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字五老峰導游詞作文(精選6篇)
400字五老峰導游詞作文 篇1
五老峰古名為五老山,位于福建廈門東南隅,海拔185米,因為自西向東五座 山峰凌空而立,遠望如五位老髯面天盤座,叢樹若須,云霧似袖,故名“五老凌霄”,是清朝評定廈門八大景之一,也是1997年廈門市評定的廈門名門新二十景之一。
五老峰位于南普陀寺后面五個山頭,崢嶸凌空,時有白云繚繞,云下叢林蔥郁,隱約如垂長須,若從藏經閣后面登階,山坡上鐫刻著“五老峰”三字,迎面
巨石上刻著特大的“佛”字,高4米多,寬3米多,筆劃豐滿有力,粗獷豪放,似乎大筆一揮而就。這就是清光緒年間(1905年)振慧和尚所書。
在“佛”字左側,有景峰和尚與喜參和尚墓塔。西側穿過石徑有轉逢和尚墓塔,塔下有普照寺遺址。早先普照寺以洞為室,洞壁上有“飛泉”二字,洞外有“息心斷臂”四字。五老峰半山上,有一個兜率陀院,是轉逢和尚任南普陀寺都監時建的,太虛法師任該寺住持,在此講“慈崇三要”,也是寺中退休和尚與高僧大德靜養處。深入其中,還可見到五老峰上遍植著的相思樹,又稱為“中國臺灣相思樹”。
400字五老峰導游詞作文 篇2
五老峰風景名勝區,位于山西省永濟縣,以五老峰、古蒲州為中心,包括黃河灘岸,王官峪、龍頭山、云仙閣等6個景區,總面積300平方公里。五老峰在中條山上,因五峰相倚,形同五位老人而得名。五老峰史稱東華山,歷史上為北方道教名山,海拔1809.3米,奇峰險峻,需攀鏈而上,屬丹霞地貌。山上巖洞幽深,廟宇甚多,雙瀑飛流,昔為旅游勝地。
黃河灘岸有約6700公頃綠色林海,自然風光獨具特色。湮沒一千多年的古蒲津橋畔的4尊鐵牛和4尊鐵人已于1988年8月重現于世。鐵牛各重3萬公斤,鐵人各重2噸,鐵人代表維吾爾、蒙古、藏、漢上個民族、象征民族團結,蒲津橋是我國古代最長的大橋,也是黃河上最早的大橋,公元724年,唐玄宗李隆基降旨,在今永濟縣境內將原有的竹索浮橋改為鐵索鏈浮橋,并鑄4尊大鐵牛和4尊大鐵人,分置黃河兩岸。后因洪水泛濫,黃河改道,橋毀船腐,鐵牛和鐵人卻抵擋了洪水沖擊等災難。不銹不腐,光潔完整。
《虞鄉縣志》記載:“王官峪,地名。在王官古城之側,因以為名!
《虞鄉縣志》載:王官谷有十大奇景:“天柱擎天、東瀑飛瀉、石巖噴雪、奇石珠簾、百二盤旋、明鏡映天、休休古亭、貽溪映綠、點石成金、恐龍化石”。登上西瀑巔頂可探幽深莫測,捕捉迷離的地下迷宮大世界----黃沙溶巖洞群。景區內的奇峰怪石千姿百態:“石佛坐嶺、金龜望月、雙人施禮、雄獅觀瀑、石抱翠柏、人面石侶、關公刀痕……”
它為歷代游人所矚目,主要還因為唐末著名詩人、詩論家司空圖曾隱居于此,才使王官谷地以人傳,名震河東,吸引著各方游客!队萼l縣志》記載,谷傍有其先人別墅一座,依山傍水,泉石林亭,綠樹合圍,風景獨秀。當我們按照志書上的記載,尋找它的遺存時,卻早已湮沒在歷史的變遷之中而沓無蹤跡了。入谷有一石徑小道,盤山而進,曲折回環,似有“曲徑通幽”之感。谷內有天柱峰、東西瀑布、貽溪清流、奇峰珠簾、明鏡映天、百二盤山、休休亭、三詔堂等自然勝景和古建遺存。
400字五老峰導游詞作文 篇3
五臺山位于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地區五臺縣,距太原240公里,是我國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天下第一佛教名山享譽中外,有此殊榮,一是,這里是我國最早建寺的地區之一,而且從古至今,這里的寺僧在規模上都是第一;二是,佛典有記載,這里是佛教四大菩薩之首文殊菩薩的道場;三是,歷朝歷代,凡信奉佛教的帝王,都特別關注這里,這里是我國唯一的青廟和黃廟共生榮的佛教圣地。
五臺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名山之一,也是一個融自然風光,歷史文物,古建,藝術,佛教文化為一體的旅游區。五百里道長風風雨雨,依然日出東臺。月掛西峰,花放南山,雪霽北巔。兩千年香火斷斷續續,又是晨鐘悠揚,晚罄清澈,香煙繚繞,勝幡翩躚。寫出了五臺山的悠久歷史和奇異風光。
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顯通寺,在五臺山寺院當中,顯通寺的規模最大,歷史最古和洛陽的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廟,是五臺山佛教界最為尊崇的領袖寺廟。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鐘樓,這是五臺山最大的一口銅鐘 長鳴鐘,重達9999.5斤。
顯通寺沒有天王殿,只有兩通石碑,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龍虎二碑,此二碑寓意為龍虎把門,不勞駕四大天王。
