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著名景點導游詞匯總(精選13篇)
北京著名景點導游詞匯總 篇1
故宮導游詞:
故宮是明清兩代皇帝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也稱紫禁城。它建成于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沒想到建成后3月就失火燒毀,待20年之后又重建。它是明清兩代24位皇帝處理政務和生活起居的場所。故宮作為我國的建筑代表,每年吸引眾多國內外游客。它是漢族宮殿建筑之精華,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筑群。故宮全部建筑由“前朝”與“內廷”兩部分組成,四周有城墻圍繞。四面由筒子河環抱。城四角有角樓。四面各有一門,正南是午門,為故宮的正門。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和俄羅斯克里姆林宮)。
長城導游詞:
長城被稱為“萬里長城”,最初簡歷是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筑的,后稱為著名的旅游景點。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每一個到北京的朋友都會來長城游玩一番。
長城始建于春秋戰國時期,始修于燕王,他的國土小、兵馬少、力量弱,隨時都有被鄰國吃掉的危險。為了保住國土,燕王就征用了民夫,在他的國土邊界山頂上筑起高高的城墻,以防外敵入侵。長城歷史長達20__多年。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東起遼寧省丹東市的虎山,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
國家文物局20__年宣布中國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陜西、甘肅、青海等15個省區,包括長城墻體、壕塹、單體建筑、關堡和相關設施等長城遺產43721處。此前,國家文物局曾于20__年首次公布明長城調查數據,中國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
頤和園導游詞:
頤和園是古代皇家園林,坐落于北京的西郊,距城區大約十五公里,占地約二百九十公頃,與圓明園毗鄰。它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也是國家重點景點。
清朝乾隆皇帝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動用448萬兩百銀在這里改建為清漪園,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里的皇家園林區。咸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稱頤和園,作消夏游樂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破壞,珍寶被劫掠一空。清朝滅亡后,頤和園在軍閥混戰和國民黨統治時期,又遭破壞。
潭柘寺導游詞:
潭柘寺,他坐落在北京西部門頭溝區東南部的潭柘山,距市中心約30余公里。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寶珠峰。潭柘寺寺內占地2.5公頃,寺外占地11.2公頃,再加上周圍由潭柘寺所管轄的森林和山場,總面積達121公頃以上。
潭柘寺始建于西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賜名為“岫云寺”,但因寺后有龍潭,山上有柘樹,故民間一直稱為“潭柘寺”。
北京著名景點導游詞匯總 篇2
各位!現在我們來到了圜丘壇景區,其實呀,它才是真正的“天壇”,因為這里才是皇帝在冬至祭天用的祭天臺。圜丘壇建于明嘉靖年間,即公元1530年,位于整個院落的南端,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圜丘壇院落中的陳設。請看西邊,那里有一桿很高的木桿,它叫望燈桿,是祭天的時候掛燈籠用的。各位也許要問:祭天掛什么燈籠呀?當然要掛啦!因為當年祭天的時間不是在白天,而是在日出前七刻,即零晨四點一刻。您想想,在漆黑的冬夜,老百姓都在被窩里熟睡的時候,皇帝來祭天,也真是夠辛苦的,掛個燈籠照個亮,不過分吧?不過,皇帝照亮,非同一般,那必須是“吉燈高照”。那么現在請大家猜一猜這座燈竿有多高?現在我來宣布正確答案:燈桿的高度是九丈九尺九寸,為什么不再加點湊夠10丈呢?肯定有原因,不錯,請各位先猜猜看,待會兒我再告訴大家。不僅燈桿不一般,那燈籠也不一般,高有兩米,直徑兩米六,夠氣派吧!但最不一般的還得說那燈籠中的蟠龍通霄寶蠟,長有一米三,直徑三十厘米,可連續燃燒12個小時,既不用剪蠟花,也不流蠟油,是當年皇帝祭天的專用寶蠟。
再看看東邊的這個綠色建筑物,它的名字叫燔柴爐,是在祭天大典結束后,焚燒祝板及祭品的地方。這是鐵鐐爐,在進行大典的時候爐內燃燒松桿、松柏,同時還燒些檀香木,一時間火光沖天,香煙繚繞,不但增加了神秘莊嚴的氣氛,而且在寒冷的冬夜給皇帝帶來了一絲暖意,真是一舉多得呀!
