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清源山導游詞(精選5篇)
泉州市清源山導游詞 篇1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
我們現在已經到了關岳廟。
通淮關岳廟位于泉州市鯉城區涂門街,俗稱涂門關帝廟,主祀關羽,民國三年(1914年)增祀岳飛,故改現名。是祭祀文(孔子)武(關羽)圣的著也是福建省現存規模最大的武廟。
現存廟宇為民國十六年(1927年)重修,1986年至1990年再次進行全面整修。廟坐北朝南,由武成殿、崇先殿、三義廟三座并排的廟宇組成,均為三進,建筑面積1300多平方米。民國三年(1914年)大規模重修時,將三義廟前殿退后同主殿的前殿并列,使三座神廟連成一體,形成結構對稱,廟形壯觀的建筑群。修復后的殿宇,裝飾精美的木雕、石雕和泥塑,屋脊剪瓷龍雕,造型各異,其間配有花鳥走獸,體現閩南古建筑的藝術風格。主殿為武成殿,面闊三間、進深五間,單檐硬山頂,穿斗式木構架。正位左祀關圣帝君(關羽),右祀岳武穆王(岳飛)。以張飛、趙云、王浚、謝玄、韓擒虎、李靖、郭子儀、王彥章、曹彬、狄青、徐達等歷史上24位名將為從祀。左旁崇先殿,祀關帝曾祖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右旁三義廟,祀劉備、關羽、張飛,配祀諸葛亮、趙云。其后進原為平屋,現改建為三層樓房,仿古裝修。
朱熹題寫的“正氣”關岳廟現存文物編輯廟中現存文物,碑刻有:清乾隆四十三年官獻瑤撰的《重修泉郡通淮街關帝廟碑》和乾隆四十二年重修通淮關帝廟收支情況的石刻,清咸豐七年的《關圣帝祖塋碑記》、《立看守碑》,嘉慶二十四年中國臺灣林光復所書石刻,道光二十年蘇廷玉書的《關帝覺世真經》。廟門外兩壁嵌有石刻兩方:左刻宋米芾書詩一首,右刻明董其昌書詩一首。廟內還保存著朱熹題寫的“正氣”、張瑞圖題寫的“充塞天地”及近代蔡浚書“鼎漢立宋”等匾額。楹聯有“詭詐奸刁,到廟傾誠何益;公平正直,入門不拜無妨”等。
泉州市清源山導游詞 篇2
該寺始創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蓮花道場,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開元寺。現存主要廟宇系明、清兩代修建,南北長260米,東西寬300米,占地面積78000平方米。開元寺1982年被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景區。
開元寺布局,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有:紫云屏、山門(天王殿)、拜亭、大雄寶殿、甘露戒壇、藏經閣。東翼有檀越祠、泉州佛教博物館(弘一法師紀念館)、準提禪院;西翼有安養院、功德堂、水陸寺;大雄寶殿前拜亭的東、西兩側分置鎮國塔、仁壽塔兩石塔,俗稱東西塔。
拜庭兩旁古榕參天,大雄寶殿雕塑技術高超,尤其是粱槽間的24尊飛天樂伎,在國內古建筑中罕見。殿前月臺須彌座的72幅獅身人面青石浮雕,殿后廊的兩根古婆羅門教青石柱,同為明代修殿時從已毀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來。大殿內用近一百根海棠式巨型石柱支撐殿堂,俗稱"百柱殿",殿內供奉的五方佛像,法相莊嚴,是漢地少有的密宗軌制。大雄寶殿之后的甘露戒壇,系現存三大戒壇之一,壇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鋪作間的24尊木雕飛天。
泉州市清源山導游詞 篇3
歡來到泉州關帝廟!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張三。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泉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古代受中原文化的影響,人文薈萃,有“海濱鄒魯”之稱,民間信仰文化豐富,被稱為“泉南佛國”。如果你從泉州的街頭走過,你會看到一座座莊嚴古樸的寺廟,開元寺、承天寺、天后宮、清真寺和關帝廟等等。雖歷經千百年的風雨,這些神廟依然矗立在泉州街頭,見證了泉州古城的歷史變遷,成為泉州人最值得驕傲的文化名勝古跡。
