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昭陵導游詞(通用13篇)
沈陽昭陵導游詞 篇1
大家都看到了巨大的寶頂尖上,不偏不倚長著一棵榆樹。我揣測不少人心中已產生疑問,好,我來告訴大家。為效法祖陵——永陵,昭陵不知從何時起,在寶頂上也栽上一棵榆樹。關于榆樹,滿族民間流傳著許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莫過于下面這段故事。
一天,皇太極的父親努爾哈赤經過長途跋涉,來到一棵大榆樹下休息。他把背上的父母骨灰匣解下來,放在這棵榆樹的樹權上,然后就到旅店住宿去了。第二天早早起來,來取骨灰匣時,竟然發現地上的土上長沒過樹權,把骨灰匣給埋上了。他扒開土,想把骨灰匣拿出來,無論如何也拿不起來,就像長在樹權上一樣。他又找來一把大斧,猛砍樹杈,每砍一斧,就從樹的被砍處往外流血漿,樹的“傷口”又很快長好如初。努爾哈赤感到十分驚奇,認為這是一棵神樹,是上帝向他暗示這里是安葬他父母的。于是他順從天意,用土把樹權上的骨灰匣重新埋好,做好標記,并在這里住下來,安營扎塞,開始招兵買馬,起兵創業。后來他就在這棵樹的地方建起了永陵。
這是一段不經的傳聞,意在宣揚“君權神授”、“受命于大”。而且幾乎歷代王朝崛起之際均有類似傳說相伴。清朝統治者意在美化、神化自己,才有“神榆”之說。
乾隆十九年(1754年),博學多才的弘歷皇帝第二次東巡祭祖永陵,御書《神樹賦》一篇。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第三次祭祖永陵,憶起二十四年前寫的《神樹賦》,感慨頗深,于是命人將《神樹賦》刻于石碑,第二年此碑刻成!瓷駱滟x》將此榆樹寓意大清龍脈,風水攸關,對它極為重視。據說,盛京將軍每月要向皇帝就神榆的保護情況奏報一次,從三十年代拍攝昭陵寶頂照片來看,仍可見到這棵神榆,八十年代初整個寶頂己為樹冠覆蓋,大約在八十年代末,神榆生長老化枯死。如今這棵新榆樹也有二十來年了,是昭陵綠化班師付親自栽上去的。
。I山)
清朝有一個傳統做法,就是把每處陵區所靠依的山峰都賜一個很吉祥的名字,叫起來,很順耳好聽,似乎這樣就會使大清江山社稷長治久安。
隆業山于順治八年(1651年)堆成,同年封名隆業山。山高20米,東西長503米!肚鍖嶄洝讽樦伟四炅聴l載:以永陵為啟運山,福陵為天柱山,昭陵為隆業山!奥 弊謸抖Y記·檀弓上》記載:“道隆則從而隆,道污則從而污”。隆業寓意大清王業興隆昌盛。
隆業山在寶城身后,此山是人工堆積起來的土山,“子山午向”,取正南亞北方位。細看山上結“九峰”,以中間主峰最高,其左右各有四個突起點,東西走向,其兩端各向南彎屈,形如彎月,似如臥龍。此所謂“龍蟠鳳翥”之勢。
隆業山的建筑是出于“風水”的需要。按古代相術說法,一塊好的至少要具備“前有沼,后有靠”的條件。所謂“沼”就是河流,“靠”是山。而昭陵這塊地方接風水條件來看,并不算好,因為此處是一望無垠的平原,無山可靠。即造此地為太宗萬年吉地,只好來個變通——采取“人造風水”,彌補不足。于是調集大批旗、民,修造此山。為避免破壞陵地風水,堆山之土石必須用“客土’,即不準就地取土,取土要到幾里開外的地方,當時又無機械,挖土、運土全部依靠車拉、人擔、堆積如此寵大的土山,其工程之艱巨可想而知。《盛京通志》稱,其山源出自長白山西鹿,由長白而永陵啟運山,由啟運山而福陵天柱山,由天柱山而昭陵隆業山,一脈相承,直到沈陽以西塔灣而止。這條脈系被稱為“龍岡”。這些皆為御用文人為說明其風水編造的溢美之詞。
沈陽昭陵導游詞 篇2
按明清陵寢制度,對神道也有許多限制。首先,不許從神道這端直接看到另一端的隆恩門。就是說,從大紅門至隆恩門中間必有建筑物隔斷,這寓意“風水”一眼望不斷。這是因為,在他們看來,祖陵“風水”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皇位的傳承和龍脈的延續,事關重大。因此,修陵者便挖空心思,采取的措施一般是在神道上建“影壁山”及“龍鳳門”遮擋,而昭陵的神道上建筑神功圣德碑之亭,也起到“風水”一眼望不到頭的效果。其次,神道也如神門一樣,神圣不可侵犯,違者予以重處。據說有“橫定罰,豎走殺”的規矩。
在神道兩側,自南向北依次排列著石雕華表一對,石獸六對,大望柱一對。據《清世祖實錄》記載,它們建成于順治七年(1650年)。石獸依次分別為坐獅、坐獬豸、坐麒麟、立馬、臥駱駝、立象各一對,共六對十二個。這些石雕獸群就是清康熙時道土苗君稷在《秋日望昭陵》這首詩中描繪的:“十二御林嚴侍衛,風嘶鐵馬白云霄”。
(華表)
請大家看神道兩側雕著飛龍和卷云的潔自晶瑩的對稱石柱。這就是華表,也叫擎天柱或萬云柱。通高10米左右。華表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它作為我國獨有的一種古代建筑物,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據《尹子》說:“堯立誹謗木”?梢娫趫蛩磿r代華表就已經出現了,不過當時都是用木頭制成的,其用途不同,所以名稱也不一樣。其中一個作用是供人們提意見之用,叫“誹謗本”,類似現在的“意見箱”。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表識”。把它豎立在交通要道,作為識別路徑的標志,相當于現在的路標。“表”即“標”,所以也叫“華表木”。后來用石材制造,因此也叫“石柱”或“表柱”。華表作為建筑裝飾,起初是立在橋頭上,從元代開始被用于宮殿旁,明清時期被廣泛用在陵寢建筑上。
這對華表頂端的柱頭上雕著一個面朝北方的石怪獸,哪位知道它叫什么名?它叫犼。是北方的一種獸,形似犬,吃人。人們根據這種立于華表頂端石獸的姿態,以及傳說中它好望的性格,叫它望天犼。望天犼常常成雙成對的被安放在皇宮和陵寢前后。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在神橋南面華表頂端的望天犼面朝南還是面朝北?對,是面朝南。這里有一個典故,我們現在看到的面朝北,也就是面朝陵寢的這對叫“望帝歸”,也叫“望君歸”。意在希望帝王要盡孝心,但也不要太沉緬于哀傷之中,祭畢而出,國家大事等你處理呢。另一對的方向是向著沈陽故宮的叫“望帝出”,也叫“望君出”。提示帝王不要忘記祖宗,江山是先祖打的,每年的七次祭禮別忘了。根據這個典故,大家就很容易理解安放在陵寢前后的兩對“望天犼”的含義了。
。ㄊ裆
下面大家看石像生。所謂石像生,就是陵墓前設立的由石人石獸組成的石雕群,左右對稱地排列在神道兩旁。陵墓前為什么要設石像生?是怎么演變的?
