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范文大全 > 導游詞 > 導游詞范文 > 開元寺導游詞(通用19篇)

開元寺導游詞

發(fā)布時間:2022-08-23

開元寺導游詞(通用19篇)

開元寺導游詞 篇1

  泉州開元寺是福建省內(nèi)最大的寺廟,占地面積78000 平方米。始建于大唐垂拱二年,最初被命名為“蓮花寺”。后改為“興教寺”、“龍興寺”。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國各州建一座開元寺,遂改現(xiàn)名。它規(guī)模宏大,構(gòu)筑壯觀,景色優(yōu)美,曾與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門·天王殿] 山門前有一道照墻,叫紫云屏,為什么要有這么一道墻呢?人們常說“自古名山僧占多”,以前的寺院大都建立在山林之處,方便與世無爭的僧人們修心養(yǎng)性,而泉州開元寺就坐落在鯉城區(qū)西街,山門前這堵象征性的屏障----紫云屏,就起了一個隔離帶的作用,表示清凈佛地,與凡世隔絕。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襯,卻多了善男信女的親近,這就是泉州開元寺的獨特之處。至于大門為什么叫“山門”,以前寺院在山上,當然叫山門了,也稱為山門殿,即使在平地也稱“山門”,它又可以理解為數(shù)字的“三門”,因為它有空門(中)、無相門(東)、無作門(西)象征著解脫。農(nóng)歷的每月26日,這都要舉行盛大的佛事,大門敞開,迎接四方信徒,那時不僅門票免費,還免費提供齋飯呢!

  天王殿建于唐武則天垂拱三年(公元 687年),前后已經(jīng)過幾次火災燒毀與重建,現(xiàn)存建筑是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建的。天王殿內(nèi)的這對石柱:上下端略細,中部較粗,呈梭子狀,學名梭柱,據(jù)考證為唐朝的石柱風格,年代已十分久遠了。石柱上還懸掛有一木制對聯(lián)“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圣人”。這是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師題寫的。它也是泉州這個具有濃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風貌的真實寫照。分坐在天王殿兩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規(guī)制所配置的密跡金剛與梵王,也就是寺院的護法天神。它們怒目挺胸,狀極威嚴,左尊開口、執(zhí)杵,右尊合口、提棒,與一般寺廟所雕塑的四大金剛有較大差別,俗稱為“哼哈二將”。

  [拜亭、拜庭] 拜亭也稱拜圣亭,緊連于山門殿之后。系古時泉州地方長官每逢歲時節(jié)慶在此向皇帝牌位朝賀的祝頌場所。亭為排設香案和主要地方官員站立的地方。拜亭前的這個大石庭,是個“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動。面積有2800平方米。每逢農(nóng)歷二十六日,這里人山人海,梵唄聲聲,一派泉南佛國景象。石庭兩邊分列著八棵 200至800歲的大榕樹,盤根錯節(jié),陰翳蔽日,增添了開元寺靜寂、莊嚴的氣氛。樹下排列著11座唐、宋、明時期不同形式的古經(jīng)幢、小舍利塔,以及兩只贔屃 。庭中還置立著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爐,蓋鈕雕蹲狻猊,爐身周雕幡龍、祥云、蓮瓣、蔓草等紋飾,形制優(yōu)美,雕工精妙。焚帛爐稍后兩側(cè),還有兩座南宋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廂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薩錘太子舍身飼虎的故事,是南宋時泉州印度教在留下的遺跡。

  [紫云大殿] 這座重檐歇山頂?shù)慕ㄖ褪情_元寺的主體建筑——大雄寶殿。根據(jù)《溫陵開元寺志》記載,大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寺院興建之時,忽然從空中降下一股紫色的云狀物,紫云過處,把庭中所有的植被都剃光了。古人認為“有紫云蓋地之瑞”,因此把這座大殿稱為“紫云大殿”。大殿橫匾上書 “桑

  蓮法界”四個大字,是明代開元寺僧人的墨寶,意思是“桑開白蓮,佛法無邊”。1300多年以前這里是一片郁郁蔥蔥的桑園,園主名叫黃守恭。一天,黃守恭夢見有一個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說除非桑樹能開出白蓮花,他就獻地結(jié)緣。幾天后,滿園桑樹果然都開出白蓮花,黃守恭深深被無邊佛法所震驚,只好把這片桑樹園捐獻出來。其實,黃守恭本為樂善好施之人,桑開白蓮之說乃是人們敬慕佛祖,附會而成,但這一神奇的傳說卻為泉州人民津津樂道,世代相傳,因而開元寺也得了“桑蓮法界”的美稱。殿前月臺的束腰部分, 居然有人面獅身刻像.在宋朝與元朝,泉州擁有與亞歷山大港齊名媲美的貿(mào)易港口,往來商船帶來了外國的貨物,也帶來了各國的宗教,泉州享有“世界宗教博物館”的美譽。在開元古寺內(nèi)才能看到其他一些教派的神祗。這72方青石刻像就是印度婆羅門教的遺存。

  大雄寶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先后經(jīng)過唐、南宋、元、明幾次受災與重建,現(xiàn)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遺物。大殿通高20米,面寬九間,進深六間,面積達1387.75平方米,大殿出拱深遠,外觀雄渾,體現(xiàn)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壯觀的建筑風格。

  大殿內(nèi)供奉的是密宗的五方佛,分管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象征佛祖的光輝普照天下。 正中供奉的是御賜佛像毗盧遮那佛,漢譯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兩旁是五代王審邽修大殿時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的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成就佛,合稱五方佛,也叫五智如來。這五尊大佛金光閃爍,衣紋清晰,神容慈祥,法相莊嚴,雙手分別作說法、施與、接引、禪定等相,工藝精巧,令人嘆絕。五方佛的脅侍有文殊、普賢、阿難、迦葉以及觀音、大勢至、韋馱、關羽、梵王、帝釋等諸天菩薩、護法神將共 10尊。在大殿后正中供奉著密宗六觀音的首座圣觀音以及善才、龍女和兩翼神態(tài)各異的十八羅漢。開元寺歷代住持皈宗不一 :有法相宗、律宗、凈土宗、密宗、禪宗等宗派,而大殿卻能保持這種罕見的規(guī)制,這既值得夸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大雄寶殿還有一個“百柱殿”的雅稱。全殿原計劃設立柱子一百根,后來因為需要放置佛像和騰出給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長了橫梁,減少了立柱,成為86根柱子的“百柱殿”。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這個大殿有過一次大規(guī)模的修繕,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是主辦人之一。佛前的這一尊鐵制的香爐就是他所捐。他在重修紫云大殿時,將其中木柱全部換成石柱。百柱殿的柱子形式豐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時期的海棠花式柱、圓柱、方柱、楞梭柱、蟠龍柱等。

  “百柱殿”里的“飛天樂伎”也是開元寺的一大特色。“飛天”是一種棲息在喜馬拉雅山巔的神鳥,印度佛教稱為“妙聲之鳥”和“香音女神”,后被附會為印度王宮的嬪妃和歌女。再后來被描繪成人首鳥聲的神物。“飛天”的雕繪藝術(shù)隨著印度佛教傳入我國,開元寺的飛天群受印度騰云駕霧的女神和希臘背負雙翼的天使以及我國的敦煌壁畫“飛天”的影響,工匠們通過富有音韻律感的流暢線條和帶有裝飾美的濃烈色彩,把飛天雕刻得姿態(tài)逼真,神情自若。她們振翅凌空,頭頂拱梁,正在我們頭頂翩翩起舞呢!我們頭頂上的這24尊的飛天象征24個節(jié)氣,她們的翅膀也各有不同。這12尊飛天長著大鵬鳥的翅膀,大鵬負日而升騰,象征著白天;她們手捧文房四寶;這幾尊略小的飛天長著蝙蝠的翅膀,象征著黑夜,她們手持南音的樂器。從藝術(shù)的角度來看,這24尊飛天體態(tài)阿娜多姿,她們身穿短衣,項掛瓔珞,臂帶金釧,面如滿月,唇似櫻桃;斗拱單一的朱紅色襯托著彩繪的人物,讓人感到這24個妙齡少女是那么儀態(tài)萬千。從建筑的角度看,飛天可以取代斗拱,他們成雙成對,隔梁相望。頭上頂著的不僅是一頂

  美麗的花冠,還承載整個紫云大殿屋頂?shù)闹亓俊_@樣一來,不但減短了橫梁的跨度,而且起了支撐減力的作用,是古建筑藝術(shù)中力學與美學的統(tǒng)一。從世俗的角度來看,建筑師為佛祖設想很是周到,您看,不論白天黑夜,一年24節(jié)氣,飛天都殷勤侍奉。白天,佛祖辦公時飛天要奉上筆墨紙硯。佛祖下班以后,飛天就彈奏音樂。后殿陳列的就是十八羅漢,中間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在閩南地區(qū)擁有大量的信眾,以慈悲為懷的形象深入人心。

  大殿后面這兩根造型別致的石柱上,雕刻著古代印度和錫蘭流傳的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圖案,它吸引中外學者的極大注意。它與殿前月臺須彌座束腰處的72幅輝綠巖獅身人面像和獅子浮雕,同為修殿時從已毀的印度教寺移來的。它們是宋元時期泉州海外交通繁榮發(fā)達,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歷史見證。它高2.7米,這兩段則琢成16角形,上中下部琢成方型,四個面中浮雕著一個圓盤,每個方型的上下部都雕著含苞待放的蓮花蕊。圓盤里大部分雕著印度古代民間神話故事。這些石柱的出現(xiàn)不但留下了中國印度友好交流的見證,也豐富了紫云大殿的建筑風格,更是中國佛寺絕無僅有的構(gòu)件。

  [桑蓮古跡] 百柱殿的后側(cè)西邊,就是據(jù)說開過白蓮花的千年老桑樹,即“桑蓮古跡”。在老桑樹下,立有一塊古老的石碑,證明它的確曾開過白蓮花。在 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樹被雷電一劈為三,其中一枝墜落在地上,于是僧人們將其用一塊花崗巖托起,并鐫一對聯(lián)“此對生蓮垂拱二年,支令勿壞以全其天”,老桑樹果然奇跡般地活了下來,而且枝繁葉茂,青春煥發(fā)。前幾年,大風將樹干從托石上吹落地,末等人們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樹同根”的老桑樹猶如一朵盛開的花朵,向著北、東、南三個方向延伸開去,一年四季,郁郁青青,充滿著生機與活力。

  [甘露戒壇] 大殿后面的就是甘露戒壇。據(jù)說唐朝時候,此地常降甘露,一個叫行昭的和尚就在這里挖了一口甘露井。北宋時(公元 1019年)在井上建壇,遂稱甘露戒壇。南宋建炎二年(公元 1108年)敦炤和尚認為戒壇不符合規(guī)范,又按《南山圖經(jīng)》改建為五級,其間高低寬窄都有嚴格的限制。后經(jīng)元、明多次重修,現(xiàn)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年(公元 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攢尖式結(jié)構(gòu)。壇頂正中藻井采用如意斗拱,交疊上收,如蜘蛛結(jié)網(wǎng),似回紋織錦,結(jié)構(gòu)復雜而精巧。壇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鋪作間 24尊“飛天樂伎”,身系五彩飄帶,手持琵琶、二弦、洞簫、響板,輕歌曼舞,翩翩若飛。它們與百柱殿的頻伽一樣,既是建筑藝術(shù)的瑰寶,也是研究南音與南戲十分寶貴的形象資料。

  戒壇共分五級。壇臺的最上層供奉明代的盧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蓮花臺座有一千葉蓮花瓣,每片蓮葉上各刻一尊 6厘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盧舍那四周各層侍立著金剛鉤、金剛索、金剛鈴、金剛鎖四菩薩,還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觀音的及韋馱天將等 24尊菩薩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剛塑像為最。它們怒目結(jié)發(fā),赤足袒胸,顯得無比威嚴。環(huán)繞壇座的束腰處還有護三皈、護五戒的各種神王牌 64個。戒壇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這種神秘肅穆的氛圍,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諸念俱滅,一心皈依。據(jù)說這種戒壇在全國已寥若晨星了。

  戒壇之后,就是有“百寶樓”之稱的藏經(jīng)閣。在整個寺院建筑的中軸線的兩邊,還有一些建筑群:東有由迦藍祠改建的檀樾祠,紀念施主黃守恭。

  [東西塔] 聳立在拜庭兩側(cè)廣場中,相距約200米的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結(jié)構(gòu)石塔就是泉州東西塔,它是開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偉、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鏤的精美而譽滿寰宇,吸引著自宋至今的無數(shù)中外學者和游人前來游覽、觀瞻、揣摩和研究。

  東塔名“鎮(zhèn)國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禪師建成五層木塔。前后經(jīng)過幾次毀壞與重修,易木為磚。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師才易磚為石,后由法權(quán)法師,天錫法師繼造,前后經(jīng)十年才完工。東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內(nèi)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塔為框架式的結(jié)構(gòu)。正中的塔心柱直貫于各層,是全塔的支撐。各層塔心柱上的八個轉(zhuǎn)角處均架有石梁,搭連于 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頂柱的護斗出華拱層層托出,縮小石梁跨度。石梁與粱托如同斧鑿,榫眼接合,使塔心與塔壁的應力連結(jié)相依形成一體,大大加強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崗巖,以縱橫交錯的方法疊砌,計算精確,筑工縝密。穩(wěn)固的基礎,配置著符合力學原理的堅實塔心,使這座重達一萬多噸的建筑物雖經(jīng)歷 700多年風霜雨露而巍然不動。公元 1604年的八級地震,也無法動搖它的根基。石塔不但堅固無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彎弧狀向外伸展,檐角高翹,使塔身有凌空欲飛的態(tài)勢,顯得輕盈。每一層各設四個門和四個龕,逐層互換。這樣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動和美觀。每層塔檐角各系銅鐸一枚,微風吹動之時,鐸聲叮咚,悅耳怡人。塔頂有八條大鐵鏈,連結(jié)八個翹角與剎頂,顯得氣勢磅礴,紫氣飄搖。每一層塔壁上還刻有十六幅浮雕,分別刻有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和佛乘,共計 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刀工細膩,線條流暢,巧奪天工。東塔已于 1997年入選全國四大名塔郵票,可稱得上是“石塔之王”。

  西塔名仁壽塔。五代梁貞明三年(公元 917年)王審知由福州泛海運木來泉州建此塔,初名“無量壽塔”。北宋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奏請賜名“仁壽塔”,前后經(jīng)毀壞與重修多次,易木為磚,至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 1237年)由自證法師易磚為石,先于東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東塔,其規(guī)模與東塔幾乎完全相同。唯男性有須觀音及猴行者浮雕引起游客與學者的廣泛興趣。

  泉州開元寺石塔是我國古代石構(gòu)建筑瑰寶。從石塔的建筑規(guī)模、形制和技藝等方面來看,都可以說得上精妙絕倫。東西塔近八百年來,經(jīng)受風雨的洗禮,特別是明萬歷年間(1604年)經(jīng)受住了八級地震的考驗(近年經(jīng)地震專家考證并證實,建有碑亭為證)。它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智慧和偉大的創(chuàng)造精神。它不但在中國石塔中堪稱佼佼者,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它既是中世紀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時期社會空前繁榮的生動說明,也是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標志。現(xiàn)在,東西塔影雕作品已成為我市領導人饋贈佳賓的珍貴禮品。因此可以說,東西塔已成為泉州的象征。泉州人常說:做人要“站著像東西塔,躺著像洛陽橋”,可見東西塔在人們心目中的份量。

開元寺導游詞 篇2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了福建省內(nèi)最大的寺廟——泉州開元寺。開元寺占地面積78000 平方米。它規(guī)模宏大,構(gòu)筑壯觀,景色優(yōu)美,曾與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開元寺初名“蓮花寺“,后改為“興教寺”、“龍興寺”。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國各州建一座開元寺,遂改現(xiàn)名。

  人們常說“自古名山僧占多”,其實是冤枉了出家人。與世無爭的僧人隱身在高山峻嶺之上,本意是修心養(yǎng)性,卻常成為德高望重的高僧,因而山以僧名,聞名遐邇。而泉州開元寺就座落在平平無奇的鯉城區(qū)西街,與凡世的隔絕只靠山門前這堵象征性的屏障一紫云屏,這無形中縮短了塵世與佛門的距離。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襯,卻多了善男信女的親近,這就是泉州開元寺的獨特之處。

