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樓導游詞(通用3篇)
望江樓導游詞 篇1
望江樓公園是明清兩代為紀念唐代著名女詩人薛濤而先后在此建起來的。
薛濤字洪度,長安(今屬陜西西安)人。隨父宦居蜀中,自幼聰穎好學,才智出眾。父喪后,因家貧,十五歲編入樂籍。她能詩善文,又諳練音律,得當時西川節度使韋皋的賞識,能出入官府,曾做過校書郎,時稱女校書。據記載,薛濤有詩五百首,與她同時的著名詩人元稹、白居易、令狐楚、裴度、杜牧、劉禹錫、張籍等都對她十分推崇,并寫詩互相唱和。可惜這些詩歌大多散失,流傳至今僅存九十余首。
公園大部分地面被竹林覆蓋,因薛濤一生愛竹,常以竹子的“蒼蒼勁節奇,虛心能自持”的美德來激勵自己,后人便在園中遍植各類佳竹,遂成國內名竹薈萃之地,也被稱為“竹子公園”或“錦城竹園”。園內的竹子品種有150余種之多,不僅有四川產各類名竹,還引進有中國南方各省及日本、東南亞一帶所產稀有竹子。主要品種有人面竹、佛肚竹、方竹、雞爪竹、紫竹、綿竹、胡琴竹、麥竹、實心竹等。
望江樓
望江樓,又名崇麗閣,是望江樓公園最宏麗的建筑,屹立于錦江畔,高39米,共4層,建于清光緒十五年(1889),下面兩層四方飛檐,上面兩層八角攢尖,每層的屋脊、雀替都飾有精美的禽獸泥塑和人物雕刻,閣基有石欄圍護。朱柱碧瓦,寶頂鎏金。閣廊寬敞,每方四柱,屋面蓋以綠色琉璃瓦,翹角飛檐,雕梁畫柜,金項耀目,即有北方建筑的穩健雄偉,又有江南樓亭的秀麗玲瓏。因樓身位于錦江邊,故名“望江樓”。崇麗閣之名是取晉人左思《蜀都賦》中的名句“既麗且崇,實號成都”而命名,現已成為成都市的標志物。
濯錦樓
濯錦樓,位于崇麗閣西側,光緒十五年(1889)與崇麗閣同時建造。兩層三間,略似船形,四周有回廊因漢代成都的織錦戶常把織好的錦放入錦江中濯洗,因此錦江又名濯錦江,濯錦樓因此得名。樓呈船形,據說是紀念薛濤在船上為密友元稹送行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吟詩樓
吟詩樓,位于崇麗閣東側,建于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為一樓三疊。依據薛濤晚年所住碧雞坊之吟詩樓而建,四面敞開,三疊相依。吟詩樓西南方的枇杷門巷,是根據詩人王建贈薛濤詩中的“枇杷花里閉門居”之意而建的。穿過枇杷門巷,便是五云仙館、泉香榭、清怨室和浣箋亭等紀念性建筑。一閣兩樓與毗連的五云仙館,構成極富四川風格的園林建筑群。樓側堆石作山,以石階為梯,人工的創造中蘊含著自然情趣,的確能引發騷人墨客寫詩吟詩的興致。清代著名書法家何紹基為此樓撰聯:“詩箋茗碗香千載;云影波光活一樓”。正是此樓風景的真實寫照。
薛濤井
園內還有傳為薛濤取水制箋的薛濤井,原名玉女津。井旁立有碑石,上書“薛濤井”三字,為清康熙時成都知府翼應熊的手跡。薛濤晚年曾在住地碧雞坊自制一種深紅色小箋,其色彩絢麗且又精致,世稱“薛濤箋”,歷代多有仿制。該井水質甘冽,宜釀酒、烹茶,用來制箋優于江水。因為明代蜀王仿制薛濤箋取水之井,后來便誤傳為薛濤本人汲取該井水制箋,故名。清康熙三年(1664)立“薛濤井”石碑,漸成名勝。清代后期在井周圍陸續建起浣箋亭、五云仙館、泉香榭、流杯池、吟詩樓等紀念建筑,題詠碑刻,匾聯甚多。
望江樓公園竹林
