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長江大橋的導游詞范文(精選8篇)
湖北長江大橋的導游詞范文 篇1
武漢長江大橋人行道內緣后來增設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防撞護欄。每隔32米矗立一對燈柱,兼作無軌電車供電線路的支架。入夜成串的橋燈遠望如過江銀龍,壯麗奇絕。大橋管柱基礎、墩臺、梁體及鐵路聯絡線由鐵道部大橋工程局施工,公路橋橋面及兩岸引道由武漢市建設局協同施工。大橋工程耗用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12.63萬立方米;安裝鋼梁24372噸;打入鋼筋混凝土管樁3 000根,總長62.5公里;直徑1.55米的鋼筋混凝土管柱224根,總長3 752米。總結算投資1.38億元,大橋主體工程投資7189萬元。公路橋橋面由武漢市建設局負責維修管理,其余均由鄭州鐵路局武漢長江大橋橋工處維修管理。
經過30多年運行檢驗,雖因航運事故大橋鋼梁嚴重受撞兩次,橋墩受船舶撞擊多達50次,正橋的穩定性仍然良好,在交通量逐年增長、負荷已趨飽和的狀況下,仍能保證火車和機動車的正常通行。橋梁的常年維護內容為:鋼梁油漆翻新,橋面易損件翻修和橋頭堡裝飾層的維修。漢陽岸引橋發生過嚴重的病害,經維修加固后趨于穩定。大橋通車前,一列鐵路貨車車廂經輪渡過江,需往返多次,最快也需5個多小時。
大橋通車后頭5年,鐵路通過貨運量800多萬噸,縮短運輸時間約2400萬車小時,貨運費用的節約已超過大橋造價。公路橋部分,30多年中過橋車流量逐年增長,1988年晝夜行車在3萬輛次以上。這座萬里長江第一橋的修建為以后長江各處修建大橋積累了成功經驗,培養造就了大批建橋骨干。
湖北長江大橋的導游詞范文 篇2
大約四千多年前,在現在的重慶、湖北、四川境內曾經生活著一個遠古族系,他們被人們稱做巴人。古代巴人在長江流域創造了可與中原文化相媲美的古老文明。然而,在兩千多年前,這個古老的民族卻突然神秘地消失了,伴隨著文獻資料和種種神話傳說,巴人文化像一團云蒸霧靄的謎,留給后人無盡的想像空間。
隨著三峽工程的正式啟動,庫區水位將達到135米,這意味著長江流域100多處古代巴人的遺址和墓地有可能被永久地埋藏。為了搶救發掘巴人遺跡,600多名考古專家聚集在這里,大規模的發掘工作是否能夠解開巴人的千古之謎呢!
在中國古代的星宿學中,西方白虎七宿中的白虎星直接主宰著人間的兵戈和戰爭,是充滿殺伐之氣的戰神。商周之際的滅紂興周戰爭中,有一支勇猛善戰的軍隊深得周武王贊譽,他們被稱為虎賁和虎士,這是早期的巴人武士。虎后來也成為漢文化中的重要內容。
《后漢書》成書的時間較晚,當中有關巴人圖騰、起源及巴人第一個君主廩君的記載雖含有很濃的神話成份,卻仍被諸多史學家當做_巴人之謎的重要依據。書中載道:"廩君死,魂魄為白虎,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我們很難否認其真實性,巴人崇虎以白虎為圖騰和祖先,已被近來的考古發現所證實。
更重要的發現在1998年的三峽地區考古中出現,書中記載的以人祭虎的情形成為考古人員眼中的真實圖景。在一座巴式墓中,巴人武士的遺骸旁,除了隨葬的青銅兵器外,腳底駭然放著兩顆人頭骨,很顯然這屬于人祭的犧牲者。另一個墓穴中的死者首身異處,作為祭品,他的身體曾被刀斧切割成數段。這些偶然與必然在幾千年后被神秘的連在一起,許多疑團的_和解釋,也因此而有了可能。這就是現代考古學的力量。
