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書心得和感悟(通用3篇)
《論語》讀書心得和感悟 篇1
閑來無事,掐指一算,自余去年習《論語》,至今已有一載有余。除過背了“鄉黨”,“先進”等幾篇以外,竟無甚感觸。正暗暗哀嘆時,周禮不禁觸動了我,遂意欲小議周禮。在此不敢高談闊論以充學者,實只乃表我之淺見也。
禮,乃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周禮,即周朝時期發展起來的,建立在維護統治者利益的基礎上,并束縛人的思想和社會活動,調整人們行為規范的總和。
周禮,和禮法、祭祀于一體。所謂禮法者,即法紀與禮儀。法紀即法律。禮儀,即禮節與儀式。何謂祭祀?即備供品向祖先致祭行禮,表示崇敬并求保佑。于是乎,周禮既為維護統治者利益的道德標準,又是法律規范,形成了禮律相通的禮教。即禮允許,法律亦允許;禮不允許,法律亦不允許。所以,周禮鞏固了統治者的權威,這大概也是周公制禮的真實目的吧:鞏固年幼的成王政權。
為什么說周禮是統治者鞏固和加強政權的工具呢?因為它強調階級性與等級性的差別并且設計了一套繁瑣的程序來維持這種差別。正如荀子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也。”
周禮要求必須親愛以父權為中心的尊親屬,使親者貴,疏者賤。此謂“親親”。
周禮還要求下級必須遵從上級,特別是周王。嚴格規定上下級秩序,不得犯上作亂。又有“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講的是一個卿大夫冒用皇帝規格的舞蹈,孔子認為不可原諒。此為“尊尊”。
周禮維護父權中心的社會,特別歧視婦女。“幼從父兄,嫁而隨夫,夫死隨子。”
看罷禮法,再來看看祭祀吧!“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就是說一個大夫級的人物,卻祭皇帝才能祭的山,所有人反對。這說明不同等級者的祭祀也不同,絕不允許僭越。
撇開禮的等級性和差別性束縛不談,其實踐過程更是莫名其妙,程序繁瑣,如諸侯每月初一殺一頭羊舉行祭祀,表示‘聽政’開始;國君祭祀賜的肉不能過夜……
從這些話中,我們不難發現統治者是如何利用禮來壓迫人民:周禮強調等級性、差別性和程序繁瑣性,并且極其嚴格地維持這種等級差別,決不允許任何人僭越,如果違反,輕則受眾人譴責,重則受刑罰制裁。
周禮因身份等級不同而不同,所以,周禮不是一種公平的社會規范。它不僅表現對被統治者的束縛,更是表現了統治者們不同的等級關系!只可惜,當時的人們沒有一點覺悟,對禮的束縛毫無察覺,并認為能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發展。連圣人孔子都說:“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當然,我們也不能將周禮全盤否定,在當時的社會,周禮還是在一定的程度上緩和了當時的社會矛盾,畢竟“禮崩樂壞”不是好事。同時周禮還形成了古代華夏文明的精神淵源。總之,我們要以歷史的眼光去剔其糟粕,汲其精華。
《論語》讀書心得和感悟 篇2
《論語》是本大書,可謂是中華文化之濫觴,影響深邃,寓意宏遠。對于塑造中國社會風尚和中國人人格可以說是影響很大。
《論語》講“仁人”,講“君子”,講“忠君愛民”,講“父慈子孝”,講“為學為政為人”的道理,絕對夠得上是中國式的百科全書。
為了能夠讀懂或者說充分理解《論語》書中的道理,我查閱了一些資料,讀了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兩遍,南環瑾先生的《論語別裁》的大部分,看了周潤發主演的電影,在百度百科中查閱了有關孔子的條目。《論語》是什么?為什么這么多人都對它發生興趣,自鄭玄以下注解《論語》歷代不乏其人,著作可謂汗牛充棟。那它到底說了些什么呢?
說到底《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筆記,按理這是沒什么可推崇的,誰不會記筆記,哪個人一生還感悟不出幾條人生哲理或者信條?值得這樣大書特書,細加研究嗎?答案是肯定的。這本書高妙就高妙在雖然是往圣先哲的只言片語,但是它卻自成一個體系,有一套價值觀,有其普世價值。因而為讀書人所推崇,最后發展成了一門道統,成為了孔子以后特別是漢朝以后的主流思想。可以說它幾乎統治了中國社會20__年,因而即便是今天的中國,如果你與人交流,特別是進入社會的最小單位—家庭時,你也會發現處處流露著儒家的思想,也就是《論語》中所宣揚的那些東西。
從《論語》上看,我以為儒家的核心思想主要有這么幾個。一個是“仁”的思想,這里頭包括“仁政”和“仁人”的思想。另一個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思想。還有“禮”和“孝”的思想。
就今天看來,孔子的守禮和盡孝似乎達到了近于迂腐的程度,不知道變通,死教條。但是因為現今社會大家常常失“禮”和不“孝”。所以也沒有單拿出來批判的必要。
況且,孔子的禮和孝的思想就意義而言,積極意義遠遠大于消極意義。
《論語》讀書心得和感悟 篇3
這周,同學們學習了《(論語)十則》這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二千多年前的偉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一篇語錄。這其中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前一則是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那么他們之中必定有人是我的老師;后一則告訴我們要實事求是,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要以誠實為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這兩句話雖然出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是同樣具有教育意義。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到許多人,而每個人都有許多長處,值得學習,可以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拿我們的班來說吧,在這個60人的集體里,就有許多小“能人”:有的擅長繪畫,有的寫著一手好字,有的是籃球場上的闖將,有的是象棋盤上的英雄,有的富有數學家般敏捷的思維,有的具有歌唱家的天賦……多向他們學習學習,多向他們的長處靠攏,正所謂“揚長避短”。這樣不就可以使我這株置身于萬頃細田中的小苗增添一些知識的養分嗎?
如果你想具有大海般淵博的知識,就應善于從生活中尋找良師益友,吸取他們的點滴長處。如果說拜能者為師是理所當然的話,那么“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就容易做到了。首先,你得放下自己那份強烈的虛榮心,不要為了一時渴望得到榮耀,而不懂裝懂,其結果只是無聊而又可笑的。
朋友們,讓我們拜能者為師,且不要不懂裝懂。這樣,成功的大門才會時刻向我們敞開!