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云山導游詞3篇
齊云山,國家AAAA級景區,與江西龍虎山、湖北武當山、四川青城山并稱中國四大道教名山,歷史上素有“黃山白岳甲江南”之美譽;下面是第一范文網為大家帶來的齊云山導游詞,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齊云山導游詞范文1:
齊云山風景名勝區,位于徽州(一府六縣,府治歙縣,六縣包括今安徽省黃山市大部,宣城市績溪縣,江西婺源縣)休寧縣城西約15公里處,古稱白岳,與黃山南北相望,風景綺麗,素有“黃山白岳甲江南”之譽,因最高峰廊崖“一石插天,與云并齊”而得名,乾隆帝稱之為“天下無雙勝景,江南第一名山”。它由齊云、白岳、歧山、萬壽等9座山峰組成。齊云山又是道家的“桃源洞天”,為著名道教名山之一。風景區面積110平方公里,以山奇、水秀、石怪、洞幽著稱。共分月華街、云巖湖、樓上樓三個景區。有奇峰36座,怪巖44處,幽洞18個,飛泉洞27條,池潭14方,亭臺16座,碑銘石刻537處,石坊3個,石橋5座,庵堂祠廟33處,真是丹巖聳翠,群峰如海,道院禪房為營,碑銘石刻星羅棋布。
齊云山是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之一,供奉真武大帝。齊云山與武當山均供奉真武大帝,故有“江南小武當”之美稱。唐代元和年間,道教傳入齊云山,宋、元元兩朝,基業初奠,明代嘉靖和萬歷間,江西龍虎山嗣天師正一派張真人祖師三代奉旨駐留齊云山,建醮祈禱、完善道規、修建道院,香火日盛,漸漸成為江南道教活動中心。以嘉靖皇帝敕建的“玄天太素宮”為主體的月華街一帶是道士和香客向往圣地。
齊云山雖以“一石插天,直入云端,與碧云齊”而得名,但最高峰海拔只有585米,山不甚高,卻崖壁直削、谷地幽深、群峰競秀,愈見其高聳巍峨,深不可測,蹊蹺多姿的峰巒洞巖散發著神秘的氣息。
36奇峰,峰峰入畫;72怪巖,巖巖皆景。加之境內河、湖、泉、潭、瀑、構成了一幅山清水秀、喬喬巴名利的自然圖峭拔明麗的自然圖畫。
加之全山為典型丹霞地貌,地質構成為層積砂巖,赤如朱砂,燦若紅霞,崖洞石壁全是如景似霞的紫紅和棕紅,在在綠色波濤般樹林的掩映下,整整座齊云山紫衣赭裳,顯得生動而鮮明,燦爛而大氣。山奇、巖怪、水秀、洞幽,徐霞客、唐寅、海瑞、戚繼光等歷代名人學士都在此留有佳句墨寶。
齊云山導游詞范文2:
齊云山位于黃山腳下,皖贛鐵路穿越齊云山腳。距黃山市(屯溪)西33公里,因其“一石插天,與云并齊”,故名齊云山。它是一處以道教文化和丹霞地貌為特色的山岳風景名勝區,歷史上有“黃山白岳甲江南”之稱,1981年列為省重點保護單位,1994年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齊云山海拔高度僅585米,用“插天”來形容其高雖有些夸大,但有36奇峰、72怪巖、24飛澗、加之境內河、湖、泉、潭、瀑構成了一幅山青水秀、峭拔明麗的自然圖畫。白岳的特點是峰巒怪譎,且多為圓錐體,遠遠望去,一個個面目各異的圓丘,自成一格。
主要景觀有:洞天福地、真仙洞府、月華街、太素宮、香爐峰、小壺天、玄天太素宮、玉虛宮、方臘寨、五青峰、云巖湖等。齊云山碑銘石刻星羅棋布,素有“江南第一名山”之譽。該山道教始于唐乾元年間(公元758-760年),至明,道教盛行,香火旺盛,故成為我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齊云山新建有登山索道,游客乘索道登至山頂、沿原路徒步下山,邊走邊游,只需半天。
齊云山導游詞范文3:
齊云山風景名勝區,位于徽州(今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城西約15公里處,古稱白岳,與黃山南北相望,風景綺麗,素有“黃山白岳甲江南”之譽,因最高峰廊崖“一石插天,與云并齊”而得名,乾隆帝稱之為“天下無雙勝景,江南第一名山”。風景名勝齊云山由齊云、白岳、歧山、萬壽等9座山峰組成。
齊云山又是道家的“桃源洞天”,為著名道教名山之一。風景區面積110平方公里,以山奇、水秀、石怪、洞幽著稱。共分月華街、云巖湖、樓上樓三個景區。有奇峰36座,怪巖44處,幽洞18個,飛泉洞27條,池潭14方,亭臺16座,碑銘石刻537處,石坊3個,石橋5座,庵堂祠廟33處,真是丹巖聳翠,群峰如海,道院禪房為營,碑銘石刻星羅棋布。 最佳旅游時間齊云山地處安徽黃山,溫和多雨,四季分明的特征。年平均氣溫15°――16°C,四季皆宜旅游。歷史文化齊云山是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之一,供奉真武大帝。齊云山與武當山均供奉真武大帝,故有“江南小武當”之美稱。
唐代元和年間,道教傳入齊云山,宋、元元兩朝,基業初奠,明代嘉靖和萬歷間,江西龍虎山嗣天師正一派張真人祖師三代奉旨駐留齊云山,建醮祈禱、完善道規、修建道院,香火日盛,漸漸成為江南道教活動中心。以嘉靖皇帝敕建的“玄天太素宮”為主體的月華街一帶是道士和香客向往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