關于巴人先皇廩君的死因,書中并無細考結論。拋去神話的成份,我們可能窺見遠古的真實故事。《后漢書》中的稟君時代,巴人已經擁有相當的漁獵經濟、部落間的軍事沖突與征服已十分普遍。書中記載的稟君部族殺人血祭,已透露出稟君死亡的蛛絲馬跡,作為開疆拓土并得到血祭的軍盟首領,他只能是死于征戰,這是歷史真實中的稟君,作為一個英雄,他被后來的巴族尊為他們永遠的神祗——白虎。
在古代巴人的精神世界中,白虎與祖先有著同樣的含義,親人死后就成了祖先,而祖先就是白虎、虎吃人血。所以在漫長的時光中,人祭的習俗便一直傳了下來。
湖北長江大橋的導游詞范文 篇3
各位游客;我們的車正行駛在大橋南路上,不遠處,我們就可以看到巍峨壯觀的南京長江大橋了。南京長江大橋是從1958年開始勘測,在1960年到1968年的這段特殊歷史時期,新中國建橋大軍發揚“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自行設計、施工,建造而成的。這是繼白沙陀和武漢長江大橋之后,在長江上建成的第三座大橋。 各位游客:前方是勝利廣場,廣場一側矗立著一尊新落成的青銅塑像,像的原形是南京第一任市委書記、南京市市長劉伯承。基座上鐫刻著題寫的“劉伯承元帥”5個大字。像高5米,寓意著1999年是渡江戰役勝利暨南京解放50周年,基座高4.23米,象征南京解放的日期。
請大家向前看,這就是橋頭堡,橋的南北各有一對,高為70米,橋頭堡上各有三面紅旗,象征著50年代的人民公社、大躍進和總路線。請大家往左邊看,這座塑像上5個人物,是當時中國社會的5大組成部分,即工、農、兵、學、商。他們共舉五星紅旗昂首向前,象征著團結一致革命的苦干精神。大橋兩側整齊地排列著的是150對白玉蘭花燈,每當夜幕降臨,華燈齊放,萬盞燈火,把大橋雄姿勾勒得更加清晰、迷人,著實是一幅“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畫面。“天塹飛虹”作為金陵四十景之一,可謂名副其實。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來到了大橋公園。在這里我們可清楚地看到江中共有10個橋墩,其中9個橋孔,中孔高為35米。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江中央有一露出水面的橋樁。這一橋樁就是大橋初建時,由蘇聯專家主持打下的第一個橋樁。正在此時,中蘇關系惡化,蘇聯單方面撤走所有專家和建設圖紙。在這樣的惡劣環境下,中國的橋梁建設者們勵精圖治,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自行研究、設計,建成了大橋。
湖北長江大橋的導游詞范文 篇4
武漢長江大橋位于中國湖北省武漢市,位于長江水道之上,連接漢陽區與武昌區,南距上游鸚鵡洲長江大橋約2千米,北距下游武漢長江隧道約7千米;該橋西起漢陽區楚琴立交,上跨晴川大道以及長江水道,東至武昌區沿武珞路至中山路;其中,西岸沿途線路為龜山南路,東岸沿途線路為武珞路。
民國2年(1920_年),在詹天佑的支持下,國立北京大學(現北京大學)工科德國籍教授喬治·米勒帶領夏昌熾、李文驥等13名土木門學生,到武漢來對長江大橋橋址進行初步勘測和設計大橋的實習;雖此次規劃未獲實行,但其選址被歷史證明為十分適宜,與此后幾次規劃選址基本相同。
