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江西婺源導游詞(通用11篇)
介紹江西婺源導游詞 篇1
婺源的鄉村眾多,而篁嶺只有一個,她有個響亮的名號:“梯田人家”,有人說,她是南方的布達拉宮,也有人說,她是一個遠勝重慶山城的鄉野小村,獨立在大山山腰。
稻田、菜地、山崗、毛竹、栗樹,沿著山路,綿延銜接。高潔的藍天被片片由樟樹、楓樹、櫟樹組成的密林擋住,深幽里只留下陽光濾過葉縫的'光影。轉過山麓,以古樟和紅豆杉為坐標,豁然開朗,篁嶺村落躍入眼簾。
篁嶺,山多地少,深諳“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與莊園”之稱。村落以自然山川為依托,依山而建,高高低低的石階連著前屋與后屋;村莊對面的高山上,層層疊疊的山地梯田,遙望遠山風景,“采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韻味油然而起。
沿著石階深一腳淺一腳下行,一處深藏谷底的秘境,80多株紅豆杉連片成林,大部分樹齡都在500年左右,古木參天,綠樹成蔭,林中還有樟樹、香榧樹、方竹、觀音竹等,遮天蔽日,蔚為大觀。在神秘的大自然中,在彌漫的植物氣息里,于眼于心都是一種潤澤,恍若進入了心靈的憩園。林中的半畝方潭一鑒開,天光云影自古永徘徊。在篁嶺的春天里,遠山云遮霧繞,絲絲縷縷的神秘,近眼坡上,植物吐露新綠,濃濃盛盛,梨花賽雪,桃花嫣紅,如果說村內墻頭上的花枝是一枝紅杏,那么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篁嶺山村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
“茂林修竹映村廊,飛禽走獸相對鳴”,藏在大山里偏僻而幽靜的山村,展示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家園。
介紹江西婺源導游詞 篇2
婺源油菜花盛開一般在每年的三、四月份,但有早、有晚,不同的年份,時間有時相差半個月。
游客一般都想在油菜花開得最好的時候前來,所以,對花開的情況十分的關心。總的來看,每年婺源的油菜花開情況是這樣的:地勢低平一些的地方的本地油菜花開得最早,然后是這些地方(如嚴田,長灘,樟村一帶)的`“勝利油菜” 大面積開花,再就是篁嶺、慶源一帶的油菜花開。一般在花開最盛的時候,一場大風、大雨,油菜花就謝了。前前后后花開有一個月左右,但最適合觀賞的時間約二十多天。而今年,婺源縣油菜受到暖春影響,提前在二月份就開放得黃燦燦的,把婺源的田野裝扮成一片片花海,與粉墻黛瓦的民居構成一幅幅秀美的田園風光圖畫。
20xx年婺源油菜花的主花期預測如下:3月8——11日油菜花由零星開放到慢慢進入初開期;3月12—17婺
婺源油菜花(9張)源油菜花慢慢過渡到初旺期,3月18—4月5(清明節時)油菜花處于旺花期,4月8—15前絕大部份油菜花走向謝幕。婺源的春天繁花似錦。黃燦燦的油菜花、潔白的梨花、粉嫩的桃花,還有很多不知名的野花,將田間裝扮得熱鬧非凡。每當春暖花開,置身篁嶺萬畝梯田,黃燦燦的油菜花與遠山、近水、粉墻、黛瓦相印成趣,構成一副天人合一的畫卷。在這里您可以感受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讓心靈自由飛翔,盡情釋放。
江西是油菜花大省,江西最美麗的油菜花在婺源,走進婺源,村村是 婺源油菜花旅游賞花攝影攻略景,漫山的紅杜鵑,滿坡的綠茶,金黃的油菜花,加上白墻黛瓦,五種顏色,和諧搭配,勝過世上一切的圖畫。江西婺源的油菜花就是這樣一種意韻。江西婺源被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婺源最美的季節是油菜花開放的時候。三月中下旬,棵棵粉紅的桃花、潔白的梨花點綴在漫山遍野金黃色的油菜花中,掩映著白墻灰瓦的徽派建筑,使得每一個逃離紛繁城市的人都能找到歸宿 。
除去油菜花,婺源其他的美麗景致同樣很多,比如小橋流水,比如吊角樓,還比如古樸民居,所以,想要拍出一張有婺源特色的油菜花婚紗照,需要景物之間的配合。還有幾個典型畫面值得拍攝。婺源廊橋,這是特色,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清華鎮上的彩虹橋,可以以它為遠景,從不遠處的郊野油菜花田里拍過去。李坑的小橋流水,一條小河從村子中間潺潺流過,幾個小橋默默橫架其上,拍這里的油菜花田和小橋流水。著名的大水車,從彩虹橋往下游走,會有一個很著名的大水車,用它和油菜花相配合做背景,雖然有點俗套,但是卻不得不承認,相當好看。在婺源拍攝油菜花海婚紗照的最佳時間是細雨初停時,油菜花上掛著水珠,色彩最為鮮艷明潤。
介紹江西婺源導游詞 篇3
各位團友:
大家好!