據《封氏聞見記》記載:最初設置石像,目的是除邪惡,驅鬼怪。早期的墓前石獸石人還有表彰死者生前豐功偉績的作用。西漢名將霍去病先后六次率軍出擊匈奴,大敗敵軍,使匈奴人聞之喪膽,從而解除了西漢初年以來匈奴對西漢王朝的威脅。霍去病死后,為了表達他的卓越戰功,宏揚他威鎮敵膽的英雄氣概,不僅把他的墳丘堆成他生前大敗匈奴,建功立業的祁連山山形,還在他墓前豎立了馬踏匈奴的石雕像,以象征他生前率軍大敗匈奴的武勇壯烈形象。石像生的這種作用后來成為絕響。
沈陽昭陵導游詞 篇3
你們好,能夠為大家服務,我深感榮幸,在我的導游過程中,希望您多提寶貴意見。今天我將陪同大家游覽沈陽的風景名勝之一——昭陵。
昭陵,因位于沈陽城的北部,故又稱北陵,它是清太宗皇太極及其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它與新賓的永陵,沈陽的福陵合稱關外三陵,昭陵即是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
昭陵總面積450萬平方米,建于1643年,1651年基在建成,以后還進行了續建。它既吸取了明陵的建筑長處.繼承了中國古代傳統建筑的優點,又融會了滿蒙陵寢建筑的特點,具有詩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清人關前滿族建筑藝術的演進情況。昭陵按照建筑布局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下馬碑到正紅門,第二部分為正紅門到方城。第三部分為方城寶頂,也是陵寢的主體部分。
現在映入大家眼簾的是用滿漢蒙三種文字刻成的“諸王以下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下馬碑,告誡人們前方乃帝王陵寢請下馬下轎,以示對皇陵的尊重。那么今天我們乘座的這個大轎也要停在這里,就請各位大人下轎,隨我一同去祭祀皇陵。
眼前即是神橋,要想去看陵里的建筑,就必須經過神橋,這也注定了神橋的作用。神橋下面是一條護城河,皇帝的陵寢要建在依山傍水的風水好地上,但當時這里設山沒水怎么辦呢?就在陵寢前 面開鑿了一條護城河,在陵寢后面又人工堆積起來一個隆業山,這樣就是一個依山傍水的風水寶地了。神橋的修建既美化了環境,又有它的實際作用。
石牌坊是明清兩代特有的裝飾建筑。用以紀念死者,施表功德,常常被立于陵墓廟宇、飼堂、道路和園林之中,除表彰功德的紀念意義之外,還有陪襯景物,表示儀注,引導人們進入膜拜帝王境界的作用。
穿過石牌坊,我們來到了正紅門前,它共有三個門洞,東邊為君門,西邊為臣門,中間是神門,也就是說祭把時皇帝走東邊的門,大臣走西邊的門,中間的神門是供皇太極及其皇后靈魂出入的門。在當時只能是抬祭品的人才能由此通過。依神門便是一條筆直的神道,神道與神門作用相同。在神道兩旁矗立著兩根潔白晶瑩的對稱石柱便是華表。作為我國獨有的一種古代建筑物,它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據說在堯舜時代華表就已經出現了,當時是木制結構,放在十字路口旁為商旅指路,后來慢慢演變成了一種類似于意見簿的建筑。當時百姓有什么意見便把它寫在紙上,專門由官員把它搜集到皇帝或地方它那里,后來皇帝便下令把這種建筑建在陵寢前或者是宮殿前,以表示皇帝納諫從流,不固執己見。在華表上方蹲坐著一只石獸,它叫犼。傳說它是龍生九子之一,因其生性好望,因此把它安放在華表上,在陵寢外面的華表上也有一對,只不過頭朝向不同,朝向陵里的為望君出,告訴皇帝不要沉緬之悲哀之中要及時回到朝中處理朝政,頭朝外的叫望君歸,告訴皇帝不要忘記先租的功德要時常去拜祭。
看過華表之后,大家再順著神道往兩側看,共有六對石獸,依次是獅子、獬豸、麒麟、馬、駱駝、大象,這六對石獸積各有其獨特的意義,但它更能體現封建社會嚴格的區分尊卑長幻及身份等級的禮法制度。由于時間關系,我車上再向大家介紹。
在神道中央正對著我們的是昭陵神功圣德碑亭,這座碑是在康熙皇帝第二次東巡時修建的,里面的石碑重五萬多公斤,碑文是康熙皇帝親自撰寫的,石碑是采用河北省易縣的青石雕刻而成,大家仔細看一下馱碑的動物,它也是龍生九號之一,赑屃,它長的是龍頭、龜身、鷹爪、蛇尾,因其喜好詩文,又善于負重,因此老龍王派它馱碑。看來老龍王的幾個兒子都是建筑學家呀!別著急。得會我們還能看到老龍王的幾個兒子。
進入方城我們便看到了隆恩殿,隆恩殿建在了花崗巖石的須彌座上更顯其宏偉壯觀,四周所鋪的地磚上均為金礦石制成。這就是、赫赫有名的.“金磚鋪地“,因為它含有黃金沙的成份,因此在陽光的照射下金光閃閃大家不妨仔細地找一找。運氣好的話說不定會找到一些金光耀眼的金沙。在臺基邊上還放有石雕蚆蝦作為排水口,它也是龍生九子之一,因喜好嬉水,因此會在橋上或排水口看到它的存在,每逢暴雨,雨水便會從其口噴涌而出,甚為壯觀,成為昭陵一景。
下面請各位隨我一同去登上城墻一覽昭陵全景。站在城墻上,陵區古松參天,金瓦紅墻,更使你充分的感受到這座封建皇家陵園雄偉的氣勢,“風水寶地”特有的莊嚴肅穆和神秘。正前方便是月牙城和寶頂。蘇東坡有詩云:一人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月牙有悲傷離散之意,修個月開城,以示對皇帝的哀悼,眼前的寶頂便是埋葬皇帝皇后的地方,在下面的地宮里有一個“金井御葬”的傳說,相傳皇帝皇后的棺材被鎖鏈給吊起來、下面有一口井,并被稱為海眼,皇帝被稱為真龍天子,意為“龍歸滄!。
在寶頂后面,便是人工堆積起來的隆業山。眼前這座昭陵最高的樓便是大明樓,里面有昭陵陵碑一塊,因多次被雷擊,碑壁已殘破不全,大明樓也是重新修建過。