  泉州開元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福建省“十佳”風景區(qū),或許大家想知道,開元寺何以能夠聞名海內(nèi)外呢?那就讓我們一起慢慢領略、細細品味吧。

  眼前這座別致的建筑就是開元寺的山門,也叫天王殿。它建于唐武則天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前后已經(jīng)過幾次火災燒毀與重建,現(xiàn)存建筑是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建的。大家先請看這石柱:上下端略細,中部較粗,呈梭子狀,學名梭柱,據(jù)考證為唐朝的石柱風格,年代已十分久遠了。石柱上還懸掛有一木制對聯(lián)“此地方稱佛國,滿街都是圣人”。這是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所寫的。它是泉州這個具有濃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風貌的真實寫照。分坐在天王殿兩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規(guī)制所配置的密跡金剛與梵王。它們怒目挺胸,狀極威嚴,與一般寺廟所雕塑的四大金剛有較大差別,有人謔稱它們?yōu)椤昂吖䦟ⅰ薄?/p>

  跨過山門就到了拜亭。站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東西塔和寬敞明亮的東西兩廊對稱地排列在兩旁,而我們所在的位置就在開元寺的中軸線上。佛教傳入我國巳有一千多年歷史,并在中國落地開花,與中國文化融為一體。開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國古建筑的南面為尊和中軸線為主的特點。

  拜亭前的這個大石庭,是個“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動。每逢農(nóng)歷二十六日,這里人山人海,梵唄聲聲,一派泉南佛國景象。石庭兩邊分列著八棵200至800歲的大榕樹,陰翳蔽日,盤根錯節(jié),增添了開元寺靜寂、莊嚴的氣氛。樹下排列著11座唐、宋、明時期不同形式的古經(jīng)幢、小舍利塔,以及兩只贔屃。庭中還置立著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爐,蓋鈕雕蹲狻猊,爐身周雕幡龍、祥云、蓮瓣、蔓草等紋飾,形制優(yōu)美,雕工精妙。焚帛爐稍后兩側(cè),還有兩座南宋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廂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薩錘太子舍身飼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時留下的痕跡。

  在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就是眼前這座大雄寶殿。因傳說建殿之時有紫云蓋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這塊巨匾寫有“桑蓮法界”四個魏碑風格的大亨,以應桑開白蓮之說。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產(chǎn)絲綢。這片地原是大財主黃守恭的桑樹園,后來捐給匡護大師建寺。關于這件事,有一個很動人的傳說:一天,黃守恭夢見有一個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說等桑樹開白蓮花后就獻地結(jié)緣。幾天后,滿園桑樹果然都開出白蓮花,黃守恭深被無邊佛法所感動,果然把這片桑樹園捐獻出來。其實,黃守恭本為樂善好施之人,桑開白蓮之說乃是人們敬慕佛祖,附會而成,但這一神奇的傳說卻為泉州人民所津津樂道,世代相傳,因而開元寺也得了“桑蓮法界”的美稱。

  大雄寶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先后經(jīng)過唐、南宋、元、明幾次受災與重建,現(xiàn)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遺物。大殿通高20米,面寬九間,進深六間,面積達1387.75平方米,大殿出拱深遠,外觀雄渾,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壯觀的建筑風格。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賜佛像毗盧遮那佛,漢譯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兩旁是五代王審邽修大殿時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是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成就佛,合稱五方佛,也叫五智如來。這五尊大佛金光閃爍,衣紋清晰,神容慈祥,法相莊嚴,雙手分別作說法、施與、接引、禪定等相,工藝精巧,令人嘆絕。五方佛的脅侍有文殊、普賢、阿難、迦葉以及觀音、勢至、韋馱、關羽、梵王、帝釋等諸天菩薩、護法神將共10尊。在大殿后正中供奉著密宗六觀音的首座圣觀音以及善才、龍女和兩翼神態(tài)各異的十八羅漢。開元寺歷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凈土宗、密宗、禪宗等宗派,而大殿卻能保持這種罕見的規(guī)制,這既值得夸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大雄寶殿還有一個“百柱殿”的雅稱。全殿原計劃設立柱子一百根,后來因為需要放置佛像和騰出給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長了珩梁,減少了立柱,成為86根柱子的“百柱殿”。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右參政、按察使曾櫻與總兵鄭芝龍重修開元寺紫云大殿時,將其中木柱全部換成石柱。百柱殿的柱子形式豐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時期的海棠花式柱、圓柱、方柱。楞梭柱、蟠龍柱等。尤其是殿后廊檐間那對16角形輝綠巖石柱,雕刻著古代印度和錫蘭流傳的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圖案24幅,引起中外學者的極大興趣。它與殿前月臺須彌座束腰處的72幅輝綠巖獅身人面像和獅子浮雕,同為修殿時從已毀的元代主印教寺移來的。它們是宋元時期泉州海外交通繁榮發(fā)達,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歷史見證。

  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次,有兩排相向的24尊體態(tài)豐腴、紋飾華麗、色彩斑斕,雙翼舒展的天女,梵文“頻伽”(即妙音鳥)。據(jù)佛經(jīng)說:此鳥發(fā)聲微妙,仙音優(yōu)雅,連歌神緊那羅都不及她。他們原是佛的侍者,而能工巧匠們把她們的下半身嵌人柱榫里,翼脅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昂首挺胸,短衣半袒,櫻洛圈脛胚,雙臂伸展,腕著馴鐲,手棒文房四寶,瓜果點心,絲竹管弦,翩翩若仙。他們不但給人以美的藝術(shù)享受,而且用以代替斗拱,依托粗大的珩梁,減少其過大的跨度,極為巧妙地將宗教、藝術(shù)與建筑融合起來,令人稱絕。

  百柱殿的后側(cè)西邊,是據(jù)說開過白蓮花的千年老桑樹,即“桑蓬古跡”。看到它老態(tài)龍鐘的樣子,大家都相信它已有一千多歲高齡了,對其是否開過白蓮花大多不去追究了。不過,在老桑樹下,立有一塊古老的石碑,言之鑿鑿,似乎確有其事。在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樹被雷電一劈為三,其中一技墜落在地上,于是僧人們將其用一塊花崗巖托起,并鐫一對聯(lián)“此對生蓮垂拱二年,支令勿壞以全其天“,老桑樹果然奇跡般地活了下來,而且枝繁葉茂,青春煥發(fā)。前幾年,大風將樹于從托石上吹落地,末等人們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樹同根”的老桑樹猶如一朵盛開的花朵,向著北、東、南三個方向延伸開去,一年四季,郁郁青青。

  大殿后面的甘露戒壇,建在中軸線的第二臺階上。據(jù)說唐朝時候,此地常降甘露,一個叫行昭的和尚于是在這里挖了一口甘露井。北來天津三年(公元 1019年)在井上建壇,遂稱甘露戒壇。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08年)敦炤和尚認為戒壇不符合規(guī)范,又按《南山圖經(jīng)》改建為五級,其間高低寬窄都有嚴格的限制。后經(jīng)元、明多次重修,現(xiàn)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攢尖式結(jié)構(gòu)。壇頂正中藻井采用如意斗拱,交疊上收,如蜘蛛結(jié)網(wǎng),似回紋織錦,結(jié)構(gòu)復雜而精巧。壇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鋪作間24尊“飛天樂伎”,身系五彩飄帶,手持琵琶、二弦、洞蕭、響板,輕歌曼舞,翩翩若飛。它們與百柱殿的頻伽一樣,既是建筑藝術(shù)的瑰寶,也是研究南音與南戲十分寶貴的形象資料。

  藻井下分五級。壇臺的最上層供奉明代的盧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蓮花臺座有一千葉蓮花瓣,每片蓮葉上各刻一尊6厘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盧舍那四周各層侍立著金剛鉤、金剛索、金剛鈴、金剛鎖四菩薩,還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觀音的及韋馱天將等24尊菩薩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剛塑像為最佳。它們怒目結(jié)發(fā),赤足袒胸,顯得無比威嚴。環(huán)繞壇座的束腰處還有護三皈、護五戒的各種神王牌64個。戒壇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這種神秘肅穆的氛圍,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諸念俱滅,一心皈依。據(jù)說這種戒壇在全國已寥若晨星了。常言道物以稀為貴,大家也算有眼福了。

  戒壇之后,就是有“百寶樓”之稱的藏經(jīng)閣。這里原來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僧錄劉鑒義建造的。元、明時期已經(jīng)過多次重修,至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圓瑛和尚改建為水泥仿木結(jié)構(gòu)的二層樓閣。樓下現(xiàn)為寺僧念經(jīng)禮佛處,上層收藏各種版本經(jīng)書3700多卷。五代時的開閩王王審知身居王位,獨霸閩疆,純屬機緣偶然,因此他當了閩王后,就與佛結(jié)緣,起大信心,立大誓愿,皈心受持,以求心理平衡。他先后舍錢百萬緡造大殿等建筑,并搜集一萬兩黃金白銀,研細為泥,請開元寺義英法師寫了兩部金銀《大藏經(jīng)》,現(xiàn)二樓還保存有殘頁。另外還有元朝如照法師刺血寫成的《法華經(jīng)》以及泰米爾文的貝葉經(jīng)。它們是我國珍貴的佛學典籍。除此之外,藏經(jīng)閣還保存有從盛唐至民國的歷代文物。其中各代玉、銅、瓷、木質(zhì)的大小佛像、菩薩、羅漢、天王、神將等 32尊。明代大書法家張瑞圖及現(xiàn)代高僧弘一法師等名家的字跡和木板楹聯(lián)也珍藏在這里。一樓大廳里還收藏有12口南宋以來的方鐘,其中特別有價值的是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鹿港郊公置”的鐵鐘,鐘上鑄有與泉州通商的鹿港郊46家商號的銘文,是研究中國臺灣與泉州經(jīng)濟史的很有價值的資料。

  在中軸線的兩邊,還有一些建筑群:東有由迦藍祠改建的檀樾祠,紀念施主黃守恭。黃氏四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后裔及海外紫云家族無不以此為榮。有俗稱“小開元寺”的準提禪林,原供奉天臺宗的準提菩薩;西有尊勝院,現(xiàn)已開辟一部分為弘一法師紀念館,有水陸禪寺,以供寺僧棲息。

  聳立在拜庭兩側(cè)廣場中,相距約200米的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結(jié)構(gòu)石塔就是泉州東西塔,它是開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偉、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鏤的精美而揚譽海宇,吸引著自宋至今的無數(shù)中外學者和游人前來游覽、觀瞻、揣摩和研究。

  東塔名“鎮(zhèn)國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禪師建成五層木塔。前后經(jīng)過幾次毀壞與重修,易木為磚。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師才易磚為石,后由法權(quán)法師,天錫法師繼造,前后經(jīng)十年才完工。東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內(nèi)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塔為框架式的結(jié)構(gòu)。正中的塔心柱直貫于各層,是全塔的支撐。各層塔心柱上的八個轉(zhuǎn)角處均架有石梁,搭連于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頂柱的護斗出華拱層層托出,縮小石梁跨度。石梁與粱托如同斧鑿,榫眼接合,使塔心與塔壁的應力連結(jié)相依形成一體,大大加強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崗巖,以縱橫交錯的方法疊砌,計算精確,筑工縝密。穩(wěn)固的基礎,配置著符合力學原理的堅實塔心,使這座重達一萬多噸的建筑物雖經(jīng)歷700多年風霜雨露而巍然不動。公元1604年的八級地震,也無法動搖動它的根基。石塔不但堅固無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彎弧狀向外伸展,檐角高翹,使塔身有凌空欲飛的態(tài)勢,顯得輕盈。每一層各設四個門和四個龕,逐層互換。這樣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動和美觀。每層塔檐角各系銅鐸一枚,微風吹動之時,鐸1聲叮咚,悅耳怡人。塔頂有八條大鐵鏈,連結(jié)八個翹角與剎頂,顯得氣勢磅礴,紫氣飄搖。每一層塔壁上還刻有十六幅浮雕,分別刻有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和佛乘,共計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刀工細膩,線條流暢,巧奪天工。東塔已于1997年人選全國四大名塔郵票,可稱得上:石塔之王。

  西塔名仁壽塔。五代梁貞明三年(公元917年)王審知由福州泛海運木來泉州建此塔,初名“無量壽塔”。北來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奏請賜名 “仁壽塔”,前后經(jīng)毀壞與重修多次,易木為磚,至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 1237年)由自證法師易磚為石,先于東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東塔,其規(guī)模與東塔幾乎完全相同。唯男性有須觀音及猴行者浮雕引起游客與學者的廣泛興趣。

  泉州開元寺石塔是我國古代石構(gòu)建筑瑰寶。從石塔的建筑規(guī)模、形制和技藝等方面來看,都可以說得上精妙絕倫。它充分體現(xiàn)了宋代勞動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偉大的創(chuàng)造性。它不但在中國石塔中堪稱佼佼者,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它既是中世紀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時期社會空前繁榮的象征,也是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標志。現(xiàn)在,東西塔影雕作品已成為我市最高層領導人饋贈佳賓的珍貴禮品。因此可以說,東西塔已成為泉州的象征。既是泉州人民的驕傲,也是海外僑胞和臺灣同胞所憧憬的鄉(xiāng)影。即使是沒有到過泉州的人也常在說:做人要“站著像東西塔,躺著像洛陽橋”,可見東西塔在他們心目中的份量。

  大凡名剎,必有名僧。歷代開元寺僧人,或以佛學著作稱勝,或以詩詞文章聞名,或弘道揚名,或入世獻身,代有高僧:唐代開山祖匡護大師,五代唯識大師,律宗釋弘則,凈土宗釋楚勤,南禪釋文展,橋成造化的釋義波,禪宗第一住持釋妙恩,溫陵禪師釋戒環(huán),藹益大師釋智旭,“為文似柳、為詩似陶“的釋大圭,更有“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集佛學、書法、金石、音樂、繪畫、詩文于一身的現(xiàn)代律宗高僧弘一法師。

  開元寺的得道高僧,也有不少出國弘法。如清朝順治年間的木庵禪師,漂洋過海,揚名東瀛,成為日本黃檗宗的第二世傳人;新中國成立后的轉(zhuǎn)逢老和尚,足跡遍及印尼、尼泊爾、緬甸、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現(xiàn)任住待道元法師也曾應邀前往巴西弘法,禪風遠播。

  “佛國名傳久,桑蓮獨擅聲”,泉州開元寺以其悠久的歷史,神奇的傳說,獨特的規(guī)制,巧妙的建筑、珍貴的文物、優(yōu)美的藝術(shù)和卓越的聲譽,正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僧民信眾和十方游客前來禮朝膜拜,旅游觀光。

  女士們,先生們,參觀完泉州開元寺,您是否有不虛此行的感覺呢?您是否對泉州這個宗教歷史博物館有更深的了解呢?但愿主城泉州豐富的人文景觀與美麗的自然風光能在您心中留下美好的回憶。

開元寺導游詞 篇3

  開元寺位于正定常勝街西側(cè),原名凈觀寺,始建于東魏興和二年(540),隋開皇十年(591)改名解慧寺。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奉沼改今名。至清后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廢毀,殿堂塌落,僅存鐘樓和須彌塔。

  鐘樓為磚木結(jié)構(gòu)的二層樓閣式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三間,建筑面積135平方米。單檐歇山頂,上布青瓦,通高14米。其大木結(jié)構(gòu)、柱網(wǎng)、斗拱都展示了唐代建筑藝術(shù)風格。甚至上層木構(gòu)件還有相當部分保持了唐代原貌。這是我省現(xiàn)存年代最早的一座木結(jié)構(gòu)鐘樓,也是北方時代較早的一座。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落架重修。鐘樓上掛銅鐘一口,高2.9米,口徑1.56米,厚15厘米,造型古樸,為唐代遺物。

  須彌塔,俗稱磚塔、方塔,坐落于鐘樓西側(cè)。塔身建在高約1.5米的正方形磚砌臺基上,塔平面為正方形,密檐九級,舉高39.5米,塔身第一層較高,下部砌石陡板一周,各面兩端均浮雕一尊雄勁有力的力士像。石腰線以上全部由青磚砌筑。正面辟石券門,門框刻以花瓶、花卉圖案,門循浮雕二龍戲珠。門楣上端鑲嵌長方形石匾,上面鐫刻“須彌峭立”四個楷書大宇。每層磚砌迭澀檐,四角懸掛風鋒。塔身寬度自第二層開始收縮,外觀清秀挺拔,簡樸大方,頗似西安唐代小雁塔,是疊澀出檐塔的典型作品。