顯通寺,占地120畝,殿堂樓舍400多間,正院內中軸線排列七座大殿,依次為:觀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和后高殿。
現在我們來到了觀音殿,殿內供奉著三尊菩薩。中間為觀音菩薩,兩邊分別為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所以又叫 三大士殿。由于兩側擺滿了經書,故也稱藏經殿。
觀音殿外邊一左一右兩座碑亭。里面各有一碑,一通有字,刻著《《御制顯通寺碑文》》,一通無字,無字碑。這通無字碑是康熙皇帝立下的,似乎在贊美顯通寺的雄偉,壯麗和佛教的博大精深,難以用文字表達。
400字五老峰導游詞作文 篇4
現在我們來到了觀音殿,殿內供奉著三尊菩薩。中間為觀音菩薩,兩邊分別為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所以又叫 三大士殿。由于兩側擺滿了經書,故也稱藏經殿。
觀音殿外邊一左一右兩座碑亭。里面各有一碑,一通有字,刻著《《御制顯通寺碑文》》,一通無字,無字碑。這通無字碑是康熙皇帝立下的,似乎在贊美顯通寺的雄偉,壯麗和佛教的博大精深,難以用文字表達。
參觀完了觀音殿,我們就來到了,大文殊殿,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寺廟中大都建有文殊殿,而這座文殊殿卻加了個 大字,這個大字有四層含義:顯通寺是五臺山最古老的寺院,是五臺山寺院中建筑面積最大之一,是五臺山保存最完整之一,是供奉文殊菩薩最多的文殊殿,由于在這里可以同時拜到五方文殊,當地人稱其為方便朝臺。
好,現在我們去全寺的中心,顯通寺的重要建筑,大雄寶殿,它是五臺山殿宇之最,重頂飛檐,巍峨寬大,占地一畝二分,里面供奉橫三世佛。中間為婆娑世界的釋迦牟尼,左側為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側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大雄寶殿即釋迦牟尼的尊稱,寓意像大勇士一樣,英勇無畏,無畏一切,殿堂采用108根木柱支撐整個大殿,進到大殿感到十分寬敞,此殿,是五臺山最大的大雄寶殿,也是寺里舉辦盛大佛事活動的場所
400字五老峰導游詞作文 篇5
據史籍記載,早在晉代張僧鑒的《潯陽記》中就有“五老峰橫隱蒼空,其形勢如河中府虞鄉縣五老山”的記載。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中有“奇峰霞舉,孤標峰出,罩絡群泉之表,翠柏蔭峰,清泉灌項”的描寫。歷代文人墨客都有文章詩賦予以贊美和記述,如碑文記述“條山秀甲三晉,五老峰嶙峋萃律秀麗更甲條山”,譽為三晉之第一勝跡了。據考察,在山上的古建筑遺址中,有南北朝的石雕佛像,有唐代的細繩紋磚,宋代的方形花磚,明代的彩塑人像,以及大量的碑竭石刻,說明古代五峰山早為游客的留連忘返之所,更是佛道之士修煉、禪坐、棲居之地。道教排列為“第五十二福地”。
從眾多的碑石上看,五老峰曾有千年的繁榮紀事,又有許多民間傳說軼聞,宋代楊業在此屯兵練武,兵圍普救寺的孫飛虎在此安營扎寨,道教八仙中的張果老、呂洞賓等人物都有許多傳奇的趣聞,更增添了五峰山的神秘色彩。每年的七月初一到十五是朝峰廟會,南北商賈官吏云集人數多達數萬,F存明萬歷年木刻《條山玉柱晴峰圖》、民國初年印制的《新繪山西虞鄉縣西南五老峰勝景全圖》都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的繁榮景象。直到日軍人侵前,從山下的虞鄉西關到山上的玉柱峰頂,沿途開設的茶館、飯律就達四十多處。山口的寺廟、梨園社戲輪番獻藝,余音繚繞,民間娛樂活動及迎神賽會盡情抒懷,熱鬧非常。之后,出于多種原因,五老峰便逐漸衰落而鮮為人知了。
400字五老峰導游詞作文 篇6
五老峰海拔1436米,座落在廬山的中心。從正面看,好像五個姿態不一、高低不同的老人端坐在鄱陽湖前。這就應了蘇軾說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進了五老峰的山門,走過一條長長的、蜿蜒的石階,就來到一峰。一峰上有一座亭子,從亭子那兒向下望,就會看到一群濃霧飄來。亭子在霧中若隱若現,十分美麗。從二峰往三峰走,有一塊巨巖叫一線天。一線天巨巖是兩塊巨巖中間的一條很微小的線,故此得名一線天。從三峰往四峰走時,可以看見廬山松、刀刃石,廬山松年近300歲,但枝葉茂密;刀刃石就像巨大的錐子從地面冒出來一樣。
傳說,以前沒有五老峰,卻有五位經常在湖邊釣魚的老者。一天,五位老人正在釣魚取樂,忽然刮起大風,只見湖中白浪滔天、波濤洶涌。五位老人看著鄱陽湖后面的小村莊都快被淹沒了。五位老人手拉著手,一齊跳入水中,就在他們快要走到湖中心時,一陣白浪把他們卷入湖中。但馬上從湖中升起五座山峰來,它們越升越高,變成了小村莊的一道屏風,鄱陽湖也從此安靜了下來。
五老峰算是在廬山上獨樹一幟,大家不要不慎掉下絕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