昭陵的建筑凝聚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技藝,具有其古樸的文化內涵。昭陵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八方來客,難怪有人贊它是“昔日陪都皇陵,今朝沈陽勝景。”
由于時間的關系,昭陵就參觀到這里,一些昭陵其他的講解,我將在車上為大家進行講述。謝謝大家合作。
沈陽昭陵導游詞 篇4
各位女士、先生:
你們好,能夠為大家服務,我深感榮幸,在我的導游過程中,希望您多提寶貴意見。今天我將陪同大家游覽沈陽的風景名勝之一——昭陵。
昭陵,因位于沈陽城的北部,故又稱北陵,它是清太宗皇太極及其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它與新賓的永陵,沈陽的福陵合稱關外三陵,昭陵即是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
昭陵總面積450萬平方米,建于1643年,1651年基在建成,以后還進行了續建。它既吸取了明陵的建筑長處.繼承了中國古代傳統建筑的優點,又融會了滿蒙陵寢建筑的特點,具有詩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清人關前滿族建筑藝術的演進情況。昭陵按照建筑布局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下馬碑到正紅門,第二部分為正紅門到方城。第三部分為方城寶頂,也是陵寢的主體部分。
現在映入大家眼簾的是用滿漢蒙三種文字刻成的“諸王以下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下馬碑,告誡人們前方乃帝王陵寢請下馬下轎,以示對皇陵的尊重。那么今天我們乘座的這個大轎也要停在這里,就請各位大人下轎,隨我一同去祭祀皇陵。
眼前即是神橋,要想去看陵里的建筑,就必須經過神橋,這也注定了神橋的作用。神橋下面是一條護城河,皇帝的陵寢要建在依山傍水的風水好地上,但當時這里設山沒水怎么辦呢?就在陵寢前 面開鑿了一條護城河,在陵寢后面又人工堆積起來一個隆業山,這樣就是一個依山傍水的風水寶地了。神橋的修建既美化了環境,又有它的實際作用。
石牌坊是明清兩代特有的裝飾建筑。用以紀念死者,施表功德,常常被立于陵墓廟宇、飼堂、道路和園林之中,除表彰功德的紀念意義之外,還有陪襯景物,表示儀注,引導人們進入膜拜帝王境界的作用。
穿過石牌坊,我們來到了正紅門前,它共有三個門洞,東邊為君門,西邊為臣門,中間是神門,也就是說祭把時皇帝走東邊的門,大臣走西邊的門,中間的神門是供皇太極及其皇后靈魂出入的門。在當時只能是抬祭品的人才能由此通過。依神門便是一條筆直的神道,神道與神門作用相同。在神道兩旁矗立著兩根潔白晶瑩的對稱石柱便是華表。作為我國獨有的一種古代建筑物,它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據說在堯舜時代華表就已經出現了,當時是木制結構,放在十字路口旁為商旅指路,后來慢慢演變成了一種類似于意見簿的建筑。當時百姓有什么意見便把它寫在紙上,專門由官員把它搜集到皇帝或地方它那里,后來皇帝便下令把這種建筑建在陵寢前或者是宮殿前,以表示皇帝納諫從流,不固執己見。
在華表上方蹲坐著一只石獸,它叫犼。傳說它是龍生九子之一,因其生性好望,因此把它安放在華表上,在陵寢外面的華表上也有一對,只不過頭朝向不同,朝向陵里的為望君出,告訴皇帝不要沉緬之悲哀之中要及時回到朝中處理朝政,頭朝外的叫望君歸,告訴皇帝不要忘記先租的功德要時常去拜祭。
看過華表之后,大家再順著神道往兩側看,共有六對石獸,依次是獅子、獬豸、麒麟、馬、駱駝、大象,這六對石獸積各有其獨特的意義,但它更能體現封建社會嚴格的區分尊卑長幻及身份等級的禮法制度。由于時間關系,我車上再向大家介紹。
在神道中央正對著我們的是昭陵神功圣德碑亭,這座碑是在康熙皇帝第二次東巡時修建的,里面的石碑重五萬多公斤,碑文是康熙皇帝親自撰寫的,石碑是采用河北省易縣的青石雕刻而成,大家仔細看一下馱碑的動物,它也是龍生九號之一,赑屃,它長的是龍頭、龜身、鷹爪、蛇尾,因其喜好詩文,又善于負重,因此老龍王派它馱碑?磥砝淆埻醯膸讉兒子都是建筑學家呀!別著急。得會我們還能看到老龍王的幾個兒子。
進入方城我們便看到了隆恩殿,隆恩殿建在了花崗巖石的須彌座上更顯其宏偉壯觀,四周所鋪的地磚上均為金礦石制成。這就是、赫赫有名的“金磚鋪地“,因為它含有黃金沙的成份,因此在陽光的照射下金光閃閃大家不妨仔細地找一找。運氣好的話說不定會找到一些金光耀眼的金沙。在臺基邊上還放有石雕蚆蝦作為排水口,它也是龍生九子之一,因喜好嬉水,因此會在橋上或排水口看到它的存在,每逢暴雨,雨水便會從其口噴涌而出,甚為壯觀,成為昭陵一景。
下面請各位隨我一同去登上城墻一覽昭陵全景。站在城墻上,陵區古松參天,金瓦紅墻,更使你充分的感受到這座封建皇家陵園雄偉的氣勢,“風水寶地”特有的莊嚴肅穆和神秘。正前方便是月牙城和寶頂。蘇東坡有詩云:一人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月牙有悲傷離散之意,修個月開城,以示對皇帝的哀悼,眼前的寶頂便是埋葬皇帝皇后的地方,在下面的地宮里有一個“金井御葬”的傳說,相傳皇帝皇后的棺材被鎖鏈給吊起來、下面有一口井,并被稱為海眼,皇帝被稱為真龍天子,意為“龍歸滄海”。
在寶頂后面,便是人工堆積起來的隆業山。眼前這座昭陵最高的樓便是大明樓,里面有昭陵陵碑一塊,因多次被雷擊,碑壁已殘破不全,大明樓也是重新修建過。
昭陵的建筑凝聚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技藝,具有其古樸的文化內涵。昭陵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八方來客,難怪有人贊它是“昔日陪都皇陵,今朝沈陽勝景!