  塔內(nèi)第二層上部原作木斗八藻井,惜已毀壞。今塔內(nèi)呈空筒式,內(nèi)壁垂直,上下貫通。第二層以上的八層,雖然各設一方形小窗,但無臺階攀登。 第一范文 網(wǎng)整理該文章……

  剎座、仰蓮、覆缽均系磚砌,四周置銅境,光亮奪目。其上,系金屬質(zhì)剎桿、寶殊。寶珠多達四枚,顯得格外挺拔關于須彌塔建造時代,地方志記載不詳,未足憑信。根據(jù)現(xiàn)存實物并結(jié)合歷史記載推斷,此塔可能始建于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唐乾寧五年(公元898年)重建。后雖經(jīng)歷代維修但依然保持唐代建筑特點。

開元寺導游詞 篇4

  我們車現(xiàn)在正往開元寺的方向開,大概還有5分鐘的車程,在這我先給大家講講開元寺的來歷!開元寺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即公元686年!距今已經(jīng)有1400多年的歷史,原名蓮花寺,后來在唐朝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下令在各地發(fā)生戰(zhàn)亂的地方建一座開元寺,變更名為開元寺!關于開元寺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據(jù)說原來開元寺是一個名叫黃守恭的大財主的桑園,有一天一名叫匡護的僧人前來索地求建寺廟,這個黃守恭是為虔誠的佛教徒,但是這么平白的將大片桑林捐贈出去呢卻很舍不得,但不好推脫,于是假言待得桑林開蓮花便捐地,匡護禪師笑笑而去。第二天大早就來敲門告知桑林已經(jīng)開蓮花,黃不信,一起來到桑林,發(fā)現(xiàn)果然滿園桑樹枝頭皆掛滿蓮花!便問和尚需要多大的地蓋寺廟,匡護禪師說只要一袈裟大的地足矣!那黃守恭想這才要多大地,于是點頭同意,不想匡護禪師將袈裟解下,扔到空中,頓時將整片桑林覆蓋!黃守恭嘆服佛法無邊,將整片桑林捐出,建成如今這福建省最大的寺廟!好了,我們車已經(jīng)到達,請大家?guī)Ш秒S身貴重物品,等車停穩(wěn)隨我下車游覽!因為正門正在修繕中,隨我從邊門進去!我們游覽時間預計是一個小時,11點整準時這個門口集合,記住我們的車牌號碼10086!

  進入山門我們便能看到泉州市的地標建筑—東西塔,在泉州的旅游宣傳中,東西塔是最常見的,可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代表著泉州,大家隨我走,我們現(xiàn)在看到這么有一堵墻,大家知道這是什么墻嗎,有人說是麒麟壁,沒錯!但是你們知道上面的麒麟代表什么嗎,大家看看這只麒麟身披銅錢,腳踩文筆,奇形怪狀!其實這本是泉州城隍廟的影壁,原來是告誡以前的地方官,做官呢要是只愛金錢,踐踏文法,必然會如同此獸四不像,大家看這麒麟連脖子都沒了,就是說腦袋不保!在看看麒麟兩邊,這壁上有猴子在捅馬蜂窩,代表封(蜂)侯,那邊有人在拜大象寓意拜相,意思就是只要遵紀守法,盡職盡責就能封侯拜相,這是對古代官員的一種激勵!好,我們現(xiàn)在來到東西塔的西塔下,這西塔名為仁壽塔,高44.6米,是仿木石結(jié)構(gòu),最早建于唐朝五代年間,本為木塔,但年久失修,后改為磚塔,但也不經(jīng)海風侵襲,直到明代才改成今天的石塔,在明萬歷年間曾經(jīng)歷過一場八級地震而沒受到破壞,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在我們?nèi)萦幸环N說法就是西塔是鬼塔,東塔是神塔,怎么說呢,其實西塔代表的是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當然只有死人才能去啊,大家看這塔的雕刻,底座是花草樹木,代表極樂的眾生平等,大家尤其注意看第三層的浮雕,就是那個猴尊者,我想這應該就是孫悟空的原型了!在這個西塔對面200米之遙就是東塔,名曰鎮(zhèn)國,高48.24米,一會我們過去看看!

  各位團友我們現(xiàn)在就已經(jīng)來到了開元寺大殿門口,這里又稱為拜亭,據(jù)說在當日大殿落成的時候天降紫云,于是寸草不生,1992(飛碟探索)雜志曾把此列為UFO降臨的疑似地點之一!其實此處之所以寸草不生不過是因為信徒過多,踩得長不出小草!大家看大殿上面那四個字是什么,很多人都不認識那第三個字,那個字讀法,這塊牌匾讀作桒蓮法界,還記得我在車上給大家講的故事嗎,桑樹開蓮花!至于為什么第三個字讀法,據(jù)考證這個字去掉三點水讀豸,據(jù)山海經(jīng)記載,豸是一種神獸,最公正無私,誰做了壞事它就用獨角去頂他,古代的衙門就有供奉這種神獸,所以它代表著法!大家隨我來看看這大殿的基座,大家看它雕刻的是什么?沒有錯,是埃及的獅身人面像,從這邊就可以反應出當時泉州匯集了世界各地的宗教文化!

  我們現(xiàn)在進入到大殿去參觀,請有相機的朋友注意,在我們中國參觀寺廟一般只拍建筑而不能拍佛像,所以請尊重寺廟的習慣!我們來到大殿,這中間供奉的是御賜佛像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祗!這旁邊分別供奉的是依次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的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的成就佛,合稱為五智如來,又稱五方佛!這五尊大佛金光閃爍,衣紋清晰,神容慈祥,法相莊嚴,雙手分別作說法、施與、接引、禪定等相,工藝精巧,令人嘆絕。五方佛的脅侍有文殊、普賢、阿難、迦葉以及觀音,大勢至,關羽,韋陀等侍從!在大殿后正中供奉著密宗六觀音之首圣觀音,以及善財和龍女兩位侍從!旁邊分立十八羅漢!開元寺歷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凈土宗、密宗、禪宗等宗派,而大殿卻能保持這種罕見的規(guī)制,這在我們中國十分的罕見!出了大殿大家請跟我往左邊走,大家看,這個刻著梅香的院子里面種的不是梅花,而是據(jù)說曾經(jīng)當年開過蓮花的桑樹,咱且不論桑樹是否真的能開蓮花,但是這棵已經(jīng)有1300多年樹齡的老桑樹確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桑樹了!有人有疑問,這不是三棵桑樹嗎,其實這是有原因的,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樹被雷電一劈為三,其中一技墜落在地上,于是僧人們將其用一塊花崗巖托起,并鐫一對聯(lián)“此對生蓮垂拱二年,支令勿壞以全其天“,老桑樹果然奇跡般地活了下來,前幾年,大風將樹于從托石上吹落地,末等人們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樹同根”的老桑樹猶如一朵盛開的花朵,向著北、東、南三個方向延伸開去,一年四季,郁郁青青!

  在中軸線的第二臺階上是元寺的甘露戒壇,據(jù)說原來這本來是一口甘露井,不管天氣如何,即使大旱也依然是甘露不斷,后來僧人在這井上建了戒壇,故取名甘露戒壇,這戒壇是和尚出家受戒的地方,相當我們現(xiàn)在學位頒發(fā)的地方,大家隨我進去,大家看,里邊最上面的那尊就是盧舍那佛,那面是一層層的保鏢,依次下來分別是佛祖,觀音,呵呵二仙,八大金剛,和64守護神主,這保鏢級別都趕上了!

  從甘露戒壇后門出來,中軸線第三臺階是藏經(jīng)閣,據(jù)說原來里面有閩王王審知御賜的金經(jīng)和元朝高僧如照法師用自己鮮血所寫的《法華經(jīng)》以及泰米爾文的貝葉經(jīng)。可惜歷經(jīng)劫難,現(xiàn)在據(jù)說只剩下殘頁了,但也是我國的瑰寶。藏經(jīng)閣的右邊是檀越祠,供奉這片土地原來的主人黃守恭,大家感興趣也可以去看看!

  好了,開元寺講解到這里,剩下的時間讓大家自由參觀,從甘露戒壇右邊過去有泉州佛教博物館和古船博物館,有興趣大家可以自行參觀,我們十一點鐘在剛才進來那個門集合,祝大家玩的開心!

開元寺導游詞 篇5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

  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了福建省內(nèi)最大的寺廟——泉州開元寺。開元寺占地面積78000 平方米。它規(guī)模宏大,構(gòu)筑壯觀,景色優(yōu)美,曾與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開元寺初名“蓮花寺“,后改為“興教寺”、“龍興寺”。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國各州建一座開元寺,遂改現(xiàn)名。

  人們常說“自古名山僧占多”,其實是冤枉了出家人。與世無爭的僧人隱身在高山峻嶺之上,本意是修心養(yǎng)性,卻常成為德高望重的高僧,因而山以僧名,聞名遐邇。而泉州開元寺就座落在平平無奇的鯉城區(qū)西街,與凡世的隔絕只靠山門前這堵象征性的屏障一紫云屏,這無形中縮短了塵世與佛門的距離。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襯,卻多了善男信女的親近,這就是泉州開元寺的獨特之處。

  泉州開元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福建省“十佳”風景區(qū),或許大家想知道,開元寺何以能夠聞名海內(nèi)外呢?那就讓我們一起慢慢領略、細細品味吧。

  眼前這座別致的建筑就是開元寺的山門,也叫天王殿。它建于唐武則天垂拱三年(公元 687年),前后已經(jīng)過幾次火災燒毀與重建,現(xiàn)存建筑是民國十四年(公元)修建的。大家先請看這石柱:上下端略細,中部較粗,呈梭子狀,學名梭柱,據(jù)考證為唐朝的石柱風格,年代已十分久遠了。石柱上還懸掛有一木制對聯(lián)“此地方稱佛國,滿街都是圣人”。這是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所寫的。它是泉州這個具有濃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風貌的真實寫照。分坐在天王殿兩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規(guī)制所配置的密跡金剛與梵王。它們怒目挺胸,狀極威嚴,與一般寺廟所雕塑的四大金剛有較大差別,有人謔稱它們?yōu)?ldquo;哼哈二將”。

  直貢梯寺位于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墨竹工卡縣門巴鄉(xiāng),直貢梯寺在西藏地方政治史的宗教史上曾經(jīng)有非常輝煌的地位,是連接藏北草原與拉薩平原的黃金古道,是一座藏傳佛教直貢噶舉派寺院,也是直貢噶舉派的主寺直貢梯寺,全稱為“直貢梯密嚴剎土菩提洲園”,是藏傳佛教直貢噶舉派的庭祖。

開元寺導游詞 篇6

  蜚聲海內(nèi)外的泉州開元寺,位于泉州市區(qū)的西街,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寺址原為州民黃守恭家桑園,相傳桑樹曾開白蓮花,故獻園與僧匡護建寺,朝廷賜額“蓮花寺”。長壽元年(692)改名“興教寺”,神龍元年(705)又更名“龍興寺”。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詔天下諸州各建一寺,以紀年為名,遂改稱“開元寺”。大中元年至六年(847—852)間,華嚴宗僧行標曾駐錫此寺。大中二年(848),天臺宗僧令言于開元寺西創(chuàng)支院“西羅漢院”。五代閩國時,泉州刺史王審邽、王延彬父子篤信佛教,于開元寺西北創(chuàng)支院。

  當時佛教各宗派十分活躍,如唯識宗僧道昭居羅漢閣治唯識學,律師知琀為支院泗洲律院開山,禪宗青原系義存禪師再傳弟子、道溥禪師的弟子清豁居支院上方院。至宋初開元寺共有120個支院,但不相統(tǒng)屬。宋代,各宗派仍共存于開元寺。如熙寧年間(1068—1077),云門宗有評禪師主支院棲隱禪院;元豐年間(1078—1085),本州資壽院云門宗捷禪師法嗣可遵禪師主尊勝院;建炎年間(1127—1130),敦照律師居支院觀主院,并按《南山戒壇圖經(jīng)》建甘露戒壇;淳熙年間(1174—1189),凈土宗僧了性及其徒守凈創(chuàng)支院極樂院。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泉州僧錄劉鑒義向福建行省平章伯顏申請,經(jīng)朝廷準許并為一寺,賜額“大開元萬壽禪寺”。次年,由臨濟宗楊歧派雪峰可湘禪師之徒妙恩任住持。

  其后40年中,禪風遠播,衲子競集,寺僧達千人之多,是泉州開元寺最鼎盛的時期。元末社會動蕩,寺亦隨之衰微。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朝廷命曹洞宗名僧正映為住持,重建甘露戒壇,一度中興。正映之后寺又趨荒落。成化、弘治間(1465—1505),僧眾流散四方,火藥匠占據(jù)戒壇。萬歷初年(1573—1575)僧舍成為民居,戒壇、法堂淪為匠人之宅。二十二年(1594)檀越黃文炳稟于地方官,驅(qū)走匠人,恢復戒壇。崇禎八年(1635),曹洞宗中興名僧元賢來寺開法,四眾云集。崇禎十年(1637),總兵鄭芝龍倡修大雄寶殿,全部換以石柱,開元寺開始復蘇。民國時期,圓瑛、轉(zhuǎn)物和轉(zhuǎn)道三法師發(fā)愿重興,遂向海內(nèi)外勸募重修,當時轉(zhuǎn)道慷慨出缽資數(shù)萬元以為開辦費用。圓瑛與轉(zhuǎn)物于9月進寺。圓瑛主持開元寺后,通過黃守恭后裔黃孫哲、黃祝堂向黃仲訓、黃奕注和黃秀烺等先生勸募,他們分別負責修建法堂、東塔、西塔三大工程的費用。修復工程達三年之久,至才陸續(xù)完成。后來寺院的部分又長期被占作軍營,或成為囚禁壯丁的場所。

  抗日戰(zhàn)爭期間,大雄寶殿及藏經(jīng)閣部分建筑又遭日機轟炸,寺內(nèi)文物古跡受到嚴重破壞。目前寺的范圍南北長260米,東西寬300米,占地面積78000平方米。正面和西面環(huán)立白石柵欄,并栽刺桐。寺內(nèi)殿閣基本上屬明代建筑風格。中軸線上的建筑依次為紫云屏、天王殿、拜亭、大雄寶殿、甘露戒壇、藏經(jīng)閣等。天王殿后廊連接著一座卷棚歇山式的四角形拜亭,連著拜亭是一片開闊的花崗石鋪地的平坦石庭院,此即拜庭,面積有2800平方米;庭中八株古榕,虬枝相接。拜庭兩側(cè)還立有10座舍利塔和一座石經(jīng)幢,還有2座建于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的印度窣堵坡式方型石塔。大雄寶殿,一稱紫云大殿,又因間架植立石柱百根(實94根),亦稱百柱殿,面積1400平方米。殿為重檐歇山式,為明末鄭芝龍重建。殿內(nèi)飛梁迭棟,斗拱雕刻飛天樂伎24尊。佛壇正面祀丈八金身五方佛,為福建寺院所僅見。后殿中奉觀世音菩薩,兩側(cè)為十八羅漢。殿前月臺寬大,臺座壁面束腰部分,嵌有72幅獅身人面青石浮雕,還有兩根青石柱,系從明代廢圮的婆羅門教寺廟中移來。

  戒壇是中軸線上第二臺階的建筑。現(xiàn)有建筑為五重檐八角攢頂式,系清康熙五年(1666)仿宋建筑,面積654平方米。壇為圓形,計分五層,壇上的立柱和四面雕梁之上,有24尊木雕的飛天樂伎,但有飄帶,與大雄寶殿的不同。藏經(jīng)閣是寺內(nèi)中軸線上第三臺階的建筑,其前身為法堂,如今所見到的是改建的雙層樓閣,重檐四角、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面積1800平方米。

