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煙臺蓬萊導游詞范文(精選3篇)
關于煙臺蓬萊導游詞范文 篇1
避風亭位于蓬萊閣西部,軒亭建筑,原名海市亭,明正德八年(1513)知府嚴秦修建。亭前有短堞筑于絕壁,大風由海面撲來,隨即由絕壁上陋,適從亭檐之上吹過,亭無南窗,恰成氣流死角,因有令人驚異的避風效果。過去人們傳說這里有避風珠,而實際上是人工建筑與自然環境的一種巧合。亭內壁嵌刻石25方,其中有明代袁可立觀海市詩,董其昌代書,溫如玉刻石,珠聯壁合,堪稱三絕。
另有清代施閏章、孔繼涑手跡,亦屬十分珍貴之墨寶。袁可立觀海市詩刻石共9方。袁是河南人,明萬歷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曾任登州軍事首腦。詩題為《甲子仲夏登署中樓觀海市》,描述海市最為真實得體,細讀其序其詩,即可對海市免生望塵之嘆。字為明代書家董其昌書。董始宗米芾,終自成家,其書圓潤蒼勁,俊逸飄灑,名馳海內外。詩后有跋,自稱“以米家法書之”,對蘇軾的書法“猶不欲讓”。
滕王閣統稱為“中國四大名樓”,于20__年12月24日成為全國首批5A級景區!
大家請看“人間仙境”坊,這是四柱沖天式單檐彩繪坊,額題“人間仙境”四個大字,為蘇東坡的手跡。接下來看到的是彌陀寺,始建于唐代,正殿里面供奉的是西方三圣和十八羅漢,中間是阿彌陀佛,左面是觀世音菩薩,右邊是大勢至菩薩……這兒是神秘的八仙殿,當年八位神仙:呂洞賓、鐵拐李、張果老、何仙姑……在這里創造了一個美好的神話。再看白云宮,相傳白云宮是七仙女下凡的.地方,在《天仙配》當中,七仙女有一句唱詞:“我家本住蓬萊村”。七仙女所住的蓬萊村,當然是凌霄中的仙宮了。所以,出了這白云宮的門,就算回到了凡間。蓬萊是個有靈氣的地方。接下來大家可以自由玩耍了,但是不能破壞風景,不可亂涂亂寫亂畫,注意安全,要小心哦。祝大家玩得愉快。
關于煙臺蓬萊導游詞范文 篇2
避風亭位于蓬萊閣西部,軒亭建筑,原名海市亭,明正德八年(1513)知府嚴秦修建。亭前有短堞筑于絕壁,大風由海面撲來,隨即由絕壁上陋,適從亭檐之上吹過,亭無南窗,恰成氣流死角,因有令人驚異的避風效果。過去人們傳說這里有避風珠,而實際上是人工建筑與自然環境的一種巧合。亭內壁嵌刻石25方,其中有明代袁可立觀海市詩,董其昌代書,溫如玉刻石,珠聯壁合,堪稱三絕。
另有清代施閏章、孔繼涑手跡,亦屬十分珍貴之墨寶。袁可立觀海市詩刻石共9方。袁是河南人,明萬歷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曾任登州軍事首腦。詩題為《甲子仲夏登署中樓觀海市》,描述海市最為真實得體,細讀其序其詩,即可對海市免生望塵之嘆。字為明代書家董其昌書。董始宗米芾,終自成家,其書圓潤蒼勁,俊逸飄灑,名馳海內外。詩后有跋,自稱“以米家法書之”,對蘇軾的書法“猶不欲讓”。
宇為一代高手溫如玉刻。溫是長州人,宇白雪,“工真草隸篆,尤喜鉤臨法帖,有肅府閣帖傳世”。肅府石刻為洋洋巨制,蓋代名跡,溫是這一工程的骨干之一。觀海市詩刻石在《肅府帖》之后,其技藝已臻化境,故董其昌于尾跋中盛贊其“勒石得法”,使董書增色,以至“可敵長公(蘇軾)之筆”。孔子后裔詩文刻石兩方,嵌在避風亭內南壁。
一方為《戊午登蓬萊閣》,孔子67代孫衍圣公孔毓圻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登臨 蓬萊閣所作;
一方為《蓬萊閣閱水操記》,清乾隆年間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寫,孔子69代孫孔繼涑書。孔繼源是清代名書法家,與梁同書齊名,時稱“南梁北孔”。
關于煙臺蓬萊導游詞范文 篇3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身處的就是蓬萊閣景區了,這是蓬萊閣的正門,上面“人間蓬萊”四個字是蘇軾的手跡,我們游覽的路線 是正門進,東門出,不走回頭路,大家可以在這里拍照留念。
拾級而上,我們首先來到的是彌陀寺。彌陀寺,始建于唐代,是蓬萊閣景區唯一的佛教寺廟。彌陀,是“西方三圣”之一阿彌陀佛的簡稱,彌陀寺就是為祭祀阿彌陀佛的寺廟。
