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茂陵導游詞介紹(精選5篇)
關于茂陵導游詞介紹 篇1
自從我看了電視劇《漢武大帝》以后,劇中的英雄人物深深地吸引了我,特別是漢武帝劉徹和大將軍霍去病、衛青等到,同時對漢代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在國慶節期間,爸爸媽媽帶我參觀了茂陵。
我們先參觀了漢武帝陵,他的'陵墓氣勢雄偉,高大壯觀。登上墓頂,在不遠處也有幾座略小的陵墓,它們分別座落在漢武帝陵周圍的不同方位,分別是李夫人、金日蟬、衛青、霍去病的陵墓。
下了漢武帝的陵墓,來到了茂陵博物館,首先我們看到了西漢的大型石刻群,造型逼真,尤其是“馬踏匈奴”那座石雕,然后我們隨講解員了解了西漢的出土文物,主要有器皿、錢幣、刑具、武器等等到,最后參觀了一組蠟像群,講解員栩栩如生地講解,好像把我帶到了那個年代。
我驚嘆西漢時期的歷史文化,更為保存完好的歷史文物稱奇,它們就像一座寶庫,展示著我國歷史以及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他們所創造的絢爛多姿的文化。
關于茂陵導游詞介紹 篇2
茂陵位于興平市以東20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在暑假的一天,我們中華小記者一起參觀了茂陵博物館。
伴著清晨的微風,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坐著汽車來到了茂陵。一路上,秀麗的風光不時引起同伴們的贊嘆。看著漢武帝陵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由模糊到清楚,我真想趕快到達目的地。
汽車開到了博物館門前,我們像出籠的小鳥。啊!來參觀的人可真多,有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摩肩接踵,駱繹不絕。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音樂噴泉,泉水隨著音樂有節奏的擺動,真是美麗極了。
一進博物館大門,最先看到的是琳池島嶼。泉水像一條瀑布由上流下,不時有幾只白鴿停在上面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我快步走上前去,看見琳池里的魚兒正在跳躍,在導游的解說下,我們環繞琳池跺腳,只見魚兒們馬上追逐過來。這就是茂陵一絕--魚追游人。
在導游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東西兩座展室。東展室為“茂陵珍貴文物展覽”,陳列了以鎏金馬為代表的西漢最佳、最典型的文物;西展室主要是銅器、鐵器和玉石工藝等,其中有一個憨態可掬的西漢白玉豬十分可愛,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出了展室,我們來到了石雕群。一塊塊巨大的精美石刻,神氣活現,栩栩如生:馬踏匈奴、臥馬、躍馬共計17件大型石刻。在導游魏叔叔的講解下,我們知道了這些巨型石刻竟然是我國歷史上最大、最全、最有歷史價值的石刻群,這獨一無二的西漢石刻藝術,不知凝聚著多少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聰明才智呵!
接著,我們在老師的的帶領下,興致勃勃的登上了霍去病墓和漢武帝陵。站在高處,極目遠眺,茂陵全景盡收眼底,使人心曠神怡,真有一種回歸大自然的感覺。
時間過得真快,眼又到了回家的時刻,我懷著戀戀不舍的心情離開了茂陵。一路上,我思緒萬千,這里的一切無不凝結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我長大后,要保護好我們祖國的文化遺產,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前來觀光。
關于茂陵導游詞介紹 篇3
茂陵是漢武帝劉徹的陵墓,但茂陵博物館修在一旁隨葬的霍去病墓前,對于劉徹墓我只看見一個山頭。漢朝的木質建筑早已蕩然無存,而今館內的房屋都是現代重修的;館內展出的鎏金銅馬之類雖富麗堂皇,到底顯得單調。霍去病墓所在的山并不高,山間陰冷潮濕,唯樹叢石階墓碑而已,也沒多少可看。所以我到茂陵主要是看石刻。
漢代的雕刻風格本來就粗獷,經歷了兩千多年的風霜雪雨,更顯得模糊而抽象。我最喜歡石牛,風化后的石刻線條更加柔和,愈發顯出牛的溫馴與可愛。至于其他石刻,諸如石虎、石人,也還好分辨,然而“怪獸吃羊”之輩一團混沌,簡直是不知所云。最令人費解的是石蛙,一大塊扁平的石板,只在前方突起處刻了嘴與渾圓的眼睛,就算說是烏龜也顯得牽強。也許石匠是想表現池塘里青蛙從荷葉下探出頭來的俏皮情態吧。
乾陵是武則天與唐高宗的合葬墓,氣勢恢宏,一條大道直通山下。大概的確是“風水寶地”,雖艷陽高照,林蔭道上卻依然涼風習習。道兩旁列著石刻,石馬、石翁仲等等自不必說,兩只石鴕鳥權充當朱雀。再往前走便可看見赫赫有名的無字碑,在藍天白云下顯得格外宏偉。無字碑的來歷眾說紛紜,我最喜歡的一種是:武則天認為今人功過應留與后人評說,故碑上不著一字,不流于俗套又帶著幾分禪意。后來歷代文人墨客果然紛紛題字碑上。無字碑對面記述唐高宗生平的述圣紀碑反倒在千年風雨中褪色,字跡也難以辨認。昔日的無字碑變成了“有字碑”,有字碑卻幾乎變成了“無字碑”,倒也有趣。
關于茂陵導游詞介紹 篇4
衛青字仲卿,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生年不詳,卒于公元前120__年(西漢武帝元封五年).霍去病的舅舅,二者并稱“帝國雙璧”,官至大將軍,封長平侯。他是西漢時期能征慣戰,為漢朝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將領,也是中國歷史上為人熟知的常勝將軍。衛青開啟了漢對匈戰爭的新篇章,七戰七捷,無一敗績,為歷代兵家所敬仰。