  閣內(nèi)藏經(jīng)相當豐富,計有4萬多卷,其中著名的有宋版元刊《崇寧萬壽藏》與《毗盧藏》的殘卷,此外還有五代僧義英手寫的《金銀藏》殘片、元代僧如照的血書《妙法蓮華經(jīng)》、明代僧蕅益親筆題識的《梵網(wǎng)經(jīng)》與明刻本《華嚴經(jīng)》等。在寺大殿東西兩側(cè)相距約200米處各有一塔,東塔名鎮(zhèn)國塔,西塔名仁壽塔。這兩座建于宋代的精美石塔均為五層八角仿木結(jié)構(gòu)樓閣建筑,東塔通高48.27米,西塔高44米。兩塔塔身上下還有精湛的石雕,內(nèi)容以佛陀的本生故事為主。開元寺與東西塔已成為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象征之一。寺中軸線兩邊除東西塔外,東側(cè)建筑有檀越祠,原祀黃守恭。準提禪林為東側(cè)第二建筑,俗稱小開元。西側(cè)有功德堂、弘一法師紀念館、水陸寺與桑蓮古跡等。

開元寺導游詞 篇7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了福建省內(nèi)最大的寺廟——泉州開元寺。開元寺占地面積78000平方米。它規(guī)模宏大,構(gòu)筑壯觀,景色優(yōu)美,曾與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開元寺初名“蓮花寺“,后改為“興教寺”、“龍興寺”。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國各州建一座開元寺,遂改現(xiàn)名。

  人們常說“自古名山僧占多”,其實是冤枉了出家人。與世無爭的僧人隱身在高山峻嶺之上,本意是修心養(yǎng)性,卻常成為德高望重的高僧,因而山以僧名,聞名遐邇。而泉州開元寺就座落在平平無奇的鯉城區(qū)西街,與凡世的隔絕只靠山門前這堵象征性的屏障一紫云屏,這無形中縮短了塵世與佛門的距離。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襯,卻多了善男信女的親近,這就是泉州開元寺的獨特之處。

  泉州開元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福建省“十佳”風景區(qū),或許大家想知道,開元寺何以能夠聞名海內(nèi)外呢?那就讓我們一起慢慢領略、細細品味吧。

  跨過山門就到了拜亭。站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東西塔和寬敞明亮的東西兩廊對稱地排列在兩旁,而我們所在的位置就在開元寺的中軸線上。佛教傳入我國巳有一千多年歷史,并在中國落地開花,與中國文化融為一體。開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國古建筑的南面為尊和中軸線為主的特點。

  拜亭前的這個大石庭,是個“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動。每逢農(nóng)歷二十六日,這里人山人海,梵唄聲聲,一派泉南佛國景象。石庭兩邊分列著八棵200至800歲的大榕樹,陰翳蔽日,盤根錯節(jié),增添了開元寺靜寂、莊嚴的氣氛。樹下排列著11座唐、宋、明時期不同形式的古經(jīng)幢、小舍利塔,以及兩只贔屃。庭中還置立著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爐,蓋鈕雕蹲狻猊,爐身周雕幡龍、祥云、蓮瓣、蔓草等紋飾,形制優(yōu)美,雕工精妙。焚帛爐稍后兩側(cè),還有兩座南宋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廂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薩錘太子舍身飼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時留下的痕跡。

  在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就是眼前這座大雄寶殿。因傳說建殿之時有紫云蓋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這塊巨匾寫有“桑蓮法界”四個魏碑風格的大亨,以應桑開白蓮之說。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產(chǎn)絲綢。這片地原是大財主黃守恭的桑樹園,后來捐給匡護大師建寺。關于這件事,有一個很動人的傳說:一天,黃守恭夢見有一個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說等桑樹開白蓮花后就獻地結(jié)緣。幾天后,滿園桑樹果然都開出白蓮花,黃守恭深被無邊佛法所感動,果然把這片桑樹園捐獻出來。其實,黃守恭本為樂善好施之人,桑開白蓮之說乃是人們敬慕佛祖,附會而成,但這一神奇的傳說卻為泉州人民所津津樂道,世代相傳,因而開元寺也得了“桑蓮法界”的美稱。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賜佛像毗盧遮那佛,漢譯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兩旁是五代王審邽修大殿時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是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成就佛,合稱五方佛,也叫五智如來。這五尊大佛金光閃爍,衣紋清晰,神容慈祥,法相莊嚴,雙手分別作說法、施與、接引、禪定等相,工藝精巧,令人嘆絕。五方佛的脅侍有文殊、普賢、阿難、迦葉以及觀音、勢至、韋馱、關羽、梵王、帝釋等諸天菩薩、護法神將共10尊。在大殿后正中供奉著密宗六觀音的首座圣觀音以及善才、龍女和兩翼神態(tài)各異的十八羅漢。開元寺歷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凈土宗、密宗、禪宗等宗派,而大殿卻能保持這種罕見的規(guī)制,這既值得夸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次,有兩排相向的24尊體態(tài)豐腴、紋飾華麗、色彩斑斕,雙翼舒展的天女,梵文“頻伽”(即妙音鳥)。據(jù)佛經(jīng)說:此鳥發(fā)聲微妙,仙音優(yōu)雅,連歌神緊那羅都不及她。他們原是佛的侍者,而能工巧匠們把她們的下半身嵌人柱榫里,翼脅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昂首挺胸,短衣半袒,櫻洛圈脛胚,雙臂伸展,腕著馴鐲,手棒文房四寶,瓜果點心,絲竹管弦,翩翩若仙。他們不但給人以美的藝術(shù)享受,而且用以代替斗拱,依托粗大的珩梁,減少其過大的跨度,極為巧妙地將宗教、藝術(shù)與建筑融合起來,令人稱絕。

  藻井下分五級。壇臺的最上層供奉明代的盧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蓮花臺座有一千葉蓮花瓣,每片蓮葉上各刻一尊6厘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盧舍那四周各層侍立著金剛鉤、金剛索、金剛鈴、金剛鎖四菩薩,還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觀音的及韋馱天將等24尊菩薩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剛塑像為最佳。它們怒目結(jié)發(fā),赤足袒胸,顯得無比威嚴。環(huán)繞壇座的束腰處還有護三皈、護五戒的各種神王牌64個。戒壇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這種神秘肅穆的氛圍,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諸念俱滅,一心皈依。據(jù)說這種戒壇在全國已寥若晨星了。常言道物以稀為貴,大家也算有眼福了。

  在中軸線的兩邊,還有一些建筑群:東有由迦藍祠改建的檀樾祠,紀念施主黃守恭。黃氏四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后裔及海外紫云家族無不以此為榮。有俗稱“小開元寺”的準提禪林,原供奉天臺宗的準提菩薩;西有尊勝院,現(xiàn)已開辟一部分為弘一法師紀念館,有水陸禪寺,以供寺僧棲息。

  聳立在拜庭兩側(cè)廣場中,相距約200米的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結(jié)構(gòu)石塔就是泉州東西塔,它是開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偉、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鏤的精美而揚譽海宇,吸引著自宋至今的無數(shù)中外學者和游人前來游覽、觀瞻、揣摩和研究。

  泉州開元寺石塔是我國古代石構(gòu)建筑瑰寶。從石塔的建筑規(guī)模、形制和技藝等方面來看,都可以說得上精妙絕倫。它充分體現(xiàn)了宋代勞動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偉大的創(chuàng)造性。它不但在中國石塔中堪稱佼佼者,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它既是中世紀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時期社會空前繁榮的象征,也是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標志。現(xiàn)在,東西塔影雕作品已成為我市最高層領導人饋贈佳賓的珍貴禮品。因此可以說,東西塔已成為泉州的象征。既是泉州人民的驕傲,也是海外僑胞和寶島同胞所憧憬的鄉(xiāng)影。即使是沒有到過泉州的人也常在說:做人要“站著像東西塔,躺著像洛陽橋”,可見東西塔在他們心目中的份量。

  大凡名剎,必有名僧。歷元寺僧人,或以佛學著作稱勝,或以詩詞文章聞名,或弘道揚名,或入世獻身,代有高僧:唐山祖匡護大師,五代唯識大師,律宗釋弘則,凈土宗釋楚勤,南禪釋文展,橋成造化的釋義波,禪宗第一住持釋妙恩,溫陵禪師釋戒環(huán),藹益大師釋智旭,“為文似柳、為詩似陶“的釋大圭,更有“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集佛學、書法、金石、音樂、繪畫、詩文于一身的現(xiàn)代律宗高僧弘一法師。

  開元寺的得道高僧,也有不少出國弘法。如清朝順治年間的木庵禪師,漂洋過海,揚名東瀛,成為日本黃檗宗的第二世傳人;新中國成立后的轉(zhuǎn)逢老和尚,足跡遍及印尼、尼泊爾、緬甸、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現(xiàn)任住待道元法師也曾應邀前往巴西弘法,禪風遠播。

  “佛國名傳久,桑蓮獨擅聲”,泉州開元寺以其悠久的歷史,神奇的傳說,獨特的規(guī)制,巧妙的建筑、珍貴的文物、優(yōu)美的藝術(shù)和卓越的聲譽,正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僧民信眾和十方游客前來禮朝膜拜,旅游觀光。

  女士們,先生們,參觀完泉州開元寺,您是否有不虛此行的感覺呢?您是否對泉州這個宗教歷史博物館有更深的了解呢?但愿主城泉州豐富的人文景觀與美麗的自然風光能在您心中留下美好的回憶。

開元寺導游詞 篇8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賜佛像毗盧遮那佛,漢譯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的神抵。其兩旁是五代王審邽修大殿時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是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成就佛,合稱五方佛,也叫五智如來。這五尊大佛金光閃爍,衣紋清晰,神容慈祥,法相莊嚴,雙手分別作說法、施與、接引、禪定等相,工藝精巧,令人嘆絕。五方佛的脅侍有文殊、普賢、阿難、迦葉以及觀音、勢至、韋馱、關羽、梵王、帝釋等諸天菩薩、護法神將共10尊。在大殿后正中供奉著密宗六觀音的首座圣觀音以及善才、龍女和兩翼神態(tài)各異的十八羅漢。開元寺歷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凈土宗、密宗、禪宗等宗派,而大殿卻能保持這種罕見的規(guī)制,這既值得夸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大雄寶殿還有一個“百柱殿”的雅稱。全殿原計劃設立柱子一百根,后來因為需要放置佛像和騰出給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長了珩梁,減少了立柱,成為86根柱子的“百柱殿”。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右參政、按察使曾櫻與總兵鄭芝龍重修開元寺紫云大殿時,將其中木柱全部換成石柱。百柱殿的柱子形式豐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時期的海棠花式柱、圓柱、方柱。楞梭柱、蟠龍柱等。尤其是殿后廊檐間那對16角形輝綠巖石柱,雕刻著古代印度和錫蘭流傳的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圖案24幅,引起中外學者的極大興趣。它與殿前月臺須彌座束腰處的72幅輝綠巖獅身人面像和獅子浮雕,同為修殿時從已毀的元代主印教寺移來的。它們是宋元時期泉州海外交通繁榮發(fā)達,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歷史見證。

  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次,有兩排相向的24尊體態(tài)豐腴、紋飾華麗、色彩斑斕,雙翼舒展的天女,梵文“頻伽”(即妙音鳥)。據(jù)佛經(jīng)說:此鳥發(fā)聲微妙,仙音優(yōu)雅,連歌神緊那羅都不及她。他們原是佛的侍者,而能工巧匠們把她們的下半身嵌人柱榫里,翼脅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昂首挺胸,短衣半袒,櫻洛圈脛胚,雙臂伸展,腕著馴鐲,手棒文房四寶,瓜果點心,絲竹管弦,翩翩若仙。他們不但給人以美的藝術(shù)享受,而且用以代替斗拱,依托粗大的珩梁,減少其過大的跨度,極為巧妙地將宗教、藝術(shù)與建筑融合起來,令人稱絕。

開元寺導游詞 篇9

  今天,天氣晴朗,陽光明媚,媽媽帶我和姐姐到潮州開元寺玩,我們一進大門就看見大門兩邊立著兩尊大佛像,它們挺直著身子,眼睛睜得大大的好像在看著我們,接著我們來到了買票處,買了票就進了大門,在我們的正前方有一座大雄寶殿,寶殿上面是金黃色的琉璃瓦,房頂是翹脊的,兩個屋角雕有一條栩栩如生的龍,靠近中間一點還有兩條龍,守護著一座小塔。進入開元寺大殿里面,有好多座金黃色閃閃發(fā)光的佛像,我看見有好多人燃著香在朝拜,我很好奇,跟姐姐跑過去也拿了三根香點燃,然后對著佛主許了愿。

  大雄寶殿的前面往右邊走是東塔,往左邊走是西塔,旁邊有各種各樣,又高又大的樹,有榕樹、桂樹、菩提樹、還有很多我們不知道名字的樹,地面上還有一群可愛的小鴿子,有人在給它們喂食,小鴿子們高興極!接著我們來到了塔底,看見東西塔都是用石頭徹成的.,一共有六個面。

  然后我們又來到了假山上,爬了一會兒山,看見山下有一個小湖,湖里有許多小魚和小烏龜在快活的游著,有的烏龜在曬太陽,有的在水中嬉戲,真好看啊!我真想跳下去捉幾只,可是又不行,唉!

  時間已經(jīng)晚了,我們只好依依不舍的離開了開元寺。

開元寺導游詞 篇10

  以前曾聽爸爸說: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圣人。是一個名人題在開元寺的一首詩。一個陽光燦爛的下午,我和爸爸來到了中外聞名的泉州開元寺。開元寺山門對面有一堵高大照墻,上面有泉州古代書法家書寫的紫云閣三個大字,字體秀氣端莊。迎著開元寺山門,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天王殿,只見天王殿的屋頂?shù)衿鲋S多五色瓷片,圖案有許多動物花卉,工藝精美,色澤鮮艷。屋脊中央有一座小巧玲瓏的小寶塔,寶塔兩旁有兩條五彩繽紛騰空而起的小龍,爸爸說這叫雙龍護塔。

  走過天王殿,就是有三個籃球場大小的拜庭,拜庭中央有一座兩個小孩高的大香爐,拜庭兩旁各有五棵高入云宵樹葉繁茂的大榕樹,榕樹旁有一排一人高的小石塔,拜庭的左側(cè)伏著一只巨大的大石龜,東西兩條長廊圍護著拜庭。拜庭的正前方是座石砌的長方形大平臺。走上臺階,人們都在這里燒香祭神,聽說這叫月臺。過了月臺,走進金碧輝煌的大雄寶殿,就可以看見五尊七八米高迎面而立的金色大佛,稱為五方佛,分別代表東西南北中。旁邊有幾尊較小的佛像,兩側(cè)還有兩尊色彩斑瀾的天兵天將。大雄寶殿又叫做百柱殿,柱子很粗,每根柱子要兩人合抱才抱得來。抬頭一望,屋頂上有許許多多舒展雙翅伸出雙臂,木刻的天女,它們色彩繽紛、千姿百態(tài),并巧妙地把石柱和木梁連接起來。

開元寺導游詞 篇11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了福建省內(nèi)最大的寺廟——泉州開元寺。開元寺占地面積78000 平方米。它規(guī)模宏大,構(gòu)筑壯觀,景色優(yōu)美,曾與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開元寺初名“蓮花寺“,后改為“興教寺”、“龍興寺”。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國各州建一座開元寺,遂改現(xiàn)名。

  人們常說“自古名山僧占多”,其實是冤枉了出家人。與世無爭的僧人隱身在高山峻嶺之上,本意是修心養(yǎng)性,卻常成為德高望重的高僧,因而山以僧名,聞名遐邇。而泉州開元寺就座落在平平無奇的鯉城區(qū)西街,與凡世的隔絕只靠山門前這堵象征性的屏障一紫云屏,這無形中縮短了塵世與佛門的距離。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襯,卻多了善男信女的親近,這就是泉州開元寺的獨特之處。

  泉州開元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福建省“十佳”風景區(qū),或許大家想知道,開元寺何以能夠聞名海內(nèi)外呢?那就讓我們一起慢慢領略、細細品味吧。

  眼前這座別致的建筑就是開元寺的山門,也叫天王殿。它建于唐武則天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前后已經(jīng)過幾次火災燒毀與重建,現(xiàn)存建筑是民國十四年(公元)修建的。大家先請看這石柱:上下端略細,中部較粗,呈梭子狀,學名梭柱,據(jù)考證為唐朝的石柱風格,年代已十分久遠了。石柱上還懸掛有一木制對聯(lián)“此地方稱佛國,滿街都是圣人”。這是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所寫的。它是泉州這個具有濃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風貌的真實寫照。分坐在天王殿兩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規(guī)制所配置的密跡金剛與梵王。它們怒目挺胸,狀極威嚴,與一般寺廟所雕塑的四大金剛有較大差別,有人謔稱它們?yōu)?ldquo;哼哈二將”。

