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化州孔廟導游詞(精選3篇)
茂名化州孔廟導游詞 篇1
茂名化州孔廟在化州市寶山之南。又叫文廟。宋嘉定二年(1209)守范良輔遷舊學府于州治南厥,為孔廟建筑奠定了基礎,后歷經元、明、清數代多次移建與重修,至清嘉慶五年(1800),孔廟建筑格局始告形成,其中包括名宦祠、鄉賢祠、尊經閣和明倫堂、學政署、石龍書院等,組成了一個頗具特色的古建筑群。
孔廟建筑群規模宏偉,占地廣闊,約1萬多平方米。主體建筑以大成殿為中心,南北成一條中軸線,左右建筑對稱配列。廟前有開闊的廣場,矗立著柏木牌坊一座,坊上正中嵌“天下文樞”巨匾一方,行人至此,會感受到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牌坊旁有磚砌
“大成井”一口,井口周長6米,深5米,相傳古時文人應試,如飲了井中圣水.就能文思泉涌,筆下生花。過牌坊搭級而上為面寬3間的先師門。進入先師門,迎面是崇基石欄的大成門,門左側為名宦祠,右側為鄉賢祠。大成門內為中心廟院,院內青磚鋪地,古柏參天,中間一條筆直甬道直通大成殿。通道兩側為東西二廡,各有走廊分通大成殿。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筑,座落在用花崗石砌筑的月臺后。月臺前砌石階5級,直通大殿正門,大成殿面寬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重檐歇山頂,正脊飾雙龍戲珠琉璃陶塑,四角飛檐脊飾有形態各異的琉璃陶塑瑞獸,殿-拱、雀替、梁枋均飾彩繪,顯得莊嚴典雅,雄偉壯觀。大成殿后為一座2層樓閣式建筑的尊經閣,內藏《十三經》、《廿一史》、《史鑒綱目》、《通典》等古文獻。此外,在孔廟兩側,還建有明倫堂(又叫明德堂)、學政署和石龍書院等古建筑。
孔廟歷盡滄桑,殘缺嚴重,引起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1992年被茂名市人大立案列為重點搶救保護單位之一,經各級政府部門的關心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對廟嚴格按原貌進行全面維修,20__年竣工,同年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茂名化州孔廟導游詞 篇2
各位朋友、名城泉州歷來書院林立、文風鼎盛,素有海濱鄒魯之稱,現在請一起到這象征意義的孔廟觀賞。
泉州府孔廟位于市區中心、百源川池西畔。現存占地10700平方米,是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殿堂,也是泉州現存大型宋代建筑之一,在全國上千座孔廟里是罕見的,有很高的科學、藝術和歷史價值。大成殿為孔廟的主體建筑、陳列有古代祭孔禮器、樂器及泉州歷代名人遺著、遺物等。是了解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珍貴實物資料。泉州府孔廟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一、孔廟的主要建筑
孔子有素王之稱,歷代由宣尼公晉封到文宣王,被樹為百世文官表,歷代帝王師。孔廟建筑于貫穿南北的中軸線上,原有規模較大,廟門在今涂門街(原稱通淮路或府學口),至洙泗橋及中菜市場,均屬孔廟的第一進院落。大成門捏前為橫星門、大成殿是孔廟的中心建筑。東有海濱鄒魯亭、夫子泉、明倫堂、育英門、教授署、尊經閣等;西有泮宮、杏壇,廟學范圍內還有十幾座鄉賢名宦祠、狀元祠、占地一百多廟。
泮宮亦稱圣賢門、在孔廟西南邊、面臨南大街,坐東朝西。宋時建筑已廢,后改為水泥,仿木建筑,歇山頂二層樓閣式、面闊三開間、三層中間為通道,門楣橫書泮宮二字。泮宮即學宮,周代諸侯的學校前有半月形的水池,名叫泮水,諸侯的學校就稱泮宮,意在伴水邊建學宮而名。明清科舉制度規定,學童考進縣學為新進學員,須入學宮拜謁孔子,叫做入泮或游泮。
泮官樓上撰有榴聯:海國閩疆東南重鎮;典章文物鄒魯遺風。
