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港觀魚導游詞(通用6篇)
花港觀魚導游詞 篇1
我國有一個由花、港以及魚組成的著名的特色風景區,它是西湖的十景中的一個,它的名字也非常的美麗——花港觀魚。花港觀魚在我國徐州境內,在蘇堤南段的西邊,一九__年的時候,這里建造的第二期工程竣工,占地面積大,有二十多公頃。
整個園子分為五個大的風景區,分別是:紅魚池、牡丹園、花港、大草坪、密林地。花港觀魚和雷峰塔臨近,并且和凈慈寺能夠隔著蘇堤互相望得見。紅魚池在園子中心位置偏南一點的位置,是整個園子中旅游觀賞的中心地段。
池子的岸邊非常的曲折,池中有一堆一堆的土,堆成了小島一般,在池上還建設了一座曲橋,依靠著橋欄俯下身去向水中看的時候,能看到將近一千條的金鱗紅魚在水中結隊游走,來來往往,相互戲水歡鬧。康熙三十八年的時候,玄燁曾經到西湖游玩,他照例寫下了花港觀魚的景色,并且在石頭上刻下了碑文,放在了魚池的邊上。后來,乾隆又到江南去游西湖,并且同樣在這里寫下了詩篇,也刻在了碑文上。碑分為陽文和陰文兩面,而這塊碑的兩面分別寫上了康熙和乾隆兩個皇帝寫的字,這在我國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碑。乾隆寫的是:“花家山下流水港,花著魚身魚嘬花”。
其中的“魚”字,繁體字的寫法是四點,代表著火,乾隆將它改成了三個點,表示水,寓意著百姓的生活風調雨順,自己的江山能夠穩固太平。
花港觀魚導游詞 篇2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來到了花港東大門。門前這座小拱橋,名叫“定香橋”。據說宋朝時此處有座定香庵,現已改為石平橋。過了小橋,大家看到公園門口掛著一塊“花港觀魚”橫匾,這是著名書法家舒同的手跡。舒同是位老紅軍,原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來到這個公園,各位或許會問,“花港”之名從何而來呢?據志書上記載,從前在西山大麥嶺后的花家山麓,有一條清澈的小溪流經過此處注入西湖,因名“花港”。至“花港觀魚”的名目,源于宋朝。宋時有個內侍官叫盧允升,在這花家山下的花港側畔建造了一座富麗堂皇的花園別墅,名叫“盧園”。他在園內廣種奇花異草,蓄養了數十種異種魚。到了南宋寧宗年間,宮遷畫師祝穆、馬遠等創立西湖十景名目時,就把盧園也列入其中一景,題名“花港觀魚”。
請大家隨我一同進公園參觀。我們先去看一下右邊的碑亭。這個碑亭是在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初建的,到了清同治八(公元1869年)又進行重建。各位請看,“花港觀魚”四個字是康熙皇帝的手筆,各位細心的團友或許已經發現“魚”字的寫法跟通常的不一樣,是的,魚字少了一點,為什么呢?原來康熙是信奉佛教的,佛孝最講究的是普渡眾生,因此他在題字的時候,想到魚字下面是四個點,而“火”字在古漢字中也可寫成四個點,所以康熙故意在寫魚時少寫了一點,表示魚是在水中暢游,而不是火中燒烤。大家再來看碑的背面,上有乾隆皇帝書寫的詩:“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最是春光萃西子,底須秋水悟南華”。這塊碑的碑陽和碑陰,分別由祖孫兩代皇帝題寫,這在全國也是不多見的。過去的花港觀魚,只有一池、一碑、三畝地。解放后,人民政府撥款分別于1952年和1955年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整修,形成了目前這座占地面積達20多萬平方米的大型公園。現在我們在瀏覽花港觀魚時,就好像進入了《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參觀完碑亭,大家隨我再往左邊走,只見前面有一座瓏玲剔透的湖山石,湖山石后面,是一排蒼勁挺拔的雪松,新建的花港觀魚,就掩隱在這排雪松后面。現在我們來到這座幽靜的竹院,院內這幢畫樓,原名小萬柳堂,因后來罷售給上海商人蔣蘇盦,谷稱“蔣莊”右邊的一亭一池,就是當年康熙題景處,也就是原來花港觀魚的舊址。