  跨過山門就到了拜亭。站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東西塔和寬敞明亮的東西兩廊對稱地排列在兩旁,而我們所在的位置就在開元寺的中軸線上。佛教傳入我國巳有一千多年歷史,并在中國落地開花,與中國文化融為一體。開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國古建筑的南面為尊和中軸線為主的特點。

  拜亭前的這個大石庭,是個“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動。每逢農(nóng)歷二十六日,這里人山人海,梵唄聲聲,一派泉南佛國景象。石庭兩邊分列著八棵200至800歲的大榕樹,陰翳蔽日,盤根錯節(jié),增添了開元寺靜寂、莊嚴的氣氛。樹下排列著11座唐、宋、明時期不同形式的古經(jīng)幢、小舍利塔,以及兩只贔屃。庭中還置立著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爐,蓋鈕雕蹲狻猊,爐身周雕幡龍、祥云、蓮瓣、蔓草等紋飾,形制優(yōu)美,雕工精妙。焚帛爐稍后兩側(cè),還有兩座南宋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廂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薩錘太子舍身飼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時留下的痕跡。

  在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就是眼前這座大雄寶殿。因傳說建殿之時有紫云蓋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這塊巨匾寫有“桑蓮法界”四個魏碑風格的大亨,以應桑開白蓮之說。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產(chǎn)絲綢。這片地原是大財主黃守恭的桑樹園,后來捐給匡護大師建寺。關于這件事,有一個很動人的傳說:一天,黃守恭夢見有一個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說等桑樹開白蓮花后就獻地結(jié)緣。幾天后,滿園桑樹果然都開出白蓮花,黃守恭深被無邊佛法所感動,果然把這片桑樹園捐獻出來。其實,黃守恭本為樂善好施之人,桑開白蓮之說乃是人們敬慕佛祖,附會而成,但這一神奇的傳說卻為泉州人民所津津樂道,世代相傳,因而開元寺也得了“桑蓮法界”的美稱。

  大雄寶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先后經(jīng)過唐、南宋、元、明幾次受災與重建,現(xiàn)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遺物。大殿通高20米,面寬九間,進深六間,面積達1387.75平方米,大殿出拱深遠,外觀雄渾,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壯觀的建筑風格。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賜佛像毗盧遮那佛,漢譯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兩旁是五代王審邽修大殿時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是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成就佛,合稱五方佛,也叫五智如來。這五尊大佛金光閃爍,衣紋清晰,神容慈祥,法相莊嚴,雙手分別作說法、施與、接引、禪定等相,工藝精巧,令人嘆絕。五方佛的脅侍有文殊、普賢、阿難、迦葉以及觀音、勢至、韋馱、關羽、梵王、帝釋等諸天菩薩、護法神將共10尊。在大殿后正中供奉著密宗六觀音的首座圣觀音以及善才、龍女和兩翼神態(tài)各異的十八羅漢。開元寺歷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凈土宗、密宗、禪宗等宗派,而大殿卻能保持這種罕見的規(guī)制,這既值得夸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大雄寶殿還有一個“百柱殿”的雅稱。全殿原計劃設立柱子一百根,后來因為需要放置佛像和騰出給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長了珩梁,減少了立柱,成為86根柱子的“百柱殿”。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右參政、按察使曾櫻與總兵鄭芝龍重修開元寺紫云大殿時,將其中木柱全部換成石柱。百柱殿的柱子形式豐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時期的海棠花式柱、圓柱、方柱。楞梭柱、蟠龍柱等。尤其是殿后廊檐間那對16角形輝綠巖石柱,雕刻著古代印度和錫蘭流傳的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圖案24幅,引起中外學者的極大興趣。它與殿前月臺須彌座束腰處的72幅輝綠巖獅身人面像和獅子浮雕,同為修殿時從已毀的元代主印教寺移來的。它們是宋元時期泉州海外交通繁榮發(fā)達,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歷史見證。

  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次,有兩排相向的24尊體態(tài)豐腴、紋飾華麗、色彩斑斕,雙翼舒展的天女,梵文“頻伽”(即妙音鳥)。據(jù)佛經(jīng)說:此鳥發(fā)聲微妙,仙音優(yōu)雅,連歌神緊那羅都不及她。他們原是佛的侍者,而能工巧匠們把她們的下半身嵌人柱榫里,翼脅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昂首挺胸,短衣半袒,櫻洛圈脛胚,雙臂伸展,腕著馴鐲,手棒文房四寶,瓜果點心,絲竹管弦,翩翩若仙。他們不但給人以美的藝術(shù)享受,而且用以代替斗拱,依托粗大的珩梁,減少其過大的跨度,極為巧妙地將宗教、藝術(shù)與建筑融合起來,令人稱絕。

  百柱殿的后側(cè)西邊,是據(jù)說開過白蓮花的千年老桑樹,即“桑蓬古跡”。看到它老態(tài)龍鐘的樣子,大家都相信它已有一千多歲高齡了,對其是否開過白蓮花大多不去追究了。不過,在老桑樹下,立有一塊古老的石碑,言之鑿鑿,似乎確有其事。在一次雷雨中,老桑樹被雷電一劈為三,其中一技墜落在地上,于是僧人們將其用一塊花崗巖托起,并鐫一對聯(lián)“此對生蓮垂拱二年,支令勿壞以全其天“,老桑樹果然奇跡般地活了下來,而且枝繁葉茂,青春煥發(fā)。前幾年,大風將樹于從托石上吹落地,末等人們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樹同根”的老桑樹猶如一朵盛開的花朵,向著北、東、南三個方向延伸開去,一年四季,郁郁青青。

  大殿后面的甘露戒壇,建在中軸線的第二臺階上。據(jù)說唐朝時候,此地常降甘露,一個叫行昭的和尚于是在這里挖了一口甘露井。北來天津三年(公元 1020xx年)在井上建壇,遂稱甘露戒壇。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0xx年)敦炤和尚認為戒壇不符合規(guī)范,又按《南山圖經(jīng)》改建為五級,其間高低寬窄都有嚴格的限制。后經(jīng)元、明多次重修,現(xiàn)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攢尖式結(jié)構(gòu)。壇頂正中藻井采用如意斗拱,交疊上收,如蜘蛛結(jié)網(wǎng),似回紋織錦,結(jié)構(gòu)復雜而精巧。壇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鋪作間24尊“飛天樂伎”,身系五彩飄帶,手持琵琶、二弦、洞蕭、響板,輕歌曼舞,翩翩若飛。它們與百柱殿的頻伽一樣,既是建筑藝術(shù)的瑰寶,也是研究南音與南戲十分寶貴的形象資料。

  藻井下分五級。壇臺的最上層供奉明代的盧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蓮花臺座有一千葉蓮花瓣,每片蓮葉上各刻一尊6厘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盧舍那四周各層侍立著金剛鉤、金剛索、金剛鈴、金剛鎖四菩薩,還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觀音的及韋馱天將等24尊菩薩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剛塑像為最佳。它們怒目結(jié)發(fā),赤足袒胸,顯得無比威嚴。環(huán)繞壇座的束腰處還有護三皈、護五戒的各種神王牌64個。戒壇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這種神秘肅穆的氛圍,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諸念俱滅,一心皈依。據(jù)說這種戒壇在全國已寥若晨星了。常言道物以稀為貴,大家也算有眼福了。

  戒壇之后,就是有“百寶樓”之稱的藏經(jīng)閣。這里原來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僧錄劉鑒義建造的。元、明時期已經(jīng)過多次重修,至民國十四年(公元)圓瑛和尚改建為水泥仿木結(jié)構(gòu)的二層樓閣。樓下現(xiàn)為寺僧念經(jīng)禮佛處,上層收藏各種版本經(jīng)書3700多卷。五代時的開閩王王審知身居王位,獨霸閩疆,純屬機緣偶然,因此他當了閩王后,就與佛結(jié)緣,起大信心,立大誓愿,皈心受持,以求心理平衡。他先后舍錢百萬緡造大殿等建筑,并搜集一萬兩黃金白銀,研細為泥,請開元寺義英法師寫了兩部金銀《大藏經(jīng)》,現(xiàn)二樓還保存有殘頁。另外還有元朝如照法師刺血寫成的《法華經(jīng)》以及泰米爾文的貝葉經(jīng)。它們是我國珍貴的佛學典籍。除此之外,藏經(jīng)閣還保存有從盛唐至民國的歷代文物。其中各代玉、銅、瓷、木質(zhì)的大小佛像、菩薩、羅漢、天王、神將等 32尊。明代大書法家張瑞圖及現(xiàn)代高僧弘一法師等名家的字跡和木板楹聯(lián)也珍藏在這里。一樓大廳里還收藏有12口南宋以來的方鐘,其中特別有價值的是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鹿港郊公置”的鐵鐘,鐘上鑄有與泉州通商的鹿港郊46家商號的銘文,是研究中國臺灣與泉州經(jīng)濟史的很有價值的資料。

  在中軸線的兩邊,還有一些建筑群:東有由迦藍祠改建的檀樾祠,紀念施主黃守恭。黃氏四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后裔及海外紫云家族無不以此為榮。有俗稱“小開元寺”的準提禪林,原供奉天臺宗的準提菩薩;西有尊勝院,現(xiàn)已開辟一部分為弘一法師紀念館,有水陸禪寺,以供寺僧棲息。

  聳立在拜庭兩側(cè)廣場中,相距約200米的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結(jié)構(gòu)石塔就是泉州東西塔,它是開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偉、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鏤的精美而揚譽海宇,吸引著自宋至今的無數(shù)中外學者和游人前來游覽、觀瞻、揣摩和研究。

  東塔名“鎮(zhèn)國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禪師建成五層木塔。前后經(jīng)過幾次毀壞與重修,易木為磚。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師才易磚為石,后由法權(quán)法師,天錫法師繼造,前后經(jīng)十年才完工。東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內(nèi)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塔為框架式的結(jié)構(gòu)。正中的塔心柱直貫于各層,是全塔的支撐。各層塔心柱上的八個轉(zhuǎn)角處均架有石梁,搭連于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頂柱的護斗出華拱層層托出,縮小石梁跨度。石梁與粱托如同斧鑿,榫眼接合,使塔心與塔壁的應力連結(jié)相依形成一體,大大加強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崗巖,以縱橫交錯的方法疊砌,計算精確,筑工縝密。穩(wěn)固的基礎,配置著符合力學原理的堅實塔心,使這座重達一萬多噸的建筑物雖經(jīng)歷700多年風霜雨露而巍然不動。公元1620xx年的八級地震,也無法動搖動它的根基。石塔不但堅固無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彎弧狀向外伸展,檐角高翹,使塔身有凌空欲飛的態(tài)勢,顯得輕盈。每一層各設四個門和四個龕,逐層互換。這樣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動和美觀。每層塔檐角各系銅鐸一枚,微風吹動之時,鐸1聲叮咚,悅耳怡人。塔頂有八條大鐵鏈,連結(jié)八個翹角與剎頂,顯得氣勢磅礴,紫氣飄搖。每一層塔壁上還刻有十六幅浮雕,分別刻有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和佛乘,共計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刀工細膩,線條流暢,巧奪天工。東塔已于1997年人選全國四大名塔郵票,可稱得上:石塔之王。

  西塔名仁壽塔。五代梁貞明三年(公元920xx年)王審知由福州泛海運木來泉州建此塔,初名“無量壽塔”。北來政和四年(公元1120xx年)奏請賜名 “仁壽塔”,前后經(jīng)毀壞與重修多次,易木為磚,至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 1237年)由自證法師易磚為石,先于東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東塔,其規(guī)模與東塔幾乎完全相同。唯男性有須觀音及猴行者浮雕引起游客與學者的廣泛興趣。

  泉州開元寺石塔是我國古代石構(gòu)建筑瑰寶。從石塔的建筑規(guī)模、形制和技藝等方面來看,都可以說得上精妙絕倫。它充分體現(xiàn)了宋代勞動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偉大的創(chuàng)造性。它不但在中國石塔中堪稱佼佼者,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它既是中世紀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時期社會空前繁榮的象征,也是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標志。現(xiàn)在,東西塔影雕作品已成為我市最高層領導人饋贈佳賓的珍貴禮品。因此可以說,東西塔已成為泉州的象征。既是泉州人民的驕傲,也是海外僑胞和臺灣同胞所憧憬的鄉(xiāng)影。即使是沒有到過泉州的人也常在說:做人要“站著像東西塔,躺著像洛陽橋”,可見東西塔在他們心目中的份量。

  大凡名剎,必有名僧。歷代開元寺僧人,或以佛學著作稱勝,或以詩詞文章聞名,或弘道揚名,或入世獻身,代有高僧:唐代開山祖匡護大師,五代唯識大師,律宗釋弘則,凈土宗釋楚勤,南禪釋文展,橋成造化的釋義波,禪宗第一住持釋妙恩,溫陵禪師釋戒環(huán),藹益大師釋智旭,“為文似柳、為詩似陶“的釋大圭,更有“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集佛學、書法、金石、音樂、繪畫、詩文于一身的現(xiàn)代律宗高僧弘一法師。

  開元寺的得道高僧,也有不少出國弘法。如清朝順治年間的木庵禪師,漂洋過海,揚名東瀛,成為日本黃檗宗的第二世傳人;新中國成立后的轉(zhuǎn)逢老和尚,足跡遍及印尼、尼泊爾、緬甸、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現(xiàn)任住待道元法師也曾應邀前往巴西弘法,禪風遠播。

  “佛國名傳久,桑蓮獨擅聲”,泉州開元寺以其悠久的歷史,神奇的傳說,獨特的規(guī)制,巧妙的建筑、珍貴的文物、優(yōu)美的藝術(shù)和卓越的聲譽,正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僧民信眾和十方游客前來禮朝膜拜,旅游觀光。

  女士們,先生們,參觀完泉州開元寺,您是否有不虛此行的感覺呢?您是否對泉州這個宗教歷史博物館有更深的了解呢?但愿主城泉州豐富的人文景觀與美麗的自然風光能在您心中留下美好的回憶。

開元寺導游詞 篇12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了福建省內(nèi)最大的寺廟——泉州開元寺。開元寺占地面積78000平方米。它規(guī)模宏大,構(gòu)筑壯觀,景色優(yōu)美,曾與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開元寺初名“蓮花寺“,后改為“興教寺”、“龍興寺”。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國各州建一座開元寺,遂改現(xiàn)名。

  人們常說“自古名山僧占多”,其實是冤枉了出家人。與世無爭的僧人隱身在高山峻嶺之上,本意是修心養(yǎng)性,卻常成為德高望重的高僧,因而山以僧名,聞名遐邇。而泉州開元寺就座落在平平無奇的鯉城區(qū)西街,與凡世的隔絕只靠山門前這堵象征性的屏障一紫云屏,這無形中縮短了塵世與佛門的距離。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襯,卻多了善男信女的親近,這就是泉州開元寺的獨特之處。

  泉州開元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福建省“十佳”風景區(qū),或許大家想知道,開元寺何以能夠聞名海內(nèi)外呢?那就讓我們一起慢慢領略、細細品味吧。

  跨過山門就到了拜亭。站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東西塔和寬敞明亮的東西兩廊對稱地排列在兩旁,而我們所在的位置就在開元寺的中軸線上。佛教傳入我國巳有一千多年歷史,并在中國落地開花,與中國文化融為一體。開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國古建筑的南面為尊和中軸線為主的特點。

  拜亭前的這個大石庭,是個“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動。每逢農(nóng)歷二十六日,這里人山人海,梵唄聲聲,一派泉南佛國景象。石庭兩邊分列著八棵200至800歲的大榕樹,陰翳蔽日,盤根錯節(jié),增添了開元寺靜寂、莊嚴的氣氛。樹下排列著11座唐、宋、明時期不同形式的古經(jīng)幢、小舍利塔,以及兩只贔屃。庭中還置立著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爐,蓋鈕雕蹲狻猊,爐身周雕幡龍、祥云、蓮瓣、蔓草等紋飾,形制優(yōu)美,雕工精妙。焚帛爐稍后兩側(cè),還有兩座南宋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廂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薩錘太子舍身飼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時留下的痕跡。