民國20_年(1920_年),國民政府成立武漢特別市政府,而劉文島就任武漢特別市市長后,再次邀請華德爾來華,研商武漢長江建橋之事,可惜由于建橋耗資巨大而無下文,加之國民政府正忙于應付內部軍事派系斗爭,包括蔣桂戰爭、中原大戰等內戰,無暇顧及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
湖北長江大橋的導游詞范文 篇5
武漢長江大橋,是中國第一座橫跨長江的橋梁,大橋為公路鐵路兩用橋,上層為公路,雙向四車道,兩側有人行道;下層為復線鐵路。武漢長江大橋是中國在萬里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橋梁。全橋總長1670米,其中正橋1156米,北岸引橋303米,南岸引橋211米。從基底至公路橋面高80米,下層為雙線鐵路橋,寬14.5米,兩列火車可同時對開。上層為公路橋,寬22.5米,其中:車行道18米,設4車道;車行道兩邊的人行道各2.25米。橋身為三聯連續橋梁,每聯3孔,共8墩9孔。每孔跨度為128米,終年巨輪航行無阻。起了很大的作用。
正橋的兩端建有具有民族風格的橋頭堡,各高35米,從底層大廳至頂亭,共7層,有電動升降梯供人上下。附屬建筑和各種裝飾,均極協調精美,整座大橋異常雄偉。若從底層坐電動升降梯可直接上大橋公路橋面參觀,眺望四周,整個武漢三鎮連成一體,也打通了被長江隔斷的京漢、粵漢兩鐵路,形成完整的京廣線,使人心曠神怡,浮想聯翩,真是“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武漢長江大橋于1955年9月1日開工建設,于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車,大橋的建設得到了當時蘇聯政府的幫助,蘇聯專家為大橋的設計與建造提供了大量的指導,但是中蘇關系破裂之后,蘇聯政府就撤走了全部專家,最后的建橋工作是由茅以升先生主持完成。
武漢長江大橋西北始于漢陽龜山南坡,東南止于武昌蛇山入江的山頭。由于龜蛇鎖江,江面狹窄,縮短大橋的長度。江底為兩山余脈,除7號墩地質條件較差外,正橋的7個橋墩都立在堅固巖石上。利用兩岸山勢,橋下凈空高,可滿足通航需要。大橋為公路鐵路雙層橋,總長1670米,其中正橋長1156米。
正橋8墩9孔,每孔橋跨128米。橋墩基礎施工采用“管柱鉆孔法”,開創了中國建橋史上的新工藝。正橋鋼梁由平弦菱形連續梁組成,鋼梁設計三聯,每聯三孔。鋼梁制作精確,由兩岸平衡懸臂向江心拼接合攏。連續梁由一組絞式固定支座和三組輥軸式支座所支撐。在最高洪水位時,橋下凈高18米,可滿足上行大型輪船的通航要求。
漢陽岸引橋長303米,有17孔;武昌岸引橋長211米,12孔。每孔跨度不超過17.2米,均為鋼筋混凝土門式拱橋。連接正橋與兩岸引橋的橋臺為8層樓式橋頭堡,第8層在公路橋橋面兩側各設一對仿古雙檐小角亭,成為橋頭附近黃鶴樓與晴川閣之間的連結點。橋面上下兩層。下層設鐵路雙軌,南北列車可同時對開。兩側有2.25米寬小道,專供大橋養護人員行走。上層為公路橋橋面,車行道寬18米,可并行6輛汽車,設計荷載汽—18、掛—100,其兩側人行道寬2.25米。正橋人行道外緣為鑄鐵雕花欄桿,圖案有丹鳳朝陽、孔雀開屏、雄雞報曉、鳥語花香、菊黃蟹肥、石榴結籽、獼猴摘桃、魚躍荷香等。
湖北長江大橋的導游詞范文 篇6
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到我們三峽參觀。我姓張,是武漢國際旅行社的導游,大家呢,可以叫我小張或者張導。路上呢,大家如果有問題或者建議,可以盡量的提出來,我會在合理和可能的情況下,盡力滿足大家的。那么,希望大家能在這次旅途中玩的開心!
