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陽三峽文物園導游詞(精選3篇)
云陽三峽文物園導游詞 篇1
云陽三峽文物園位于雙江鎮(zhèn)寨壩村,占地面積24.15畝,總投資1600萬元。三峽文物園內(nèi)的十一處文物景點復建前均位于海拔175米水位之下,因其重要歷史價值,所以被國家三建委和國家文物局統(tǒng)一規(guī)劃確定為異地搬遷和復制的保護項目。
遷建工程從20xx年12月開始,到20xx年底所有遷建工程全部竣工。20xx年逐步完善綠化工程和專題布展項目,20xx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文物園遷建工程在各級領導的重視和支持下,文物工作者通過8年時間的辛勤勞作,將十一處文物古跡保持其原有風貌集中展示給我們,可以說是獻給云陽人民的一份厚禮。
夏黃氏節(jié)孝牌坊是典型的表鄣建筑,表彰了這種古代封建社會傳統(tǒng)禮制與道德,因此它具有歷史文化的可貴價值。該工程20xx年8月12日由沈陽故宮古建公司坼遷,于20xx年9月30日復建完工。
原位于云陽縣故陵高坪鄉(xiāng)橋亭村,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建筑面積約9平方米,占地30平方米,建筑及環(huán)境皆保存完好。該工程20xx年6月22日(由沈陽故宮古建公司)坼遷,于20xx年5月5日復建完工。
原位于云陽縣盤石鎮(zhèn)馬嶺村西北約800米長江南岸石壁上,石刻現(xiàn)存2.25平方米。圖略呈正方形,邊長1.5米,單線陰刻,全圖造形質(zhì)樸粗獷,可能為聚居部落記事性圖畫,該石刻長年居于水中,冬春水涸季節(jié)現(xiàn)出水面,保存較好,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研究價值。該工程20xx年3月6日由陜西省文物保護中心承擔,20xx年4月30日切割完工,并存放十一處搬遷施工現(xiàn)場。于20xx年5月5日復建完工。
原位于云陽縣沿南長江之中,為一長形砂巖石,有如龍潛江心故名,當于冬春水涸時節(jié)現(xiàn)出水面,長約346米,寬約8—16米,上分布自元佑三年以來歷代題刻共134幅,多為占卜、紀游、題名、詠景、抒懷等詩文,正草棣篆各體俱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植,現(xiàn)由陜西省文物保護中心正在進行本體保護施工。復制工程由山東曲阜古建筑公司承建,于20xx年9月16式動工。題刻復制計劃在20xx年5月完工。
原位于云陽縣鳳鳴鄉(xiāng)馬嶺村西北約800米長江南岸石壁上,石刻現(xiàn)存2.25平方米,圖約呈正方形,邊長1.5米。牽線陰刻,形有籬笆、高竿、房屋及鳥類動物圖案;兩高竿梢端分別穿有一魚、蝦類動物,竿根部設有竿座,座面有飾文,房間共5間,內(nèi)有人物活動,圖形左上方刻有文字圖形四個。全圖形質(zhì)樸粗獷,可能為聚居部落記事性圖畫。該石刻現(xiàn)長年居于水下,唯冬春水枯季節(jié)現(xiàn)出水面,保存較好,具有較高歷史、藝術價值。1987年10月10日,云陽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暫未劃定保護范圍。該工程20xx年3月6日由陜西省文物保護中心承擔,20xx年4月30日切割完工,并存放十一處搬遷施工現(xiàn)場。于20xx年5月5日復建完工。
云陽三峽文物園導游詞 篇2
十一處文物古跡分別是:南薰門、長灘石碑亭、夏黃氏節(jié)孝牌坊、帝主宮、龍脊石枯水題刻、牛尾石巖畫、六崗石題刻、維心學堂、文昌宮、東岳廟、陜西牮樓。
