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金頂導游詞(通用4篇)
武當山金頂導游詞 篇1
各位游客朋友們:
大家可以看看武當山周圍的環境,咱們的武當山是受上蒼寵愛的,波光瀲滟的丹江水庫在前,神秘蒼茫的神龍架在后,1600多米的主峰天柱峰就在這一片秀美風光中直指云天,四周1000多米的山峰悉數向它臣服,天造地設的一處“萬山來朝”的奇觀。自古以來,武當山便是道家追求仙境的理想之地,道教建筑遍及全山,規模宏偉。自古便有這樣一句話:山不封不名。自東漢道教誕生之后,歷代帝王曾數次在武當舉行封山儀式,武當山的名聲日盛。然而令武當山真正名揚天下的是一代宗師張三豐,他創立的武當派與嵩山少林派齊名。武當山風景之美兼泰山之偉、黃山之奇、雁蕩之幽。自元代以來,其盛景素稱七十二峰、三十六巖、二十四澗、一十一洞、三潭、九泉、十石九臺。在這幾十座山峰中,瑞祥之氣游蕩在青山綠水,曲徑通幽之中,自然風光與道教文化、古建筑、古文物的完美結合使武當山當之無愧的成為了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5A級旅游景區,更構成了世人眼中公認的“天下第一仙山”。
大家現在所看到的是武當山的大門,這是進入武當山景區的第一道門。它建于1988年,是六根柱子五個門孔的仿古石雕牌坊,由136個構件建成,高11·9米,寬21·6米,欄柱為八角形,底座前后嵌有抱鼓。欄板、檐、椽刻著卷云圖案,氣勢雄偉壯觀,是游人留影紀念的理想之地。好了,現在就給大家五分鐘時間照相,一會兒大家就到游客中心門口集合。
好了,大家隨我轉乘景區環保車去乘纜車。我們的第一站就是我們天柱峰的頂峰金頂。在這里,小翟就要羅嗦一句了,因為咱們武當山是道教圣地,進入道觀后最好不要用手指點神像,也不要背對著神像,更不要用相機去拍神像,驚擾了神靈,那就不好了。
現在,大家眼前所看到的金碧輝煌的宮殿就是我們的金殿了。那大家知道它為什么被稱為金殿嗎?對,這位游客說的好,就是因為它金燦燦的。這其中還有一個傳奇故事呢。相傳,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與元軍交鋒,最后全軍覆沒了,朱元璋逃到了武當山下的一座小茅庵里,向茅庵里的道士求救,道士不答應,對朱元璋說:“我如果救了你,元軍沒找到人,把我的茅庵燒了,我到哪里住啊?”朱元璋一聽,立馬許諾說:“如果我得救了,定賠你一座金殿。”于是,道士叫朱元璋站在柏樹下,為他施了隱身法。元軍找來,果真沒找到朱元璋,于是就把茅庵給燒了。朱元璋得救后,一望,那個道士不見了。后來,朱元璋得了天下,就命他的四兒子朱棣在武當山的天柱峰上建造了金殿。
咱們這金殿坐西朝東,是明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建造的。它面闊、進深都是三間,高5·54米,長4·4米,寬3·15米,整個宮殿是銅鑄鎏金,仿木構建筑的,它的殿脊裝飾有龍、鳳、魚、馬、獅等物禽異獸,造型非常生動逼真,金殿下設十二根圓柱,結構靈巧精美,額枋以及天花板上雕鑄的是流云、旋子等圖案,線條柔和流暢,殿基為花崗巖砌筑的石臺,周圍圍繞石雕欄桿,顯得莊嚴凝重,殿內神像、幾案、供器都是銅鑄鎦金,中間供奉著的真武大帝,披發赤足,正襟危坐,帝王的霸氣與威嚴自然流露,是武當山上現存最美的一尊真武神像,已被列入國家一級文物,祖傳這尊真武神像是按照朱棣的樣子造的,所以民間有“真武神,永樂像”的說法,側立有金童、玉女,小心的翼翼的捧冊端寶,一臉的恭敬,一身的素雅,水火二將,分力兩側,舉旗的舉旗,持劍的持劍,威嚴不失靈氣,勇猛不失雄姿,是金山銅鑄造像藝術精華所在,殿內金匾上的金光妙相4字,是清朝康熙皇帝的手書,殿中藻井上,懸掛一顆銅質鎦金寶球,相傳此球能鎮住山風,確保殿內神燈長明不滅,故名避風球,咱們這武當山金殿最奇特的就是雷火煉電這一奇觀,每逢電閃雷鳴的時候,光球在金殿四周滾動,但霹靂卻擊不到金殿,金殿經受多次雷擊后,不僅毫無損傷,無痕無跡,反而其上的煙塵銹垢被燒去,雨水一洗,輝煌如初,金殿造了已經有六七百年了,但還是完好如初,仍然光彩奪目,這是不是很神奇呢?其實這是一種自然現象,金殿本身就是一座龐大的導電體,雷雨前夕,帶電荷的積雨云向金殿移動,當達到一定距離時,云層與金殿的電位差增大,使空氣電離,金殿上的電荷與云中的電荷頻頻閃擊,火球滾動,于是就產生了雷火煉電奇觀,好了,現在就給大家30分鐘的時間自由活動,半小時后我們在金殿門口集合去往下一個景點。
