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農耕年華導游詞(通用3篇)
武漢農耕年華導游詞 篇1
今天,我們學校去秋游,目的地就是武湖的農耕年華。
經過兩個小時“奔波”,我們終于跨進了農耕年華的大門。剛一進去,我就呆住了,只見一座雄偉的雕塑展現在我們面前,那是一頭公牛高昂著頭,提著腿,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導游告訴我,那頭“公牛”背后的湖叫“金牛湖”。所以在這里雕了一頭牛。
繞著湖走了一會兒,就能看見一個小木屋,上面寫著“奇石館”。奇石館里有許多奇形怪狀的石頭,有的像圓圓的月亮,有的像長長的笛子,有的像胖胖的茶壺,有的像矮矮的水杯……最有趣的是“大鵬展翅”,只見一只“禿鷹”用力地扇動著它的翅膀,惟妙惟肖,有趣極了!
再向前走一會兒,就看見了一個羊圈,里面有三只黑白相間的羊和一只棕色的羊,那三只黑白相間的羊正在吃草,而那只棕色的羊正在呼呼大睡呢!
羊圈右邊有一座石橋,過了石橋可以看見一條小溪,小溪前面是三輛腳踏式的水車,只要踏動踏板,齒輪會帶動水車轉動。后面的手搖式水車可以把水引到水池里去。還有一口古井,搖動手柄,把桶放下去,再反方向搖動手柄,水就提上來了。
我們正興致勃勃地玩著,“集合啦!”------老師在叫我們,我們只好依依不舍地離開了農耕年華,我下次還要來這里玩!
武漢農耕年華導游詞 篇2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我是武漢國際旅行社的導游員##,大家可以叫我##,在這里我對大家光臨武漢市表示熱烈的歡迎,在接下去的時間里將由我為各位提供導游講解服務,我身旁的這位就是我們的司機張師傅,他有著5年的駕駛經驗,大家可以放心乘坐我們的旅游大巴。我一定會盡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再這次旅游活動中玩的高興、玩的開心!
按照行程,我們今天將要參觀的是湖北省博物館。
湖北省博物館位于風景秀麗的東湖之濱,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同時也是國家4A級旅游風景區。博物館始建于1953年,是湖北省唯一的一座省級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中國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同時,它也是湖北最重要的集文物收藏、研究、展示為一體的公益性文化機構。館藏有反映湖北省從原始時期以來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制度、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各類文物約70萬件,這些藏品絕大多數來自考古發掘和各地征集,其中以出土文物為主,既有濃郁、鮮明的地方色彩,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基本反映了湖北地區古文化的面貌。館藏文物豐富、器類齊全,其中有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等舉世矚目的珍品。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長江是中華民族的第二搖籃,它孕育了長江流域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吳越文化,三種區域的文化中,以楚文化至為重要,而那時的楚文化只是綜合了中原文化的末流和楚蠻文化的余緒,特色還不多,水平也不高,幾乎是不足稱道,一直到了春秋中期,才有了發展。我們知道,春秋戰國是我國歷史上的大變革、大動蕩、大轉變時期,不僅學術上百家爭鳴,而且戰爭頻繁,群雄割據,諸侯爭霸。楚國正是在這樣一種時期不斷擴張。于此同時,楚文化在不斷的交流、吸收、融合之中,逐步形成了有異于中原周文化而具有自己特色的一種區域文化。
說了這么多,相信大家一定迫不及待了吧,那就讓我們一起進入展館去領略那古色古香的悠久文化吧。
現在請大家看一看槨室模型,它是根據1:10的比例制作的,其中,整個墓室分為兵室、禮室和樂室三大廳,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參觀。
大家請看,這件鹿角立鶴是這個古墓中造型藝術和鑄造工藝都比較高的一件杰作,它由鹿的角、鶴的身子、鳥的翅膀組合而成,當然自然界中是不存在這種動物的,它是人們想象出的一種仙鳥。放在墓穴中主要有兩個作用,一是守護死者的靈魂,防止鬼怪的侵襲,再就是護送死者靈魂升天。另外值得一提的的是它的鑄造工藝也是比較講究的,這反映了當時的青銅鑄造工藝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在禮器展廳中,其展出了禮器用品38種134件,是我國歷史出土青銅器數量最多,種類較全的一次,所以,大家在余下的時間里可以慢慢的欣賞,領略我國悠久的古文化。
