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古琴臺導游詞(精選8篇)
最新古琴臺導游詞 篇1
高山流水的成語典故,千古傳頌,知者甚眾,令無數人唏噓感慨。故事的背后,說出了世間知音難覓、友情彌足珍貴的道理。
相傳,春秋時期,在晉國做大夫的琴師俞伯牙回鄉探親途經漢水,泊舟上岸,遇見從山間歸來的樵夫鐘子期。愈伯牙坐于石上鼓琴抒懷時,見鐘子期放下柴擔,站在那里凝神靜息,聽得十分投入,伯牙琴技高超精妙,心事賦琴,在琴中奏出自己的志向。伯牙撫琴志在高山,子期脫口贊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撫琴志在流水,子期又說:"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贊嘆道:"善哉!子之心與吾心同!趕忙起身施禮,和子期結拜為只弟,引為知己。這一晚,恰是中秋月圓。依依惜別時,他倆約定來年中秋再次相見。未承想,到了第二年,鐘子期染疾而亡。伯牙不見故友,心中悲切,摔琴斷弦于子期墓前,以謝知音,終生不再鼓琴。知音一去,琴有誰聽?痛哉!
"一片彈琴石,千秋于客尋。牙期偶相遇,山水感知音。"高山涼水遇知音的典故,成為中華民族的樁千古韻事。
相識滿天下,知音有幾人。人這一生,知己難求。雖然,誰都渴望獲得一份忠貞不渝的愛情,誰都希冀擁有可以生死相依的友情,然而,真正情緣相投,心靈相通的知音少之又少。所以,到頭來只能發出"茫茫人海,知音是誰"的無奈吁嘆和無處排遣的孤獨悵惘了!
最新古琴臺導游詞 篇2
古琴臺始建于北宋時期,相傳,春秋時期楚國琴師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懷,山上的樵夫鐘子期能識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視子期為知己。幾年以后,伯牙又路過龜山,得知子期已經病故,
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后人感其情誼深厚,特在此筑臺以紀念。古琴臺東對龜山、北臨月湖,湖景相映,景色秀麗,幽靜宜人,文化內涵豐富,構成一個廣闊深遠的藝術境界。[1]
清朝嘉慶初年,湖廣總督畢沅主持重建古琴臺,請汪中代筆撰《琴臺之銘并序》(一說為《漢上琴臺之銘并序》)和《伯牙事考》。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黃彭年撰《重修漢陽琴臺記》。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楊守敬主持并親自書丹,將《琴臺之銘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漢陽琴臺記》重鐫立于琴臺碑廊之中,并書“古琴臺”三字刻于大門門楣。
古琴臺文化內涵豐富,僅碑廊內就存有《漢上琴臺之銘并序》、《伯牙事考》等碑刻,其中有清代書法家宋湘束竹葉蘸墨書寫《琴臺題壁詩》,既有文學價值,又是難得的書法珍品。古琴臺占地約1公頃,掩映在湖光山色、疏林繁花之中,瑰麗多姿,風光明媚,很值得一游。
到古琴臺游覽,進大門,過小院,出茶院右門,迎門是置于黃瓦紅柱內的清道光皇帝御書“印心石屋”照壁,用陰陽筆法刻鐫而成,遠看凸突而出,近看凹陷而入。照壁東側有一小門,門額“琴臺”二字,據傳出自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之手。進門后為曲廊、廊壁立有歷代石刻和重修琴臺碑記。再往前便是琴堂,又名友誼堂,是一棟半檐歇山頂式前加抱廈的殿堂,面寬三間,四周回廊,磚木架屋,釉瓦蓋頂,彩畫精麗,金碧輝煌。檐下匾額上書“高山流水”四字。堂前庭院中有漢白玉筑成的方形石臺,傳為伯牙撫琴遺址。臺的中央刻有相傳為北宋書法家米芾所書“琴臺”二字的方碑,四周臺壁上飾以連續浮雕,為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鐫刻十分精美,形象生動逼真。
最新古琴臺導游詞 篇3
古琴臺又名伯牙臺,位于漢陽龜山西麓,月湖東畔,是為紀念俞伯牙彈琴遇知音鐘子期而修建的紀念性建筑。相傳,古時有位名叫俞伯牙的琴師曾在此彈琴,抒發情懷,樵夫鐘子期聽懂其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二人遂結為知己。后來,鐘子期病故,俞伯牙悲痛不已,在友人墓前將琴摔碎,從此不再彈琴。“知音”典故由此而來。古琴臺是后人為紀念這一對摯友而建。
古琴臺始建于北宋,后屢毀屢建。現在的古琴臺建筑群占地15畝,規模不大,布局精巧,主要建筑協以庭院、林園、花壇、茶室、層次分明。院內回廊依勢而折,虛實開閉,移步換景,互相映襯。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勢地形,還充分運用了中國園林設計中巧于“借景”的手法,把龜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過來,構成一個廣闊深遠的藝術境界。