今天我們將前往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的故鄉——婺源旅游觀光!由我來擔任大家的向導,希望通過暢游覽勝,能給各位留下美好的回憶。為了使大家對婺源有個大致的了解,我首先介紹一下婺源縣的情況: 婺源縣位于江西省的東北角,它的東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程城衢洲,西面與瓷都景德鎮相連,北部靠著皖南旅游勝地黃山,南部接國家風景名勝區三清山,是一顆鑲嵌在贛、浙、皖三省交界地的綠色明珠。全縣總面積3900平方公里,轄11個建制鎮和15個鄉,人口33萬。縣城就設在紫陽鎮。婺源建縣于唐開元28年(公元740年),踞今已有1200年的歷史。縣名婺源,則是因為“地當婺水之源”而得名。縣境內有一條河流稱為婺水,它的意思就是“婺水的源頭”。縣境內多山地,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與莊園”之稱,是一個典型的江南山區小縣。 婺源古時屬于“吳楚分源”之界。自唐代建縣以后,文分風昌盛,先后養育了南宋理學大師朱熹、清代經學家江永、近代鐵路工程大師詹天佑等一代名流。從宋到清,全縣考取進士550人,明清朝竟有“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之說。
那么我們今天去婺源參觀游覽的主要是當地有名的古村落及徽派建筑,說到這里我們各位團友可能有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什么要用安徽的“徽”字來命名呢?這是因為在唐朝建縣的時候婺源本屬江西所有,但后來的改朝換代中曾被劃到安徽,不過近代又重新劃回了江西。地方雖然是劃回來了,但不管是婺源本地人還是外省的游客還是習慣性的把這些建筑和生活習慣稱為徽派建筑和徽派文化。我們要參觀的這些徽派建筑的特點非常多,不是三言兩語能講清楚的,但任何一幢宅子都遵守一個基本的風格“粉墻黛瓦,飛檐戧角”。白色的墻,黑色的瓦,兩邊是高高的封火墻,又稱為“馬頭墻”。而這些宅子的主人一般是兩種人:一種是“當官的”,徽州自古讀書人多,地方窮就必須讀書。十年寒窗,一舉成名后多數為官者會在家鄉建起官邸光宗耀祖。另一種就是商人。因為本地多山地少田地,根本養不活那么多人。男人到了十二、三歲很多會外出謀生、經商。因婺源盛行朱子之禮,自古多名人。他們從小接受著文化、道德的熏陶,在外經商非常講究誠信,兢兢業業,很多人都發家致富了。他們發財以后,會回到自己的家鄉修建房屋,并把自己多年夢想融入到房屋的建設當中。但在古時候,商人的身份很低,俗話說“人分三教九流”,商人連九流也算不上,所以他們的房屋就是建得豪華氣派,與當官的房子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從大門口就可以讓人一眼分辨出主任的身份、地位。這些我們都留到景點里再一一講解。講到這里,有一個問題要問我們各位團友了。前面說婺源自古官吏多,那么誰做的官最大呢?