現在,言歸正傳,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圜丘壇,它是一座三層的圓形石臺,為什么要將祭天臺設計成圓形呢?因為古代人們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既然是祭天臺,自然要設計成圓形了。普通人看這座祭天臺是用大理石建制的,但設計者們是用數字“九”建成了這座神秘的祭天臺,現在我們一起來找找那些神秘的“九”看它們藏在何處。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在這兒咱們不妨來個腳踏為實,請大家一邊登上這一組臺階,一邊數數這組臺階有多少級(自地面層到底間層,因為這里人少,面積大)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正好九級(把客人帶到底層平臺的東側)。往上還有兩組臺階,每組也是九級,整個圜丘壇東、南、西、北各開一口,每個登壇口都有上、中、下三組臺階,每一組臺階都是九級,現在我們已經找到了12個“九”了。我們再找找看,腳下底層祭壇的壇面直徑21丈,沒有“九”,中層直徑15丈,也沒有“九”,頂層“九”丈,有一個“九”,如果把三層直徑相加,便是四十五,五九四十五,不但有“九”還有“五”,象征皇帝的之尊。真是巧奪天工!那么,別的地方還有“九”嗎?有!請各位更上二層“九”,我們到最上層看一看。
各位,現在有沒有感到“九”的氣味兒更濃了?大家請看壇面中心,有塊圓形石塊,它叫天心石,被一層一層的扇形石板所環繞,這第一環是九塊,第二環是二“九”一十八塊,第三環是三九二十七塊,直到最邊上一環為九九八十一塊。再看一看中層,它由十個九塊開始至十八個九塊,底層至十九個九塊至二十七個九塊,即三層壇面,每層鋪九環石板,每環石塊又都是九的倍數,自一倍至二十七倍,這樣,上、中、下三層壇面共鋪石板3402塊,即378個“九”。
還記得嗎?剛才我們看到的望燈桿高九丈九尺九寸,燔柴爐兩側臺階各九級,皇帝還嫌不夠,祭天時還要向皇天上帝敬酒,可見皇帝對九的崇敬,為什么?咱們下壇再說。
北京著名景點導游詞匯總 篇3
這里是觀賞頤和園全景的最好的地方,為何稱之為知春亭呢?大家都知道“春江水暖鴨先知”的說法吧?但這里不養鴨,怎么才能知道春天的來臨呢?我們的方法是“望柳而知春”。大家看,這里遍植桃柳,每當春天來臨,此處是最先柳綠花紅,向人們報春,故名知春亭。放眼望去,遠處群山起伏,古塔聳立,現在我來問一問大家,遠處的這座古塔是在頤和園園內呢,還在園外?遠處的山叫玉泉山,盛產優質礦泉水,是專供紫禁城內的皇帝及后妃們飲用的。
遠處的古塔叫玉泉山塔,看著在園內,其實是在園外的玉泉山,這種把別處的景色,借來一用的造園方法,稱為“借景”。
再看看我們左前方的那個小的島嶼,它叫南湖島它的南面有三個小島——鳳凰墩、治鏡閣和藻鑒堂,象征東海三仙山的蓬萊、方丈和瀛州,它與萬壽山遙遙相對,這種造園方法叫“對景”。
連接南湖島與東岸陸地的橋叫十七孔橋,是仿北京著名的盧溝橋而建,為何要在這里仿盧溝橋建一座十七孔橋呢?這得從乾隆皇帝說起。
乾隆皇帝雖為一代明君,但也是一位好大喜功的帝王。他在下江南的游歷中對江南的景色及建筑都非常喜歡,因此產生一個念頭,何不將天下美景盡繪長廊之內,將天下精美建筑集于頤和園當中,于是頤和園中便出現了“黃鶴樓”、“岳陽樓”、“盧溝橋”等景致。乾隆皇帝還想留住杭州和蘇州的景色,于是,又仿杭州的蘇堤在頤和園內建西堤,西堤上又建6座橋用以增色,而且還消除了由于西側建筑少而產生的空曠感,起到了造園方法上“添景”的作用。
此外還有萬壽山后建蘇州街,整條街再現蘇州水鄉的美景,這樣一來,足不出京,就可遍游江南秀色,雖然造景花點錢,但節省了一次次下江南的路費及辛苦。如此說來,還真是挺合算的!
在十七孔橋東側有個八角亭,叫廓如亭,它可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座亭子,它與十七孔橋及南湖島連接在一起,形似一只烏龜的頭,頸和身軀,用烏龜形狀象征長生不老之意。
廓如亭往北的河堤處伏著一只銅牛,與真牛大小相仿。為何在此設銅牛?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為了鎮水,乾隆皇帝鑄銅牛,還特意寫了一篇《銅牛銘》,刻在了牛背上。另一種說法是“在初建園林時,昆明湖西側有一組田園風光的景致被稱為“織耕圖”,象征織女居住的地方,而東岸的銅牛郎隔天河---昆明湖與織女遙遙相望,夠浪漫吧!
最后給大家介紹一下文昌閣,請看我們前方的這座關城式建筑,叫文昌閣,閣樓內供奉一尊文昌帝君的銅像。相傳文昌帝君是專門主宰人間功名利祿的神,深受世人信奉,連皇帝也不例外。但是文昌帝君真要保佑某人當上皇帝,有了功名利祿,有了江山社稷,一定就會幸福嗎?不一定!眼前就是一個例子。
各位看看那座小院,她叫玉瀾堂(指向北側)。那里曾經是光緒皇帝的“監獄”。身為皇帝,卻失去了最基本的人身自由,夠可憐的吧!為什么貴為天子的光緒皇帝會落到這步田地呢?咱們待會再講。現在先請各位欣賞一下美麗的景色,照張像,我們5分鐘后在玉瀾堂門前集合。
北京著名景點導游詞匯總 篇4
大家好!歡迎大家參加我們欣欣向榮旅行社組織的這次長城雙人快樂之旅。首先,我先介紹一下我自己。我是這次行程的導游,大家叫我小丁就可以了。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參觀,我很高興,望各位能在八達嶺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長城是世界聞名的奇跡之一,它像一條巨龍盤踞在中國北方遼闊的土地上。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的結晶,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華民族的驕傲。
游客們,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著名的八達嶺長城,您向遠處看,可以發現這里的長城分為南、北兩峰,蜿蜒于山脊之上,龍騰虎躍、氣象萬千,景色十分壯觀。
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中的杰出代表,因為這里四通八達,故成八達嶺。可能大家會問,為什么把長城修筑在這里?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八達嶺地區重要的地理位置。它不僅守衛著明皇陵,而且也是京師的大門。
有一句話大家一定都知道:不到長城非好漢。剛才說了這么多關于長城的事情。大家一定等不及要到長城游覽一番。不用著急,馬上您也要成為好漢了。八達嶺長城有三臺兩墻組成的,什么是三臺呢?我給您們介紹一下吧!三臺分別是城臺、敵臺。其中城臺構造非常簡單,只是駐守的官兵避寒的地方。那敵臺的構造相對就要復雜一些,分為兩層,下層是由回井等字形組成,上層有垛口和望孔是觀察軍情和射擊用的,所以這里也具有防御敵人的功能。
下面就到了烽火臺,又叫烽燧,狼煙臺。是不和長城相連的獨立建筑。一旦敵人來犯,就點燃烽火通報軍情。明朝的時候,還對烽火與敵人的關系作了嚴格的規定:敵人百余個,燃一煙點一炮;五百人,燃兩煙兩炮;千人以上,三煙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煙四炮。就通過這種方式,在邊關的軍情能夠飛速的傳到皇宮大內。
說完了三臺,下面就來說一下兩墻。長城外側的高墻叫做牒墻,有垛口是用來防御敵人的。而內側不足一米高的則叫作女兒墻,也叫做宇墻。在最開始長城內側是沒有女兒墻的,可是經常有人會跌下山崖,所以就修建了這道墻。在長城墻根的地方每隔不遠就有一個小水溝,雨天的時候由吐水嘴向外排水,以免水沖刷城墻。而長城的墻體里面使用石頭塊鑄成的,外邊砌上磚,再在上面鋪上石板,從而使建筑非常牢固!
