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導游詞范文(精選23篇)
大學的導游詞范文 篇1
游客朋友:
大家好!
大家一路辛苦了,我姓楊,大家可以叫我小楊或楊導。很榮幸能成為大家的導游,希望我能把快樂帶給大家。待會兒我會竭誠為大家服務,在合理而可能的情況下盡量滿足大家的需求!希望大家能有一個開心、舒心、安心的旅程!
歡迎來到浙江農林大學東湖校區,希望我的服務能為你們的農林之旅增添一份溫馨、一份快樂。下面由我向大家簡單的介紹下浙江農林大學植物園的概況!
浙江農林大學植物園是以學校東湖校區為依托,按植物園與校園“兩園合一”的建設思路同步規劃。植物園始建于20__年5月,中國工程院院士陳俊愉和BGCI秘書長彼特先生分別為本園題寫了園名。
本園規劃總面積1952畝(其中綠化面積1511畝)。遵循“生態優先、景教結合、收集獨特、兩園合一”的規劃理念,圍繞植物科學和植物文化兩條主線,建設“生態文化長廊”和“植物進化之路”兩條走廊,建設成為具有“園林外貌、科學內涵、生態特征、人文特質、科教結合”的國內一流大學植物園。目前浙江農林大學植物園收集植物2500余種,園內設有松柏園、薔薇園、槭樹園、桂花園、翠竹園、棕櫚園等十四個專類園區。同時設有水景園、文化林、香花園、名茶園等八個特色園區。
通過前面的介紹,我們對農林植物園有了初步的印象了吧?下面我們邊走邊觀賞,然后我來對每個景點進行詳細的介紹吧!現在我們正走向松柏園!
松柏園
這里主要種植裸子植物,重要科有:銀杏科、松科、杉科、柏科等。松柏園區的植物大多屬于高大喬木,樹姿雄偉,且多為珍稀或保護植物。
我們眼前的這棵紅豆杉樹,它是非常珍貴的瀕危植物。紅豆杉被喻為“健康樹”,在美國的白宮、各國的白金漢宮、聯合國總部都可以找到它的倩影,它的樹種曾經被神州四號飛船帶入太空。紅豆杉在風水學上有永保平安、健康長壽的寓意。此外,從紅豆杉的樹皮和樹葉中提取出來的紫杉醇對治療癌癥具有強大功效。
木蘭園
這里重要的科有木蘭科、樟科、八角科等。該園最佳觀賞季節為春季,成片的白、紫玉蘭將園區點綴為花的海洋,還有各類含笑做點綴,散發出宜人的花香,讓人沉醉于其中。
鵝掌楸屬木蘭科,是中國特有的珍稀植物。葉形如馬褂,葉片的頂部平截,猶如馬褂的下擺。葉片的兩側平滑或略微彎曲,好像馬褂的兩腰;葉片的兩側端向外突出,仿佛是馬褂伸出的兩只袖子。故鵝掌楸又叫馬褂木。我們的植物學老師說它的葉形也像一件蓑衣,哈哈。
薔薇園
園區內,春天垂絲海棠、西府海棠、中華繡線菊、紫葉李等植物滿園綻放,十分喧鬧,秋冬季節各類石楠、冬青的果實紅果累累,好不誘人。
構骨冬青,又名貓兒刺、老虎刺等,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葉形奇特,碧綠光亮,四季常青,入秋后紅果滿枝,經冬不凋,艷麗可愛,是優良的觀葉、觀果樹種。
棕櫚園
接下來我們來打東湖的東北側,這里是以棕櫚科植物為主的棕櫚園,我們來認識一下棕櫚植物。樹干直立,多有掌狀或羽狀的大葉子,集中生在樹干的頂部。一般為喬木,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各省。這里有幾棵貝葉棕,其中一棵高大十幾米呢。它的葉子碩大,長達三、4米。葉呈掌狀羽形分裂。別看他高大粗壯,十分成熟,其實他還處在少年時期呢。貝葉棕終生只開一次花,結果后便死去。貝葉棕在緬甸、印度和斯里蘭卡種植較多,我國僅在西雙版納有種植。
葉大可做扇子。在古代,其葉子亦是書寫文字的“紙”。古代的不少佛經便是刻在貝葉上的,稱為“貝葉經”。據說當年唐玄奘西土取經,用完帶去的紙,就是用這種貝葉來代替紙記事的。我國的傣族也有利用貝葉刻寫文字的傳統,并留下了動人的傳說。傳說,很久以前有位小伙子,他辭別自己的未婚妻到遠方去尋找光明。他們每天要通一封信,把書信刻在芭蕉葉上,讓鸚鵡來傳遞。就這樣,小伙子越走越遠,芭蕉葉寫就的`信還沒送達,上面的字已模糊不清了。小伙子為此焦慮不安。一天,他偶然發現一種棕櫚葉,上面有昆蟲啃食葉面后留下的清晰紋路。小伙子欣喜萬分,受到啟發,便刻信于這種棕櫚葉上。信雖經數日傳遞,字跡卻清晰亦然。這種棕櫚葉就是貝葉棕的葉子。所以,傣族發明了在貝葉上刻字,在民間把貝葉作為“光明”和“愛情”的象征。
槭樹園
我們眼前這片位于東湖正北面的山體,是以槭樹科植物為特色槭樹園。主要代表性植物有樟葉槭、雞爪槭、黃檗、禿葉黃皮樹、刺楸等。每年深秋季節,這些植物色彩斑斕,是主要的觀賞季節。
八角金盤屬五加科,掌狀葉片,裂葉約8片,看似有8個角而得名。這種植物四季常青,是一種很好的室內裝飾植物,觀賞價值極高,開出的花也十分雅致。在室內栽培一株八角金盤,綠化一下室內的環境,是十分不錯的選擇。在養殖方面也無需花費主人很多心力,將它養在庭院、門旁、窗邊、墻隅及建筑物的背陰處既可,還能隨時欣賞它綠意盎然的樣子呢
天目園
此園以收集珍稀植物、珍貴植物、天目山特色植物和藥用植物種質資源為特色,含珍稀植物區、本草區、天目山特色植物區等。代表性植物如銀杏、南方紅豆杉、羊角槭、金錢松、榧樹等。
現在我們正走在校園的銀杏大道上,這里種植了數百棵銀杏樹。一入秋季,銀杏樹葉片片飄落,一地金黃,美不勝收。滿園的銀杏落葉還吸引了周邊不少市民的目光,觀葉賞秋,攝影留念,十分愜意。
名花園
名花園是值得人們可以留戀的地方。它的迷人的在于這里林木蔥郁,萬花輪綻,芳華吐艷,繁葩錦簇。其間鳥語花香,蟲鳴蝶飛。這里由梅花、牡丹、垂絲海棠、日本晚櫻等組成,收集國內外特色名花和花卉新品種。因為它們的花季各異,花期長短不一,所以四季繁花不斷,給我們帶來無限的愉悅,讓人身臨其中,得其中盎然生機,享其中無限生趣,受其中不盡啟迪。
海棠花姿瀟灑,花開似錦,自古以來是雅俗共賞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貴妃”、“花尊貴”、“國艷”之稱,栽在皇家園林中常與玉蘭、牡丹、桂花相配植,取其諧音,形成“玉棠富貴”的意境。
垂絲海棠:樹冠疏散,樹姿婆娑,花梗細長,花蕾嫣紅,向上生長,開放時則下垂,花粉紅色,好似抹上一層粉脂。秋季結果,熟時黃色,一串串掛滿枝頭,十分美麗。是園林綠化中最常用的植物之一。
這里的櫻花種植,品種多樣,有早櫻、日本晚櫻等。每年春季櫻花盛開,千樹萬樹,枝梢皆白,或滿枝粉彩。綻放后,櫻花隨風紛紛飄落,猶如雪花飛舞,浪漫而熱烈。
朋友們,浙江農林大學的植物園今天我們就介紹到這里,短暫的旅程也就結束了。很開心與大家一起度過愉快的時刻,今天就到這兒跟大家說再見了。
謝謝大家!
大學的導游詞范文 篇2
各位朋友們:
大家好!
歡迎你們來到白城師范學院。今天,我很榮幸的成為大家的景點講解員,我叫吳佳縈,今天我們的校園文化之旅將會領大家暢游這個美麗的學院。很多游客認為只有去著名學府才能感受其文化氛圍,其實不然,今天我將主要向大家介紹白師的一些歷史悠久的'建筑。
首先,映入你們眼簾的是白師的大門,此門并不華麗,但他卻可以用微小的細節征服你,大門上裝有五顏六色的彩燈,每當華燈初上時,在很遠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它們散發著柔和的光芒,十分溫馨,現在請大家跟我往里走。這是學校的保衛室,這里的工作人員會為了學校的安全徹夜的守護在這里,正是因為他們的奉獻,才更好地保障了校園的安全與和諧。這里是宣傳欄,它介紹了學校的概況和最新的動態,在這里可以看到白師的每一點成長與進步。過了宣傳欄就是軟件學院了。軟件學院是白師成立最早的學院,現已并入計算機系,而此教學樓也是本校男生最多的系之一,大家都知道是哪個系吧!
軟件學院士白師的計算機培訓基地、計算機考試考點和校園網絡技術管理中心、現在歡迎大家進來參觀!這里我主要向大家介紹一下這個樓梯,大家請看,這個樓梯是旋轉式的,現在這種樓梯是常見了,但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組建了當時設計者的獨具匠心。三樓就是校園網管理中心了,由于時間的限制,我們就不上去了。下面我們參觀下一個景點:校訓碑。
大家請看校訓碑上的四個大字:厚德、明辨、博學、篤行!厚德出自《易坤》,原文是《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取厚德作為我們的校訓之首呢,表明了對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視,要具有傳統的寬厚之德!博學、明辨、篤行出自《札記中庸》,原文是“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校訓最能體現的是就是一個學校的精神了!參觀完校訓碑,大家來到的就是歷史最為悠久的教學樓——四教,他是本校建立的最早的教學樓!其建筑古典優雅,與旁邊的現代化建筑具有很大差別,現在大家可以看到墻上已經有泛出點點新綠的爬山虎了,每當夏季來臨時他們便會爬滿整墻,贏得下面的紅墻非常動人,這里紅與綠搭配的十分自然、真是大自然的一個創作啊!現在四教是機械生物樓,當然四教已經很舊了,也許他自己都不知道送走了多少屆莘莘學子,但他在我們白師人得心中仍然是最美麗的存在!
好了,我已經向大家介紹了白師的歷史了,現在由我們的李雯小姐來繼續給大姐介紹我們白師蓬勃發展的現在,祝大家旅途愉快!再見!
謝謝大家!
