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介紹西安的導游詞(精選6篇)
有關介紹西安的導游詞 篇1
西安,陜西省省會、副省級城市,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北臨渭河,南依秦嶺,是陜西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轄10區3縣,總面積1010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36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43.46萬人,戶籍人口781.67萬人。
西安市位于渭河流域中部關中盆地,東經107°40′~109°49′和北緯33°42′~34°45′之間,北臨渭河和黃土高原,南鄰秦嶺。東以零河和灞源山地為界,與華縣、渭南市、商州市、洛南縣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黃土臺塬為界,與眉縣、太白縣接壤;南至北秦嶺主脊,與佛坪縣、寧陜縣、柞水縣分界;北至渭河,東北跨渭河,與咸陽市區、楊凌區和三原、涇陽、興平、武功、扶風、富平等縣(市)相鄰。轄境東西長約204公里,南北寬約116公里。面積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066平方公里。
西安是歷史悠久的世界歷史文化名城。西安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國古都之首,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文化的代表。遠古時代,“藍田猿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文王在灃河兩岸建立豐鎬二京,從此揭開了西安千年帝都的輝煌史,有著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周、秦、漢、唐等13個王朝在這里建都,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譽。西安曾經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著名的絲綢之路以西安為起點;“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則展示了這座城市雄渾、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使西安享有“天然歷史博物館”之譽。文物古跡種類之多,數量之大,價值之高,在全國首屈一指,許多是國內僅有、世界罕見的稀世珍寶。
西安是交通暢達、區位優勢明顯的城市。西安地處中國陸地版圖中心和我國中西部兩大經濟區域的結合部,是西北通往西南、中原、華東和華北各地市的門戶和交通樞紐。在全國區域經濟布局上,西安作為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隴海蘭新鐵路沿線經濟帶上最大的中心城市,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橋頭堡,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重要戰略地位。西安是全國連接南北的“大十字”網狀鐵路交通和陜西省“米”字形鐵路交通的重要樞紐,是全國干線公路網中最大的節點城市之一、中國六大航空樞紐之一、六大通訊樞紐之一,樞紐城市特點十分突出。隨著國家高速鐵路網的加快建設,未來五年內,西安一日交通圈覆蓋范圍將擴大到大半個中國,輻射人口由現在的6億擴大到12億以上。
地貌:西安市的地質構造兼跨秦嶺地槽褶皺帶和華北地臺兩大單元。距今約1.3億年前燕山運動時期產生橫跨境內的秦嶺北麓大斷裂,自距今約300萬年前第三紀晚期以來,大斷裂以南秦嶺地槽褶皺帶新構造運動極為活躍,山體北仰南俯劇烈降升,造就秦嶺山脈。與此同時,大斷裂以北屬于華北地臺的渭河斷陷繼續沉降,在風積黃土覆蓋和渭河沖積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
地質:西安市境內海拔高度差異懸殊位居全國各城市之冠。巍峨峻峭、群峰競秀的秦嶺山地與坦蕩舒展、平疇沃野的渭河平原界線分明,構成西安市的地貌主體。秦嶺山脈主脊海拔20xx米~2800米,其中西南端太白山峰巔海拔3867米,是大陸中部最高山峰。渭河平原海拔400米~700米,其中東北端渭河河床最低處海拔345米。西安城區便建立在渭河平原的二級階地上。
河流、水資源 西安地區自古有“八水繞長安”之美稱。市區東有灞河、浐河,南有潏河、滈河,西有氵皂河、灃河,北有渭河、涇河,此外還有黑河、石川河、澇河、零河等較大河流。其中絕大多數屬黃河流域的渭河水系。渭河橫貫西安市境內約150公里,年徑流量為25億立方米。西安地下水儲量估算,總計約19.91億立方米。還另辟有較理想的水源基地。20xx年12月,黑河水利樞紐主體工程建成,每年向西安供水4億立方米,形成日供水能力120萬噸,加上地下水資源,市區日供水能力可達172萬噸,基本滿足城市生產生活用水。
土壤:西安市土壤分布形成南北兩個差異明顯的區域,北部的渭河平原以黃褐土、褐土為代表,南部的秦嶺山地以黃棕壤、棕壤為代表。據1980~1986年土壤普查,全市有12個土類,24個土壤亞類,50個土屬,181個土種。土壤類型的復雜多樣,為區內農作物的多品種組合提供了有利條件。
動植物 西安的自然植被未遭受第四紀大陸冰川直接侵襲,尚保留若干第三紀古老的孑遺植物,如銀杏、水青樹、連香、馬甲子等。秦嶺山地從高海拔向低海拔垂直分布有高山灌叢草甸、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落葉闊葉林等自然植被類型。自然植被中野生植物資源豐富,計有野生植物138科、681屬、2224種,為中國種子植物的重要“基因庫”之一。渭河平原主要為大田農作物、蔬菜、果園和城市綠化等栽培植物類型。野生動物資源主要分布在秦嶺山地,有獸類55種,鳥類177種,包括有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秦嶺亞種、鬣羚、大鯢、黑鸛、白冠長尾雉、血雉、金雞等珍稀動物。為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和珍稀動植物資源,境內已建立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礦產資源:西安境內地層發育復雜,構造類型多樣,為各種礦產資源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已發現的礦產資源共47種,其中金屬礦產21種,非金屬礦產22種,能源礦產2種,其他礦產2種。大部分金屬和非金屬礦產分布在南部秦嶺山區。秦嶺以北平原地區具有良好的儲存地熱水的地質條件,僅城區可以開發的地熱面積約780平方公里,地下熱水可采儲量約為5.39億立方米。