由于時間的關系,昭陵就參觀到這里,一些昭陵其他的講解,我將在車上為大家進行講述。謝謝大家合作。
沈陽昭陵導游詞 篇5
盛京之陵,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就是昭陵。
沈陽昭陵陵區建筑布局大致是這樣的:陵區四周設有紅、白、青三種顏色界樁,其南面還備有擋眾木(又叫“拒馬木”)四百四十二架。陵區南北狹長,東西偏窄。陵區最南端是 下馬碑,其次,為 華表和 石獅。計有下馬碑四座,華表一對,石獅一對,它們分別立在道路的兩旁。石獅之北建有神橋。神橋之西原有滌品井一眼。神橋往北為石牌坊。石牌坊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小跨院。東跨院是皇帝更衣亭和靜房(廁所)。西跨院是省牲亭和饌造房。石牌坊以北是陵寢正門——正紅門,此門周圍是環繞陵區的朱紅圍墻,又叫“風水墻”。正紅門內有一條南北筆直的石路叫“ 神道”,神道兩側由南往北依次立有擎天柱柱一對,石獅子一對,石獬豸一對,石麒麟一對,石馬一對,石駱駝一對,石象一對。這些石獸統稱“ 石象生”。
再往北,在神道正中有神功圣德碑亭一座。碑亭兩側有“朝房”,東朝房是存放儀仗及制奶茶之地,西朝房是備制膳食和果品之所。碑亭之北是 方城,方城正門曰“隆恩門”,城門上有樓,俗稱“五鳳樓”。方城正中是隆恩殿,兩側有配殿和配樓。配樓俗名“晾果樓”,晾曬祭祀用果品之處。隆恩殿后有二柱門和石祭臺,再后是券門,券門頂端有大明樓,步入券門是月牙城,月牙城正面有 琉璃影壁,兩側有“蹬道”可上下方城,月牙城之后是 寶城、寶頂,寶頂之內為 地宮。寶城之后是人工堆起的陵山——“隆業山”。 另在陵寢西側、與寶頂遙遙相對還有一組建筑叫“懿靖大貴妃、康惠淑妃園寢”,是安葬太宗眾妃的瑩地。除此之外,在陵寢東西兩翼各三里許有陪葬墓,左側有 武勛 王楊古里墓及奶媽墳,右側有貞臣敦達里及安達里殉葬墓。這種以功臣陪葬的形式是古代陵寢制度,體現了封建君王“ 事死如事生”的愿望,也體現了忠君思想和嚴格的 封建等級制度。
另在陵區之外還有藏經樓、 關帝廟、 點將臺等建筑。昭陵建筑布局嚴格遵循“中軸線”及“前朝后寢”等陵寢規制,陵寢主體建筑全部建在南北中軸線上,其它附屬建筑則均衡地安排在它的兩側。這樣的設計思想主要是體現皇權至高無上,同時,達到使建筑群穩重、平衡及統一等美學效應。
昭陵的管理有文武兩大衙門。一個叫總管衙門,一個叫關防衙門,管衙門主要負責陵區的防衛,關防衙門負責祭祀和陵寢建筑的一般修繕。
清朝遜國之后,昭陵雖然仍由三陵守護大臣負責管理,但由于連年戰亂,國庫入不敷出,對昭陵無力做大的修繕,以至陵園建筑殘破凋零。當時有位文人寫過這樣一首《游北陵》詩:“涉足昭陵戶與庭,輝煌眩目未曾經。莓苔滿徑無人管,楊柳山中猶自清。”寫出了當時昭陵的真實面貌。清代“陪京(沈陽)八景”里有“北陵(昭陵)紅葉”。金梁在《奉天古跡考》中說:“北陵多楓柳,西風黃葉紅滿秋林,故名北陵紅葉!
總的來看,沈陽昭陵主體建筑仍保存至今,地下基礎完好,規劃、布局依然完整,古建筑與遺址未受后人過多的干預與改變,自然環境也基本保持原始狀態,真實性與完整性程度很高。
沈陽昭陵導游詞 篇6
各位女士、先生:
您們好!
可以為大家服務,我深感僥幸,在我的導游進程中,但愿你多提難得意見。古天我將伴所有人游覽沈陽的光景名勝之一——昭陵。
昭陵,因位于沈陽鄉的南部,故又稱南陵,它是清太宗皇太極及其皇后專爾濟兇特氏的陵墓。它與新賓的永陵,沈陽的福陵開稱閉外三陵,昭陵就是閉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今代帝王陵墓之一。/
昭陵總面積450萬仄方米,修于16xx年,16xx年基在修成,之后還舉行了續修。它既吸取了亮陵的修建優點.繼承了中國今代傳統修建的劣點,又融開了滿蒙陵寢修建的特點,具備詩郁的民族作風以及地方特色,在必定程度上表現了清人閉前滿族修建藝術的演入情況。昭陵遵照修建布局分為三全數,第一全數為上馬碑到正紅門,第兼顧數為正紅門到方鄉。第三全數為方鄉寶頂,也是陵寢的主體全數。
現在映進人人眼簾的是用滿漢蒙三種文字刻成的“諸王下列官員人等至此上馬”的上馬碑,告誡人們前線乃帝王陵寢請上馬下轎,以示對皇陵的尊重。那么古天我們乘座的這個大轎也要停在這里,就請各位大人下轎,隨我一起往祭祀皇陵。
眼前就是神橋,要想往看陵里的修建,就必須經過神橋,這也注定了神橋的做用。神橋上面是一條護鄉河,皇帝的陵寢要修在依山傍水的風水好地上,但其時這里設山沒水怎么辦呢?就在陵寢前 面合鑿了一條護鄉河,在陵寢后面又野生堆積起去一個隆業山,這樣等于一個依山傍水的風水寶地了。神橋的建修既丑化了環境,又有它的實際做用。
石牌坊是亮清二代特有的裝飾修建。用以紀念逝世者,施表好事,常常被立于陵墓古剎、飼堂、敘路以及園林傍邊,除表彰好事的紀念意義之外,另有伴襯景物,表示儀注,引導人們入進膜拜帝王境界的做用。
穿過石牌坊,我們去到了正紅門前,它共有三個門洞,東邊為君門,西邊為臣門,二端是神門,也等于說祭把時皇帝走東邊的門,大臣走西邊的門,二端的神門是供皇太極及其皇后靈魂出進的門。在其時只能是抬祭品的人才能由此通過。依神門便是一條筆直的神敘,神敘與神門做用相同。在神敘二旁矗立著二根潔利劍晶瑩的對稱石柱便是華表。
做為我國獨有的一種今代修建物,它有著非常悠暫的”"汗青”"。據說在堯舜時代華表就已經呈現了,其時是木造結構,放在十字路心旁為商旅指路,厥后慢慢演變為了一種類似于意見簿的修建。其時公民有甚么意見便把它寫在紙上,特地由官員把它搜集到皇帝或地方它那里,厥后皇帝便招呼把這種修建修在陵寢前或者是宮殿前,以表示皇帝納諫從流,沒有固執己見。在華表上方蹲坐著一只石獸,它叫犼!"傳說”"它是龍生九子之一,因其生性好望,因此把它安放在華表上,在陵寢外面的華表上也有一對,只沒有過頭朝向沒有同,朝向陵里的為望君出,告訴皇帝沒有要沉緬之悲哀傍邊要實時回到朝中處理朝政,頭朝外的叫望君歸,告訴皇帝沒有要健忘先租的好事要時常往拜祭。
看過華表來后,大家再順著神敘來二側看,共有六對石獸,順次是獅子、獬豸、麒麟、馬、駱駝、大象,這六對石獸積各有其獨特的意義,但它更能表現封修社會寬格的鑒別尊卑長幻及身份等級的禮法造度。由于光陰閉系,我車上再向人人介紹。
在神敘中口正對著我們的是昭陵神功圣德碑亭,這座碑是在康熙皇帝第兩次東巡時建修的,內亂里的石碑重五萬多公斤,碑文是康熙皇帝親自撰寫的,石碑是采用河南省易縣的青石雕刻而成,人人細口看一下馱碑的植物,它也是龍生九號之一,赑屃,它長的是龍頭、龜身、鷹爪、蛇尾,因其喜好詩文,又善于負重,因詞攀老龍王派它馱碑?磥砝淆埻醯膸讉兒子都是建筑學家呀!別發急。得會我們還能看到老龍王的幾個女子。
入進方鄉我們便看到了隆仇殿,隆仇殿修在了花崗巖石的須彌座上更顯其宏偉壯觀,四周所鋪的地磚上均為金礦石造成。這等于、赫赫有名的“金磚鋪地“,因為它含有黃金沙的成份,因此在陽光的照射下金光閃閃人人沒有妨細口地找一找。運氣好的話說沒有定會找到一些金輝煌眼的金沙。在臺基邊上還放有石雕蚆蝦做為排水心,它也是龍生九子之一,因喜好嬉水,因此會在橋上或排水心看到它的存在,每逢暴雨,雨水便會從其心噴涌而出,甚為壯觀,成為昭陵一景。
上面請各位隨我一起往登上鄉墻一覽昭陵齊景。站在鄉墻上,陵區今松參天,金瓦紅墻,更使您富足的感遭到這座封修皇家陵園雄偉的氣勢,“風水寶地”特有的莊寬肅穆以及神秘。正前未便是月牙鄉以及寶頂。
蘇東坡有詩云:一人悲歡離開,月有陰晴圓缺。月牙有傷口分離之意,建個月合鄉,以示對皇帝的哀悼,眼前的寶頂便是埋葬皇帝皇后之處,在上面的地宮里有一個“金井御葬”的傳說,相傳皇帝皇后的棺材被鎖鏈給吊起去、上面有同心專心井,并被稱為海眼,皇帝被稱為偽龍天子,意為“龍歸滄!。
在寶頂后面,便是野生堆積起去的隆業山。眼前這座昭陵最高的樓便是大亮樓,內亂里有昭陵陵碑一塊,因多次被雷擊,碑壁已馂余破沒有齊,大亮樓也是從頭建修過。
昭陵的修建固結著我國今代辦動百姓的機靈以及技藝,具備其今樸的文化內亂爭涵。昭陵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八方去客,難怪有人贊它是“即日伴都皇陵,古朝沈陽勝景!
