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古環城運河的導游詞(精選3篇)
無錫古環城運河的導游詞 篇1
各位來賓:在運河轉彎處左角的那座亭子叫“涵碧亭”;過了“通匯橋”在運河又一個轉彎處的右邊,還有一座“涵翠亭”。在建造頤和灣小區時,沿河留出了20米寬的綠化帶,經過XX年的整治,成為了綠化和文化相互交融的景觀帶。涵碧和涵翠,是對運河整治后“水清岸綠”的一種贊美。
剛在我們穿過的那座橋,叫“通匯橋”,這是XX年重建的新橋;而原來的老橋,是由無錫近代著名工商業家祝大椿在1918年捐資建造的。當時無錫有好幾位大老板熱心社會公益事業,他們修橋、鋪路、辦學堂、造園林、保護文物古跡,熱愛家鄉,蔚然成風,在社會上留下了良好的口碑。同時他們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事業越來越發達。“好心有好報”這句老話,還是蠻有道理的。
無錫古環城運河的導游詞 篇2
各位來賓:運河游覽包括八個景區,前面我們已游過蓉湖溯源,北塘米市兩個景區。游船一過蓮蓉橋,就進入蓮蓉煙雨景區。請大家注意,前方的這座橋就是蓮蓉橋。蓮蓉橋原來是石拱橋,始建于唐貞觀年間,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時代。這座橋在當時是無錫最大的橋,所以又叫大橋。它的橋堍一帶,無錫話就叫“大橋下”,它是無錫古代的中心商務區。無錫自古以四大碼頭著稱,包括米市米碼頭,土布布碼頭,絲市絲碼頭、還有錢莊、銀行錢碼頭。“大橋下”是四大碼頭的發源地之一。請各位來賓往左邊看,建于1899年的錢絲兩業公所舊址、建于19xx年的中國銀行無錫分行舊址,就是絲碼頭和錢碼頭最好的歷史見證。
兩個舊址所在的這個地方,老地名叫竹場巷。它的得名是因為從明代開始,這里就開了很多的竹器店。竹場巷曾經是近代無錫的金融一條街。巷子里有多家錢莊和銀行,有“小華爾街”之稱,在滬寧線一帶十分有名。原是所謂的紙醉金迷之地。但在XX年,這里拆掉了許多老房子,建成“中大頤和灣”小區,竹場巷從此消失。XX年運河整治時,恢復了部分街景。在今天的巷子里,有一幅石刻的《蓮蓉煙雨圖》反映了當年“大橋下”的商業繁華景象。
無錫古環城運河的導游詞 篇3
大家現在看到的大橋是江尖大橋,綠樹成蔭的地方就是江尖公園。江尖又叫缸尖,因為自古這里就是買賣缸、甏等陶器的宜興窯器市場。而無錫話中的“缸”和“江”是同一個發音,都讀成“gang”。所以在無錫話中不論是讀“江尖”還是讀“缸尖”都是沒有問題的。
當時因為缸多,為了節省堆放場地,就把那些大缸疊成“金字塔”。每年農歷七月三十日晚上,店家都在陶缸“金字塔”上,用油坊提供的油腳,點燃棉紗或燈草,形成蔚為壯觀的一座座“塔燈”,據說是為了紀念元末義軍領袖吳王張士誠。“七月三十江尖渚上看塔燈”是當年無錫重要的民俗活動。與端午節“芙蓉競渡”賽龍舟同樣熱鬧。
江尖又是當年無錫米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清乾隆進士楊蓮跌有詩道:“萬斛龍驤銜尾開,檣烏檣燕喜徘徊。蜀山窯器名泉酒,個個船來買一回。”詩后原注:“糧艘北上,必集湖尖,置買義興窯器及惠泉名酒。”湖尖就是江尖,惠泉名酒就是惠泉酒。早在北宋時,著名書法家米芾在贈友人的詩中就有“懶傾惠泉酒”之句,由此可知惠泉酒已有10XX年的歷史了。它是用雪白的糯米和清白的二泉水釀制成的乳白色的糯米酒,所以又叫惠泉三白酒。當時無錫惠泉酒以江尖出產的最好。與楊蓮趺差不多同時代的曹雪芹,在《紅樓夢》第十六回和第六十二回中都提到過惠泉酒。其中六十二回寫賈寶玉過生日時喝的酒中就有惠泉酒。寶玉有個丫鬟叫芳官,她告訴寶玉道:“我先在家里時,吃二三斤好惠泉酒呢。”上面說到,惠泉酒以江尖出產的最好。那么,芳官說的“好惠泉酒”是不是就是從江尖買的呢?這個問題還是要請各位來賓自己去研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