穿過竹院,繞過雪松,前面是一片大草坪。草坪周圍種填了高大挺拔的雪松和濃密常綠的廣玉蘭林帶,使之同周圍的景區分開,隔離噪聲。這種用植物來分隔空間的處理手法,突破了中國傳統的以墻、籬等建筑劃分空間格局的形式。草坪北臨西里湖,從這里可遠望蘇堤煙柳、西山層林。運用借景手法,突破了有限的園界,伸展了園林景色。草坪西側,種、植了一棵紅杉樹,紅杉是美國前總統尼克松于1972年訪華時贈給我國的禮物,周總理決定把紅杉樹苗種在杭州,花港的這一棵,是經培育后為紀念周總理而栽種的。草坪一角的假山疊石上建有一閣,就是藏山閣。這里原來屬于紅櫟山莊,即高莊內的庭園小品,建筑古色古香,毀于抗戰期間,現在僅存的是這座玲瓏剔透的假山和山上的鷗渡亭。
花港觀魚在景區的布局上,根據自然地形,不是采用主軸線的導游方式,而是采用不規則的景區組合,將游客引向主景區。它的整個布局是由牡丹園、紅魚池和松林灣后面的花港三個部分組成。穿過大草坪,現在大家來到的是紅魚池,花港觀魚所指的“觀魚”勝景就在這里。這池中有5000多條紅鯽魚。說到魚,大家看這座假山像不像一條躍上水面的魚?順便告訴大家,我國是金魚的故鄉,金魚的祖先就是野生鯽魚,杭州又是我國金魚的發源地之一,早在900多年前的宋朝,杭州就有金魚,當時最大的金魚飼養家就宋高宗趙構,他在宮中既養鴿子,也養金魚。當時金魚是在庭院中蓄池養成的,到了元代,逐漸有了盆養和缸養的金魚,瑞經過園林工人的培養,已有了100多個品種。不僅如此,我國的金魚的品種帶回日本,稱為“和金”。大家請看,在紅魚池的岸邊,還栽種了色彩絢麗的各和花木,分別是海棠、玉蘭、茶花、碧桃、紫薇等。走完了紅魚池的九曲橋,大家看到前面一處竹制的長廊,稱為“濠上樂”,名字取自莊濠水垂釣怡然自樂的意境。大家可在這里停留觀賞。
再往前就是牡丹園。牡丹園位于整個公園的中心,占地1萬平方米。大家請年,建于牡丹園中央那個古樸重檐的八角亭,就是牡丹亭。“牡丹亭”三字為著名文學家茅盾所題。也許各位已經注意到,我們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牡丹亭的頂,都只看到一部分,這種頂在園林建筑中稱“攢尖頂”。在牡丹亭的四周,可以看到各種名貴牡丹400多株,多數是安徽省寧國縣的“玉樓春”品種,花呈粉紅色。說起牡丹,大家知道,我國原是牡丹的故鄉,其栽種歷史至少已有1400多年。杭州栽種牡丹最早是從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時開始的,大約在公元822年前后,白居易就把它種在園中。牡丹的原產地應該在河南洛陽和山東荷澤,牡丹性喜干燥,然而南方多雨的天氣給牡丹的栽培帶來很大的困難,因此園林工人引進了適合杭州地區種植的新品種。
對了,剛才有位團友問,為什么牡丹園中還種了這么多芍藥?原來是這樣的,牡丹一般在4月開花,花期較短,一株牡丹能同時開很多朵花,但一般只維持7—10天,故有“養花一年,看花十日”之語。芍藥很像牡丹,并且稍遲開花,花期也比牡丹要長,這樣就延長了整個牡丹園的花期。在牡丹亭下東南的一株梅樹處,那個用黑白鵝卵石鋪成的平臺,上有梅樹倒影的圖案,就是“梅影坡”,它是西湖園林布局的佳作。
梅影坡由馬一浮(馬衡)先生題名,借用宋代詩人林各靖“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意境而造景。牡丹園里的花木,除春季的牡丹、芍藥展姿在花池中外,還根據不同植物的生態習性和觀賞特點,因地制宜地配置了較多觀花、觀葉、觀莖的植物,如春有紫藤、杜鵑;夏有梔枝;秋有紫薇、紅葉;冬有臘梅、耐寒(楊妃茶)。觀花的有海棠、碧桃、白玉蘭;觀葉的有紅楓、羽毛楓;觀莖的有五針松、白皮松、赤松、羅漢松、匐地柏等,有道是:“最是江南春好處,一番風信一番新。”這里四時花事不斷,無月不花。從整體上來看,牡丹園好比是一個大盆景,它用湖石、假山、松竹和卵石小徑分割成大小面積不等的18個小區,路面低隱于小區之間,遠望看不見路面,避免因道路而造成支離破碎的感覺,保持了牡丹園藝術構圖的完整畫面。在造園藝術上,應用了障景和借景的手法,亭前的八株雪松就起了障景作用,使游客在游覽過程中步移景換,變幻多姿,如同一幅立體的中國山水畫。
