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經典導游詞(精選3篇)
蘇州經典導游詞 篇1
蘇州市相城區位于蘇州市區北部。物產豐富,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陽澄湖清水大閘蟹之鄉”、“江南魚米之鄉”。
相城區旅游資源豐富。中國花卉植物園始建于20_年,目前已被評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和國家3A級旅游景區。整個景區以花卉為主題,規劃面積5000畝,建成面積4000畝,種植各類花卉植物20_多種,100多萬株,是華東地區面積最大、品種最全的花卉植物園。荷塘月色濕地公園位于蘇州相城區黃橋地域太陽路以南,由300多個沉降魚塘和200多畝荒灘廢棄河道改建而成,并成為集濕地保護、生態旅游、休閑觀光和科普教育等為一體的現代休閑旅游區。放眼望去,千畝荷塘在無數彩燈的點綴下綿延千里,蔚為壯觀。踏上修建在水中的木棧橋,置身“田田”的荷葉中,近距離觀察種類各異的荷花,嘖嘖聲此起彼伏。除了平日里見慣的荷花外,來自南美洲的王蓮吸引了眾人的目光。
這種“世界上最大的蓮”的圓形葉片直徑達兩米多,最大的有四米。一個個巨大的圓盤緊密相連,布滿遼闊的水面。三角咀濕地公園是位于城區西北郊的大型城市生態濕地公園,離蘇州古城區約10分鐘車程!叭蔷住背鞘猩鷳B濕地公園以“農莊印象、水鄉記憶、山泉野趣、時代氣息”為設計主題,通過生態島、湖岸生態帶和生態保護、生態游覽、休閑娛樂三個功能區的建設,“林、湖、田、園”完美結合形成24個景區,每個景區對應休閑、觀景、購物、娛樂、科普、野營、賞月、龍舟競賽等特色活動,具備極佳的欣賞田塘河蕩密布、樹木花草繁茂的生態濕地景觀。盛澤湖位于相城區東北部,是城郊濕地生態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占地800畝的盛澤湖月季園里種植了200多個品種100萬株月季花,有高貴典雅的樹狀月季,有五彩繽紛的豐花月季,還有大花月季、切花月季、地被月季、微型月季、藤蔓月季等。與這些名貴月季有機組合的是以鄉土樹種為主的喬灌木,有11萬余棵200多個品種。公園里還有野外燒烤、露天垂釣、網球羽毛球運動、野生水鳥觀賞、果島采摘等項目。據悉,由于河南南陽月季基地在此“安營扎寨”,市民還可以在園子里買到來自“月季之鄉”的各種月季盆栽。陽澄湖蓮花島位于陽澄湖中心,是一個不足3000畝土地的孤島。
島上樹木蔥蘢,“紅瓦青磚”掩映在綠色叢中,十分的美麗。蓮花島形似一朵盛開的蓮花,鑲嵌在湖中,因此而得名。島上民風淳樸,空氣清新宜人,是水域養殖無公害純天然正宗陽澄湖大閘蟹的地方。這里湖面開闊,水質清澄,水草豐茂,是螃蟹生長的理想之地!八陷p舟閭里家,城中村落洗鉛華。小河流過千年事,古樹今開兩岸花!痹陉柍魏呴e庭漫步或佇立湖邊,微風拂面,舒適愜意。讓人感覺仿佛遠離了現代的生活,心中不再想起煩惱事,沉淀出清靜溫和的小鎮心情。在這遠離人工雕鑿的風景區,蓮花島呈現出了陽澄湖最真、最美的神韻。
蘇州經典導游詞 篇2
太倉位于江蘇省東南部長江口 南岸,地處北緯31°20′— 31°45′,東經120°58′—121° 20′。東瀕長江,與崇明島隔江相望,南臨上海市寶山區、嘉定區,西 、北分別與昆山、常熟市接壤。 太倉屬長江三角洲平原中的沿江平原。全境地質平坦,自東北各西南略呈傾斜。東部為沿江平原,西部為低洼圩區。地面高程:東部3.5-5.8 米(基準:吳松零點),西部2.4-3.8米。全境總面積822.926平方公里,其中長江水域面積173.89平方公里。
太倉主要民族是漢族,屬少數民族散居地區。1998年全市有回、滿、蒙、壯、佤、苗、侗、傣、彝、羌、布依、土家、納西、赫哲、哈尼等15個少數民族,計161人,其中以回族和滿族居多,主要分布在城廂、沙溪、瀏河等鎮。至1998年末,全市總戶數140446戶,計449453人,其中農業人口329591人,非農業人口119862人;男性219715人,女性229738 人;人口出生率為6.9‰,自然增長率-1.73‰。太倉,這座長江經濟帶和沿海開放帶交匯點上的港口城市,昂首于江蘇省東南部的長江三角洲開放區前沿,東瀕長江,南依上海,西接蘇州,是江蘇省經濟最為發達的縣(市)之一。歷史上曾因吳王及春申君在此設立糧倉而得名“太倉”,又因氣候宜人、物產豐富而享有錦繡江南“金太倉”的美譽。