由于光陰的閉系,昭陵就觀光到這里,一些昭陵別的的講解,我將在車上為大家舉行講述。謝謝大家相助。
沈陽昭陵導游詞 篇7
石五供雖然是象征性的,沒有實用價值,但它所處的位置卻十分重要的。每次皇帝到昭陵舉行祭掃的前一大,都要在石五供前舉行展謁禮,奠酒、行禮、舉哀,隨駕王公大臣站在隆恩殿兩邊,根本不能走近石五供。
大家請往上看,在兩根石柱頂上,各雕著一個座南朝北的石魯,形似狗,圓頭夾目,而且都用鐵鏈子鎖著,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傳說陵寢的地宮門就在石祭臺下面,這兩只石魯就是護衛陵寢的,人們叫它護陵獸。
。ㄔ卵莱牵
請大家跟隨我穿過券洞門參觀月牙城。月牙城在大明樓之后,因為它的形狀如同一彎新月,故名“月牙城”。在我們視線正前方是硫璃照壁,照壁上有枝葉繁茂,象征著昂貴的牡丹花,共有13朵,中間九朵,四個角各一朵,綠葉紅花,給這座高大空曠的月牙城增添了幾分生氣。從照壁下向南的地面上有一段神道,這是全陵神道的起點,也是終點。院里兩端各有一座磚砌的轉向蹬道,拾級而上,可達明樓和寶項。
傳說,朝秘的地宮人口處就在華麗的照壁后面,為防止有人盜墓,在地富人口處安裝有許多暗器,暗器的機關就裝在照壁上面。照壁上那些圖案說不定那就是它的開關,誰若是不小心動了它,地宮里的毒藥飛箭就會飛出來……,也有人說這里叫“啞巴院”,當年修陵時怕陵工出去泄露地宮秘密,地宮封閉之后,便將陵工們集中到月牙城內,強迫每個人吃上一種藥,陵工們從此全都不會說話;還有人說皇上怕陵工泄密,當他們將棺槨抬進地宮之后,立刻把地宮人口堵死,將所有陵工活活封在地宮里邊殉葬等等。這些傳說的確使人感到月牙城陰森可怖。
其實,從清東陵幾座已經發掘過的清代皇陵地宮看,上述傳說都是不存在的。這座照壁只是起著美化裝飾作用,它是遮擋著券洞門入口處隧道券臉的券磚,如果沒有這座照壁,月牙城就更顯得死氣沉沉了。月牙城是陵寢建筑布局中方城與寶城之間出現的一個特殊空間,利用這里蹬道可上下方城和寶城。另外,在陵寢中最重要、最神秘的地方莫過于地宮了。它是陵寢的心臟。官書對皇陵建筑以及典章制度并不隱諱,唯獨地宮內例外。地宮官書諱莫如深,聽以引出許多稀奇古怪的傳說和不經之談。地宮人口究竟在哪,只有將來發掘昭陵地官方可驗證。
。鳂牵
沈陽昭陵導游詞 篇8
北陵又稱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后的陵墓,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位于沈陽古城北約十華里,因此也稱“北陵”,是清初“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是清代皇家陵寢和現代園林合一的游覽勝地。
昭陵由南至北,依次為分前、中、后三個部分組成。
前部在繚墻外。參道兩側有華表、石獅、更衣亭等,而正中是牌樓。牌樓是前部主體建筑,是由青石建成,四柱三層,雕刻得玲瓏剔透,精美無雙,為罕見的藝術珍品。
中部,從正紅門到方城,正紅門為繚墻的正南門,層樓高聳,十分莊嚴,而其兩翼所裝飾的五色琉璃蟠龍壁,造形生動,引人注目。碑亭與正紅門相對,為頌揚墓主而建,里面所豎碑稱“昭陵神、功圣德碑”。
后部,是方城、月牙城和寶城,這是陵寢的主體。它建造得如同城池一般,位于繚墻,仿佛是城中之城。隆恩殿居于方城中心,前有隆恩門,后有明樓,左右有配殿,四隅有角樓,猶如眾星拱月一般,故顯得異常雄偉。隆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崗巖臺階為底座,以金光閃閃的黃琉璃瓦為屋頂,再加上畫棟雕梁、金匾紅墻,顯得異常華麗。隆恩殿后經過明樓,到達寶城。寶城在方城北端,為月牙形。寶城又稱寶頂。登上寶頂,向四下一望,綠樹環合,景色清幽,宛若置身于城市山林中,一種恬適之感油然而生。
陵園內古松參天,草木蔥蘢,湖水蕩漾,樓殿威嚴,金瓦奪目,自然景觀千姿百態,五彩繽紛,其中芳秀園是北陵公園的園中園,種植了近200種植物,四季分呈,各具特色。初春櫻花盛開,滿園飄香;盛夏荷花競放,柳浪聞鶯;深秋滿山紅葉,層林盡染;寒冬銀裝素裹,蒼松挺拔。縱觀整個園林,春有花,夏有陰,秋有果,冬有青,奇花異石,小橋流水,頗有江南之秀。
北陵還擁有30萬平方米的人工湖水面,夏天碧波蕩漾,柳岸成蔭,乘坐腳踏船、快艇觀光游玩,泛舟湖上,別有一番情趣。
北陵的另一特色是漫漫數里的古松群。現存古松二千余棵,松齡達三百多年,搖曳挺拔,參天敝日。這些蒼翠的陵松在金瓦紅墻中構成昭陵又一壯麗景觀,其中的“神樹”、“鳳凰樹”、“夫妻樹”、“姐妹樹”、“龜樹”等更是別具特色。
沈陽北陵(昭陵)古老的歷史、神秘的皇陵、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成為數以萬計的中外游客為之心曠神怡、流連忘返的瀏覽勝地。
沈陽昭陵導游詞 篇9
盛京之陵,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就是昭陵。
沈陽昭陵陵區建筑布局大致是這樣的:陵區四周設有紅、白、青三種顏色界樁,其南面還備有擋眾木(又叫“拒馬木”)四百四十二架。陵區南北狹長,東西偏窄。陵區最南端是 下馬碑,其次,為 華表和 石獅。計有下馬碑四座,華表一對,石獅一對,它們分別立在道路的兩旁。石獅之北建有神橋。神橋之西原有滌品井一眼。神橋往北為石牌坊。石牌坊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小跨院。東跨院是皇帝更衣亭和靜房(廁所)。西跨院是省牲亭和饌造房。石牌坊以北是陵寢正門——正紅門,此門周圍是環繞陵區的朱紅圍墻,又叫“風水墻”。正紅門內有一條南北筆直的石路叫“ 神道”,神道兩側由南往北依次立有擎天柱柱一對,石獅子一對,石獬豸一對,石麒麟一對,石馬一對,石駱駝一對,石象一對。這些石獸統稱“ 石象生”。
再往北,在神道正中有神功圣德碑亭一座。碑亭兩側有“朝房”,東朝房是存放儀仗及制奶茶之地,西朝房是備制膳食和果品之所。碑亭之北是 方城,方城正門曰“隆恩門”,城門上有樓,俗稱“五鳳樓”。方城正中是隆恩殿,兩側有配殿和配樓。配樓俗名“晾果樓”,晾曬祭祀用果品之處。隆恩殿后有二柱門和石祭臺,再后是券門,券門頂端有大明樓,步入券門是月牙城,月牙城正面有 琉璃影壁,兩側有“蹬道”可上下方城,月牙城之后是 寶城、寶頂,寶頂之內為 地宮。寶城之后是人工堆起的陵山——“隆業山”。 另在陵寢西側、與寶頂遙遙相對還有一組建筑叫“懿靖大貴妃、康惠淑妃園寢”,是安葬太宗眾妃的瑩地。除此之外,在陵寢東西兩翼各三里許有陪葬墓,左側有 武勛 王楊古里墓及奶媽墳,右側有貞臣敦達里及安達里殉葬墓。這種以功臣陪葬的形式是古代陵寢制度,體現了封建君王“ 事死如事生”的愿望,也體現了忠君思想和嚴格的 封建等級制度。