從牡丹園下來,山回路轉,前面就是密林區和花港,從位置上來講,它們都位于公園的西部。密林區得用原來的土丘,種植常綠闊葉的叢林,并結合地形,修建林間小道,環境寧靜,宜于休息。花港乃是得用原有零星水稻田和水塘疏挖而成,大部分是人工挖掘的,它是溝通小南湖和西里湖的游覽河道,把整個花港觀魚公園環抱在水中央。
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走到了花港西大門,前面這條路叫做西山路,所以花港公園一度也被稱為“西山公園”。整個花港觀魚的導游介紹京到此結束了,謝謝各位。
花港觀魚導游詞 篇3
大家好,今天我們去的是杭州花港觀魚
花港觀魚地處蘇堤南段西側,前接柳絲蔥蘢的蘇堤,,北靠層巒疊翠的西山,碧波粼粼的小南湖和西里湖,像兩面鑲著翡翠框架的鏡子分嵌左右。早在南宋時,有一條小溪從花家山經此流入西湖,這條小溪就叫花港。當時,內侍官盧允升在花港側畔建了一座別墅,稱為“盧園”。園內疊石為山,鑿地為池,畜養異色魚,于是游人萃集,雅士題詠,稱為“花港觀魚”,成為西湖十景之一。乾隆帝曾題詩贊道:“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
舊時的花港觀魚只有一池、一碑、三畝地。后經擴建,全園面積近三百畝。園內景觀由魚樂觀、牡丹亭、花港、草坪和叢林幾個部分組成,魚樂園是全園的主景。魚樂園中放養著數萬尾金鱗紅鯉,游人在觀魚池的曲橋上投入食餌或鼓掌相呼,群魚就會從四面八方游來,爭奪食餌,紛紛躍起,染紅半個湖面,以為勝觀。在這里縱情魚趣,真是魚躍人歡,其樂融融。今日花港觀魚是一座占地二十余公頃的大型公園,全園分為紅魚池,牡丹園,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個景區。
花港觀魚中的是鯉魚,前往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花港觀魚公園游覽,細心的游客會發現,在位于公園東大門不遠處的景名碑上,那個“魚”字底部的四點卻少了一點。這是為什么呢?原來,這塊碑上所刻“花港觀魚”四字為清康熙皇帝手跡。康熙信佛教,向有“佛爺”、“善人”之稱。他十分崇尚“好生之德”。然而,在漢字里,三點為水,四點為火。繁體“魚”字底部的四點,本為火字,魚遇水而生,遇火必死。“佛爺”皇帝不忍見魚死,便將碑文中“魚”字底部的四點改寫成了三點,意在讓魚永遠歡快地生活在水里,以示皇恩浩蕩,澤被萬物之意。口李盛仙。
花港觀魚導游詞 篇4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來到了花港東大門。門前這座小拱橋,名叫“定香橋”。據說宋朝時此處有座定香庵,現已改為石平橋。過了小橋,大家看到公園門口掛著一塊“花港觀魚”橫匾,這是著名書法家舒同的手跡。舒同是位老紅軍,原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
來到這個公園,各位或許會問,“花港”之名從何而來呢?據志書上記載,從前在西山大麥嶺后的花家山麓,有一條清澈的小溪流經過此處注入西湖,因名“花港”。至于“花港觀魚”的名目,源于宋朝。宋時有個內侍官叫盧允升,在這花家山下的花港側畔建造了一座富麗堂皇的花園別墅,名叫“盧園”。他在園內廣種奇花異草,蓄養了數十種異種魚。到了南宋寧宗年間,宮遷畫師祝穆、馬遠等創立西湖十景名目時,就把盧園也列入其中一景,題名“花港觀魚”。
請大家隨我一同進公園參觀。我們先去看一下右邊的碑亭。這個碑亭是在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初建的,到了清同治八(公元1869年)又進行重建。各位請看,“花港觀魚”四個字是康熙皇帝的手筆,各位細心的團友或許已經發現“魚”字的寫法跟通常的不一樣,是的,魚字少了一點,為什么呢?原來康熙是信奉佛教的,佛孝最講究的是普渡眾生,因此他在題字的時候,想到魚字下面是四個點,而“火”字在古漢字中也可寫成四個點,所以康熙故意在寫魚時少寫了一點,表示魚是在水中暢游,而不是火中燒烤。大家再來看碑的背面,上有乾隆皇帝書寫的詩:“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最是春光萃西子,底須秋水悟南華”。這塊碑的碑陽和碑陰,分別由祖孫兩代皇帝題寫,這在全國也是不多見的。