萬里長城是人類歷史上耗費人力最大,時間最久,物資最多的建筑,它是一座稀世珍寶和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跡,萬里長城像征著中國人民的堅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國人民的驕傲,是整個人類的驕傲。
游客們,不知不覺我們的長城之旅就要結束了,希望我的講解能讓大家對長城有更多的了解,愿雄偉壯觀的長城能給大家留下一段美好的記憶!
北京著名景點導游詞匯總 篇5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石花洞又名潛真洞、石佛洞,位于房山區河北鎮的南車營村,是中國四大名洞之一。關于石花洞有這樣一個傳說。很久以前,一位叫圓廣的云游僧人來到南車營村,見這里風景秀麗便決定于此小憩,但盛暑中一股清涼的氣流令他倏爾驚醒,他下意識地順風望去,見陣陣涼風就來自山溝北側巖石的縫隙間,好奇心驅使他去弄個明白,便掄錘握鑿在凹處乒乒乓乓干了起來,終于鑿開了一個桶口粗的洞口,他穿過薄壁的洞口,向里爬了很遠很遠,看到了眼前一點點越聚越大的熒光,借著熒光他看到眼前這個巨大的洞穴中裝飾著許多千姿百態、晶瑩透亮的柱狀、花狀、傘狀、球狀神奇絢麗的景物,他陶醉了,于是就有了“仙鄉洞府地,潛夢入真藏”的詩名,和洞口“潛真洞”三個大字,此后他便于此奇洞為家,潛心修行。如今,時間雖以過了720xx年,創在當代名人趙樸初先生題名的“石花洞”旁側,“潛真洞”三個剛健的楷書大字仍然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石花洞是國內發現的巖溶洞穴中規模大、洞層多、沉積類型全、次生化學沉積物數量大的洞穴。洞體為多層多枝的層樓式結構,有上下七層,一至五層洞道全長5000米,六、七層為地下暗河的流水及充水洞層。洞口海拔高程25l米,距離區內潛水面160米,屬于近潛水面洞穴。石花洞以天然形成的石花而得名。石花形式繁多,異彩紛呈,數量龐大,為國內洞穴之最。石花洞的總體特征是洞體多層多支,從上到下共7層,每層景觀各不相同,被譽為“北京的地下明珠”。其中由月奶石形成的“石蓮花”,由540余片石鐘乳組成的高10米,長18米的石幔以及石旗、雙彩石盾、龍宮雙柱等景觀都是中外洞穴巖溶景觀精品,被評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級AAAA景區。主要游覽內容:人文趣味層、探奇觀賞層、奇石展館等。
石花洞已開發一、二、三層洞道,全長1900多米,對游客開放的一、二兩層洞道長1362米,有十二個高大的洞廳和十六個洞室組成。還有形態各異的大小支洞六十三個。石花洞洞內次生化學沉積物種類多、造型美,有千姿百態的石花、石枝、石鐘乳;典雅秀麗的石塔、石盾、石燈、石梯田;雄偉壯觀的石幔、石旗、石瀑布;銀白耀眼的月奶石和閃爍發光的彩光壁,石花洞匯集了巖溶洞穴沉積的精華。石花洞不僅沉積類型多、形態美,而且洞體堅固、層次分明,洞內空氣新鮮、環境優良。由于洞體深部有較大的空間和地下暗河,因而形成了洞穴氣候環境自行循環調節的優越條件。
石花洞的“遙池石蓮”,已生長320x余年,潔白豐滿,由大片的月級石沉積而成,世界稀有,中國首次發現:“黃河瀑瀉”,由高12米,寬23米的巨大石鐘乳形成,氣勢磅礴,雄偉壯觀:“龍宮豎琴”,垂高10米,長18米,由540余片石幔折疊布成,堪稱國內洞穴第一幔:“銀旗漫卷”、“閃光壁”、“洞天三柱”、“后宮仙帳”等十二大洞穴奇觀無不令人贊嘆叫絕。為滿足游人的需求,石花洞在加強深層開發的同時,在洞出口增加了“世界洞穴奇觀展”,共匯集、展出世界著名洞穴景觀照片上百幅。
銀狐洞(又稱三英洞)位于房山區佛子莊鄉下英水村南100米處,距北京城區68公里,交通方便。該洞1991年7月15日發現并開發。銀狐洞洞體為橫向單一形態,洞深90余米,總長約4000米。已開放旱洞20x米,水洞800米,洞內有8個高大廳堂和40多個景點及地下暗河的流水洞段,洞道寬一般5-10米,平均洞高8米左石,洞內面積約3萬平方米。
