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典《大學》讀書筆記
四、《大學.經一章》之結語
第三段“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亦是勸誡語。勸上至君王,下至庶民百姓,“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前面講了,若不修身,上不能治理好國家,推行仁政,下不能和諧家庭,不能安撫天下百姓,不能興禮儀,不能廣施仁愛。如此本末倒置,則悖于大道。若談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是徒勞。
說幾句題外話:這是本人向研究會及會外文化行業諸位老師、同仁的學習匯報材料,談的是個人體會。至于孔子思想原貌究竟是怎樣的?歷代都有人研討,仍然是莫衷一是。其實,儒家思想主要在“用”的方面強調了它的社會功效,所謂“修齊治平”,所謂“養浩然正氣”也。孔子及其學生所傳播的方法論體系,由于受歷史動蕩條件的局限,主要在于呼吁上至君王,下至平民進行社會道德修養實踐,提出修身齊家與治世平天下完美統一,從而達到效法周禮,實施仁政仁愛,結束君非君,臣非臣,父非父,子非子,乃至干戈不息四分五裂的社會混亂局面。這是孔子一生所致力的事業。
儒學方法論體系,集中體現由子思所撰的《中庸》一書,強調以“誠”為實現中庸的關鍵。后來許多理學大家都持守中庸信條。
需要說明的是,儒家“中庸”主張,與佛學“中觀”般若思想有根本的區別。盡管孔子德比天地,明昭日月,但他所處的時代迫使他把視線側重于關注修身與治世的融合,處處體現針對時局,對世間根基進行世間道德的教化,未能明顯看出他關于出世理念的言論留下。但在一些修治著述中,又可窺見他的心性的光明照射,所以,他既是圣人,外現的又首先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而自孔孟之后,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學大家不少,卻在儒學門內,又難以復制孔圣第二,不得不說這是一種遺憾了。所以,對孔子的解讀,真不是那么輕松的。歷史是無情的,若真是儒家人,反而難做儒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