泉州是民間信仰最集中的地方,有道教、儒教,民間信仰接近儒教。儒教的神很多,也就是多神信仰。一間廟里擺關公、土地公、張飛等等。中國臺灣的廟與泉州特別是關帝廟一樣,都是多神信仰占主要。
通淮廟的歷史1020年,但當時是服侍水神。閩南在水域邊,很多閩南人到四大洲五大洋。明鄭和下西洋,幾次在泉州起船,所以最早泉州神為海神。明太祖朱元璋信服關羽,下令泉州七個城門要建七座關帝廟。當時泉州剛經歷改朝換代,經濟不發達,要建一座廟不是很有能力,就將這間水神廟換作關帝廟。這樣,從明初到現在已有620年的歷史。
6200年來,泉州七個城門的這七個關帝廟香火興盛。由于當地人非常信仰關帝,除了這七座廟外,各處街道都建了一些小廟宇。到了清末,泉州城服侍關帝的廟宇達到了100多座。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今僅剩下了幾座,而香火最盛的依然是這座通淮廟。在很多人心目中,關公是神通廣大、有求必應的神明。因此,不論是婚姻、生意、疾病、求職,他們都要到關帝廟抽簽,希望得到指點,以求心理上獲得安慰,而簽詩就成了人們與神明溝通的方法。與其它寺廟相比,關帝廟的這部簽詩文字更文雅,內容更豐富,這無疑也吸引了更多的信徒。
宋元以來,泉州當地商業貿易盛行,傳統商業文化強調經營者要具有“守信用、重承諾”的美德,而關公形象則成了這種美德的代表,被奉為商業的保護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武財神”。凡作生意的人,都要到廟里來求財祈福,并捐一些香火錢。特別是近年來,泉州經濟飛速發展,晉江、石獅等縣市經商致富的人常到通淮關帝廟來燒香捐錢。而關帝廟也將這些香火錢的一大部分拿出來作善事,救災辦學。
關帝信仰當年通過移民傳入中國臺灣,在中國臺灣先民的心目中,關帝作為來自故鄉的神明,既能一如既往地保護他們,還是他們心目中故鄉文化的一種象征。因此,中國臺灣先民對關帝信仰的認同也是一種對故鄉文化的依戀和對故鄉文化的認同,這也是關帝信仰在中國臺灣得到廣泛傳播、盛傳不衰的原因。
泉州市清源山導游詞 篇4
各位旅客朋友們大家好!歡來到有“秀出東南”之美譽的清源山觀光旅游。我是某某旅行社的導游,姓郭,大家可以叫我小郭。很高興今天由我來服務,在這里先預祝各位旅途愉快。由于時間限制,我們今天參觀我們今天參觀的景點是老君巖和清源山第一洞,希玩得開心游的盡興!
大家請看,清源山是多么的雄偉壯觀啊!整個景區是由清源山、九日山、靈山圣墓三大片組成,總面積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區方圓有四十華里,主峰海拔498米,是泉州城一顆璀璨的明珠。大家知道我們清源山為什么如此出名嗎?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清源山也正是借仙而出名的。傳說當年鐵拐李云游到此地的時候,看到這里的景色如此的美麗,樂得他舉起了拐杖不停地點地,大呼:妙哉!妙哉!沒想到用力過猛,鐵杖深入地層數丈,突然就冒出一股清泉,噴射不止。因此,當時第一個發現此泉的人,就把此山命名為“泉山”。此城也因此得名“泉州”。后來有人在泉字上做文章,把山名衍化為“清源山”。山高人云又名“齊云山”又因地處泉州市北郊又稱“北山”也因山峰鼎峙,又稱“三臺山”。
清源山景區內流泉飛瀑、奇巖異洞、峰巒疊翠、萬木競秀,以宗教寺廟宮觀、文人書院石寶以及石雕石構石刻等文物為主的人文景觀幾乎遍布清源山的每個角落,現存完好的宋、元時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處9尊,歷代摩崖石刻近500方,元、明、清三代花崗巖仿木結構佛像石室3處,以及近代高憎弘一法師(李叔同)舍利塔和廣欽法師塔院。自古以來,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勝景聞名于世,今天我們時間有限,無法飽覽清源山的神韻,只能讓大家留點遺憾下次再來。