  在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就是眼前這座大雄寶殿。因傳說建殿之時有紫云蓋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這塊巨匾寫有“桑蓮法界”四個魏碑風格的大亨,以應桑開白蓮之說。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產(chǎn)絲綢。這片地原是大財主黃守恭的桑樹園,后來捐給匡護大師建寺。關于這件事,有一個很動人的傳說:一天,黃守恭夢見有一個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說等桑樹開白蓮花后就獻地結(jié)緣。幾天后,滿園桑樹果然都開出白蓮花,黃守恭深被無邊佛法所感動,果然把這片桑樹園捐獻出來。其實,黃守恭本為樂善好施之人,桑開白蓮之說乃是人們敬慕佛祖,附會而成,但這一神奇的傳說卻為泉州人民所津津樂道,世代相傳,因而開元寺也得了“桑蓮法界”的美稱。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賜佛像毗盧遮那佛,漢譯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兩旁是五代王審邽修大殿時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是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成就佛,合稱五方佛,也叫五智如來。這五尊大佛金光閃爍,衣紋清晰,神容慈祥,法相莊嚴,雙手分別作說法、施與、接引、禪定等相,工藝精巧,令人嘆絕。五方佛的脅侍有文殊、普賢、阿難、迦葉以及觀音、勢至、韋馱、關羽、梵王、帝釋等諸天菩薩、護法神將共10尊。在大殿后正中供奉著密宗六觀音的首座圣觀音以及善才、龍女和兩翼神態(tài)各異的十八羅漢。開元寺歷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凈土宗、密宗、禪宗等宗派,而大殿卻能保持這種罕見的規(guī)制,這既值得夸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次,有兩排相向的24尊體態(tài)豐腴、紋飾華麗、色彩斑斕,雙翼舒展的天女,梵文“頻伽”(即妙音鳥)。據(jù)佛經(jīng)說:此鳥發(fā)聲微妙,仙音優(yōu)雅,連歌神緊那羅都不及她。他們原是佛的侍者,而能工巧匠們把她們的下半身嵌人柱榫里,翼脅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昂首挺胸,短衣半袒,櫻洛圈脛胚,雙臂伸展,腕著馴鐲,手棒文房四寶,瓜果點心,絲竹管弦,翩翩若仙。他們不但給人以美的藝術(shù)享受,而且用以代替斗拱,依托粗大的珩梁,減少其過大的跨度,極為巧妙地將宗教、藝術(shù)與建筑融合起來,令人稱絕。

  藻井下分五級。壇臺的最上層供奉明代的盧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蓮花臺座有一千葉蓮花瓣,每片蓮葉上各刻一尊6厘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盧舍那四周各層侍立著金剛鉤、金剛索、金剛鈴、金剛鎖四菩薩,還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觀音的及韋馱天將等24尊菩薩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剛塑像為最佳。它們怒目結(jié)發(fā),赤足袒胸,顯得無比威嚴。環(huán)繞壇座的束腰處還有護三皈、護五戒的各種神王牌64個。戒壇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這種神秘肅穆的氛圍,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諸念俱滅,一心皈依。據(jù)說這種戒壇在全國已寥若晨星了。常言道物以稀為貴,大家也算有眼福了。

  在中軸線的兩邊,還有一些建筑群:東有由迦藍祠改建的檀樾祠,紀念施主黃守恭。黃氏四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后裔及海外紫云家族無不以此為榮。有俗稱“小開元寺”的準提禪林,原供奉天臺宗的準提菩薩;西有尊勝院,現(xiàn)已開辟一部分為弘一法師紀念館,有水陸禪寺,以供寺僧棲息。

  聳立在拜庭兩側(cè)廣場中,相距約200米的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結(jié)構(gòu)石塔就是泉州東西塔,它是開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偉、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鏤的精美而揚譽海宇,吸引著自宋至今的無數(shù)中外學者和游人前來游覽、觀瞻、揣摩和研究。

  泉州開元寺石塔是我國古代石構(gòu)建筑瑰寶。從石塔的建筑規(guī)模、形制和技藝等方面來看,都可以說得上精妙絕倫。它充分體現(xiàn)了宋代勞動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偉大的創(chuàng)造性。它不但在中國石塔中堪稱佼佼者,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它既是中世紀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時期社會空前繁榮的象征,也是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標志。現(xiàn)在,東西塔影雕作品已成為我市最高層領導人饋贈佳賓的珍貴禮品。因此可以說,東西塔已成為泉州的象征。既是泉州人民的驕傲,也是海外僑胞和臺灣同胞所憧憬的鄉(xiāng)影。即使是沒有到過泉州的人也常在說:做人要“站著像東西塔,躺著像洛陽橋”,可見東西塔在他們心目中的份量。

  大凡名剎,必有名僧。歷代開元寺僧人,或以佛學著作稱勝,或以詩詞文章聞名,或弘道揚名,或入世獻身,代有高僧:唐代開山祖匡護大師,五代唯識大師,律宗釋弘則,凈土宗釋楚勤,南禪釋文展,橋成造化的釋義波,禪宗第一住持釋妙恩,溫陵禪師釋戒環(huán),藹益大師釋智旭,“為文似柳、為詩似陶“的釋大圭,更有“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集佛學、書法、金石、音樂、繪畫、詩文于一身的現(xiàn)代律宗高僧弘一法師。

  開元寺的得道高僧,也有不少出國弘法。如清朝順治年間的木庵禪師,漂洋過海,揚名東瀛,成為日本黃檗宗的第二世傳人;新中國成立后的轉(zhuǎn)逢老和尚,足跡遍及印尼、尼泊爾、緬甸、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現(xiàn)任住待道元法師也曾應邀前往巴西弘法,禪風遠播。

  “佛國名傳久,桑蓮獨擅聲”,泉州開元寺以其悠久的歷史,神奇的傳說,獨特的規(guī)制,巧妙的建筑、珍貴的文物、優(yōu)美的藝術(shù)和卓越的聲譽,正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僧民信眾和十方游客前來禮朝膜拜,旅游觀光。

  女士們,先生們,參觀完泉州開元寺,您是否有不虛此行的感覺呢?您是否對泉州這個宗教歷史博物館有更深的了解呢?但愿主城泉州豐富的人文景觀與美麗的自然風光能在您心中留下美好的回憶。

開元寺導游詞 篇13

  正定開元寺俗稱東大寺,位于邢臺市舊城東北隅,東圍城路北段路西。該寺建于唐朝開元年間,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開元寺原占地四十五畝,座北面南,氣勢宏偉。原寺門前有大型影壁一座,影壁上有滾龍團花、系彩色硫璃瓦拼砌而成,飛龍姿態(tài)雄健、造型優(yōu)美,且暴出影壁數(shù)寸,活靈活現(xiàn),頗有欲躍欲飛的神態(tài)。雕塑之細膩逼真,砌工之高超卓絕,均為北方所罕見。跨越雄偉的山門,便是頭殿,即彌勒佛殿。此殿除有造型獨特的偶像外,四壁皆字題剛勁的名人詩詞。相傳是鐘離權(quán)為拜訪該寺主持,有道高僧萬安而作。

  其詩云:“得道高僧不易逢,幾時歸去愿相從,自言佳個連滄海,別是蓬萊第一峰”。另一詩云:“莫厭追歡笑語頻,尋思離亂好傷神,閑來屈指從頭數(shù),見得清平有幾人”。鐘離權(quán)是否有其人無從考查,但借詩抒發(fā)當時人民的心聲卻是事實。

  二殿為毗盧殿,之后為三殿,即釋迦牟尼殿。該殿為硬山式建筑,巍峨壯觀,結(jié)構(gòu)精巧,殿前有四根石柱,門側(cè)東西兩面的四根石柱高達4.5米,柱圍2.5米,柱上皆游龍石雕,數(shù)條游龍石柱蟠蜷。龍體龍首突出石柱之外20至35公分。儼似真龍游躍騰舞,其龍姿之矯健雄壯及巧奪天工之雕刻藝術(shù),除我國孔廟石柱外幾乎無與其匹。如此高超稀有之珍品,在“十年動亂”中幸被工人同志以泥土覆面而得保存至今,否則早被破壞。三殿正門龍柱兩側(cè)均系石雕花,工藝之精巧、細膩令人嘆為觀止。第四殿,是大雄寶殿,(又稱三世佛殿),此殿規(guī)模最大,風格別具,因年久失修,不少地方塌壞,在省、市政府的重視下,現(xiàn)已進行徹底翻修。

  開元寺為歷代名剎,唐開元年間初建時,名聲大噪,為我國北方香火鼎盛之最。五代時天竺(印度)高僧空本在后梁乾化年間(920xx年--920xx年)曾在這里翻譯佛經(jīng),對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貢獻。元世祖忽必烈在邢建元帥府,安撫司等,忽必烈曾數(shù)幸開元寺,故寺建于唐而昌盛于元。明正德年間又重加修繕。據(jù)史料記載,自唐、宋、元和明初,該寺有僧數(shù)千,良田數(shù)頃,游僧、佛徒更是不可勝數(shù)。正如史料所云:“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jīng),撞鐘之聲遠聞十里之外”。堪稱我國北方的佛教中心。

  開元寺內(nèi)有一巨型鐵鐘,高二米七○,下沿圍長七米二,鐘厚半尺,重達三萬多斤,堪稱稀世巨“金”。該鐘鑄成于金大定甲辰歲(1184年),鐘壁有日、月、人、獸、牛、魚等十二種圖案,與黃道十二宮相對應。另有乾、坤、震、巽、坎、離、艮、兌等八卦圖象。含乾坤渾圓之說。鐘壁還鑄有文字數(shù)百,清晰可辨,多記載鑄造、監(jiān)制、資助人姓名或身份籍貫等。該鐘鑄成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雖歷經(jīng)風雨剝蝕,因鑄造技術(shù)高超絕倫,鐵質(zhì)火候純精,所以不但不顯氧化痕跡,并且棕紅色的鐘體四周仍然葷葷發(fā)亮“十年動亂”中曾遭搗砸,但只聞嗡嗡聲,不見鐘破損,由此足見古代我國鑄鐵術(shù)的高超。該鐘原在開元寺三殿前東側(cè)鐘樓內(nèi)的鐵鐘架上,用以作課報時,每當以巨木擊撞時,鐘聲粗獷沉鳴,聲震遠近。信徒僧眾雙手合十,異地同拜,因此成為邢臺一大景,叫做“野寺鐘聲”。現(xiàn)該鐘仍然完好如初存在達活泉公園內(nèi)。

  寺西有唐代的尊勝陀羅尼經(jīng)幢,雕刻精細。今為不多見的浮雕珍品。寺后原有寶塔一座,造型新穎,名曰“圓照塔”,現(xiàn)不存。

  該寺雖歷經(jīng)破壞,但雄姿猶存,特別是名震遐邇的聲望一直銘刻在人們的心目中。1982年被列為省重點保護單位,90年代末期由邢臺市人民政府重修。

開元寺導游詞 篇14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了福建省內(nèi)最大的寺廟——泉州開元寺。開元寺占地面積78000 平方米。它規(guī)模宏大,構(gòu)筑壯觀,景色優(yōu)美,曾與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開元寺初名“蓮花寺“,后改為“興教寺”、“龍興寺”。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國各州建一座開元寺,遂改現(xiàn)名。

  人們常說“自古名山僧占多”,其實是冤枉了出家人。與世無爭的僧人隱身在高山峻嶺之上,本意是修心養(yǎng)性,卻常成為德高望重的高僧,因而山以僧名,聞名遐邇。而泉州開元寺就座落在平平無奇的鯉城區(qū)西街,與凡世的隔絕只靠山門前這堵象征性的屏障一紫云屏,這無形中縮短了塵世與佛門的距離。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襯,卻多了善男信女的親近,這就是泉州開元寺的獨特之處。

  泉州開元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福建省“十佳”風景區(qū),或許大家想知道,開元寺何以能夠聞名海內(nèi)外呢?那就讓我們一起慢慢領略、細細品味吧。

  眼前這座別致的建筑就是開元寺的山門,也叫天王殿。它建于唐武則天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前后已經(jīng)過幾次火災燒毀與重建,現(xiàn)存建筑是民國十四年(公元)修建的。大家先請看這石柱:上下端略細,中部較粗,呈梭子狀,學名梭柱,據(jù)考證為唐朝的石柱風格,年代已十分久遠了。石柱上還懸掛有一木制對聯(lián)“此地方稱佛國,滿街都是圣人”。這是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所寫的。它是泉州這個具有濃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風貌的真實寫照。分坐在天王殿兩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規(guī)制所配置的密跡金剛與梵王。它們怒目挺胸,狀極威嚴,與一般寺廟所雕塑的四大金剛有較大差別,有人謔稱它們?yōu)?ldquo;哼哈二將”。

  跨過山門就到了拜亭。站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東西塔和寬敞明亮的東西兩廊對稱地排列在兩旁,而我們所在的位置就在開元寺的中軸線上。佛教傳入我國巳有一千多年歷史,并在中國落地開花,與中國文化融為一體。開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國古建筑的南面為尊和中軸線為主的特點。

  拜亭前的這個大石庭,是個“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動。每逢農(nóng)歷二十六日,這里人山人海,梵唄聲聲,一派泉南佛國景象。石庭兩邊分列著八棵200至800歲的大榕樹,陰翳蔽日,盤根錯節(jié),增添了開元寺靜寂、莊嚴的氣氛。樹下排列著11座唐、宋、明時期不同形式的古經(jīng)幢、小舍利塔,以及兩只贔屃。庭中還置立著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爐,蓋鈕雕蹲狻猊,爐身周雕幡龍、祥云、蓮瓣、蔓草等紋飾,形制優(yōu)美,雕工精妙。焚帛爐稍后兩側(cè),還有兩座南宋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廂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薩錘太子舍身飼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時留下的痕跡。

  在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就是眼前這座大雄寶殿。因傳說建殿之時有紫云蓋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這塊巨匾寫有“桑蓮法界”四個魏碑風格的大亨,以應桑開白蓮之說。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產(chǎn)絲綢。這片地原是大財主黃守恭的桑樹園,后來捐給匡護大師建寺。關于這件事,有一個很動人的傳說:一天,黃守恭夢見有一個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說等桑樹開白蓮花后就獻地結(jié)緣。幾天后,滿園桑樹果然都開出白蓮花,黃守恭深被無邊佛法所感動,果然把這片桑樹園捐獻出來。其實,黃守恭本為樂善好施之人,桑開白蓮之說乃是人們敬慕佛祖,附會而成,但這一神奇的傳說卻為泉州人民所津津樂道,世代相傳,因而開元寺也得了“桑蓮法界”的美稱。

  大雄寶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先后經(jīng)過唐、南宋、元、明幾次受災與重建,現(xiàn)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遺物。大殿通高20米,面寬九間,進深六間,面積達1387.75平方米,大殿出拱深遠,外觀雄渾,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壯觀的建筑風格。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賜佛像毗盧遮那佛,漢譯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兩旁是五代王審邽修大殿時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是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成就佛,合稱五方佛,也叫五智如來。這五尊大佛金光閃爍,衣紋清晰,神容慈祥,法相莊嚴,雙手分別作說法、施與、接引、禪定等相,工藝精巧,令人嘆絕。五方佛的脅侍有文殊、普賢、阿難、迦葉以及觀音、勢至、韋馱、關羽、梵王、帝釋等諸天菩薩、護法神將共10尊。在大殿后正中供奉著密宗六觀音的首座圣觀音以及善才、龍女和兩翼神態(tài)各異的十八羅漢。開元寺歷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凈土宗、密宗、禪宗等宗派,而大殿卻能保持這種罕見的規(guī)制,這既值得夸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大雄寶殿還有一個“百柱殿”的雅稱。全殿原計劃設立柱子一百根,后來因為需要放置佛像和騰出給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長了珩梁,減少了立柱,成為86根柱子的“百柱殿”。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右參政、按察使曾櫻與總兵鄭芝龍重修開元寺紫云大殿時,將其中木柱全部換成石柱。百柱殿的柱子形式豐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時期的海棠花式柱、圓柱、方柱。楞梭柱、蟠龍柱等。尤其是殿后廊檐間那對16角形輝綠巖石柱,雕刻著古代印度和錫蘭流傳的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圖案24幅,引起中外學者的極大興趣。它與殿前月臺須彌座束腰處的72幅輝綠巖獅身人面像和獅子浮雕,同為修殿時從已毀的元代主印教寺移來的。它們是宋元時期泉州海外交通繁榮發(fā)達,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歷史見證。