銀狐洞是石花洞地區內的又一奇觀,洞中步移景換,使人目不暇接。特別有塊國寶奇石,長約兩米,雪豹頭臉銀狐身,形似一只“倒掛銀狐”,它通體浮現著約兩寸長潔白如雪的毛刺,密密扎扎地像絨一樣晶瑩剔透,銀白耀眼,美麗動人。另外洞內還有粗狀高大的石筍、石柱,典型的石旗、石帶,晶瑩的鵝管、閃爍發光的石瀑布、潔白無瑕的石柱、石毛、石花等。銀狐洞雖然洞體單一,但洞內沉積的微型景觀豐富多彩,有其自己的特色,再加上有近800米長的水洞,清清的碧水,清澈見底的地下河。
石花洞地區的`巖溶洞穴分布密度高,成洞條件好,形成過程復雜。這些高大的廳堂和精美的景觀,是大自然在漫長的地質歲月中,精心雕塑出來的。
石花洞由多層溶洞組成。這種多層結構的溶洞最早形成的是洞頂。當時,洞頂層就相當地下水位的水準面,在這里有地下水溶蝕、搬運,把洞穴物質帶走,洞穴形成后,出現了地殼上升,該層溶洞隨地殼上升而地下水位則相對下降;其后,當地殼穩定下來時,地下水又在新的巖層部位進行溶蝕搬運,便形成了第二層溶洞。這樣,地殼多次上升,便形成了多層洞穴。可見,石花洞七層不同高度溶洞的存在,標志著這一地區至少發生過六次間歇性上升。如今,地下水仍在溶蝕著最低層洞穴。
石花洞內的自然景觀玲瓏剔透,有滴水、流水和停滯水沉積而形成的高大潔白的石筍、石柱、石梯田等,和滲透水、飛濺水、毛細水沉積形成的眾多晶花、石毛、石菊、石珍珠、石葡萄等。并有晶瑩的鵝管、珍珠塔、彩光壁等,眾多的五彩石旗和美麗的石盾為中國洞穴沉積物的典型,大量的月奶石蓮花為在我國洞穴中首次發現。
石北京石花洞國家地質公園,除地下部分的巖溶洞穴及洞內次生化學沉積景觀外,地上部分還有地層剖面和地質構造形跡等地質遺跡景觀和部分古建筑及人文歷史景觀等。
石花洞內的環境優雅,空氣新鮮,洞內溫度常年13度。石花洞地區的巖溶洞穴分布密度高,成洞條件好,形成過程復雜。這些高大的廳堂和精美的景觀,是大自然在漫長的地質歲月中,精心雕塑出來的。石花洞由多層溶洞組成。這種多層結構的溶洞最早形成的是洞頂。當時,洞頂層就相當地下水位的水準面,在這里有地下水溶蝕、搬運,把洞穴物質帶走,洞穴形成后,出現了地殼上升,該層溶洞隨地殼上升而地下水位則相對下降;其后,當地殼穩定下來時,地下水又在新的巖層部位進行溶蝕搬運,便形成了第二層溶洞。這樣,地殼多次上升,便形成了多層洞穴。可見,石花洞七層不同高度溶洞的存在,標志著這一地區至少發生過六次間歇性上升。目前,地下水仍在溶蝕著最低層洞穴。北京石花洞國家地質公園,除地下部分的巖溶洞穴及洞內次生化學沉積景觀外,地上部分還有地層剖面和地質構造形跡等地質遺跡景觀和部分古建筑及人文歷史景觀等。
北京著名景點導游詞匯總 篇6
各位游客朋友:
我們現在已經來到了天安門廣場。大家可以看一下,我們現在的位置是在天安門廣場南北方向的中軸線上,距我們南面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大約有100米左右的距離。我們今天在天安門廣場游覽的時間是30分鐘。
大家向我這里聚一下,我先給大家簡要介紹一下天安門廣場的主要景觀。(手勢,向北指)大家先向這邊看。(稍停頓,待游客目光集中于手指方向)我愛北京--天-安-門。一會兒,我會向大家詳細介紹天安門的的滄桑歷史。除了天安門城樓外,我還要向您介紹天安門前的金水橋、以及橋前的華表和石獅。大家回一下頭,您看到了,這就是莊嚴挺拔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了,隨后我也將向您講一講她的故事。紀念碑南邊的建筑就是"_紀念堂",我們今天的行程沒有安排大家瞻仰_遺容,如果您有意去的話,可以告訴我,我會盡量滿足您的愿望。天安門廣場東側的建筑是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這里陳列了大量珍貴的革命歷史文物。和她相對著的,(手勢,向西指)西邊的這座建筑,就是非常著名的"人民大會堂"。關于她,一會兒我也會向您做詳細介紹。
好好好,大家現在可以在廣場上拍照留念。拍照前我給大家提個醒,大家盡量避免站在這條中軸線上拍照,旗桿可能會影響您的拍攝效果。另外,大家如果在紀念碑前拍照的話,建議您到紀念碑的那一側去拍,在這邊是逆光,會影響照片的效果。給大家10分鐘時間,拍完照請到這里集合,我在這里等大家.
