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天安門城樓導游詞
2017天安門城樓導游詞
天安門是新中國的象征,它位于天安 門廣場北端,始建于500多年前的明代,當時它并不叫天安門,而叫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當年規模也很小,明末毀于戰火。清順治年間,即公元 1651年重建后,才有了今天的規模,且改名為“天安門”,取“受命于天,安邦治 國”之意。
在明清天安門是舉行“金鳳頒詔 ”的地方。所謂金鳳頒詔,即是皇帝下圣旨后,由專人在天安門城樓上把圣旨放在 一只木制“金鳳”的口中,然后從城樓正中垛口用黃絲帶將“金鳳”放下,城樓下 有人以用云朵裝飾的漆盤接旨,送到禮部抄寫后告示天下。
也是在天安門城樓上,1949年10月1日下午3 點,偉大領袖毛主席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那是全中國人民 期盼已久的日子,隨著國歌的奏響,隨著五星紅旗的升起,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
天安門城樓高33.7米,建筑等級很高,這 從城樓的殿頂形式、彩繪等處都表現出來,處處顯示著當年皇家的威嚴,城樓開五個門洞,正中門洞上懸掛著毛主席的巨幅油畫像。在天安門城樓前對著五個門洞有五座漢白玉石橋,叫做金水橋。正中最寬廣的一座名為御路橋,供皇帝出入專用;其東西兩側的兩座橋為皇族橋,就是專供皇親國戚們通行的橋;再兩側的石橋為品級橋,凡三品以上大臣才可通過。小官、雜役怎么辦?對不起,那年代官大一級壓死人,官小一級跑斷腿,小官小吏只能跑跑腿,從當年東側太廟及西側社稷壇旁的 兩座小石橋通過金水河再到大內。 除金水橋 外,天安門前陳設二對石獅,它們像衛士一樣威嚴守衛著天安門,除此以外還有一 對象石柱一樣的陳設物,大家知道它們叫什么名字,是做什么用的嗎?對了,它們 的名字叫華表。現在我們從地下通道過馬路,過一會兒我給大家講一講華表的歷史
(在華表旁)
各位 請看,這就是華表。最早的華表出現在堯舜時期,是木制的,當時稱其為“誹謗木 ”。哎!各位別誤會,當時的“誹謗”不是誣陷別人的意思,而是“納諫”的意思,即為了征求民眾的意見而設于路邊的木樁,人們可以在木樁中寫下自己對當權者的意見及建議,以示“參政”。華表在當時又被稱“表木”,即我們今天的路標,用以給人們提示方向。到了秦漢,“誹謗木”還在,但再沒有人敢“誹謗”當權者了,它的質地從木制變成石制,位置也從路旁搬到了帝王宮殿的門口。后來,“誹謗木”便成了當時帝王們顯示權利的特殊陳設品,用以標榜自己有堯舜之賢、廣納民意。又將“誹謗木”更名為華表,并用云龍紋裝飾柱身,上插云板,用以“華” 飾宮殿之外“表”。在華表的頂端,坐著一個象龍一樣的小動物,名字叫“吼”,生來就喜歡登高望遠,據說這小動物很靈異,能提醒帝王們勤政。大家也許要問,吼是怎么提醒帝王們勤政的呢?先別急!請大家記住天安門前這兩只“吼”面朝的 方向,我們馬上去尋找答案。
(在天安門內東側的一只華 表旁)
好啦!各位,這便是答案了。請看, 在天安門后也有兩只華表,可華表上的“吼”可不再往南(外)看,而是往北(里)看了,對吧?為什么呢?因為這里的吼名叫“望君出”,意思是提醒皇帝不要沉迷于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要走出深宮,去體查民情,希“望”國“君”走 “出”去、看一看。天安門前的那一對吼叫“盼君歸”意思是指提醒皇帝不要在外面留戀青山秀水,不思國事,“盼”望國“君”早日“歸”政。現在大家知道吼是怎么提醒皇帝門勤政的了吧?但這只不過是人民美好的愿望,真的皇帝是怎么生活 的呢?那就讓我們去皇帝的家——紫禁城去串個門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