過去的花港觀魚,只有一池、一碑、三畝地。解放后,人民政府撥款分別于1952年和1955年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整修,形成了目前這座占地面積達20多萬平方米的型公園。現在我們在瀏覽花港觀魚時,就好像進入了《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參觀完碑亭,大家隨我再往左邊走,只見前面有一座瓏玲剔透的湖山石,湖山石后面,是一排蒼勁挺拔的雪松,新建的花港觀魚,就掩隱在這排雪松后面。
現在我們來到這座幽靜的竹院,院內這幢畫樓,原名小萬柳堂,因后來罷售給上海商人蔣蘇盦,谷稱“蔣莊”右邊的一亭一池,就是當年康熙題景處,也就是原來港觀魚的舊址。
花港觀魚導游詞 篇5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來到杭州西湖的花港觀魚。
一進門,映入眼簾的是道路兩旁的五彩繽紛的花兒,微風吹來,花兒們輕輕左右搖擺,仿佛在歡迎我們的到來。不久,我們到了觀魚池邊,池水很清澈,被陽光一照,就變得波光粼粼。池里一群群顏色各異的鯉魚在歡快地嬉戲著,有些鯉魚全身紅彤彤的,像一團團跳動的火焰;有些全身銀白如雪,猶如一位優雅的仙女款款而行;有些金黃金黃的,仿佛是夏日里的太陽金光四射;有些黑色如墨,在水里時隱時現,宛如一位神秘的魔法師。它們有的慢慢地游著,顯得多么自由自在、無憂無慮;有的沉在水底,似乎在尋找自己丟失的東西;有的六七條擠在一起,好像在說一些悄悄話。這時,一個小孩子從觀魚的涼亭上扔下幾塊面包,剎那間,魚兒們個個都發現新大陸似的,一起擁上去。個大的一張嘴一口就吞了下去,個小的只能吃些面包屑,那些沉在水底的,只好怏怏而去。瞧那些小麻雀,也來湊熱鬧,它們紛紛站在石頭上,等待著小孩子喂他們。那小孩子就把剩下的面包扔在石頭上,鳥兒吃完后,小孩顯然沒有了,可它們還是目不轉睛地盯著他,嘰嘰喳喳地叫著,好像在說:“還有吃的嗎?我們還餓著呢!”
花港觀魚不僅風景美不勝收,而且好玩又有趣,怪不得是杭州西湖“十大景點”之一呢!
花港觀魚導游詞 篇6
今天,天氣晴朗,爸爸帶我去了花港觀魚游玩。這可是我們美麗杭州的十景之一哦!
在去的路上我看見了一個大池子,原來這就是凈寺的“放生池”。我興奮不已,跑到橋上往下看,只見水里紅彤彤的一片,都是魚!仔細一看,大部分都是紅魚,還有白色的、橙色的、花色的魚;魚也有大有小,大的有半米多長,小的才一寸左右長。正好這時媽媽給我買來了魚食,我拿起一小把撒到水里,只見魚兒們發現食物后,都爭先恐后地去搶。一條大魚在搶食時差點把一條小魚給吞進去,原來它的嘴巴特別大,看上去連我的手都能吃下去呢,這就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由來吧。我為了讓小魚也能吃上魚食,就撒了很多魚食下去,結果發現大部分還是被大魚吃了。
池子里有一只很大的烏龜,約有半米多長,但是游動起來卻非常迅捷,一點都不笨重。我們沿著放生池走進了花港觀魚的大門,首先參觀了蘇東坡紀念館。紀念館里有很多蘇東坡以前畫得畫和寫得字,都非常的漂亮。接著我又去了馬一浮紀念館。不過更吸引我的是馬一浮紀念館旁的小池塘。因為池塘里有我最愛的小魚和蝦。我迫不及待的想趴下去捉魚,可惜沒有漁網,就只能在岸邊撈螺絲。
撈完螺絲我還去看了紅魚池,池子里游滿了大大小小的紅魚,我發現了大的紅魚特別喜歡一群群游動,而小的紅魚總是喜歡跟在大紅魚后面,好像小寶寶跟著媽媽一樣。
最后我們來到了牡丹園休息,就在休息的時候突然發現有一只孔雀在不遠的籬笆叢中。只見它仰起了頭,張開了美麗的尾巴悠閑地在游人面前走來走去,好像是跟我們說:“瞧,我多漂亮啊,你們喜歡我嗎?”我看了很久很久,真的很想把它帶回家當寵物養。
花港觀魚里看得東西太多了,我都覺得時間不夠用,在依依不舍中我被爸爸拉回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