(一)戟門與露庭
孔廟外面露庭東西各有一座石構朝門,原系木牌坊,后改為石構建筑。東朝門內寫賢關,外寫禮門西朝門內寫圣域,外寫義路。
露庭寬66米,深60米,面積約20xx多平方米,原來鋪有石板三千條,暗喻孔子弟子三千多人。
(二)欞星門
欞星門亦稱先師門,在露庭南面。相傳欞星為天鎮星,即天上文曲星。孔廟廟門以欞星命名,意謂孔子應天上星宿而降。原欞星門建于南來嘉泰元年(1201年),現存建筑為清代重建,單檐歇山頂,斗拱抬梁式木結構。雕龍石柱,工藝精湛,造型優美。屋脊上有六柱似芭蕉莖的綠色圓筒,稱為六經筒。據說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民間暗藏六經于芭蕉莖內,得以流傳。
(三)大成門和全聲、玉振門
大成門是孔廟第二進院落的正中大門,在露庭北面,現存系清末建筑。單檐懸山頂,磚木結構。三開間,二進深,東西兩端連接金聲、玉振兩旁門連成一體,寬61米,深10米。大成門與金聲、玉振兩門,系引申孔子思想集古代圣賢學說之大成。孟子說: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這是盛贊孔子德開天地、道冠古今,并與孔廟中心大成殿相呼應。大成門的兩邊有一對青石花鼓、屋檐下立有左右兩尊避邪,明間有大型萬字不斷墻的磚砌壁飾。
(四)泮池和月臺
泮池在大成門內大成殿拜庭前方,作半月形,南岸半圓,北岸平直,可通潮汐。中間縱貫一座石橋,橋長約20米,中稍拱突,石板橫鋪、護以欄桿。欄柱雕石像,象征太平景象。橋板七十二條,隱喻孔子七十二賢人。橋筑于元代,風格端重,人行橋上,有舉止雍容之感。
月臺又叫露臺、拜亭、在大成殿前面、泮池北面,是一高起一米的臺式石建筑,為古代文武官員紳士祭孔時跪拜歌舞之地。兩邊原有兩株百年古榕,宛如天然大盆景。月臺須彌座保存著宋代的青石浮雕,有仰蓮、復蓮、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月臺東西砌有石階、臺面原有圍欄、后廢。正南面原有雕龍石丹陛,后以石階代之。
(五)大成殿及兩廡
殿內正中設大型木龕,宋代起供奉孔子泥塑造像。因恐造像不肖、褻瀆圣容、自明嘉靖九年(1530年)起,改為供奉大成至圣先師孔子木牌位。后廢。現在根據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的白描孔子畫像加彩放大仿畫供奉,以供游人參觀瞻拜。殿內東西兩邊對向置四木龕,供奉顏子、曾子、子思、孟子等孔子四大賢弟及傳人的畫像,稱為四配。殿內東西兩側還沒有兩龕,分別供奉閔損、冉耕、冉雍、宰予、端木賜、冉求、仲由、言偃、卜商、顓孫師、有若、朱熹等十二賢哲的畫像,稱為十二哲人。正廳上萬懸掛有清代康熙皇帝御書萬世師表,雍正皇帝御書生民未有嘉慶皇帝御書圣集大成等匾額,金碧輝煌,對孔子給予很高的評價。
二、孔廟陳列的文物
大成殿內陳列的文物約五百多件,分為祭孔的禮器、樂器、舞器(均清康熙年間仿古制而制造的)、孔孟儒家經典著作、泉州歷代名人的遺著遺物三大部分。
(一)禮器
禮樂是孔子儒家學說的主要內容之一,后代統治階級以之作為規定,其所制定的無數禮文,用以約束人際間的關系,稱之禮治。孔子要求人們守禮時,則用樂來配合,禮嚴肅形于外,樂和順存于內,禮有樂配合,增強了教化作用。
本殿所陳列的禮器有銅尊、銅壺、銅犧尊、銅盈、銅豆、銅爵、以及竹木祭器和木雕祭器等,工藝精致,風格迥殊。其中云雷尊為初獻(第一次奠酒)楚酒之用;以表示神自天而降之意;象尊用于亞獻(第二次奠酒),以表示大而有德之急;犧尊形如牛狀,用于終獻(最后奠酒),表示以農立國,永不忘本之急。總稱為三獻禮。其余各器均盛五谷、醬料、果品之用。
(二)樂器與舞器
祭孔樂舞同屬古代禮儀形式的組成部分。為公元前500余年前流行于魯國的《韶樂》。樂章以頌揚孔子功德為主要內容,自隋代至民國初期,基本沿襲一字一音的旋律。歌詞四言八句:大哉至圣,文教之宗。紀綱王化、丕變民風常祀有秩、備物有客。神其格思,是仰是崇。其格律是我國周代雅頌樂歌詩體的承襲。祭孔所使用的樂器有特磬、編鐘、編磬、古瑟、笙、排蕭、洞簫、龍笛、箎、敔、陶塤、以及各類鼓、即金、石、絲、竹、革、木、匏、土等古代八音之器。