欣賞完禮器展廳,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到樓上繼續參觀。
這里展出的是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春秋戰國時期新穎的作戰武器脫穎而出,此墓出土的兵器,數量多,質量精,正是當時社會大變動,技術革新的反映。看完兵器部分,大家一定會在腦海中呈現出群雄割據、諸侯爭霸的戰爭場景。
最后大家將要看到的是便是世界聞名的曾侯乙編鐘,編鐘源于我國原始社會,樂宮中最為顯赫的屬編鐘,巨大的鐘架為桐木結構,呈曲尺形,全套編鐘總重為2500公斤,它至今保留著優美的音色,有深沉渾厚的低音、鏗鏘圓潤的中音、清脆響亮的高音。整套編鐘鑄造十分復雜,要經過設計、制模、合金、澆鑄、鑄后加工等多道工序。編鐘的裝配、布局,從力學、美學、實際操作上都處理的十分恰當。
這套編鐘以其造型美觀、鑄造精美、保存完好、配備齊全、音色優美、音頻準確而成為我國古代編鐘之最。
現在經過考古學家們的共同努力,曾侯乙墓的全套樂器已經全部復制出來,面對這些古代的杰作,真叫人嘆為觀止,稱它是“世界第八大奇跡”大概也不為過吧?為了滿足各種中外游人的需要,湖北省博物館在每天都要安排大型編鐘演奏,讓您徜徉于那悠久的歷史長河之畔,聆聽這人間仙樂,所以,此行絕對會給您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么,現在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去聆聽這個時間從長廊傳來的編鐘之樂。
各位游客朋友,我們的省博之旅到此就結束了。希望我的講解與服務能夠成為大家今后美好的回憶,同時也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與配合。祝大家工作順利,生活順心,期待我們下次再見!
武漢農耕年華導游詞 篇3
宜昌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長江中游,古稱“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夷陵,地扼渝鄂咽喉,上控巴夔,下引荊襄,素有“三峽門戶”之稱。
宜昌依江而建,是中國中部重要的交通樞紐,宜昌是三峽大壩、葛洲壩等國家戰略設施的所在地,被譽為“世界水電之都”。下面我們要去參觀的是宜昌境內的世界第一壩——三峽大壩。我們的車現在正行駛在三峽專用公路上了,三峽專用公路是三峽工程配套工程之一,是現在進入三峽壩區的唯一通道,公路上有橋梁34座,其中特大型橋梁4座,雙線隧道5座,其中最長的“木魚槽”隧道單線長3610米,是當時我國最長的公路隧道之一。三峽大壩距下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38公里;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發電工程。三峽大壩工程包括主體建筑物及導流工程兩部分,全長約2309m,壩高185m,工程總投資為4954.6億人民幣,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動工修建,20__年5月20日全線修建成功。
三峽大壩工程包括主體建筑物工程及導流工程兩部分。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壩頂總長3035米,壩頂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量221.5億立方米,能夠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三峽大壩左右岸安裝32臺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安裝2臺5萬千瓦電源電站,其2250萬千瓦的總裝機容量為世界第一,三峽大壩榮獲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世界紀錄。三峽工程是迄今世界上綜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樞紐,在發揮巨大的防洪效益和航運效益。三峽大壩建成后,形成長達600公里的水庫,采取分期蓄水,成為世界罕見的新景觀,
工程竣工后,水庫正常蓄水位175米,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總庫容達393億立方米,可充分發揮其長江中下游防洪體系中的關鍵性骨干作用,并將顯著改善長江宜昌至重慶660公里的航道,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港,將發揮防洪、發電、航運、養殖、旅游、南水北調、供水灌溉等十大效益,是世界上任何巨型電站無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