【行政區劃】
至20xx年底,全市轄新城、碑林、蓮湖、雁塔、未央、灞橋、閻良、臨潼、長安、高陵10個市轄區及周至、藍田、戶縣3個縣。共有街道、鎮178個,其中街道辦事處111個、鎮67個。
【歷史沿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西安市的行政隸屬關系和行政區劃設置有過幾次較大的變動和調整。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屬陜甘寧邊區轄市。
1950年改由西北軍政委員會領導。
1953年1月27日西北軍政委員會改為西北行政委員會管轄,西安市屬西北行政委員會。
1953年3月12日,改為中央直轄市,為全國12個中央直轄市之一。
1954年6月19日改為省轄市。
解放初期,西安市設12個區,其中城區8個,郊區4個,城區未設立街道行政建制,郊區下設有19個鄉。
1954年調整行政區劃,將12個區和部分新劃入的鄉鎮合并調整為9個區,定名為:新城區、碑林區、蓮湖區、長樂區、雁塔區、阿房區、未央區、草灘區、灞橋區。
1957年4月撤銷長樂、未央兩區建制,市轄區減為7個。1958年11月將長安、藍田、臨潼、鄠縣劃歸西安市。1960年撤銷蓮湖、碑林、新城區建制。
1961年8月將藍田、臨潼、鄠縣劃出。1962年恢復新城、碑林、蓮湖區建制。
1965年撤銷灞橋、雁塔、阿房、未央區建制,轄地合并為一個郊區,市轄區減為4個。
1966年6月,將臨潼縣所屬閻良鎮劃歸西安市組建為閻良區,將咸陽市(縣級市)劃歸西安市。
1966年11月,新城、碑林、蓮湖、閻良區更名為東風、向陽、紅衛、東紅區。
1972年恢復原名。1971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又將咸陽市劃出。
1980年3月,撤銷西安市郊區,恢復灞橋、未央、雁塔區建制。
1983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將渭南地區所屬藍田、臨潼縣和咸陽地區所屬戶縣、周至縣(1964年9月10日,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報國務院批準,將鄠縣改為戶縣,盩厔改為周至)、高陵縣劃歸西安市,西安市共轄新城、碑林、蓮湖、灞橋、未央、雁塔、閻良7區,長安、藍田、臨潼、周至、戶縣、高陵6縣。
1997年8月5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臨潼縣,設立臨潼區。
20xx年6月2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長安縣、設立長安區后,西安市共轄9區4縣。
20xx年3月7日,經市政府研究并報省政府批準,撤銷長安區王曲鎮、鳴犢鎮二鄉(鎮)的建制,設立相應的街道辦事處,其行政區域不變,以原各鄉(鎮)政府駐地為街道辦事處辦公駐地。至年底,全市轄新城、碑林、蓮湖、雁塔、未央、灞橋、閻良、臨潼、長安9個區及周至、藍田、戶縣、高陵4個縣。共有街道、鄉、鎮176個,其中街道辦事處89個、鎮40個、鄉47個。 20xx年12月13日,國務院關于同意陜西省調整西安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撤銷高陵縣,設立西安市高陵區。
西安市氣候概況
西安市平原地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冷暖干濕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風小、多霧、少雨雪;春季溫暖、干燥、多風、氣候多變;夏季炎熱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風;秋季涼爽,氣溫速降,秋淋明顯。年平均氣溫13.0~13.7℃,最冷1月份平均氣溫-1.2~0℃,最熱7月份平均氣溫26.3~26.6℃,年極端最低氣溫-21.2℃(藍田1991年12月28日),年極端最高氣溫43.4℃(長安1966年6月19日)。年降水量522.4~719.5毫米,由北向南遞增。七月、九月為兩個明顯降水高峰月。年日照時數1646.1~2114.9小時,年主導風向為東北風(西安)。年內主要氣象災害有干旱、暴雨、洪澇、城市內澇、冰雹、大風、沙塵、干熱風、大霧、寒潮和低溫凍害。
有關介紹西安的導游詞 篇2
尊敬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歡迎來到西安,西安是著名的古城,我將帶領大家游覽幾天,那么首先我們就去秦始皇陵觀光。
始皇陵位于西安市臨潼區東約五千米處,它南依驪山,北臨渭水,地勢險峻,環境優美。陵園規模宏大,陪葬品重多,像一座豐富的地下文物寶庫。據史書記載,秦始皇趙政從13歲就開始營建陵園,修剪時間長達38年。工程浩大,氣魄宏偉,創歷代封建統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
1974年在其東側發現兵馬俑坑,轟動了中國,震驚了世界,是20世紀最偉大的考過發現之一。
1978年,法國前總統希克參觀后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國。”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是建立在兵馬俑坑原址上的遺址型博物館,于1979年10月開館。
1987年12月聯合國教文組織將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家在游覽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不要大聲喧嘩。
2、不要擁擠,要有秩序的參觀。
3、不要亂寫亂畫,保護文物。現在我就帶大家一起參觀一下吧!
有關介紹西安的導游詞 篇3