到古琴臺游覽,進大門,過小院,出茶院右門,迎門是置于黃瓦紅柱內的清道光皇帝御書“印心石屋”照壁。照壁東側有一小門,門額“琴臺”二字,據傳出自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之手。進門后為曲廊、廊壁立有歷代石刻和重修琴臺碑記。再往前便是琴堂,又名友誼堂,堂前庭院中漢白玉筑成的方形石臺,便是象征伯牙彈琴的琴臺。
1.印心石屋:為清道光皇帝御書“印心石屋”照壁。
2.伯牙臺:琴臺庭院中間的漢白玉石臺,上刻有“琴臺”二字和“伯牙撫琴圖”。圖周為石欄,上刻有“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浮雕圖,為清代遺物。
3.知音雕塑:位于琴臺一側空地上的一大型雕塑,余伯牙拱手向鐘子期致意,表現他遇到知音的欣喜之情。雕像背景為波光粼粼的月湖,湖畔林木蔥蔥,是游人留影的最佳景點。
最新古琴臺導游詞 篇4
各位游客朋友們,大家早上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武漢楚云旅行社,代表武漢980萬人民歡迎大家來到武漢游玩。我很榮幸地成為中國最大姓氏家族的一份子,那大家猜一猜,我姓——恩,大家都猜對了,我姓李,大家可以叫我小李,或者李導。這位呢,是我們的司機王師傅。他是地地道道的武漢人,駕駛經驗也相當豐富,那么大家就可以放心乘坐了啦。今天呢,就有我們兩個為大家服務,一路上大家有什么問題、有什么要求就盡管提出來,我們會盡力滿足的。最后也預祝大家在整個旅途中都游得開心玩得盡興。看,有些游客朋友都迫不及待了,那我們現在就上車開始我們的尋覓知音之旅吧。
大家知道,武漢是湖北省的省會,同時也是華中地區最大都市及中心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長支流漢江,將武漢一分為三,形成了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隔江鼎立的格局,因為詩仙李白的名句“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武漢又被稱做“江城”。那大家知道江城武漢的三大名勝是什么么?恩,對了,它們分別是黃鶴樓,晴川閣,以及今天我們要游覽的古琴臺。
古琴臺位于漢陽,東對龜山、北臨月湖,山水相映,景色秀麗。
又因為它綿厚的歷史沉淀,豐富的文化內涵,它也是湖北省的重點保護文物之一。
古琴臺這個景點來源于一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故事,那就是傳說中的“高山流水遇知音”。古琴臺就是為紀念俞伯牙與鐘子期這一對知音之間的友誼而修建的。
這個感人肺腑的故事,最早見于《呂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湯問》篇中。據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湖北是楚國的領地。有一個叫做俞伯牙的人,他雖是楚國人,但卻在晉國做官。俞伯牙是當時最著名的琴師,他的琴聲能夠模仿自然界中的很多種聲音,并且能表達出很多情感。但是卻沒有什么人能夠聽懂他的琴音,理解他的琴意。有一年,俞伯牙奉晉國國君之命出使楚國。在完成使命以后,俞伯牙乘船逆漢水而上,準備返回晉國。但剛啟程不久,就在漢陽遇上了大雨。由于風雨所阻,俞伯牙不得不命船停泊在岸邊等待雨停。俞伯牙命令仆人取出隨身攜帶的七弦琴,看著旁邊的高山,聽著漢水的濤聲,就在船艙中撫起琴來。他彈著彈著,突然,琴弦斷了。按照當時的說法,琴弦斷了說明有人在偷聽。于是,俞伯牙命仆人下船尋找偷聽之人。過了不久,仆人帶上來一位樵夫。這位樵夫告訴俞伯牙,他叫鐘子期,生活在漢水邊,以砍柴為生,閑暇時喜歡讀些詩書。剛才在附近躲雨,被俞伯牙的琴聲吸引而來到了船邊,并非有意偷聽。俞伯牙聽完鐘子期的敘述,上下大量了一下。眼前的這位樵夫雖然衣衫襤褸,但談吐不凡。便問他:“你偷聽我彈琴,但是你能聽懂其中的寓意嗎?”鐘子期答到:“能。”于是,俞伯牙馬上換好琴弦。他鼓琴一曲后,問鐘
子期:“何也?”子期答到:“巍巍乎,若高山。”伯牙又鼓琴一曲,子期曰:“蕩蕩乎,若流水。”俞伯牙立即走到鐘子期面前,一揖到地激動地說:“我今天終于找到知音了!”兩人暢談了一宿,甚是情投意合。但是,第二天一早已是雨過天晴,俞伯牙必須回去復命了。兩人分別時約定,明年此時此刻還在這里相會。