這個人是我們各位團友非常非常熟悉,經常從電視中看到的人——我國第三代領導人——江。你們一定會很奇怪得想:江不是江蘇揚州人嗎?這個話題還得從江爺爺的爺爺說起。當時他的這位祖先考取功名后,到揚州走馬上任就一直留在揚州沒有回來了。但在20__年5月29日,江千里迢迢回到了自己的故鄉——婺源,視察了這里的生態環境、人文環境;并且去了江灣,看望了許多江氏本家親戚。
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彩虹橋。
彩虹橋為什么建在最寬的河面上? 彩虹橋全長一百四十米,由六亭、五廊構成長廊式人行橋,簡單稱之為廊橋(有棚頂的橋)。每墩上建一個亭,墩之間的跨度部分稱為廊,因此,也叫廊亭橋。從遠處看,亭略高于廊,形成錯落有致。
彩虹橋前移二十多米,寬度不足六十米,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確偏要建在一百多米的河面上。我們大家知道這樣一個道理:在管道里,截面越小,水流的速度越快,反之,截面越大,水流的速度越緩。在這條河流上,汛期洪水有多大?大家注意一下第一個橋墩的.尖面,它記載了八百多年的洪水情況。破水的斧面,已形成鋸齒狀。那是八百年以來,每次漲洪水,把山上木頭帶下來,撞擊橋墩形成的。橋墩破損的最高處,真實記載了歷史的最高水位,幾乎接近橋面。這么大的洪水,在不足六十米河面上建橋, 無疑受到的沖力,破壞力是巨大的。建在最寬處,水流的速度會變得平緩,相對來說,是建橋的最安全處。
彩虹橋的科學設計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其一、橋墩像半個船形,前面半銳如斧面,后面平整,起到分解洪水沖擊力的作用。 其二、橋墩之間的跨度是根據洪水的主流速確定的。從美學角度設計,橋墩之間距離相等、對稱,比較美觀。但彩虹橋墩距的最大跨度為十二米八,最小的為九米八,水急與水緩處墩距相差近六米。這種設定,是根據汛期河面洪水的流速變化確定的。河面流速最快的地方墩距較大,有利于行洪;流速最緩的地方,墩距較小,受到洪水的沖擊力就小些。彩虹橋的墩距設計,需要掌握上百年的水文資料,充分體現了古人尊重科學規律的精神。 其三,橋墩條石疊砌的緊密牢固。橋墩是用長短大小不一的條石相鉗在一起,縫隙小,結合的非常牢固,對石匠的技術水平要求高。這是因為橋墩內部是用砂石填充的,若做工粗糙,縫隙大,長年被洪水沖擊,很容易拉大口子,砂石被淘空,橋墩就會倒塌。要修建一個橋墩難度大,平均水深有四至五米,在八百年前落后的生產條件下,要清到巖基,將上百斤或成噸的石塊砌好,光排水一項,要用幾十臺龍骨水車,晝夜不停抽水,方能清到巖基砌條石。因此,當初的建造者想把橋墩做好后,永遠不再重修,做到一勞永逸。橋墩是整座古橋的最精彩部分,是古人應對百年一遇洪魔的利器。我們指彩虹橋保存有八百多年,實際是指古橋墩。
為什么說橋面木質部分設計理念的長遠、實用,易于后人維修,充分體現越簡樸實用越容易傳承、延續的哲理思想? 走在微微顫動的板面上,看看簡單的框架式結構,沒有雕梁畫棟,榫頭之間的縫隙大,長廊都不在一條直線上。做工粗糙,說明是普通木匠所建。這樣做,其優點在于橋壞了,用最低的價錢,能隨時便捷找到維修的木匠。在明清兩代,婺源許多有錢人的房子、祠堂,當年建造的十分氣派,雕梁畫棟,精美絕倫,現在就是有財力,找到維修的能工巧匠都是一件難事,只能隨著歷史的變遷而消逝。清華老街,過去有八、九個祠堂,到了今天沒有一個祠堂存在下去,最具諷刺意味的是,祠堂柱墩都搬到橋亭中做石桌、石凳了。但橋不能這樣,世代的子孫要行走。因此,橋的建造者獨具匠心,木質部份用普通木匠建造,雖歷經八百多年的洗練,依然完整、古樸、厚重、積淀感強。充分體現了越簡樸實用的工藝越容易傳承、延續的哲學思想。
彩虹橋為了做到經濟、耐用,整座橋“吝嗇”到不用一枚鐵釘,榫頭之間用木楔牢固。木楔用橋的邊角料,易于加工,成本低。鐵釘看似堅固,卻極易生銹,與木頭結合在一起,人在橋上行走,引起橋體的振動,會把木頭磨損,橋就容易松動,坍塌。用木楔,幾十年過去,榫頭之間依然緊密牢固。橋梁是用百年以上的四根老松樹加工而成,上面鋪上木板供人行走,橋面的木質部分一般只能保存上百年,所以,彩虹橋歷代都維修過。上世紀,最近的一次維修是八五年。
彩虹橋為了便于維修,整座橋,化整為零,每個亭廊都是獨立的(注意亭、廊柱子的分開),這樣做不會因為一處毀壞而影響到整橋。 為什么在此處要建一座高大、堅固的廊橋? 唐開元28年(公元740年),距今一千二百六十多年前,婺源建縣時,縣治就設在清華。
在古代,彩虹橋的東岸是婺源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帶。兩岸東西,分布著上百個大小村落。西去的古驛道通往浮梁、景德鎮、波陽的饒州府。東去北上,可以通達古徽州府歙縣。因此,彩虹橋是古代饒州府至徽州府古驛道上的一座廊橋。彩虹橋建成便于古代商旅、兩岸居民的通行。
亭子里的神龕安放了哪幾位先人? 中間的一位是大家熟悉的治水禹王。當地人把禹王看成是鎮水的神仙,有他在,可以鎮住洪水,保護古橋。右邊為募化僧人胡濟祥(籌集資金的和尚)。左邊為創始理首胡永班(負責設計、建造橋的水利、橋梁專家)。后人為永遠記住他們的功德,雕像以示永世不忘。 為什么取名彩虹橋?