本殿陳列的有成套編鐘和編磐。各種鼓樂,如楹鼓為全樂之綱首、每奏一句,以槌擊之,足鼓應之,鞉鼓尾之,即三響三應三尾;另有一種聽應鼓,每奏一曲之終,聽特磬響畢即擊之,應共四聲,搏鼓聲音不甚響,但其聲柔和,擊法與應鼓同;楹鼓在祭祀中擊之,設于門外,有東西之分;鞉鼓在大成樂加擊于楹鼓之前稱之兆也。祭祀時,文武百官初到,要先擊賁鼓〔也稱大鼓〕三百六十聲、以配鏞鐘(大鐘)。
殿內還陳列各種吹奏樂器,如陶制的塤和竹制的箎,都有六個出音孔。兩種樂器合奏起來,聲音和柔優美、協調;洞蕭的發音清幽,龍笛的音色清脆,均屬于雅樂;笙簧樂器能奏和音,特別是排簫,亦稱鳳簫,有十六支音管,律名與編鐘同。所有這些吹奏樂器合奏起來,相當幽雅柔和;撥弦樂器有古琴,形制與現代大致相同,弦面張弦七根,音域較寬,音色變化豐富,是古代伴奏相和歌和樂器之一。所有陳列的器樂部有實用價值。官廷演奏有一定的程序、要依指揮器麾,來統一樂音。麾是一根朱竿龍杖,卸麾下垂,繡有金色升降龍和五色彩云。祭祀時,麾舉則樂奏,麾降則樂止。
祭孔舞蹈形式分為文舞與武舞,作為附屬禮儀形式。明代以來祭孔典禮固定為六項議程即迎神、初獻、亞獻、終獻、撤撰、送神等,祖典中使用的樂舞依隨釋祭儀程,也固定六個樂章:一、迎神奏《昭平》之章;二、初獻奏《宣平》之章;三、亞獻奏《秩平》之章;四、終獻奏《敘平》之章;五、撤撰奏《懿平》之章;六、送神奏《德平》之章。其思想內容上集中反映了一個德字,表現形式上突出地體現了一個禮字。舞蹈構思,承襲了孔子生前提倡的中和之樂的美學觀。殿中兩旁陳列著清代文武官員的禮服和文武舞蹈的道具。文舞于左,身著清代素服,手執簽翟(奏板),配合音樂起舞,表現發揚蹈厲之急。武舞于右,手執干戚(武器),配合音樂起舞,以示武備之意。起舞用節指揮,左邊配有古代的鼓擊樂器杵。聽舉麾唱畢,擊杵三聲,以起壺上之音,曰樂統命于杵。右邊配有敔,形如伏虎,每奏一曲之終,聽懸鼓響畢,即用竹質的甑橫掃捂背的齟齠三次,為止堂上之樂。
舞蹈形式屬于古代文德之舞,除個別時候取宮懸之樂和八佾之舞(樂隊排列四面,舞列八行,每行八人,位于中央),一般沿用軒懸之樂和六偕之舞,(樂隊排列四面,舞列八行,每行八人位于中央),一般沿用軒懸之樂,和六價之舞(樂隊排列東南西三面,舞列六行,每行六人),舞容莊重文靜,又不失抒情之美,以崇頌孔子的功德,顯耀統治者的治定功成。
(三)泉州歷代名人的遺著遺物
比較著名的有唐代文學家、詩人歐陽詹;宋代政治家、科學家曾公亮、蘇頌;宋代狀元、政治家梁克家、曾從龍;明代教育家、理學家、賢官蔡清、陳琛、張岳、蘇睿明代愛國將領、民族英雄俞大猷;明代清官賢相李廷機;明代文學家王慎中;明代史學家何喬遠;明代進步思想家李贄;明代書法家張瑞圖;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與愛國將領施瑯;清初理學家、大學士李光地等。
大成殿東西邊和孔子畫像后面陳列唐代歐陽詹詩集和集歐書的不二名匾;來代蘇頌的《蘇魏公集》;宋代蔡襄的《荔枝譜》《相州晝錦堂記》書、貼;來代朱熹的《朱子全集》;明代俞大猷的《洗海近事》;明代王慎中的《王遵巖文集》;明代李贄的《焚書》;清代李光地的《筆算》(與梅文影合著)等著作。其中頗能引人重視的有清代秀才、貢生、舉人、進士的試卷、明嘉靖皇帝賜給王慎中父母的圣旨。還曾陳列過解放后泉州歷年培養的大學生情況。這都是不可多得的文物。
三、孔廟的其他附屬建筑
泉州府孔廟范圍廣大,有很多重要的附屬建筑,或存,或廢,或被占作他用。
(一)莊際昌狀元祠
在孔廟西側藍橋巷內,坐北朝南,仍存,但已荒落關閉。
(二)崇圣祠
在大成殿東側,現主體建筑尚存。
(三)明倫堂
(四)尊經閣
尊經閣又名魁星樓,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建。解放后因有倒塌危險而拆除,上層移建于百源川池中,即現在的八角涼亭,遺址建華僑大廈。
(五)夫子泉、海濱鄒魯亭、珠泗橋
圣域戟門南面的一口古井,系孔廟時所挖。南宋隆興初年,該井清泉涌出,甘香特異。秘閣傅自得記述其事,知州事王十朋題詩云:吾泉刺桐城中泮宮星,大成殿下新泉水,不必更以品第論,混混源自夫子。固書夫子泉。并南原有亭,懸朱熹書巨額海濱鄒魯。今廢,擴為中萊市場。洙泗橋題石仍在。