第二年,俞伯牙如期赴會,但卻久久等不到子期。于是,俞伯牙就順著上次鐘子期回家的路去尋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便向這位老人打聽鐘子期的家。這一打聽才知道,原來,這位老人正是鐘子期的父親。老人告訴俞伯牙,鐘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讀書,再加上家境貧寒,積勞成疾,已經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時擔心俞伯牙會在這里久等,叮囑老人一定要在這一天來通知俞伯牙。并要求將其安葬在和伯牙論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來。俞伯牙聽到這個消息后悲痛欲絕。他隨老人來到鐘子期的`墳前,撫琴一曲哀悼知己。他一邊彈奏,一邊吟哦:搖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向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彈完之后,就在鐘子期的墳前將琴摔碎,并且發誓終生不再撫琴。
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著名的古琴曲《高山流水》,據說就是俞伯牙所作。
但是這個故事并非傳說, 它還可從漢陽區、漢陽縣蔡甸區內 的一些地名、古跡得到印證。如漢陽區十里鋪一帶有琴斷口, 相傳為俞伯牙絕弦之地。漢陽區仙女山附近平塘渡有碎琴山, 為伯牙聞 子期去世悲痛欲絕, 摔琴以謝知音之處。在蔡甸區新農鄉馬鞍山有鐘子期墓、子期故里。
而這兩位音樂大師之間的故事之所以這么廣為流傳正是源于人們對渴望情感共鳴的普遍訴求。現在我們常常用來比喻知心朋友的“知音”一詞,就是出自這個故事。但我們對“知音”這個詞不能僅僅局限于對友情的闡述。從抽象化的“人”的這個角度出發去理解它的內涵與外延,我們會發現知音文化滲透在在個人生活、社會生活乃至國際生活的方方面面。現在,每個人都在強調著自我強調著個性,我們渴望被理解卻不愿意去理解,所以,我們時常聽到這樣的感慨,啊,知音難尋啊。現在,受傷的情侶、離婚的夫妻越來越多了,我們也時常聽到這樣的感嘆,啊,愛情傷不起啊。現在,留守兒童的問題沒有解決,空巢老人的問題卻越來越嚴重,我們時常聽到這樣的感嘆,啊,孩子,回家吧。現在,美國轉嫁金融危機,利比亞敘利亞混亂不已,我們也會聽到這樣的感嘆,啊,和平和與發展怎么這么艱難啊!我所說的這些問題只是九牛一毛,相信大家有更多的體會。我想,如果大家都能把知音的意識自覺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那么,每個人的人生將會更加有價值有意義,整個社會將會更加和諧更加溫暖。這就要求我們去換位思考,去將心比心,去了解對方的思想與意圖,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最后達到一種雙贏的結果。
據《皇宗書錄》中記載, 琴臺在北宋時已有之, 因年代久遠, 歷經兵荒馬亂, 現在其遺址已蕩然無存。到清嘉慶年間, 湖廣總督畢秋 帆重修古琴臺,恢復其舊貌。然而,咸豐年間,由于太平天國運動,古琴臺又毀于戰火,成為一片廢墟。光緒八年古琴臺有的已重修。光緒十年,由楊守敬主持將各種文章重新鐫刻于琴臺碑廊中, 并書“ 古琴臺”三個大字。光緒二十年,古琴臺又進行了一次維修。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過程中琴臺又遭到嚴重破壞,民國年間又維修過幾次。建國后, 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文物保護工作, 在修建漢水公路橋和長江大橋時, 都曾通盤籌劃保護和美化琴臺及周邊的月湖景區。 1956年, 人民政府撥款將久已失修的古琴臺進行了全面維修, 并 以琴臺為中心,修建了漢陽工人文化宮。游人觀光琴臺后, 還可在 文化宮內小憩娛樂。80年代初, 武漢市總工會出資對古琴臺及工 人文化宮再次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改建,使其成萬一處頗具特色 的綜合性娛樂場所。
所以,琴臺地方雖小,整個建筑群僅占地15畝,其中的內涵與滄桑卻意味深長耐人咀嚼啊。希望這次由小李陪著的尋覓知音之旅能讓大家有所收獲并且覺得不虛此行。
好了,說著說著我們的車已經到了古琴臺停車場了。請大家帶好隨身物品有序下車,讓我們一起走進知音故事,感悟知音文化吧。途中,請大家注意安全,同時也不要離隊哦。
最新古琴臺導游詞 篇5
古琴臺,又名伯牙臺,位于漢陽龜山西麓,月湖東畔,是為紀念俞伯牙彈琴遇知音鐘子期而修建的紀念性建筑。 古琴臺始建于北宋,后屢毀屢建。清嘉慶初年,湖廣總督畢沅主持重建古琴臺,清汪中代筆撰《琴臺之銘并序》和《伯牙事考》,此文頗為時人稱道。光緒十年(1884年)黃彭年撰《重修漢陽琴臺記》。光緒十六年(1890年),楊守敬主持并親自書丹,將《琴臺之銘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漢陽琴臺記》重鐫立于琴臺碑廊之中,并書“古琴臺”三字刻于大門門楣。古琴臺建筑群占地15畝,規模不大,布局精巧,主要建筑協以庭院、林園、花壇、茶室、層次分明。