大學的導游詞范文 篇3
大家好,歡迎來到清華大學。我姓*。是清華大學系**屆的學生。很高興能夠作為大家的校園講解帶領大家參觀游覽,希望大家能積極配合我的工作,一起在北大度過一小段快樂的時光。由于校園并不是作為景點開放,在參觀之前請允許我為大家強調幾條紀律:
1、校園不是公園,這是一個學習的環境,希望大家不要喧嘩,一起來感受校園里該有的氛圍。
2、校園景色非常優美,請大家愛護環境,不要踐踏草坪,攀枝折花,亂丟廢棄物。
3、校園里的人非常多,大家走的時候排成兩列縱隊,緊跟隊伍,沿著道路右側走,千萬不要走丟走散了。
我們今天采取集中講解,集中解散的方式,主要參觀近春園和清華園風景區。我們游覽的時間大約是50分鐘。
首先我給大家回顧一下清華大學的建校歷史。清華大學創辦于,初名清華學堂,是一所留美預備學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名勝園林區,明朝時是一個私家園林,清朝時是皇家園林的一部分,叫做熙春園,是康熙皇帝的行宮。道光年間,把熙春園分為兩個部分,西邊的一部分取名近春園,東邊的還是叫熙春園。后來咸豐皇帝即位,把熙春園改名為清華園。這就是我們今天清華園的由來。
,八國聯軍侵華,清政府遭到慘敗,于與八國聯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條約規定清政府必須向列強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當時一個美國政府就得到了3200萬兩,美國政府覺得賠款較多,決定拿出一半賠款在中國培養留美學生。,中美兩國達成協議,決定成立留沒預備學校,校址選在清華園,經兼管學院和外交部的軍機大臣葉赫那拉氏(慈禧太后的姓氏)那桐批準,于開始興建校舍,4月29日正式開學,取名清華學堂。辛亥革命后,清華學堂改名清華學校。知道清華學校才開始正式招收本科生,當時設立了留美預備部、大學部、國學院研究部,開始由一所留美預備校逐步向完全的綜合型大學過度。
,國立清華大學才算正式成立,1931年到1937奶奶是清華史上最輝煌的時期。梅貽琦任校長,開始廣聘名師,實行民主治校,而且還建立了我國工程教育史上有重要意義的清華工學院。
1937年,七七事變之后,北平很不安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南開大學紛紛南遷長沙,后又轉到云南昆明組建臨時西南聯合大學,抗日戰爭持續八年,西南聯大持續了八年,當時條件非常艱苦,是出人才最多的時期之一。西南聯大匯各校菁華,以剛毅堅卓維系中華教育命脈,在此精神的激勵下,培養了如諾貝爾獲獎者楊振寧、李振道,兩彈元勛鄧稼先,文學家聞一多、朱自清等名人。
抗戰勝利以后,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清華大學響應國家號召,調出農、文、理、法等學科。紛紛組建海淀區學院路上的八大院校,如北航、北醫、地大、北科、農大、礦大等。把工科并入清華大學,北大只保留文科與理科,成為一所側重基礎學科的文理科綜合大學,重點為國家培養基礎科學的研究人才。
1966年-1977年,文革十年校園遭到很大破壞,許多知識分子遭到迫害。
1978年以后清華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逐漸恢復了許多學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繼續教育學院。20xx年兼并了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成立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目前清華有十大學科,只缺農學,在國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經過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設,清華已擁有自然科學、技術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管理科學、醫藥科學和新型工程科學的多學科新型綜合型大學。20xx年,成立了清華航天航空學院。目前清華有13個學院,54個系。到20xx年百年校慶的時候爭取把清華大學建設成為具有中國特
色的綜合型、研究型、開放型的世界一流大學。校本部占地面積6000多畝,在校25000學生,10000教職工,20xx名教授,50多位工程院院士,20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49個國家重點學科,20個博士后流動站。這些數字在全國高校都名列前茅。清華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大學之一,目前清華知名人士有神五總設計師王永志等。歷代領袖都很重視清華的發展,清華西校門是毛澤東題詞。(此段只需了解)
我們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學風是行勝于言。
現任校長是陳吉寧,黨委書記胡和平。
好了,學校概況就介紹這么多,下面我為大家介紹一下周邊景點:我身后這是近春園遺址公園,近是遠近的近,春是春天的春。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近春園也遭到嚴重破壞。從此淪為荒島達100余年,直到1979年,學校才決定徹底改造荒島,在島上種植草坪,修建假山,亭子。經過幾年的改造,荒島終于成了現在這處具有歷史和文化氣息的勝跡。
孔子的雕像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很多著名的治學思想,這尊孔子塑像是清華畢業生專門從孔子故鄉山東曲阜運過來的,他的寓意是希望清華的學生們不要忘記傳統的儒家思想,希望工科的學生們能夠多多關注人文科學。
臨漪榭,臨是面臨的臨,漪是漣漪的漪,榭則是指水邊亭子的意思,它是唯一象征性的舊物恢復。
吳晗先生是清華大學歷史系畢業生,在校時因學習刻苦,在學術上很有成就,所以被同學們笑稱太史公。他從清華畢業后,就一直留校擔任助教、教員、教授等職,1949年北平解放以后,曾調任北平市副市長。文革期間,吳晗因著有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而受到迫害,1969年慘死獄中。后來清華大學師生為了幾年這位杰出校友,學著在荒島上立了一尊吳晗的塑像,并且修建了晗亭,這兩個字是鄧小平親筆手書的。 荷塘月色廳是為紀念朱自清而建。他畢業于北大哲學系,應聘清華執教。先后擔任過國文系教授、圖書館長,朱自清寫過很多散文。如《背影》《春》《荷塘月色》等,其中《荷塘月色》就是描寫近春園的景觀,這篇文章里描寫了一幅美妙的圖畫: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葉子,星星點點的荷花,淡淡的月光,默默的荷香。。。這一切都反應了他當時苦悶、孤獨的心情。1948年他因貧病交加而死去。臨終時他還囑告家人,不要政府配給的廉價美國面粉,毛澤東稱頌他寧死不食美國救濟糧,后來清華師生為了紀念朱自清同志,就在此建了荷塘月色廳以資紀念。廳內懸掛的荷塘月色四個大字是朱自清文章中手稿的筆記。對面山上零零閣是校友捐資興建的,20xx年竣工。所以叫零零閣。近春園是清華師生娛樂休閑的場所。
清華園區:
水木清華四字出自晉人謝混的詩《游西池》:惠風蕩繁囿,白云屯曾阿,寒裳順蘭止,水木湛清華。湛是澄清的意思,水木清華就是因為其后有一池塘而得名。現在此建筑物為清華貴賓接待室,校長黨委書記也在院內辦公室。
在此園中,我們還看到為了紀念朱自清同志而修建的自清亭和一尊朱自清的漢白玉雕像。另外有聞一多先生的塑像和聞亭,亭內有一個大鐘為清華的珍貴文物,以前按鐘聲控制作息時間。聞一多先生1932年來清華教書,1946年在云南昆明參加李公樸的追悼會,并在會上登臺演講,痛罵反動派無恥,在回家途中,中彈死亡,碑上的字是詩人的主要天賦要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人民。這是聞先生的座右銘。
二校門:是清華大學最早的校門,建于,門上端大理石上刻著那桐寫的清華園三個字。因為校園不斷擴建,修建了西大門,所以稱此為二校門,十年動亂年間,
二校門曾被推到,在此修建毛主席雕像。91年在一些校友的倡議下經學校同意,安老照片重新修建此門。二校門現已成為清華園的標志性建筑。來參觀的師生們都喜歡在這里合影留念。
大家左邊這兩棟樓是第一、第二教學樓,分別建于52年、54年,是蘇式建筑風格,里面有大小教室數間,現在仍在使用。
最北邊這個宏偉的建筑就是大禮堂。是清華大學第二批建筑中的四大建筑之一。建成于,它是一座古羅馬與古希臘式建筑風格混合而成的。圓頂,銅門,門前有四根兩人合抱粗的漢白玉大石柱,看上去非常莊嚴宏偉,它位于清華大學的中心地帶。大禮堂建筑面積1840平方米,高27.6米,里面有1200個座位,是當時國內學堂中最大的禮堂兼講堂。建禮堂時,美國政府不信任中國的建筑材料與建筑技術,就連設計都是由美國設計師莫非親手操作。而這個建筑的一磚一瓦全部是從美國先由水路運到天津塘沽,然后運到北京。花費了很大的人力物力,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還有一棟和它一模一樣的建筑,很多反帝愛國主義運動也是從這里動員出發,現在我們仍在此舉辦各種活動。 南面的同方部也是清華早期建筑之一,還長期用作8月27號祭祀孔子的地方。?同方?二字源于《禮記》,?同方部?是指志同道合者聚集的地方。1936在此為魯迅先生舉行過追悼會。聞一多、朱自清都發表了演說。現在同方部是清華大學校友辦公室。
清華學堂是清華第一棟教學樓,竣工,是德國古堡式建筑。門上清華學堂四個大字是清朝軍機大臣那桐所書。在這里增設了?國學研究院,當時著名的四大導師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在此辦公。1946年作為建筑系的專用館,梁思成為系主任,現在這里是清華大學研究生院辦公室。
日晷是1920(清華目前最優異的一屆學生)級的學生送給母校的禮物。它的上端是中國古典計時器,圓盤中央的不銹鋼指針正指著地球的南北極兩端,圓盤上面刻著十二個時刻。春分以后用太陽在上盤面上的倒影計時,秋分以后用太陽在下盤面上的倒影計時,沒有太陽的時候是沒有作用的。下部的底座上刻著?行勝于言四個字,這是1920級學生的名言,也是清華的學風,就是鼓勵清華學子少說多做,發揚實干的精神。兩邊側面是拉丁文的翻譯。
大禮堂東側是水電水利系,畢業于此。
校訓碑上八個大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梁啟超先生以《君子》為名,引用《周易》里面?乾坤?二字的卦辭,在同方部給清華學生做了一次演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就是說人應該像天一樣剛健不已,自強不息,努力進取;也應該像地一樣柔順,包容萬物,培養出大公無私,寬厚為懷的高尚品格。只有這樣才能擔當起建設祖國的重任。演講過后,學校就以此八字為校訓,設計校徽,廣為流傳。
校訓碑旁邊有一個書形狀的標識叫做《悟》,有中國福建清華校友會捐贈。雕塑是鑄鋼制造的,長2米寬1.3米,由人類的面部和一本巨型的書組合而成,揭示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與教育有著實不可分的關系。書是傳播文化的方式之一,也是人類學習、進步的工具。同時書中的知識和思想也代表著人類已有的探索成果,昭示我們應在此基礎上不斷地進行新的創造。大家可是去看看,看看自己能否從中悟出什么道理呢?
我們景點就介紹到此,現在是*點*分,給大家*鐘的時間自由活動和照相。請大家*點*分按時在此集合。(整隊,清點人數,列隊帶出校門)
別話:希望大家回去好好學習,考取理想的大學,再見!
大學的導游詞范文 篇4
大家好,歡迎來到清華大學。我姓*。是清華大學系**屆的學生。很高興能夠作為大家的校園講解帶領大家參觀游覽,希望大家能積極配合我的工作,一起在北大度過一小段快樂的時光。由于校園并不是作為景點開放,在參觀之前請允許我為大家強調幾條紀律:
1、校園不是公園,這是一個學習的環境,希望大家不要喧嘩,一起來感受校園里該有的氛圍。
2、校園景色非常優美,請大家愛護環境,不要踐踏草坪,攀枝折花,亂丟廢棄物。
3、校園里的人非常多,大家走的時候排成兩列縱隊,緊跟隊伍,沿著道路右側走,千萬不要走丟走散了。
我們今天采取集中講解,集中解散的方式,主要參觀近春園和清華園風景區。我們游覽的時間大約是50分鐘。
首先我給大家回顧一下清華大學的建校歷史。清華大學創辦于,初名清華學堂,是一所留美預備學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名勝園林區,明朝時是一個私家園林,清朝時是皇家園林的一部分,叫做熙春園,是康熙皇帝的行宮。道光年間,把熙春園分為兩個部分,西邊的一部分取名近春園,東邊的還是叫熙春園。后來咸豐皇帝即位,把熙春園改名為清華園。這就是我們今天清華園的由來。
,八國聯軍侵華,清政府遭到慘敗,于與八國聯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條約規定清政府必須向列強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當時一個美國政府就得到了3200萬兩,美國政府覺得賠款較多,決定拿出一半賠款在中國培養留美學生。,中美兩國達成協議,決定成立留沒預備學校,校址選在清華園,經兼管學院和外交部的軍機大臣葉赫那拉氏(慈禧太后的姓氏)那桐批準,于開始興建校舍,4月29日正式開學,取名清華學堂。辛亥革命后,清華學堂改名清華學校。知道清華學校才開始正式招收本科生,當時設立了留美預備部、大學部、國學院研究部,開始由一所留美預備校逐步向完全的綜合型大學過度。
,國立清華大學才算正式成立,1931年到1937奶奶是清華史上最輝煌的時期。梅貽琦任校長,開始廣聘名師,實行民主治校,而且還建立了我國工程教育史上有重要意義的清華工學院。
1937年,七七事變之后,北平很不安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南開大學紛紛南遷長沙,后又轉到云南昆明組建臨時西南聯合大學,抗日戰爭持續八年,西南聯大持續了八年,當時條件非常艱苦,是出人才最多的時期之一。西南聯大匯各校菁華,以剛毅堅卓維系中華教育命脈,在此精神的激勵下,培養了如諾貝爾獲獎者楊振寧、李振道,兩彈元勛鄧稼先,文學家聞一多、朱自清等名人。
抗戰勝利以后,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清華大學響應國家號召,調出農、文、理、法等學科。紛紛組建海淀區學院路上的八大院校,如北航、北醫、地大、北科、農大、礦大等。把工科并入清華大學,北大只保留文科與理科,成為一所側重基礎學科的文理科綜合大學,重點為國家培養基礎科學的研究人才。
1966年-1977年,文革十年校園遭到很大破壞,許多知識分子遭到迫害。