下面我首先為大家介紹一下天安門城樓。天安門原為明清兩代皇城的正門,始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最初叫做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修而改名天安門,含"受命于天"和"安邦治民"的意思。至今已有580多年的歷史了,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安門城樓,建筑在巨大條石砌成的須彌座式城臺上,造型莊重渾厚,宏偉典雅,是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城樓通高34.7米。城臺上的大殿寬九楹(62.77米),進深五楹(27.25米),象征封建帝王的"_"至尊。大殿為重檐歇山式,朱墻黃琉璃瓦頂。南面設有菱花隔扇門、窗36扇,殿內外立有直徑2米的巨柱60根,天花、斗拱、梁枋等處、均繪滿了最高等級的金龍和璽彩畫,金碧輝煌,極為雄偉壯觀。
1988年的元旦,天安門城樓正式對外向游客開放。在天安門高大的暗紅城墻中辟有五個券洞門,明清時代,這里的門、橋行走規制森嚴,中門為皇帝進出專用。皇帝每年冬至往天壇祭天,夏至去地壇祭地,孟春赴先農壇耕籍田,都要出入天安門。那么,在當時,是不是只有皇帝一人才能進出中門呢?這位朋友答的對,不是。大家知道還有什么人可以走這里嗎?(稍做停頓)讓我來告訴大家。此外,皇帝的父母可從中門入宮;皇帝大婚,皇后可從中門進入一次;新科狀元等"金殿傳臚"后,可從中門出宮一回。除此之外,嚴禁任何人進出,否則是要治重罪的。中門左右的兩座旁門,供宗室王公和三品以上文武百官通行。過去天安門是座只進喜,不出喪的吉祥之門。
好好天安門的設計者是蒯(kuǎi)祥。蒯祥是江蘇吳縣人,明初洪武年間生于木匠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有名望的木工師傅,能主建大型工程。蒯祥受父親影響,從小學藝,勤奮好學,聰慧過人,三十來歲時,已成為才華出眾的木工匠師了。燕王朱棣,也就是后來的永樂皇帝,經"靖難之役"取得帝位后,決定從南京遷都北京。永樂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明成祖朱棣調集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前來北京營建工程巨大、難度極高的天安門(初名承天門)等宏偉建筑。蒯祥以高超的設計方案和精湛的建筑技藝,被推選為皇宮工程的建筑設計師。當時人們尊稱他為"蒯魯班"。蒯祥曾擔任建筑皇家宮殿的官吏,直至工部左侍郎等官職,為中國的民族建筑藝術創下了光輝的業績。
北京著名景點導游詞匯總 篇7
俗話說:“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潭柘寺是北京市最大的寺廟,有著1700多年歷史的,早在清代,“潭柘十景”和“潭柘八寶”就已經名揚京華。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郊門頭溝區東南部的潭柘山麓,距阜成門41公里。潭柘寺坐北朝南,背倚寶珠峰,周圍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馬蹄狀環護,規模宏大的潭柘寺古剎就建在寶珠峰的南麓。這里植被繁茂,古樹名花數量眾多,自然環景極為優美。
潭柘寺規模宏大,寺內占地2.5公頃,寺外占地11.2公頃,再加上周圍由潭柘寺所管轄的森林和山場,總面積達121公頃以上。
潭柘寺始建于西晉,至今已有近1720xx年的歷史,因其寺后有龍潭,山上有柘樹,故而民間一直稱其“潭柘寺”。
今天的潭柘寺殿宇巍峨,庭院清幽,殿、堂、壇、室各具特色,樓、閣、亭、齋景色超凡,古樹名木、鮮花翠竹遍布寺中,假山疊翠,曲水流觴相映成趣,紅墻碧瓦、飛檐翹角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殿堂整齊,莊嚴宏偉。今天的潭柘寺不僅以古跡眾多,風景優美吸引著四海賓朋、八方游客,而且還修建有現代化的旅游服務設施,實行交通、住宿、餐飲、游覽、娛樂、購物的一條龍服務,是京郊一處著名的旅游勝地。
北京著名景點導游詞匯總 篇8
各位游客大家好、
我先簡單的介紹一下故宮、故宮是世界上顯存規模最大的古代皇家宮殿建筑群、故宮又叫紫禁城、它整座城池建成于公元1420_年、位于天安門廣場北側、自故宮建成后先后有明清24位皇帝在此執政。
故宮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960米、東西寬750米、全面積72萬平方米、整座紫禁城被寬52米的護城河所環繞、城墻高10米、可謂是“城高池寬”。
故宮開四門、座北朝南、南門為午門、即正門、北門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