西安,陜西省省會、副省級城市,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北臨渭河,南依秦嶺,是陜西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轄9區4縣,總面積1010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36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43.46萬人,戶籍人口781.67萬人。
西安是歷史悠久的世界歷史文化名城。西安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國古都之首,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文化的代表。遠古時代,“藍田猿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文王在灃河兩岸建立豐鎬二京,從此揭開了西安千年帝都的輝煌史,有著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周、秦、漢、唐等13個王朝在這里建都,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譽。西安曾經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著名的絲綢之路以西安為起點;“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則展示了這座城市雄渾、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使西安享有“天然歷史博物館”之譽。文物古跡種類之多,數量之大,價值之高,在全國首屈一指,許多是國內僅有、世界罕見的稀世珍寶。
西安是交通暢達、區位優勢明顯的城市。西安地處中國陸地版圖中心和我國中西部兩大經濟區域的結合部,是西北通往西南、中原、華東和華北各地市的門戶和交通樞紐。在全國區域經濟布局上,西安作為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隴海蘭新鐵路沿線經濟帶上最大的中心城市,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橋頭堡,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重要戰略地位。西安是全國連接南北的“大十字”網狀鐵路交通和陜西省“米”字形鐵路交通的重要樞紐,是全國干線公路網中最大的節點城市之一、中國六大航空樞紐之一、六大通訊樞紐之一,樞紐城市特點十分突出。隨著國家高速鐵路網的加快建設,未來五年內,西安一日交通圈覆蓋范圍將擴大到大半個中國,輻射人口由現在的6億擴大到12億以上。
西安是科技發達、創新力強的城市。綜合科技實力居全國城市前列,全市擁有普通高等學校49所,擁有各類科研技術機構3000多個,各類獨立科研機構661個,其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行業測試中心44個,在校大學生63.22萬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1.77余萬人,每年碩士、博士畢業生1萬人以上,有45名兩院院士,擁有許多國家乃至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全市大專以上學歷人口82萬,占全市總人口的比例為10.92%,列全國第一。全市18歲以上成人接受教育比例居全國第一。這里聚集了中國航天三分之一以上的力量,“神舟”五號、六號火箭發動機和推進劑、箭載計算機和遙感裝置等,都是西安研究制造的。20xx年全市專利申請量達12772件,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1%。
西安是發展迅速、產業興旺的城市。近年來,特別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西安的發展不斷加快,城市面貌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經濟社會進入了加速發展、加速提升的新階段。經濟增長連續9年保持了13%及以上的速度,綜合實力明顯增強。20xx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2724億元,增長14.5 %。經過多年發展,西安目前已建成了以機械設備、交通運輸、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醫藥、食品飲料、石油化工為主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培育了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旅游產業、現代服務業、文化產業等五大主導產業,形成了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曲江新區、浐灞生態區、閻良國家航空高新技術產業基地、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國際港務區、灃渭新區八大發展平臺,高新區已被國務院確定為六個創建世界一流科技園區的開發區之一,經開區全力打造涇渭工業園千億元制造業基地,曲江新區是兩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區之一,浐灞河生態區正在籌辦20xx年世界園藝博覽會。這些開發區(基地)是西安主導產業的集聚地、引領全市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和現代化城市建設的示范區。