好了,游完了咱們神奇的金殿,接下來就讓我們見識一下掛在懸崖峭壁上的宮殿—南巖宮吧。南巖宮是明代修建的九宮之一,周圍峰嶺奇峭,林木蒼翠,上接碧霄,下臨絕澗,是武當山36巖中最美的一處,游完南巖,讓我們乘車往下一個景點,紫霄宮,因其地形像一把寶椅狀,而封之為“紫霄福地”。而紫霄宮中特別引人注目的便是殿左側的一根數丈長的杉木了,若你擊其一端,另一端課聽到清脆的回響,被稱為“佳音木”。聽完佳音后,讓我們沿著陡峭的登山道,下山來到我們最后的一個景點太子坡。太子坡的建筑是按照【真武經】中真武太子的故事布局的,明永樂十年(1412年)修建,清朝康熙年間曾三度重修。景區包括回龍觀、玉皇頂、磨針井等景點。
武當山金頂導游詞 篇2
各位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來到著名的武當山。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谷,大家叫我小谷好了,下面你們就跟隨我去參觀武當山吧!
游客們,我們現在已經來到了太子坡,上了石梯,咱們就來到了“九曲黃河墻,”再往前走,就來到了“一里四道門”的第一道門,過了這四道門,就是太子坡最經典的五云樓,一座五層高樓中,頂層“一柱十二梁”,是一柱支撐十二根梁枋的結構奇特的建筑杰作。
游完太子坡,接下來,我們就去南巖。到了被我們認為三十六巖中最美的南巖,武當山的自然景觀與精美的建筑是融為一體的,在這里可以得到充分的體驗。這座雄踞于懸崖上的石殿建于元朝,懸崖旁有一個雕龍石梁。石梁懸出2.9米,款只有30厘米,上雕盤龍,龍頭頂端有一個香爐,這便是著名的“龍頭香。”
游客們,下面我們乘坐纜車去主峰天柱峰。好了,天柱峰到了,天柱峰海拔有1612米,素有“一柱擎天”之稱,站在這里,可以清楚地看見“七十二峰朝大頂”的壯觀景象。而天柱峰之巔的這座金碧輝煌的殿堂就是金殿了。金殿是我國最大的鋼鑄金鎏大殿,修建于永樂十四年。整個金殿沒用一根釘子,全是鑄好各個部件后運上山搭建而成,卯和的非常嚴密,看起來好象是渾然一體的。
大家看,這邊的長明燈相傳是從來不滅的,那么山頂空曠多風,為什么它不會被風吹滅呢?據說是因為有了藻井上的這顆“避風仙珠”的緣故。相傳這顆仙珠能鎮住山風,使風不能吹進殿內,從而保證了神燈的長明。其實神燈長明真正的原因是因為殿門的.各個鑄件都非常嚴密精確,可以改變風吹來的方向,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技藝的高超。199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成為全世界的瑰寶。
美好的時光總是讓人覺得短暫,我們的“武當山之旅”就到此結束了。非常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武當山金頂導游詞 篇3
各位游客朋友們:
龍頭香是古代工匠采用圓雕、鏤雕、影雕等多種手法鑿刻的且合并在一起的兩條龍,造型渾然。兩條龍仰視吞噬著一團火球,躍躍欲飛,讓人嘆為觀止。它建在南巖兩儀殿外的絕崖旁,懸空伸出,長2.9米,寬約0.3米,上雕盤龍,龍頭頂端雕一香爐,下臨陡峭的絕壁。這種建在懸崖上的石構建筑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科學性。
傳說這兩條龍是真武大帝的御騎,真武大帝經常騎著它們到處巡視。
正因為龍頭香的神秘和其地位,從前,許多信士香客為表虔誠,每次來朝武當,都要冒險燒“龍頭香”。由于下臨萬丈深淵,燒龍頭香的人要跪著從窄窄的龍身上爬到龍頭點燃香火,然后再跪著退回來,稍有不慎,就會墜崖殉命,粉身碎骨。龍頭香自打明朝建成以來,從上面摔下去的人不計其數,以致到清康熙年間不得不設欄加鎖,明令禁止燒龍頭香。川湖部院總督立碑告誡。碑文說,神是仁慈的,心誠則靈,不一定非要登到懸崖絕壁上燒香才算是對神的崇敬;所以不要復蹈前轍,毀掉寶貴的生命。
如今人們在此依欄俯視,仍倍感奇險。游客來南巖游覽,一般都要觀看此險。
武當山金頂導游詞 篇4
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
歡迎大家來到南巖,我是你們的導游王導,接下來就由我來為大家介紹南巖景點。
現在大家所在的位置是在烏鴉嶺停車場,面前左邊往下的是通往金頂的古神道,而右邊向上的就是南巖了,大家請隨我來!