另在陵區之外還有藏經樓、 關帝廟、 點將臺等建筑。昭陵建筑布局嚴格遵循“中軸線”及“前朝后寢”等陵寢規制,陵寢主體建筑全部建在南北中軸線上,其它附屬建筑則均衡地安排在它的兩側。這樣的設計思想主要是體現皇權至高無上,同時,達到使建筑群穩重、平衡及統一等美學效應。
昭陵的管理有文武兩大衙門。一個叫總管衙門,一個叫關防衙門,管衙門主要負責陵區的防衛,關防衙門負責祭祀和陵寢建筑的一般修繕。
清朝遜國之后,昭陵雖然仍由三陵守護大臣負責管理,但由于連年戰亂,國庫入不敷出,對昭陵無力做大的修繕,以至陵園建筑殘破凋零。當時有位文人寫過這樣一首《游北陵》詩:“涉足昭陵戶與庭,輝煌眩目未曾經。莓苔滿徑無人管,楊柳山中猶自清。”寫出了當時昭陵的真實面貌。清代“陪京(沈陽)八景”里有“北陵(昭陵)紅葉”。金梁在《奉天古跡考》中說:“北陵多楓柳,西風黃葉紅滿秋林,故名北陵紅葉。”
總的來看,沈陽昭陵主體建筑仍保存至今,地下基礎完好,規劃、布局依然完整,古建筑與遺址未受后人過多的干預與改變,自然環境也基本保持原始狀態,真實性與完整性程度很高。
沈陽昭陵導游詞 篇10
游客朋友們:
你們好!
我是導游員李菲,能夠為大家服務,我深感榮幸,今天我將陪同大家游覽沈陽的風景名勝之一昭陵。
昭陵,因位于沈陽的北部,故又稱北陵,它是清太宗皇太極及其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它與新賓的永陵,沈陽的福陵合稱“關外三陵”,也是這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也是風景最好的一座。昭陵建于16xx年,建成于16xx年,后歷經康熙、嘉慶二帝增建而形成現在的規模,現占地45萬平方米,布局遵循“前朝后寢”的原則,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下馬碑到正紅門,第二部分為正紅門到方城,第三部分是從方城到寶頂,今天我們就按這個順序進行參觀。
現在映入大學眼簾的是用滿漢蒙三種文字刻成的“諸王以下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6座下馬碑,告誡人們前方是帝王的陵寢,請下馬下轎,以示對先皇的悼念與尊重。
現在我們走在神橋上,神橋建在一條人工開鑿的“玉帶河”上,大家請看,眼前這座巍然聳立的石牌坊,是一件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石雕藝術精品。它是在18XX年也就是嘉慶6年增建的,用遼陽出產的青石雕鑿而成,石牌坊是明清兩代特有的裝飾建筑,它有表彰功德的紀念意義,引起人們的儀注,告訴人們進入祭祀狀態。
穿過石牌坊,大家隨我上臺階,眼前這座門就是正紅門,也叫山門,是陵寢的總門戶。它有三個門洞,東邊的是君門,也就是祭陵時皇帝走的門,西邊是臣門,中間是神門,是皇太極及其皇后靈魂出入的門,此門平時不開,在當時只有抬祭品的人才能由此通過,現在就請大家隨我一起走入這個神門吧!眼前這條筆直的道路就是神道,它與神門一樣,是清太宗和孝端文皇后“神靈”出入陵墓的道路,除了抬祭品的官兵,相傳任何人行走都有“橫走罰,豎走殺,馬過砍碲”的規定。我們現在可以看到在神道兩旁矗立著兩根潔白晶瑩的對稱石柱,這就是華表。在華表上方蹲坐一只石獸,似犬非犬,披鱗掛甲,此獸叫“吼”。
傳說它是龍生九子之一,相傳這種怪獸骨瘦嶙峋,但是非常兇猛,因生性好望,老龍王派它守陵。“吼”在柱頂上坐的方向不同,有的面南,有的面北,據說面南的叫“望君出”,意在提醒皇帝不要忘記祖先的.功德,前來祭祀;面北的叫“望君歸”,告訴皇帝不要長時間沉湎于悲哀之中要及時回到朝中處理朝政。
看過華表之后,大家順著神道兩側看,共有6對石獸,這12只石獸都各有其獨特的意義,第一對是獅子,獅子是百獸之王,放在第一對是權力的象征;第二對是獨角獸獬豸,第三對是麒麟,是吉祥如意的象征,第四對是兩匹馬,一只叫大白,一只叫小白,有歌頌功德之意,第五對是兩只駱駝,傳說皇太極為它所救,最后一對是大象,代表江山社稷,福源遼闊,四平八穩之意。
以上這六對石象生象征著皇陵風水望不斷。
在神道中央正對著我們的是昭陵神功圣德碑亭,這座碑亭是在康熙皇帝第二次東巡時修建的,里面的石碑重10萬余斤,碑文是康熙皇帝親自撰寫的,是對清太宗皇太極一生文德武功的頌揚和概括。大家仔細看一下馱碑的動物,它也是龍生九子之一,名叫,它長的是龍頭,龜身,鷹爪,蛇尾,因其喜好詩文,又善于負重,因此老龍王派它馱碑。
走過碑樓,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北陵的主體建筑方城。這座隆恩門是方城的正門。大家可以看到,門上有一動物咬一大鐵環,它也是龍生九子之一,名叫“椒圖”,因其兇狠,懶惰,老龍王派它守門。進入隆恩門有一大殿這是隆恩殿,是舉行祭祀大典的場所。殿里供奉著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的牌位,祭品,大家低頭看到四周所鋪的地磚均為金礦石制成,這就是赫赫有名的“金磚鋪地”,因為它含有黃金沙的成分,所以在陽光的照射下,金光閃閃。大家不妨仔細地找一找,運氣好的話說不定會找到一粒金光耀眼的金沙。
經過隆恩殿,我們來到了月牙城。蘇東坡有詩云:“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圓代表“團圓”,缺代表“月牙”,月有悲傷離散之意,修個月牙城,象征“人缺”,以示對皇帝的哀悼之情。眼前中間突起的圓形丘冢就是寶頂,在它下面的地宮里埋葬著清太宗皇太極及和孝端文皇后,據說有一個“金井御葬”的傳說,相傳皇帝皇后的棺材被鎖鏈給吊起來,下面有一口井,被稱為“法眼”,皇帝為真龍天子,意為“龍歸滄!薄
昭陵的整體建筑到此就參觀完畢了,這座錯落有致,充滿神郁的陵墓建筑掩映在蒼松翠柏之間,象征著皇權的威嚴,神權的威力,同時也凝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技藝,具有古樸的文化內涵。昭陵今天就參觀到這里,謝謝大家!
