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漢正街導游詞范文范文
漢正街是一條歷史悠久的街,位于武漢市硚口區,漢口的繁華地帶,下面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湖北省漢正街導游詞范文范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漢正街導游詞范文
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漢正街是漢口沿河大道以北,并與之平等的一條街道。此處原是沿河的墟市,經過明、清兩代的發展,形成玉帶門、楊家河、武圣廟、石碼頭、永寧巷等若干個東西向的“正街”。漢正街是漢口歷史上最早的中心街道,是萬商云集、商品爭流之地。
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水,發源于陜西省,由此注入長江,在很早以前,陜西省的商人就乘船順流而下,將貨物販運于漢正街中轉。
漢正街最初是由貨物集散批發而發展起來的。漢口之名可以說是因陜西商販而得名,即漢水入長江口。而漢口的繁盛,與漢正街分不開。
漢正街導游詞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翻開史冊,漢正街歷盡滄桑。歷史悠久的漢正街是漢口最古老的一條街道之一,據《夏口縣志》等書記載,這條街迄今為止已有520xx年的歷史。早在明朝萬歷年間,漢正街就已形成市鎮,這里沿江從西至東,出現了宗三廟、楊家河、武圣廟、老官廟和集家嘴等眾多的碼頭,為商埠吞吐,集散物資。由于水上交通便利,沿街店鋪行棧日益增多,貿易往來頻繁。到清代康熙、乾隆的經濟發展鼎盛時期,漢正街已成為“漢口之正街”。 乾隆四年(1739年),漢正街修起條石路面。同治三年(1844年)郡守鐘謙鈞在此主持修建了萬安巷等新碼頭。從此,漢正街更是商賈去集,交易興盛,市場繁榮。被稱為“江湖連接,無地不通,一舟出門,萬里唯意”,吸引了四方商旅,八方游客,熱鬧繁華,盛極一時。于是,本省荊州、孝感各縣,外地山西、陜西、四川、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省人口紛紛遷入。正如清代漢陽人徐遠志的《漢口竹枝詞》所云:“石鎮街道土鎮坡,八碼頭臨一帶河;瓦屋竹樓千萬戶,本鄉人少異鄉多。”
近百年來,漢正街一直是舊漢口鎮的商業精華之所在。舊漢口鎮之商業有所謂上八行(商業行棧),下八坊(為手工業作坊)。據《漢口小志》稱:最著名者俗稱八大行,即鹽行、茶行、藥材行、什貨行、油行、糧行、棉花行、牛皮行。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國營經濟主導地位的確立,以及后來“文革”的影響,漢正街小商品市場曾一度停歇。那些年,小商品幾乎無人經營,盛極一時的“三鎮市場”門庭冷落,市場蕭條,私人經營一度中斷,整個市場處于封閉狀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漢正街小商品市場又獲得了新生。1979年9月,武漢市人民政府批準,重新恢復、開放漢正街小商品市場。當年就有100多待業青年、社會閑散人員在此經營小商品。至1982年,漢正街小商品個體戶猛增到458戶。至目前,漢正街個體經營戶已達到13200戶,日均吞吐貨物400余噸,市場日均人流量16萬人次,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新面貌。