  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次,有兩排相向的24尊體態(tài)豐腴、紋飾華麗、色彩斑斕,雙翼舒展的天女,梵文“頻伽”(即妙音鳥)。據(jù)佛經(jīng)說:此鳥發(fā)聲微妙,仙音優(yōu)雅,連歌神緊那羅都不及她。他們原是佛的侍者,而能工巧匠們把她們的下半身嵌人柱榫里,翼脅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昂首挺胸,短衣半袒,櫻洛圈脛胚,雙臂伸展,腕著馴鐲,手棒文房四寶,瓜果點心,絲竹管弦,翩翩若仙。他們不但給人以美的藝術(shù)享受,而且用以代替斗拱,依托粗大的珩梁,減少其過大的跨度,極為巧妙地將宗教、藝術(shù)與建筑融合起來,令人稱絕。

  百柱殿的后側(cè)西邊,是據(jù)說開過白蓮花的千年老桑樹,即“桑蓬古跡”。看到它老態(tài)龍鐘的樣子,大家都相信它已有一千多歲高齡了,對其是否開過白蓮花大多不去追究了。不過,在老桑樹下,立有一塊古老的石碑,言之鑿鑿,似乎確有其事。在一次雷雨中,老桑樹被雷電一劈為三,其中一技墜落在地上,于是僧人們將其用一塊花崗巖托起,并鐫一對聯(lián)“此對生蓮垂拱二年,支令勿壞以全其天“,老桑樹果然奇跡般地活了下來,而且枝繁葉茂,青春煥發(fā)。前幾年,大風將樹于從托石上吹落地,末等人們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樹同根”的老桑樹猶如一朵盛開的花朵,向著北、東、南三個方向延伸開去,一年四季,郁郁青青。

  大殿后面的甘露戒壇,建在中軸線的第二臺階上。據(jù)說唐朝時候,此地常降甘露,一個叫行昭的和尚于是在這里挖了一口甘露井。北來天津三年(公元 1020xx年)在井上建壇,遂稱甘露戒壇。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0xx年)敦炤和尚認為戒壇不符合規(guī)范,又按《南山圖經(jīng)》改建為五級,其間高低寬窄都有嚴格的限制。后經(jīng)元、明多次重修,現(xiàn)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攢尖式結(jié)構(gòu)。壇頂正中藻井采用如意斗拱,交疊上收,如蜘蛛結(jié)網(wǎng),似回紋織錦,結(jié)構(gòu)復雜而精巧。壇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鋪作間24尊“飛天樂伎”,身系五彩飄帶,手持琵琶、二弦、洞蕭、響板,輕歌曼舞,翩翩若飛。它們與百柱殿的頻伽一樣,既是建筑藝術(shù)的瑰寶,也是研究南音與南戲十分寶貴的形象資料。

  藻井下分五級。壇臺的最上層供奉明代的盧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蓮花臺座有一千葉蓮花瓣,每片蓮葉上各刻一尊6厘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盧舍那四周各層侍立著金剛鉤、金剛索、金剛鈴、金剛鎖四菩薩,還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觀音的及韋馱天將等24尊菩薩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剛塑像為最佳。它們怒目結(jié)發(fā),赤足袒胸,顯得無比威嚴。環(huán)繞壇座的束腰處還有護三皈、護五戒的各種神王牌64個。戒壇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這種神秘肅穆的氛圍,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諸念俱滅,一心皈依。據(jù)說這種戒壇在全國已寥若晨星了。常言道物以稀為貴,大家也算有眼福了。

  戒壇之后,就是有“百寶樓”之稱的藏經(jīng)閣。這里原來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僧錄劉鑒義建造的。元、明時期已經(jīng)過多次重修,至民國十四年(公元)圓瑛和尚改建為水泥仿木結(jié)構(gòu)的二層樓閣。樓下現(xiàn)為寺僧念經(jīng)禮佛處,上層收藏各種版本經(jīng)書3700多卷。五代時的開閩王王審知身居王位,獨霸閩疆,純屬機緣偶然,因此他當了閩王后,就與佛結(jié)緣,起大信心,立大誓愿,皈心受持,以求心理平衡。他先后舍錢百萬緡造大殿等建筑,并搜集一萬兩黃金白銀,研細為泥,請開元寺義英法師寫了兩部金銀《大藏經(jīng)》,現(xiàn)二樓還保存有殘頁。另外還有元朝如照法師刺血寫成的《法華經(jīng)》以及泰米爾文的貝葉經(jīng)。它們是我國珍貴的佛學典籍。除此之外,藏經(jīng)閣還保存有從盛唐至民國的歷代文物。其中各代玉、銅、瓷、木質(zhì)的大小佛像、菩薩、羅漢、天王、神將等 32尊。明代大書法家張瑞圖及現(xiàn)代高僧弘一法師等名家的字跡和木板楹聯(lián)也珍藏在這里。一樓大廳里還收藏有12口南宋以來的方鐘,其中特別有價值的是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鹿港郊公置”的鐵鐘,鐘上鑄有與泉州通商的鹿港郊46家商號的銘文,是研究中國臺灣與泉州經(jīng)濟史的很有價值的資料。

  在中軸線的兩邊,還有一些建筑群:東有由迦藍祠改建的檀樾祠,紀念施主黃守恭。黃氏四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后裔及海外紫云家族無不以此為榮。有俗稱“小開元寺”的準提禪林,原供奉天臺宗的準提菩薩;西有尊勝院,現(xiàn)已開辟一部分為弘一法師紀念館,有水陸禪寺,以供寺僧棲息。

  聳立在拜庭兩側(cè)廣場中,相距約200米的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結(jié)構(gòu)石塔就是泉州東西塔,它是開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偉、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鏤的精美而揚譽海宇,吸引著自宋至今的無數(shù)中外學者和游人前來游覽、觀瞻、揣摩和研究。

  東塔名“鎮(zhèn)國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禪師建成五層木塔。前后經(jīng)過幾次毀壞與重修,易木為磚。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師才易磚為石,后由法權(quán)法師,天錫法師繼造,前后經(jīng)十年才完工。東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內(nèi)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塔為框架式的結(jié)構(gòu)。正中的塔心柱直貫于各層,是全塔的支撐。各層塔心柱上的八個轉(zhuǎn)角處均架有石梁,搭連于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頂柱的護斗出華拱層層托出,縮小石梁跨度。石梁與粱托如同斧鑿,榫眼接合,使塔心與塔壁的應力連結(jié)相依形成一體,大大加強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崗巖,以縱橫交錯的方法疊砌,計算精確,筑工縝密。穩(wěn)固的基礎,配置著符合力學原理的堅實塔心,使這座重達一萬多噸的建筑物雖經(jīng)歷700多年風霜雨露而巍然不動。公元1620xx年的八級地震,也無法動搖動它的根基。石塔不但堅固無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彎弧狀向外伸展,檐角高翹,使塔身有凌空欲飛的態(tài)勢,顯得輕盈。每一層各設四個門和四個龕,逐層互換。這樣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動和美觀。每層塔檐角各系銅鐸一枚,微風吹動之時,鐸1聲叮咚,悅耳怡人。塔頂有八條大鐵鏈,連結(jié)八個翹角與剎頂,顯得氣勢磅礴,紫氣飄搖。每一層塔壁上還刻有十六幅浮雕,分別刻有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和佛乘,共計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刀工細膩,線條流暢,巧奪天工。東塔已于1997年人選全國四大名塔郵票,可稱得上:石塔之王。

  西塔名仁壽塔。五代梁貞明三年(公元920xx年)王審知由福州泛海運木來泉州建此塔,初名“無量壽塔”。北來政和四年(公元1120xx年)奏請賜名 “仁壽塔”,前后經(jīng)毀壞與重修多次,易木為磚,至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 1237年)由自證法師易磚為石,先于東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東塔,其規(guī)模與東塔幾乎完全相同。唯男性有須觀音及猴行者浮雕引起游客與學者的廣泛興趣。

  泉州開元寺石塔是我國古代石構(gòu)建筑瑰寶。從石塔的建筑規(guī)模、形制和技藝等方面來看,都可以說得上精妙絕倫。它充分體現(xiàn)了宋代勞動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偉大的創(chuàng)造性。它不但在中國石塔中堪稱佼佼者,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它既是中世紀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時期社會空前繁榮的象征,也是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標志。現(xiàn)在,東西塔影雕作品已成為我市最高層領導人饋贈佳賓的珍貴禮品。因此可以說,東西塔已成為泉州的象征。既是泉州人民的驕傲,也是海外僑胞和臺灣同胞所憧憬的鄉(xiāng)影。即使是沒有到過泉州的人也常在說:做人要“站著像東西塔,躺著像洛陽橋”,可見東西塔在他們心目中的份量。

  大凡名剎,必有名僧。歷代開元寺僧人,或以佛學著作稱勝,或以詩詞文章聞名,或弘道揚名,或入世獻身,代有高僧:唐代開山祖匡護大師,五代唯識大師,律宗釋弘則,凈土宗釋楚勤,南禪釋文展,橋成造化的釋義波,禪宗第一住持釋妙恩,溫陵禪師釋戒環(huán),藹益大師釋智旭,“為文似柳、為詩似陶“的釋大圭,更有“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集佛學、書法、金石、音樂、繪畫、詩文于一身的現(xiàn)代律宗高僧弘一法師。

  開元寺的得道高僧,也有不少出國弘法。如清朝順治年間的木庵禪師,漂洋過海,揚名東瀛,成為日本黃檗宗的第二世傳人;新中國成立后的轉(zhuǎn)逢老和尚,足跡遍及印尼、尼泊爾、緬甸、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現(xiàn)任住待道元法師也曾應邀前往巴西弘法,禪風遠播。

  “佛國名傳久,桑蓮獨擅聲”,泉州開元寺以其悠久的歷史,神奇的傳說,獨特的規(guī)制,巧妙的建筑、珍貴的文物、優(yōu)美的藝術(shù)和卓越的聲譽,正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僧民信眾和十方游客前來禮朝膜拜,旅游觀光。

  女士們,先生們,參觀完泉州開元寺,您是否有不虛此行的感覺呢?您是否對泉州這個宗教歷史博物館有更深的了解呢?但愿主城泉州豐富的人文景觀與美麗的自然風光能在您心中留下美好的回憶。

開元寺導游詞 篇15

  聳立在拜庭兩側(cè)廣場中,相距約200米左右,呈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結(jié)構(gòu)形態(tài)的石塔就是泉州東西塔,它是開元寺的重要文物。

  東、西塔以塔身的雄偉、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鏤的精美而揚譽海宇,吸引著自宋至今的無數(shù)中外學者和游人前來游覽、觀瞻、揣摩和研究。

  東塔名“鎮(zhèn)國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禪師建成。

  原是五層木塔。前后經(jīng)過幾次毀壞與重修,易木為磚。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師才易磚為石。后由法權(quán)法師,天錫法師繼造,前后經(jīng)20xx年才完工。

  東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內(nèi)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

  塔為框架式的結(jié)構(gòu)。正中的塔心柱直貫于各層,是全塔的支撐。各層塔心柱上的八個轉(zhuǎn)角處均架有石梁,搭連于 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頂柱的護斗出華拱,層層托出,縮小石梁跨度。

  石梁與粱托如同斧鑿,榫眼接合,使塔心與塔壁的應力連結(jié)相依形成一體,大大加強了塔身的牢固性。

  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崗巖,以縱橫交錯的方法疊砌,計算精確,筑工縝密。

  穩(wěn)固的基礎,配置著符合力學原理的堅實塔心,使這座重達一萬多噸的建筑物,雖經(jīng)歷 700多年風霜雨露而巍然不動。

  公元 1620xx年的八級地震,也無法動搖動它的根基。

  石塔不但堅固無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彎弧狀向外伸展,檐角高翹,使塔身有凌空欲飛的態(tài)勢,顯得輕盈。

  每一層各設四個門和四個龕,逐層互換。這樣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動和美觀。

  每層塔檐角各系銅鐸一枚,微風吹動之時,銅鐸聲叮咚,悅耳怡人。塔頂有八條大鐵鏈,連結(jié)八個翹角與剎頂,顯得氣勢磅礴,紫氣飄搖。

  每一層塔壁上還刻有十六幅浮雕,分別刻有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和佛乘,共計 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刀工細膩,線條流暢,巧奪天工。

  東塔已于 1997年入選全國四大名塔郵票,可稱得上“石塔之王”。

開元寺導游詞 篇16

  開元寺位于正定常勝街西側(cè),原名凈觀寺,始建于東魏興和二年(540),隋開皇十年(591)改名解慧寺。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奉沼改今名。至清后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廢毀,殿堂塌落,僅存鐘樓和須彌塔。

  鐘樓為磚木結(jié)構(gòu)的二層樓閣式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三間,建筑面積135平方米。單檐歇山頂,上布青瓦,通高14米。其大木結(jié)構(gòu)、柱網(wǎng)、斗拱都展示了唐代建筑藝術(shù)風格。甚至上層木構(gòu)件還有相當部分保持了唐代原貌。這是我省現(xiàn)存年代最早的一座木結(jié)構(gòu)鐘樓,也是北方時代較早的一座。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落架重修。鐘樓上掛銅鐘一口,高2.9米,口徑1.56米,厚15厘米,造型古樸,為唐代遺物。

  須彌塔,俗稱磚塔、方塔,坐落于鐘樓西側(cè)。塔身建在高約1.5米的正方形磚砌臺基上,塔平面為正方形,密檐九級,舉高39.5米,塔身第一層較高,下部砌石陡板一周,各面兩端均浮雕一尊雄勁有力的力士像。石腰線以上全部由青磚砌筑。正面辟石券門,門框刻以花瓶、花卉圖案,門循浮雕二龍戲珠。門楣上端鑲嵌長方形石匾,上面鐫刻“須彌峭立”四個楷書大宇。每層磚砌迭澀檐,四角懸掛風鋒。塔身寬度自第二層開始收縮,外觀清秀挺拔,簡樸大方,頗似西安唐代小雁塔,是疊澀出檐塔的典型作品。

  塔內(nèi)第二層上部原作木斗八藻井,惜已毀壞。今塔內(nèi)呈空筒式,內(nèi)壁垂直,上下貫通。第二層以上的八層,雖然各設一方形小窗,但無臺階攀登。

  剎座、仰蓮、覆缽均系磚砌,四周置銅境,光亮奪目。其上,系金屬質(zhì)剎桿、寶殊。寶珠多達四枚,顯得格外挺拔關于須彌塔建造時代,地方志記載不詳,未足憑信。根據(jù)現(xiàn)存實物并結(jié)合歷史記載推斷,此塔可能始建于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唐乾寧五年(公元898年)重建。后雖經(jīng)歷代維修但依然保持唐代建筑特點。

開元寺導游詞 篇17

  以前曾聽爸爸說: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圣人。是一個名人題在開元寺的一首詩。一個陽光燦爛的下午,我和爸爸來到了中外聞名的泉州開元寺。開元寺山門對面有一堵高大照墻,上面有泉州古代書法家書寫的紫云閣三個大字,字體秀氣端莊。迎著開元寺山門,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天王殿,只見天王殿的屋頂?shù)衿鲋S多五色瓷片,圖案有許多動物花卉,工藝精美,色澤鮮艷。屋脊中央有一座小巧玲瓏的小寶塔,寶塔兩旁有兩條五彩繽紛騰空而起的小龍,爸爸說這叫雙龍護塔。

  走過天王殿,就是有三個籃球場大小的拜庭,拜庭中央有一座兩個小孩高的大香爐,拜庭兩旁各有五棵高入云宵樹葉繁茂的大榕樹,榕樹旁有一排一人高的小石塔,拜庭的左側(cè)伏著一只巨大的大石龜,東西兩條長廊圍護著拜庭。拜庭的正前方是座石砌的長方形大平臺。走上臺階,人們都在這里燒香祭神,聽說這叫月臺。過了月臺,走進金碧輝煌的大雄寶殿,就可以看見五尊七八米高迎面而立的金色大佛,稱為五方佛,分別代表東西南北中。旁邊有幾尊較小的佛像,兩側(cè)還有兩尊色彩斑瀾的天兵天將。大雄寶殿又叫做百柱殿,柱子很粗,每根柱子要兩人合抱才抱得來。抬頭一望,屋頂上有許許多多舒展雙翅伸出雙臂,木刻的天女,它們色彩繽紛、千姿百態(tài),并巧妙地把石柱和木梁連接起來。