欞星門外南面,又有一大露庭,原是孔廟第一院落,兩旁種有木棉、古榕,前臨濠溝,面臨涂門街,蔽以柵欄,可惜以后改作中菜市場了。
而今泉州府孔廟的主體建筑,已大部分歸還市文博部門管理,泉州市政府撥款維修,恢復原貌,擬建泉州歷代名人紀念館。可望不久,孔廟建筑群將成為圣潔的海濱鄒魯文化中心,供游人觀瞻和專家學者研究。
茂名化州孔廟導游詞 篇3
各位佳賓:
《論語》上面開篇有一句話叫"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那么我就以孔子的這句名言,熱烈地歡迎您來孔子的故鄉曲阜參觀游覽。下面,就由我陪同各位游覽并進行導游服務,非常感謝您的合作,并衷心地希望您對我的工作多提出批評意見。
在來曲阜之前,許多朋友可能已對曲阜和孔子有了不少的了解,但也有的朋友知道的`并不十分詳細,現在,我就在進入景點之前,先把曲阜和孔子的情況簡要地說一下。
曲阜位于中國山東省西南部,現有人中62萬其中城區人口10萬,面積約890平方公里。"曲阜"二字始見于《爾雅》一書,東漢應邵解釋說:魯城中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曲阜"。宋真宗大中祥符5年,也就是公元1012年,為了紀念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出生在曲阜,曾一度改名"仙源"縣,金太宗天會7年(公元1129年),又復名曲阜,沿用至今。曲阜是一個小城,然而,曲阜又是一座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古城,在這片神圣而又古老的土地上,中國遠古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竟有四人在這里留下了蹤跡。據《史記》、《帝王世紀》等史書記載:"黃帝生于壽丘","少昊自窮桑登帝位,稱都曲阜,崩葬云陽山",現在曲阜城東8里,仍留下座金字塔式的墳墓——少昊陵。中國有句俗話說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從這里,從黃河中下游向中原,向黃土高原遷徙的過程,而我們的母親之河,黃河、長江,從黃土高原之上奔騰而下,一瀉千里,最后匯入大海呢!中國還有句古話叫"江南出才子,江北出圣人",實際上,江北的圣人幾乎全出自曲阜。在中國封建時代,受到皇帝賜封的圣人一共有6位,他們分別為至圣孔子、亞圣孟子、復圣顏子、述圣子思、宗圣曾子、元圣周公,頭4位都出生在曲阜,后兩位一位是孔子的弟子,一位是封地在曲阜,周公的后世33代曾在魯國為國君,至今山東稱魯,即起于此。現在曲阜地上地下文物眾多,文化燦爛,有國家級文物古跡4處,省級11處,市級100余處。1982年曲阜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94年曲阜"三孔"被聯合國正式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由于曲阜對東方文化的重要貢獻,不少人稱曲阜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東方的麥加"。在這里,您不得不沉思,也不能不感奮,因為這里深扎著中華民族的根,深扎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根。