在五年多的建造過程中,清華村里的許多文人墨客、紳士都想給橋取名而自己留名。婺源是書鄉,崇尚讀書,自古不喜歡簡單地有地名命名橋名,幾乎所有的古橋都有一層美好的寓意。彩虹橋也不例外,許多人都給她取了不同的名字,無一被村里人認可。橋名是在將要竣工,封蓋最后幾片瓦,清晨,雨過天晴,陽光透過云層,照在西邊的山背上,形成了一道亮麗的彩虹。彩虹、廊橋倒映在水中,構成了一幅絕妙的山水畫。胡濟祥、胡永班與村人見此情景,認為這是吉兆,立即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取名彩虹橋。
介紹江西婺源導游詞 篇4
各位貴賓:
婺源是江西省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縣,歷史上屬安徽管轄。是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也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家鄉。這里民風純樸,文風鼎盛,名勝古跡遍布全縣。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筑,有田園牧歌式的氛圍和景色。
這里山明水秀,松竹連綿,飛檐翹角的古民居蜿蜒于青山綠水之間:或依山,隱現于古樹青林之間;或傍水,倒映于溪池清泉之上;與層層梯田、繚繞云霧相映成趣,如詩如畫。四季景色各呈千秋,尤其是春秋兩季,漫山遍野的映山紅和滿山的紅楓葉猶如一簇簇火苗爭奇斗艷。置身于這樣的景色之中,讓你感覺到心曠神怡和留連忘返。
婺源以山川之靈秀,土地之肥沃,物產之豐富,賢俊之廣眾而著稱。
縣境內縱橫密布、碧而清澈的河溪山澗與怪石奇峰、古樹茶亭、廊橋驛道融雄偉豁達與纖巧秀美于一體。著名景點有西北的大鄣山與靈巖洞群,東北的浙嶺與石耳山,中部的福山和西部的大游山,唐宋以來就是游覽勝地。蘇東坡、黃庭堅、宗澤、岳飛、朱熹等在此留下了不少贊美的詩文。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因襲唐詩而得名的宋代古橋彩虹橋,是婺源廊橋的代表作。這里四周青山如黛,橋下綠水長流,橋的兩旁有廊亭,廊亭的兩旁有石桌石凳,在這里或品茶弈棋,或瀏覽風光,讓你感受到世外的悠閑和寧靜。
離縣城西南30公里左右的文公山有朱熹回鄉掃墓時親手栽植的古杉24棵(寓24孝之意),至今逾800余年,長勢依然旺盛,古杉之巨,為國內所罕見。
生態環境優美的鴛鴦湖,成群成對的鴛鴦,如鮮花綻開于湖泊之中,形影不離。
婺源不僅景色優美,更富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歷來享有書鄉之譽。這里人杰地靈,名人輩出,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足見其文風之盛。婺源物產豐富,有遐名中外的茶葉“婺綠”,可謂中國綠茶中之上品;味道鮮美的荷包紅魚,被譽為“人間天物”;石冠群山的“龍尾硯”(歙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
婺源以山、水、竹、石、樹、木、橋、亭、澗、灘、巖洞、飛瀑、舟渡、古民居為組合的.自然景觀,有著世外桃園般的意境,猶如一幅韻味無窮的山水畫,形成一個獨特而美麗的田園風光游覽區,給人們一種回歸自然和超凡脫俗的感覺。對那些久經都市嘈雜喧鬧的人們和愛好旅游、美術、攝影的藝術工作者來說,到婺源一游或收集創作素材,不能說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和明智的選擇。
介紹江西婺源導游詞 篇5