西安是生態優美、環境宜人的城市。西安北瀕黃河水系最大的支流—渭河,南有被稱為中國國家公園的秦嶺,自然景觀優美,令人留連忘返。近年來,西安城市建設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城市基礎設施條件進一步完備,城市道路、綠化、供氣、供水、供電、供熱、通訊、污水和垃圾處理條件進一步完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明顯提升。城市燃氣普及率97.7%,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日供水能力達到175萬噸,污水處理能力達到95萬噸/日,在北方城市率先解決了城市供水問題。通過實施“大水大綠”和“藍天碧水”工程,重現“八水繞長安”的勝景,人居環境質量顯著改善,森林覆蓋率達到42%,20xx年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達到304天。先后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稱號,已成為人們休閑居住、投資創業的向往之地。
未來一段時期,是西安發展歷史上重要的戰略機遇期。西安市第十一次-會提出建設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諧西安的發展目標,提出:地區生產總值力爭年均增長13%以上,在全面完成“”規劃的基礎上,地區生產總值到20xx年力爭達到3500億元,人均超過4500美元,分別比20xx年翻一番,努力在全省率先跨入全面小康社會行列,在西部地區率先進入國家創新型城市第一梯隊,在全國率先建成國際一流旅游目的地和最適宜人居住的城市。20xx年6月,國務院批復了《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規劃》從國家層面對西安的定位是:著力打造國際化大都市。到20xx年,都市區人口發展到1000萬人以上,主城區面積控制在800平方公里以內,把西安市建設成國家重要的科技研發中心、區域性商貿物流會展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國際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基地!兑巹潯返膶嵤酥局“關中—天水經濟區”已成為國家級經濟區,西安將在國家區域發展中擔當重要的戰略角色。目前,全市上下正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以飽滿的熱情、務實的作風扎實推進各項工作,讓西安的明天更美好,讓西安的市民更幸福。
西安不只是古老的,更是現代的;不只是一座擁有豐富歷史文化積淀的古老城市,也是一座蓬勃發展、充滿活力與希望的現代化城市,更是各地朋友投資興業的一方熱土。我們誠摯邀請大家到西安來觀光旅游,創業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西安市的行政隸屬關系和行政區劃設置有過幾次較大的變動和調整。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屬陜甘寧邊區轄市;1950年改由西北軍政委員會-,1953年1月27日西北軍政委員會改為西北行政委員會管轄,西安市屬西北行政委員會;1953年3月12日,改為中央直轄市,為全國12個中央直轄市之一;1954年6月19日改為省轄市。?
解放初期,西安市設12個區,其中城區8個,郊區4個,城區未設立街道行政建制,郊區下設有19個鄉。1954年調整行政區劃,將12個區和部分新劃入的鄉鎮合并調整為9個區,定名為:新城區、碑林區、蓮湖區、長樂區、雁塔區、阿房區、未央區、草灘區、灞橋區。1957年4月撤銷長樂、未央兩區建制,市轄區減為7個。1958年11月將長安、藍田、臨潼、鄠縣劃歸西安市。1960年撤銷蓮湖、碑林、新城區建制。1961年8月將藍田、臨潼、鄠縣劃出。1962年恢復新城、碑林、蓮湖區建制。1965年撤銷灞橋、雁塔、阿房、未央區建制,轄地合并為一個郊區,市轄區減為4個。1966年6月,將臨潼縣所屬閻良鎮劃歸西安市組建為閻良區,將咸陽市(縣級市)劃歸西安市。1966年11月,新城、碑林、蓮湖、閻良區更名為東風、向陽、紅衛、東紅區,1972年恢復原名。1971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又將咸陽市劃出。1980年3月,撤銷西安市郊區,恢復灞橋、未央、雁塔區建制。1983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將渭南地區所屬藍田、臨潼縣和咸陽地區所屬戶縣、周至縣(1964年9月10日,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報國務院批準,將鄠縣改為戶縣,盩厔改為周至)、高陵縣劃歸西安市,西安市共轄新城、碑林、蓮湖、灞橋、未央、雁塔、閻良7區,長安、藍田、臨潼、周至、戶縣、高陵6縣。1997年8月5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臨潼縣,設立臨潼區。20xx年6月2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長安縣、設立長安區后,西安市共轄9區4縣。20xx年3月7日,經市0研究并報省0批準,撤銷長安區王曲鎮、鳴犢鎮二鄉(鎮)的建制,設立相應的街道辦事處,其行政區域不變,以原各鄉(鎮)0駐地為街道辦事處辦公駐地。至年底,全市轄新城、碑林、蓮湖、雁塔、未央、灞橋、閻良、臨潼、長安9個區及周至、藍田、戶縣、高陵4個縣。共有街道、鄉、鎮176個,其中街道辦事處89個、鎮40個、鄉47個。
有關介紹西安的導游詞 篇4
市情概況:西安古稱長安,是陜西省省會,地處關中平原中部,是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業基地,我國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世界歷史文化名城。西安歷史悠久,有著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與雅典、羅馬、開羅并稱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西安現轄新城、碑林、蓮湖、雁塔、灞橋、未央、閻良、臨潼、長安9個區,藍田、周至、戶縣、高陵4個縣( 共有109個街道、67個鎮、782個社區和2991個行政村)。 有國家級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級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安曲江新區、西安浐灞生態區、西安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西安國際港務區和西安灃東新城(簡稱“ 五區一港兩基地”)。總面積10108平方公里,市區規劃面積865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區規劃面積49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4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8.81萬人。