(在路上)南巖又稱紫霄巖,因為它面朝南方,所以叫做南巖,這里是真武得到飛升的地方,南巖峰嶺險峻,林木蒼翠,上面連接碧霄,下面就是萬丈深淵,是武當三十六巖中最美的一巖,南巖景色多而獨特,變化無窮,步移景異,集合了幽、奇、險三大要素,也是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結合的最完美的建筑群。
南巖建于元代,元仁宗延祐元年賜額“大天乙真慶萬壽宮”,明永樂十一年重建,賜匾額“大圣南巖宮”,嘉靖三十一擴建到460間,清同治元年大修殿宇,宮貌一新,現存建筑及遺址面積61187平方米,廟房83間,建筑面積3539平方米,整個建筑充分利用了山頭、峭壁、巖洞,依山而建宮殿,亭臺,山門等,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相映成趣。1996年12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家看,遠處那個“樓閣懸空”的建筑就是南巖石殿了,整個建筑建在危巖峭壁上,在中國建筑中堪稱一絕,南巖的古建筑,在手法上完全打破了傳統的完全對稱的布局和模式,使其與環境達到了高度的和諧統一,工匠們巧借地勢,依山而建,讓個體小巧的古建筑顯得大起大落,錯落有致,氣勢磅礴,南巖的古建筑主要有龍虎殿,玄帝殿,兩儀殿和南巖石殿,相信大家游覽過后一定會覺得不虛此行。
這個就是南天門了,它為單檐歇山式結構,紅墻綠瓦,于明永樂十一年建造,是通往南巖的必經之路,雖說小巧別致,但仍體現了皇家建筑的風格和特點。在武當道教文化中,宮觀的山門是特別重要的,相傳南天門是通往天宮的大門。
大家看右邊這一塊平地,隱約可以看見青石崇臺,這兒是北道院的遺址,曾經建有圓光殿,齋堂等,后來經歷了大火,現在已經廢棄了。
我們進入小天門,大家看,這兒又有一座赑屃馱御碑,看!那里還有一座,這兩座碑的內容與紫霄宮的一樣,是明永樂十年建造,但是與紫霄那兩座是完全對稱不同的是,這兩座并不對稱,它是按照皇帝當時“其山分毫不要修動”的原則,根據這兒的地形,依山而建。
這是一棵四世同堂的銀杏樹,很獨特,從主干發出的樹干緊緊的依偎在一起,大家猜猜看它的年齡是多大?它已經有750歲的高齡了,它的出現不僅帶著濃郁的道法自然,延年益壽的道教文化氣息,同時也代表了歷代勞動人民向往自由、幸福、和睦的美好意愿,銀杏果,又稱白果,可治療肺結核,銀杏葉也可以入藥。
大家看這塊突兀的巖石像不像一只老虎?那就是腳蹬老虎巖了,為什么它這么一個奇怪的名字呢?原來真武以前在這里修煉時,有一天天降暴雨,山崩欲塌,是真武伸出右腳將巖石穩住,就是這一腳的功夫,卻給后人留下了一出美景,這里還有一塊摩崖,是一塊記事石刻,形容山巖危峭,以表彰真武修煉時的艱辛。
大家上幾步樓梯,就來到了龍虎殿,殿的兩扇大門在開啟的時候會發出“金雞鳳凰鳴”的聲音,這也是南巖宮著名的一景,相傳真武在此修煉時,每天都有金雞鳳凰為他叫早,所以也有聞雞起舞的說法,聽老人說,來這進香的香客信士要是也聽到了金雞鳳凰鳴,就會得到福氣!