望江公園是國內最大的竹類公園,在全世界也屬罕見。步入園中,但見幽篁森森,翠筠拂拂,竹類品種多達150余個。除原產于四川的各種竹子外,還從省外、國外引進了許多竹種。它們或構成綠色的拱廊,或布成蔽日的濃蔭,或屹立池畔江邊,或環抱水榭樓亭。有的如鳳尾凌空,有的似翡翠鋪地,有的葉片寬闊勝手掌,有的又狹小像別針。桿莖的色澤或黃,或黑,或紫,或綠,或附白粉,或披毛刺。桿莖的形狀,有圓有方,有空有實,奇異者如人面,如佛手,如算珠,如雞爪,如琴絲,如龜紋虎皮,千姿萬態,林林總總,讓人大開眼界。院內有薛濤墓冢。
望江樓導游詞 篇2
泰州望江樓位于今泰州鼓樓醫院東側,泰州非著名景點。
泰州望海樓初建于南宋紹定二年(1229)。此后屢毀屢起,大多毀于兵火而起于盛世。
明代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州守鮑龍重建毀于大火的望海樓,稱“望陽樓”。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望海樓復又倒塌,惟存遺址。清康熙年間再次重建,稱“靖海樓”、“鳴鳳樓”,當地老百姓都喜歡把其稱做“望海樓”,被譽為“江淮第一樓”。抗日戰爭期間拆除城墻時,這座古人看作是“文運命脈”的名樓被拆毀。
泰州之有望海樓,全因本地仕人身居村邑而志存高遠,徘徊泥途而心在滄海,筑斯樓也,可時時登高,俯視遐邇,以極目暢懷。歷代登高者,既有本地人士如施耐庵、王艮、鄭板橋、柳敬亭、梅蘭芳,亦有外地人士如陸游、范仲淹、歐陽修、岳飛、孔尚任。更有袈裟如云,佛號盈耳,高僧大德,不絕於道。雙雙布履,層層石階,天也愈高,地也愈廣,此地何地?曰中華文化一處重要高臺之所在也。
作為人文泰州重現歷史文化古跡的重要舉措,20__年6月,望海樓重建工程拉開序幕,20__年7月正式開放。望海樓前,姹紫嫣紅的花壇中,矗立著一座重2.8噸,高3米的世紀寶鼎,這是新世紀的象征,也是新望海樓的點綴。被譽為“江淮第一樓”的名樓高32米,取宋代建筑風格,外觀三層環廊,主體色彩取栗殼、青灰色,古樸典雅,登頂層可遠眺城區。
望江樓導游詞 篇3
不知何時,望江樓已更名為望夫樓。女子精致裝扮,每日與太陽同起,獨倚望江樓,小重山遮住了歸路,她盼著她的夫君歸來。
一天中午,媽媽和我上望江樓。
我們沿著公園的小路走著,秋日的陽光暖暖地照射下來,草地還是一片綠色,有的地方還開放著粉紅色的小花,偶爾有蜜蜂在中間飛舞。媽媽告訴我秋天是菊花的節日,果然我看見在不遠處有一朵朵綻開笑臉的菊花,有黃色的、白色的、紫紅色的,都像是在和大家招手問好!
我們順著陡峭的階梯往上走,兩邊是茂密的樹林,向陽的地方樹葉已經開始發黃了,一片片金黃色的銀杏樹葉隨風飄落,像一把把小扇子撲向草地媽媽的懷抱;有的樹葉是紅色的,我不由得想起一句古詩:“霜葉紅于二月花”。我采了一些葉子,就像采到了秋的氣息。
站在望江樓上,我們向遠方眺望:漢江大橋上車輛來來往往,就像一只只甲蟲;碧綠的漢江水就像長長的錦緞。我把采來的樹葉仍了下去,它們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飛舞盤旋。
看著如此美麗的景色,我和媽媽都被陶醉了,也為安康有這樣美麗的地方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