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著《蘇霍姆林斯基選集》讀書筆記
聯系自己平時的教學工作,我覺得也更是如此。往往一節成功的公開課,無不是自己對教材的多次熟讀,對作品中人物的多次解讀,對于教材有關的相關資料的多次通讀領會。上《跨越百年的美麗》一課時,課文我讀了不下幾十遍,還專門閱讀了描寫居里夫人生平的《居里夫人傳記》,并通過查找各種相關資料,對作者梁衡寫作此文的目的進行了深入的了解,所以才有了課堂上,學生發自內心的對居里夫人的美——永恒的美的認同。上《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課,在熟讀這長達4頁半的課文的同時,我更是上網查了有關盲人、殘疾人、弱勢群體的相關資料,真正的努力去試著了解他們的生活,更想象自己如果是其中一員,那么生活將是怎樣的艱辛、不幸與頑強。正是基事對盲人、殘疾人、弱勢群體的同情與了解,所以我在課堂上,才會與作者站在一起,傳達著“關愛弱勢群體”、“自立自強”、“愛和被愛同樣幸福”的信息,讓學生去思考人生的大愛······
3、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形成情緒高漲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
教育啟示:我們上課時有時說"這堂課上得很沒勁"。原因也許不同,但教師講課時激發不出學生的真正的激情可能是最重要的。教師對教材講述的含糊不清,針對性不強,以至于在孩子們那里形成了一種沉悶的感覺。教師對教材無所謂的態度,立即會傳遞給學生,這樣一來,教學內容似乎成了架設在師生之間的一條鴻溝。面對著難以逾越的寬度,試問學生怎么能精神得起來呢?在這樣的課堂上,比起那些需要注意力集中和內容豐富的課來學生本不需要緊張,但卻前所未有的感到疲憊,也許只有下課鈴才能讓他們更興奮一些。
學生對學習的熱切愿望,明確的學習目的,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動力。培養這種愿望與學校整個教學工作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而它的實現首先得依靠課堂教學,需要教師的不斷引導與激勵,作為教師的我們,更要時刻注意克服那種令學生昏昏欲睡的課堂語調,用飽滿的熱情激發學生求知的動力。
4、"在人們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教育啟示:學校里會有這樣的場景:教師正講解一個新的教學內容,學生們認真聽著,講述結束了,教師問學生:"有什么問題嗎?"教室里一片沉默,于是教師得出結論,新內容學生們都搞懂了。但是當教師把學生單個叫起來,讓他復述的時候,往往又根本講不出個所以然來。于是,教師不得不把剛才講述的內容重述一遍。但是,在講述之前,教師常常不無憤怒地對學生們說:"既然你們一點都沒懂,為什么剛才不提出問題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常常氣憤學生的不懂裝懂。
可是,在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認是錯怪學生了。其實,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學生們根本無法判斷他們對新內容是理解了還是沒有理解。因為在講課之初,教師并沒有明確告訴學生,在學習這一新內容時,他們應該理解什么,在思考過程中應達到什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