20xx年6月,國務院批復的《關中— 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著力打造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到20xx年都市區人口發展到1000萬人以上,主城區面積達到800平方公里。
20xx年西安市GDP為4884.13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01.98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134.56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48.02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10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2930元。全市綜合經濟實力顯著提升。
近年來,西安市委、市政府以加快科學發展、實現率先發展為主題,確立了“五大主導產業” (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旅游產業、現代服務業、文化產業)的發展重點和“五區一港兩基地”( 國家級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級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曲江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浐灞生態區、灃東新城、西安國際港務區、西安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了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老城區與新城區各展風采、人文資源與生態資源相互依托的城市特色。
20xx年,西安市將以黨的和xx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全面深化改革為統領,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的各項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提質增效的工作基調,圍繞“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和“社會和諧、城市宜居”的新要求,以“五項重點工作” ( 渭北工業區建設、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秦嶺北麓生態環境建設、“八水潤西安”工程和公路交通樞紐建設)及“一高地六中心”(絲綢之路經濟帶開發開放高地以及金融商貿物流中心、機械制造業中心、能源儲運交易中心、文化旅游中心、科技研發中心、高端人才培養中心)建設為抓手,全力穩定增長,著力調整結構,切實優化環境,積極擴大開放,持續改善民生,努力打造西安經濟升級版,不斷開創全面建設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的新局面。
自然地理:西安地處黃河流域中部的關中平原,中國地理版圖中心。東西長約204公里,南北寬約116公里,平均海拔424米,境內最高點為周至縣西南的太白山,海拔3767米。西安屬暖溫帶半濕潤的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日光充足, 自然環境優越。年平均溫度14.3攝氏度,降水約600mm,濕度69.6%,日照1377小時。 四季分明,雨量適宜,日照充足,自然環境優越,旅游資源得天獨厚。
物產資源:西安素有“ 八水繞長安”之說,灞、浐、灃、澇、潏、滈、涇、渭八條河流繞城而過,灌溉條件便利,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農作物、林木、畜禽種類繁多,秦川牛和關中驢享有盛譽。西安動植物資源豐富,列為國家保護的一類珍稀動物3種,二類保護動物4種。境內有自然保護區6處,保護面積 147.96萬畝,野生植物138科、681屬、2224種,其中經濟價值較高的有1200種余,是我國種子植物的重要“基因庫”之一。
西安有各類礦產資源54種,現已開發利用24種,優勢礦產主要有黃金、建材類非金屬等。
西安市榮譽稱號:西安市先后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國際著名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民營經濟最具活力城市、中國十佳最具軟實力城市、中國十佳和諧可持續發展城市、中國十大創新型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十大中國最關愛民生城市、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示范市、20xx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20xx中國形象最佳城市、中國國際形象最佳城市、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等榮譽稱號,同時,連續七次獲得全國雙擁模范城市榮譽稱號;連續四屆被評為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連續兩次榮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最高獎項“長安杯”。
有關介紹西安的導游詞 篇5
我愛你,古城——西安!