整個院落分為二大部分、即“前朝”和“后寢”、“前朝”是皇帝舉行盛大典禮的地方、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及東西兩側的文華殿及武英殿為主、“后寢”是皇帝及后妃、未成年子嗣們居住的地方、主要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及東西六宮為主、據說當年紫禁城共有宮殿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如果一個嬰兒從哇哇墜地開始每晚住不同的房間、等他住遍所有的房間后已經是一個27歲的年輕人了。
接下來、我們將要參觀的是午門、在10米高的城墻上聳立著五座崇樓、樓頂飛檐翅起、從上面看就像五只展翅欲飛的鳳凰、故午門又稱五鳳樓、它位于端門之北、雄偉壯觀。
午門在明代這里是舉行獻俘大典的地方、大家可能聽說過“推出五門斬首”、這里雖是午門、但卻不是砍頭的地方、在明朝的時候、這里是廷杖之所。
進入故宮的院落、首先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五座漢白玉石橋、跨過金水橋就來到了太和門廣場、這里既是明代皇帝御門聽證時百官待駕的地方。
接下來參觀的是太和殿廣場及太和殿、這里是皇家舉行盛大典禮的地方、太和殿廣場基本呈正方形、整個院落平坦寬闊、氣勢非凡。
太和殿坐落在八米多的漢白玉基座之上、莊嚴肅穆、在每一層基座的邊緣都伸出很多小龍、那些小龍是傳說中一種沒有角的龍、他們是大殿的排水系統、每個龍頭的嘴里都有一個小孔、即噴水孔、三層基座之上共設有小龍頭1142個、每當下大雨的時候、雨水便從1142個龍頭嘴里的小孔內排出、非常壯觀、為宮中一景、被稱為“千龍吐水”。
北京著名景點導游詞匯總 篇9
司馬臺長城位于北京東北部120公里的險關重鎮古北口境內,此段長城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是一段偏離原北齊長城基礎的明長城,也是至今仍保留代長城原貌的一段古長城。
司馬臺長城,全長5.4公里,敵樓35座。整段長城構思精巧、設計奇特、構思新穎、形態各異,它集萬里長城眾多特色于一地,形成一段“奇妙的長城”。
綜觀司馬臺長城,可用“險、密、全、巧、奇”五字概括。險:司馬臺長城沿刀削斧劈似的山脊修筑,蜿蜒曲折,驚險無比,尤其是天梯和天橋兩段,更是險中有險。天梯是單面墻長城,坡陡墻窄,最窄處不足半米,呈直梯壯沿山體上升,兩側更是陡峭懸崖,置身其上,俯首下望,令人目眩。天梯頂端,便是天橋,長不逾百米,寬只有一磚,約40厘米左右,兩側又是懸崖絕壁,令人不寒而栗,英雄氣短,游客把這兒稱作咫尺天涯。雖然名為天橋,但到這里的人們卻都說:“過橋難,難于上青天”,這里可說是明長城中依山設險,險上加險的最險要地段之一。密:是司馬臺長城又一特點,兩敵樓相距最近僅43.8米,最遠600米,一般都在100-200米之間,若按當時明代筑長城的規定,每500米修敵樓一座的話,可見此段長城是一例外。全:是指敵樓和城墻的建筑形式奇特多樣。從外觀來看,敵樓有單眼樓、雙眼樓、三眼樓、四眼樓和五眼樓,有單層樓,上下相通的雙層樓和三層樓。它們均為空心敵樓,大小不一、形態組合各異,是按駐軍的官銜等級,駐防人數以及地勢險要程度分別來建造的。從內部結構來看,有磚結構、磚木結構、磚石結構;又有單室、雙室、多室之分;房間布局有“田”字、“井”字;樓頂變化多端,有平頂、穹窿頂、八角藻井頂、覆斗頂;就連門窗也新穎別致,有邊門、中間門、有磚券和石券,還有技藝精湛的雕花花崗巖石門。這是長城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司馬臺長城東段的仙女樓和望京樓就是兩種具有代表性的敵樓,望京樓是司馬臺長城的制高點,海拔986米,為空心三眼樓,二層磚石結構。這里視野開闊,隱約可見北京城輪廓,故稱望京樓。望京樓頭,東觀“霧靈積雪”、“蟠龍臥虎”、北看“燕山疊翠”、南瞧“水庫明珠”、壯麗關山,盡收眼底。仙女樓是敵樓中建造得最美的一座,掩映在老虎山腰的樹叢中,下部條石合縫,上部磨磚達頂。內部用青磚砌成兩道大拱,三條甬道,十個券門。頂部正中心砌成蜘蛛網狀的八角藻井,四邊砌四個磚柱,游人在里面輕輕放歌便能發出悅耳的回音。門券上還有并蒂蓮花浮雕,整個敵樓處處給人以精巧、細膩、秀麗之感。仿佛它不是人間戰爭的防御設施,而是一座仙境樓閣。此外、城墻的構造更是匠心獨運,富于變化。因地形和軍事上的需要,城墻又分為單邊墻、雙邊墻和障墻,有磚砌、石砌及磚石混合砌,城墻上的箭孔疏密也從幾十個直到上百個。巧:體現為進可攻,退可守,步步為營的障墻。而小天梯上的障墻,可謂登峰造極,在20多米的垂直落差內從最頂上的障墻箭孔,一直可以通過所有障墻的射孔,到達最下的射孔,精巧之至,另人贊嘆。由此可以想像昔日戌邊將士苦戰御敵的戰爭場面。奇:構筑在溶洞上的長城,洞與城的巧妙組合,在整個明長城中絕無僅有,令人稱奇叫絕。