各位朋友,在中國,在東方這片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土地上,你也許讀不懂青銅器上的銘文,也許不理解人頭獸身表現什么,象征什么。但是,當你走進中國人民的生活,行走在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勞動創造的古老土地上,你就能感受到、接觸到中國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來的儒家文化的氣息,你便能由此體驗到中國人民與其他民族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和理想道德的差異。無論你從哪個角度,哪個層次去探究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品格,都不難發現儒家文化的基因,在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儒家文化幾乎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代名詞。而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就是孔子。
孔子,春秋時代魯國人,也就是曲阜人,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歲。孔子3歲時,父親叔梁紇去世,16歲時,母親顏征在去世,少年孔子成了孤兒,開始了他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獨自謀生、學習和奮斗的一生。
孔子少年發奮自學,勤而好問,青年時代便掌握了參與貴族政治必須熟悉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進而掌握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的內容,為創立儒家文化奠定了基礎。
孔子30歲設學授徒,開始了漫長的教育生涯,他首開中國私人講學、面向民眾,提倡"有教無類"之風,成為中國第一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孔子51歲時,才做了中都縣令,后來曾在魯攝相事,然而時間不長,他便辭了官,離開魯國開始了他長達14年的周游列國之行。
孔子在68歲時回到魯國,他把幾乎全部精力放在了教學和文獻整理上,一直到死。孔子的一生是顛沛流離,飽經憂患的一生,是艱苦卓絕、激勵奮發的一生,是春風化雨,培育英才的一生,是著書立說,濟時救世的一生。如今,他的軀體雖已灰飛煙滅,但他的思想,卻潛入每個東方人的心靈,他熔鑄了中華民族的個性和品格,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孔子還將引導著人類,跨向21世紀。
曲阜的文物古跡和旅游景點很多,大部分與孔子和孔子文化有關。現在我們所在的位置是曲阜明故城的正南門外,城門的北面是被稱為中國三大古建筑群之一的孔廟。城門的正上方有"萬仞宮墻"4個大字。"仞"是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約等于8尺。據說,有人稱贊孔子的弟子子貢很有學問,子貢聽說以后,就說:"人的學問好比宮墻,我的學問只有墻頭這么高,人們一看便會看見墻內的一切,而我的老師孔子的這道墻有數仞,不找到它的門是不能看到墻內宗廟之美麗、房舍的多種多樣"。后人為表達對孔子的敬仰,明代胡纘宗就寫了"萬仞宮墻"4個字鑲在城門上,清代乾隆皇帝為了顯示自己對孔子的崇拜,又把胡碑取下,換上了自己寫的"萬仞宮墻"4個大字。這就是"萬仞宮墻"的來歷。
孔廟是后人為祭祀孔子而修建的廟宇,始建于孔子死后第2年。面積有327。5畝,仿皇宮之制,分九進院落,左右對稱排列,整個建筑群共有五殿、一閣、一壇、兩廡、兩堂、17座碑亭、54座門坊共466間,南北長約1公里。孔廟恢宏壯麗,面積之大,歷史之久,保存之完整,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唯一孤例。
孔廟大門東墻外面有"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碑刻,過去,任何官員至此,武官要下馬,文官要下轎,以表示對孔子的尊重。
好了,今天介紹到這里,相信大家對孔廟已經很了解了。大家可以自行解散,去感受一下孔夫子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