篁嶺保存良好的徽式古村落格局,有原汁原味古村落風貌及民情民風。篁嶺村莊的房屋結構開式特殊,農家一樓大門前臨大路,大門后是廳堂;戶戶二樓開后門可到達更高處的另一大路,二樓前門攔腰上下砌墻,與屋外搭建的水平木頭架連成一體,用以晾曬農副產品,較好地解決了坡地建村、無平坦處曬農作物的矛盾。曬晾農作物使用竹曬簟,既不占地方,又便于收藏。每年的'收獲季節,房屋間成了曬簟的世界,五顏六色的農作物與黑色屋頂之間從重疊疊,甚是壯觀。
篁嶺處處閃爍著民俗風情的亮點,這里有一幅縮寫版流動的“清明上河圖”,近三百米的“天街”古巷兩旁徽式商鋪林立,茶坊、酒肆、書場、硯莊、篾鋪,古趣盎然。
飲食文化是篁嶺民俗傳神之筆,篁嶺“天街食府”的“天街農家宴”菜源料全用自獵、自種、自養之物。它以徽菜為根源、以婺源飲食文化為精神,以篁嶺民俗、民情為基準,獨成體系。
入夜,篁嶺的“夜生活”拉開了民俗風情的帷幕:龍珠燈籠在嶺頭最高處挑起,霎時村兩端鞭炮齊鳴,龍獅兩支舞龍隊從村兩頭沿天街舞動而行,最后集中到村東頭民俗廣場。此時民俗廣場的風情演出隆重獻演,黃梅戲、徽劇、儺舞百花爭艷;踩高蹺、疊羅漢、劃旱船群技競藝……
元宵節夜舞板龍燈:用竹骨彩紙扎成龍頭龍尾,龍身由各戶自扎。各節花燈內點蠟燭,每節板上兩盞花燈,長達2米。一條龍燈由上百節板燈連接組成。元宵之夜,穿行于村鎮小道,如巨龍游走。
介紹江西婺源導游詞 篇6
各位貴賓:
歡迎大家到江西來旅游!江西是個好地方,這里山青水秀、人美茶香。我們今天將去看看“中國最美麗的鄉村”————婺源。
婺源,位于江西東北部。在唐代開元28年設縣(即公元740年)是一個有著壹仟貳佰多年悠久歷史的古老縣級行政區。因其“地當婺水之源”而得名。
婺源與安徽、浙江相鄰,這里文風鼎盛,古跡遍布,尤其是明清古建筑群更為經典,這里田園、小溪、古木、翠竹環繞村落,飛瀑、驛道、路亭、拱橋散布鄉野…,自然風光如詩如畫。有著豐富的人文和自然風光。
全婺源縣方園貳仟玖佰肆拾柒平方公里,現下轄十一個鎮和十五個鄉。素有“八分半山—分田,半分水路和莊園”之說。
這里是受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的區域。年平均氣溫在攝氏16.7度,年平均降水量在1821毫米以上。婺源是現代中國的速生豐產林基地縣及生態農業先進縣之一。擁有“全國綠化百佳縣”和“全國民俗文化村”的桂冠。
這里是中國的茶鄉,中國茶文化之鄉…
婺源縣在唐朝到五代時期隸屬江南道歙州、宋代屬徽州新安郡,元朝屬徽州路,明清時期屬徽州府…,這里是徽商的發源地之一,當年商人們在外掙錢,回家投資興學,沖破了封建政治制度的斥商情結,走出了一條“以商養儒”、“以儒揚商”、“儒商互補”的生財之路。當年的婺源,行商的人多,讀書的人多,做官的人也多。在“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的訓示下,使婺源“—室之內,必有俊才”。在訓示的影響下,婺源之人讀書成風,并且久盛不衰。從讀書好的氛圍中走出了宋代文學家朱弁、南宋教育家理學家朱熹,走出了纂刻家何震、走出了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現代大學者胡適,現代教育家江謙、現代著名醫學家程門雪......據史書上的記載:自宋代至清未,全婺源縣考取進士的有550人,出任各級官吏的人多達2665人,出現過“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的勝況…。
自古“無徽不成商”,然而在徽商之中的勁旅卻是在婺源,當年在徽商里有“無婺不成徽”之說,來自婺源的商人是徽商中的木商、茶商盟主。這足以說明當年婺源商人的地位。
這也使得今日的婺源,明清建筑遍布全縣。官宦府第、家族祠堂、商人住宅、鄉民故居,應有盡有。這些建筑,有前堂后堂先后序列者,有數十棟連片者,街巷均由青石板鋪成。石建筑以沱川、思口、江灣、流頭、浙源、龍山、許村和清華等鄉鎮的'某些村莊更為集中,此外尚有廊橋、路亭、門樓、店面、戲臺等。婺源是我國古建筑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青林古木之間處處掩映著飛檐翹角的民居,這里是“最后的香格里拉”。