司馬臺長城雖以山勢險陡、長城雄奇為主景,卻不乏碧波蕩漾、湖光帆影的優美環境,長城角下的鴛鴦湖賦予了這段長城以靈性,清澈的湖水,是由水量充沛、四季涼爽的冷泉和冬季熱氣噴涌、水溫常年在38℃的溫泉匯聚而成的,湖水冷暖各半,經東歷夏,從不結冰。夏季里蕩舟湖上,清風徐來,讓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司馬臺長城不僅有奇麗的風光,亦是一座文化遺產的寶庫。今年來,在這段長城上發現了許多長城文物,其中:有石刻“題名碑”,碑上記載著當年修建長城時的情況以及與建城有關的官員的名字,同時這里還發現幾處城墻和敵樓上有帶戳印文字的磚,上面刻的都是參加修建長城的軍隊名稱和年代,如“萬歷五年山東左營造”、“萬歷五年寧夏營造”等等。長城磚上帶有戳印文字,在其它長城上也是及為少見。在修復這段長城清基過程中,又清出一批出土文物:有當年守城將士使用過的各種武器,其中有鐵炮、石炮、鐵鏃鐵銃、手雷、三眼銃。鐵彈丸、火藥勺等,還有守城戰士用過的生產生活用具,其中有鋤頭、鐵鏟、菜刀、鐵燈碗等等,以上這些文物很珍貴,它為研究明代長城及明代歷史提供了價值很高的事物資料。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文化遺產,司馬臺長城則是這份遺產中的一顆明珠,為了更好地保護這段長城,并滿足廣大中外游客更好地領略長城的風采,司馬臺長城景區一手抓文物保護工作,一手抓旅游開發建設,使司馬臺長城這一世界文化瑰寶無愧于時代,無愧于著名長城專家羅哲文教授的評價:“中國長城是世界之最,而司馬臺長城是中國長城之最。”
司馬臺還為游客提供登城隱形索道、游覽峽谷索橋、鴛鴦湖上泛舟、游泳、垂釣、住宿、小型會議、山寨野味等服務。
北京著名景點導游詞匯總 篇10
北京大觀園是一座再現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中"大觀園"景觀的仿古園林,位于宣武區南菜園(市區西南隅護城河畔)。原址為明清兩代皇家菜園,明代曾在此設"嘉疏署"。1984年為拍攝電視劇《紅樓夢》,經紅學家、古建筑家、園林學家和清史專家共同商討,按作者在書中的描述,采用中國古典建筑的技法和傳統的造園藝術手法建造。園中的園林建筑、山形水系、植物造景、小品點綴等,均力圖忠實于原著的時代風尚和細節描寫,《紅樓夢》中的大觀園是為賈府大小姐元春而建的省親別墅,因此園中定期舉辦"元妃省親"古裝表演。
大觀園總面積12.5公頃,建筑面積8千多平方米,開辟水系24000平方米,堆山疊石6萬土石方。全園有庭院景區五處、自然景區三處、佛寺景區一處、殿宇景區一處,共有景點四十多個。大觀園在每年農歷春節初一至初六舉辦"紅樓廟會"。廟會內容包括:文藝演出、民間花會、風味小吃、民俗活動等。其中"元妃省親"古裝巡游是大觀園文化廟會的傳統項目和獨有的特色。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期間還舉辦"北京大觀園'中秋之夜'"。活動以文藝演出、賞月團聚、觀賞夜景為內容,每屆舉辦3至4天,是京城中秋活動的傳統品牌項目。
北京大觀園是京城一處極富特色的古典園林。在占地13公頃的范圍內,40余處亭臺樓閣、佛庵庭院配以山形水系、 繁花名木、鶴鳴鹿啼,宛若人間仙境。它將傳統造園藝術三術融為一體,創造了影視置景和園林建設相結合的新模式,給中國園林界增加了“名著園”的新內容,造就了潛在的文化遺產,是紅樓文化(藝術)博物館,也是百年后的真文物。大觀園的藝術魅力和深遠價值得到了社會廣泛的公認。北京大觀園渴望眾多的紅樓尋夢者親臨其境一睹芳容。
大觀園建筑面積8千多平方米,開辟水系24000平方米,堆山疊石6萬土石方。全園有庭院景區五處、自然景區三處、佛寺景區一處、殿宇景區一處,共有景點四十多個。
大觀園在每年農歷春節初一至初六舉辦“紅樓廟會”。廟會內容包括:文藝演出、民間花會、風味小吃、民俗活動等。其中“元妃省親”古裝巡游是大觀園文化廟會的傳統項目和獨有的特色。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期間還舉辦“北京大觀園‘中秋之夜’”。活動以文藝演出、賞月團聚、觀賞夜景為內容,每屆舉辦3至4天,是京城中秋活動的傳統品牌項目。
北京著名景點導游詞匯總 篇11
各位尊敬的游客好,我們又見面了,現在我們參觀的是北京的頤和園。
北京的頤和園是一個美麗的大公園。
我們先走長廊。長廊有700多米長,分成273間。你們注意看上面是不是有一些圖畫呀?那是橫檻,橫檻上是不是畫著一些人物、花草、風景,幾千幅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
我們走完長廊,前方就是萬壽山了,你們抬頭一下,看是不是有一座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筑,那里是佛香閣,下面是不是有一排排的宮殿,那就是排云殿了。現在,我們要登上萬壽山了,我們在佛香閣,你們向下看,正前方就是昆明湖了。
好了,時間不等人,我們快點趕路吧。在昆明湖你們可以看見到一座橋,數一下是不是有十七個孔的,那是十七孔橋,我們現在就上去,橋上有很多獅子,且姿態不一。
現在就請大家文明游覽吧!