在我們到達景點之前呢,我想先向大家簡要的介紹一下三峽的概況。
長江三峽是我們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也是全國40佳旅游景觀之首。她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至我們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關。全長193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峽谷之一。之所以稱為三峽呢,是因為她是由著名的三段峽谷組成的,分別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而她們又分別以“雄偉,秀麗和險峻”而著稱。
三峽的風景是非常漂亮的,而其人文景觀和地域的歷史文化更令她增色不少。唐代浪漫主義大詩人李白就曾三過三峽,并留下《朝發白帝城》這首千古名詩。三峽不光是楚文化的搖籃,也是巴文化的發祥地,而這兩種文化經過長時間的交融,早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巴楚文化。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的龍舟賽,就是楚鄉人民為表的對屈原的崇敬而進行的一種祭祀活動。還有巴東的背簍世界和土家族人的獨特婚俗也是獨具民族特色的。除了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三峽地區還有著豐富的民間曲藝,像花鼓,評書啦。而三峽民間工藝的美術魅力則主要體現在:服飾,首飾,雕刻,建筑等方面了,建筑藝術最具地方特色的當屬“吊腳樓”和“回水歸池”的天井屋了。
那么接下來的旅程呢,我們會一一的感受到三峽非同凡響的魅力所在。
游客們朋友們請看,現在映入我們眼簾的就是三峽第一個峽谷,瞿塘峽了。瞿塘峽西起白帝城,東到大溪鎮。這是峽谷入口處,大家可以看到在這里兩面隔江對峙的絕壁,組成了一道天造地設的大門,這就是夔門。夔門自古以來就有“天下雄”的美稱。過了夔門,我們就進入了瞿塘峽。瞿塘峽雖然只有短短的8公里,但兩岸的風景名勝卻非常的多。像,風箱峽、石棧道等等。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就是風箱峽。大家請看前面那個黃褐色的峭壁,上面有一道裂縫,裂縫上放著幾個好似風箱的東西,風箱峽便由此得名。那么那些酷似風箱的東西究竟是什么呢?原來竟是古代的棺木。據考證,那些懸棺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至于古人是怎樣把這么重的棺木掛上懸崖,至今仍是一個謎。
游玩了短暫的瞿塘峽之后呢,我們現在已經來到了巫峽。巫峽橫跨重慶湖北兩地。從重慶巫山縣的大寧河口一直延綿到湖北巴東縣的官渡口。全長有45公里,是三峽中最完整的一個峽,因此也被稱之為“大峽”。巫峽兩岸的群峰以12峰為奇。而其中最俏麗者為神女峰了。各位朋友,現在我們就在神女峰的腳下。請大家抬頭看,在群山的峰頂旁有一人形石柱,大家看那像不像一位婷婷玉立的少女在深情地俯視著長江呢?而關于她的來歷也有一段感人的傳說。很久以前,一個漁夫出江大魚,不幸遇到暴雨,最終船毀人亡。而他的妻子每天都會來到峰頂守望,盼望著丈夫的歸來,可是很多年過去了,丈夫始終沒有回來,妻子則一直在那等待著,直到今天。這個感人的故事在千百年來廣為傳頌,神女峰也因此成為了夫妻間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美好象征。現在呢,我們的船也已駛出了巫峽,大家有沒有覺得江面頓時開闊了不少呢?而前面丘陵連綿,溝壑縱橫的就是著名的香溪寬谷了。這就是古代大美女王昭君的家鄉了。相傳,昭君出塞之前,曾回鄉探親,船經過香溪時,她想在香溪中洗臉,可一不小心將脖子上的項鏈弄丟了,珠寶撒落在香溪中,從此,小溪就變得清澈見底,芳香四溢。人們就稱這條小溪為“香溪”。除了昭君,這里還孕育了我國第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而如今這里又出現了一位“名人”,那就是曾轟動世界的神農架野人。
時間呢,過的非常快,我們現在來到了三峽最后一個峽,西陵峽了。西陵峽西起香溪口,東至南津關,全長76公里,她是以宜昌市的西陵山而得名的。西陵峽呢,有三個之最。首先她是三中最長的一個峽,自上而下,共分為四段;香溪寬谷,西陵峽上段寬谷,廟南寬谷,西陵峽下段峽谷。其次,她是自然風光最為優美的一個峽,北宋著名政治文學家,歐陽修為此留下了“西陵山水天下佳”的千古名句。最后呢,她是三峽的最險處。過去,這一帶觸礁沉船的事故層出不窮。青灘北岸有一座“白骨塔”,以堆積死難船工的尸骨而得名的。當然現在的西陵峽經政治后早已今非昔比了。西陵峽的主要景觀有: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崆嶺峽和燈影峽。這就是著名的“西陵四峽”了。但我今天主要介紹的是西陵峽的燈影峽了。燈影峽是以形取景得名的。山上有四塊石頭,非常像《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滿載而歸的生動形象。而每當到了夕陽夕照的時候呢,從峽中遠遠望去,他們就像皮影戲中的人物一般,非常有意思。所以這個峽就被稱之為燈影峽了。
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我們的旅程也馬上就要結束了。游歷一次三峽仿佛游歷了一次人生。曲折之后總會是平坦的。那么在這里呢,我十分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希望有緣能和大家再次相逢!祝大家萬事如意,再見!