漢正街導游詞內容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具有500多年歷史的漢正街坐落在白云黃鶴的故鄉、長江和漢水交匯處,是鑲嵌在華中腹地上的一顆璀璨的市場明珠。
漢正街市場東起三民路、民族路,西到橋口路,南臨漢口沿河大道,北至中山大道,由漢正街、大夾街、長堤街、寶慶街、三曙街、永寧巷、萬安巷等78條街巷組成,占地2.56平方公里,含有6個街道辦事處的行政區劃。市場內已建成服裝、皮具箱包、家用電器、鞋類、陶瓷、布匹、小百貨、塑料、工藝品、副食品等 10大專業市場,營業面積共計60多萬平方米,經營商品6萬作余種,市場從業人員10萬余人,客貨運輸站22個,擁有276條線路,對開500多班次,日均吞吐貨物400余噸,個體經營戶13200戶,市場日均人流量16萬人次,旺委可達20萬人次。
具有經營特色的漢正街老店
一.謙祥益綢布店
謙祥益(衡記)綢布店開業于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所經營的寶藍布、寶藍細布、寶藍竹布(俗稱“三寶”或“三藍”布)暢銷武漢三鎮、江漢平原諸城鄉吁因這三種藍布均由該店自設染坊染整,必過三道缸,色正而深,質量始終如一而享有盛譽,是與當時舶來品“陰丹士林”布競爭的唯一對手。謙樣益綢布店以謙和致祥,誠信待客樹立店風,與買主建立相互信任關系。外地熟客到店,將購貨單交柜即去辦理另外事務。到時再來,照單付款取貨,無須討價還價,從無差池。店堂內懸掛有黑漆牌困,上書“一言堂”三個斗大金字,經歷半個多世紀,成為漢口人的口頭禪:“謙樣益的招牌棗一言堂”。據估計,辛亥革命()前后,其日均銷售額約5000銀元,最高時曾達1.6萬銀元;年銷售額在150萬一180萬銀元之間。新中國建立初期,該店仍以經營綢布為主。1966年公私合營改建為謙祥益百貨商店,自此經營方向發生變化。
二.蘇恒泰傘店
蘇恒泰傘店該店是漢正街的百年老店,其制造的傘是暢銷省內外的名品。蘇恒泰傘店的創業人蘇文受是湖南長沙石門坎的傘匠。清同治元年(1862年)舉家遷漢,住漢正街關帝廟茅屋。他起初挑修傘擔游街串巷,隨擔少量兜售自制的雨傘。三年后,蘇文受積累了白銀30兩,在關帝廟魁北巷口開設蘇恒泰傘店,棄修傘而專制湖南油紙傘。從此,由月產傘100余把發展到 6000余把,供不應求。蘇恒泰的油紙傘能占領市場百年不衰,其秘訣就是質量過硬,同業難有匹敵。蘇家制傘,講究原材料必須采之道地。油紙傘的骨架材料采自湖南益陽、茶陵的毛竹,以其“肉厚質硬”不易彎曲變形;傘面蒙覆的皮紙采自湖北鄖陽,以其經緯有力;傘面刷涂桐油采自湖南常德,以其純度光澤俱佳。偶然原材料供應不及,寧可減產少銷,也不以次充優、降低質量,如此數十年如一日。舊時,江漢平原一帶,女兒出嫁時一般均要購買蘇恒泰傘店的傘。以致顧客口鑄“ 蘇恒泰的傘”,遠近聞名,有口皆碑。在經營管理上,該店力求改進,以達增產增收的目的。開始制傘是作坊制,一工到底。為了增產,改一工制為分工流水作業制,以7人為一組,4人做傘架(其中再按長達骨、短撐骨、裝葫蘆和傘把分工),3人格傘衣(2人裕紙、1人刷油)。同時改計時工資為計件工資。經此改進, 工效提高30%。進入本世紀30年代,蘇家第三代傳人為了加強市場競爭,潛心研究提高產品質量,推行傘面紙浸油工藝。傘的品種增加到花紙、改良藍面、藍面勾柄和紅面大柄4大類、21個規格,傘的抗濕性和耐用度更加提高。為爭取顧客,蘇恒泰傘店在售傘時,還當著顧客面加刷一層油,并可根據顧客要求在傘面上為顧客題名或作畫。新中國建立后,漢口蘇恒泰傘店為湘潭制傘總廠的第一經營部。公私合營后,又由門市經營轉向生產,月產油紙傘20xx把、油布傘5000 把。60年代以后,塑料傘、花布傘普及,油紙傘受自然淘汰,退出市場。但講求質量、價廉耐用的蘇恒泰傘的盛譽,仍在市場流傳。