北京著名景點導游詞匯總 篇12
大家好,歡迎光臨八達嶺長城。我是旅行社的導游,我叫小張。大家可以叫我張導,也可以叫我小張。今天我很高興能陪同大家一起游覽八達嶺長城。
長城是世界聞名的奇跡之一,它像一條巨龍盤踞在中國北方遼闊的土地上。它是中國古代人民血汗的結晶,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華民族的驕傲。
我們今天要參觀的長城是明代修筑的。它建筑雄偉,是萬里長城的精華,也是時代長城中最杰出的代表。它不僅起著保護明王朝皇陵的作用,同時也是京城的西北門戶。八達嶺長城接待過中外游客六千多萬,許多外國首腦和眾多的世界風云人物登上八達嶺長城。俗語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不用急,您馬上就成為登城的好漢了。
朋友們,我們已經來到著名的八達嶺長城了。您往遠處看,可以發現這里的長城分為南、北兩個峰,蜿蜒于山脊之上,龍騰虎躍,氣象萬千,景色十分壯觀。
八達嶺長城的墻體平均高7.8米,墻底寬6.5米——7.5米,頂寬4.5米。往下看是由兩個門洞和u字型墻組成的甕城。由于長城是一個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因此它不僅有甕城和城城墻,還有傳報軍情的烽火臺。
朋友們,由于時間關系,南峰就不登了。八達嶺長城就介紹到這里。好了,如果哪位朋友對中國的長城有興趣,可以去滾天溝停車場的中國長城博物館參觀。
隨著我國旅游業的發展,長城——中華的象征,全世界重要的文化遺產,會發出新的生機,以更優質的服務迎接大家的到來。謝謝大家,我的講解到此結束了,但愿在以后的時間里,能有機會再次為您服務,愿長城之行在你心中留下美好的回憶。
大家好,我們現在在離北京不遠的八達嶺長城。我姓劉,大家可以叫我劉導。
我們現在站在長城的最高處,遠看長城,它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從東頭的山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有一萬三千多里。
長城高大堅固,是用巨大的條石和城磚筑成的。城墻頂上鋪著方磚,十分平整,像很寬的馬路,五六匹馬都可以并行。
單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就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這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
我們繼續往前走,城墻頂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臺,是屯兵的堡壘。打仗的時候,城臺之間可以互相呼應。
能搭起這么長的建筑,就是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的抬上這陡峭的山嶺。
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謝謝大家,今天的旅行結束了,再見。
北京著名景點導游詞匯總 篇13
圓明園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區東部。原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約5200畝,平面布局呈倒置的品字形,總面積達350公頃。圓明園有“萬園之園”的美稱,它建成于清朝乾隆年間,原有亭臺樓閣140多處,總面積達350萬平方米。它的陸上建筑面積和故宮一樣大,水域面積又等于一個頤和園。
歷史上圓明園,是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萬春園)組成。三園緊相毗連,通稱圓明園。共占地5,200余畝(約350公頃),比頤和園的整個范圍還要大出近千畝。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間,所創建和經營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朝皇帝,都曾長年居住在圓明園優游享樂,并于此舉行朝會,外理政事,它與紫禁城(故宮)同為當時的全國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稱為"御園"。
圓明園最初是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禛(即后來的雍正皇帝)的花園。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時,園已初具規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親臨圓明園游賞。雍正皇帝于1723年即位后,拓展原賜園,并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值房,御以"避喧聽政"。乾隆皇帝在位60年,對圓明園歲歲營構,日日修華,浚水移石,費銀千萬。他除了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并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并入了綺春園。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嘉慶朝,主要對綺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使之成為主要園居場所之一。道光朝時,國事日衰,財力不足,但寧撤萬壽、香山、玉泉"三山"的陳設,罷熱河避暑與木蘭狩獵,仍不放棄圓明三園的改建和裝飾。
圓明園,不僅以園林著稱,而且也是一座皇家博物館,收藏極為豐富,堪稱文化寶庫。雨果曾說:"即使把我國(法國)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寶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這個規模宏大而富麗堂煌的東方博物館媲美。"園內陳設豪華精美,收藏有大量的藝術珍品。據目睹過圓明園的西方人描述,"園中富麗輝煌之景象,非予所能描色揣稱,亦非歐洲人所能想見"。"各種寶貴的珍品,均積聚于此皇家別墅,千門萬戶之中。"上等的紫檀雕花家具、精致的古代碎紋瓷器和琺瑯質瓶盞,織金織銀的錦緞、氈毯、皮貨、鍍金純金的法國大鐘,精美的圓明園總圖,寶石嵌制的射獵圖,風景人物栩栩如生的匾額,以及本國其它各種藝術精制品和歐洲的各種光怪陸離的裝飾品,應有盡有。
圓明園是人工創造的一處規模宏偉,景色秀麗的大型園林。平地疊山理水,精制園林建筑,廣植樹木花卉。以斷續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臺、曲廊、洲島、橋堤等,將廣闊的空間分割成大小百余處山水環抱、意趣各不相同的風景群。園內水面約占三園總面積的十分之四,在平地上人工開鑿大中小水面,由回環縈流的河道串聯為一個完整的河湖水系。園內又綴疊有大大小小的土山250座,與水系相結合,水隨山轉,山因水活,構成了山復水轉、層層疊疊的園林空間。使整個園林宛如江南水鄉般的煙水迷離,真可謂:雖由人做,宛自天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