好,現在大家請隨我往前走參觀老君巖。老君巖的布局是這樣的:山門――林蔭石徑――老君造像。
大家現在看到的是老君巖的山門,這座山門是以牌坊的形式建立的,高12.6米,寬21米。山門頂端有四個云紋望柱頭,正中頂部嵌有菱形藍寶石燈飾,象征清源山為古城明珠,名山。而眼前這曲尺型的'上下兩級平臺,是陰陽太極八卦的變型圖案,正前聳立的這方天然石頭上鐫刻著“青牛西去,紫氣東來”八個字,還有這石構山門,充滿了山野氣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烘托得淋漓盡致,使人有種進入物外仙境的感覺。
沿著這條幽靜的林蔭石徑往前,植物界巨人一榕樹分立兩側,氣派非凡。那一叢叢既密又長的樹根,有如老子的長髯,昭示出老子的“天長地久,無限生機”。
各位朋友,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尊石雕,就是有“老子天下第一”美譽的老君造像。老君造像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是我國道教石刻中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它刻于宋代,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占地面積55平方米。由于它是我國現存最大、雕技最絕、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史界人士戲稱它為“老子天下第一”。倒也名符其實。生動逼真的造型,精美傳神的韻味,夸張寫意的線條,質樸淳厚的`內涵,天人合一的意境,使這尊老君石像顯得格外親切可愛,充滿令人心馳神往、百看不厭的魅力。而最令人喜愛和贊嘆的是,石刻老君的神態和藹可親,目光深邃而睿智,滿臉笑容,平易近人,充滿了一種溫馨的人情味,一點也沒有道貌岸然、威嚴凌厲的神仙架勢。同時,這尊老子石像還是健康長壽的象征。泉州有句方言:“摸到鼻,吃百二。摸到目,吃百六。”這是用我們閩南的方言講的。意思是說,誰能摸到老君的鼻子,可以活上一百二,摸到眼睛呢,可以活上一百六。大家有興趣可以去摸摸看。
各位朋友,我們今天的清源山之旅就到此結束了。大家知道清源山佳景遍布,我們今天所見僅僅是鳳毛麟角,但希望通過我的介紹后,能讓各位對清源山留下美好的印象,能引發您寄意山水,重游故地之情!
最后,謝謝大家的配合,愿有機會再和各位朋友相聚!
泉州市清源山導游詞 篇5
歡來到泉州草庵!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草庵位于晉江華表山麓,始建于元至元五年(1933年),為全國僅存的摩尼石雕遺跡。草庵寺建在一臺地上,后依巨石作壁,周圍古木蒼翠。寺屢經修復,現為單檐歇山式建筑,面寬6.7米,進深3.4米。寺內正壁天然石上,雕鑿圓形佛圖,中有摩尼光佛坐像,高1.52米,寬0.83米。其石為白色花崗巖,佛像臉部則呈輝綠石色,手部呈粉紅石色,天造地設。佛像長發披肩,臉方眉彎,耳大垂肩,頷下兩撮長須下垂。身著廣袖僧衣,無扣,有襟結下垂作蝶形,雙手疊放在盤腿上,掌心向上。
雕像背景刻波線狀佛光。該像保存完好,首屆世界摩尼教學術討論會把它作為會徽圖案。草庵后山上原有“萬石峰”“玉泉”、“云梯百級”等摩崖石刻;草庵右側石山上有“勸念清凈光明,大力智慧,無上至真,摩尼光佛”等崖刻咒語,可惜因開山取石已不存了。近年來在草庵附近發掘出黑釉碗,碗底陰刻“明教會”三字,說明當時泉州一帶摩尼教已具統一燒制餐具的規模。草庵前有“隱居橋”、“八鳳池”、“千年古檜”等處處佳秀;庵后有“萬石峰”、“龍泉巖”、“玉泉”等景景奇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