院內回廊依勢而折,虛實開閉,移步換景,互相映襯。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勢地形,還充分運用了中國園林設計中巧于“借景”的手法,把龜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過來,構成一個廣闊深遠的藝術境界。到古琴臺游覽,進大門,過小院,出茶院右門,迎門是置于黃瓦紅柱內的清道光皇帝御書“印心石屋”照壁。
照壁東側有一小門,門額“琴臺”二字,據傳出自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之手。進門后為曲廊、廊壁立有歷代石刻和重修琴臺碑記。再往前便是琴堂,又名友誼堂,堂前庭院中漢白玉筑成的方形石臺,便是象征伯牙彈琴的琴臺。
最新古琴臺導游詞 篇6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位大臣俞伯牙, 極善鼓琴。一次伯牙受楚王外派公干,乘船沿江而下,途經漢陽江面,突遇狂風暴雨,停舟龜山腳下,不會雨過天晴,心曠神怡,于是乎,伯牙鼓琴詠志。撫琴小段弦即斷,伯牙便知有人竊聽,請出,此人正是樵夫鐘子期。伯牙調好琴,沉思片刻,撫琴一首,志在高山。子期贊道:“美哉!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撫琴一首意在流水。子期又贊道:“美哉!蕩蕩乎意在流水。”伯牙大喜,得遇知音,拜交為摯友,約來年再會。第二年,本是伯牙會子期之時,不料子期卻已不幸病故。伯牙悲痛萬分,在子期墓前鼓琴“高山流水”。曲終后,伯牙失去知音更感孤寂,悲痛萬分,頓感曲藝無意,便扯斷琴弦,摔碎琴身,發誓今后永不鼓琴。
最新古琴臺導游詞 篇7
琴臺碑古琴臺園中有聯云: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客荷樵,一客撫琴。
上聯出自《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下聯出自《詩品·實景》:“晴澗之曲,碧松之音,一客荷樵,一客撫琴。”此聯明白如話,雖是集句,然信手拈來,天衣無縫,情景交融,妙趣橫生。
《荀子·勸學篇》有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的記載,并認為其高超的琴藝乃“積學”而成。然據《樂府解題》:“伯牙學琴于成連先生,三年不成。后隨成連至東海蓬萊山,聞海水澎湃,群島悲號之聲,心有所感,乃援琴而歌,從此琴藝大進”。相傳《高山流水》琴曲是他的作品,另古琴曲《水仙操》也伯牙所作。
今“高山流水”為得遇知音或知己之典故。《大宋宣和遺事》前集:“說破興亡多少事,高山流水有知音”。元金仁杰《追韓信》第一折:“嘆良金美玉何人曉,恨高山流水知音少。”“高山流水”也可用來比喻樂曲高妙。清袁于令《西廂記·病晤》:“清商繞畫梁,一聲一字,萬種悠揚,高山流水相傾賞。”
有吟詠古琴臺的詩云:
鳳沼余灰此處埋,空留雅韻筑琴臺。胸無錦繡何當死,世有知交不用媒。
白發無端輸寂寞,清音散失拾悲哀。竹籬風榭年年事,偶爾鸕鶿繞幾回。
碑廊,鐫有歷代石刻及重修琴臺碑記。道光三年(即公元1820xx年)嶺南才子宋湘束竹葉蘸墨題壁詩,其詩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傳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無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萬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題詩,吾去矣!”這就是被譽為詩書雙絕的宋湘題壁詩。宋湘抒東梅縣(今梅州市梅縣區)人,曾任湖北督糧道臺,在他七十八歲時,因眷戀琴臺,前來一游,游后,感慨萬千,興之所至,欲揮毫吟詩。因當時隨員未備大筆,即束竹葉代之。飽蘸濃墨,在壁上洋洋灑灑,如走龍蛇,寫下了這首流傳至今的題壁詩。后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來,成為書法珍品。
最新古琴臺導游詞 篇8
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歡迎大家來到美麗的江城武漢!我是來自__旅行社的導游員__ ,今天就由我來為各位提供導游講解服務,我一定會盡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讓大家在這次旅游活動中感到開心愉快。
