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什剎海旅游導游詞范文
什剎海,是北京市歷史文化旅游風景區、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區。下面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北京什剎海旅游導游詞范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什剎海建設沿革導游詞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魏嘉平二年(250年)征北將軍劉靖駐守薊城時,命軍士千人在桑乾河上修戾陵堰,開車箱渠、導高梁河水灌溉。高梁河水系下游即今什剎海一帶。
13世紀,蒙古滅金在的宮殿毀于大火,元世祖忽必烈決定另建一座新的都城。什剎海是元大都規劃設計的最基本的依據之一。[2]全城自北向南的中軸線是緊傍積水潭而選定的;大都城四面的城墻位置是依積水潭東南岸的距離而建的。元朝曾依托這一片水域在東岸確定了都城建設的中軸線,什剎海始成為元、明、清三代城市規劃和水系的核心。[3]元代名海子,為一寬而長的水面,明初縮小,后逐漸形成西海﹑后海﹑前海,三海水道相通。
明中葉什剎海水面稻田增加而湖面銳減,在德勝橋東南,開挖一條直通下游水面的渠道岔河),與后海隔開,積水潭水由岔河直流到前海,南經西壓閘入皇城,同時向西北,過銀錠橋倒流入后海,形成“銀錠觀山水倒流”的景觀。
順治元年(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內城由各旗分別管轄,今什剎海地區屬正黃旗?滴醵吣(1688年)疏浚什剎海。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北京市政府對什剎海進行了清淤工作,又在岸邊上建立了水泥欄桿。
1992年北京市政府將其定為歷史文化風景區。
什剎海景區特色導游詞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什剎海景區范圍大體是什剎海景區位于北京城區中軸線的西北部,東起地安門外大街北側;南自地安門西大街向西至龍頭井向西北接柳蔭街、羊房胡同、新街口東街到新街口北大街,西自新街口北大街向北到新街口豁口;北自新街口豁口向東到德勝門,由德勝門沿鼓樓西大街到鐘、鼓樓。
什剎海景區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有文物保護單位40余處,占西城區的三分之一以上。歷史上本地區曾建有王府、寺觀、庵廟等多達30余座,現仍尚存10幾處。什剎海34公頃的水面十分自然地融入城市街區之中,依托水體,還有湖岸的垂柳、水中的荷花等也成為什剎海頻具特色自然景觀。號稱“燕京小八景”之一的“銀錠觀山”在景區中具有典型意義。什剎海景區具有大量典型的胡同和四合院,如金絲套地區的大、小金絲胡同,南、北官房胡同和后海北沿的鴉兒胡同以及白米斜街、煙袋斜街等。
什剎海主要景點導游詞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恭王府位于什剎海西北角,是一處典型的王府花園,既有中軸線,也有對稱手法。 始建于十八世紀末,是北京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堪稱“什剎海的明珠”。曾屬乾隆后期大學士和珅的宅邸,后改賜為恭親王奕忻的王府。府后有一獨具特色的花園,名萃錦園,占地約三萬平方米;▓@東、南、西三面被馬蹄形的土山環抱,園中景物別致精巧,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前部的府宅原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的工作場所,單位遷出后經重修現已對游客開放;恭王府的一部分現作為郭沫若故居也對游人開放。
慶王府是北京現存王府中的一座。第一代慶王永璘為清乾隆皇帝第十七子,嘉慶皇帝的同母胞弟。老慶王府在前海西街路北,即和珅府的一部分。道光三十年慶王永璘的后人奕劻襲輔國將軍。咸豐元年皇帝命奕劻由老王府遷至定阜大街原大學士琦善的宅第,按王府規制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始稱王府。這時的奕劻又在府內大興土木,修建了萬字樓和戲樓等處,府內建筑宏偉,面積廣闊,分為五個大院,大小樓房近千間,朱紅大門,高大的宮殿,只是屋頂為泥瓦而不是琉璃瓦,成為當時京城最華麗的王府之一。民國后為部隊機關所征用。
