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馬俑導游詞范文
各位游客大家好:
今天我們將參觀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秦兵馬俑位于西安市東35公里處,它于1979年10月1日開始對外開放的。已有眾多國家的黨政首腦參觀過這個博物館,更有數百萬計的中外游客不遠千里來參觀過這個博物館。法國總理希拉克曾留言說過:"世界上原有八大奇跡,秦兵馬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美國前副總統蒙代爾也說:"這是真正的奇跡,全世界人民都應該到這里看一看".從這些高度凝練的話語中我們不難看出秦俑的歷史價值及藝術價值。下面我想把秦始皇這位成就一代偉業的歷史巨人介紹給諸位,以便使大家能對秦始皇兵馬俑和與之相關的歷史有一個詳盡的了解。
他自稱秦始皇,希望秦國自始能傳至千秋萬代。
為了統一政權,建立了一整套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權制新制度。1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全由他親自任免。2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3統一了法律,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這些措施極大的推動了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另外4他還征用勞役廣修馳道,使各地交通便利,以利經濟文化交流。5他將戰國時秦趙燕三國修筑的長城連在一起后,又加以擴展,形成了西起甘肅臨挑東到遼東因石而成的萬里長城!有效的遏制北方游牧民族對秦朝的騷擾。
中國帝王大多為自己營造巨大而豪華的陵墓。這座原高115米、周長2019多米的巨大陵丘,雖經風雨侵濁和人為破壞。現在仍有76米之高。秦始皇把都城咸陽微縮于自己的陵園內,其布局幾乎完全相同,陵園內城西北部為獻殿建筑區,陵東北部洼地是用以祭祀的養魚池,陵園外城西北角是石料加工場,陵西外城之外是一個大墳場。具史書記載秦朝全國總人口約2019萬,壯丁不過700萬,而筑陵時壯丁最多達70萬,可見工程之浩大。
現在我們面對的秦俑館1號坑,坑里就是號稱“世界八大奇跡”的秦兵馬俑。面對威武整肅的龐大軍隊,你們腦子里一定會閃現許多問題,這些秦俑是怎么發現的?為什么相貌各異?為什么要制作這些俑?好,現在我就一一回答大家的這些問題。
這些俑是1947年3月西楊村農民在打井的過程中發現的,據村里的老人講,有一天,住在村里的人在村外空地上打了口井,井水清澈甚是喜人,可是第二天井里的水就不見了,他們中膽大的腰系繩子下去查看,不一會井里傳來尖叫聲,上面的人趕緊把人拉上來,這人說他看見了一個站立著身穿鎧甲的怪物,身手要抓他,聽者都非常害怕,想趕快用土填回了那口井,但最終向文物部門報告。
經考古學家們勘探、鑒定。
秦俑館內的1、2、3號坑被確認為是秦始皇的陪葬坑。從1974年到1979年,經過5年的艱苦努力,在1號坑遺址上矗立起一座氣勢宏偉結構科學的建筑物,這就是1979年10月對國內外開放的秦兵馬俑1號坑,3號坑1989年9月27日世界旅游日對外開放的,在2號坑的遺址上一座大理石建筑又落成了,它于1994年11月開始接待游客。
各位朋友請看1號坑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面積14260平方米,這是一個由步兵、車兵組成的長方形軍陣。按已出土的陶俑、陶馬的排列密度推算,1號坑可出土6000多件兵馬俑,俑坑最東端站力的三排武士是軍陣的前鋒,由204名免冠束發、身穿戰袍的弓努手組成,南北兩側分別向南北的武士,組成軍陣的側翼。俑坑的尾端還有一列面西的武士,組成軍陣的后衛。中間38路向東的縱隊是秦軍的主體,由身批鎧甲的步兵護衛著45輛戰車組成,他們手握兵器威風凜凜、嚴陣以待。
2號坑面積6000平方米,可出土陶制兵馬俑1300多件,木制戰車89輛,是一個由車兵、步兵、騎兵、努兵聯合組成的曲尺形軍陣,努兵位于整個軍陣的東部前沿,駟馬戰車方陣在軍陣南端,中部為戰車和徒兵俑,北部是戰車和騎兵,二號俑坑中四個方陣有機組合成一個大型軍陣,這就是兵書上所說的“方、圓、曲、直、銳”五種陣中的曲型陣。
現在我們來到了3號坑,它的面積最小只有520平方米,共出土陶俑108件,1輛四乘戰車,坑內的武士是圍繞四周墻壁兩兩相對排列,手捏儀衛兵器銅殳,大多數考古專家從這個坑里武士俑的排列方式和手中握的兵器,以及它距秦陵的位置來看,3號坑是整個軍陣的指揮部,這些俑相貌各異,有的沉穩剛健,有的英勇果敢,有的慈善含笑,可謂徐徐如生精神各異!因為它是根據秦始皇御林軍中的將士制作的。因此在八千“地下御林軍”中是絕對找不出兩個相貌和體形完全一樣的俑的。他們各個氣度不凡,最重的有300多斤,輕的也有100斤,身高從1.7——1.9米。如果大家仔細觀察,不難發現他們哪些是陜西人,哪些是四川人,哪些來自甘肅東部,這從他們的胡須梳理方式和長相可以看出。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輛青銅車馬,前面的叫高車后面的叫安車。
它們制作精美裝飾華麗,以黑色為主調,剛發現時,這兩稱車馬破損嚴重,尤其是供奉秦始皇靈魂稱坐的安車,已破碎成1500多片,經考古工作者修復后,現在看上去完好如初,兩稱車的車馬人都是仿制真車真馬真人,按比例縮小二分之一制成的。僅安車上金銀飾制就達1720件重達7公斤,兩乘銅車馬采用了鑄造、鑲嵌、焊接、鉚接、子母扣連接等十幾種工藝。銅車馬上使用最廣泛的連接方法是子母扣連接,也就是我們今天所使用坦克手鏈的連接方法,像馬籠頭就是由一節金管,一節銀管,采用子母扣榫卯連接而成,裝飾的纓絡采用青銅拔絲法,青銅絲的直徑只有0.1——0.5mm,更精湛的是車上的蓬蓋,它是橢圓形的,面積2.3平方米,出土時已碎成199塊,專家們在修復時發現,蓬蓋上沒有焊縫,也沒有煅打的痕跡,說明是一次鑄造而成,而且澆鑄的相當均勻,最薄的地方為1mm最后的地方也僅有4mm,它是迄今為止考古世上發現的體形最大結構最復雜,架構關系最完整的一組典型的古代單轅雙軛車,被譽為“青銅之冠”。銅車馬不僅給人藝術享受,更重要的是他們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科學價值。
英雄一世創立無數偉績的秦始皇——嬴政,早已去世2019多年,但是他的偉績,以及現存的兵馬俑留給人們的思考是什么呢?或者說,我們能從上述的事績中吸取些什么呢?我想,敢創歷史先河,為國家統一不懼死亡的但是和勇氣是我們應該學習和效仿的,一代偉人嬴政掃六國而擋天下的非凡氣度和魄力仍失為我們今天克服前進路上障礙的巨大動力。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想要富強沒有這種氣魄怎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