三.汪玉霞食品店
該店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在漢正街燈籠巷口創業,是有兩百多年歷史的老牌名店。310附錄汪玉霞食品店初期以經銷安徽茶葉為主。當時全國茶葉以徽茶最好,因而得名“汪玉霞的茶葉”。清末民初,汪玉霞食品店轉以產糕點食品為主,如春節的酥糖、京果,端午節的芝麻糕、綠豆糕,中秋節的月餅,都受到城鄉居民喜愛。特別是汪玉霞食品店的喜餅,成為一般家庭婚娶聘禮、喜慶請客的必備之品。這些產品歷經幾代人,質量始終如一。直至現在,汪玉霞食品廠的酥糖、京果、綠豆糕,仍是武漢食品市場的首選產品之一。其關鍵在于這些產品有一套嚴格的配方和嚴格的操作規程,以確保產品甜、酥、香、脆,適合顧客口味。凡是產品推出,店東和掌作師傅必要先嘗,經檢驗合格,方才批量應市。在經營管理上,盡管其產品已是“皇帝女兒不愁嫁”,但仍注重促銷活動。比如,以副產品堿酥餅薄利銷售招襪顧客(利潤率為5%,是其他主要產品利潤率的l/7),帶動其他高利產品占領市場。在服務質量上,講求信譽,建立尊重顧客的良好店風。
四.葉開泰藥店
該店開業于明崇幀十年(1637年)。新中國建立以前已經葉家十余代傳人,成為有三百多年歷史的老店。創始人葉文機初在漢正街鮑家巷口設葉開泰藥室,行醫制藥,以醫薦藥。清乾隆年問,其孫葉宏良拓展業務,更名葉開泰藥鋪。光緒年間,葉開泰營業額占三鎮同業總額的13%左右。辛亥革命后,傳人葉風池于大夾街陶家巷本家宅基興建店堂,重振家業,進入鼎盛。葉開泰藥店精制的膏丹丸散,質量好,療效高,行銷海內外。店內東家員工以“修合雖無人見,存心自有天知”為信條,嚴格執行操作規程。例如,生產“大活絡丸”即選用白花蛇,必須除掉蛇頭、蛇尾、蛇骨、蛇皮,再烘干研末配藥。驢皮阿膠、龜板阿膠取材只準選用黑驢皮、龜底板。漢正街老店311門市草藥配方,自有一套嚴格操作程序。病家置藥方于柜臺,專人照方抓藥。每味藥幾錢幾分以戮秤稱好,倒在小包紙上,按方順序排列。全方抓畢,另有專人按方逐味檢查。檢查無誤后,再由原抓藥人逐味包成小包,然后合成大包。藥包整整齊齊,有棱有角。然后店員交藥收錢。武漢人曾流傳一句歇后語:“葉開泰的藥棗吃死了人都是好的”,‘其聲譽由此可見一斑。
五.黃志成拆貨店
該店曾為遠近聞名的雜貨海味批發店,鼎盛時期每天營業額達兩萬兩白銀。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黃渤亟繼承伯父店業開辦黃志成拆貨店,借歐美諸國在漢口推銷海味、白砂糖之機,著手海味雜貨二道批發業務。該店以放秤讓價,品種齊全和代為包裝托運等服務手段,以省內及沿江鄉鎮碼頭的中小客戶為對象開拓市場,壓倒同業,業務遍及省內鄉鎮,聲譽遠達湘、贛、川數省。據傳,省內外一些鄉鎮雜貨店每每于店堂張貼在黃志成拆貨店進貨的發票,以示其貨真價實。,黃志成拆貨店員工發展到 180余人,日營業額白銀萬兩,每年利潤常在7萬一8萬兩白銀,經營規模高速增長。其后,即在武昌、漢陽新辦雜貨店5家,碾米廠l家。黃渤亟因此任漢口咸寧同鄉會會長,一度購買兩艘火輪經營漢口至咸寧間客貨運輸業務。辛亥革命時清軍火燒漢口鎮,黃志成拆貨店堆棧存貨全遭焚毀,元氣大傷。后雖賒籌款貨復業,一度有所起色,終因店內高級職員各立門戶,難改每況愈下之勢。,盛極一時的黃志成拆貨店終于無法維持,從漢正街市場正式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