院子有一個六角形的飾石欄的建筑,這是一口井,井水清涼甘冽,猶如甘露,所以這口井就叫做甘露井,是武當山最好的泉水之一,無論什么時候,井水從不干涸,傳說井水吸天地之靈氣,取日月之精華,人們喝上一口就可以成為仙人,被奉為“圣水”。相傳,飲用之后還可以治療疾病,強身健體。
現在我們進入了玄帝殿,又稱元君殿,里面的石雕須彌座上有一座泥塑金神像,中間是玄帝,兩旁是金童玉女像,雖然歷經災難,風雨滄桑,但它們依然保存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出了玄帝殿的后門,豁然開朗,只看到千丈溝壑,懸松輕蕩,往下望去,令人驚心動魄,遠遠望去一眼能看到建在深淵之上的南巖石殿。
沿著神道前行,左邊50米是一座小山門,山門內壁上刻著壽福康寧四個大字,字體清晰,運筆渾濁,由于摩崖常年的風化,這四個字一直被人們誤認為是王顒所書,其實大家仔細的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壽字與其他三字有細微的區別,經過文物專家的鑒定,壽字為明嘉靖十六年七月王顒所書,而福康寧三字為嘉靖二十年夏吉所書,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卻說出了人間一切美好的愿望,也就是道教的真諦。
這是“南巖”碑刻,為永樂的駙馬都尉沐昕所書,與太子坡山門上大字出自一人之手,沐昕滿腹韜略,一直被永樂所欣賞重用,作為內臣被派到武當山督建,他在全山的題字不計其數。這里還有八仙之一的呂洞賓的題詞和碑刻,記載著大量的詩文,軼事,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兩儀殿,是父母殿的別稱,兩儀,指天地或陰陽,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陽為天,為乾,為父,陰為地,為坤,為母,可見孝道在道教文化中的地位了。殿內面三間,內三間。西次間為娘娘殿,供奉著三霄娘娘,東次間供奉的是道教的最高尊神“三清”,就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這些眾多的道教神仙像,其造型之美,工藝之精,可謂神工鬼斧,精美絕倫,很多都被列入國家一級文物。
穿過兩儀殿,就是著名的龍頭香了,看,整個石雕脫穎而出,獨立在萬丈深淵之上。龍頭上擺有香爐,俯身探望使人毛骨悚然,龍身上的祥云雕刻精細,線條流暢,是一件難得的石雕藝術珍品。古時候,香客信士們為了表達自己的虔誠,就站在龍身上,向前走三步,進完香后,又退回三步,并且不能回頭,相傳只要心懷虔誠,香客就會安然無恙,古往今來,墜崖損命者無數,因此,在清康熙十二年,湖廣總督蔡毓榮下令“禁燒龍頭香”,并且立碑明示。
這就是南巖石殿了,又叫做“天乙真慶宮”,傳說真武大帝飛升后,在天上的住所就叫“天乙真慶宮”,顯然啊,這座石殿就是人們在人間為真武大帝所建造的。南巖石殿建于元代二十七年,為武當山著名道人張守清所建造,為石砌仿木結構建筑,也是面三間,內三間,殿內的瓦梁柱門窗均是青石雕鑿而成。整個石殿結構精巧,雕工精細,它建立在萬丈深淵之上,其工程之大,難度之高,超乎人們的想象,最重的構件重大上萬斤,如此重的構件是如何由人工安裝和搬運上去的,這一直都是一個謎,其技藝之高超,不愧為一件珍貴的石雕藝術作品。
殿內供奉的有真武帝君像,神龕前有四位尊神,道教稱四御,四御是輔佐“三清”的四位天帝,他們分別是:昊天金闕玉皇大帝,中級紫微北極太皇大帝,勾陳上官南極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大帝。殿內的梁上和壁間環列的神態各異,高尺許的五百官相。相傳,太子來武當山修煉時,皇帝思念太子,便派遣了五百大臣來武當山找尋太子,而太子一心修煉,群臣跪地以求太子回心轉意,此時,眾大臣全身僵硬,動彈不得,只能用嘴巴說話——愿與太子一同修煉,之后他們與真武一起修得正果,便形成了這五百官相。他們為銅鑄鎏金像,莊嚴肅穆,氣韻生動,這些都是我國道教珍貴的藝術品。
大家看這個神龕內,一位意氣風發的少年,和衣而臥,頭枕金龍,這就是南巖著名的“太子臥龍床”,太子睡覺的這個造型,是道家養身的三個睡法之一,相傳啊,太子入武當山修煉,睡覺時總是忘不了凡間的雜碎瑣事,所以他的師父紫氣元君就是送給他一根龍頭拐杖,囑咐他睡覺的時候放在身邊,以安身靜養,后來太子得到成仙,龍頭拐杖就化作龍床。從此以后,龍頭拐杖就成了道教信徒手中的信物的。
從玄帝殿到南巖石殿的路上,有一處放置望遠鏡的地方,在這里可以極目遠眺,每個威嚴聳立挺拔的山峰,都微微的朝向主峰,形成了“72峰朝大頂”的壯觀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