1978年以后清華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逐漸恢復了許多學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繼續教育學院。20xx年兼并了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成立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目前清華有十大學科,只缺農學,在國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經過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設,清華已擁有自然科學、技術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管理科學、醫藥科學和新型工程科學的多學科新型綜合型大學。20xx年,成立了清華航天航空學院。目前清華有13個學院,54個系。到20xx年百年校慶的時候爭取把清華大學建設成為具有中國特
色的綜合型、研究型、開放型的世界一流大學。校本部占地面積6000多畝,在校25000學生,10000教職工,20xx名教授,50多位工程院院士,20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49個國家重點學科,20個博士后流動站。這些數字在全國高校都名列前茅。清華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大學之一,目前清華知名人士有神五總設計師王永志等。歷代領袖都很重視清華的發展,清華西校門是毛澤東題詞。(此段只需了解)
我們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學風是行勝于言。
現任校長是陳吉寧,黨委書記胡和平。
好了,學校概況就介紹這么多,下面我為大家介紹一下周邊景點:我身后這是近春園遺址公園,近是遠近的近,春是春天的春。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近春園也遭到嚴重破壞。從此淪為荒島達100余年,直到1979年,學校才決定徹底改造荒島,在島上種植草坪,修建假山,亭子。經過幾年的改造,荒島終于成了現在這處具有歷史和文化氣息的勝跡。
孔子的雕像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很多著名的治學思想,這尊孔子塑像是清華畢業生專門從孔子故鄉山東曲阜運過來的,他的寓意是希望清華的學生們不要忘記傳統的儒家思想,希望工科的學生們能夠多多關注人文科學。
臨漪榭,臨是面臨的臨,漪是漣漪的漪,榭則是指水邊亭子的意思,它是唯一象征性的舊物恢復。
吳晗先生是清華大學歷史系畢業生,在校時因學習刻苦,在學術上很有成就,所以被同學們笑稱太史公。他從清華畢業后,就一直留校擔任助教、教員、教授等職,1949年北平解放以后,曾調任北平市副市長。文革期間,吳晗因著有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而受到迫害,1969年慘死獄中。后來清華大學師生為了幾年這位杰出校友,學著在荒島上立了一尊吳晗的塑像,并且修建了晗亭,這兩個字是鄧小平親筆手書的。 荷塘月色廳是為紀念朱自清而建。他畢業于北大哲學系,應聘清華執教。先后擔任過國文系教授、圖書館長,朱自清寫過很多散文。如《背影》《春》《荷塘月色》等,其中《荷塘月色》就是描寫近春園的景觀,這篇文章里描寫了一幅美妙的圖畫: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葉子,星星點點的荷花,淡淡的月光,默默的荷香。。。這一切都反應了他當時苦悶、孤獨的心情。1948年他因貧病交加而死去。臨終時他還囑告家人,不要政府配給的廉價美國面粉,毛澤東稱頌他寧死不食美國救濟糧,后來清華師生為了紀念朱自清同志,就在此建了荷塘月色廳以資紀念。廳內懸掛的荷塘月色四個大字是朱自清文章中手稿的筆記。對面山上零零閣是校友捐資興建的,20xx年竣工。所以叫零零閣。近春園是清華師生娛樂休閑的場所。
清華園區:
水木清華四字出自晉人謝混的詩《游西池》:惠風蕩繁囿,白云屯曾阿,寒裳順蘭止,水木湛清華。湛是澄清的意思,水木清華就是因為其后有一池塘而得名。現在此建筑物為清華貴賓接待室,校長黨委書記也在院內辦公室。
在此園中,我們還看到為了紀念朱自清同志而修建的自清亭和一尊朱自清的漢白玉雕像。另外有聞一多先生的塑像和聞亭,亭內有一個大鐘為清華的珍貴文物,以前按鐘聲控制作息時間。聞一多先生1932年來清華教書,1946年在云南昆明參加李公樸的追悼會,并在會上登臺演講,痛罵反動派無恥,在回家途中,中彈死亡,碑上的字是詩人的主要天賦要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人民。這是聞先生的座右銘。
二校門:是清華大學最早的校門,建于,門上端大理石上刻著那桐寫的清華園三個字。因為校園不斷擴建,修建了西大門,所以稱此為二校門,十年動亂年間,
二校門曾被推到,在此修建毛主席雕像。91年在一些校友的倡議下經學校同意,安老照片重新修建此門。二校門現已成為清華園的標志性建筑。來參觀的師生們都喜歡在這里合影留念。
大家左邊這兩棟樓是第一、第二教學樓,分別建于52年、54年,是蘇式建筑風格,里面有大小教室數間,現在仍在使用。
最北邊這個宏偉的建筑就是大禮堂。是清華大學第二批建筑中的四大建筑之一。建成于,它是一座古羅馬與古希臘式建筑風格混合而成的。圓頂,銅門,門前有四根兩人合抱粗的漢白玉大石柱,看上去非常莊嚴宏偉,它位于清華大學的中心地帶。大禮堂建筑面積1840平方米,高27.6米,里面有1200個座位,是當時國內學堂中最大的禮堂兼講堂。建禮堂時,美國政府不信任中國的建筑材料與建筑技術,就連設計都是由美國設計師莫非親手操作。而這個建筑的一磚一瓦全部是從美國先由水路運到天津塘沽,然后運到北京。花費了很大的人力物力,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還有一棟和它一模一樣的建筑,很多反帝愛國主義運動也是從這里動員出發,現在我們仍在此舉辦各種活動。 南面的同方部也是清華早期建筑之一,還長期用作8月27號祭祀孔子的地方。?同方?二字源于《禮記》,?同方部?是指志同道合者聚集的地方。1936在此為魯迅先生舉行過追悼會。聞一多、朱自清都發表了演說。現在同方部是清華大學校友辦公室。
清華學堂是清華第一棟教學樓,竣工,是德國古堡式建筑。門上清華學堂四個大字是清朝軍機大臣那桐所書。在這里增設了?國學研究院,當時著名的四大導師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在此辦公。1946年作為建筑系的專用館,梁思成為系主任,現在這里是清華大學研究生院辦公室。
日晷是1920(清華目前最優異的一屆學生)級的學生送給母校的禮物。它的上端是中國古典計時器,圓盤中央的不銹鋼指針正指著地球的南北極兩端,圓盤上面刻著十二個時刻。春分以后用太陽在上盤面上的倒影計時,秋分以后用太陽在下盤面上的倒影計時,沒有太陽的時候是沒有作用的。下部的底座上刻著?行勝于言四個字,這是1920級學生的名言,也是清華的學風,就是鼓勵清華學子少說多做,發揚實干的精神。兩邊側面是拉丁文的翻譯。
大禮堂東側是水電水利系,畢業于此。
校訓碑上八個大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梁啟超先生以《君子》為名,引用《周易》里面?乾坤?二字的卦辭,在同方部給清華學生做了一次演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就是說人應該像天一樣剛健不已,自強不息,努力進取;也應該像地一樣柔順,包容萬物,培養出大公無私,寬厚為懷的高尚品格。只有這樣才能擔當起建設祖國的重任。演講過后,學校就以此八字為校訓,設計校徽,廣為流傳。
校訓碑旁邊有一個書形狀的標識叫做《悟》,有中國福建清華校友會捐贈。雕塑是鑄鋼制造的,長2米寬1.3米,由人類的面部和一本巨型的書組合而成,揭示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與教育有著實不可分的關系。書是傳播文化的方式之一,也是人類學習、進步的工具。同時書中的知識和思想也代表著人類已有的探索成果,昭示我們應在此基礎上不斷地進行新的創造。大家可是去看看,看看自己能否從中悟出什么道理呢?
我們景點就介紹到此,現在是*點*分,給大家*鐘的時間自由活動和照相。請大家*點*分按時在此集合。(整隊,清點人數,列隊帶出校門)
大學的導游詞范文 篇5
清華大學是一所歷史非常悠久的學校,它所在的地區是北京西北郊的名勝園林區,最早在明朝的時候,這里是一個私家園林。清朝時,這里是圓明園的一部分,叫做熙春園,是康熙皇帝的行宮。道光年間,道光皇帝把熙春園分為兩部分,西邊的一部分取名為近春園,東邊的一部分仍舊叫做熙春園。后來咸豐皇帝即位,將熙春園改名為清華園。這就是“清華園”這個名字的最早由來了。
而要說到清華大學的建立,則是和一起重大的國恥事件——八國聯軍侵華相聯系的,所以老一代的清華人都把我們的學校稱之為“國恥紀念碑”.
1920_年,八國聯軍侵華,清政府慘敗,于1920_年與八國列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條約中規定清政府必須向列強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加在一起為9.8億兩。當時的美國政府分得了3200萬兩,折合美元為2400萬元。
后來美國政府覺得賠款“實屬過多”,所以決定拿出賠款的1/2在中國培養留美學生。1920_年,中美兩國政府達成協議,決定成立留美預備學校,校址選在清華園,經兼管學部和外交部的軍機大臣葉赫那拉氏那桐批準,于1920_年開始興建校舍,1920_年,第一批校舍建成,1920_年4月29號學校開學,取名為清華學堂,這就是清華大學最早的歷史紀元了。
辛亥革命后,清華學堂改名為清華學校,校園占地約450畝,全校師生只有1000多人。直到1920_年,清華學校才開始招收大學本科生,當時設了留美預備部、大學部、國學研究院三個部門,開始由一所留美預備學校逐步向完全的綜合性大學過渡。1920_年成立“國立清華大學”,清華大學開始得到長足的發展,1920_年,清華大學最后一班留美預備生畢業,結束了我們的留美預備學校的歷史。
1931到1937年是清華大學的蓬勃發展時期,當時梅貽琦任校長,開始廣聘名師,實行名主治校,而且還建立起來了在我國工程教育史上有重要意義的清華工學院。這一時期被清華人稱為“黃金時期”.
但是很不幸的是,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當時的北平非常不平靜,很多大學開始南遷,清華大學首先南遷長沙,成立長沙臨時大學,后來又遷到昆明,與北京大學、天津南開大學聯合組成“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抗日戰爭持續了8年,西南聯大也堅持了8年
當時的條件非常艱苦,但是正是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卻是清華歷史上出人才最多的時期之一,如最早獲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楊政寧、李政道,中國“兩彈元勛”鄧稼先,都是畢業于西南聯大時期;著名的民主人士聞一多、吳晗等,都在西南聯大任教。當時西南聯大的校訓是“剛毅堅卓”,正是這四個字鼓勵清華的學生們克服重重困難,不斷進取。
抗日戰爭勝利后,1946年,清華大學才遷回清華園復校,當時只設了文、法、理、工、農等5個學院,共26個系。1952年,全國高校進行院系調整,清華大學響應國家發展工業的號召,調出文、法、理、農四個學院,其中文科基本上都并入了北京大學和人民大學,理科并入了北京大學,其他的院系則成立了一些新的學校,比如現在的北京農業大學
就是我們的農學院分出成立的,還有總理溫_的母校中國地質大學,就是當時清華大學地質系分出后成立的,還有因為神州五號升空而名聲大噪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也是當時我們的航空航天系分出成立的。當時的清華大學,只留下了工學院,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工程技術人才,被稱為“工程師的搖籃”.
1978年以來,清華大學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逐步恢復了理科、文科、經濟和管理類學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繼續教育學院,1999年,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并入,成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_年,在教育部批準下,我校成立了醫學院,20_年4月成立新聞與傳播學院,20_年5月18日,清華大學恢復了航空與航天系,并將他擴大為航空與航天學院,它的首任院長是神州五號的總設計師,清華大學1952級校友王永志先生。
清華大學發展到現在已經有了13個學院,53個系,成為了一所具有文、法、理、工、醫、經濟、管理、航空和藝術等學科的綜合性大學。今天的清華大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全體師生員工的奮斗目標是:到20_年百年校慶之時,爭取把清華大學建設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學。
(在荒島)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叫做近春園遺址公園,“近”是遠近的近,“春”是春天的春。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火燒圓明園,近春園也遭到嚴重破壞。到同治年間,同治皇帝想重修圓明園,因此拆除了近春園的所有殘存建筑
最后因為種.種原因圓明園沒有修成,而近春園的所有建筑材料也不知去向,從此淪為“荒島”達100余年。現在一提到荒島,清華人都知道是這個地方。直到1979年,學校才決定徹底改造荒島,在島上種植草坪,修建假山、亭子。經過幾年的改造,荒島終于成了現在這處具有歷史和文化氣息的勝跡。
現在樹立在我們面前的是我國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雕像。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很多著名的治學思想,如我們所熟悉的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溫故而知新”等。
這尊孔子塑像是清華的一位畢業生專門從孔子的故鄉山東曲府運過來的,它的寓意就是希望清華的學生們不要忘記傳統的儒家思想,希望理工科的學生能多關注人文科學。此外大家身后的這塊紀念碑和對面山坡上的零零閣也都是清華的畢業生贈送給母校的禮物,在清華大學像這樣的小紀念物可以說是數不勝數。
在這里我要簡單給大家介紹兩個清華大學的著名人物,第一個是吳晗先生。吳晗是清華大學1934屆畢業生,在校時因為學習非常刻苦,在學術上很有成就,所以被同學戲稱為“太史公”.他從清華畢業后,就一直留校擔任助教、教員、教授等職,1949年北平解放后,曾調任北京市副市長。吳晗因著有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而受到嚴酷迫害,1969年10月11日慘死于獄中。后來,清華的師生為了永遠紀念這位杰出的校友、學者,在荒島上立了一尊吳晗的塑像,并且修建了“晗亭”,亭內匾額“晗亭”兩字是1984年書記親筆手書。