原位于云陽縣云安鎮(zhèn),海拔高程150米。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民國時改為“府城中學”。建筑面積約1000平方米,占地面積約4500平方米,現(xiàn)存建筑為兩個四合院,除大廳外,其它建筑為2層。該建筑群長期由云安中學使用,建筑構架基本保持原狀。該建筑群規(guī)模大,平面布局有一定代表性,各建筑之間仍基本保持原有格局,有一定的文物價值。20xx年8月由湖北殷祖園林古建筑公司對正殿進行拆除,20xx年7月由湖北殷祖園林古建筑公司對偏殿進行拆除,20xx年2月由沈陽故宮古建筑公司承建,主體并于20xx年10月完工。
原位于云陽縣雙江鎮(zhèn),,海拔高程156米,建于清光緒九年,現(xiàn)存建筑面積125平方米,占地500平方米,屬穿斗,抬梁混合式結(jié)構,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20xx年由沈陽故宮古建筑公司拆除,20xx年4月1日由湖北殷祖園林古建筑公司承建,并于20xx年5月30日完工。
原位于云陽縣雙江鎮(zhèn),海拔高程160米,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建筑面積413平方米,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廟宇是院落式布局,大殿居中,兩側(cè)有配殿、前有山門,建筑為木結(jié)構,原有建筑基本保持完整,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20xx年由沈陽故宮古建筑公司拆除,20xx年7月由山東曲埠園林古建筑公司承建,并于20xx年9月30日月完工。
原位于云安鎮(zhèn),海拔高程165米始建于清嘉慶年間,為客居云陽的陜西幫會建造,建筑面積190平方米,基本保持完整,箭樓呈長方形,五層通高,頂層的鐘亭懸有一鐘,曾做報時之用。
原位于云陽縣云安鎮(zhèn)。海拔高程160米,始建于清朝晚期,是維新變法毀除科舉,興辦學堂時創(chuàng)立的。整座學堂由數(shù)廳堂和四合院組成。解放后廳堂部份歸云安鹽廠使用,四合院變成了居民住宅。現(xiàn)存建筑面積720平方米,占地3000平方米。現(xiàn)廳堂僅存一座,但保存情況較好,未見大的改動。四合院因居民使用,破壞改動較大。
原位于云陽老縣城,始建于明代,清朝及民國皆有增改,現(xiàn)存建筑面積約5200平方米,城墻保持完好,20xx年10月16日由山東曲阜古建筑拆遷,20xx年12月30日修復完工。
原位于云陽縣高陽鎮(zhèn)牌坊村內(nèi),為石結(jié)構,海拔高程168米,建于清嘉慶十五年,牌坊正面中央開間的上下花板上有”節(jié)孝”和”坤維正氣”的刻字,中央橫坊上正面刻有”處士夏承才之妻黃氏之坊”。背面刻有”表處士夏承才之妻黃氏之坊”,故此而得名。
云陽三峽文物園導游詞 篇3
三峽文物園位于重慶云陽新縣城磨盤寨,是三峽庫區(qū)文物保護示范工程。復制遷建工作20xx年11月啟動,按照異地搬遷、原樣復建的原則,將云陽三峽工程淹沒區(qū)內(nèi)原文昌宮、帝主宮、東岳廟、陜西箭樓、維新學堂、云陽南城門、夏黃氏節(jié)孝牌坊、長灘石碑亭、六崗石題刻、牛尾石巖畫、龍脊石題刻等十一處文物集中搬遷到園內(nèi)。同時,在園內(nèi)還保存著1000余件地下考古發(fā)掘出的各級地下文物,這些文物展現(xiàn)了長江三峽文明發(fā)展脈絡。三峽文物園內(nèi)的十一處文物景點復建前均位于海拔175米水位之下,因其重要歷史價值,所以被國家三建委和國家文物局統(tǒng)一規(guī)劃確定為異地搬遷和復制的保護項目。
遷建工程從20xx年12月開始,到20xx年底所有遷建工程全部竣工。20xx年逐步完善綠化工程和專題布展項目,20xx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文物園遷建工程在各級領導的重視和支持下,文物工作者通過8年時間的辛勤勞作,將十一處文物古跡保持其原有風貌集中展示給廣大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