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讀書筆記(通用3篇)
高二讀書筆記 篇1
《浮生六記》讀書筆記
清秋夜雨,燈影映窗紅。讀三遍《浮生六記》,怔怔之久,感動著前人的一段恩愛悲歡。
我感動于沈復與陳蕓的愛情,我羨慕著他們平常生活的詩情畫意,我傾心于他們的真摯恩愛,至死不渝,我仰望著他們一生平凡卻心胸磊落,超然脫于俗塵。
沈復,生活初是小康,但后家道中落,雖為平民百姓,沒有功名,卻是一個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他與妻子陳蕓雖在饑寒交迫的日子下生存,但卻志趣相投,彼此恩愛。但最后,夫妻二人卻天人永隔,滿是凄慘。就在陳蕓去世讓沈復再找一人時,沈復說:“卿果中道相舍,斷無再續之理,況‘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耳”。
罕有文人的愛情傳說可以感動我。比如,李隆基楊玉環的悲劇華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趙明誠的顛沛流離只使我可憐,蔣鹿潭黃婉君的貌合神離只讓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難過……
通讀后,不覺中發現,另一種想法卻涌上心頭。
沈復作為一介書生,雖然娶了聰明又有情趣的蕓作為妻子,但他自己卻在家中不懂得如何處理與親人之間的關系,窩窩囊囊,連自己的妻子都保護不了。最終落得自己都被排擠出門,與蕓四處飄泊,無所依靠,外出借錢,半路差點身亡,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茍活。
卷一卷二的那些情趣,只能作為生活的點綴,卻無法成為主流。那些讓人看起來羨慕不已的閨房之樂,在缺少衣食的現實面前顯得不堪一擊。在《坎坷記愁》中寫到沈復二人投奔夏氏家中。淳樸的夏氏雖嫁了農民,但豐衣足食,生活穩定,一家人其樂融融。相比蕓,聰明的蕓嫁給了沈復這個才子,卻遭到家人的排擠,外出流浪,且重病在身,受盡了艱苦。
蕓最終去世了,沈復以“夫妻恩愛不到頭”來做自我安慰,但陳蕓去世的真正原因,他并未在自己身上找過。朱奇志點評曰:“蕓之早夭,誰致之耶?大戶人家,是非眾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無情,此其二也;三白迂闊,不善生計,此其三也。三白作此荒唐論,不知是糊涂還是敷衍?”
沈復空有一身知識,但自身的知識終是被現實所擊敗。不懂變通,不通人情世故,就算全身上下全是浪漫細胞又有何用?蕓嫁于沈復實在是凄涼。到頭來,蕓的一生終究只化作沈復一句“夫妻恩愛不到頭”,只成了讀者心中解不開的故夢罷了……
高二讀書筆記 篇2
《老人與海》讀書筆記
朋友們都對我可以一遍又一遍地看《老人與海》感到不可思議,說實在的我自己的也一直不能理解為什么我看了一遍又一遍之后對里面那些被評論家們歸為俗濫的情節仍然感到震撼不已。
頭一個給自己的解釋是我一向不能抗拒如史詩般壯烈的情節和場面,一向不能抗拒大自然不怒而威的強勢給她本身帶來無比倫比的魅力。
直到這個早晨于半夢半醒之間重新讀了《老人與海》,我找到了另一個解釋,或者只是將原先的理由推進了一層:只有在人本身變得最渺小時才能感受生命的崇高和人格的尊貴。
現實給我的所有知識讓我只能想像大海是碧藍的平靜的溫暖的生命之源,卻無從知道她表達憤怒究竟是以什么樣的方式,與真實地接觸比較文字的圖像的信息對于人的想像力的輔助的作用太過蒼白和貧乏。那么一個滿身傷痕、左手還會不時抽筋的老人,為什么可以那樣地篤定那樣地平靜?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他說。他是一個這樣的老人:消瘦憔悴,脖頸上有些很深的皺紋,腮幫上有些褐斑,那是太陽在熱帶海面上的反光所造成的良性皮膚癌變。褐斑從他臉的兩側一直蔓延下去,他的雙手常用繩索拉大魚,留下了刻得很深的傷疤。他已經很老,老到按照常理應該在家里享受天倫之樂,但他沒有。沒有家,沒有天倫,只有一個窩棚,只有一條小船。閉上眼睛想像蒼茫大海,一葉孤舟看上去就像一片輕薄的葉子,在暗夜的風浪里飄搖。老人紫銅的面龐上刻滿歲月的風霜,卻不影響他碧藍眼眸中人生所給予的無限智慧。
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日子,他說。相同的太陽自地平線的一端升起又從另一端落下,但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有不同的運氣,“走運當然是好。不過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這樣,運氣來的時候,你就有所準備了。”同樣的話已不知有多少人曾經說起,卻從沒有這一次這樣讓我感到平靜并且直至心底深處。
不想就此而對作者說些什么,雖然我一向認為無論是誰在塑造一個角色時都會不自覺地在里面加上自己的影子。我只是想說,真正的英雄應該是那些能在絕境里仍然熱愛并尊重生命的人,人類的生生不息也許并不在于文明的進步,而是精神上的永不放棄。
高二讀書筆記 篇3
《生活的藝術》讀書筆記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生活對于現代得人似乎非常難,生活讓我們很累。人們不停地奔波,因為我們不斷的追求。
累,現代生活的代言。或許我們的生活缺少藝術,不懂得如何去藝術的生活著。可是藝術是什么?怎么才是藝術的生活……或許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能對我們有所啟發。
生活可以是藝術,可以很放松,可以是種享受。它可以經歷大風大浪,也可以停泊在港灣里隨著清風微微有些晃動。船帆本是白的,但如果你喜歡,便可以添上一點顏色,那么它就與別人不同了,是獨一無二的。
我們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尋那勢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窮究那些不可得知的東西……最重要的問題是怎樣去調整我們的人生,使我們得以和平地工作,曠達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在《生活的藝術》這本書中,“自我”和“閑適”我認為它更多的是在告訴人們在工作之余、責任之外如何提高生活的質量、過上有品位的生活。我認為,林先生并不是叫我們放棄所有的理想,而是在強調,對理想的追求必須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的、是以快樂為原則的。林說:我們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尋那勢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窮究那些不可得知的東西。。。最重要的問題是怎樣去調整我們的人生,是我們得以和平地工作,曠達的忍耐,幸福的生活。我們可以過中庸的生活。我們的理想就是一個半有名半無名的人;在懶惰中用功,在用功中偷懶;窮不致窮到付不起屋租,而有錢也不致有錢到可以完全不工作,或可以隨心所欲地幫助朋友;鋼琴會彈,可是不十分高明,只可以彈給知己的朋友聽聽,而最大用處卻是做自己的消遣;古董倒也收藏一些,可是只夠排滿屋里的壁爐架;書也讀讀,可是不太用功;學識頗淵博,可是不成為專家;文章也寫寫,可是有一半退回……
我們要學會享受生活,熱愛生活,積極的過好每一天。第一遍讀《生活的藝術》或許我涉世未深,感悟談不上,感觸有一點。或許30 年后,40 年后還可以再讀讀它,那時候,是否會有更深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