與晗亭相連的是“臨漪榭”,“臨”是面臨的“臨”,“漪”是漣漪的“漪”,“榭”則是指水邊的亭子的意思,臨漪榭是遺址內唯一象征性的舊物恢復。
在我們正前方的這座亭子,叫做“荷塘月色亭”,關于這個亭子,還必須提到一個人,它就是我國近代杰出的教育家、詩人和散文作家朱自清。朱自清畢業于北大哲學系,于1920_年應聘來清華執教,前后擔任過國文系教授、系主任、圖書館長等職。
我想在座的各位同學肯定都讀過朱自清寫的散文,像《背影》、《春》,《荷塘月色》等,其中《荷塘月色》就是描寫近春園的景觀。1920_年7月由于蔣_叛變革命,中國處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心里非常不平靜,當時他就寫了《荷塘月色》這篇文章
并且在文章里描述了一幅清幽美妙的圖畫:曲曲折折的荷塘,密密田田的葉子,星星點點的荷花,淡淡的月光,默默的荷香…實際上,這一切都折射出了當時他苦悶和孤獨的心情。
朱自清于1948年8月因貧病交加而逝世,臨終之前他還囑告家人,說他已經簽名拒絕“美援”,因而不要再買政府配售的廉價美國面粉,書記稱頌他“寧死不領美國救濟糧”,說的就是這件事情。后來,清華師生為了紀念朱自清同志,就在此建了“荷塘月色亭”以資紀念。亭內懸掛的“荷塘月色”四字是來自朱自清文章手稿中集下的手跡。近春園一直以來都是教職員工和學生的休閑場所。
現在我們所在的地方就是清華大學的中心地帶,也是清華大學早期建校的地方,還是清華景色最美的區域之一——清華園了,在這里匯聚了清華大學幾個時期的建筑,而且很多建筑在20_年的時候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華學堂是一棟德國古堡式的建筑。清華學堂是建校初期興建的首批校舍中的主體建筑,建于1909到1920_年,建成后作為學生教室。學堂總面積約為4650平方米,大門外正上端書寫的“清華學堂”四字,就是清朝末期軍機大臣那桐所書。1920_年起,學校在這里增設了“國學研究院”,當時著名的四大導師,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以及著名的考古學家李濟,文學家吳宓等在這里薈聚,培養了整整一代“國學”研究家,為這所樓房增添了新的文化色彩。解放前和解放初,學校的總領導機構基本上都設在這里。后來,以梁思成為主任的清華建筑系進入此樓,清華學堂成為該系的專用館。現在為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的辦公樓,研究生的活動都是在這里舉行的。
清華的首期建筑除了清華學堂外,還有一處就是二校門了。二校門是清華最早的學校大門,始建于1920_年,門上端大理石上鐫刻著那桐題寫的“清華園”三個大字。1933年,清華住宅區進行擴建,校園圍墻外移,新建了西大門,從此,習慣上稱原大門為“二校門”
這就是二校門這一名稱的由來。十年動亂期間,二校門被當做四舊而被徹底破壞,在原址上修建了一尊很大的書記塑像,80年代拆掉。一直到90年代初期,在一些校友的倡議并集資下,經學校同意依照片重建,終于在1991年恢復了這一個校園文物。現在二校門已經成為了清華園的標志性建筑,來到這里的師生們,都喜歡在這里合影留念。
大禮堂、科學館、西區體育館和圖書館被稱為清華大學第二批建筑中的四大建筑。大禮堂建于1920_年9月,建成于1920_年3月,一共耗時3年,它是一座羅馬式和希臘式相混合的建筑,圓頂、銅門、門前有四根兩人合抱粗的漢白玉大石柱,看上去非常的莊嚴雄偉,而且它又位于清華大學的中心地帶,所以一直被清華的師生員工視為自己堅定、樸實、不屈不撓性格的象征。大禮堂建筑面積為1840平方米,高27.6米,有座位1200個,是當時國內高等學堂中最大的禮堂兼講堂,可容納全校一切人員聚會。大禮堂建成后,很多重要會議都在這里召開,很多反帝愛國運動也是從這里動員出發。現在這里仍然是學生們舉行各種活動的場所,每年清華學生學士學位的頒發也是在這里進行。1997年香港回歸的時候,中央電視臺同一首歌節目組來到清華大學演出,就是以大禮堂為背景的。
在建大禮堂時,因為當時的美國政府不信任中國的建筑技術和建筑材料,所以他是由美國政府出資,美國設計師設計,建筑大禮堂用的一磚一瓦也是從美國先由水路運到天津塘沽,然后再運到北京,花費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現在在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還有一棟和它一模一樣的建筑。
大家左邊的這2棟樓,分別是第一、第二教室樓。第一教室樓建于1952年,一樓是兩個大階梯教室,二、三樓也有大小教室數間,剛建成時是全校的主要課堂之一,到現在仍然是學生上課自習用的教室樓。
第二教室樓建于1954年,里面有三個大教室和一個大會議室,一直以來就是學生上課自習的場所,學校的很多會議、活動也是在這里進行。實際上,第一、第二教室樓代表了50年代清華校園的蘇式建筑風格。
在清華還有很多的小紀念物,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日晷了。這是1920級學生畢業時獻給母校的禮物。它的上部是中國古典計時器——日晷的造型,下部的底座上刻著“行勝于言”四個字,這是1920級學生的名言,也是清華大學的校風,就是鼓勵清華的同學們少說多做
發揚實干的精神。日晷是我國古代一種簡單的計時器,它是根據太陽光對一個傾斜的指針所產生的陰影的位置來表示時間。一般都是把一個不銹鋼的指針裝在一個石刻的圓盤的中心,再將圓盤斜臥在一個平臺上,南高北低,使指針的上端正指北極,下端正指南極。圓盤的上下兩面各刻上12個時辰,當太陽正南的時候,針的投影正好投在正北的方向,也就是午時。每當春風以后看圓盤上面的影,秋風以后看下面的影。
清華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1920_年,梁啟超先生以《君子》為題給清華學生進行了一次演講,其中,他引用了《周易》中“乾”、“坤”二字的卦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就是說人應該像天的運行一樣,剛勁強健,風雨無阻,不受外界的干擾。人也應該像大地一樣柔順,培養出公而無私、寬厚為懷的高尚品格。只有這樣,才能擔負起建設祖國的重任。演講過后,學校就以此八字為校訓,設計校徽,從而永久流傳。
大學的導游詞范文 篇6
(在荒島)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叫做近春園遺址公園,“近”是遠近的近,“春”是春天的春。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火燒圓明園,近春園也遭到嚴重破壞。到同治年間,同治皇帝想重修圓明園,因此拆除了近春園的所有殘存建筑
最后因為種.種原因圓明園沒有修成,而近春園的所有建筑材料也不知去向,從此淪為“荒島”達100余年。現在一提到荒島,清華人都知道是這個地方。直到1979年,學校才決定徹底改造荒島,在島上種植草坪,修建假山、亭子。經過幾年的改造,荒島終于成了現在這處具有歷史和文化氣息的勝跡。
現在樹立在我們面前的是我國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雕像。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很多著名的治學思想,如我們所熟悉的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溫故而知新”等。
這尊孔子塑像是清華的一位畢業生專門從孔子的故鄉山東曲府運過來的,它的寓意就是希望清華的學生們不要忘記傳統的儒家思想,希望理工科的學生能多關注人文科學。此外大家身后的這塊紀念碑和對面山坡上的零零閣也都是清華的畢業生贈送給母校的禮物,在清華大學像這樣的小紀念物可以說是數不勝數。
在這里我要簡單給大家介紹兩個清華大學的著名人物,第一個是吳晗先生。吳晗是清華大學1934屆畢業生,在校時因為學習非常刻苦,在學術上很有成就,所以被同學戲稱為“太史公”.他從清華畢業后,就一直留校擔任助教、教員、教授等職,1949年北平解放后,曾調任北京市副市長。革命期間,吳晗因著有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而受到嚴酷迫害,1969年10月11日慘死于獄中。后來,清華的師生為了永遠紀念這位杰出的校友、學者,在荒島上立了一尊吳晗的塑像。
與晗亭相連的是“臨漪榭”,“臨”是面臨的“臨”,“漪”是漣漪的“漪”,“榭”則是指水邊的亭子的意思,臨漪榭是遺址內唯一象征性的舊物恢復。
在我們正前方的這座亭子,叫做“荷塘月色亭”,關于這個亭子,還必須提到一個人,它就是我國近代杰出的教育家、詩人和散文作家朱自清。朱自清畢業于北大哲學系,于1925年應聘來清華執教,前后擔任過國文系教授、系主任、圖書館長等職。
我想在座的各位同學肯定都讀過朱自清寫的散文,像《背影》、《春》,《荷塘月色》等,其中《荷塘月色》就是描寫近春園的景觀。1927年7月由于蔣__叛變革命,中國處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心里非常不平靜,當時他就寫了《荷塘月色》這篇文章
并且在文章里描述了一幅清幽美妙的圖畫:曲曲折折的荷塘,密密田田的葉子,星星點點的荷花,淡淡的月光,默默的荷香…實際上,這一切都折射出了當時他苦悶和孤獨的心情。
大學的導游詞范文 篇7
1931到1937年是清華大學的蓬勃發展時期,當時梅貽琦任校長,開始廣聘名師,實行名主治校,而且還建立起來了在我國工程教育史上有重要意義的清華工學院。這一時期被清華人稱為“黃金時期”.
但是很不幸的是,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當時的北平非常不平靜,很多大學開始南遷,清華大學首先南遷長沙,成立長沙臨時大學,后來又遷到昆明,與北京大學、天津南開大學聯合組成“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抗日戰爭持續了8年,西南聯大也堅持了8年
當時的條件非常艱苦,但是正是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卻是清華歷史上出人才最多的時期之一,如最早獲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楊政寧、李政道,中國“兩彈元勛”鄧稼先,都是畢業于西南聯大時期;著名的民主人士聞一多、吳晗等,都在西南聯大任教。當時西南聯大的校訓是“剛毅堅卓”,正是這四個字鼓勵清華的學生們克服重重困難,不斷進取。
抗日戰爭勝利后,1946年,清華大學才遷回清華園復校,當時只設了文、法、理、工、農等5個學院,共26個系。1952年,全國高校進行院系調整,清華大學響應國家發展工業的號召,調出文、法、理、農四個學院,其中文科基本上都并入了北京大學和人民大學,理科并入了北京大學,其他的院系則成立了一些新的學校,比如現在的北京農業大學
就是我們的農學院分出成立的,還有總理溫__的母校中國地質大學,就是當時清華大學地質系分出后成立的,還有因為神州五號升空而名聲大噪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也是當時我們的航空航天系分出成立的。當時的清華大學,只留下了工學院,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工程技術人才,被稱為“工程師的搖籃”.
1978年以來,清華大學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逐步恢復了理科、文科、經濟和管理類學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繼續教育學院,1999年,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并入,成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__年,在教育部批準下,我校成立了醫學院,20__年4月成立新聞與傳播學院,20__年5月18日,清華大學恢復了航空與航天系,并將他擴大為航空與航天學院,它的首任院長是神州五號的總設計師,清華大學1952級校友王永志先生。
清華大學發展到現在已經有了13個學院,53個系,成為了一所具有文、法、理、工、醫、經濟、管理、航空和藝術等學科的綜合性大學。今天的清華大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全體師生員工的奮斗目標是:到20__年百年校慶之時,爭取把清華大學建設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學。
大學的導游詞范文 篇8
“大家好!我來自廣東省,我叫。大家可以叫我凌導。今天就是由我來擔任你們的導游。我們現在在開往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創立與1898你,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的第一所國立大學,是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大學之一,與清華大學齊名。”
“好了,現在已經到了北大的校門口了,請大家注意一下衛生,如有垃圾請扔到垃圾桶或垃圾袋里。好了。我們下車吧。”
現在我們來到了北大最有名的:一塔湖圖。塔是指博雅塔,塔級有十三級,高三十七公尺,本來是一座水塔,現在已成為了一處風景,供大家欣賞。湖是未名湖。當年取名時,參選的名稱很多,但都不令人滿意,最后由國學大師錢穆先生一錘定音,直接就叫“未名湖”了。圖,就是我們現在來到的圖書館。這座圖書館,已經百年歷史了。現在藏書1046萬冊,是亞洲最大的大學圖書館。
“我們接著往前走。”
“看,這就是塔和湖。現在這里是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我們一定要注意衛生。青大家慢慢欣賞。”
今天的游覽到這里就結束了,希望大家多來玩!再見。
大學的導游詞范文 篇9
曾經也偷偷做過夢,夢想高考能考上廈大,如今近在咫尺,卻只能是奢望了。感嘆20__年高考,廈大的分數線低的讓人不敢相信,20__年高考又高的讓人膽寒。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愿意回到苦澀的高中,繼續做那個未實現的夢。
從五老峰下來已是正午時分,正逢廈大開放游覽時間,游客早已排起了長龍,我早已是心潮澎湃。
從群賢校門走進廈大,映入眼簾的是筆直的棕櫚樹、寬闊的廣場,碧綠的草坪和一幢幢嘉庚風格的別致建筑。我不懂建筑,但卻被她的神韻深深打動。這是廈大最早的建筑群——群賢樓群,想必是取“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之意。樓群整體不高,磚木結構呈一字排開,寬厚的墻體,斜頂,紅瓦,西式柱子承托屋檐,拱廊與方廊上下交錯,中央主體大樓與小樓群之間木廊連接,融中國傳統建筑元素、閩南民間建筑元素和西式建筑元素于一體,真是中西合璧的典范。書到用時方恨少,我已無法用語言形容,只能一言以蔽之——好!