婺源物產豐富,當地的綠茶“婺綠”,是明清時期的貢品;獨特的荷包紅鯉魚是國宴上的珍品;龍尾硯是中國傳統的四大名硯之一;被譽為“江南梨王”的是江灣雪梨。
婺源文化與生態旅游區現已開放了“一區四線”20個旅游景區,這里我們可以欣賞到“京劇老祖宗”徽劇的韻味、粗獷原始的“舞蹈活化石”儺舞、這有清純迷人的山村姑娘的茶藝表演…。
介紹江西婺源導游詞 篇7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贊美家鄉婺源的詩句。
婺源是江西省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縣,歷史上屬安徽管轄。是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也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家鄉。這里民風純樸,文風鼎盛,名勝古跡遍布全縣。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筑,有田園牧歌式的氛圍和景色。
這里山明水秀,松竹連綿,飛檐翹角的古民居蜿蜒于青山綠水之間:或依山,隱現于古樹青林之間;或傍水,倒映于溪池清泉之上;與層層梯田、繚繞云霧相映成趣,如詩如畫。四季景色各呈千秋,尤其是春秋兩季,漫山遍野的映山紅和滿山的紅楓葉猶如一簇簇火苗爭奇斗艷。置身于這樣的景色之中,讓你感覺到心曠神怡和留連忘返。
婺源以山川之靈秀,土地之肥沃,物產之豐富,賢俊之廣眾而著稱。
縣境內縱橫密布、碧而清澈的河溪山澗與怪石奇峰、古樹茶亭、廊橋驛道融雄偉豁達與纖巧秀美于一體。著名景點有西北的大鄣山與靈巖洞群,東北的浙嶺與石耳山,中部的福山和西部的大游山,唐宋以來就是游覽勝地。蘇東坡、黃庭堅、宗澤、岳飛、朱熹等在此留下了不少贊美的詩文。
介紹江西婺源導游詞 篇8
唐代的王勃用“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來贊譽南昌。其實,鐘靈毓秀的婺源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婺源歷代文風興盛,文人學士薈萃,名醫能匠人才濟濟。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朱熹,他的故鄉就在這里,他用一生的耕耘求學為世人后代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南宋名醫、文學家朱弁羈金20___年,不辱使命;宋朝名醫江哲多次受召進京,為皇帝治病;這里有任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的汪鋐,明代的皖派篆刻家何震,為官清正的尚書余懋學、余懋衡,清代著名的經學家、音韻學家江永,創制天文鐘中星儀的天文學家齊彥槐等。近代的名人也不勝枚舉,被譽為“中國人的光榮”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自行設計興建了中國的第一條鐵路;著名的教育家、佛學家江謙;現代醫學家程門雪等等。據史書記載:從宋代至晚清,全縣考取了進士550人,出任各級官吏者2665人,明清朝竟有“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之說;今天的“一門四教授”“科學家三昆仲”也傳為佳話。歷代文人學士留下傳世著作有3100多部,其中就有172部共1487卷被選入《四庫全書》,所以婺源又被譽為“書鄉”就名不虛傳了。
各位朋友,今天的婺源為什么被人們稱為最美麗的鄉村呢?除了她豐富而深厚的歷史文化之外,還主要得益于她那美麗的自然環境。
介紹江西婺源導游詞 篇9
各位團友,大家好!