沈陽昭陵導游詞 篇11
好,下面我們看明樓內。樓內立有一塊用漢白玉制成的墓碑,碑高約6米,碑額浮雕二龍戲珠,碑身用漢、滿、蒙文鐫刻著“太宗文皇帝之陵”的字樣,滿文正中,蒙文在左,漢字在右,碑石表面原用朱沙涂成紅色,碑文描金,碑身四周刻有游龍紋。此外還雕琢各種花紋,并涂成紅、黃、白、藍、綠五色,十分鮮艷。此碑又叫“圣號碑”或“謚號牌”,即刻寫太宗“廟號”及“謚號”的碑。所謂廟號,是皇帝死后升入太廟奉妃的排列名號,此法以太祖列中,以下各輩按左昭右穆順序排列。什么是昭穆呢?據《辭源》介紹:“古代宗法制度,宗廟或墓地的輩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稱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稱穆。簡而言之,昭穆就是宗廟和墳地的左右位次,左為昭,右為穆。由此,太祖的“左昭”為“太宗”,所以“太宗”便成為皇太極的“廟號”。“謚號”為何意?對了,那位先生答出來了。謚號就是對皇太極一生功德以高度概括的言辭。人死了,才有謚號,一個人得什么謚號,生前是不知道的!兑葜軙ぶu法解》說:“謚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另外謚號要由嗣皇帝“尊上”,第三代、四代皇帝繼位后再加謚詞。因此,皇帝的謚法字數很多,一般都在二十字以上;侍珮O謚號全稱是:“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共二十五個字。可是,一般稱呼起來,只是取后面三個字。所以皇太極的謚號簡稱為“文皇帝”!拔摹弊衷谥u法上含有“經天緯地”、“修德來遠”、“慈惠愛民”等含義。圣號碑與神功圣德碑一樣也是由嗣皇帝來寫。然而,據《清圣祖仁皇帝實錄》記載,此碑立于康熙三年(1664年),所以它不是由順治,而是出自于康熙皇帝手筆。雖然神功圣德碑碑文可以讓文臣撰寫和書丹,而此碑當是康熙皇帝親書。
明樓建于康熙四年,是昭陵的最高建筑,可以俯視昭陵全景,可是“樹大遭風”,歷史上呈幾次受雷火襲擊,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重建,最嚴重的一次是1936年偽滿時期,整個明樓幾乎被雷火燒毀。大家請看碑,紋飾己不全了,碑身出現裂痕,只好用三道鐵箍加固,F在大家見到的明樓是1939年重修的。
(寶城和寶頂)
大家現在站的對面就是寶城、寶頂和月牙城。寶城也叫“團城”,建于康熙五年(1666年),中間突起的圓形墳堆就是寶頂。下面就是地宮,寶城的城墻上建有垛口和女兒墻,形如小城,所以叫寶城。月牙城與方城緊緊相連接,因其南面凹進,呈月牙形而得名。宋朝文學家蘇軾有詩云:“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皇帝死了也是一缺,所以用凹字象形月缺。
在封建社會里,皇陵是皇權的物化之地,地宮更充滿了神秘色彩。它建于康熙二年(1663年)。關于地宮的傳說,三十年代出版的《北陵志略》就搜集到一段有關地宮的說法:“相傳,寶頂內有正殿一根,名為享殿。配殿西楹,排列祭器。梓棺在正殿之后,兩旁有石柱二根,用鐵鏈將棺懸在空間,下有井一眼,水流不息,名為金并。所謂皇帝用金并御葬是也”等等。這些傳說,至今沈陽老者仍有耳熟能詳者。其實,不過是道聽途說。史料證明,入關前的滿族民風淳厚,崇尚儉樸,火化是滿族的傳統舊俗。從康熙帝的景陵起不再火化,將棺槨葬入地宮。所以,皇太極和皇后遺體均實行火葬,地宮內葬的只能是骨灰瓶,不存在什么棺槨。所謂“金井”也不是終年水流不止的“井”,而只不過是風水先生確定地宮穴位時留下的標記,它只是一個深不過十幾厘米的小坑而已。
沈陽昭陵導游詞 篇12
隆恩殿是一座單檐歇山式建筑。殿檐下有藍地金字的“隆恩殿”牌額一塊,從左至有以漢滿蒙三種文字書寫,殿以隆恩命名是表示感恩愛福之意。隆恩殿共有三間,進深兩間,周圍出廊,共有廊柱20根環殿而立。殿內無天花棚,梁架,上面施以旋于彩畫。這種作法稱作“徹上明造”,是關外清早期建筑特點。殿內中間有一大暖閣,又稱寢宮或神閣。閣內有寶床,帷幔、衾枕等臥具,閣的上方用黃云緞置項,名叫“披廬帽”。大暖閣里有一小暖閣,又叫佛龕,里面供放著帝后的神牌。在大暖閣前還有帝后的龍鳳紋寶座,大祭時將神牌從暖閣中移至寶座上接受祭享。寶座前設有供桌,用來擺放祭品。供桌前有五只圓幾,幾上擺放琺瑯香爐、燭臺和花瓶五種供器一套,上面插有用鐵片制成的“靈芝”及“萬年松花”,又叫金銀花釵。這批五供是乾隆四十年由北京內務府制造時。供案兩側有配案、配椅,配案上有五供等祭具。此外還有朝燈六只。