隨著時間的推移,改革開放的成就,我出生的這個城市——古城西安,隨即跨入了二十一世紀,同時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整個城市換然一新。
站立在古城墻上,西安那清秀迷人的風貌,筆直寬廣的油柏馬路,林立的高樓大廈,交錯而不堵的立交橋,完整而無損的古跡盡收眼底。還有那環繞城市的一環、二環、三環和繞城高速,風格不同的各種建筑物和各種各樣的花草樹木,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增色不少,頗面而來的新鮮空氣沁人肺腑,真是令人心曠神怡,瞬間充滿了活力。
走在大街上,車輛和行人川流不息,街道兩旁都是一排排高大挺直的樹木和一幢幢錯落有致的高樓;高級商場、豪華門面、名牌老鋪和五星級酒店等一個接一個,金銀珠寶、高級裝飾、精致工藝品等展現在櫥窗里,顯得琳廊滿目;還有那豐富多彩的生活用品和天南海北的各種特色風味小吃隨眼可見。古城墻的護城河、環城公園形成了一道道獨特的景象,無論在樹蔭下、草坪邊,還是在別致的石桌石凳旁,有聊天的、納涼的、看書的,還有年長們吼秦腔和跳舞的。這一切都展現了古城—西安的人文精神。
入夜,各色的地燈、路燈,還有那高樓大廈的霓虹燈變幻多端,發出五光十色的光芒,點亮了整個古城,一眼望去,真還分不出東南西北方向。大街小巷燈火通明,小吃街上熙熙攘攘、熱鬧非凡。最值得我們古城人驕傲的是大雁塔北廣場修建了全亞洲最大的音樂動力噴泉,它吸引著許多中外游客前來觀賞;還有大雁塔南廣場的大唐不夜城以及大唐芙蓉園、曲江遺址公園更是華燈明亮、燦爛輝煌;大唐西市美食街也吸引著前來的游客和美食家。這一切都向人們乃至全世界展示著中國文化十三朝古都——西安,永不褪色的風采與魅力。
有誰還曾記得西安城以前的交通嗎?公路上的汽車排放出黑煙,總會讓人覺得喘不過氣來;急促的喇叭聲,使人心煩意亂,急躁不安。而如今,天橋、地鐵,“二環四射”的高速公路、高鐵和動車都給我們帶來了快捷、方便、低碳、環保還實惠;生態綠化、園林綠化及治污減霾等。這些都實現了我們西安人近些年來的低碳生活夢,更為我們的城市生活心愿增添了許多的色彩。
我愛你,古城——西安!愛你的美麗而璀璨!更你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
有關介紹西安的導游詞 篇6
西安的護城河太美了。它位于環城公園的外側,像一條綠色的彩帶,環繞著整個古城。我看到的護城河,最美的是由建國門到大南門的一段,河面寬,河水深,兩岸綠樹掩映,河水清清的。它由東向西,緩緩的流動,一年四季,晝夜不停。這里可以劃船,可以垂釣,一天到晚,到處可以聽到大人和孩子們的笑聲。
要知道,兩年以前,這里可是一條污水河。城市的污水都排到了這里,河里淤泥很深,黑乎乎的,河面有許多很臟的漂浮物,散發出一種臭味。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路過這里時都要掩鼻而過。
后來,西安市開始治理護城河。20__多名解放軍官兵浩浩蕩蕩的開到這里。他們晝夜加班,用編織袋把河中的淤泥一袋袋的運上河岸,然后運走。看到解放軍官兵們一個個站在冰冷的河里,渾身上下沾滿了黑乎乎的淤泥,市民們感動得直流淚。許多市民都自發的趕來慰問解放軍,給他們送來熱騰騰的包子、雞蛋和方便面,有的市民還自發的加入到清淤的隊伍里。
幾個月過去了,護城河的淤泥被清理得干干凈凈,清澈的黑河水引入了護城河。護城河變清了,它是那樣的清淺、鮮潔。河面上蕩漾著花花綠綠的游船,船上回蕩著人們的歡歌和笑聲;河岸上,垂釣的人越來越多,你看,又有一條大魚被釣了上來,活蹦亂跳的蹦到了釣魚人的水桶里。
啊!護城河,你的美麗來之不易。它既有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又有解放軍戰士的辛勤勞動,更有千千萬萬個西安市民的呵護和愛惜。我愛護城河,愛它的清,愛它的綠,愛它永不停息的奔流,愛它給古城西安帶來的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