湖北長江大橋的導游詞范文 篇7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來游覽武漢,我是小導游劉悅然,請大家多多關照。
朋友們,今天上午呢,我先帶大家參觀的是武漢市的標志性建筑——黃鶴樓,它曾號稱“天下絕景”而名貫古今,與江西的騰王閣、湖南的岳陽樓并稱“江南三大名樓”。現在隨我一起參觀黃鶴樓。
黃鶴樓建于三國吳黃武二年,也就是公元220xx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了,現在我們所站的就是黃鶴樓的一樓大廳,在廳中呢,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我身后這幅《白云黃鶴圖》,它取材于《駕鶴登仙》的古神話,而黃鶴樓因仙得名說的也正是源于它了,畫中這位仙者跨鶴乘風而起,口吹玉笛,俯視人間,大有依依不舍之情,黃鶴樓下的人群浮動,載歌載舞,祝愿仙人黃鶴能早返人世。
朋友們,請隨我上二樓游覽,我們現在經過的是被稱作一樓半的跑馬廊,在每兩層樓之間都會有這樣一個跑馬廊,大家想一想,外觀為五層的黃鶴樓加上這四個跑馬廊是不是共有九層呢?所以啊,黃鶴樓并不是大家看到的五層而為九層,登上二樓,首先我們看到的就是這篇《黃鶴樓記》,樓記兩邊有豐富的壁畫,剩下的時間請大家自由觀賞,一小時后在下面的龜蛇鶴雕塑那里集合。請大家游覽時注意安全,保護好自己的錢包和手機。
接下來,我們去游覽長江大橋。長江大橋橫跨于武昌蛇山和漢陽龜山之間,是我國在萬里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鐵路和公路兩用橋。全橋總長1670米,其中正橋1156米,北岸引橋211米。下面就請大家自行徒步走過大橋,路上要注意安全,我們在橋北頭集合。
各位朋友,今天武漢黃鶴樓、長江大橋的游覽活動結束了,大家玩得開心嗎?等有機會還給大家當導游!謝謝!