改革開放的浩蕩東風,將太倉匯入世界的洪流,太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豐厚的經濟基礎,為其全方位開發開放和推進經濟國際化進程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機遇,展示了廣闊的發展前景,太倉港已批準為國家一類口岸,正式對外國籍船舶開放,并作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組成部分。按照李鵬的要求加緊做好擴能工作,中遠、華能、華油、阿莫科、美孚等國內外的近20家大財團、大企業已落戶港區,太倉經濟開發區內一批投資大、科技含量高、發展后勁足的項目陸續開始投產,陸渡臺資 小區、歸莊糖果食品城、奇力電機城、馬北娛樂區、瀏河旅游區等一批特色小區也已初具規模,或正在建設之中。農業向著多元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工業經濟經過結構調整優化,以石油化工、機電一體化、輕工食品、精密機械、高檔紡織服飾和能源原材料為主體的六大新興主導產業群正在加速形成。
蘇州經典導游詞 篇3
親愛的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
蘇州是一座擁有二千五百多年歷史的古城。人們都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能把蘇州城與這天堂相比,可見這座城市的非凡魅力了。
其實早在春秋吳越時期,蘇州就已經形成了城市的格局?墒,在蘇州民間卻還有這樣的一種說法:“先有平江路,后有蘇州城”。那么,這條平江路與古城蘇州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親緣關系呢?我帶著滿滿的好奇心,來到這條位于蘇州古城東北角的老巷一探究竟。
說到平江路,在蘇州當地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那可是相當的重要的啊。一位在平江路上生活了七十多年的老阿姨告訴我,早在宋、元時期,這蘇州府原本叫做平江府。而我國現存最早的城市平面圖——《平江圖》,就是800多年前蘇州古城的城市地圖。所以啊,在地道的蘇州人心目中,平江路才是老大,這蘇州城啊只能算得上是老二。
走在平江路上,踏著一塊塊被蘇州古老歷史細細打磨的青石板,真不清楚這老街上的一磚一瓦到底留下了多少故事傳奇,我真是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啦。
1、懸橋巷錢伯煊故居
我最先來到的就是連接臨頓路和平江路的懸橋巷。懸橋巷本是條極為普通的小巷子,卻因為與明朝萬歷年間的大宦官魏忠賢扯上了關系而被人們熟知。根據《吳縣志》的記載,懸橋巷本名叫做迎春巷、員橋巷。后來,魏忠賢在巷內建了真館,出于安全考慮修了座懸橋,小巷也就跟著更名為懸橋巷了。別看這懸橋巷只是短短的一段,這巷子里的建筑幾乎都是以明清時期為主的。更值得稱道的是,除了魏忠賢之外,懸橋巷的歷史還與住在這里的另外幾個名人緊緊聯系在了一起,先讓我故弄一下玄虛,答案馬上揭曉。
懸橋巷21號、23號、25號就是一代名醫錢伯煊故居,25號門口懸掛的鎦金招牌上赫然寫著“錢宅”兩個字。
有人說:“蘇州狀元、御醫多”,也有人說:“吳人療病多神異”,這些贊美之詞都說明了“吳門醫派”如同“吳門畫派”一樣譽滿天下。錢伯煊就是這樣一位吳中名醫。錢伯煊是二十世紀下半葉在全國頗具影響的婦科。據說這位錢大夫曾經治好了一位東歐某國外交官夫人的不孕癥,因此成就了一段佳話。
我所在的這座錢宅歷史悠久,確切的始建年代已經無從考證了。整個老屋都是在明代住宅基礎上逐年改建而成的,其中最為古老的要算是主軸線上的第二進大廳了,無論是構架還是局部構件,至今仍然保持著明代建筑的特征。廳前庭院敞亮,磚刻門樓古樸典雅,上面題寫著“世德流芳”四個字。
老宅當年曾經用作診所。錢大夫在1982年離崗退休后,就回到了這間老屋頤養天年,直至去世。
2、洪家大院
從錢伯煊故居出來,接著往前溜達這就到了懸橋巷27、29號,這里被稱為洪家大院,產權人正是清末狀元洪鈞。這位洪狀元十分了得,曾經先后擔任俄國、德國、奧地利、荷蘭四國外交大臣,成為古代狀元中惟一的外交官。就是不知道咱這第一外交官的是不是精通四國外語的精英了。
提起洪狀元,知道的人可能少了點兒。但是說到他的夫人賽金花,知道的人那可就多了。當時的民間有一種非主流說法是:晚清的兩個名女人,一個是慈禧,另一個就是賽金花?梢娺@位賽金花女士的人氣。那絕對是人氣排行榜上響當當的人物!