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去游覽著名的“知音文化”發祥地——古琴臺。
古琴臺,又名伯牙臺,位于漢陽龜山西腳下美麗的月湖之濱,是一處環境幽雅,風景宜人的游覽勝地。它與黃鶴樓,晴川閣并稱為武漢的三大名勝。
首先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古琴臺的來歷。古琴臺是為紀念春秋戰國時期俞伯牙彈琴得遇知音鐘子期的一段佳話而修建。關于這兩位音樂大師相遇成知音的動人故事,最早見于《呂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湯問》篇中。據記載,楚國有個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晉國為官,琴、棋、書、畫樣樣嫻熟,尤其是他彈奏七弦古琴的技藝,可謂天下無雙,然而“曲高和寡”,俞伯牙一直遇不到能夠聽懂他琴韻的有識之士。一日,俞伯牙乘船順漢水而下,路過漢陽,由于天色已晚,又不巧遇到了陣雨,只得把船停在龜山腳下避雨,改日啟程。不久,雨過天晴,伯牙走出船艙,遠望天際,只見水天漣漣,近看眼前,滿目一片荒涼,心中郁郁不樂,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頭彈撥解悶,忽然琴弦斷了一根,伯牙很是驚奇。俗話說,弦斷必有人聽。俞伯牙斷定附近一定有一個很精通音律的人在聽他彈琴,于是便上岸尋找。在龜山的一棵大樹下,他看見了一個衣服破舊的樵夫。經詢問,樵夫名叫鐘子期,他是被琴聲所吸引,尋聲至此。
俞伯牙聽后十分高興,與鐘子期攀談起來。原來鐘子期也是一個愛好操琴、深諳音律的隱逸之士。為了測試一下子期的音樂素養,伯牙重整琴弦,請他聽琴,就奏了兩支樂曲,讓子期猜度其中的含義。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罷,子期贊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罷,子期又贊道:“蕩蕩呼,若江河”。伯牙聽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兩人相談甚歡,只覺相見恨晚,于是結成好友。臨別時,兩人約定來年相會,說完便揮淚分手。
第二年,俞伯牙按約前來,卻久等不見鐘子期,于是上岸尋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經病故了。子期的父親告訴伯牙,子期在彌留之際,還念念不忘與伯牙的約定,并要將其安葬在和伯牙論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來。伯牙聞之,十分悲傷。他來到鐘子期的墓前,揮淚重彈“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邊彈奏,一邊吟哦:
搖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向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彈罷,伯牙舉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頭上砸下去,只聽嗡嗡的一陣響,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處飛濺,跌入漢水之中,隨著漢水流入了遠方。伯牙從此終生不再鼓琴,以此來酬謝他的“知音”。
好了,我們再來參觀里面的景點,大家現在看到的是一座照壁,上嵌一塊石碑,石碑上刻有“印心石屋”四個大字。這四個大字是道光皇帝親筆提寫,并贈于兩江總督陶澍的。陶澍是湖南安化人,從政時善用人才,體恤民情,興辦水利,深得百姓擁戴,據說他隱退后曾在琴臺建了一座石屋寄居。道光皇帝賜“印心石屋”四個大字,意思是和他心心相印。照壁東側那個小門,門額上的“琴臺”二字則是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所書。
大家或許會很奇怪,這兒為什么會有這么多老人呢?告訴大家,這是漢陽琴臺退休工人俱樂部,是退休工人活動的場所。1956年,武漢市人民政府撥款重修古琴臺,并以琴臺為中心,修建了漢陽工人文化宮。至80年代,文化宮和古琴臺又經擴建,成為一座有相當規模的綜合性娛樂場所。所以老人們經常來到這里,三五成群,或下棋,或打牌,或飲茶聊天,或看地方戲。不過這里的戲劇舞臺是人人都可以上臺一顯身手的。他們就在知音的發源地,用音樂來溝通和交流。我們當中有沒有哪位小姐或先生愿意上臺露一手的,給大家來段京劇或楚劇什么的,這些戲迷們一定會為找到你們這些遠道而來的“知音”而欣喜萬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