這里是彌陀寺前殿,也叫三門。左邊這尊白面善相、手持寶杵的叫密跡金剛;右邊這位赤面怒目、手持魔杵的叫散脂大將,兩位一左一右形成護衛寺廟的第一道防線。
這里是彌陀寺的東、西廂。西廂,又叫祖師殿,中間主尊為慧遠法師,左邊為劉遺民、桓伊,右邊為陶淵明、慧然。東廂,也叫關公殿。中間主尊為關公,右為關平、王甫,左為周倉、趙累。
關公,大家都知道,是我國東漢末年西蜀名將,(那佛家本是“六根清靜”之地,世俗的關公怎么會到佛寺里,成為佛界的神明?相傳晉代高僧智者大師居當陽玉泉寺里時,當地鄉民反映關公遇害,心懷憤恨,常于凄風苦雨之中顯靈大呼“還我命來!”智者大師敬仰關公為一代名將,仁義至極,因此設壇超度關公,并對關公顯靈說法,關公聞法后,愿做佛教弟子。智者大師念關公已入佛門,就將其塑在佛寺的伽藍殿。這段看自己發揮)宋代以后,統治者為鞏固政權需要,大力宣揚關羽的“忠義”。關羽地位不斷提高,特別是《三國演義》問世以后,關羽名聲大振,由王升為帝,由帝升為大帝,成為華夏諸神中的一員。各地紛紛修建關帝廟,在北方更被尊為“武財神”,進入所有的商家之家。
正前方就是彌陀寺正殿,即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的“大雄”是釋迦牟尼的尊號,是古代印度佛教徒對這位至高無上的教主的敬稱,意思是說佛的法力無邊。大雄寶殿中間三尊為西方三圣,中間為阿彌陀佛,左為觀世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左右兩側各有九尊羅漢,共稱十八羅漢。阿彌陀佛是主宰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他能夠接引念佛的人前往西方的極樂世界,又叫“接引佛”。阿彌陀佛是觀世音的父親,他和弟弟大勢至菩薩一起跟釋迦牟尼出家,合稱西方三圣,觀世音的名字便是釋迦牟尼起的,后來為了避諱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也被成觀音,現在寺廟里的觀世音菩薩純粹是男性形象,這是從佛經傳來的,佛經里說觀世音可以隨機應變,用各種化身拯救眾生,因此就有了不同的形象和名稱。羅漢是佛的一群高足弟子,他們在和尚之上,菩薩之下,和尚經修行,得了道,便可以升為羅漢,羅漢后來有多少,說法不一,有十六羅漢,十八羅漢,一百零八羅漢,五百羅漢,還有一千二百五十羅漢等,常見的是十八羅漢和五百羅漢兩種說法。
出了彌陀寺我們右手方向走,在我們左手方向有一塊碑。這是感德碑亭。清康熙換地曾下旨免了點賦稅,地方官員為拍馬屁而建成的。原碑早已毀壞,只剩下碑座,這座石碑是1995年重立的。碑亭為木石結構,式樣為八角十六柱,拱頂飛檐式。
拾階而上,我們來到丹崖仙境坊。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丹崖山并不高,但是因為它有了仙人的傳說和仙境的美稱,便名揚天下了。道教的求仙、尋仙和修仙,從一開始就與海中的神山聯系著。方士們很早就從事著去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覓取不死之藥的活動,并且慫恿帝王也去從事這類活動,三神山傳說的擴展,又引出了十洲三島的仙境。在凡界人間,被稱為道教勝地的主要有“三山、五岳、洞天、福地”,我們現在所處的地方,就是道教勝地中的三山之一——蓬萊。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丹崖仙境坊,原來叫“丹崖勝境坊”,是木質結構。清光緒末年被毀壞,民國初年修復后,改名“丹崖仙境坊”,后又被毀壞,這是1981年下半年修復的。“丹崖仙境”四個字,是董必武副主席1964年來蓬萊閣時題寫的。
因為蓬萊閣坐落在丹崖山上,這里的石頭是紅褐色的,所以稱為“丹崖”。丹崖山古稱蓬萊島。自從有了三神山的傳說,在我們漢語的詞匯中,“蓬萊”二字便成了仙境的代名詞。蓬萊閣是建造在仙島丹崖之上的,所以便成了仙境的象征。(這個牌坊是蓬萊閣上標志性比較強的一個建筑物,大家可以在此攝影留念。)文山李啟垣在蓬萊閣上留下一副楹聯寫道:“眼前滄海難為水,身到蓬萊即是仙”。那跨過這座牌坊我們也就意味著得道成仙了,那各位仙友我們繼續游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