反地有杉木壤溪、神女溪等更幽深的峽谷景觀可以開發(fā),給游覽巫峽增添更多的奇情野趣。
巫峽導(dǎo)游詞 篇6
巫峽,在重慶巫山和湖北巴東兩縣境內(nèi),西起重慶市巫山縣城東面的大寧河口,東迄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綿延四十公里余,包括金藍銀甲峽和鐵棺峽,峽谷特別幽深曲折,是長江橫切巫山主脈背斜而形成的。 船過巫山縣城就進入了長江三峽的第二峽巫峽,巫峽位于重慶市巫山縣與湖北省巴東縣之間,全長42公里,山高入云,有巫山十二峰擅奇天下。巴東屬段22公里。西起邊域溪,東至縣境官渡口鎮(zhèn),古又稱巴峽。
巫山十二峰分別坐落在巫峽的南北兩岸,是巫峽最著名的風(fēng)景點。
巫峽導(dǎo)游詞 篇7
峽中兩岸青山連綿,群峰如屏,江流曲折,幽深秀麗,宛如一條天然畫廊。峽兩岸為巫山十二峰。江北由西向東依次為登龍、圣泉、朝云、神女、松巒、集仙六峰。南岸也有六峰,但在江中能見到的,依次為飛鳳、翠屏、聚鶴三峰,其余凈壇、起云、上升三峰并不臨江。如欲游覽,須從飛鳳峰附近的青石溪溯流而上,到蘭廠登岸,才可領(lǐng)略三山的雄姿。因此陸游在三峽歌說:十二巫山見九峰,船頭彩翠滿秋空。唐代詩人贊美巫山十二峰的詩句,有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虛中;巫山峨峨高插天,危峰十二凌紫煙。巫山十二峰中,又以神女峰最富魅力。她聳立江邊,峰頂可見云霧繚繞。細(xì)雨蒙蒙,沾衣欲濕,拂而覺爽。云雨中的青峰絕壁,宛若一幅濃淡相宜的山水國畫。
巫峽區(qū)內(nèi)有不少古址,游人容易見到的,是集仙峰下的孔明碑。此峰形似群仙相聚,上分兩叉,很像剪刀插天,故又名剪刀峰。峰下有一長方形白色巖壁,凹進去略成碑形,上刻有重巖疊障巫峽,名峰聳秀、巫山十二峰三排蒼勁大字。相傳重巖疊障巫峽六字為諸葛亮所書,故人稱孔明碑,為巫峽中著名的古跡。據(jù)說碑上原來還有小字碑文,內(nèi)容為《隆中對》中諸葛亮主張聯(lián)吳伐魏的一段辭句。此碑歷來為游客思古懷歸之著名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