短暫的欣賞后,我們來到了芙蓉餐廳,體驗了一下廈大美食。據說幾年前游客是跟學生一起用餐的,隨著游客的增多,就將芙蓉餐廳三樓用作游客專用餐廳,比想象中的要好,價格雖然比學生餐廳高,但還不至于離譜,味道也還可口。
廈大有湖,名曰芙蓉。芙蓉湖畔,是乘涼休息的好地方,也是情侶幽會的好去處。湖水掩映,綠樹環繞,鳥語花香,高大的紅墻芙蓉樓群巍然屹立在湖邊,主樓圖書館霸氣側漏、氣勢磅礴,一柔一剛盡顯章法。沿湖的草坪被橫七豎八地踩出了些阡陌,錯落而不失格調;湖中央,有小島一個,繞過半個湖從雕欄玉砌的石橋方可到達,如果有位伊人,手持帛傘,依偎在橋邊,那場景真是美到了心坎兒。這是屬于兩個人的小天地,也是屬于一個人的小角落,你可以泡壺茶、拿本《詩三百》抑或是長短句,暢游詩意的書海;你也可以拿根長笛,抑或是抱把吉他,奏響浪漫的樂符……
穿過芙蓉湖,沿著主干道,來到了芙蓉隧道,這是廈大學子展示才藝的民間敦煌,是一條文藝的隧道。隧道有一千多米長,全程禁車,隧道內有創意咖啡屋,要是走累了可以坐下來小憩一下。隧道內的墻壁都是廈大學子的杰作——書法、繪畫、涂鴉數不勝數。有童年的回憶,充滿Q趣,天真無邪;有那些年在廈大的故事,溫馨而甜美;有“5·12”汶川地震的祈禱,莊嚴而肅穆……其中有一幅海賊王的漫畫簡直逼真,以至于我去摳墻壁確認真假。春去秋來,一批批文藝小清新們,用畫筆,透過形態各異的人物、鮮艷奪目的色塊、生動活潑的線條,勾勒出了一條藝術長廊,他們在這里展示才華、張揚青春、訴說過往與未來。
從芙蓉隧道出來,穿過典雅的芙蓉校舍和茂盛的鳳凰林蔭道(可惜鳳凰花未開),朝小山步行約20分鐘便到了情人谷。情人谷本是廈大的水庫,因其依山傍水,水清而林密,深幽且靜寂,含蓄而自然,便漸漸成了廈大學子讀書幽會的另一小天地,正如碑文最后一句所云:“此地為廈大青年學子幽會之佳所,被莘莘學子戲稱為情人谷”。情人谷只是民間說法,官方說法是思源谷,顧名思義——飲水思源,但可以想見的是官方是承認情人谷這一稱謂的。
情人谷,地處幽僻,若非廈大人,或者像我這種不喜歡走尋常路線的人是很難遇見的。谷不大,但也不小,樹木郁蔥,綠草如茵;壩上有石桌椅凳,零零稀稀地依偎著幾對說悄悄話的情侶;幾位大叔正忙活著穿衣,想必是剛下水游泳起來;堤壩對岸的樹林中,有一群白山羊,正專注地啃著青草,也不怕自己打擾了情侶的幽會;天空時有鳥兒飛過,水中黑天鵝在自由地漫游;一條木板橋蜿蜒在繡水綠山中,水榭亭臺錯落在其中,幾個上了年紀的老人跑著茶在垂釣,好不愜意!沿木板橋向山谷深處走去,是谷的盡頭——土豪教學基地——高爾夫球場。天然球場,依山而建,順地勢而為。“教學重地,游客止步”的標牌很醒目,我們也只好怏怏而歸。
不論是芙蓉湖,還是情人谷,還是高爾夫教學基地,都充分體現出這所百年名校開放的胸懷和以人為本的情懷。周游了半天,確實有點累了,從情人谷下來找了個文藝的郵局,在石凳上寫了一個多小時的明信片。這安靜的一個多小時,我很享受,幻想著作為一名廈大的學生該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我是沒什么可能成為廈大的一份子了,這個夢想只能由弟弟妹妹們或是后輩們來實現了。
不愧是中國最美的大學,我覺得沒有之一!短短的半天,我早已深深地愛上了它,愛上了它的開放包容,愛上了它的大氣磅礴,愛上了它的文藝清新,愛上了它的雕梁畫棟,愛上了它的一草一木,愛上了它的獨一無二……
遺憾的是時間有限,還有好幾個地方沒去,比如上弦場、魯迅紀念館等,以后有機會再去廈門,必去廈大。
大學的導游詞范文 篇10
前段時間,我們全家去了廈門。廈門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有很多美麗的景點,比如說:胡里山炮臺、鼓浪嶼等等。但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美麗的廈門大學。
廈門大學建于1921年,距離現在有90多年的歷史了。為了不打擾上課的學生,每天只在12點以后接待700名游客。因此,每天12點之前,廈門大學的門口就排起了一條長長的隊伍,我也是其中一位。雖然排隊很枯燥,但也有收獲――我買了一份廈大的手繪地圖。站在隊伍中,我還看見了校門上方“廈門大學”四個大字,那是魯迅先生寫的,真是寫得遒勁有力啊!這時,12點到了,那張手繪地圖就開始指引我的足跡,帶著我去觸摸這個最美的校園,去觸摸她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剛進校園,我立即被兩旁的榕樹吸引了。榕樹高大茂盛,長著許許多多長長的胡須。我忍不住抱住它,叫爸爸給我照一張相。我們沿著道路往前走,看見了芙蓉湖,芙蓉湖像一面大鏡子,湖水碧綠,湖面平靜。湖邊有很多人,有的在跳舞,有的散步,有的嬉戲,還有的在看書。我站在湖邊,看著這些美景,不由得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真是令人心曠神怡啊!這時,游來了幾只黑天鵝,平靜的湖水立刻被劃出了一圈圈波紋。只見他們不慌不忙來到游客身邊,優雅地啄食游客手中的食物,真可愛。
除了美麗的景觀,廈大還有悠久的人文歷史,廈門大學人才濟濟,名師薈萃。許多著名的大師曾經這里任教,比如:魯迅、陳景潤、易中天等等。他們培養了很多很多優秀的畢業生。現在這些畢業生正在為建設祖國作貢獻。我在心里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努力學習,爭取也考進廈門大學,成為祖國建設的棟梁之材!
大學的導游詞范文 篇11
大家都知道,清華大學是一所著名大學,如果我要問你,清華大學的歷史,你應該就說不出來了吧。那好,我現在就告訴你。
,農歷六月初四,成立游美學務處,總辦周自齊。 ,農歷四月初一,清華學堂開學。
清華大學的創建時期
清華大學的前身是清華學堂,始建于,當時是由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清華學堂更名為清華學校。設立大學部,開始招收四年制大學生,并開設國學研究院。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擁有文、法、理、工等院系,盛極一時。
清華大學的發展時期
清華大學的初期發展,雖然滲透著西方文化的影響,但學校十分重視研究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瑰寶。以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陳寅恪、趙元任等為代表的清華學者,
清華大學 校園風景主張“中西兼容、文理滲透、古今貫通”,形成了著名的“清華學派”,對清華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培養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學術大師,在中國近現代學術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可謂光耀西山。
在自然科學方面,清華培養的人才同樣是群星璀璨,他們中有竺可楨、段學復、在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勛章”的20位功勛中,有9位是清華校友。截至20xx年12月底,1537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近20%為清華大學校友。
在清華的天空中,有太多我們引以為豪的學術大師、興業之士和治國之才。抗日戰爭爆發后,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在昆明組成西南聯合大學,清華校長梅貽琦任聯大校務委員會主席,實際主持校務。在戰火紛飛、物質條件極度匱乏的歲月里,師生休戚與共、艱苦辦學,聯大也以名師云集、水平高、學風好而蜚聲海外,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抗日戰爭勝利后的1946年,清華大學遷回清華園原址復校。
國立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運動中,在震撼全國的一二·九運動中,在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斗爭中,一代代清華仁人志士在探求救國道路、傳播先進思想、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斗爭中成為后世的楷模。 1949年后,校長梅貽琦等人隨國民政府遷往中國臺灣。清華歸屬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更名“清華大學”1955年,梅貽琦在新竹主持國立清華大學“在臺復校”,沿用原校名。二十世紀80年代以來,兩校交往日漸頻繁,“一筆寫不出兩個清華”。20xx年,兩岸清華大學還將共同舉辦“百年校慶”的相關活動。
1952年中國高等教育體系仿照蘇聯社會主義模式進行大規模的院系調整,清華的1934年6月,清華的院系研究所、文學院、理學院、法學院、農學院、航空等院系被迫割離母校而劃歸北京大學等校,同時吸收國內其他高校的工科院系,使清華大學成為一所多科性的工科大學,重點為國家培養工程技術人才,這一做法現為多數校友及學術界、教育界強烈否定。1952年11月蔣南翔出任清華大學校長,積極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辦學道路,在培養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工程技術和尖端科技人才方面成績卓著。他提出“爭取健康地為祖國工作五十年”口號,激勵清華人至今。毛澤東主席題寫的校名。
從1953年起率先實行“政治輔導員”制度,讓優秀學生黨員“雙肩挑”(專業學習和政治工作),延續至今。當時的清華被稱為“紅色工程師的搖籃”。 同年,清華著手進行“學習蘇聯先進教育經驗”的教學改革,按計劃培養技術人才,從學分制轉為學年制,學制延長,建立教學大綱,翻譯大量蘇聯教材,加強基礎課,聘請蘇聯專家講學。1955年后,增設實驗核物理、放射性稀有元素工藝學等新技術專業。1958年后,開展教育領域“大躍進”。實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勤工儉學、教育支援農業,清華師生承擔了密云水庫、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等實踐工作。 1978年以來,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過程中,清華逐步復建了理科、經濟、管理、人文、社會科學等各學科,恢復了綜合性大學的布局,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
高校院系調整前后,清華大學院系的變化目前,清華大學設有建筑學院、土木水利學院、機械工程學院、航天航空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理學院、生命科學學院、醫學院、地球科學學院(籌)、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美術學院、應用技術學院等,以及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20xx年9月28日成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同時撤銷該建制)、生物信息與系統生物學、醫學系統生物學研究中心等院系。清華大學已成為一所具有理、工、文、法、醫學、經濟、管理、藝術等學科的綜合性大學。 水清木華,鐘靈毓秀,清華園散發著獨特的精神魅力。
清芬挺秀,華夏增輝,今天的清華大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新時代的清華人繼承“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的優良傳統,秉承“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和“行勝于言”的校風,努力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大學的導游詞范文 篇12
中山大學,原名廣東大學,是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家孫中山先生于創辦的。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名為中山大學。
1931年中山大學設有文、法、理、農、醫五個學科,同年將學科改稱學院。1934年設工學院,1935年設研究院,始招研究生。1937年發展為文、理、法、工、農、醫、師范7個學院和1個研究院,31個系。抗日戰爭期間,曾先后遷址廣東羅定、云南澄江、廣東坪石、東江、連縣登地。1945年回遷廣州石牌。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工、農、醫、師范等4個學院從中山大學劃出,中山大學成為了一所以文理科為基礎的綜合性大學,校址由廣州石牌遷至康樂園。
中山大學有著深厚的學術傳統,七十五年來,吸引了大批蜚聲海內外的專家學者,郭沫若、魯迅、馮友蘭、陳鐘凡、羅常培、傅斯年、趙元任、顧頡剛、董作賓、周谷城、俞平伯、陳寅恪、岑仲勉、劉節、梁方仲、冼玉清、王亞南、馬采、容庚、商承祚、董每戡、詹安泰、王季思、王力、楊樹達、鐘敬文、朱謙之、楊成志、吳康、楊榮國、蒲蟄龍等都曾在中山大學任教,形成了以“嚴謹、求實”為特征的良好學術風氣。中山大學也成為了中國南方文化與學術的重鎮。
經歷了七十多年的辦學歷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所進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中山大學取得了較大發展,已成為一所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管理科學的多科性綜合大學。目前,中山大學設有人文科學學院、外國語學院、法政學院、嶺南(大學)學院、管理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地球與環境科學學院、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教育學院等12個學院,以及研究生院、高等繼續教育學院、網絡教育學院。擁有35個研究所、47個研究中心,37個學系,48個本科專業。共有5個國家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專業53個,碩士學位授權專業96個,還有2個碩士專業學位點。還擁有物理學、生物學、化學、數學、歷史學、管理學6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中國古代文學、動物學、光學、高分子化學和物理等4個國家級重點學科;有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哲學、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等6個國家文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有中國第一個大學生體育訓練基地。
全校有教職工3743人,其中教師1549人。教師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3人,博士生導師210人,教授320人,副教授534人,講師489人。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4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人選7人,近年來,共有9位教師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資助。在校各類學生23070人,其中博士生550人,碩士生1776人,本科生9525人,外國留學生181人。
中山大學不僅師資力量比較雄厚,而且教學實驗設備比較齊全。在全校77個實驗室中,超快速激光光譜學實驗室和生物防治實驗室是國家重點實驗室;水生經濟動物繁殖、營養和病害控制實驗室與植物基因工程實驗室是國家重點學科專業實驗室,其設備和研究水平居國內外先進行列;近代物理、引力波探測、靜電加速器、電子顯微鏡、同位素應用、計算、電化教育、測試等實驗室(中心),擁有目前國內外較為先進的儀器設備。圖書館藏書334萬冊,各類期刊萬余種,并開展國際聯機檢索服務。1995年底,順利建成規模可觀的學校校園網。
中山大學地處廣東,毗鄰港澳,對外學術交流活躍。與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和地區的100多所著名大學、學術機構和團體建立了學術交流關系,其中有30多所簽署了交流協議。每年派出大量人員到國外及港澳地區講學、進修、考察和參加學術會議。先后授予鄒至莊、霍英東、曾憲梓、何善衡等為中山大學名譽博士,聘請了楊振寧、鄒至莊、陳省身、楊慶、朱經武、丘成桐、沈元穰、錢慶文、饒宗頤、橋本初次郎、費爾班克、陳香梅、等一批知名學者、教授為中山大學名譽教授和客座教授,還聘請了許多外國專家、教師來校講學、任教。
自國家設立重點大學制度以來,中山大學一直是全國重點大學之一,也是我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的單位之一。學校有權評審和授予教授、副教授職稱。中山大學已經建立起學士—碩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學校本科教育質量不斷提高;研究生院是華南地區唯一的研究生院,是華南地區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重要基地。歷年來,中山大學在教學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才,其中既有國家一流的專家學者,也有各級黨政領導,更有各行各業的業務骨干以及一批遍及海內外的企業家。[1]
改革開放以來,海內外校友和各界人士給予中山大學大力支持,捐建教學科研生活用樓、添置實驗儀器設備、捐贈各類圖書資料、設立獎教獎學金,累計各類捐助達3億多元。霍英東、梁銶琚、何善衡、曾憲梓、姚美良、冼為堅、熊德龍、方潤華、盧雪兒、朱孟依等分別捐資興建了英東體育中心、梁銶琚堂、善衡堂、曾憲梓堂、永芳堂、冼為堅堂、熊德龍學生活動中心、方潤華樓、馬文輝堂、外語學院大樓等,嶺南大學校友籌款資助我校嶺南(大學)學院,興建嶺南堂、伍舜德圖書館、林護堂、黃銘衍堂、黃傳經堂,嶺南行政中心等,香港何氏教育基金會、香港培華教育基金會、香港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基金會、美國嶺南基金會,孔安道基金會以及美國、加拿大、澳門等地的中大校友會、嶺南大學校友會,都給予中山大學很大支持。
1999年9月,中山大學與珠海市人民政府簽定協議,合作建設中山大學珠海校區。珠海校區面積33平方公里,為中山大學在下個世紀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拓展了辦學的空間,以此為依托,中山大學將擴大辦學規模,提高辦學層次,走上快速發展的軌道。