湖北長江大橋的導游詞范文 篇8
武漢長江大橋,是中國第一座橫跨長江的橋梁,大橋為公路鐵路兩用橋,上層為公路,雙向四車道,兩側有人行道;下層為復線鐵路。武漢長江大橋是中國在萬里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橋梁。全橋總長1670米,其中正橋1156米,北岸引橋303米,南岸引橋211米。從基底至公路橋面高80米,下層為雙線鐵路橋,寬14.5米,兩列火車可同時對開。上層為公路橋,寬22.5米,其中:車行道18米,設4車道;車行道兩邊的人行道各2.25米。橋身為三聯連續橋梁,每聯3孔,共8墩9孔。每孔跨度為128米,終年巨輪航行無阻。起了很大的作用。
正橋的兩端建有具有民族風格的橋頭堡,各高35米,從底層大廳至頂亭,共7層,有電動升降梯供人上下。附屬建筑和各種裝飾,均極協調精美,整座大橋異常雄偉。若從底層坐電動升降梯可直接上大橋公路橋面參觀,眺望四周,整個武漢三鎮連成一體,也打通了被長江隔斷的京漢、粵漢兩鐵路,形成完整的京廣線,使人心曠神怡,浮想聯翩,真是“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武漢長江大橋于1955年9月1日開工建設,于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車,大橋的建設得到了當時蘇聯政府的幫助,蘇聯專家為大橋的設計與建造提供了大量的指導,但是中蘇關系破裂之后,蘇聯政府就撤走了全部專家,最后的建橋工作是由茅以升先生主持完成。
武漢長江大橋西北始于漢陽龜山南坡,東南止于武昌蛇山入江的山頭。由于龜蛇鎖江,江面狹窄,縮短大橋的長度。江底為兩山余脈,除7號墩地質條件較差外,正橋的7個橋墩都立在堅固巖石上。利用兩岸山勢,橋下凈空高,可滿足通航需要。大橋為公路鐵路雙層橋,總長1670米,其中正橋長1156米。
正橋8墩9孔,每孔橋跨128米。橋墩基礎施工采用“管柱鉆孔法”,開創了中國建橋史上的新工藝。正橋鋼梁由平弦菱形連續梁組成,鋼梁設計三聯,每聯三孔。鋼梁制作精確,由兩岸平衡懸臂向江心拼接合攏。連續梁由一組絞式固定支座和三組輥軸式支座所支撐。在最高洪水位時,橋下凈高18米,可滿足上行大型輪船的通航要求。
漢陽岸引橋長303米,有17孔;武昌岸引橋長211米,12孔。每孔跨度不超過17.2米,均為鋼筋混凝土門式拱橋。連接正橋與兩岸引橋的橋臺為8層樓式橋頭堡,第8層在公路橋橋面兩側各設一對仿古雙檐小角亭,成為橋頭附近黃鶴樓與晴川閣之間的連結點。橋面上下兩層。下層設鐵路雙軌,南北列車可同時對開。兩側有2.25米寬小道,專供大橋養護人員行走。上層為公路橋橋面,車行道寬18米,可并行6輛汽車,設計荷載汽—18、掛—100,其兩側人行道寬2.25米。正橋人行道外緣為鑄鐵雕花欄桿,圖案有丹鳳朝陽、孔雀開屏、雄雞報曉、鳥語花香、菊黃蟹肥、石榴結籽、獼猴摘桃、魚躍荷香等。
武漢長江大橋人行道內緣后來增設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防撞護欄。每隔32米矗立一對燈柱,兼作無軌電車供電線路的支架。入夜成串的橋燈遠望如過江銀龍,壯麗奇絕。大橋管柱基礎、墩臺、梁體及鐵路聯絡線由鐵道部大橋工程局施工,公路橋橋面及兩岸引道由武漢市建設局協同施工。大橋工程耗用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12.63萬立方米;安裝鋼梁24 372噸;打入鋼筋混凝土管樁3 000根,總長62.5公里;直徑1.55米的鋼筋混凝土管柱224根,總長3 752米。總結算投資1.38億元,大橋主體工程投資7 189萬元。公路橋橋面由武漢市建設局負責維修管理,其余均由鄭州鐵路局武漢長江大橋橋工處維修管理。
經過30多年運行檢驗,雖因航運事故大橋鋼梁嚴重受撞兩次,橋墩受船舶撞擊多達50次,正橋的穩定性仍然良好,在交通量逐年增長、負荷已趨飽和的狀況下,仍能保證火車和機動車的正常通行。橋梁的常年維護內容為:鋼梁油漆翻新,橋面易損件翻修和橋頭堡裝飾層的維修。漢陽岸引橋發生過嚴重的病害,經維修加固后趨于穩定。大橋通車前,一列鐵路貨車車廂經輪渡過江,需往返多次,最快也需5個多小時。
大橋通車后頭5年,鐵路通過貨運量800多萬噸,縮短運輸時間約2400萬車小時,貨運費用的節約已超過大橋造價。公路橋部分,30多年中過橋車流量逐年增長,1988年晝夜行車在3萬輛次以上。這座萬里長江第一橋的修建為以后長江各處修建大橋積累了成功經驗,培養造就了大批建橋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