開元寺導游詞 篇18

  聳立在拜庭兩側(cè)廣場中,相距約200米左右,呈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結(jié)構(gòu)形態(tài)的石塔就是泉州東西塔,它是開元寺的重要文物。

  東、西塔以塔身的雄偉、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鏤的精美而揚譽海宇,吸引著自宋至今的無數(shù)中外學者和游人前來游覽、觀瞻、揣摩和研究。

  東塔名“鎮(zhèn)國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禪師建成。

  原是五層木塔。前后經(jīng)過幾次毀壞與重修,易木為磚。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師才易磚為石。后由法權(quán)法師,天錫法師繼造,前后經(jīng)10年才完工。

  東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內(nèi)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

  塔為框架式的結(jié)構(gòu)。正中的塔心柱直貫于各層,是全塔的支撐。各層塔心柱上的八個轉(zhuǎn)角處均架有石梁,搭連于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頂柱的護斗出華拱,層層托出,縮小石梁跨度。

  石梁與粱托如同斧鑿,榫眼接合,使塔心與塔壁的應力連結(jié)相依形成一體,大大加強了塔身的牢固性。

  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崗巖,以縱橫交錯的方法疊砌,計算精確,筑工縝密。

  穩(wěn)固的基礎,配置著符合力學原理的堅實塔心,使這座重達一萬多噸的建筑物,雖經(jīng)歷700多年風霜雨露而巍然不動。

  公元1604年的八級地震,也無法動搖動它的根基。

  石塔不但堅固無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彎弧狀向外伸展,檐角高翹,使塔身有凌空欲飛的態(tài)勢,顯得輕盈。

  每一層各設四個門和四個龕,逐層互換。這樣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動和美觀。

  每層塔檐角各系銅鐸一枚,微風吹動之時,銅鐸聲叮咚,悅耳怡人。塔頂有八條大鐵鏈,連結(jié)八個翹角與剎頂,顯得氣勢磅礴,紫氣飄搖。

  每一層塔壁上還刻有十六幅浮雕,分別刻有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和佛乘,共計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刀工細膩,線條流暢,巧奪天工。

  東塔已于1997年入選全國四大名塔郵票,可稱得上“石塔之王”。

開元寺導游詞 篇19

  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了福建省內(nèi)最大的寺廟——泉州開元寺。開元寺占地面積78000平方米。它規(guī)模宏大,構(gòu)筑壯觀,景色優(yōu)美,曾與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開元寺初名“蓮花寺“,后改為“興教寺”、“龍興寺”。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國各州建一座開元寺,遂改現(xiàn)名。

  人們常說“自古名山僧占多”,其實是冤枉了出家人。與世無爭的僧人隱身在高山峻嶺之上,本意是修心養(yǎng)性,卻常成為德高望重的高僧,因而山以僧名,聞名遐邇。而泉州開元寺就座落在平平無奇的鯉城區(qū)西街,與凡世的隔絕只靠山門前這堵象征性的屏障一紫云屏,這無形中縮短了塵世與佛門的距離。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襯,卻多了善男信女的親近,這就是泉州開元寺的獨特之處。

  泉州開元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福建省“十佳”風景區(qū),或許大家想知道,開元寺何以能夠聞名海內(nèi)外呢?那就讓我們一起慢慢領略、細細品味吧。

  跨過山門就到了拜亭。站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東西塔和寬敞明亮的東西兩廊對稱地排列在兩旁,而我們所在的位置就在開元寺的中軸線上。佛教傳入我國巳有一千多年歷史,并在中國落地開花,與中國文化融為一體。開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國古建筑的南面為尊和中軸線為主的特點。

  拜亭前的這個大石庭,是個“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動。每逢農(nóng)歷二十六日,這里人山人海,梵唄聲聲,一派泉南佛國景象。石庭兩邊分列著八棵200至800歲的大榕樹,陰翳蔽日,盤根錯節(jié),增添了開元寺靜寂、莊嚴的氣氛。樹下排列著11座唐、宋、明時期不同形式的古經(jīng)幢、小舍利塔,以及兩只贔屃。庭中還置立著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爐,蓋鈕雕蹲狻猊,爐身周雕幡龍、祥云、蓮瓣、蔓草等紋飾,形制優(yōu)美,雕工精妙。焚帛爐稍后兩側(cè),還有兩座南宋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廂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薩錘太子舍身飼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時留下的痕跡。

  在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就是眼前這座大雄寶殿。因傳說建殿之時有紫云蓋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這塊巨匾寫有“桑蓮法界”四個魏碑風格的大亨,以應桑開白蓮之說。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產(chǎn)絲綢。這片地原是大財主黃守恭的桑樹園,后來捐給匡護大師建寺。關于這件事,有一個很動人的傳說:一天,黃守恭夢見有一個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說等桑樹開白蓮花后就獻地結(jié)緣。幾天后,滿園桑樹果然都開出白蓮花,黃守恭深被無邊佛法所感動,果然把這片桑樹園捐獻出來。其實,黃守恭本為樂善好施之人,桑開白蓮之說乃是人們敬慕佛祖,附會而成,但這一神奇的傳說卻為泉州人民所津津樂道,世代相傳,因而開元寺也得了“桑蓮法界”的美稱。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賜佛像毗盧遮那佛,漢譯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兩旁是五代王審邽修大殿時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是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成就佛,合稱五方佛,也叫五智如來。這五尊大佛金光閃爍,衣紋清晰,神容慈祥,法相莊嚴,雙手分別作說法、施與、接引、禪定等相,工藝精巧,令人嘆絕。五方佛的脅侍有文殊、普賢、阿難、迦葉以及觀音、勢至、韋馱、關羽、梵王、帝釋等諸天菩薩、護法神將共10尊。在大殿后正中供奉著密宗六觀音的首座圣觀音以及善才、龍女和兩翼神態(tài)各異的十八羅漢。開元寺歷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凈土宗、密宗、禪宗等宗派,而大殿卻能保持這種罕見的規(guī)制,這既值得夸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次,有兩排相向的24尊體態(tài)豐腴、紋飾華麗、色彩斑斕,雙翼舒展的天女,梵文“頻伽”(即妙音鳥)。據(jù)佛經(jīng)說:此鳥發(fā)聲微妙,仙音優(yōu)雅,連歌神緊那羅都不及她。他們原是佛的侍者,而能工巧匠們把她們的下半身嵌人柱榫里,翼脅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昂首挺胸,短衣半袒,櫻洛圈脛胚,雙臂伸展,腕著馴鐲,手棒文房四寶,瓜果點心,絲竹管弦,翩翩若仙。他們不但給人以美的藝術(shù)享受,而且用以代替斗拱,依托粗大的珩梁,減少其過大的跨度,極為巧妙地將宗教、藝術(shù)與建筑融合起來,令人稱絕。

  藻井下分五級。壇臺的最上層供奉明代的盧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蓮花臺座有一千葉蓮花瓣,每片蓮葉上各刻一尊6厘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盧舍那四周各層侍立著金剛鉤、金剛索、金剛鈴、金剛鎖四菩薩,還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觀音的及韋馱天將等24尊菩薩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剛塑像為最佳。它們怒目結(jié)發(fā),赤足袒胸,顯得無比威嚴。環(huán)繞壇座的束腰處還有護三皈、護五戒的各種神王牌64個。戒壇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這種神秘肅穆的氛圍,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諸念俱滅,一心皈依。據(jù)說這種戒壇在全國已寥若晨星了。常言道物以稀為貴,大家也算有眼福了。

  在中軸線的兩邊,還有一些建筑群:東有由迦藍祠改建的檀樾祠,紀念施主黃守恭。黃氏四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后裔及海外紫云家族無不以此為榮。有俗稱“小開元寺”的準提禪林,原供奉天臺宗的準提菩薩;西有尊勝院,現(xiàn)已開辟一部分為弘一法師紀念館,有水陸禪寺,以供寺僧棲息。

  聳立在拜庭兩側(cè)廣場中,相距約200米的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結(jié)構(gòu)石塔就是泉州東西塔,它是開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偉、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鏤的精美而揚譽海宇,吸引著自宋至今的無數(shù)中外學者和游人前來游覽、觀瞻、揣摩和研究。

  泉州開元寺石塔是我國古代石構(gòu)建筑瑰寶。從石塔的建筑規(guī)模、形制和技藝等方面來看,都可以說得上精妙絕倫。它充分體現(xiàn)了宋代勞動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偉大的創(chuàng)造性。它不但在中國石塔中堪稱佼佼者,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它既是中世紀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時期社會空前繁榮的象征,也是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標志。現(xiàn)在,東西塔影雕作品已成為我市最高層領導人饋贈佳賓的珍貴禮品。因此可以說,東西塔已成為泉州的象征。既是泉州人民的驕傲,也是海外僑胞和寶島同胞所憧憬的鄉(xiāng)影。即使是沒有到過泉州的人也常在說:做人要“站著像東西塔,躺著像洛陽橋”,可見東西塔在他們心目中的份量。

  大凡名剎,必有名僧。歷代的開元寺僧人,或以佛學著作稱勝,或以詩詞文章聞名,或弘道揚名,或入世獻身,代有高僧:唐代的開山祖匡護大師,五代唯識大師,律宗釋弘則,凈土宗釋楚勤,南禪釋文展,橋成造化的釋義波,禪宗第一住持釋妙恩,溫陵禪師釋戒環(huán),藹益大師釋智旭,“為文似柳、為詩似陶“的釋大圭,更有“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集佛學、書法、金石、音樂、繪畫、詩文于一身的現(xiàn)代律宗高僧弘一法師。

  開元寺的得道高僧,也有不少出國弘法。如清朝順治年間的木庵禪師,漂洋過海,揚名東瀛,成為日本黃檗宗的第二世傳人;新中國成立后的轉(zhuǎn)逢老和尚,足跡遍及印尼、尼泊爾、緬甸、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現(xiàn)任住待道元法師也曾應邀前往巴西弘法,禪風遠播。

  “佛國名傳久,桑蓮獨擅聲”,泉州開元寺以其悠久的歷史,神奇的傳說,獨特的規(guī)制,巧妙的建筑、珍貴的文物、優(yōu)美的藝術(shù)和卓越的聲譽,正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僧民信眾和十方游客前來禮朝膜拜,旅游觀光。

  女士們,先生們,參觀完泉州開元寺,您是否有不虛此行的感覺呢?您是否對泉州這個宗教歷史博物館有更深的了解呢?但愿主城泉州豐富的人文景觀與美麗的自然風光能在您心中留下美好的回憶。

開元寺導游詞(通用19篇) 相關內(nèi)容:
  • 開元寺導游詞(通用17篇)

    泉州開元寺是福建省內(nèi)最大的寺廟,占地面積78000 平方米。始建于大唐垂拱二年,最初被命名為“蓮花寺”。后改為“興教寺”、“龍興寺”。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國各州建一座開元寺,遂改現(xiàn)名。...

  • 開元寺導游詞(精選17篇)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了福建省內(nèi)最大的寺廟——泉州開元寺。開元寺占地面積78000 平方米。它規(guī)模宏大,構(gòu)筑壯觀,景色優(yōu)美,曾與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

  • 開元寺導游詞(精選11篇)

    泉州開元寺是福建省內(nèi)最大的寺廟,占地面積78000 平方米。始建于大唐垂拱二年,最初被命名為“蓮花寺”。后改為“興教寺”、“龍興寺”。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國各州建一座開元寺,遂改現(xiàn)名。...

  • 開元寺導游詞(精選20篇)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了福建省內(nèi)最大的寺廟——泉州開元寺。開元寺占地面積78000 平方米。它規(guī)模宏大,構(gòu)筑壯觀,景色優(yōu)美,曾與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

  • 開元寺導游詞(通用16篇)

    開元寺導游詞 篇1泉州開元寺是福建省內(nèi)最大的寺廟,占地面積78000 平方米。始建于大唐垂拱二年,最初被命名為“蓮花寺”。后改為“興教寺”、“龍興寺”。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國各州建一座開元寺,遂改現(xiàn)名。...

  • 開元寺導游詞

    開元寺位于正定常勝街西側(cè),原名凈觀寺,始建于東魏興和二年(540),隋開皇十年(591)改名解慧寺。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奉沼改今名。至清后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廢毀,殿堂塌落,僅存鐘樓和須彌塔。...

  • 開元寺導游詞十篇

    泉州開元寺是福建省內(nèi)最大的寺廟,占地面積78000 平方米。始建于大唐垂拱二年,最初被命名為“蓮花寺”。后改為“興教寺”、“龍興寺”。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國各州建一座開元寺,遂改現(xiàn)名。...

  • 關于開元寺的導游詞范文(通用12篇)

    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開元寺位于正定常勝街西側(cè),原名凈觀寺,始建于東魏興和二年(540),隋開皇十年(591)改名解慧寺。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奉沼改今名。...

  • 關于福建開元寺的導游詞(通用13篇)

    各位團友,早上好!歡迎來到歷史文化名城泉州,我是旅行社的導游員,我們的司機師傅姓楊,他是一位很經(jīng)驗的司機,他可以做到鑰匙一插馬達就響,車輪一動平安送到。...

  • 河北正定開元寺導游詞(精選3篇)

    正定開元寺俗稱東大寺,位于邢臺市舊城東北隅,東圍城路北段路西。該寺建于唐朝開元年間,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開元寺原占地四十五畝,座北面南,氣勢宏偉。...

  • 開元寺導游詞(通用27篇)

    泉州開元寺是福建省內(nèi)最大的寺廟,占地面積78000 平方米。始建于大唐垂拱二年,最初被命名為“蓮花寺”。后改為“興教寺”、“龍興寺”。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國各州建一座開元寺,遂改現(xiàn)名。...

  • 福建開元寺導游詞(精選12篇)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了福建省內(nèi)最大的寺廟泉州開元寺。開元寺占地面積78000 平方米。它規(guī)模宏大,構(gòu)筑壯觀,景色優(yōu)美,曾與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開元寺初名蓮花寺,后改為興教寺、龍興寺。...

  • 福建開元寺導游詞(通用25篇)

    開元寺位于正定常勝街西側(cè),原名凈觀寺,始建于東魏興和二年(540),隋開皇十年(591)改名解慧寺。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奉沼改今名。至清后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廢毀,殿堂塌落,僅存鐘樓和須彌塔。...

  • 關于福建開元寺的導游詞(精選29篇)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了福建省內(nèi)最大的寺廟泉州開元寺。開元寺占地面積78000平方米。它規(guī)模宏大,構(gòu)筑壯觀,景色優(yōu)美,曾與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開元寺初名蓮花寺,后改為興教寺、龍興寺。...

  • 最新的福建開元寺導游詞范文(精選27篇)

    聳立在拜庭兩側(cè)廣場中,相距約200米左右,呈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結(jié)構(gòu)形態(tài)的石塔就是泉州東西塔,它是開元寺的重要文物。東、西塔以塔身的雄偉、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鏤的精美而揚譽海宇,吸引著自宋至今的無數(shù)中外學者和游人前來...

  • 導游詞范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麻豆精品激情在线观看最新 | 亚州性无码不卡免费视频 | 麻豆影片 | 国产色婷婷五月精品综合在线 | 色视频91 | 55sss.com性图片区 | 亚洲日韩欧美视频一区 | www.精品国产| 天天干天天射天天爽 | 亚洲一级黄色录像 | 一本久久伊人热热精品中文字幕 | 一区影视 | 久草免费公开视频 | 亚洲第一黄网站 | 成人毛片100部免费看 | 日韩精品卡2卡3卡4卡5 | 日本成年人免费网站 | 国产精品久久久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30|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91精彩在线视频 | 成人福利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 | japan白嫩丰满人妻videoshd | 日本乱码一区二区 | 东北老女人高潮疯狂过瘾对白 | 日本亚洲色大成网站WWW | 麻豆一区二区在我观看 | 69免费在线视频 | 大地影视mv高清视频 | 日本中文字幕中出在线 | a天堂中文在线观看 | 久久久性色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 www09国产日产欧产国产 | 九九九全国免费 | 日本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日韩 | 精品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天堂v视频永久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久久久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女人一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