中山大學座落在廣州珠江之濱,校園面積45平方公里,康樂園中樹木蔥籠,綠草如茵;珠海校區依山面海,幽靜怡人,是不可多得的讀書治學的勝境。
大學的導游詞范文 篇13
中山大學由孫中山先生創立于,現為國家“985工程”大學和“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同時也是教育部批準建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
在20xx年英國《泰晤士報》世界大學排行榜中排在171位(大陸第五名),國際聲譽和影響明顯擴大。學校的一批學科在國內和國際學術領域有更大的影響,中山大學在15個學科領域的論文總被引次數進入全球前1%,僅次于北京大學,與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浙江大學并列國內高校第2位。這15個學科領域分別是化學、臨床醫學、物理學、生物與生物化學、材料科學、分子生物與遺傳學、工程學、植物與動物學、環境/生態學、藥理學與毒理學、神經與行為科學、數學、微生物學、農業科學和社會科學總論。ESI數據庫共22個學科領域,15個學科領域進入全球前1%,已超過ESI數據庫學科領域三分之二。論文總影響力(總被引次數)達126276篇次,世界排名399位,處于前0.08%的位置;十年間我校ESI論文的篇平均被引次數為7.65,在國內高校排第4。
1835年,美國的伯駕醫生在廣州設立醫局,培養了中國最早的西醫醫生。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博濟醫院,于1866年設立醫學堂,這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專科教育機構。1888年,由美國人開設的格致書院在廣州開學。
,孫中山先生親手將清末以來在廣州地區建立地實行近代教育模式的學校,包括國立廣東高等師范學校、廣東公立法科大學以及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等整合為一體,創立國立廣東大學,并親筆題寫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孫中山先生逝世后,學校于定名為國立中山大學。至上世紀三十年代,國立中山大學設有文、理、法、工、農、醫、師范等7個學院。1935年設立研究院,開始招研究生。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后,原中山大學的多個院系專業被分出,其中文理科院系與嶺南大學相關院系合并,組成新中山大學;同時,兩校的醫學院分出后,另行合并組建專門的醫科院校,后又將廣州的光華醫學院并入,幾經易名,最后定名為中山醫科大學。這兩所同根同源的大學,分別是教育部和衛生部直屬的重點大學,共同繼承了由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親手創辦的中山大學和開創中國近代教育體系的嶺南大學的辦學傳統,形成了獨特的辦學特色和大學風格,為當代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20xx年10月,原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合并組建新的中山大學,進一步地拓寬了學科結構,成為一所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工學、醫學、藥學、經濟學和管理學等在內的綜合性大學。
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及學術傳統。柯麟、梁伯強、謝志光、陳心陶、陳耀真、秦光煜、林樹模、周壽愷、鐘世藩、毛文書、陳國禎、李紹珍等著名醫學專家曾在中山醫科大學任教。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全國共有56位一級教授,其中有12位在原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任教。學校名家大師薈萃,他們優秀的品格和精湛的學術造詣熏陶著一代代莘莘學子,形成了良好的學術風氣,許多才華橫溢的畢業生成為了社會各界的杰出人才。
學校現有四個校區,總面積達6.17平方公里,分別坐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濱。廣州南校區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區占地0.39平方公里,廣州東校區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區占地3.48平方公里。
一批學科如歷史、哲學、公共管理、工商管理、數學、生物學、物理、化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等在國內的優勢得到了鞏固,特色更加鮮明,有的研究方向已達到了國際水平,在國際學術界的話語權和影響日益增大。
中山大學還利用三期“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推進學科的交叉融合。如通過通過臨床常見疾病早期預警和早期診斷研究項目推動臨床與基礎醫學的交叉,通過行政改革與政府治理研究項目推動公共管理與政治學交叉融合,通過粵港澳區域合作項目推動經濟學、工商管理、法學、地理學等交叉融合。這些項目的建設,探索了學科交叉融合機制,在組織跨學科力量針對共同的科學問題開展研究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同時,我校利用有關重點學科建設項目,根據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及支柱產業、新興產業規劃,加強建設新興學科。如通過華南水產養殖動物質量安全與疾病控制生物技術項目發展海洋科學等學科,利用基于華南天然產物活性成分的結構改建、篩選及新藥研發項目發展新藥研制等新興學科,進一步整合了學科力量,實現資源共享,布局和發展了一批面向國家和廣東戰略新興產業的應用學科和工程技術學科,使學科布局更趨合理,結構更為優化。
當前,中山大學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今后五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學校的發展戰略目標是:把中山大學建設成為文理醫工各具特色融合發展,具有廣泛國際影響的世界一流大學。
大學的導游詞范文 篇14
中山大學(Sun Yat-sen University),簡稱中大,位于廣東省廣州市,由孫中山先生親手創立,初名國立廣東大學,后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學校于定名為 "國立中山大學"。今日的中山大學,由1952年院系調整后分設的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于20xx年10月合并而成。
中山大學共有四個校區,總面積達5.972平方公里,分別座落在珠江之畔的廣州和南海之濱的珠海市,廣州南校區(康樂園)占地1.208平方公里,廣州北校區(醫科總部,位于中山二路)占地0.203平方公里,廣州東校區(大學城)占地0.989平方公里,珠海校區占地3.571平方公里。學校圖書館總建筑面積10萬余平方米,擁有正式出版書籍490.7萬冊、電子圖書數字資源量8964GB。另外,學校建立了規模可觀的校園網,覆蓋四個校區,網絡信息點數已經達到74213個,規模居中國高校校園網前列。中大不斷完善教學設施和學習資源,為學生提供一個最優質的學習環境。
中山大學已有百年的辦學歷史,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發展至今,中山大學已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一所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建設院校,入選"珠峰計劃"、"111計劃"、"千人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為中管副部級大學,設有研究生院。
目前,中山大學設有42個學院和5個直屬系,在119個本科專業招生。
大學的導游詞范文 篇15
大家都知道,清華大學是一所著名大學,如果我要問你,清華大學的歷史,你應該就說不出來了吧。那好,我現在就告訴你。
1920_年,農歷六月初四,成立游美學務處,總辦周自齊。 1920_年,農歷四月初一,清華學堂開學。
清華大學的創建時期
清華大學的前身是清華學堂,始建于1920_年,當時是由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1920_年,清華學堂更名為清華學校。1920_年設立大學部,開始招收四年制大學生,并開設國學研究院。1920_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擁有文、法、理、工等院系,盛極一時。
清華大學的發展時期
清華大學的初期發展,雖然滲透著西方文化的影響,但學校十分重視研究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瑰寶。以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陳寅恪、趙元任等為代表的清華學者,
清華大學校園風景主張“中西兼容、文理滲透、古今貫通”,形成了著名的“清華學派”,對清華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培養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學術大師,在中國近現代學術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可謂光耀西山。
在自然科學方面,清華培養的人才同樣是群星璀璨,他們中有竺可楨、段學復、在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勛章”的20位功勛中,有9位是清華校友。截至20_年12月底,1537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近20%為清華大學校友。
在清華的天空中,有太多我們引以為豪的學術大師、興業之士和治國之才。抗日戰爭爆發后,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在昆明組成西南聯合大學,清華校長梅貽琦任聯大校務委員會主席,實際主持校務。在戰火紛飛、物質條件極度匱乏的歲月里,師生休戚與共、艱苦辦學,聯大也以名師云集、水平高、學風好而蜚聲海外,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抗日戰爭勝利后的1946年,清華大學遷回清華園原址復校。
國立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運動中,在震撼全國的一二·九運動中,在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斗爭中,一代代清華仁人志士在探求救國道路、傳播先進思想、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斗爭中成為后世的楷模。1949年后,校長梅貽琦等人隨國民政府遷往中國臺灣。清華歸屬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更名“清華大學”1955年,梅貽琦在新竹主持國立清華大學“在臺復校”,沿用原校名。二十世紀80年代以來,兩校交往日漸頻繁,“一筆寫不出兩個清華”。20_年,兩岸清華大學還將共同舉辦“百年校慶”的相關活動。
1952年中國高等教育體系仿照蘇聯社會主義模式進行大規模的院系調整,清華的1934年6月,清華的院系研究所、文學院、理學院、法學院、農學院、航空等院系被迫割離母校而劃歸北京大學等校,同時吸收國內其他高校的工科院系,使清華大學成為一所多科性的工科大學,重點為國家培養工程技術人才,這一做法現為多數校友及學術界、教育界強烈否定。1952年11月蔣南翔出任清華大學校長,積極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辦學道路,在培養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工程技術和尖端科技人才方面成績卓著。他提出“爭取健康地為祖國工作五十年”口號,激勵清華人至今。
從1953年起率先實行“政治輔導員”制度,讓優秀學生黨員“雙肩挑”(專業學習和政治工作),延續至今。當時的清華被稱為“紅色工程師的搖籃”。同年,清華著手進行“學習蘇聯先進教育經驗”的教學改革,按計劃培養技術人才,從學分制轉為學年制,學制延長,建立教學大綱,翻譯大量蘇聯教材,加強基礎課,聘請蘇聯專家講學。1955年后,增設實驗核物理、放射性稀有元素工藝學等新技術專業。1958年后,開展教育領域“大躍進”。實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勤工儉學、教育支援農業,清華師生承擔了密云水庫、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等實踐工作。 1978年以來,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過程中,清華逐步復建了理科、經濟、管理、人文、社會科學等各學科,恢復了綜合性大學的布局,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
高校院系調整前后,清華大學院系的變化目前,清華大學設有建筑學院、土木水利學院、機械工程學院、航天航空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理學院、生命科學學院、醫學院、地球科學學院(籌)、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美術學院、應用技術學院等,以及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20_年9月28日成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同時撤銷該建制)、生物信息與系統生物學、醫學系統生物學研究中心等院系。清華大學已成為一所具有理、工、文、法、醫學、經濟、管理、藝術等學科的綜合性大學。水清木華,鐘靈毓秀,清華園散發著獨特的精神魅力。
清芬挺秀,華夏增輝,今天的清華大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新時代的清華人繼承“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的優良傳統,秉承“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和“行勝于言”的校風,努力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大學的導游詞范文 篇16
清華大學是一所歷史非常悠久的學校,它所在的地區是北京西北郊的名勝園林區,最早在明朝的時候,這里是一個私家園林。清朝時,這里是圓明園的一部分,叫做熙春園,是康熙皇帝的行宮。道光年間,道光皇帝把熙春園分為兩部分,西邊的一部分取名為近春園,東邊的一部分仍舊叫做熙春園。后來咸豐皇帝即位,將熙春園改名為清華園。這就是“清華園”這個名字的最早由來了。
而要說到清華大學的建立,則是和一起重大的國恥事件——八國聯軍侵華相聯系的,所以老一代的清華人都把我們的學校稱之為“國恥紀念碑”.
,八國聯軍侵華,清政府慘敗,于與八國列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條約中規定清政府必須向列強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加在一起為9.8億兩。當時的美國政府分得了3200萬兩,折合美元為2400萬元。
后來美國政府覺得賠款“實屬過多”,所以決定拿出賠款的1/2在中國培養留美學生。,中美兩國政府達成協議,決定成立留美預備學校,校址選在清華園,經兼管學部和外交部的軍機大臣葉赫那拉氏那桐批準,于開始興建校舍,,第一批校舍建成,4月29號學校開學,取名為清華學堂,這就是清華大學最早的歷史紀元了。 辛亥革命后,清華學堂改名為清華學校
,校園占地約450畝,全校師生只有1000多人。直到,清華學校才開始招收大學本科生,當時設了留美預備部、大學部、國學研究院三個部門,開始由一所留美預備學校逐步向完全的綜合性大學過渡。成立“國立清華大學”,清華大學開始得到長足的發展,,清華大學最后一班留美預備生畢業,結束了我們的留美預備學校的歷史。 1931到1937年是清華大學的蓬勃發展時期,當時梅貽琦任校長,開始廣聘名師,實行名主治校,而且還建立起來了在我國工程教育史上有重要意義的清華工學院。這一時期被清華人稱為“黃金時期”.
但是很不幸的是,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當時的北平非常不平靜,很多大學開始南遷,清華大學首先南遷長沙,成立長沙臨時大學,后來又遷到昆明,與北京大學、天津南開大學聯合組成“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抗日戰爭持續了8年,西南聯大也堅持了8年
當時的條件非常艱苦,但是正是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卻是清華歷史上出人才最多的時期之一,如最早獲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楊政寧、李政道,中國“兩彈元勛”鄧稼先,都是畢業于西南聯大時期;著名的民主人士聞一多、吳晗等,都在西南聯大任教。當時西南聯大的校訓是“剛毅堅卓”,正是這四個字鼓勵清華的學生們克服重重困難,不斷進取。 抗日戰爭勝利后,1946年,清華大學才遷回清華園復校,當時只設了文、法、理、工、農等5個學院,共26個系。1952年,全國高校進行院系調整,清華大學響應國家發展工業的號召,調出文、法、理、農四個學院,其中文科基本上都并入了北京大學和人民大學,理科并入了北京大學,其他的院系則成立了一些新的學校,比如現在的北京農業大學
就是我們的農學院分出成立的,還有總理溫母校中國地質大學,就是當時清華大學地質系分出后成立的,還有因為神州五號升空而名聲大噪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也是當時我們的航空航天系分出成立的。當時的清華大學,只留下了工學院,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工程技術人才,被稱為“工程師的搖籃”.