今天我們將前往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的故鄉——婺源旅游觀光!由我來擔任大家的向導,希望通過暢游覽勝,能給各位留下美好的回憶。為了使大家對婺源有個大致的了解,我首先介紹一下婺源縣的情況:婺源縣位于江西省的東北角,它的東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程城衢洲,西面與瓷都景德鎮相連,北部靠著皖南旅游勝地黃山,南部接國家風景名勝區三清山,是一顆鑲嵌在贛、浙、皖三省交界地的綠色明珠。全縣總面積3900平方公里,轄11個建制鎮和15個鄉,人口33萬。縣城就設在紫陽鎮。婺源建縣于唐開元28年(公元740年),踞今已有1200年的歷史。縣名婺源,則是因為“地當婺水之源”而得名。縣境內有一條河流稱為婺水,它的意思就是“婺水的源頭”。縣境內多山地,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與莊園”之稱,是一個典型的江南山區小縣。
說到婺源就一定介紹它蜚名中外的四大特產,這四大特產特別用四種顏色來代表的,分別是“紅、綠、黑、白”:紅指的是“水中瑰寶”荷包紅魚,它肉嫩鮮美是我國淡水魚的良種,被選入國宴。美國總統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訪華時都品嘗過婺源的荷包紅魚。我們各位團友的口福也不淺,在你們今天用餐的時候就可以品嘗到這道味道鮮美的'地方特色菜;綠指的是“婺源綠茶”,它在唐朝時就已經被記入《茶經》,宋朝時被稱為“絕品”,明清時期曾以“湯碧、香高、汁濃、味醇”等特點獲得嘉靖皇帝賞賜銀牌和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黑則是“硯國明珠”——龍尾硯,早在唐朝就以“聲如銅,色如鐵、性堅滑、善凝墨”名揚天下,南唐后主李煜夸為“天下冠”;白是江灣雪梨,果體大肉厚、松脆香甜,屬于果中上品。
婺源古時屬于“吳楚分源”之界。自唐代建縣以后,文分風昌盛,先后養育了南宋理學大師朱熹、清代經學家江永、近代鐵路工程大師詹天佑等一代名流。從宋到清,全縣考取進士550人,明清朝竟有“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之說。
那么我們今天去婺源參觀游覽的主要是當地有名的古村落及徽派建筑,說到這里我們各位團友可能有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什么要用安徽的“徽”字來命名呢?這是因為在唐朝建縣的時候婺源本屬江西所有,但后來的改朝換代中曾被劃到安徽,不過近代又重新劃回了江西。地方雖然是劃回來了,但不管是婺源本地人還是外省的游客還是習慣性的把這些建筑和生活習慣稱為徽派建筑和徽派文化。我們要參觀的這些徽派建筑的特點非常多,不是三言兩語能講清楚的,但任何一幢宅子都遵守一個基本的風格“粉墻黛瓦,飛檐戧角”。白色的墻,黑色的瓦,兩邊是高高的封火墻,又稱為“馬頭墻”。而這些宅子的主人一般是兩種人:一種是“當官的”,徽州自古讀書人多,地方窮就必須讀書。十年寒窗,一舉成名后多數為官者會在家鄉建起官邸光宗耀祖。另一種就是商人。因為本地多山地少田地,根本養不活那么多人。男人到了十二、三歲很多會外出謀生、經商。因婺源盛行朱子之禮,自古多名人。他們從小接受著文化、道德的熏陶,在外經商非常講究誠信,兢兢業業,很多人都發家致富了。他們發財以后,會回到自己的家鄉修建房屋,并把自己多年夢想融入到房屋的建設當中。但在古時候,商人的身份很低,俗話說“人分三教九流”,商人連九流也算不上,所以他們的房屋就是建得豪華氣派,與當官的房子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從大門口就可以讓人一眼分辨出主任的身份、地位。這些我們都留到景點里再一一講解。講到這里,有一個問題要問我們各位團友了。前面說婺源自古官吏多,那么誰做的官最大呢?這個人是我們各位團友非常非常熟悉,經常從電視中看到的人——我國第三代領導人——江書記。你們一定會很奇怪得想:江書記不是江蘇揚州人嗎?這個話題還得從江書記的爺爺的爺爺說起。當時他的這位祖先考取功名后,到揚州走馬上任就一直留在揚州沒有回來了。但在20_年5月29日,江書記千里迢迢回到了自己的故鄉——婺源,視察了這里的生態環境、人文環境;并且去了江灣,看望了許多江氏本家親戚。