話說當年洪鈞在服孝期間結識了蘇州名妓賽金花,據說,兩人初遇之時,這洪鈞已經四十九歲了,而賽金花呢才十三歲,還不是十大名妓的當選人。但就這樣的一段忘年戀情,讓賽金花搖身一變,從青樓名妓成了大清狀元的第三房姨太太。這也稱得上是麻雀變鳳凰的一次成功轉型了。這洪鈞對賽金花也算得上的有情有義,不但沒有嫌棄她的卑微出身,還帶著她一同出使了歐洲,引得當年街頭巷尾到處議論紛紛,各種報紙不惜長累牘登載此事,而這段故事也不斷地出現在了小說、詩中。
據說洪鈞當年還專門給賽金花造了房子,就是洪家大院傳說中的“第七進”房,也就是現在的27號。當年的賽金花,茶余飯后的休閑活動就是在大院里聽聽評彈,唱唱昆曲、京戲,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這滿耳的字正腔圓也是不錯的享受。在下人的眼里,她是個溫和善良的人,絲毫沒有轉型不成功女人的那種尖酸與刻薄。惟一讓她覺得有些郁悶的,就是大夫人對她總是冷鼻子冷眼的。
1890年的盛夏,周游完四國的洪鈞帶著已經聲名大噪的賽金花回到了蘇州,這次他們住進的是懸橋巷29號。
這座29號狀元府第是洪鈞出使回國后所建的。占地3000平方米。祠堂在住宅東南部,有門屋,享堂及兩廡,是四合院布局。享堂梁枋雕刻繁復。洪鈞死后,賽金花就搬離了這座曾經給過她無數美夢的老宅院,去了上海,重操舊業,搖身成為一代晚清名妓,最終取得十大名妓排行榜上第九的位置。
3、石橋
走出懸橋巷,我又回到平江路的主街道上。這兒面街的老房子坐東朝西,二層樓房居多,粉墻黛瓦、飛檐翹角,清一色的磚木結構,顯得古樸典雅。
由北往南,我逆著平江河的流向而行。平江路沿河而筑,路邊全是石砌低欄。既然有河,那就少不了橋。平江路上的橋可真不少。打南邊兒由苑橋起,到華陽橋落筆,中間還有思婆橋、壽安橋、雪糕橋等等十多座石砌古橋。這些石橋造型古色古香,只是這名字多少透著些古怪。路邊一位曬著太陽的老大爺樂呵呵,慢悠悠的跟我說,你別瞧這名字古怪,其實每個名字啊都是很有來歷的,就說那座雪糕橋吧,就是因為“張孝子轉雪為糕以奉親”而得名的,再說那座思婆橋,原本是叫“師婆橋”,就是因為橋旁原來有一個尼姑廟,后來就被大家訛傳為“思婆橋”了。
4、衛道觀前潘宅禮耕堂
跟老大爺道別之后,我按照他的指點,來到了一條名為衛道觀前的巷子。一開始,我很好奇,衛道觀前?這是個什么名兒?后來才知道,蘇州人喜歡在某某標志性建筑后面,加上一個“前”或“后”字,比如衛道觀前、玄妙觀前、鎮撫司前等等不勝枚舉。衛道觀前就是因為街道位于一座名叫衛道觀的元朝道觀前邊兒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