1978年以來,清華大學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逐步恢復了理科、文科、經濟和管理類學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繼續教育學院,1999年,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并入,成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xx年,在教育部批準下,我校成立了醫學院,20xx年4月成立新聞與傳播學院,20xx年5月18日,清華大學恢復了航空與航天系,并將他擴大為航空與航天學院,它的首任院長是神州五號的總設計師,清華大學1952級校友王永志先生。
清華大學發展到現在已經有了13個學院,53個系,成為了一所具有文、法、理、工、醫、經濟、管理、航空和藝術等學科的綜合性大學。今天的清華大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全體師生員工的奮斗目標是:到20xx年百年校慶之時,爭取把清華大學建設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學。
(在荒島)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叫做近春園遺址公園,“近”是遠近的近,“春”是春天的春。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火燒圓明園,近春園也遭到嚴重破壞。到同治年間,同治皇帝想重修圓明園,因此拆除了近春園的所有殘存建筑
最后因為種種原因圓明園沒有修成,而近春園的所有建筑材料也不知去向,從此淪為“荒島”達100余年。現在一提到荒島,清華人都知道是這個地 方。直到1979年,學校才決定徹底改造荒島,在島上種植草坪,修建假山、亭子。經過幾年的改造,荒島終于成了現在這處具有歷史和文化氣息的勝跡。
現在樹立在我們面前的是我國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雕像。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很多著名的治學思想,如我們所熟悉的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溫故而知新”等。
這尊孔子塑像是清華的一位畢業生專門從孔子的故鄉山東曲府運過來的,它的寓意就是希望清華的學生們不要忘記傳統的儒家思想,希望理工科的學生能多關注人文科學。此外大家身后的這塊紀念碑和對面山坡上的零零閣也都是清華的畢業生贈送給母校的禮物,在清華大學像這樣的小紀念物可以說是數不勝數。
在這里我要簡單給大家介紹兩個清華大學的著名人物,第一個是吳晗先生。吳晗是清華大學1934屆畢業生,在校時因為學習非常刻苦,在學術上很有成就,所以被同學戲稱為“太史公”.他從清華畢業后,就一直留校擔任助教、教員、教授等職,1949年北平解放后,曾調任北京市副市長。“文革”期間,吳晗因著有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而受到嚴酷迫害,1969年10月11日慘死于獄中。后來,清華的師生為了永遠紀念這位杰出的校友、學者,在荒島上立了一尊吳晗的塑像,并且修建了“晗亭”,亭內匾額“晗亭”兩字是1984年鄧小平親筆手書。
與晗亭相連的是“臨漪榭”,“臨”是面臨的“臨”,“漪”是漣漪的“漪”,“榭”則是指水邊的亭子的意思,臨漪榭是遺址內唯一象征性的舊物恢復。 在我們正前方的這座亭子,叫做“荷塘月色亭”,關于這個亭子,還必須提到一個人,它就是我國近代杰出的教育家、詩人和散文作家朱自清。朱自清畢業于北大哲學系,于應聘來清華執教,前后擔任過國文系教授、系主任、圖書館長等職。
我想在座的各位同學肯定都讀過朱自清寫的散文,像《背影》、《春》,《荷塘月色》等,其中《荷塘月色》就是描寫近春園的景觀。7月 由于蔣叛變革命,中國處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心里非常不平靜,當時他就寫了《荷塘月色》這篇文章
并且在文章里描述了一幅清幽美妙的圖畫:曲曲折折的荷塘,密密田田的葉子,星星點點的荷花,淡淡的月光,默默的荷香…實際上,這一切都折射出了當時他苦悶和孤獨的心情。 朱自清于1948年8月因貧病交加而逝世,臨終之前他還囑告家人,說他已經簽名拒絕“美援”,因而不要再買政府配售的廉價美國面粉,毛澤東稱頌他“寧死不領美國救濟糧”,說的就是這件事情。后來,清華師生為了紀念朱自清同志,就在此建了“荷塘月色亭”以資紀念。亭內懸掛的“荷塘月色”四字是來自朱自清文章手稿中集下的手跡。近春園一直以來都是教職員工和學生的休閑場所。
現在我們所在的地方就是清華大學的中心地帶,也是清華大學早期建校的地方,還是清華景色最美的區域之一——清華園了,在這里匯聚了清華大學幾個時期的建筑,而且很多建筑在20xx年的時候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華學堂是一棟德國古堡式的建筑。清華學堂是建校初期興建的首批校舍中的主體建筑,建于1909到,建成后作為學生教室。學堂總面積約為4650平方米,大門外正上端書寫的“清華學堂”四字,就是清朝末期軍機大臣那桐所書。起,學校在這里增設了“國學研究院”,當時著名的四大導師,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以及著名的考古學家李濟,文學家吳宓等在這里薈聚,培養了整整一代“國學”研究家,為這所樓房增添了新的文化色彩。解放前和解放初,學校的總領導機構基本上都設在這里。后來,以梁思成為主任的清華建筑系進入此樓,清華學堂成為該系的專用館。現在為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的辦公樓,研究生的活動都是在這里舉行的。
清華的首期建筑除了清華學堂外,還有一處就是二校門了。二校門是清華最早的學校大門,始建于,門上端大理石上鐫刻著那桐題寫的“清華園”三個大字。 1933年,清華住宅區進行擴建,校園圍墻外移,新建了西大門,從此,習慣上稱原大門為“二校門”
這就是二校門這一名稱的由來。十年動亂期間,二校門被當做四舊而被徹底破壞,在原址上修建了一尊很大的毛主席塑像,80年代拆掉。一直到90年代初期,在一些校友的倡議并集資下,經學校同意依照片重建,終于在1991年恢復了這一個校園文物。現在二校門已經成為了清華園的標志性建筑,來到這里的師生們,都喜歡在這里合影留念。
大禮堂、科學館、西區體育館和圖書館被稱為清華大學第二批建筑中的四大建筑。大禮堂建于9月,建成于3月,一共耗時3年,它是一座羅馬式和希臘式相混合的建筑,圓頂、銅門、門前有四根兩人合抱粗的漢白玉大石柱,看上去非常的莊嚴雄偉,而且它又位于清華大學的中心地帶,所以一直被清華的師生員工視為自己堅定、樸實、不屈不撓性格的象征。大禮堂建筑面積為1840平方米,高27.6米,有座位1200個,是當時國內高等學堂中最大的禮堂兼講堂,可容納全校一切人員聚會。大禮堂建成后,很多重要會議都在這里召開,很多反帝愛國運動也是從這里動員出發。現在這里仍然是學生們舉行各種活動的場所,每年清華學生學士學位的頒發也是在這里進行。1997年香港回歸的時候,中央電視臺同一首歌節目組來到清華大學演出,就是以大禮堂為背景的。
在建大禮堂時,因為當時的美國政府不信任中國的建筑技術和建筑材料,所以他是由美國政府出資,美國設計師設計,建筑大禮堂用的一磚一瓦也是從美國先由水路運到天津塘沽,然后再運到北京,花費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現在在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還有一棟和它一模一樣的建筑。 大家左邊的這2棟樓,分別是第一、第二教室樓。第一教室樓建于1952年,一樓是兩個大階梯教室,二、三樓也有大小教室數間,剛建成時是全校的主要課堂之一,到現在仍然是學生上課自習用的教室樓。
第二教室樓建于1954年,里面有三個大教室和一個大會議室,一直以來就是學生上課自習的場所,學校的很多會議、活動也是在這里進行。實際上,第一、第二教室樓代表了50年代清華校園的蘇式建筑風格。
在清華還有很多的小紀念物,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日晷了。這是1920級學生畢業時獻給母校的禮物。它的上部是中國古典計時器——日晷的造型,下部的底座上刻著“行勝于言”四個字,這是1920級學生的名言,也是清華大學的校風,就是鼓勵清華的同學們少說多做
發揚實干的精神。日晷是我國古代一種簡單的計時器,它是根據太陽光對一個傾斜的指針所產生的陰影的位置來表示時間。一般都是把一個不銹鋼的指針裝在一個石刻的圓盤的中心,再將圓盤斜臥在一個平臺上,南高北低,使指針的上端正指北極,下端正指南極。圓盤的上下兩面各刻上12個時辰,當太陽正南的時候,針的投影正好投在正北的方向,也就是午時。每當春風以后看圓盤上面的影,秋風以后看下面的影。
清華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梁啟超先生以《君子》為題給清華學生進行了一次演講,其中,他引用了《周易》中“乾”、“坤”二字的卦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意思就是說人應該像天的運行一樣,剛勁強健,風雨無阻,不受外界的干擾。人也應該像大地一樣柔順,培養出公而無私、寬厚為懷的高尚品格。只有這樣,才能擔負起建設祖國的重任。演講過后,學校就以此八字為校訓,設計校徽,從而永久流傳。
大學的導游詞范文 篇17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導游劉導,接下來就由我給大家講解清華大學的風景。
北京的清華大學不僅是一所全國聞名的大學,還是一處美麗的旅游勝地。
這里是清華西門,請大家跟我向東走,大約200米就會來到二校門。二校門建于,是一座古典優雅的青磚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大家可以在這里拍下照哦!想聽它上面有什么,請聽仔細:門額上方有用銅書寫的“清華園”三個繁體大字!
現在大家要注意了!在我們的面前是大禮堂!大禮堂占地面積為1840平方米,體積為12350立方米,高44米,是國內高校最大的禮堂。它是由美國建筑師亨利·墨菲建造的。大家千萬不要恨他!雖然當時我們比美國差,但是現在不好起來了嘛!
向西200米,就是水木清華。水木清華是清華校園里最著名的一道景點,被稱作清華園的“園中之園”。水木清華,顧名思義是碧水和綠樹加起來的景色,水域面積為1000平方米,樹木有100多棵。水和木互相襯托,更加顯示出獨特的美。若是在夏天來到水木清華,你定會看到那大得像傘一樣的荷葉,紅得像寶石一樣的荷花。
各位游客,今天的清華大學半日游就到這里了,祝大家旅程愉快。
大學的導游詞范文 篇18
各位游客們大家好,我是您們的導游小北,今天我們參觀的中國最著名學府之一—清華大學
華大學創辦于,是中國最著名的大學,也是全中國大學的典范,很多人都會來這瞻仰一下最高學府的樣子。清華校園曾是皇家園林,亭臺樓榭與湖水樹林相映,環境非常優美,園中的建筑大多中西合璧,顯得高貴典雅。
清華大學的主要景觀位于西門附近,不過近幾年為了保證校園學生學習秩序,西門附近進行了進入管制。游客從西門進入需要按照開放時間,持身份證排隊登記,然后進入。除西門之外,東門、北門等幾個校門一般全天開放,個人參觀可以隨時進入,從東門、北門進入也可以游覽整個校園,但需要步行約1.5公里左右到達西門附近的景觀區,而且這個開放并非官方同意,在監管較嚴時也會出現無法進入的情況。僅游覽西門部分的主要景觀再從西門離開,僅需步行約2公里,走走看看1小時即可。清華整個的校園較大,長寬都有兩公里左右,若要到校園其他地方逛逛則需3小時左右甚至更久。
清華校園內的主要景點有近春園、水木清華、大禮堂、清華學堂、二校門等,可以從西門進入后順時針一一參觀。
近春園是原來皇家園林的中心地帶,有湖水、小亭和蔥郁的樹木,環境清幽。小湖里面種滿了荷花,每到夏季開放,十分漂亮。這個荷塘也正是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所描寫的荷塘,可以好好觀賞一下。
水木清華、大禮堂和清華學堂是清華園里最著名的三座建筑。水木清華建于湖水旁邊,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筑。大禮堂的建筑則是西式的圓頂紅墻,在大禮堂旁邊還有一片大草坪,草坪和大禮堂的合影也是清華形象的代表之一。清華學堂是一座別致的二層小樓,是清華大學的第一批校舍,有灰色的墻磚、白色的立柱,中西合璧,建筑非常優雅。 二校門位于清華學堂的南側,這座乳白色圓拱式校門的照片流傳甚廣,是清華最為著名的景點,也是清華的代表形象,絕大多數游客都會在此留影紀念。
位于這些主要景點區域的東側是清華的主要教學區、研究所和生活區,若有興趣可以前去參觀一下,感受最高學府的學術氣息,不過要注意不要打擾到學生們的生活和學習。校園較大,還有些人在校內提供自行車出租服務,一般每小時10-20元左右,需要押一定的押金或押身份證。不過這些服務均屬于私自開設,并非官方提供的正規服務,不推薦選用。
大學的導游詞范文 篇19
廈門大學是中國最美的大學。
廈門大學最有名的景點是芙蓉湖,走進廈門大學直走50米,有一個拐彎處,從右走,大約30米就到芙蓉湖了。湖面上風平浪靜,這時,淘氣的風娃娃吹了一口氣,把湖邊的楊柳上的柳條吹動了柳條拂動著湖面,湖面上漂起了微波。湖水清澈見底時不時還能看到小金魚的身影。
芙蓉湖中央有一個小島,通向小島的路只有一條橋,這座橋是一座木吊橋,吊橋是60塊木板組成,島上有兩只黑天鵝,還有一棵大榕樹,黑天鵝的屋子是用木板做的,里面還有幾只小天鵝呢!