介紹江西婺源導游詞 篇10
婺源是一個多山的縣,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莊園”之稱,是一個典型的江南山區縣。屬于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為16.7攝氏度。全縣最高峰為北部的大鄣山,主峰擂鼓峰海拔1630米。古人稱大鄣山是鐘靈發脈之地,婺邑文運昌盛人才輩出與山脈龍胎毓秀鐘靈有關。東北部的浙嶺是春秋戰國時期吳楚分源的分界地。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良好的生態保護意識,使得這里青山滴翠,溪流碧透。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81.5%,是全國生態農業先進縣之一,并獲得“全國綠化百佳縣”的稱號。
婺源又素有“茶鄉”之稱,是全國綠茶重點產區和出口外銷基地。“婺源綠茶”,在唐代的《茶經》中有記載,宋稱“絕品”。明清時,曾獲得嘉靖皇帝賞賜銀牌和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美國《茶葉全書》稱贊“婺綠”茶為“中國綠茶品質之最優者”。“大鄣山茶”為全國首家aa級綠色食品,并取得了多歐盟有機食品監督機構的認證。
婺源是江西省著名的生態旅游區,也是國家旅游局批準建立的全國文化與生態旅游的示范區。婺源有些什么特產呢?她的四色特產是聞名遐邇的。剛剛提到的綠茶便是四色中的“綠”色了,其余三色就是“紅、黑、白”。紅色是“水中瑰寶”荷包紅鯉魚,肉嫩鮮美,美國總統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訪問我國時,都曾品嘗過婺源荷包紅鯉魚。黑色便是中國四大明硯之一的龍尾硯,它有”聲如銅、色為鐵、性堅滑、善凝墨”的特點。南唐后主李煜夸為“天下冠”。白色就是江灣雪梨。每年六月成熟,梨果體大肉厚,松脆香第甜,味道好極了。
婺源的風景名勝特別多,古跡遺址隨處可見。早在唐宋時期,這里就是一個頗有名氣的游覽勝地,李白、蘇東坡、黃庭堅、張大直、宗澤、岳飛等都曾游吟到此,并留下了不少的贊美詩文。這里有年代久、種類廣、數量多的名木古樹;有景色優美候鳥遷徙的樂園――鴛鴦湖;有以石雕、磚雕、木雕“三絕”見長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有古樸壯觀的廊橋――彩虹橋;有江南最大的宗祠――俞氏宗祠;還有___的祖籍――江灣。這里還曾是《閃閃的紅星》、《聊齋》的外景拍攝地。
介紹江西婺源導游詞 篇11
我去過古老的北京,到過溫暖的廈門,馬上,我又要去江西婺源了。
坐了五六個小時的汽車,我們終于到了二幢“破爛不堪”的房子面前,進了房子,才發現里面很干凈。說它干凈,因為它被褥整齊,墻壁干爽,而且電視、電腦一概沒有,讓人覺得似乎又回到了古代。我們草草地吃完飯,就上床睡覺了。
第二天早上,我剛剛睜開眼睛,就發現窗外原本綠油油的草地上流動著綠、紅、黃等顏色,我頓時睡意全無,走到窗外,卻發現向導已經等在那里了。
剛走出幾百步,就發現這里賣花環的人家頗多:花環是用藤做的,上面插上星星點點的油菜花、桃花等,漂亮極了。沒等幾秒,媽媽就買了幾個花環扣在我們的頭上。
出賓館大約二百米就來到售票口,過了售票口就漸漸入山。小徑盤曲而上,山上開滿了油菜花,無論花朵還是葉子,都比盆栽的油白菜顯得有精神。蘿卜也正開花,這兒一叢,那兒一簇,很不少。山上梯田呈環形,在別處似乎沒有見過。環形的梯田,黃色的油菜,再加上或濃或淡的白色,眼前一片明艷。
我們爬上了山頂,往下眺望,是濃淡不同的黃色,一陣風吹過,一山的油菜就漾起陣陣波紋,好看的很。
下山時,我們乘機“體驗”了一把婺源的泥土:這里的泥土軟軟的,腳踩在上面也不會陷進去,一松開,泥土又會復合在一起,真神奇。
我留戀北京的故宮,廈門的鼓浪嶼,更留戀婺源的油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