元封五年(前120__年),一代名將衛青離開人間。他死后,武帝下令按國葬禮儀將其葬于自己的陰宅茂陵旁邊,形似廬山,以紀念他打擊匈奴立下的汗馬功勞,可見武帝對其情誼之深。
衛青墓位于茂陵東北1公里處,東緊鄰霍去病墓。衛青的封土為覆斗形,北面有一個兩層臺。墓為山形,《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為冢像廬山”。經過20__年的風化,山的形狀看得并不真切。高24.72米,東邊邊長113.5米,南邊邊長90米,北邊邊長67.6米,西邊邊長62米。占地總面積為8064.55平方米,體積94412立方米。西北角凹進一部分,而西南角凸出一部分,南面坡陡,北面坡長緩,北面中腰有平臺,遙望之如一小山。。
墓前立一墓碑,寫有“漢大將軍大司馬長平侯衛公青墓”十四個字,是清朝乾隆年間陜西巡撫畢沅(續《資治通鑒》的作者)所立。
關于茂陵導游詞介紹 篇5
茂陵是漢武帝劉徹之陵墓,位于今陜西省興平市東北原上,南位鄉的東南部,西距興平市12公里,東距咸陽市10公里,其北面遠依九駿山,南面遙屏終南山。東西為橫亙百里的“五陵原”。由于陵的所在地原屬漢代槐里縣之茂鄉,故稱茂陵。
劉徹(公元前157—前87年),是西漢第五位皇帝,在位五十四年,勵精圖治,鞏固并加強了我國多民族的統一,形成了西漢一代的鼎盛局面,是我國歷史上很有作為的封建帝王
茂陵是西漢11座帝王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在中國歷史上,如此規模浩大的皇帝陵,只有秦始皇的驪山墓方能與之相比。這座在漢代陵墓中最為高大、宏闊的帝陵,是“漢興厚葬”的典型。公元前139年,茂陵開始營建,至公元前87年竣工,歷時53年。《晉書·索紼傳》云:“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一供山廟,一供賓客,一充山陵。”也就是說,漢武帝動用全國賦稅總額的三分之一,作為建陵和征集隨葬物品的費用。建陵時曾從各地征調建筑工匠、藝術大師3000余人,工程規模之浩大,令人瞠目結舌。
它高46.5米,頂端東西長39.25米,南北寬40.60米。據《關中記》載:“漢諸陵皆高12丈,方120丈,惟茂陵高14丈,方140丈。”上述與今測量數字基本相符。總占地面積計為56878.25平方米,封土體積848592.92立方米。陵園四周呈方形,平頂,上小下大,四周邊長達千米,狀如覆斗,被西方學者喻為“中國的'金字塔”。 園呈方形,東西墻垣430.87米,南北墻垣414.87米,城基寬5.8米,當時陵園有許多殿堂、房屋等建筑,僅陵園管理人員就達5000人。茂陵東南營建軍了茂陵縣城有27.7萬多人居住,當時較繁華。
漢武帝陵坐西朝東,面向他的廣闊疆土,東西南北各有一條墓道,象征著他至高無上的地位。陵園分為兩重,都密布著從葬坑,地上還有陵廟寢殿等大小遺址。漢武帝的梓宮,是五棺二槨。五層棺木,置于墓室后部槨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的后半部是一槨室,它有兩層,內層以扁平立木疊成“門”形。南面是缺口,外層是黃腸題湊。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梓和楠木,三種木料,質地堅細,均耐潮濕,防腐性強。梓宮的四周,設有四道羨門,并設有便房和黃腸題湊的建筑,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漢書·霍光傳》曰:“便坐,謂非正寢,在于旁側可以延賓者也。”簡單地說,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饗之所,將其生前認為最珍貴的物品與死者一起殉葬于墓中,以便在幽冥中享用。“黃腸題湊”是“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料皆內向,故曰題湊。”漢武帝死后,所作的黃腸題湊,表面打磨十分光滑,頗費人工,要由長90厘米,高寬各10厘米的黃腸木15880根,堆疊而成。
公元前87年,漢武帝死后,入殯未央宮前殿。據《西京雜記》記載,“漢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鎧甲,連以金縷。”梓宮內,武帝口含蟬玉,身著金縷玉匣。“匣上皆鏤為蛟龍彎鳳魚麟之像,世謂為蛟龍玉匣。”漢武帝身高體胖,其所穿玉衣形體很大,全長1.88米,以大小玉片約2498片組成,共用金絲重約1100克。
茂陵陪葬的珍寶在漢帝陵中也是最多的,《漢書·貢禹傳》云:“武帝棄天下,帝幼弱,霍光專事,不知禮正,妄多藏金錢財物、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盡瘞藏之”。 《新唐書·虞世南傳》也載道:“武帝歷年長久,比葬,陵中不復容物。”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因為漢武帝在位年久,又處在經濟繁榮的鼎盛時期,所以隨葬品很多,除190多種隨葬品外,連活的牛馬、虎豹、魚鱉、飛禽等,也一并從葬。另據記載,康渠國國王贈送漢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漢武帝生前閱讀的30卷雜經,盛在一個金箱內,也一并埋入陵墓之中。由于陪葬品多,許多物品放不進墓,只好放入陵園內,以致西漢末年家民起義打開茂陵園羨門,成千上萬的農民涌入陵園搬取陪葬物,搬了幾十天,園中物品還“不能減半”。1981年在茂陵東側出土200多件珍貴文物,其中鎏金銅馬、鎏金鎏銀竹節熏爐均為稀世珍品。自漢唐以來,政要學士,文人墨客等在此留下了無數的詩文墨跡、楹聯匾額,衍生了光彩奪目的“茂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