教學樓里是一片和諧的景想,干凈的墻壁,整齊的桌椅和油亮的黑板,還有寬敞的教室。
教學樓后面有一個花園,里面有好多花草樹木,有雞蛋花,鳳凰花,百合花……草有含羞草,檸檬草,地毯草……樹有合歡樹,椰子樹,鳳凰樹……美麗極了!
廈門大學真是太美了,如果你來到廈門,一定要來這里哦!
大學的導游詞范文 篇20
清華大學位于北京西郊風景秀麗的清華園。是一所綜合大學,是當代中國最著名的學府之一,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清華大學的前身是清華學堂,始建于,是清政府利用美國“退還”的一部分庚子賠款創辦的一所留美預備學校。一次,清華學堂的建立,帶有民族屈辱的印記。
辛亥革命爆發后,清華學堂改為清華學校。清華改辦大學,成立大學部,增設研究院國學門(通稱“國學研究院”)。夏,清華學校由國民政府接管,命名為“國立清華大學”。翌年,留學生美預備部結束、國學研究院停辦,清華由一所留美預備學校轉變為一所獨立的綜合大學,開始在中國高等教育界嶄露頭角。國立清華大學首任校長羅家倫,后校長人選幾經更迭,1931年12月,梅貽琦繼任校長,連續長校20xx年,在清華發展史上有重大貢獻。
國立清華大學共設立文、法、理、工4個學院,16個系;還有理科、文科、法科3個研究所,設中國文學、外國文學、哲學、歷史、物理、算學、化學、生物、政治學、經濟學10個學部。還相繼成立了農業研究所、航空研究所、無線電研究所,稱為特種研究所(不招研究生)。
在清華,名師云集、睿才薈萃。王國維、梁啟超、院寅恪、趙元任、朱自清、聞一多、吳宓、張奚若、潘光旦、馮友蘭、吳晗、陳岱孫、葉企孫、吳有訓、周培源、熊慶來、華羅庚、劉仙洲、張之高、梁思成、馬約翰等著名學者和大師都曾先后在清華執教。清華大學倡導教育自主、學術獨立、廣聘名師、治學先進,從而迅速成為全國著名的高等學府。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清華大學南遷,先在湖南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合組長沙臨時大學。不久,戰火逼近長沙,次年長沙臨時大學西遷至云南昆明,改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并于1938年5月正式開學。西南聯大設文、法、理、工和師范等5個學院、26個學系,以及兩個專修和一個先修班,在校學生約3000人,是當時國內規模最大的學校。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在生活極度困難的情況下,西南聯大薈萃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精項,通力合作,艱苦辦學,以教授水平高、學風校風好、民主空氣濃、進步力量強、為國家培育了大批人才而蜚聲中外。、
從清華學堂成立,到留美預備部結束,清華學校先后培養和選送留美生1100人;從設立大學部到1948年清華園解放,清華大學共培養大學本科畢業生(含西南聯大時期)5500余人,招考派送留美生131人,畢業研究生138人。他們當中有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有:“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錢學森等,而大部分畢業生成為我國各界、特別是科學、教育和文化界杰出的學術領導人與國內外著名學者。
1948年12月15日,清華園解放,揭開了清華歷史嶄新的一頁。
1952年6月,全國高等院校進行大規模院系調整,清華大學基礎雄厚、富有特色的文學院、理學院、法學院和一大批知名學者、教授并入清華大學。經過調整,清華大學設置機械制造、動力機械、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建筑、電機工程、無線電工程和石油工程(1953年調出)等8個系共22個專業及15個專修科,由一所多院制綜合大學轉變為一所多科性工業大學。
1952年11月,教育部任命蔣南翔為清華大學校長(1956年后兼任黨委書記)。蔣南翔在清華任職20xx年,積極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辦學道路,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創造性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在培育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工程技術和尖端科技人才方面成績卓著,為清華大學和我國社會主義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1955年起,清華率先創建原子能等新技術專業。到1966年6月,清華大學設有土木建筑工程、水利工程、動力機械、農業機械、精密儀器及機械制造、冶金、電機工程、無線電電子學、自動控制、工程物理、工程化學、工程力學數學等12個系共40個專業,成為新中國第一流的多科性工業大學。在此期間,學校規模不斷擴大,在校學生超過萬人。共培養了本科畢業生20xx6人、專科生1126人和研究生1475人,他們中許多人已成為我國各條戰線上的骨干,其中不少人是國家各級領導干部和著名專家、學者。
目前清華大學設有建設學院、土木水利學院、機械工程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理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法學院、美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醫學院等、航天航空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等15個學院55個系;博士、碩士授權點252個,博士后流動站37個,國家重點學科37個,形成了高質量、高水平、高層次、多模式培養本科生——研究生的教育體系。先后為國家培養了近十七萬各行各業的骨干。20xx年~20xx年,先后成立醫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航天航空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和生命科學學院。清華大學已經成為一所擁有理、工、文、法、管理、藝術和醫學等多學科的綜合性大學。
學校通過引進和培養相結合,在國內外選聘優秀人才,形成高水平的學術梯隊。目前共有正高級職務教師1262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37名、中國工程院院士34名,院士人數居全國高校首位。共有101名教授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51人入選長江學者特聘講座教授,入選人數居全國高校之首。
20xx年,我們迎來清華大學百年華誕。從99周年校慶開始的“百年校慶年”,以“躋身世界一流,服務國家社會”為主題,已經舉辦了一系列學術、文化、公益和慶祝活動。目前,一場場高水平的學術活動陸續舉行,一系列百年校慶出版物相繼面世,新清華學堂、校史館、音樂廳、文科圖書館等百年校慶建設工程進展順利。
百年校慶是清華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在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指導下,我們要總結凝練百年來的辦學經驗,繼承弘揚清華的優良傳統,共同謀劃未來的發展藍圖,進一步加強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積極探索現代大學制度和大學文化,提升水平,擴大影響,加快推進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步伐,在新的百年再鑄新的輝煌,努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人類文明的進步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大學的導游詞范文 篇21
數十年來,聞名中外的廈門大學一直是無數莘莘學子追求夢想和實現理想的搖籃。今年夏天,我有幸和媽媽一起游覽了廈門大學。
廈門大學坐落在東海之濱,和我國的寶島臺灣隔海相望,它是由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爺爺于1921年創辦的,是我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也是我國最早開展研究生教育的三所大學之一。建校89年來,廈門大學秉承“自強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訓,為國家培養了20多萬研究生和本科生,為中國的繁榮富強作出了卓越貢獻。
步入校園大門,一雙展翅欲飛的翅膀雕像聳立在鐘美林廣場,深含著廈門大學每一位學子都能從這里鵬程萬里、展翅翱翔的寓意。雕像背后是一條筆直的迎賓大道,大道兩旁均勻載種著一株株筆直挺拔的棕櫚樹,像一個個衛士守護著美麗的校園,更像一位位迎賓小姐在迎接來這里參觀學習的每一位朋友。大道的盡頭是時尚簡約的廈大圖書館,米白色的墻體上覆蓋著淡淡咖啡色的大理石,不禁讓人聯想起一杯美味的卡諾奇雪糕。看簡介,這美麗的圖書館中藏有40多萬冊圖書呢!大道兩旁如茵的草地上三角梅競相開放,點綴著美麗的廈大校園,風兒輕拂芙蓉湖面,波光粼粼、金光閃閃,時而有調皮的魚兒躍出水面,湖面上蕩漾起層層波紋,好似一條條珍珠鏈掛在那睡蓮之端。啊!好一個美輪美奐的校園,好一幅如癡如醉的畫卷!
順著一條芬芳的小徑,不知不覺中,我們來到了一群大學生中間。看,兩個女大學生靜靜的坐在石頭上,認認真真的讀書呢,陳嘉庚老爺爺正笑瞇瞇的望著她們,仿佛在深情的說:“孩子們,努力學習吧!中國的富強和建設需要你們那!”奇怪,陳嘉庚老爺爺怎么也會在這里噢,原來這是一群惟妙惟肖的雕像呀!
離開廈門大學的時候,已是黃昏時分。回望沐浴在晚霞中的美麗校園,我深深被它的無法言喻的魅力所吸引。我想,7年以后,當我拎著行囊走向這余暉中的美麗校園,應該成為我學生時代努力的目標和前進的方向。
大學的導游詞范文 篇22
在建大禮堂時,因為當時的美國政府不信任中國的建筑技術和建筑材料,所以他是由美國政府出資,美國設計師設計,建筑大禮堂用的一磚一瓦也是從美國先由水路運到天津塘沽,然后再運到北京,花費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現在在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還有一棟和它一模一樣的建筑。
大家左邊的這2棟樓,分別是第一、第二教室樓。第一教室樓建于1952年,一樓是兩個大階梯教室,二、三樓也有大小教室數間,剛建成時是全校的主要課堂之一,到現在仍然是學生上課自習用的教室樓。
第二教室樓建于1954年,里面有三個大教室和一個大會議室,一直以來就是學生上課自習的場所,學校的很多會議、活動也是在這里進行。實際上,第一、第二教室樓代表了50年代清華校園的蘇式建筑風格。
在清華還有很多的小紀念物,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日晷了。這是1920級學生畢業時獻給母校的禮物。它的上部是中國古典計時器——日晷的造型,下部的底座上刻著“行勝于言”四個字,這是1920級學生的名言,也是清華大學的校風,就是鼓勵清華的同學們少說多做
發揚實干的精神。日晷是我國古代一種簡單的計時器,它是根據太陽光對一個傾斜的指針所產生的陰影的位置來表示時間。一般都是把一個不銹鋼的指針裝在一個石刻的圓盤的中心,再將圓盤斜臥在一個平臺上,南高北低,使指針的上端正指北極,下端正指南極。圓盤的上下兩面各刻上12個時辰,當太陽正南的時候,針的投影正好投在正北的方向,也就是午時。每當春風以后看圓盤上面的影,秋風以后看下面的影。
清華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1914年,梁啟超先生以《君子》為題給清華學生進行了一次演講,其中,他引用了《周易》中“乾”、“坤”二字的卦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就是說人應該像天的運行一樣,剛勁強健,風雨無阻,不受外界的干擾。人也應該像大地一樣柔順,培養出公而無私、寬厚為懷的高尚品格。只有這樣,才能擔負起建設祖國的重任。演講過后,學校就以此八字為校訓,設計校徽,從而永久流傳。
大學的導游詞范文 篇23
朱自清于1948年8月因貧病交加而逝世,臨終之前他還囑告家人,說他已經簽名拒絕“美援”,因而不要再買政府配售的廉價美國面粉,稱頌他“寧死不領美國救濟糧”,說的就是這件事情。后來,清華師生為了紀念朱自清同志,就在此建了“荷塘月色亭”以資紀念。亭內懸掛的“荷塘月色”四字是來自朱自清文章手稿中集下的手跡。近春園一直以來都是教職員工和學生的休閑場所。
現在我們所在的地方就是清華大學的中心地帶,也是清華大學早期建校的地方,還是清華景色最美的區域之一——清華園了,在這里匯聚了清華大學幾個時期的建筑,而且很多建筑在20__年的時候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華學堂是一棟德國古堡式的建筑。清華學堂是建校初期興建的首批校舍中的主體建筑,建于1909到1911年,建成后作為學生教室。學堂總面積約為4650平方米,大門外正上端書寫的“清華學堂”四字,就是清朝末期軍機大臣那桐所書。1925年起,學校在這里增設了“國學研究院”,當時著名的四大導師,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以及著名的考古學家李濟,文學家吳宓等在這里薈聚,培養了整整一代“國學”研究家,為這所樓房增添了新的文化色彩。解放前和解放初,學校的總領導機構基本上都設在這里。后來,以梁思成為主任的清華建筑系進入此樓,清華學堂成為該系的專用館。現在為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的辦公樓,研究生的活動都是在這里舉行的。
清華的首期建筑除了清華學堂外,還有一處就是二校門了。二校門是清華最早的學校大門,始建于1909年,門上端大理石上鐫刻著那桐題寫的“清華園”三個大字。1933年,清華住宅區進行擴建,校園圍墻外移,新建了西大門,從此,習慣上稱原大門為“二校門”
這就是二校門這一名稱的由來。80年代拆掉。一直到90年代初期,在一些校友的倡議并集資下,經學校同意依照片重建,終于在1991年恢復了這一個校園文物。現在二校門已經成為了清華園的標志性建筑,來到這里的師生們,都喜歡在這里合影留念。
大禮堂、科學館、西區體育館和圖書館被稱為清華大學第二批建筑中的四大建筑。大禮堂建于1917年9月,建成于1920年3月,一共耗時3年,它是一座羅馬式和希臘式相混合的建筑,圓頂、銅門、門前有四根兩人合抱粗的漢白玉大石柱,看上去非常的莊嚴雄偉,而且它又位于清華大學的中心地帶,所以一直被清華的師生員工視為自己堅定、樸實、不屈不撓性格的象征。大禮堂建筑面積為1840平方米,高27.6米,有座位1200個,是當時國內高等學堂中最大的禮堂兼講堂,可容納全校一切人員聚會。大禮堂建成后,很多重要會議都在這里召開,很多反帝愛國運動也是從這里動員出發。現在這里仍然是學生們舉行各種活動的場所,每年清華學生學士學位的頒發也是在這里進行。1997年香港回歸的時候,中央電視臺同一首歌節目組來到清華大學演出,就是以大禮堂為背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