鐘鼓樓每到定更的時候是“先擊鼓,后敲鐘”;二更到五更的時候則“只撞鐘不擊鼓”;到了亮更時是“先擊鼓后敲鐘”。擊鼓的方法是先快擊18響,再慢擊18響,共擊6次,共108響。撞鐘也是一樣。
關岳廟在西城區鼓樓西大街149號。這里原是道光帝的第七子醇賢親王廟。醇賢親王廟于光緒十七年修建,至光緒二十五年建成。廟坐北朝南,分三進院落,其中中院又有東西跨院。中軸線依次為琉璃照壁,中門,外為八字墻,兩旁各有一座琉璃門;中院內東有焚帛爐,西有祭器亭;正殿7間,殿前有月臺一座,東西配殿各5間;后寢祠5間。建筑面積約3000多平方米。民國3年北洋政府在后寢祠塑關羽、岳飛像,并祀關岳,稱關岳廟。
廣化寺位于什剎海北邊的鴉兒胡同31號,是一座大型佛教寺院。廣化寺始建于元代,傳說是一高僧托缽化緣、籌措布施所建,寺亦因此得名。
銀錠橋位于后海與前海之間,煙袋斜街南端的南北向的單孔石拱橋,因形似銀錠而得名。天氣好的時候,站在銀錠橋上可以觀賞到西山的美景。汪精衛在此謀刺攝政王載灃。這是北京最早的橋。
匯通祠位于德勝門西大街甲60號。明永樂年間由姚廣孝建,名法華寺,又名鎮水觀音庵。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賜名匯通祠。祠建在什剎海西海的一個小土山上,四面環水,北為水關。祠坐北朝南。依次有山門一間,前殿三間及東西配殿各三間,后樓三間前抱廈一間及左右耳房各三間,東西配殿各三間,匾曰“潮音普覺”和“功兼利濟”。祠內有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立石的乾隆皇帝御制詩碑。
棍貝子府位于新街口東街北側,又稱誠親王(允祉)新府。《嘯亭雜錄》載:“誠親王新府在蔣家房。”誠親王舊府位于官園,因改賜慎郡王,故于蔣家房(新街口東街)建新府。雍正十年允祉卒后,其第七子弘暻繼為府主。弘暻于雍正八年被封貝子,故此府又稱固山貝子弘暻府(《宸垣識略》),清末至民國年間,此府被稱棍貝子府。此府民國時期猶存。20世紀50年代改建北京積水潭醫院,原有建筑絕大部分拆除,僅存三間卷棚歇山筒瓦頂的花廳,二幢硬山過壟脊的重樓,以及湖與假山。1989年8月1日,棍貝子府花園被列為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濤貝勒府在西城區柳蔭街27號,西城區重點保護文物。 這里原是康熙第十五子愉郡王王允嵎居住的愉王府,同治七年此府賜貝勒載瀅,后載瀅獲罪,遷出此府光緒二十八年,醇賢親王奕譞的第七子載濤過繼給鐘郡王奕詥為嗣,承襲貝勒爵,遷居于愉王府,作為貝勒府,稱濤貝勒府。 現存古建筑約1000平方米。坐北朝南,有門東向。分中路和東路及西路。中路有四進院落,東路亦有四進院,后三進院為三合院。西路只有前后3排房子,西為戲樓。南為花園,有長廊、亭、花廳、假山等。6月輔仁大學及附中設于濤貝勒府,原馬圈及花園前空地建成輔仁大學主樓。濤貝勒府府邸改作原輔仁大學附中男生部校舍,1952年輔仁男中改為北京市第十三中學。
醇親王府位于后海北沿,前身是清初大學士明珠的宅第。乾隆五十四年封其十一子永理為成親王,并將明珠府賜永理。隨即按王府規制改建。此府傳至毓橚時,被賜予醇親王奕譞。奕譞的原王府在西城區太平湖東里(今中央音樂學院)。因光緒帝生于此府,成為潛邸,故光緒繼位后醇王必須遷出。為區別,醇王原在太平湖的王府稱南府,后海北沿的新王府稱北府。北府坐北朝南。西部為王府花園,1949年后,進行了整治,是宋慶齡在京的住所(見宋慶齡故居)。東部是王府本身,分為東、中、西三路。中路是其主體建筑,自南而北,街門5間。汪精衛等在此附近策劃炸攝政王,一時轟動全國。醇王府的一部分現為宋慶齡故居。
煙袋斜街在地安門以北,鼓樓前臉兒,有一條北京城最老的斜街,名叫煙袋斜街。這條街東北西南走向,大概有三百米長。當年,住在北城一帶的旗人大都有抽旱煙或水煙的嗜好,于是城里的煙葉行業就發展起來了。
梅蘭芳故居位于西城區護國寺街9號的梅蘭芳故居,原為慶親王府的一部分。
郭沫若故居位于什剎海西岸前海西街18號,原是恭王府的馬號,郭沫若于1963年至1978年逝世前在這里居住了20xx年。這里是一處環境非常好的四合院,在名人故居中除了宋慶齡故居外,是比較好的一處四合院。
宋慶齡故居原是清醇親王載灃的府邸花園,位于北京西城區后海北沿46號。這是一處典型的中國式庭院,幽靜的園內假山疊翠,花木成蔭,清澈的湖水,曲折環繞。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原計劃為宋慶齡在北京專門修建一座住宅,但她卻以國事百廢待興,一再遜謝。最后在周總理的親自過問下,才借此王府花園,葺舊更新。宋慶齡于1963年遷居于此,在這里工作、學習和生活了近20xx年直至1981年7月29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