隆恩殿建在高6尺的合基上,臺基為仰蓮須彌式,平地起臺是滿族的一種風俗。大家可能發現這座月臺還鋪有許多名貴石料,對了?矗《鞯铋T檐下鋪設的翡翠玉石一塊,石長6尺,寬3尺,厚度因埋在地下不得而知。玉石是淡黃色,半透明,中間還夾雜著淡綠色及白色斑塊。色彩斑瀾,十分好看。此石是祭祀時主祭宮向神牌跪拜之處。康熙、乾隆、嘉慶和道光這四位皇帝東巡祭祖均在此跪拜。古人稱此石為“翡翠玉拜石”。清同治年刊《陪都紀略》有詩云:“翡翠玉拜石,當年國富修,美玉非為寶,一善壯宏猷!濒浯涫呛苊F的寶石,其價值甚至超過黃金。翡翠玉石我國很少出產,世界上也只有極少數國家出產。特別是像這樣巨大的翡翠更是罕見。曾經有位歐美國家人士前來參觀時說,此石是難得之品,價值連城。令人得以告慰的是,它避開了近百年的無數次戰亂而今仍安然無恙。翡翠玉拜石前面的臺階,是由三塊“白寶石”鋪成,它與普通漢白玉不同,石質潤澤,寶光四射,也是石中上品。臺基的護欄也是由一種叫“青金石”的貴重石料雕刻而成,石料雖青色,里面間或有許多黃自色大小不等的顆粒。《陪都記略》贊此石:“北陵龍來遠,平洋第一丘。皇欄桿色潤,青金石階周”。還有,大家請看月臺地磚,均為“金礦石”,石中有許多金粒,在陽光照射下,大家不妨找一找金光閃閃的金沙。在清代陵寢中,用這些名貴寶石修建陵寢,恐怕是獨一無二的。這是昭陵的一大特色。也表明后嗣皇帝對開國皇帝皇太極的無限崇敬之情。
大家隨我走下隆恩殿的臺階,請看“龍頭瀑布”。它建在月臺的四個角上,龍頭巨口大開,為排水口,每逢暴雨,雨水便會從龍嘴噴涌而出,甚為壯觀,成為昭陵一景。
這座隆恩殿要介紹的實在是太多,請大家邊走邊看月臺墻壁,須彌座臺基圖案,異常美麗,從上往下分六層雕刻:第一層是連珠紋;第二層是由卷葉花組成的須彌座上枋;第三層是仰蓮瓣組成的上裊;第四層是由卷葉花組成的柬腰;第五層是俯蓮瓣組成的下梟;第六層是由唇形小花組成的下枋。整個隆恩殿月臺欄板、欄柱、寶瓶云拱、望柱頭、抱鼓石等部位都雕刻得十分細膩,圖案有蔓草、卷葉花及石榴等紋飾,娓麗流暢,抒卷自如。富麗華美,是昭陵除石牌坊之外的又一件大型石雕藝術珍品,這在關內明清諸陵中也是不多見的,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在建筑藝術上有著不可低估的價值,深受中外雕刻藝術家和建筑師們的贊揚。
還有隆恩殿兩側,各有四棵松樹。據說,這是八旗大臣在護衛著隆恩殿,有文東武西之稱。早些年這八棵松樹參天蔽日,蒼勁挺拔,后又枯死。如今是近些年栽的。
。ǘT與石祭臺)
沈陽昭陵導游詞 篇13
此亭是大祭時焚燒祝版、紙張及金銀錁的地方。燒祭時主祭人要站在月臺西南角的“望燎位”上觀看,以盡孝道。這種儀式叫“望燎”。是祭掃的最后一道程序。大祭禮就是在這焚帛亭的煙火升騰及眾官員的哀嚎聲中結束的。
(昭陵祭祀盛典概況)
為了讓大家了解清代皇陵中舉行最重要的典禮——祭禮,我先介紹一下昭陵祭禮的概況。祭禮是昭陵最重大,最繁瑣的禮制活動。在清代,除展謁禮和清明敷土禮之外,所有重大祭禮典禮均在隆恩殿內舉行。所以說隆思殿是祭禮的重要場所。
所謂“祭禮”,其本意是“以禮儀哀悼亡者”!抖Y記》說:“凡治人之道,莫重于禮,禮有五經,莫重于祭”。就是說祭禮的核心是祭,其內容是“禮”。
中國封建統治者一向主張“圣天子孝先天下,首重山陵”他們把祭祖視為“關于大運之發祥”,“鞏萬載之金湯”,“開億世之統緒”的大事,是“展孝報本”,“敬祖”的實施。因此封建帝王對祭祖都十分重視。
清朝統治者入主中原后,學習漢人習俗,在歷代王朝祭禮基礎上,經過改革并融進了滿族的特點,形成與歷代不同的祭禮制。清朝皇帝對祭禮的重視程度與前朝帝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認為自己的一切都是祖宗給的,甚至連自己的命運都受祖宗在天之靈的制約;谶@種觀念,他們對祖先的陵墓、祖宗遺跡、遺物,甚至包括世居的故鄉都十分崇敬,特別是對盛京感情更為深厚。因為盛京是大清開國的“龍興”之地。從順治開始就曾經策劃東巡祭祖,因為順治皇帝六歲時,也就是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在盛京故宮大政殿即位后,于第二年八月,遷都北京,就離開了他生長的地方。在他長大成人后,十分眷戀故土,多次提出回盛京祭祖,敬瞻祖宗開國舊跡。有一次甚至已準備好,不久即可祭祖。然而終因國勢不寧未能如愿。從此失去機遇,抱憾終生?滴趸实郾绕涓赣H來說,要幸運的多。康熙十年,當他還是一位“少年天子”的時候,率先回到他夢寐中的盛京,親祭祖陵。從此開辟清代一項“東巡”定制?滴趸实郾救嗽拇螙|巡盛京,其中一次由雍親王恭代;乾隆皇帝亦步亦趨,也效法祖父四次東巡;嘉慶皇帝在位二十五年中,巡幸盛京兩次;道光皇帝在位期間正處清朝國勢日下,列強侵犯頻頻,但仍行~次東巡盛典,并從此為這項盛典畫上了句號。
清帝東巡的主要目的就是祭祀祖宗山陵,其祭掃場面最盛大,禮制最隆重;实塾H祭昭陵一般分為二天舉行,第一大舉行“展謁禮”,晚上住在留都宮殿,也就是盛京故宮。第二天舉行大饗禮。兩種祭禮不同。
展謁禮是皇帝穿素服,直接到寶項前面的石祭臺前向山陵奠酒和哀哭,與民間到祖墳哭拜的意思相似。大饗禮是皇帝穿朝服在謁陵的第二天舉行,地點在隆恩殿。
清代皇陵祭禮名目繁多,從規模上分,有大祭小祭;從節氣上分有清明、中元、冬至、歲暮;還有帝后的忌辰祭。這樣,每年要舉行七次大祭;柿昙蓝Y,繁文得節,名目之多,等級森嚴,興師動眾,糜費驚人。
。《鞯睿
為了讓大家了解隆恩殿,我剛才介紹了昭陵祭祀概況,下面我們就看一看昔日清朝四位皇帝曾10次親臨昭陵舉行隆重祭掃大典的隆思殿。
隆恩殿又稱“享殿”。崇德八年八月草創,順治七年十一月定名隆恩殿,同時懸掛牌匾,康熙三十年改建,現在大家看到的是改建后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