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心得體會(精選3篇)
阿Q正傳心得體會 篇1
《阿Q正傳》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一無所有,只靠打工度日。盡管他“真能做”,但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使他時時處于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渾渾噩噩,茍且偷生。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他的“精神勝利法”可謂天下第一。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家,享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的。現在,我們已經遠離阿Q那個時代了,但他那種“精神勝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個膽小的人受到別人的欺辱,嘴上雖然不敢說,但心中一定是憤憤不平,在背后說那人的壞話,將那人罵得體無完膚了。一位機關干部受到上級領導的批評,心中一定想:“總有一天,你“下”了,我“上”了,你就會栽到我手里6767”的“造反有理”似乎也流傳至今。一個孩子看到父親吸煙,而自己卻受到了父親的管制不準吸煙,便覺得這個社會太不公平可笑卻又頑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存在于所有人心中, 魯迅先生的其中一部經典之作,《阿Q正傳》我讀完了,阿Q作為代表,去描寫當時舊社會人們的共同特征和整個中國人的某些人性弱點。
我覺得阿Q他的個性非常突出,他與趙太爺,王胡和小D十分之不同,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阿有著“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我認為阿Q是個可憐的人,因為,他總是受盡欺凌。例如,有一次他喝了兩碗黃酒,便說自己是姓趙的,和趙太爺原來是本家,結果第二天就被趙太爺罵了一頓,還被打了。看到這里,我想起了魯迅先生說的一句話,“他未必姓趙,即使真姓趙,有趙太爺在這里,也不該如此胡說”。我在想,如果阿卻不能姓趙呢?只不過是個姓氏而已。這或許是與貧富有關吧,趙太爺是有錢人家,而阿只是個給人打散工的農民,是個下等人。別人根本不尊重他,在這種生活中,他只能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己騙自己,例如,有一次,他被別人打,他就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還有勝利感呢!不久,阿Q進了城,還賺了錢回來,結果,別人都對他恭恭敬敬的,趙氏一家對他的態度也改變了一些。我認為這里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弊處:富人受人尊重,而窮人只能受人欺凌。
當時的社會就是這樣不公平,阿是可悲的,不單止是他一個人,想必當時的所有窮人也是一樣,受盡富人的欺凌,壓迫與剝削,真是悲哀!正傳》這部小說十分的短,但卻表現出當時舊社會的弊處和人性的善良與丑惡,是當時民眾痛苦生活的縮影。
阿Q正傳心得體會 篇2
讀完了文章,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阿Q“精神勝利法”,他總借著“精神勝利法”來麻痹自己,來逃避冷酷的現實。
文章以辛亥革命閉塞的農村小鎮未莊為背景,塑造了阿Q這個身心受到嚴重殘害的落后農民的人物形象。阿Q生活貧困,靠打短工為生,住在土谷祠,無依無靠,甚至連自己的姓氏也“丟掉”了。
文章開頭就寫了阿Q在未莊并不怎么好的人緣地位,以及總少不了挨打和被開玩笑的生活。面對人們的各種過激行為,他總是吃虧,但他用“精神勝利法”使自己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
阿Q向往有一個家,所以他想“女人”,所以他才會對吳媽說那樣的話,由此看得出阿Q心中的“家”對他來說是多么重要,但那時的人們不懂,阿Q還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阿Q膽子不算大,但他能毫不諱飾的說出來他上城的那些日子干了不好的勾當,卻使人們更加疏遠他了。
當革命黨來到鎮子時,阿Q又幻想他加入了革命黨,去掠奪趙府和“假洋鬼子”的財物,后來革命黨搶去了這些阿Q夢寐以求的東西,卻沒叫上阿Q,再后來阿Q被抓走扣上了打劫的罪名,游街示眾,最后被槍斃了……
正如魯迅先生自己說過,他寫《阿Q正傳》,是想暴露國民的弱點,是想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靈魂。
對與阿Q的悲慘一生,我感到無奈,我感到惋惜。
阿Q正傳心得體會 篇3
今年作為“十三五”規劃的決勝之年,也意味著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將與全國人民一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成功路上并不總是一帆風順,抵達終點前也難免磕磕絆絆,更重要的是,沖刺完成以后的前行方向又該何去何從。
對于脫貧任務和脫貧困難相對集中于廣大的農村地區,應該如何做到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發揮“1+1>2”的促進作用,需要我們規劃措施、具體落實雙管齊下。
在措施的規劃上,要體現全面覆蓋和精準針對的要求。對于重點的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建立相應的幫扶機制,保持一定的財政投入力度,以求總體穩定。對于欠發達的西部地區脫貧縣,可集中力量支持一批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因地制宜地推動當地產業發展,挖掘其自身發展潛力以及鞏固脫貧成果。對于返貧問題,健全防止返貧檢測和配套的幫扶機制,杜絕貧困戶在脫貧和返貧之間的來回掙扎。對于農村地區的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推動其積極與鄉村振興同配套適應,確保廣大的農村人口有應對風險、自然災害和疾病的能力。
在具體落實上,制定的政策離不開單位個人的落實,所以鄉村振興離開不專業人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需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懂農村、愛農民的“三農”隊伍。深入脫貧地區了解實情,根據當地特色和優勢條件,配套互聯網的信息資源,在鄉村振興中發揮引領作用。對于“三農”隊伍的下鄉問題,需要拓寬引才聚智的渠道,如通過現有的公務員招錄制度、事業單位招聘制度等方式,將“三農”人才聚集到鄉村來,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推進貢獻力量、發揮作用。對于“三農”隊伍的培訓問題,需要注重當地人才的訓練養成,通過高職院校、職業技能培訓等提升本地青壯年人才的知識文化水平和職業實踐能力,為鄉村培養一批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土人才。
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兩者內涵都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屬異曲同工之妙。廣袤大地上,世世代代臉朝黃土背朝天的中國農民已經不再飽受饑寒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